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挚友杂志

挚友杂志

发布时间:

挚友杂志

意林少年版比较适合,我的孩子亲身阅读过。杂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是少年儿童的挚友。同样我也推荐《读者校园版》,也比较适合初中生阅读。《意林》,原名《春风》,是由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主管,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中文版半月刊杂志。2003年4月,《春风·意林》开始筹备,8月正式创刊;2004年6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从第7期正式改名为《意林》;2005年5月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据2018年6月1日中国知网显示,《意林》共出版文献25821篇、总被下载299835次、总被引188次。截至2013年12月,《意林》杂志的月发行量最高达200万份。2003年,由于纯文学期刊《春风》 杂志,发行量不足千册,于是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决定改变办刊路线。当时中国综合性文摘期刊市场火热,1981年创办的《读者》、《青年文摘》,以及美国《读者文摘》等大众期刊的市场占有率很高。《意林》打出了“一则故事,改变一生”的励志口号,将眼光瞄准了青少年读者群,尤其是学生,用短小精博又兼具趣味性和哲理意味的励志文章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和购买。

他们的友情简直就是神仙友情,友情特别的稳定。不管对方有什么事情,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力挺,或者帮助宣传。

都不错的

子盛取得的主要成绩有:一、出版译著《慧眼看中国——米尔顿·科特勒营销文丛》(英文名A Clear Sighted-View Of China Marketing: Essays By Milton Kotler),作者米尔顿·科特勒,译者范子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二、出版原创文化专著《道德经的光亮》(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三、发表演说 《WTO和青年的责任》,2003年10月7日应邀在长江动力机械厂子弟学校所作。 《WTO和青年的责任》,2003年10月31日应邀在岳阳建设科技学校所作。 《WTO和青年的责任》,2003年12月7日应邀在湖南理工学院所作。 《如何搞好学习》,2004年10月22日应邀在岳阳商贸学校所作。5、《与青年谈奋斗》,2004年12月15日应邀在邵阳中心医院科教部所作。6、《学习的智慧》,2004年12月18日应邀在邵阳市一中所作。7、《儒家的文化与人生的奋斗》,2005年12月16日应邀在岳阳长城职业技术学校所作。8、《大道易知而易行》,2009年2月19日应邀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总体部所作。四、报刊杂文-原创1、《中药服法有讲究》(1995年12月1日载于大众卫生报)2、《乐于助人的戴师傅》(2002年5月17日载于岳阳晚报)3、《我心中的太阳》(载于岳阳晚报)4、《观荣枯知盛衰的中医望诊》(1995年6月17日载于大众卫生报)5、《无花果与嫉妒》(1995年5月23日载于岳阳晚报)6、《读另一种情书有感》(载于文心社网站)7、《喜悦》(载于找到了网站)8、《潇湘的雨》、《喜悦》、《苏武曼·论中华武学》(载于2006年第2期观潮杂志)9、《看,那光》(载于2006年9月第5期神国杂志)10、《进行跨文化背景的学习》(载于2009年第7期做人与处世杂志)11、《学会科学用脑》(载于2009年道源杂志)12、《压缩与膨胀,老子与霍金》(载于2010年1期道源杂志天运庚寅年春季版)13、《我为什么写“道德经的光亮》(载于2010年道源杂志)14、《道德经的光亮》(2011年1月起由老同志之友杂志连载)五、报刊杂文-译作1、《助听器》(2002年1月载于今日女报)2、《我放手,却决不走开》(2002年2月1 日载于今日女报)3、《理解》(2000年5月原载于今日女报,转载于青年博览)4、《因为一次遗忘,我发现了她的真诚》(2002年3月1日载于今日女报)5、《本分的樵夫》(2002年4月26日载于今日女报)6、《幸福生活的六个要素》(2001年8月17日载于今日女报)7、《你懂用餐礼仪吗?》(2002年载于英语世界增刊)8、《貌似普通人的杀人狂::一个发深省的故事》(2000年8月载于英语世界)9、《工人们期望每两年换一份新工作》(1999年1月载于英语世界)10、《我们不该这样玩》(2001年8月载于英语世界)11、《麦当劳在中国还有前途吗?》(2002年7月10日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12、《策略警惕:中国大众市场的新格局》(2002年8月24日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13《小母亲对不起》(2003年12月2日载于今日女报)14、《我今年45岁啦!》(2003年11月9日载于今日女报)15、《用心用力,”乌合之众“也能赢》(2004年4月6日载于今日女报)16、《家族的纽带系在心上》(2004年2月3日载于今日女报)17、《一句话让我笑个不停》(载于今日女报)18、《天籁之声》(载于找到了网站)19、《玛丽·路》(载于今日女报,转载于青年博览,并入选2005年青年博览佳作欣赏精选增刊)20、《爸爸,谢谢您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2005年6月14日载于今日女报)21、《安妮公主》(2006年10月载于新少年杂志)22、《牛仔的心》(2007年1月载于新少年杂志)23、《爱心改变人生》(2007年1月载于湖南残疾人杂志)24、《安妮公主》(2007年2月载于湖南残疾人杂志)25、《用心用力,就会赢》(2007年11月载于新少年杂志)26、《圣诞老人不会忘记》(2008年1月载于新少年杂志)27、《实现个人成长的七个必须》(2008年3月载于做人与处事杂志)28、《是什么构成了美好人生》(2008年9月载于做人与处事杂志,并被读者投票评为优秀稿)29、《是什么构成了美好人生》(2008年11月转载于37度女人杂志)30、《留在朋友身边》(2009年1月载于演讲与口才杂志少年版)31、《安妮公主》(2009年1月载于演讲与口才杂志)32、《成为一流人才的三个步骤》(2009年2月载于做人与处世杂志)33、《实现个人成长的七个必须》(2008年7月转载于阅读与做人杂志)34、《成为一流人才的三个步骤》(转载于2009年第8期《爱情婚姻家庭·新情男女》杂志)35、《奥巴马在韦克菲尔德高中的演讲》(2009年12月载于做人与处世杂志)36、《奥巴马在韦克菲尔德高中的演讲》(2010年1月转载于思维与智慧杂志彩版)37、《用心用力,“乌合之众”也能赢》(转载于意林-(3第三卷) 176页)38、《描绘内心的力量》(2010年1月载于挚友杂志)39、《对专业化的反动,组合即创新》(2010年8月载于创业天下杂志)六、书法作品1、《龙》(2000年3月28日载于中国肮空报)2、创作了大量的对联、条幅等书法作品。