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循环系统疾病论文题目

循环系统疾病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循环系统疾病论文题目

创新医学网上,医学论文免费在线阅读。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是研究活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活机体包括最简单的微生物到最复杂的人体。 生理学发展简史 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始于17世纪。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表了有关血液循环的名著《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这是历史上首次以实验证明了人和高等动物血液是从左心室输出,通过体循环动脉而流向全身组织,然后汇集于静脉而回到右心房,再经过肺循环而入左心房。这样,心脏便成为血液循环的中心。 但哈维当时由于工具的限制,动脉与静脉之间是怎样连接的还只能依靠臆测,认为动脉血是穿过组织的孔隙而通向静脉。直至1661年意大利组织学家马尔皮基应用简单的显微镜发现了毛细血管之后,血液循环的全部路径才搞清楚,并确立了循环生理的基本规律。 在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首先将反射概念应用于生理学,认为动物的每一活动都是对外界刺激的必要反应,刺激与反应之间有固定的神经联系,他称这一连串的活动为反射。反射概念直至19世纪初期由于脊髓背根司感觉和腹根司运动的发现,才获得结构与功能的依据。这一概念为后来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在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发现氧气和燃烧原理,指出呼吸过程同燃烧一样,都要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为机体新陈代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意大利物理学家伽伐尼发现动物肌肉收缩时能够产生电流,于是开始了生物电学这一新的生理研究领域。 19世纪,生理学开始进入全盛时期。首先应提到法国的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他在生理学的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并作出卓越贡献,特别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内环境概念已成为生理学中的一个指导性理论。他指出血浆和其他细胞外液乃是动物机体的内环境,是全身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的恒定是保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德国的路德维希所创造的记纹器,长期以来成为生理学实验室的必备仪器,他对血液循环的神经调节作出重要贡献,对肾脏的泌尿生理提出有价值的设想。和他同时代的德国海登海因除了对肾脏泌尿生理提出不同的设想外,还首次运用了慢性的小胃制备法以研究胃液分泌的机制,被称为海氏小胃;这小胃制备法后来经俄国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改良成为巴氏小胃,从而分别证明了胃液分泌的调节既有体液机制又有神经机制,他们都对消化生理作出不朽的贡献。 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除运用他的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对于视觉和听觉生理作出杰出的贡献外,还创造了测量神经传导速度的简写而相当准确的方法,为后人所称道。 20世纪前半期,生理学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903年英国的谢灵顿出版了他的名著《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对于脊髓反射的规律进行了长期而精密的研究,为神经系统的生理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与此同时,巴甫洛夫从消化液分泌机制的研究转到以唾液分泌为客观指标对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规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提出著名的条件反射概念和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美国的坎农在长期研究自主神经系统生理的基础上,于1929年提出著名的稳态概念,进一步发展了贝尔纳的内环境恒定的理论,认为内环境理化因素之所以能够在狭小范围内波动而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主要有赖于自主神经系统和有关的某些内分泌激素的经常性调节。 坎农的稳态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控制论的结合,乃广泛地认识到机体各个部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的活动,都依靠自身调节机制的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些调节机制都具有负反馈作用。从此以后,控制论、系统分析和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新观念新技术的引进,使得生理学在定量研究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出现数学生理学这一新边缘学科。 中国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发展。 1926年在生理学家林可胜的倡议下,成立中国生理学会翌年创刊《中国生理学杂志》,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生理学报》。中国生理学家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因为研究对象不同,生理学可分为微生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特别是哺乳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的关系密切,他们之间具有许多共同点,可结合在一起研究。通常所说的生理学主要是指人体和高等脊椎动物的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从进化角度和个体发育角度去考虑,可以分为比较生理学和发育生理学。前者对无脊椎动物各门及脊椎动物各纲的生理功能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他们的生命活动如何与其环境变化相适应。 在种类浩繁的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生理学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在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生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发育生理学方面,哺乳动物的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生理特征的研究,除具有它自身的价值外,对于理解人体发育进程中的生理变化也很有意随着学科的相互渗透,生理学又分化出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 由于近代生理学一开始就运用化学的和物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因而在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之间要作出截然的划分是不可能的。 近代生理学的研究,不仅描述生命活动的表面现象,而且在整体观点下运用实验的方法探讨机体各部分的功能及其内在的联系。 生理学的实验可分为几个层次,也就是从不同的水平进行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器官系统水平,细胞组织水平和亚细胞及分子水平。迄今为止,大量的生理学研究是集中于机体的器官系统水平,因为这在医学应用和生产实践上是最亟需的基础知识。 例如:血液循环生理包括血液运行和心脏、血管的功能;呼吸生理包括呼吸道和肺的功能以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消化生理包括消化管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以及食物的消化和养料的吸收过程;排泄生理主要讨论肾脏的泌尿过程和输尿管、膀胱的排尿过程;内分泌生理讨论各种内分泌腺的功能;神经系统是机体各部分功能的调节机构,一方面接受由各种感受器或感觉器官传来的信号而加以整合,另方面对各种器官系统的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使机体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有规律的反应。 关于细胞组织水平的研究,乃是探索各种组织细胞的生理特性和活动特征,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生理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水平的研究在生理学发展上也很早受到重视,从而为理解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机制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 关于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研究,这是近期才发展的领域,如关于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的机制,神经和肌内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及其与离子通透性改变的关系,各种肌肉的超微结构的功能及其与兴奋——收缩耦联的关系,各种激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及其分泌和作用机制,中枢神经细胞的递质和神经激素的研究等。以上3个层次的研究都属于分析性生理学的范围,这种分析性实验的结果对于近代生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在分析性研究发展的同时,生理学家还重视综合性生理学的研究,那就是探讨人类或动物的整体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变化。生理学家对人和动物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或人工模拟的环境中、整体或其某一部分的生理活动如何通过自身内部的调节,从而使机体与环境变化相适应进行研究。 例如,19世纪的生理学家就已注意到人体和动物在基础或安静情况下的能量代谢,以及不同强度的运动或劳动和不同的营养物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又如高空、潜水对呼吸和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也很早受到生理学家的注意。 随着工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于是高温、低温、航天失重时的生理变化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此外,生理学家利用慢性手术的制备来研究动物机体在健康、清醒的情况下各种消化液分泌的调节机制以及大脑活动的变化等。 由于实验技术和生理测试手段的不断创新,使得生理学家有可能在人体或动物不受创伤的条件下研究各种生理活动的变化规律。所有这些综合性或整体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检验分析性生理研究的结果和解决人体生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显得特别有意义。而分析性生理研究越深入细致,对于综合性生理研究结果的认识也越深刻全面。 在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上,还要研究人体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规律。这样就从生理学领域又派生了病理生理学,这对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无论人体生理学或动物生理学的研究课题,在初期都是为解抉实际问题的需要而由少数人自发地从事工作的。例如人体生理学一向是同医疗实践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早期进行人体生理研究的也就是直接参与医疗实践的医务工作者。只是由于医疗实践中提出的生理学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抉越来越深入,于是才有专门的生理学工作者。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也是如此。例如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研究家畜家禽的生理,水产业的发展需要研究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生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需要研究致病动物的生理,养蚕和养蜂业的发展需要研究蚕和蜜蜂的生理。所有这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又反过来促进各有关的专业生理学的发展。 