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生态农业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生态农业参考文献

1 问题一:经济规模 从规模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可以是以户、村、乡和县为发展单位。一直以来,中国的生态建设多集中于户、村的层次发展,例如,由小型的桑基鱼塘到大型的生态农场,都是强调个别的农户或乡村在这些系统上担当的角色。无可否认,任何生态建设最终都是在户的层次去推动。因此,若没有农户的支持,任何生态建设都不可能成功。但是,农户式的生态农业建设很难达到经济规模,例如:若要一个约 10m3 的沼气发生桶正常运作,所需的有机物投入量实非单一的个别农户可供应。因此,为每个农户建设自己的生物气发生桶是不实际的。相反,按农民的数目去建设生物气发生桶才是有效地运用资源的方法。 以村、乡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建设虽较农户式生态农业建设为佳,因为在村的范围内,决策者可以对土地利用作出规划,也可以对某些资源作出优化分配。例如:在山坡地上,将顶部划定为森林区和草地区,山腰栽种果树,山脚则划定梯田种植作物 [7]。然而,因为规划地区的范围始终有限,容易造成土地割裂的问题。在分配土地的时候,优质土地的数目往往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部分农民分配得一些较劣的土地,只得无奈地接受。此外,村、乡式的生态农业建设也难经得起较大的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冲击和影响,相对比较脆弱。因此,有学者提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应该由户、村的层次向县的层次发展[4]。 “县”是中国行政系统的最基层单位,它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和经济的自主权。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达到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等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自然群体,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能就农民的需要,设计优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其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4]。所以,以县为单位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问题二:农民接受程度 生态农业建设能否成功,除了取决于本身设计的优劣外,农民的接受程度亦是关键所在[8]。长久以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因此,农民是否愿意接受生态农业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无可否认,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建设肯定是失败的,因为经济效益是一切社会建设的原动力。然而,经济效益建立于一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单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环境,虽然在短期内收入可能会增长,但当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化后,经济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倒退。例如,因为短期的回报率高,农民大多愿意种植经济作物;但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土壤(特别是表土)的养分会快速消失,容易导致肥力退化、土质变坏等问题[3]。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最后损失的还是农民自己。相反来说,若经营者能多注重环境和生态的效益,虽然在短期内经济效益较低,但随着环境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环境的效益便能转化成经济效益,不但总体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经济的动力亦得以维持并持续发展下去。例如,种植树木,虽然短期内直接经济价值低,但却能够有效改善土质,增加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农产品能维持稳定的产量[10]。在具体规划上,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合理,要兼顾到长期效益项目和短期效益项目的配合问题,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为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要优先考虑发展一些有即时效果的项目,但在实施这些项目的同时,应以不损害现有环境为底线原则,并积极安排具有中、长期效益的项目,实行优化的土地利用,为农村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4]。 然而,中国农民的教育水平低,并不容易改变他们既有的观念和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因此,教育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藉着教育,令农民放弃短视的眼光,让他们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长期效益得以确保。建立示范区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示范区可以使农民直接看到新系统对提高生产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潜力。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资源或补贴,也有助农民支持一些具长期效益的项目。当这些项目成熟的时候,长期效益出来了,农民定会大力支持这些项目并贯彻下去。3 问题三:市场 改革开放后,中国由全面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的好处是能让农民自由地生产具有市场价值的产物,从而有效地增加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然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取决于生产者对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现今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要在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仍存在很多困难。首先,中国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他们决定生产那种作物,往往是根据去年产物价值的情况,选择其中价格好者来生产。然而,他们没有市场的观念,并不了解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去年价值好者,今年却有可能因为供和求的变化而产生价格的波动。更严重者,他们都抱着同一想法去生产,一窝蜂去生产单一作物。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单一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所以生产单一作物远较生产多种作物的风险为高。其次,即或丰收,作物的价格也可能会因为供应量大增而下降。例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山楂价格高,每公斤达 8~0 元,于是各地大力发展种植山楂,有些地方甚至无限制地扩大山楂林面积。90 年代,山楂树进入丰果期,山楂产量大增。因为供过于求,结果价格暴跌,每公斤仅 4~5 元,山楂农损失惨重。因此,农业发展应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让产品多样化,分散市场风险,为农产品寻找好的出路。 其次,中国大部分的农产品都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为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品质检定又没有保证,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难以为农民赚取可观的利益。其实,产物的质和量可借着科研和品种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这方面中国的投入一直很少,以致产物的质和量均难以突破。每年中国投入农业的科研少于国民总产值的 5%,而其他先进国家可达 5% 或以上。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说是高产值农业的两大支柱,中国在这两方面宜多努力。4 问题四:资金 资金短缺是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另一大困难[2]。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财政未能独立,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目迟迟未能付于实行。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一天未能独立运作,国家便要不断给予补贴。无可否认,单靠国家补贴来完成生态农业建设似乎是不可能,而长期的补贴为国家构成负累,也不是件好事。解决的方法不外有二:节流和开源。有关资金的开源节流问题,外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或是发达国家)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供借鉴参考[11、12]。 节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项目,防止资源的浪费,例如:为塑造“高产卫星”而不顾现实环境制约的个案,在过去时有出现,生态农业建设应以此为戒。