3、大幅书法作品《湖南理大锐志图新》2003年被湖南理工学院收藏。4、大幅书法作品《古越楼台黄酒飘香》2008年被中国湖南胜景山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藏。5、《龙德》(载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09年3期封底)6、2009年6月创作了大幅书法作品《红日跃然沧海上》被北京航天城物业公司收藏7、2009年7月创作了书法作品《太和无为,日新其德》被四川收藏家收藏8、2011年创作的书法作品《仙人赠灵芝》、《崇文尚武》被北京、江苏、浙江等地收藏家收藏七、承担翻译业务从2005年起,子盛为著名的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rporation / China Project Development Facility)高质量地翻译了15万字的资料。其中有:1、旅游业和世界银行2、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饭店的投资开发案例研究3、旅游业和可持续发展4、城市发现2010年3月为该公司翻译(中文翻英文)了5份文件Y橱柜项目尽职调查报告S家具项目尽职调查报告J包装项目尽职调查报告P纸业项目尽职调查报告A冶金项目尽职调查报告八、时常为少年、儿童、青年、成年等各类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咨询、学术传授等方面的服务。并对经济困难者,免收学费。子盛的善心义举深受群众好评。子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帮助了许多人。九、发表广播稿1、《一盏永不熄灭的引航灯》(岳阳经济广播电台“巴陵传真”节目1995年5月12日播出)2、《龙舟搭台,龙舟也要唱戏》(岳阳经济广播电台“巴陵传真”节目1995年4月21日播出)3、《无土栽培之路》4、《气化采煤优点多》5《观荣枯知兴衰的自我诊断》(以上三文均在岳阳经济广播电台“科技之窗”节目1995年7月7日播出)6、《无花果与嫉妒》(岳阳经济广播电台“商大直播室”节目1995年5月16日播出)7、《硬币气功揭秘》(岳阳经济广播电台“商大直播室”节目1995年5月16日播出)十、在“找到啦网络期刊”发表散文、诗歌和译文1、《天籁之音》﹙载于找到啦网络期刊[总第四十六期] 2004-5-28 ﹚2、《黄金宝盒》﹙载于找到啦网络期刊[总第四十八期] 2004-7-30 ﹚3、《喜悦》﹙载于找到啦网络期刊[总第五十一期] 2004-11-1 ﹚4、《给孩子神奇的自由》﹙载于找到啦网络期刊[总第五十二期] 2004-12-2 ﹚5、《夏雨的味道》﹙载于找到啦网络期刊[总第六十期] 2005-8-2 ﹚6、《我今年45岁啦》﹙载于找到啦网络期刊[总第六十四期] 2005-11-30 ﹚7、《身边的妙人》﹙载于找到啦网络期刊[总第六十九期] 2006-5-1 ﹚8、《安妮公主》﹙载于找到啦网络期刊[总第七十二期] 2006-7-29 ﹚9、《看,那光!》﹙载于找到啦网络期刊[总第七十四期] 2006-9-28 ﹚十一、从事战略研究1、2006年12月30日,参加残联座谈会,向岳阳市黄兰香市长递交了《关于在岳阳市筹办一次中国七大湖地区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和谐发展论坛的建议》,受到了黄市长的赞赏。2、2008年1月15日发表了《关于博爱救助社区2008年工作的几点策划》3、2008年3月9日向中国湖南胜景山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交了《关于古越楼台营销战略构想的研究报告》4、2008年9月,参与了湖南省开展的解放思想讨论活动,提交了三篇论文:之一:解放思想要依靠精神和智慧之二:以岳阳为中心建设环洞庭湖经济圈之三:依托胜景山河将岳阳建设成黄酒名城十二、著有诗歌散文集《自由蓝天集》(有12万字,2007年完稿。内容提要:《自由蓝天集》是范子盛的作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篇歌以咏志,诗歌抒情,脍炙人口;下篇慨当以慷,散文说理,剖析入微。有趣的是,人的大脑也是由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右脑负责形象思维,主情感;左脑负责逻辑思维,主理智。读《自由蓝天集》可以让人的左右脑协调发展,让情感和理智同时获得美妙的享受和启迪。)十三、2008年8月,诗歌《火炬》获首届中国网络基督徒原创作品征文大赛诗歌类鼓励奖。十四、2009年1月23日,诗歌《那是一轮水中的明月》和《潇湘的雨》在隆回人网站“湘丽杯”原创作品征文大赛获奖。十五、2009-04-30 ,《看,那光》凤凰网《残翼也飞翔》征文大赛获得了二等奖十六、当选为《生产力研究》期刊2009年3期封面人物。十七、2009年,子盛为著名的英国国立赫瑞-瓦特大学爱丁堡商学院(Edinburgh Business School, Heriot-Watt University提供了咨询服务,审校了少量教材,为提升MBA和DBA教材的翻译质量,实现中国学生在无语言障碍的条件学习西方先进工商管理经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十八、2009年为法国最大的广告与传播集团阳狮集团(Publicis Group)翻译了《发现智利出口的品质和多样性》、《Flos公司概况》、《世界知名家具、灯具设计师传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名隋唐史、佛教、敦煌学研究员张弓先生的著作《百年忆往》翻译了第一章(汉译英)。十九、2008年5月7日星期三,子盛作为代表参加岳阳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获自强模范称号。