1901年 E A V 贝林(德国人) 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 R罗斯(英国人) 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 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 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 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 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 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 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 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 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 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 —— 1918年 未颁奖 1919年 J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 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 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年 未颁奖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 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 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 未颁奖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 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 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 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 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 发现血型 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 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 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 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 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 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 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 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 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 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 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 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 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 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A何赛(阿根廷人) 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 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 发现链霉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 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 HA克雷布斯(英国人) 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4年 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 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 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 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 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 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莱德伯格(美国人) 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 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 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 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 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 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 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 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B哈金斯(美国人) 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 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 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人)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1970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 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 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 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 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5年 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 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 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人) 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 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人) 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79年 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 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 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 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 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 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 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 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 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 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人) 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 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 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 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 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 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 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 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国人) 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 杰出贡献 1998年 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 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 1999年 Gunter Blobel 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 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人)、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 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美国人)、蒂莫西·亨特(英国人)和保罗·纳斯(英国人) 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 2002年 悉尼·布雷内(英国人) 他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这种独特的方法使得基因分析能够和细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发育联系起来,并且能够通过显微镜追踪这一系列过程。 罗伯特·霍维茨(美国人) 他发现了线虫中控制细胞死亡的关键基因并描绘出了这些基因的特征。 约翰·苏尔斯顿(英国人) 他的贡献在于找到了可以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 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美国人)和彼得-曼斯菲尔德(英国人) 两人以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发现而获奖。 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琳达·巴克(美国) 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5年 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罗宾·沃伦诺贝尔(澳大利亚) 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 2006年 安德鲁一费里和克拉格-米洛(美国) 他们发现了RNA干扰现象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变化,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是医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病理生理学是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在临床各学科的医疗实践中,都需要用病理生理学的理论诠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改进防治措施。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疾病有更正确和更全面的认识,对疾病的防治不断改进和完善。 病理生理学以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等为基础。因此,这些基础学科在理论和方法学上的每一重大的进步,都将促进病理生理学的发展。 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具体疾病的特殊规律打下基础;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等; (3)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论述人体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如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是生命科学工作者感兴趣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本学科几年来将“脑功能不全”作为本科生必修课,该章现已编入由金惠铭和王建枝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第六版教材。 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理论讲授、典型病例录像展示、临床见习、病例讨论和科研实验等方法进行。总学时为76学时(五年制本科生和七年制学生),其中理论课48学时,临床见习4学时,实验课24学时。在多形式的理论课教学中,主要讲解一些重要的概念、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其所引起的功能代谢改变;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进展及科学成就。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课教学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和改革,目前已基本将验证性实验改为科研型,通过科研全过程培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病理生理学理论课以金惠铭和王建枝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为教材。实验课主要以胡还忠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为指导。 摘自百度百科

