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

发布时间: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

(1)《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莎士比亚》,《文艺研究》1988第6期 (2)《基督教精神与西方文学》,《文艺研究》1991第4期(3)《20世纪西方文学的神学倾向》,《文艺研究》1994第3期(4)《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督教》,(澳门)《文化杂志》1997第12期(5)《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伦理基础》,《新华文摘》1998第8期(6)The Moralization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and the Result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意大利)《明清研究》1998第7期 (7)《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加拿大)《维真学刊》1999第1期(8)《早期基督教文学概说》,《外国文学评论》2000第3期 (9)《“全球化”与基督教的自我诠释》,(加拿大)《维真学刊》2001第3期(10)《读解圣言:神学解释学向现代解释学过渡的问题》,《外国文学评论》2002第1期(11)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ristian Faith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China Study Journal, 17, N3, December 2002, (12)《“本地化”还是“处境化”: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诠释》,《世界宗教研究》2003第1期(13)Inculturation or Contextualization: Interpret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6(14)Three Concerns in the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6(15)What Theological Ethics Mean to the Contemporar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6(16)The Moralized Sino-Christianity and the Meaning of Christian Moralit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6 (17)The Unio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Bible and Its Hermeneutical Analysis,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6(18)《当代神学对文论研究的潜在价值》,《文艺研究》2004第3期(19)《从“差异”到“他者”:对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的神学读解》,《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第4期(20)《我国文科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中国大学教育》2004年第1期(21)The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Global Ethic in China, China's New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rankfurt: Peter Lang Press, 2005 (22)《“圣杯”的象征系统及其解码》,《文艺研究》2005第3期(23)Religious Studies in China,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06-01(24)《诠释和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外国文学研究》2006第6期(25)《评谢列贝克斯〈信仰的理解〉》,(香港)《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2006秋季号第25期(26)《早期教会大学的两种授课语言及其价值归宿》,《中国文化》2007年春季号(27)《 学术制度、国家政策和语言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第1期(28) 《“反向”的神学与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 2009第2期(29)《怎一个“道”字了得》,《中国文化研究》 2009第3期 (30)《 学术制度、国家政策和语言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第1期(31)《宗教研究的“比较”意识与“对话”精神》,(香港)《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2009春季号第30期(32)Language and Missionary Universities in China,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09-01(33)《“反向”的观念与“反转”的逻辑:对齐泽克“神学”的一种读解》,(香港)《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2010春季号第32期(34)《英国高等教育观感》,《读书》2010第3期(35)《关于“韬光”的误读及其可能译解》,《读书》2010第7期 (36)《关于比较文学与宗教学的对话》,(加拿大)《文化中国》2010第35期(37)《齐泽克的“基督教遗产”究竟是什么》,《世界宗教文化》2010第5期(38)《中西“经文辩读”的可能性及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11第1期(39)James Legg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in China, 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 337 ( 1) 2011(40) To Reverse our Premise with the Perverse Core: A Response to Žižek’s “Theology” in Chinese Context, Positions: East Asian Cultures Critique 19 ( 3) 2011(41)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n the Sacred Books of China and Its Political Implication, Sino-Christian Studies, 6, 2011 (42)《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论说的六个问题领域》,《世界宗教文化》2012第1期(4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命意及发展趋向》,《复旦大学学报》2012第1期(44)《汉学及其“主义”中的身份游移》,《读书》2012第2期(45)《“经文辩读”与“诠释的循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第5期(46)《文化传播的双向考察》,《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第1期(47)Scriptural Reasoning and the Hermeneutical Circle, Literature and Theology 2014/3