挚友杂志官网

他们的友情好。陈坤和周迅是朋友更像家人,陈坤作为周迅的头号粉丝,都会帮周迅杂志和新戏宣传打call。陈坤有一些工作的需要时,周迅也会帮忙。行走的力量就是他们友谊长存的见证。祝二位友谊长存。

他们的友情简直就是神仙友情,友情特别的稳定。不管对方有什么事情,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力挺,或者帮助宣传。

我觉得朋友要患难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人会有一生的挚友,这个人可以是我的同学也可以是我的老师,也可以是我的爱人。朋友一定是能帮到自己,给自己指出不足的人。

朋友有很多种,而一生挚友只有一个。最近看了《流金岁月》,被蒋南孙和朱锁锁神仙般的友情感动到了,她们在对方有困难时第一时间站出来。开心时一起笑,难过时一起哭。

挚友杂志主编

杨光荣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鸿祯院士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16 年 11 月 17 日生于山东省苍山县卞庄。1935 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39 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47 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兼副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名誉资深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主要研究成果是: 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 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的框架,出版了 《中国古地理图集》; 区分了中国盆地的不同类型及其构造发展特征; 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 在大地构造和全球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的认识和地球史上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 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 在地质学历史方面,提出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求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发表论文 240 余篇,出版专著、文集、图集和教材等 20 余种,曾获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集体,1982) ; 第三届、第五届二等奖 ( 1987,1991) ,首届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特等奖 ( 1988) ,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4) 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 ( 1996) 。王鸿祯能够取得以上成就,是和他所走的学术道路和特有的学术思想分不开的。一、充实底蕴、拓宽基础王鸿祯生于一个走向败落的封建家庭。父亲是前清末科秀才,工书法,喜文辞,曾就读于济南政法学堂。他自幼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和文字训练。1925 年因家乡战乱,到外地读书,1927 年读完小学,次年还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读了不少古典小说,接触到 《中山全集》等书籍。1929 年考入临沂山东省立第五中学,适值新任校长徐眉生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革新,使王鸿祯得以广涉博读文史、自然书籍,参与多种社团活动,扩展了志趣,增长了才干。由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校内进步学生受到迫害,徐校长离职,王鸿祯随其兄赴北平读了一段中学,因而有机会杂学旁搜,充实了一些文史和外文知识; 读了当时流行的《独立评论》等杂志,慕胡适、丁文江之为人,萌生了 “科学救国”之念。1935 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有幸听到葛利普教授最后一次讲授 《地史学》,又读了他的 《地史学教程》名著,对地质科学的全球性和历史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接触到学术活动的气氛。1938 年他随长沙临时大学步行团到昆明,途中得到袁复礼教授的指点,增强了观察地质现象的兴趣,也初步感受到了曾昭抡、闻一多等同行教授的大家风范。自 1938 ~1939 年间他在西南联大听孙云铸教授讲课,经常听到一些地层古生物名家的研究途径,有所领悟。王鸿祯利用 1938 年暑假,随地质调查所边兆祥等到野外系统实践 5 万分之一地质填图和万分之一地质地形测绘方法,得到较正规的训练,他还努力提高外文水平,阅读德文经典教材名著,撰写外文杂志中有关大地构造论文的述评,在 《地质论评》发表。王鸿祯 1939 年毕业留校任教,作孙云铸教授的助教和助手。实际上在毕业之前,他已协助孙先生编辑出刊 《北京大学 40 周年纪念文集》地质卷。其后数年,他为了教学需要,系统整理购自国外的成套教学标本和初步鉴定从国内采集的化石标本; 广泛阅读中国地质文献,钻研欧美名家的经典著作。1940 年他短期参加谢家荣教授主持的叙昆铁路沿线地质调查,从编译资料到制定规划任务和工作方法,都受到教育和锻炼。在这一时期,他的专业研究以珊瑚古生物和古生代断代地层为主,也涉及小比例尺路线地质和区域构造。他 1943 年发表的滇西 50 万分之一铁路沿线地质论文就曾为黄汲清在其 1945 年巨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引用。在从教期间,王鸿祯一方面在 《中国地质学会志》、《科学记录》等杂志发表地层古生物论文,一方面协助孙先生的系务工作和组织中国地质学会的学术活动,由此逐步认识到搜集资料、掌握文献的重要性,也初步体会到以正确的观点方法统率资料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还利用西南联大的优越条件,旁听文史课程,拓宽了知识基础,增加了自己的一般学术素养。二、扩展视野、锐意创新1943 年,孙云铸、袁复礼教授就推荐王鸿祯赴美深造,1944 年获得耶鲁大学首届奖学金,但未能成行。1945 年考取英国文化协会提供的赴英研究生,开始了国外两年的留学生涯。在剑桥,他的导师是年轻的皇家学会会员 O M B Bulman,研究笔石和哺乳类,以思想缜密和系统见长。王鸿祯同他谈了以四射珊瑚为主的研究计划,介绍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他立即建议走访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珊瑚名家 Stanley Smith 和伦敦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 H D Thomas,同时及时地为他申请了各项减免程序,以缩短他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经过同 Thomas 的商讨和材料展示,确定了以研究现代珊瑚骨骼组成单元,从而建立四射珊瑚全新分类的研究途径。