其次,是要设计出资源的优化分配方案,把该用到农业的资金确保及时到位,选准投向,让资源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至于开源方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其一是借着发展乡镇企业,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回馈用于农业[13];其二是引进其他产业与生态农业互相结合,例如:发展手工艺加工业,让部分农产品有市场出口,赚取资金;又例如:发展生态旅游,借着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其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让农业建设项目能透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制定条例和规定,激活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5 问题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因为生态农业建设最主要的目的是达到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必需共同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 3 个方面。从经济上来说,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投资,它的长期总回报必须大于总成本。没有足够的长期回报,便是亏本的生意,是没有持续性的。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和赚取回报,其窍门是要精确计算和预计建设的成本与回报。然而,中国现今却缺乏一个健全的会计系统,将有形与无形、财政性与非财政性的成本与回报计算出来。现在中国的会计系统只能计算一些有形、财政性的项目,无形的环境成本并没有计算在内,以致真正的成本与回报的比例未能如实反映[14]。不健全的会计系统不但不能帮助有关部门了解问题核心的所在,更容易被利用为文过饰非的工具,令问题持续、甚至恶化下去。 从生态角度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令生态环境更适于人民居住。狭义的生态环境,指自然的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环境,亦包括人文的生态环境。人在生态环境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当中国农村社会十分贫困,人民要求的只是简单的温饱问题,环境的生产力便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但随着人民生活改善、衣食无忧的时候,人民所要求的可能便是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这时候,环境的质量便最重要了。所以,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具有弹性,即能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 从社会方面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推动社会发展。现在中国农村仍然落后,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就业、教育、生产力低等等。建设生态农业可以说是一个契机,在引入新的生产系统的同时,缔造出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以就业为例,因为农村人口不断增加,但生产条件未改善前,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只得涌向城市。这不但是一种浪费,也给城市造成很大的压力。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安排,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4]。此外,现在一般的农业劳动大多是强体力劳动,劳动环境比较恶劣,老人和妇女等不能发挥作用。生态农业建设如能提供一个较好的劳动环境,让老人和妇女也可以投入生产,农村的劳动力便能进一步发挥作用[4]。6 结论 随着世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人民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而中国也在 1994 年制订了“中国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下大纲。由于生态农业建设比传统农业有很多优胜的地方,所以在中国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生态农业建设已被列为优先项目[4]。在最近 10 年间,生态农业在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上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生态农业建设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但可以预见,它在中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参考文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然而,其他地区因为条件较差,大部分地方仍然是落后的农村,有待发展。中国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农村发展便是其中一项首要的任务[1]。中国农村要发展,当中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庞大的人口、教育水平低、土地短缺、环境退化、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污染和疲弱的经济等问题,这些困难在生态脆弱的地区犹为突出[2]。有学者认为解决的方法是有系统地发展具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3]。所谓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将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在一个总体规划协调的原则下,依据当地生态经济条件,以实现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经济发展,技术发达,体制合理,管理先进,社会文明,自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4]。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在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避免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波折,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寻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具体实施是以户、村、镇或县为规划单元,将第一、第二产业和农村手工艺工业结合成一个能自我调节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图 1 便是中国的典型生态农业建设的运作方式[5]。明显地,生态农业建设较一般的农业系统有以下的优势[4]:①通过建立合乎生态原则的生产系统,对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作出优化、有效和有力的运用,从而发展农业。一方面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②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系统,使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环境不致退化、自然资源也不会消耗过量,确保发展维持下去;③当农村发展起来,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自然得到改善,达到扶贫灭贫的目的。图 1 典型的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运作方式F1 Operation of a typical eco-agrcultural system in China 因为生态农业建设具备以上的优点,所以便成了现今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6]。在 1993 年 12 月,中国农业部与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水利部、林业部和国家环保局共 7 个部委,订立了“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求效益”为农村发展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自 1993 至 1997 年的 4 年间,国务院共组织协调有关省、市和自治区进行了 50 个生态农业试点的建设工作,试点面积达 120000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约 25%[5]。虽然生态农业建设已在中国迅速发展,但却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大部分学者的着眼点多着重于个别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个案研究,而对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发展,则较少有学者作出评论。特别是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所作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 5 个基本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冀能抛砖引玉,引发讨论,让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得更好。