需要下列文献的话,联系我邮箱(点我可见)。【篇名】 呼吸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分析与预测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宋文燕 刘新华 【刊名】 中国医院统计 2002年02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省镇江市气象局 【关键词】 气象 呼吸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预报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呼吸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分析 ,建立每旬的发病预报方程 ,作出发病等级和防病措施预报 ,以减轻此类疾病的危害。方法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对疾病与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建立回归模型。结果 气象要素及其变化与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结论 对当前气象要素及其变化的观测 ,可有效预测未来十天内呼吸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 【光盘号】 MEDI0209 【篇名】 健康第一杀手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王文 【刊名】 健康大视野 1997年06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正>近日,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表明,循环系统疾病是当前北京人口死亡的主要因素。据统计,1996年北京市因各种疾病致死的人口中,循环系统疾病致死人口比例最高占2%,其中心脏病致死人口占5%,脑血管病致死人口占1%。1996年较之1989年循环系统疾病致死人口比例上升了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北京市人中的主要死亡原因日趋集 【光盘号】 MEDI97SH

循环系统疾病论文选题

论文要以意为主,首尾员一意是文章的中心,是主脑,是统帅。要写好论文,就要抓住中心。这个中心的要求应当是简单明了的,能够一言以蔽之,可以达到以简治繁的目的。抓住这样的中心,紧扣不放,一线到底,中途不可转换论题,不可停滞,不可跳跃遗隙,这样就能使中心思想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无心脑血管病时,应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为一级预防;得了心脑血管病要积极治疗,改善与防治脑血管病,称为二级预防。一、一级预防: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主要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避免精神刺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是防治动脉硬化的有效方法。 1、戒烟、限酒——吸烟促使与加重动脉硬化,引起冠状血管痉挛,应戒烟;乙醇<30ml/日、相当啤酒720ml; 2、低盐——每日6克以下,盐摄入过多,可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 3、控制饮食:避免肥胖,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取,少吃甜食,可明显降低患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危险。控制热量的摄取量能有效预防与老化相关的疾病。 4、低脂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高脂可加速动脉硬化,有动脉硬化或冠心病者,降脂目标:根据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胆固醇——应降至7以下,甘油三脂——应降至7以下,低密度脂蛋白——应降至6以下。 4、适当运动,如快步走、慢跑、太极拳等,可增强心脑血管的功能、改善供血 5、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易患因素,高血压与糖尿病,都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定要认真控制好血压与血糖,以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特别要防止血压骤升骤降。 6、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应避免过度劳累,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精神紧张与刺激,还应避免寒冷刺激,以免引起脑血管痉挛,诱发心脑意外。 二、药物预防:40岁以上,有心脑血管家族史,或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易患因素者,除应积极治疗这些易患因素外,可日服阿斯匹林75mg,也可服用活血化瘀活中药如脑心通、心脑康、维脑路通等。

循环系统疾病论文摘要

需要下列文献的话,联系我邮箱(点我可见)。【篇名】 呼吸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分析与预测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宋文燕 刘新华 【刊名】 中国医院统计 2002年02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机构】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省镇江市气象局 【关键词】 气象 呼吸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预报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呼吸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分析 ,建立每旬的发病预报方程 ,作出发病等级和防病措施预报 ,以减轻此类疾病的危害。方法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对疾病与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建立回归模型。结果 气象要素及其变化与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结论 对当前气象要素及其变化的观测 ,可有效预测未来十天内呼吸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 【光盘号】 MEDI0209 【篇名】 健康第一杀手 CAJ原文下载 PDF原文下载 【作者】 王文 【刊名】 健康大视野 1997年06期 编辑部Email CJFD收录期刊 【聚类检索】 同类文献 引用文献 被引用文献 【摘要】 <正>近日,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表明,循环系统疾病是当前北京人口死亡的主要因素。据统计,1996年北京市因各种疾病致死的人口中,循环系统疾病致死人口比例最高占2%,其中心脏病致死人口占5%,脑血管病致死人口占1%。1996年较之1989年循环系统疾病致死人口比例上升了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北京市人中的主要死亡原因日趋集 【光盘号】 MEDI97SH