此后,他充分使用了自国内带来的和剑桥 Sedgwick 博物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大英地质博物馆调查所所存的丰富薄片资料,利用馆藏期刊文献特别丰富的剑桥哲学图书馆,在已有主导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查证和重新解释了珊瑚骨骼的微细构造,确定了 “属”一级的定义并试行建立较高级别的分类体系。所用手段只是双目偏光镜和同步描绘器。这时,他早年取得的绘画和目测技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走访和观察了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地质调查分所的薄片资料和向几位欧美同行通信求教后,于 1947 年 4 月写成了论文文稿,并利用他已有的全球构造轮廓知识,引入了演化阶段和时空分布的见解,使论文既有概念方法上的创新,又有学科内容较广的特征,具备了当时古生物研究的先进水平,得到导师的赞许。5 月间游欧回来,通过了口试,及时参加了当月举行的授予学位典礼。王鸿祯初到英国,就购读了李四光的 《中国地质学》 ( 1939) ,1946 年初,又在系图书馆见到黄汉清的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 1945) 专著,并细读了这两部经典之作,当时他特别注意在构造上有关大陆漂移的争论,也接触到了当时有关花岗岩生成的著名话题。此外,他选修了 M Black 的沉积学及实验课,也读了德国学者有关欧洲构造发展阶段的论述。在 20 世纪 30 ~40 年代,剑桥有几位年轻的地层古生物学者陆续当选伦敦皇家学会会员,并同剑桥的岩矿、结晶、地理和气象学者们形成了跨学科学术交流的群体,到40 年代中期还保存着这方面的流风余韵。王鸿祯受其启发,初步形成了以地层、古生物、沉积和区域构造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思路。1947 年 5 月,王鸿祯随同由 Woodward 讲座教授 W B R King 法国 Lille 大学教授 PPruvost 为首组成的剑桥地质实习团到法比交境和法国西北海岸考察,凭吊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还写诗留念。其后又到巴黎,分别访问了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中国科技史大家李约瑟和对中国地质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地学思想家德日进神甫,并向他们致敬。8 月间,他访问了英国几所大学地质系,在布里斯托尔见到 Bulman 挚友W F Whittard,谈到北大地质系的战时损失,慷慨赠予全套 《英国古生物志》、 《地质学杂志》和 《英国地质学会志》等大量宝贵文献,并无偿装箱启运,及时到达了北平,情谊可感。他在访问了解了伯明翰和格拉斯哥等大学地质系的教学状况后,到著名的湖区度假,并吟诗作画留念。王鸿祯得到北京大学的资助,于 9 月份赴美访问,同船的有牛津的闵嗣鹤。按预定计划在美访问了哈佛等校的地质系,在耶鲁,他向 C O Dunbar 当面致了谢意和歉意,并向已故的 C Schuchert 教授致敬。他在耶鲁、俄亥俄和堪萨斯三校作了有关珊瑚研究的学术交流,见到曾寄赠他珊瑚标本的 J M Wells。他还在华盛顿国立自然史博物馆做了短期工作,参观了纽约自然史博物馆。作为葛利普教授的最后一班学生,他还向私淑于葛氏的R R Shrock 和 J M Wells 等介绍了葛氏对中国地质界的巨大贡献。美国之行还使王鸿祯有幸见到地质古生物界前辈、斯坦福大学的 Bailey Willis 和纽约的 G G Simpson,这也开启了他对地质学史和地质名家的兴趣。三、教书育人、厚积薄发王鸿祯从未离开教学岗位,也从未放弃科研机会。但他全力投入教学的时期是从1947 年回国到 60 年代十年动乱之前。他在青年时期从学任教,形成了思路清晰、语言简洁和文风简约的习惯。1952 年后学习苏联,其教学法部分虽然流于烦琐,却也使他把讲课当做一门艺术和享受。几十年前听过他讲课的人们至今还乐道当时获得的深刻印象。他投身教学,从教学计划制订到教材和实习基地建设是全方位的,他兼采西方与苏欧教材之长,使用中国资料写成出版了 《地史学教程》,建立了唐山地区二年级填图实习基地。王鸿祯在高等地质教育方面,一向重视基础,重视理科地质教育。1956 年他主持制订的地质类教学计划尽量强调了地质基础的重要性,并曾建议恢复理科地质专业。他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并身体力行。他一再号召年轻教师培养广泛兴趣,结合教学设备,开展初步的科研锻炼。在制订科研规划时,建议将高级教材列入科研规划。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王鸿祯参加了对 《实践论》 和 《矛盾论》 的学习,听了辅导报告,还参加了由北京市委大学部组织的业余学习小组,接触到关于主要矛盾、事物的量变与质变以及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前进性等概念,他初步把这些概念用于教学和教材,提出了地质发展阶段性和不可逆性的论点,也进一步明确了以历史构造为中心,以古生物地层和沉积古地理为内容的学术研究途径。在 20 世纪 80 年代,王鸿祯努力倡导拓宽专业,反复提倡加强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尽力争取国际渠道的资金支持。他十分重视师友之间的团结,呼吁不同年龄段的几代学人要真诚合作,互谅互让,年长的一代要做到胸怀广阔,树德立言; 中年一代要做到勤于奉献,勇于开拓; 青年一代要做到锐意创新,敬业求实。20余年来,共指导硕士研究生 19 人、多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23 人、博士后 5 人。四、协作开拓、更探前缘王鸿祯在十年动乱之后于 1972 年后重回业务岗位,参与当时提倡的总结性编图及地层资料整理工作,他利用馆藏丰富的地质图书馆查阅资料,对不同比例尺的图件编制和不同地区的地层规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自己也增加了知识,得到了锻炼。他通过较长期的实践和思考,对地质科研的性质积累了一些认识,认为地质作用和现象是地球多圈层、多阶段相互作用和复合,以及与有关空间星体相互影响的综合表现。因而需要组织较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他还强调了扩展时空视野的必要,认为有些地质作用和过程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往往是现象隐蔽了本质,复杂性掩盖了某些规律性。科学研究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复杂性,通过系统的观察思维和综合的分析研究形成创新认识的一个过程。他组织的较大科研项目是在构造古地理编图和地层专题方面,具有多学科和不同单位协作的特点。他认为这类工作中的关键首先在于有明确的学术思想和参与者的基本共识,而在学术思想上,应力求以辩证唯物的观点方法为指导。王鸿祯认为地球科学的时空应建立在时间的连续与不连续和空间的均一与不均一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事物的时间发展和空间分异的相对均一度为准,而高度均一性往往见于历史悠久的固结基底。因而他的构造划分在构造活动论的前提下,特别重视前寒武纪阶段形成的变质基底。这种思想也体现了时空的密切结合和统一考虑。其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通力协作也是关键所在。