1 问题一:经济规模 从规模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可以是以户、村、乡和县为发展单位。一直以来,中国的生态建设多集中于户、村的层次发展,例如,由小型的桑基鱼塘到大型的生态农场,都是强调个别的农户或乡村在这些系统上担当的角色。无可否认,任何生态建设最终都是在户的层次去推动。因此,若没有农户的支持,任何生态建设都不可能成功。但是,农户式的生态农业建设很难达到经济规模,例如:若要一个约 10m3 的沼气发生桶正常运作,所需的有机物投入量实非单一的个别农户可供应。因此,为每个农户建设自己的生物气发生桶是不实际的。相反,按农民的数目去建设生物气发生桶才是有效地运用资源的方法。 以村、乡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建设虽较农户式生态农业建设为佳,因为在村的范围内,决策者可以对土地利用作出规划,也可以对某些资源作出优化分配。例如:在山坡地上,将顶部划定为森林区和草地区,山腰栽种果树,山脚则划定梯田种植作物 [7]。然而,因为规划地区的范围始终有限,容易造成土地割裂的问题。在分配土地的时候,优质土地的数目往往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部分农民分配得一些较劣的土地,只得无奈地接受。此外,村、乡式的生态农业建设也难经得起较大的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冲击和影响,相对比较脆弱。因此,有学者提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应该由户、村的层次向县的层次发展[4]。 “县”是中国行政系统的最基层单位,它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和经济的自主权。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达到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等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自然群体,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能就农民的需要,设计优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其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4]。所以,以县为单位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问题二:农民接受程度 生态农业建设能否成功,除了取决于本身设计的优劣外,农民的接受程度亦是关键所在[8]。长久以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因此,农民是否愿意接受生态农业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无可否认,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建设肯定是失败的,因为经济效益是一切社会建设的原动力。然而,经济效益建立于一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单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环境,虽然在短期内收入可能会增长,但当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化后,经济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倒退。例如,因为短期的回报率高,农民大多愿意种植经济作物;但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土壤(特别是表土)的养分会快速消失,容易导致肥力退化、土质变坏等问题[3]。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最后损失的还是农民自己。相反来说,若经营者能多注重环境和生态的效益,虽然在短期内经济效益较低,但随着环境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环境的效益便能转化成经济效益,不但总体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经济的动力亦得以维持并持续发展下去。例如,种植树木,虽然短期内直接经济价值低,但却能够有效改善土质,增加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农产品能维持稳定的产量[10]。在具体规划上,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合理,要兼顾到长期效益项目和短期效益项目的配合问题,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为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要优先考虑发展一些有即时效果的项目,但在实施这些项目的同时,应以不损害现有环境为底线原则,并积极安排具有中、长期效益的项目,实行优化的土地利用,为农村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4]。 然而,中国农民的教育水平低,并不容易改变他们既有的观念和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因此,教育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藉着教育,令农民放弃短视的眼光,让他们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长期效益得以确保。建立示范区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示范区可以使农民直接看到新系统对提高生产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潜力。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资源或补贴,也有助农民支持一些具长期效益的项目。当这些项目成熟的时候,长期效益出来了,农民定会大力支持这些项目并贯彻下去。3 问题三:市场 改革开放后,中国由全面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的好处是能让农民自由地生产具有市场价值的产物,从而有效地增加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然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取决于生产者对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现今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要在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仍存在很多困难。首先,中国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他们决定生产那种作物,往往是根据去年产物价值的情况,选择其中价格好者来生产。然而,他们没有市场的观念,并不了解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去年价值好者,今年却有可能因为供和求的变化而产生价格的波动。更严重者,他们都抱着同一想法去生产,一窝蜂去生产单一作物。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单一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所以生产单一作物远较生产多种作物的风险为高。其次,即或丰收,作物的价格也可能会因为供应量大增而下降。例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山楂价格高,每公斤达 8~0 元,于是各地大力发展种植山楂,有些地方甚至无限制地扩大山楂林面积。90 年代,山楂树进入丰果期,山楂产量大增。因为供过于求,结果价格暴跌,每公斤仅 4~5 元,山楂农损失惨重。因此,农业发展应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让产品多样化,分散市场风险,为农产品寻找好的出路。 其次,中国大部分的农产品都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为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品质检定又没有保证,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难以为农民赚取可观的利益。其实,产物的质和量可借着科研和品种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这方面中国的投入一直很少,以致产物的质和量均难以突破。每年中国投入农业的科研少于国民总产值的 5%,而其他先进国家可达 5% 或以上。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说是高产值农业的两大支柱,中国在这两方面宜多努力。4 问题四:资金 资金短缺是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另一大困难[2]。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财政未能独立,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目迟迟未能付于实行。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一天未能独立运作,国家便要不断给予补贴。无可否认,单靠国家补贴来完成生态农业建设似乎是不可能,而长期的补贴为国家构成负累,也不是件好事。解决的方法不外有二:节流和开源。有关资金的开源节流问题,外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或是发达国家)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供借鉴参考[11、12]。 节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项目,防止资源的浪费,例如:为塑造“高产卫星”而不顾现实环境制约的个案,在过去时有出现,生态农业建设应以此为戒。