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近代汉语论文

近代汉语论文

发布时间:

近代汉语论文

【一.近代汉语】1.再论近代汉语“我把+你个+名词性成分”,《河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P72-742.《训世评话》中授予动词“给”,《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P81-833.从汉语比拟句式结构的发展看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构成,《汉语学习》2002年第1期。P16-214.简论《逆臣录》在明代词汇研究中的价值,《汉语史学报》第2辑,2002年。P89-1015.近代汉语几种句式结构成分的变化及其句法后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7期转载。P90-916.《十国春秋》禅僧列传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P77-797.论近代汉语NA状心结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P69-738.从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看近代汉语比拟结构的发展,《对外汉语的跨语言研究——汉语学习与认知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9.从 “ ”字说起——浅论会意组合字《汉字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湖北,2003 ,P103-11010.词的概念表达与字符取象间异形同构现象中的认知背景,《汉字传播与中越文化交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P37-5111.近代汉语使令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2期。P96-105《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7期转载。P82-9112. The Path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Process of Emergence of the Markers of Comparison si, yesi, and si de,《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the 60th birthday of Christoph Harbsmeier》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and Bookshop A/S,POBox 2709 Solli, N-0204 Oslo, Norway , P285-302【二.禅宗语言研究】1.《祖堂集》语言研究概述 《中国禅学》创刊号,中华书局,2002年。P332-34215.2.《祖堂集》祈使句及其指令行为的语力级差,《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P87-943.从《祖堂集》问句的用法特征看中古语法对其影响,《语言科学》第3辑,2003。P80- 《五灯会元》动量词研究,《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71辑。2003年2月,P399-4455.论宋代禅宗语录的语言特色——从《祖堂集》与《五灯会元》等语言的风格差异入手,第二届韩国佛教学结集大会论文,韩国,6.《祖堂集》话题问句,IACL-12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论文,天津7.《祖堂集》文献与点校,《中国禅学》第二辑,中华书局,2003年。P1-118.《祖堂集》校录勘误补,徐时仪等编《佛经音义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中古汉文佛典中“听”字使役句,北京市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三.明清域外汉语官话专题研究】1.传教士利玛窦的汉语学习与汉语研究,《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P515-5362.《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国际汉学》第10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P288-3063.掌握汉语的金钥匙——元明清东西方汉语教材特点比较,《国际汉学》第12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P226-241;收入《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5年。P90-1004.文法と语汇から见た19世纪の域外汉语教材の官话の样相,收于内田庆市?沈国威编,《十九世纪中国语の诸相——周缘资料(欧米?日本?琉球?朝鲜)からのァプロ一チ》,雄兄堂出版,2007年,P33-59(日文)5.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后几部域外汉语教材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P63-736.从十九世纪末域外汉语官话教材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关系——以日本朝鲜及欧美等国学习汉语官话教材为例,“香港浸会——清华大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交)7.明治时代の中国语教育とその 特徵,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V27,风媒社,2007年3月。P131-1528.日本明治期间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9.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对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研究的贡献——《官话类编》专题研究,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研究交流研究所报告(2007年2月26~3月10日)10.《语言自迩集》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5期。11.清末汉语介词在南北方官话中的区别特征——以九江书局改写版《官话指南》为例,《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2008年。12.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词汇的南北特征————以九江书局版《官话指南》为例,《韩汉语言研究》,2008年2月,P397-429,远藤光晓主编的《韩汉语语言研究》,韩国学古房出版社。13.《华语官话语法》及其语法问题偏误辨析,姚小平编《海外汉语探索四百年管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所以,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编辑]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编辑]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编辑]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的字

近代汉语论文范文

通用近代史论文范文的免费不限量下载方法【超实用】最新无限免费下载近代史论文的方法用CNKI中国知网免费入口整本下载近代史论文范文的方法标准近代史论文格式模板近代史论文科技小论文范文论文范例的无限下载方法近代史论文职称论文范文的不限量免费下载方法近代史论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不限量免费下载的方法最新最全免费下载近代史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的方法【很实用】