中文传统的文化资料包含的内容挺多的,多的不得了。还得进一步学习,多看书,多学习中国的文化。

《中国文化研究》特聘请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汤一介、李学勤、傅璇琮、曲德林为顾问。同时,从2002年春之卷正式成立编辑委员会。主编:韩经太。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冯时、陈来、陈洪、陈祖武、李德顺、周桂钿、荣新江、郭英德、晁福林、阎步克、阎纯德、彭林、葛兆光、韩经太、葛晓音、詹福瑞。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稿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  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依循历史的发展进行。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征,一般可以归为三条:第一,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第二,家族伦理本位;第三,贵和尚中。西方分别是:第一,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第二,个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这个电视我也喜欢看。。。。。不过现在这两个我都不喜欢看,我现在喜欢看韩江雪的山寨百家讲坛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已经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其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同时亦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该栏目自2001年7月9日开播以来,截至2006年10月,已播出1000余期,许多学术界著名人士由幕后推出,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个别议题亦受到大众质疑。栏目收视率逐年提高,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款品牌栏目。 “百家讲坛”是一个开放的大学。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观众。《百家讲坛》为什么这样“火” 2001年7月诞生,栏目一度收视率低,可以说历经坎坷。甚至在2003年,其收视率一度濒临被淘汰的边缘。在生存的重压下,编导们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涉及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变革。 1.故事化讲述。《百家讲坛》最为纯熟的叙事技巧就是对悬念的营造和使用。节目制片人万卫坦言.“这个讲座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悬念性、单线条、戏剧性是其特征。根据需要,《百家讲坛》往往在一讲时间内设置一个总悬念和若干个分悬念。总悬念一般在节目开始时出现,并蕴涵在片名之中,统领着一讲的主要内容和走向。而分悬念大体依附于总悬念,他们不断地出现,加强、丰富总悬念。 2.影像化呈现。图片、字幕、影像资料形象直观。《百家讲坛》时刻牢记自己的媒介特性,在每一期节目中,往往插入人物肖像、相关背景或是影视剧的片段并配以恰当的音乐,总结、概括或图示主讲人的观点。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品“三国”,讲到古代的脱靴之礼时,在讲台上亲自示范;于丹在讲《论语》心得时涉及古人的“坐”,用两只手的动作比划进行了形象的解释。 3.明星化讲述。有了可讲的内容,还要求有一个好的表达者。《百家讲坛》的编导万卫提出对主讲者遴选的三个标准:学术水平、表述能力和人格魅力。在这一标准下,对主讲者的遴选可谓“百里挑一”。随后,《百家讲坛》按照明星机制对主讲者进行包装和推介,最终将主讲者推上明星的圣坛,从而以其明星效应与大众建立起稳定的心理和节目收视认知。 在成功的改革之后,《百家讲坛》成为2006年度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排名第二。近日,在一家权威机构推出的中国电视节目榜中,《百家讲坛》被评为年度电视节目和最佳人文科教节目。 连刘德华也说,他看《百家讲坛》看得入迷,曾经连续看40小时不睡觉! 有教无类,即无差别的讲课方式,使任何学历的人都能听的懂,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文化中国》该栏目是一档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观众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文化纪实类节目。《文化中国》栏目由故事、现实场景、图片、文史影像资料、和部分情景再现等多种文化元素和纪实手法组合而成。主持人讲述生动、有趣、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故事,通过专家、学者对故事的诠释,让观众观看一个故事,记住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智慧,启迪一个哲理。文化中国网,是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百家出版社·读者导报社、上海汉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手共建的综合性文化网站,是"文化中国"产业链(包含电视、报纸、网站、出版、广播)中的一环。只要您喜欢(注册),你可以在我们的网站发表任何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文章甚至专著,我们的斑竹(编辑)会帮你分门别类,既让读者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你的真知灼见,也有利于在今后出版你的大作。 用中华智慧和国学精粹为华人提供切实有用的生活资讯、指导和思考,提升华人的整体中华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初衷。希望您和我们一起,共同维护这属于我们大家的文化精神乐园。文化中国》论坛是当代文化研究与美学研的前沿阵地之一。由中国“文艺美学”、“文化美学”的倡导者——深圳大学胡经之教授发起建立,吴予敏教授和孙海峰博士常年主持。网站设有思想沙龙、文学沙龙、艺术沙龙、古今纵横、时尚点评、媒介前沿等十几个理论版块,是交流学术、切磋思想和批评时事的高水平论坛之一。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要求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有很多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首先在中国知网、万方、CNKI等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献,注意一定要找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权威的文献,对其进行分析评述。评述时注意先总结出其关于中国文化形象的研究先进以及突出之处,之后总结其不足之处。最后加以总结。过程中一定要分点阐述。关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可以网上找些风笑天的文章看看。他在文献评述方面比较有研究。