其次,是要设计出资源的优化分配方案,把该用到农业的资金确保及时到位,选准投向,让资源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至于开源方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其一是借着发展乡镇企业,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回馈用于农业[13];其二是引进其他产业与生态农业互相结合,例如:发展手工艺加工业,让部分农产品有市场出口,赚取资金;又例如:发展生态旅游,借着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其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让农业建设项目能透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制定条例和规定,激活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5 问题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因为生态农业建设最主要的目的是达到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必需共同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 3 个方面。从经济上来说,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投资,它的长期总回报必须大于总成本。没有足够的长期回报,便是亏本的生意,是没有持续性的。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和赚取回报,其窍门是要精确计算和预计建设的成本与回报。然而,中国现今却缺乏一个健全的会计系统,将有形与无形、财政性与非财政性的成本与回报计算出来。现在中国的会计系统只能计算一些有形、财政性的项目,无形的环境成本并没有计算在内,以致真正的成本与回报的比例未能如实反映[14]。不健全的会计系统不但不能帮助有关部门了解问题核心的所在,更容易被利用为文过饰非的工具,令问题持续、甚至恶化下去。 从生态角度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令生态环境更适于人民居住。狭义的生态环境,指自然的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环境,亦包括人文的生态环境。人在生态环境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当中国农村社会十分贫困,人民要求的只是简单的温饱问题,环境的生产力便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但随着人民生活改善、衣食无忧的时候,人民所要求的可能便是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这时候,环境的质量便最重要了。所以,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具有弹性,即能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 从社会方面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推动社会发展。现在中国农村仍然落后,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就业、教育、生产力低等等。建设生态农业可以说是一个契机,在引入新的生产系统的同时,缔造出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以就业为例,因为农村人口不断增加,但生产条件未改善前,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只得涌向城市。这不但是一种浪费,也给城市造成很大的压力。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安排,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4]。此外,现在一般的农业劳动大多是强体力劳动,劳动环境比较恶劣,老人和妇女等不能发挥作用。生态农业建设如能提供一个较好的劳动环境,让老人和妇女也可以投入生产,农村的劳动力便能进一步发挥作用[4]。6 结论 随着世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人民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而中国也在 1994 年制订了“中国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下大纲。由于生态农业建设比传统农业有很多优胜的地方,所以在中国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生态农业建设已被列为优先项目[4]。在最近 10 年间,生态农业在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上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生态农业建设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但可以预见,它在中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参考文献

当前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 更新时间:2003-6-13 0:12:39 浏览次数:1033 本文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农业与相关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的趋势和主要进展,比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差别和优缺点,提出了我国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与标准体系建设的构想。 国外生态农业技术发展走向 从发达国家来看,高投入常规现代农业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而且无一不与高投入大规模单一经营的农作方式直接相关,因此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其主要问题早巳不是常规农产品的生产,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它生态类食品。无论欧美还是日本,都对中国的传统农业和生态农业十分重视,并加以吸收和引进。 从发展中国家来看,以培育和应用高水肥反应的高产作物(小麦、水稻)品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虽然成效明显,但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依然存在着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深入研究适于当地的外部低投入持续农业,试图避免发达国家常规农业的生态经济矛盾,与中国低产区生态农业十分相近。 以此为背景,国际农业研究咨询小组(CGTAR)所属的十几个国际研究中心,都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战略重点作出了全面调整,把重点从单纯提高生产力转为包括病虫防治(IPM)、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有机肥与有机农作物应用、减少对化肥的依赖、控制水土流失、建立农林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强化社会经济政策保障等有关农业持续性的研究方面来,与中国生态农业探索的技术途径大同小异。 国外标准体系建设 目前,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与无公害农产品类似的生态标志型农产品包括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物动力学农产品等术语。但不论名称如何,这些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主要特征包括: (1)生产过程中禁止或限量使用化学合成品; (2)生产的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应该符合国家和国际上的限量标准,在当前技术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3)生产活动过程对于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应该有积极贡献; (4)产品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 国外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以及生物动力农业在科学和法律意义上基本是一致的,唯有我国的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在农用化学晶施用问题上要求不同。国外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在生产资料、生产标准、生产过程、法规体系、认证体系、标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我国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式。 国际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联合国层次,二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层次以及第三个层次——国家层次。联合国层次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是《食品法典》的一部分,目前尚属于建议性标准。 以欧盟标准为范本,美国和日本也加紧了有机农业的标准制定。日本农林水产省于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由于日本的国情和中国很相似,目前在日本的生态标志型农产品和中国一样,也分很多层次。农产品分常规农产品(施用肥农药)、环保型农产品(农药、化肥用量比常规农业低不同比例)以及有机农产品等不同级别。