目的: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系统研究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并选取代表性的高频病症带状疱疹、褥疮、胎位不正,运用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对其治疗性文献进行循证评价并提炼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证据信息,为今后的灸法循证评级及临床证据研究提供示范。方法:按照针灸病谱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检索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预先制定有效合理的检索策略。然后筛选合格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国际疾病分类与编码系统(ICD-10)统计纳入文献的病症运用频次。用文献管理器实现文献检索、筛选、纳入、分类的批处理流程,最终基于现代文献逐步构建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选取3个代表性的高频病症带状疱疹、褥疮、胎位不正,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运用《针灸循证临床指南》推荐的质量评价方法,结合国际通行的CONSORT22条标准及STRICTA的6条标准,进行严格而系统的质量评价。对纳入的灸法临床研究文献,依次分为系统评价/Meta分析、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病例系列观察、个案研究等类型,对同质性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分析软件采用RevM20。按照四类灸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临床证据分析,即(1)灸法与空白组、安慰剂组的疗效比较;(2)灸法与常规治疗、标准阳性对照的疗效比较;(3)不同针法灸法之间疗效比较;(4)灸法与其他措施综合运用。由此,提炼出每一个病症的灸法循证治疗证据。结果:本次文献研究共纳入502篇合格文献,得到了15类病症系统,100种病症,其中包括西医疾病85种、西医症状5种、中医病症10种。各系统疾病按频次排序如下: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共8种病症、62篇文献;呼吸系统病症:共3种病症、26篇文献;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共14种病症、57篇文献;精神和行为障碍:共4种病症、22篇文献;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共11种病症、58篇文献;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共1种病症、6篇文献;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共4种病症、16篇文献;妊娠和产褥期病症:共4种病症、24篇文献;神经系统病症:共11种病症、38篇文献;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共4种病症、30篇文献;消化系统病症:共17种病症、86篇文献;血液及造血系统病症:共5种病症、14篇文献;循环系统病症:共5种病症、20篇文献;眼及附属器疾病:共4种病症、8篇文献;肿瘤:共5种病症、36篇文献。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①灸法与西药比较治疗带状疱疹的Meta分析纳入15篇合格RCT研究。共1167例受试者。灸法与西药比较,Meta分析显示临床总有效率RR=31,95%CI (12,53), 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项研究的疼痛VAS评分MD=-63,95%CI (-60,-6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止痛效果更佳。②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证据分析2007和2011年国内发表的2项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限证据支持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性,表现在临床症状改善或治愈率方面,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据来进一步验证。灸法与常规西药的疗效比较有3项RCT研究比较灯火灸与阿昔洛韦+曲马多+维生素B1的疗效差异,西药包括抗病毒药、维生素类、免疫调节剂等,结果显示灯火灸在止痛、临床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方面很可能有疗效优势。1项RCT研究比较壮医药线点灸与重组人干扰素、维生素合用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壮医药线点灸在临床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方面均有疗效优势。另外各有1项RCT研究分别比较实按灸与阿昔洛韦