文章作者

反思 抗争 探索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近代汉语文献

近代汉语练习题(一)(第一章——第四章)一、 填空题 1、近代汉语是一门 语言历史学科。 2、著名语言学家 吕叔湘在20世纪40年代写作的《“这”“那”考原》一文中开始使用“近代汉语”这个名称。 3、认识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要确立两条原则,一是认识 主干部分的原则,二是 前后阶段 可以 部分重叠 的原则。 4、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长达 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地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 5、近代汉语的 双音词和多音节词在整个词汇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古代汉语。 6、近代汉语 词缀 的使用更加频繁,也更加灵活,从而使加缀式双音词和多音词大大增加。 7、研究近代汉语主要依据该时期的 书面材料。 8、文言著作中出现口语成分,大抵有两种原因,一是作者受 口语影响,有意无意地将口语搀杂进文言;二是由于 记事的需要,不能不使用口语。 9、近代汉语中“连……也(都)……”句式常见于 明清时代。 10、近代汉语文献里的错字,多半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个是 形近致讹;一个是 音近 致讹。 11、夺文指 漏脱了文字;衍文指 误添了文字;错简指 字句的次序颠倒紊乱。 12、研究近代汉语,调查的主要对象是 近代汉语文献 。 13、穷尽调查常使用于专书语言研究和语言 共时研究。 14、研究元代语法需要佐证,要想从杂剧里寻找材料,最好选择 元代刊本。 15、近代汉语文献语言同时具有丰富的 时间变化形态和 地域变化形态。 16、近代汉语比较研究可以从与 古代汉语比较、与 现代汉语比较、近代汉语内部不同 时间比较、近代汉语内部不同地域比较等四个方面进行。17、近代汉语综合研究分为近代汉语 内部的综合研究和近代汉语和 其他学科的综合研究两种类型。 18、近代汉语的综合研究还可以与文学、版本、 宗教、心理习惯、民俗等学科结合起来研究。 19、传统的音韵学包括今音学、 古音学和 等韵学三个主要分科。 20、等韵学产生于唐宋时代,其研究对象是《切韵》、《广韵》音系和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语音。 21、宋元之后,汉语的韵母明显简化,两呼八等遂逐渐演变为 开口 、 齐齿、合口 、撮口四呼。 22、《广韵》分为 206韵,是包括着声调因素的,假如不考虑声调的不同,实际上 61韵。 23、对于平、上、去、入四声,至迟在唐代就已被分为平、仄两类,即将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与平声相对。 24、韵图是通过 表格来反映语音结构和语音系统的。我们在图上看到任何一个字,就同时可以了解到这个字以及这个字所代表音节的声、韵、调。 25、浊音清化是造成《中原音韵》音系中 声母 数目大大减少的主要原因。 26、《中原音韵》第一次把平声区别为阴平、阳平两类。 27、《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音系是近代汉语具有代表性的音系,作者是周德清。 28、“平分二义,入派三声”是 周德清的两大发现。 二、是非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 √ )1、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 √ )2、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是近代汉语时期。 ( √ )3、把近代汉语分作主干部分和非主干部分,是为了论述其历史范畴的需要。 ( × )4、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是语言新质与旧质交替演变较显著的时期,语言现象特别丰富,也特别复杂。主干改为非主干 ( √ )5、纯粹的复数标记“们”产生于近代汉语阶段,一直沿用到现代。( × )6、近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差异较大,与现代汉语差异也较大。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小 ( √ )7、文化的发展促使近代汉语产生出大量的新词。 ( × )8、近代汉语词语的总量不可能超过古代汉语。明显超过 ( √ )9、近代汉语中的排除式、包括式的区别,是在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下而产生的。 ( × )10、抽样调查可以证明有某种语言现象,也可以说明没有某种语言现象。不可以说明 ( × )11、近代汉语文献比之古代汉语,更具有明显的方言差异。文献语言 ( × )12、在近代汉语文献里,对语音的表达方式虽自成系统,但与现代汉语没有明显的区别。 没有改为有 ( √ )13、近代汉语中的36字母代表了唐宋时代语音里的36个声母,我们在看这些字母的时候,只须着眼于他们的声母,而不必顾及他们的韵母和声调。 ( √ )14、唐宋时代的韵书里,韵一般是指韵腹和韵尾,还包括声调和韵头。 ( √ )15、古人把36字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 ( × )16、声母的清浊,与声调没有什么联系。有关系 ( √ )17、无论是编写反切还是拼读反切,实际上都在进行着声、韵、调的分解和拼合。 (× )18、由简趣繁,是近代汉语语音,特别是北方话语音发展的总体特点。由繁趋简 三、 解释名词题 1、俗体字 2、穷尽调查 3、抽样调查 4、内部综合研究 5、清声母 6、浊声母 7、《广韵》 8、反切9、浊上变去 10、入派三声 四、 简答题1、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语汇方面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2、举例说明,近代汉语文献反映口语的程度大致分哪些类型? 3、近代汉语阶段文献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4、近代汉语韵母大大少于唐代韵母,其主要有哪些变化? 5、《中原音韵》入派三声的具体情形怎样? 6、为什么说《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主干时期的代表音系?

近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历史学科。,对它的时代划分有诸多分歧。专家们对近代汉语有三点共同认识(1)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2)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3)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有迟早不一的参差情形。根据专家袁宾提出的汉语史分期的两条原则,对于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可以这样考虑(1)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 (2)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近代汉语研究的主干时期是近代汉语诸方面的特点表现得较成熟、较典型、较充分的时期,是南宋、元代、明代和清代前半期;非主干时期是联系前后两个主干部分的纽带,也是前后两个语言历史阶段相交替的时期。近代汉语主干时期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 而近代汉语历史范围各家学者有争论的时代就是唐末五代、北宋和清朝后半期。近代汉语早期著作的代表 : 主要抄写于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有可能早于晚唐的王梵志诗,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等文献,是近代汉语早期的研究对象。近代汉语早期著作的代表:清代中叶的《红楼梦》《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 以上为有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近代汉语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现代汉语语音研究汉语新词语研究汉语外来词语研究汉语字母词研究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汉语修辞研究汉语多音字研究汉语复活词研究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汉语惯用语研究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给病句一个理由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同志”的尴尬文学语言研究汉语语气词研究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汉语动物名称研究汉语植物名称研究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说“秀”(英show)汉语象声词研究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汉语感叹词研究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褒义词考查分析同义词辨析与运用贬义词考查分析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新闻语言研究广告用语研究法律、商贸语言研究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词类区分研究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应答句研究标题语法研究标题语用研究标题语义研究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东北官话语音研究东北官话词汇研究东北官话语法研究东北官话语用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现代汉语修辞研究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现代汉语补语研究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 报刊语言研究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 法律语言研究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 谈“俗话”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实验语音学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语音史研究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汉语中介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对外汉语教材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语言课的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论文的题目有又不是一定的要根据你自己拿手的来定