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目前国际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内容基本上很相近,只是在具体环节和阐述上稍有不同。 中国生态农业有关标准和规章制度不能照搬国外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标准,但是在设计思路、全程控制、标志管理和认证监督等方面完全可以借鉴,同时可以学习日本的做法,把有机农业作为我国生态农业的一个特殊类型处理,既考虑中国国情,又易于同国际接轨。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上可以建立如下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生态农业产出无公害食品,进一步提高后产出绿色食品(A级),再提高后产出有机食品。但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均可直接开发。 要求生态农业的产出达到无公害食品的要求,不仅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而且使得无公害食品生产规模化、消费大众化,其生产过程与环境控制和产品质量要求可以相对较低,旨在全面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提高一般农产品质量,其产品主要是大宗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生产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绿色食品(A级),以优质农产品基础上的生产为主,重点面向国内中高档消费者,同时力求达到发达国家一般食品的安全标准。最后,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生产管理标准,在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控制良好的地区,有选择地生产有机食品。 虽然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起步阶段并未纳入国际有机食品生产、管理与贸易体系,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中国特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客观而公正地说,中国绿色食品体系和发展过程的确具有其独到之处和创新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同业人士的承认,但是,问题在于绿色食品要走向世界,全面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符合已经基本形成的国际上生产、经营、管理特别是市场运行的标准和规则,同时在国内也要与已有的有机食品生产、管理统—起来。农田中人工栽种的农作物与农业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亚系统,它以栽培作物种群为主体,以农田气候、土壤环境为基础,在人工辅助能量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下,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固定、分配和贮藏,同时消除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因素,提高农作物种群的生产能力,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一、考察目的 1.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 2.了解生态工程思想在农业中的应用。 二、方法步骤 (一)调查 带学生到郊区,选择一片农田,结合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的观点,观察并记录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成分。 1.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主体是什么,还有哪些种类的生物是生产者?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农田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它们与农作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3.农田生态系统的次级消费者有哪些?它们与农作物是什么关系? 4.人与农作物的关系是什么? 5.农田生态系统的分解途径是什么? (二)结果分析 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观察的结果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出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简单的能量流动图。 有许多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图,彼此大同小异。 1.用长横线分开地上和地下部分,最大的长方形代表生产者主体——作物种群,而小长方形表示杂草种群。 2.生产者的功能是利用太阳能(画出太阳),通过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加入N、P等转化为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连接相应各线,区分来自地下和地上的)。而作物种群和杂草种群间的两条路线,表示了它们的竞争关系。 3.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被作物分配给生长(能量贮存)和维持消耗(能量分配)两部分。 4.危害作物的食草动物(害虫等)和病菌的活动,对作物而言,则是白白地消耗能量。 5.没有画出次级消费者(可以画出连接害虫种群的食肉动物种群的方块及连接线)和分解者。 三、教学建议 (一)组织教学 1.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访问一个生态户或生态村、生态县(类似的生态农业典型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了解当地是如何根据生态工程思想,应用物种共生、物质分层多级利用和循环再生等原理来设计农业经济,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防止环境破坏和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的。 根据调查所得,试画出这个农业经济系统的能流模式图(类似的模式图很多,在实验作业3中就有一个实例),教师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启发学生自己绘制,并且不必要求统一规范。 如果没有条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一个村,同样要绘出农业生态系统能流模式图,并且让学生以生态工程思想评估这个农业生态系统的优缺点。 2.为使学生得到更灵活的知识和激发更大的热情,可将学生分组,各组根据生态工程原理,设计一个优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全班进行讨论评比。 3.根据所调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网的情况,进一步调查和分析某种生物的灭绝对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系统整体的影响。例如,鸟类的减少与害虫的增多,蛇类、猫头鹰的减少与鼠害猖撅等,进而造成作物减产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不良影响。 4.观察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金字塔现象。选取lm2的麦田(或草地),观察统计生产者的数量及各级消费者的数量,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进一步观察蜘蛛与昆虫的数量关系,或蚜虫与瓢虫的数量变化关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饲养瓢虫,到田间放养,以消灭蚜虫。 (二)实验作业 1.将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如草地)进行比较,说明农田生态系统有哪些重要特点。 (1)比较两类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食物网结构的特点。 (2)在这种结构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农作物的高生产量是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的? (3)这种种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不利之处是什么? 2.区别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这两个概念及其内涵,列举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3.以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和蚯蚓等的生产设计为例,说明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生态工程原理。 附:(一)调查结果参考答案 1.农田生态系统生产者的主体是农作物,其他生产者有杂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2.农田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有害虫、害鼠、害鸟等,它们与农作物的关系是食者与被食者,危害农作物。 3.农田生态系统的次级消费者有蜘蛛、蛇、鼬等,它们与农作物的关系是捕食害虫、害鼠、害鸟等,保护农作物。 4.人与农作物的关系是人以农作物为食,人是农作物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人是农作物的培植者和保护者,所以人与农作物又是共生关系。 5.农田生态系统的分解途径是,农作物的根留在田中或秸秆还田,它们在细菌和真菌的作用下自然分解;秸秆作为人类生活用的燃料而烧毁,灰烬送还田中;秸秆直接或糖化处理后作为家畜饲料,畜粪还田等。 (二)实验作业参考答案 1.