王鸿祯十分珍视人际关系的团结,特别重视发挥青年人思路敏捷、勇于开拓的精神和优势,认为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应当肯定主流,不拘小节,既要放手,又要引导,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容对待,使他们既能敬业求实,又敢于锐意创新。他也极为重视在项目实施中勤俭治学,保持投入与产出高效率的特色和学风。以 20 世纪 80 年代王鸿祯领导的古地理编图项目为例,他认为小比例尺古地理图研究编制的主要前提是区域构造格架的建立和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浆岩以及第四纪地质等学科的结合,而在这些学科中,又要分清主次,突出主要矛盾。例如地质构造在地质作用和现象中,既是综合表现,又是主导因素,起到质的规定性作用。在构造性质的活动与稳定两者的矛盾中,活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在图例编订中,首先突出了沉积( 火山) 组合的活动程度。在构造单元、生物区系和盆地类型的划分中都体现了以构造为主导的学术思想。因此,他领导完成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台湾省著名学者访问中国地质大学时,校长将 《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作为礼品送他,他激动地说: “这是我在台湾时千方百计地想得到的一本著作,今天得到了,我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王鸿祯长期从事地史地层学的研究和教学,他关心的是这个基础学科中对地质图等地质基本工作起着长期作用的,如统一地层表和地层规范等根本文件的建立问题。他在国内和国际学术活动中经常注意和参与这些方面,并予以及时的报道。他认为地层分类和地层界线等问题既有理论意义,更具应用价值。他反对地层分类中以年代地层单位为准的单一分类法,同意一些美国学者认为这个概念曾使美国地层学的发展停滞了几十年的评估,但他也不同意等量齐观的多重地层分类,而是将理论分析同实践需求结合考虑,强调等时性与区域分异性的并重和联系,提出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分类意见。他对近年在地层界线和统一年代地层表建立上的主流学说———全球标准剖面及点和程序方法,持有保留意见,并从物质性和实践性两方面指出了这个方法的欠缺。他在 20 世纪 90 年代组织的层序地层专题研究中强调综合地层学和新一代地层表的探讨,就是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提出的中长期目标。在这一时期王鸿祯还应用了电镜扫描新技术继续和深入了对珊瑚骨骼的研究,在早年的基础和多年的持续搜求中取得了较全面的分类演化和生物古地理成果,这也使他早年的假说基本上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这个过程引起了他的一些感想和思考。他的珊瑚论文于1950 年在伦敦皇家学会 《哲学丛刊》 发表后,50 年代中至 60 年代初,美国、苏联以及法国的古生物专集珊瑚卷都有介绍,但都不承认他提出的两类骨骼构造单元的原生性质,而这正是他的分类基础的核心部分。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电镜扫描技术出现,他和助手及时得出了大量数据,说明这种结构不独为珊瑚纲所共有,也有可能是低等无脊椎动物骨骼的常见现象。这个过程说明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作用,也说明任何创新都会遇到传统观点的抵制,需要长期努力,取得大量有说服力的证据。五、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早在学生时代,王鸿祯就得到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李四光、葛利普、孙云铸、谢家荣、杨钟健等先生的教诲,后来又在教学工作和学会工作中长期同许多地质前辈共事。因此,他较早地了解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十分敬佩地质界前辈为发展地质科学和中国地质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86 年,他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他对学史研究所做的第一个方面是在和同事们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协作,他主持编写了英文 “中国地质简史”,在第 28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散发 ( 1989) ,同时争取实现了1990 年在北京组织召开第 15 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讨论会。他还主编了 《东西方地质学术思想的交流》( 英文,1991) 、 《中外地质科学交流史》 ( 1992) 、 《中国地质学科的发展》( 英文,1996) ,及 《比较行星学、地质教育和地质学史》 ( 英文,1997) 等英文专著和文集,多次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展出和交流,受到普遍的好评。1990 年王鸿祯当选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十余年间,为中外地质科学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对学史研究所做的第二个方面是倡导和遵从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信念,重视地质人物的研究,从 1987 年起陆续举行了对丁文江、章鸿钊及其他知名学者的纪念活动,主编了 《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 1990) 、《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1995) 等专著和文集,体现了对中外前辈大师等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他对学史研究所做的第三个方面是密切配合现代的地学科研和教学,研究中国地质学科发展史和探讨学科思想史。王鸿祯一贯主张: “既要弘扬中国古代地学思想,更要研究近现代学说和学术思想史,探讨学术发展史的独特规律,追溯学术上的本末和渊源,评估得失,做到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除了上述学科史专著外,1999 年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他又主编出版了 《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文集,由 50 多位各地质学科的专家学者合作撰写了这部约 50 万字的学科史专著,对我国地质学主要分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经验和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评述和展望,受到广泛的好评。现在王鸿祯院士已届 90 高龄,思路依然清晰,兴趣仍然广泛。近年来还发表了专题论文,也有些诗作题句,记事述怀,是一位好学多思、具有远见卓识的前辈良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年是王先生 90 华诞,敬祝王鸿祯院士身心永健,睿思长青。