浅说中国文化若说中国文化,只怕要从远古时期说起。但这一时期,一来离我们太远,二来我也不太清楚,便从封建时期说起。  许多讨论或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都承认一桩事实: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著述,大多围绕一个主题,即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欧柳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还是村里平淡的快板、小说,皆洋溢着强烈的平民特性,以及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同对平凡的留心与尊敬,对于千秋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荡交融,缤纷灿烂地构造了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文化品格。  然而前头还有一个“近代”。任何东西到了近代都很奇怪,文化也不例外。数不尽的冲击难以详述,单挑最惨的一回——五四运动。  之前已有“弃旧易新”的新文化运动将传统文化砍杀得飘摇欲坠,随后紧跟着爆发了五四运动,彻底树起了“白话文学”的大旗,文言最后成为一件历史文物躲进史书一隅供人瞻仰。  这两次运动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在文化上却是严重的“左倾”。白话文学固然激发了俚语俗言的活力,提升了大众文学的地位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参与力,却也设置了与文言文学不可逾越的天堑,几乎削去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力。老一辈学子影响尚轻,对于我们其误就越发明显了。以往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属于读书人必备的经学常识,都在新式教育的推动下,变得无比艰涩与隔阂,特别是近年来,电视、电脑等大众媒体的普遍流通,更造成了一个“畸形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使我们在现代化的整体架构上模糊了着力的点,漫漶了精神的面,却易于目迷五色地跌入学者所批评的“时尚文化”的辐射圈内,变得中不中,洋不洋。  余秋雨在《风雨天一阁》中写道:“只有文化,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此三言一语道破文化的本质作用,可谓精辟。中国文化历时五千载,到底何去何从,便不是我这个毛头小子可以阐述的了。  只好双手合十,默然祈祷,了我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对母语中文难以割舍的孺慕之情。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稿格式

(1)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要表明引文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著名页码或章、节、篇名,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 (2)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参考文献列表时应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 (3)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4)关于参考文献中的起始页码,请在正文内的引文后以“(P+起止页码)”标注。 ▲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陈送.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年. [4] 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研究中心,199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研学报告的格式范文参考写法如下:报告格式一般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结尾等四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一、标题,包括事由和公文名称。二、主送机关,发文单位的直属上级领导机关。三、正文,结构与一般公文相同。从内容方面看,报情况的,应有情况、说明、结论三部分,其中情况不能省略。四、结尾,可展望、预测,亦可省略,但结语不能省。格式范文:一、课题名称:山水与文化。二、课题组组长:三、课题提出背景说明: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山水文化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当今世界,旅游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人们以这种活动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我国风景名胜区遍及全国各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被称为我国的“朝阳工业”,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的“无烟工厂”,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揭示出我国风景名胜固有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真正地认识和欣赏她们的美,激发起人们强烈的感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游览我国风景名胜,热爱我国风景名胜,理解我国风景名胜。这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是第一层面的价值。中国山水文化保留着历史的足迹,又是了解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特殊的窗口。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把游历与读书相提并论。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保留着丰富的实物资料,生动地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发掘中国山水文化的这一层面的价值,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发扬中国山水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民族传统,这是它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价值。发掘中国山水文化的这一层面的价值,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发扬中国山水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民族传统,这是它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价值。五、预期成果:了解山水文化的行成与本质,特点与形态,立足于当下从新时代的高度去理解人与山水的关系。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 索引序列
  •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
  •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稿
  •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要求
  •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 中国文化研究期刊点评稿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