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 (1)两类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食物网结构的特点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以农作物种群为主体,而其他生产者植物多数被人类排除掉了;作为农田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的食农作物的动物,多数也受人类的排斥。所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食物网结构简单。 (2)主要是通过耕作、施肥、灌溉、除草、杀灭害虫及害鼠等人工措施。 (3)系统的结构简单,食物链简化,层次削弱,所以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较弱,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较差;这种农田生态系统依赖大量投入人工辅助能量,包括肥料、畜力或农业机械、杀虫剂或除草剂等,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一旦措施失败如杀虫剂失效,就容易出现生产量急剧下降。 2.在一定地区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生态系统,称为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大系统,它由许多亚系统组成,如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的亚系统。此外,草场生态系统、渔场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都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亚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还出现了如庭园、温室、塑料大棚、养鱼塘、现代化养殖场等高度集约化的亚系统。 3.人类种植小麦、水稻是为了收获果实,通常把秸秆作为燃料烧掉,或秸秆还田。本生态工程的秸秆利用多了三级:①利用糖化过程先把秸秆变成家畜喜食的饲料;②而后用家畜的排泄物及秸秆残渣来培养食用菌;③生产食用菌的残余料又用于养殖蚯蚓,然后把残余物返回农田。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2/35 【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纪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3/35 【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作 者】孙根年 薛刚 【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4/35 【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 【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5/35 【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 【作 者】马聪玲 【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6/35 【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7/35 【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8/35 【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作 者】强亦锐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9/35 【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10/35 【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 【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11/35 【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12/35 【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作 者】冯淑华 【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13/35 【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14/35 【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15/35 【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16/35 【题 名】旅游与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17/35 【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 【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 【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18/35 【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 者】杨亚娟 【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19/35 【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 【作 者】于萍 【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20/35 【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作 者】谭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21/35 【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22/35 【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23/35 【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作 者】邓宇凡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24/35 【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 【作 者】韩阳 【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25/35 【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26/35 【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作 者】秦学 张伟强 【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27/35 【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作 者】张显春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28/35 【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29/35 【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 【作 者】易晓春 【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30/35 【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 【作 者】秦学 邹春洋 【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31/35 【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 【作 者】符国群 【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32/35 【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 【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 【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33/35 【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作 者】卞显红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34/35 【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 【作 者】薛荣哲 【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35/35 【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 【作 者】卫旭东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生态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 [42]A Alfani,G Bartoli,R S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有12篇参考文献,分别是:1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现代小麦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06-2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18-3 李守谦 地膜小麦栽培技术及品种[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4 Komariah,Hiroki U,A The