创作背景:《Yesterday Once More》是一首追怀旧情的感伤之作。经历过一系列失恋打击、身处孤独之中的Richard Carpenter原本是收音机的忠实听众,常常跟随电波中的一曲曲情歌吟唱。后来,陷入爱河的她不再有闲暇去收听音乐广播,与收音机渐渐疏远。而今,为情所伤、心如死灰的她再度拧开收音机,熟悉的旋律重新响起,一声声、一曲曲仿佛正讲述着自己的身世。时光流逝,情感变迁,但那一首首曾如旧友长伴身侧的老歌,却忠诚如初,永远不会背叛自己。温馨中夹杂苦痛,慰籍之余更添伤感:难道人尚不如歌?多情易伤、多愁善感的她多么盼望昨日随旧曲重现,鸳梦重温。《Yesterday Once More》演唱:Carpenters作词:Richard Carpenter&John Bettis作曲:Richard Carpenter所属专辑:《Now & Then》发行时间:1973年5月16日歌词对照:When I was young 当我年轻时 I'd listen to the radio 常听收音机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 等待心爱的歌曲 When they played I'd sing along 听到播放时便随声歌唱 It make me smile 这使我欢畅 Those were such happy times 那时多么幸福的时刻 and not so long ago 就在不久以前 How I wondered where they'd gone 我想知道他们曾去何处 But they're back again 但我所有深爱的歌曲 just like a long lost friend 他们现在又回来 All the songs I love so well 正如老友失散又重聚 Every shalala every wo'wo still shines 每一句沙-啦-啦每一句喔-喔仍闪烁 Every shing-a-ling-a-ling 每一句shinga-linga-ling 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 so fine 他们又开始唱得如此动听 When they get to the part 当他们唱到一个地方 where he's breaking her heart 令她伤心断肠 It can really make me cry 这真能叫我哭出来 just like before 正如从前一样 It's yesterday once more 仿佛昔日又重来 (Shoobie do lang lang Shoobie do lang lang) 合音伴奏 无具体意思 Looking back on howit was in years gone by 回头看岁月如何消逝 And the good times that I had 这些过去的好时光 makes today seem rather sad 使今天显得令人哀伤 So much has changed 变化多大啊 It was songs of love that 我向他们 I would sing to them 唱爱的歌曲 And I'd memorise each word 我会记住每一句歌词 Those old melodies 那些古老的曲调 still sound so good to me 在我听来还是那么好 As they melt the years away 好像他们把岁月融消 Every shalala every wo'wo still shines 每一句沙-啦-啦每一句喔-喔仍闪烁 Every shing-a-ling-a-ling 每一句shinga-linga-ling 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 so fine 他们又开始唱得如此动听 All my best memories 我所有美好的记忆 come back clearly to me 清晰的重现 Some can even make me cry 有一些仍能使我哭出来 just like before 正如从前一样 It's yesterday once more 仿佛昔日又重来 (Shoobie do lang lang) 合音伴奏 无具体意思 Every shalala every wo'wo still shines 每一句沙-啦-啦每一句喔-喔仍闪烁 Every shing-a-ling-a-ling 每一句shinga-linga-ling 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 so fine 他们又开始唱得如此动听 Every shalala every wo'wo still shines 每一句沙-啦-啦每一句喔-喔仍闪烁