循环系统疾病的用药论文

建议你看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版及2009基层版

创新医学网上,医学论文免费在线阅读。

你可以从西医或者中医的角度出发,借用养生,最后上升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或者健身。对应资料网上都很多,自己查找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本专业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据估计,随着国外大企业的进入,在这一专业领域将出现很大缺口,那时很可能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编辑本段专业介绍 电气自动化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该专业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方向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名称好听,专业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 社会宣传和舆论导向对其有利。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他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吸引着众多考生,这里的确是展示他们才能的好地方。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方向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该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虽然大,但可供选择的人也很多,如果没有非常强的综合素质,很难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绩。也许这对许多胸怀远大志向的考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两点是否可行也和学生个人的追求有关,如果一个人追求仅限于一份较好的工作,该专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想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贡献还是要建立在个人实力以及刻苦努力的基础上,馅饼是决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我国现在非常需要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都离不开这些专业人才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国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待遇当然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学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确立自己在国内该方向的领先地位,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代码:编辑本段教育发展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理、工、文相结合,融机械工程、艺术学和计算机设计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之一。主干学科包括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电力控制箱本专业产生于70年代,首先在英国的牛津大学,首次实现的是直流电的控制方式,那时候执行元件的驱动电压是直流的,控制电压也是直流的,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很简单、粗糙的,精度也很低。但直流的控制方式由于其历史的久远而被人们所熟知,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了用直流电去控制交流执行元件。随着晶体管、大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等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和成熟、以及建立在场的理论上、以现代数学、矩阵代数为理论依据的弱电强电控制系统更使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达到新的历史高度。至此,本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日本、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大学也纷纷设立了本专业,在这一时期的成果也并不少,诸如完成数控机床,车间厂房自动控制的工作已经是新的课题。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计算机的有机结合,赋予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全新的内涵。无人操纵,系统简化,格局合理,即插即用型的产品成为新宠。 建国初期(1949—1966)我国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这方面人才。他们已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分布在我国许多省、市,成为骨干力量。 “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的影响,全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停止招生,本专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先是老师被批斗,后来学校根本办不下去了,只能停止招生。但是,即便如此,许多老师并没有停止研究。他们知道电子工程及自动化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放弃对专业的研究和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学恢复了招生,本专业也发展起来,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并陆续招生,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包括学士、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目前,各专业扩招,本专业的招生量也在上升。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没有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外交往的增加,我们已经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代表性的是:每秒3000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纳米技术的掌握;模拟技术的应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经过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把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拓展开来,分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涵盖原有“绝缘技术”、“电气绝缘与电缆”、“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和“光源与照明”等几个专业方向。设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博士学位方向。并以工业产品设计为基础,应用计算机造型、设计、实现工业产品的结构、性能、加工、外形等的设计和优化。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急需的,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产品造型、设计等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等产品设计的全面智能化。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应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广告创意、企业形象策划等行业的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和管理工作。囊括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课程。高年级还根据社会需要学习柔性的、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同时也进行电机与控制实验、电子工程系统实验、电力电子实验等。 一直以来,我国在CIMS,自动控制,机器人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基于微机环境的集成化CAPP应用框架与开发平台”开发了以工艺知识库为核心的、以交互式设计模式为基础的综合智能化CAPP开发平台与应用框架(CAPPFramework),推出金叶CAPP、同方CAPP等系列产品。具有支持工艺知识建模和动态知识获取、各类工艺的设计与信息管理、产品工艺信息共享、支持特征基创成工艺决策等功能,并提供工艺知识库管理、工艺卡片格式定义等应用支持工具和二次开发工具。系统开放性好,易于扩充和维护。产品已在全国的企业,特别是CIMS示范工程企业,推广应用,还研制了自动控制装置及系列产品,红外光电式安全保护装置,大功率、高品质开关电源的开发。机器人产品包括移动龙门式自动喷涂机,电动喷涂机器人,柔性仿形自动喷涂机,往复式喷涂机,自动涂胶机器人,框架式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的研制。以上这些产品的开发应用还只是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在生产中的一个侧面,不足以反映其全貌。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下,从各个方面进行新一轮技术重组。形势是严峻的,同时也充满机遇。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神经系统疾病论文题目

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有许多人都得过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有许多种,而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神经病。有许多种病因都肯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并且直到现在还是有许多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仍不清楚。包括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B型库克萨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胸痛。

神经系统疾病范围比较广泛,有以下几种:1、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2、脊髓病变,比如急性脊髓炎、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等。3、中枢神经系感染,比如脑炎、脑膜炎等。4、周围神经病变,比如坐骨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等。5、运动障碍性疾病,比如帕金森病、小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6、癫痫。7、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比如运动神经元病、阿尔茨海默病、痴呆。8、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比如神经皮肤综合征、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9、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比如先天性脑积水、脑性瘫痪。10、自主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自主神经功能不全

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颅内病变引起的颅内高压可以干扰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引起血压变化。常见疾病有:①颅内占位病变(肿瘤、脓肿、血肿、肉芽肿等)。②脑细胞水肿(如脑外伤、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脑缺血、缺氧、中毒等)。③脑脊液增加或循环障碍:如脑积水等。人颅内压升高时,患者除了有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外,严重者还可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深大等Cushing反应,由于随之而来的常常是呼吸循环衰竭,故临床上把Cushing反应的出现视为颅内压增高极为严重的信号之一。

小脑萎缩 可以痊愈

  • 索引序列
  • 循环系统疾病论文题目
  • 循环系统疾病论文选题
  • 循环系统疾病论文摘要
  • 循环系统疾病的用药论文
  • 神经系统疾病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