influence of organic mulch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pineapple(Ananas comosus) plantation under tropical monsoon climate[J]Gifu Prefecture Larnpung Univesity,836-5 Odjugo P A O The effect of tillage systems and mulching on soil microclimate,growth and yield of yellow yam(Dioscorea cayenensis) in Midwestern Nigeria[J]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Vol,2008,(24):4500-6 Mbah C 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n ultisol under plastic film and no-mulches and theireffect on the yield of maize[J]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2009,(05):25- 7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办公室,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8 Li F M,Guo A H,Wer A Effects of plastic film mulch on yield of spring wheat[J]Field Crops Research,1999,(1):79-doi:1016/S0378-4290(99)00027-9 温晓霞 旱作小麦地膜覆盖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04):93-10 施万喜,宋迁新,李加宽 陇东旱塬区晚播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增产机理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7,(03):1-11 徐兆飞 山西小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12-12 Zaogo C G L,Wendt C W,Lascano RJ Interactions of water,mulch and nitrogen on sorghum in Niger[J]Plant and Soil,1997,(01):119-

农业生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2/35 【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纪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3/35 【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作 者】孙根年 薛刚 【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4/35 【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 【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5/35 【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 【作 者】马聪玲 【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6/35 【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7/35 【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8/35 【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作 者】强亦锐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9/35 【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10/35 【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 【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11/35 【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12/35 【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作 者】冯淑华 【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13/35 【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14/35 【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15/35 【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16/35 【题 名】旅游与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17/35 【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 【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 【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18/35 【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 者】杨亚娟 【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19/35 【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 【作 者】于萍 【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20/35 【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作 者】谭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21/35 【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22/35 【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23/35 【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作 者】邓宇凡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24/35 【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 【作 者】韩阳 【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25/35 【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26/35 【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作 者】秦学 张伟强 【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27/35 【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作 者】张显春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28/35 【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29/35 【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 【作 者】易晓春 【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30/35 【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 【作 者】秦学 邹春洋 【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31/35 【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 【作 者】符国群 【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32/35 【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 【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 【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33/35 【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作 者】卞显红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34/35 【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 【作 者】薛荣哲 【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35/35 【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 【作 者】卫旭东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随着我国完成入世谈判,加入WTO日期越来越近。