章含之-挚友评价 陈钢:她是标准的上海大女人作曲家陈钢与章含之相识,是在10年前文汇报副刊的一次笔会上,陈钢拿自己的《黑色浪漫曲》交换了章含之《那随风飘去的岁月》。“她是标准的上海女人。就像《花样年华》里的房东太太,说的上海话比我们都要纯。虽然我们同年,但她像是长我一辈的老上海。”陈钢回忆道,“她的风姿、风度完全是一个‘上海大女人’的形象,她打扮入时但很有分寸,熟谙国际事务,操一口纯正牛津腔英语,但同时又是性情中人。” 白桦:她无法用英语完成自传了“文革”后,章含之很寂寞地住在北京史家胡同51号,白桦经常去看她。“虽然没事可做,但她还是带了几个学生。那么落寞时,她还是要寻找一些生活的意义。心态好,才能经得起跌宕。”白桦说。他回忆章含之的家里摆满了乔冠华的照片,“她始终沉浸在爱情当中。但与我们聊天时她从不提悲伤往事,而是嘻嘻哈哈,乐观得很。”1985年,日本演员中野良子来访时说她在中国发现了很高贵的女人,一个是白杨,另一个就是章含之。几年前,章含之曾在针对大学生的一次演讲中袒露自己文化不足,不是“才女”。白桦则叹道:“越是见多识广的人,越是感到不足。比如,她经常能滔滔不绝地以既风趣又通俗的语言讲解国际事件,我认为现如今中国女性很少有能像她这样的。她所涉猎的人、事与历史,都是她的亲历,不用学就能娓娓道来。不久前她跟我说,中国的文学、纪实性作品很好,但为什么不能在国际上普及,就是因为不能用英文写作。所以她正在用英文写自传,看来,现在也无法完成了,实在是很大的遗憾。”沙叶新:她是个生动的人章含之的《跨过厚厚的大红门》,被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为“缠绵而不失之蕴藉,哀怨而又不失之高贵,实为难得之佳作”,而章含之本人在沙叶新眼中也是难得的“生动真实”。沙叶新不断重复章含之与其聊天时的叙述,“很有感情,又充满细节,她一说话所有的人全被吸引”。他们讨论国家大事,也谈红墙逸事,“这些从未见诸任何杂志报章,我劝她应该写一写。”沙叶新说,“章含之是很真实的人,也是个大而化之的人,没什么心眼儿。她是个让人难忘的生动的朋友,也是个真正的美女。”沙叶新说,他想写写与含之聊天时的那些事,以此为祭。