现代汉语方面:29个 1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2 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 3ΧΧ作家(或ΧΧ作品)语言研究 4网络汉语研究 5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7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8词典适意研究 9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10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11汉语的优点和缺点: 12汉字和汉文化 13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14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15部件研究 16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17如何整理异体字 18如何整理异性词 18规范汉字的研究 19 汉字的前途 20"修辞与语境"浅谈 21"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22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23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24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25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26谈"成语的活用" 27谈"叠用句" 28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29 谈"比喻"

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试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此选题有利你今后就业,但你27日肯定来不及)

近代汉语相关论文

【一.近代汉语】1.再论近代汉语“我把+你个+名词性成分”,《河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P72-742.《训世评话》中授予动词“给”,《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P81-833.从汉语比拟句式结构的发展看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构成,《汉语学习》2002年第1期。P16-214.简论《逆臣录》在明代词汇研究中的价值,《汉语史学报》第2辑,2002年。P89-1015.近代汉语几种句式结构成分的变化及其句法后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7期转载。P90-916.《十国春秋》禅僧列传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P77-797.论近代汉语NA状心结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P69-738.从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看近代汉语比拟结构的发展,《对外汉语的跨语言研究——汉语学习与认知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9.从 “ ”字说起——浅论会意组合字《汉字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湖北,2003 ,P103-11010.词的概念表达与字符取象间异形同构现象中的认知背景,《汉字传播与中越文化交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P37-5111.近代汉语使令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2期。P96-105《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7期转载。P82-9112. The Path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Process of Emergence of the Markers of Comparison si, yesi, and si de,《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the 60th birthday of Christoph Harbsmeier》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and Bookshop A/S,POBox 2709 Solli, N-0204 Oslo, Norway , P285-302【二.禅宗语言研究】1.《祖堂集》语言研究概述 《中国禅学》创刊号,中华书局,2002年。P332-34215.2.《祖堂集》祈使句及其指令行为的语力级差,《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P87-943.从《祖堂集》问句的用法特征看中古语法对其影响,《语言科学》第3辑,2003。P80- 《五灯会元》动量词研究,《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71辑。2003年2月,P399-4455.论宋代禅宗语录的语言特色——从《祖堂集》与《五灯会元》等语言的风格差异入手,第二届韩国佛教学结集大会论文,韩国,6.《祖堂集》话题问句,IACL-12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论文,天津7.《祖堂集》文献与点校,《中国禅学》第二辑,中华书局,2003年。P1-118.《祖堂集》校录勘误补,徐时仪等编《佛经音义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中古汉文佛典中“听”字使役句,北京市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三.明清域外汉语官话专题研究】1.传教士利玛窦的汉语学习与汉语研究,《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P515-5362.《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国际汉学》第10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P288-3063.掌握汉语的金钥匙——元明清东西方汉语教材特点比较,《国际汉学》第12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P226-241;收入《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5年。P90-1004.文法と语汇から见た19世纪の域外汉语教材の官话の样相,收于内田庆市?沈国威编,《十九世纪中国语の诸相——周缘资料(欧米?日本?琉球?朝鲜)からのァプロ一チ》,雄兄堂出版,2007年,P33-59(日文)5.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后几部域外汉语教材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P63-736.从十九世纪末域外汉语官话教材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关系——以日本朝鲜及欧美等国学习汉语官话教材为例,“香港浸会——清华大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交)7.明治时代の中国语教育とその 特徵,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V27,风媒社,2007年3月。P131-1528.日本明治期间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9.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对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研究的贡献——《官话类编》专题研究,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研究交流研究所报告(2007年2月26~3月10日)10.《语言自迩集》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5期。11.清末汉语介词在南北方官话中的区别特征——以九江书局改写版《官话指南》为例,《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2008年。12.十九世纪末汉语官话词汇的南北特征————以九江书局版《官话指南》为例,《韩汉语言研究》,2008年2月,P397-429,远藤光晓主编的《韩汉语语言研究》,韩国学古房出版社。13.《华语官话语法》及其语法问题偏误辨析,姚小平编《海外汉语探索四百年管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5000字数太少还交论文吗

  • 索引序列
  • 近代汉语论文
  • 近代汉语论文范文
  • 近代汉语文献
  • 近代汉语论文题目
  • 近代汉语相关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