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表示,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将产生深远影响,短期看弊大于利,长期看利大于弊,既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卢良恕认为,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享受绝大多数国家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也为我国利用国际农业市场与资源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充分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我国可以自主参与制定新规则,有利于在多边体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加入WTO还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和油料,腾出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他同时认为,加入WTO后,外资进入我国将更通畅,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与国际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也会更为紧密和频繁,从而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此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建立和完善国内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对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改革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需要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这就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对此,卢良恕分析说,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已不可避免,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将面临冲击。耕地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种植业农产品受到的冲击将比较明显,如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及油料、糖及糖料。对于大豆、玉米的主产区如东北和华北地区,进口的增加会给这些地区的生产造成直接压力,南方一些需要饲料粮省区也可能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大豆。此外,他还认为目前偏低的政策支持水平与我国农业规模不相称,不利于我国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调控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卢良恕最后表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及农产品品质

随着我国完成入世谈判,加入WTO日期越来越近。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表示,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将产生深远影响,短期看弊大于利,长期看利大于弊,既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  卢良恕认为,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享受绝大多数国家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也为我国利用国际农业市场与资源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充分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我国可以自主参与制定新规则,有利于在多边体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加入WTO还有利于我国进口资源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和油料,腾出资源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  他同时认为,加入WTO后,外资进入我国将更通畅,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与国际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也会更为紧密和频繁,从而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此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建立和完善国内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对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改革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我国需要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这就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对此,卢良恕分析说,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已不可避免,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将面临冲击。耕地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种植业农产品受到的冲击将比较明显,如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及油料、糖及糖料。对于大豆、玉米的主产区如东北和华北地区,进口的增加会给这些地区的生产造成直接压力,南方一些需要饲料粮省区也可能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大豆。此外,他还认为目前偏低的政策支持水平与我国农业规模不相称,不利于我国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调控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卢良恕最后表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及农产品品质。

农村生态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环境调查是自己的思路被人的思路不是自己的性格所以你要自己写

王建国;《健康密码:人与环境之和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伍泽平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6,(02)[2]李慧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8,(03)[3]葛志华转型之痛“三农”问题的由来与终结[J]江海纵横,2007,(03)[4]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江海纵横,2006,(05)[5]孙春明“三农”问题与城市化进程[J]武汉建设,2008,(04)[6]刘涛“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09,(02)[7]阴月灵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06)[8]寇丽对我国的“三农”问题的解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9]谭凌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J]文史博览(理论),2009,(02)[10]张西茹“三农”问题要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做支撑[J]西北职教,2006,(10)[1]吴理财三农问题的三种解释[J]决策,2005,(01)[2]丁祥艳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浅谈[J]铜陵学院学报,2003,(04)[3]昌正兴解决三农问题有效途径初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4]钟大能我国财政制度的完善与贫困落后地区财政的调适——兼谈财政制度对“三农”的制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5]罗恒市场化——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J]江南论坛,2004,(08)[6]任义成,魏刚对三农问题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S1)[7]王璐,侯敏娜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途径[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8]叶尚志解决三农问题与人才开发[J]人才开发,2005,(05)[9]何传新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探讨[J]理论月刊,2004,(10)[10]李艳民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对策[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生态学参考文献

baidu搜索也可

中国知网 自己查去

李博的《生态学》 、李洪远《生态学基础》

  • 索引序列
  • 生态农业参考文献
  • 生态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农业生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 农村生态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生态学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