时永华_中国著名水粉画大师。时永华近照

挚友杂志电子版

他们的友情好。陈坤和周迅是朋友更像家人,陈坤作为周迅的头号粉丝,都会帮周迅杂志和新戏宣传打call。陈坤有一些工作的需要时,周迅也会帮忙。行走的力量就是他们友谊长存的见证。祝二位友谊长存。

【调查显示成人最常见的做梦内容是伴侣出轨】一生要做十几万个 醒来美梦还能继续人人都做梦,但并非人人了解梦。美国最新一期《女性挚友》杂志刊文为我们揭开了关于梦的6个秘密。做梦帮助学习。哈佛大学医学院新研究发现,睡眠有助大脑学习和解决问题。做梦是大脑处理、阐释和理解新信息的过程。一生能做10万个以上的梦。哈佛大学睡眠专家劳里奎恩洛文伯格表示,人每晚并非只做一个梦,而是多达十几个,只是清醒时无法全记住而已。据统计,大多数人一生要做10万个以上的梦。睡醒后美梦仍可继续。睡醒之后,美丽梦境仍让你依依不舍,还想返回梦中。专家表示,人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只要保持睡觉姿势,梦能继续几秒钟。同一个梦反复出现。洛文伯格博士表示,同样一种噩梦反复出现时,应该找到其背后原因,以彻底消除噩梦。比如,反复梦见掉牙或磕牙,应该考虑口腔健康。最常见的梦是配偶出轨。一项涉及5000多人的调查发现,成年人最常做的梦是伴侣出轨。但这并非预示夫妻关系产生问题,只是对配偶过于重视而而产生压力。醒着也能做梦。睡眠专家指出,人们可以控制自己,做个“清醒的梦”。第一步,想象最近做过的一个梦。第二步,找个安静的场所,继续展开梦的场景。“清醒梦”是自我放松的一种绝妙方式。

他们的友情简直就是神仙友情,友情特别的稳定。不管对方有什么事情,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力挺,或者帮助宣传。

挚友杂志社投稿

向杂志社投稿途径有:1、写信。(摸清杂志社的地址及邮编,可以从杂志封面上找。) 2、从网络上传递。即发电子邮件。(也可从杂志封面上找。)

找到你想投稿的杂志社的地址或邮箱,把你的作品寄上即可!最好发电子邮件,因为打印或者手稿还要专业人员打上去,而电子邮件一复制就行了。如果两份同样好的稿子,相比之下,编辑会选择电子邮件。我的爷爷就是一名编辑,他告诉我的。

找到你想投稿的杂志社的地址或邮箱,把你的作品寄上即可! 发电子邮件,因为打印或者手稿还要专业人员打上去,而电子邮件一复制就行了。如果两份同样好的稿子,相比之下,编辑会选择电子邮件。 我是一名报社记者,相信我没错。

回答 邮箱投稿 这是当下最基础,使用最广的投稿方式。不用纸张、不花邮资、没有时间差,环保高效,所以现在大多数都通过该方式收稿。 一些文学网站或论坛会采取这样的方式。你只需要在上面注册一个账号,然后在网站或论坛内指定版块投稿即可。论坛或网站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端访问。 提问 接受纸质稿吗? 回答 现在应该都是电子稿了 提问 电子和尚曲谱很难打啊! 电子稿很难打啊! 回答 确实但是现在基本上都是收电子稿了抱歉不好意思 提问 电子稿曲谱很难打的 回答 虽然大部分都要求电子投稿了,但目前还有少部分是只支持纸质投稿的,当然审过可能问你要电子版,也可能不要。 有些还是可以接受纸质版但是老师也晓不得是哪些抱歉不好意思 提问 好的,谢谢子! 回答 不用了老师应该的啦 更多11条 

  • 索引序列
  • 挚友杂志
  • 挚友杂志官网
  • 挚友杂志主编
  • 挚友杂志电子版
  • 挚友杂志社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