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2007年7月8日从葡萄牙传来的最新消息,正在葡萄牙召开的第11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最佳博士论文评审中,由中国国家小组推荐的梁正召博士的博士论文《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及其数值试验研究》,获得了2008年度罗哈奖(Rocha Medal)。这是自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设立罗哈奖17年以来,中国岩石力学研究者第一次获得该项奖励,实现我国在该奖项的零的突破。也实现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的一个目标,也为既然换届的第五届理事会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同时,也希望中国所有从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们,向梁正召博士学习,努力学习,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国博士毕业生获得此项奖励。罗哈奖(Rocha Medal)是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对岩石力学与工程课题研究的优秀博士论文作者的最高奖励,每年在全世界评选出1名获奖者。罗哈奖(Rocha Medal)是为纪念已故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M.Rocha,由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于1982年设立的,旨在激励岩石力学领域的年轻学者。这也是继去年徐涛博士冲出亚洲、作为亚洲唯一候选人冲刺该奖以来,唐春安教授团队第二次申报该奖。此外,该研究团队派出到瑞典学习,由唐春安教授与瑞典律利欧大学Lindqvist教授、寇邵全教授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刘红元,去年也获得欧洲提名,参与2006年度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罗哈(Rocha)奖的最后角逐。

1.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 银奖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14年2.采动诱发围岩突冒突涌分析方法与监测技术研究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二等奖 2014年3.岩石破坏失稳机理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2009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辽宁省人民政府) 2009, 4.岩石破坏渗流模型及其工程应用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08, 5.煤岩破裂过程固气耦合数值试验 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国务院学位奖励办公室) 2008, 46.煤岩破裂过程固气耦合数值试验 国际岩石力学协会ISRM Rocha Award 2006亚洲区优秀博士论文(国际岩石力学协会) 2005,9 1.Xu Tao, Ranjith PG, Wasantha PLP, Zhao J, Tang CA, Zhu WC Influence of the geometry of partially-spanning joint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rittle rock in uniaxial Engineering Geology, 167: 134-(SCIE收录,Q1区,EI收录)2.Xu Tao, He Zhujie, Tang Chun-an, Zhu Wancheng, PG R Width effect in interface debonding of FRP plate bonded to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2014, 93: 30-(SCIE收录,Q1区,EI收录)3.Xu Tao, Tang CA, Zhao J, Li LC, Heap M Modeling of time-dependent rheological behavior in heterogeneous brittle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2, 189(3):1781-(SCIE收录,Q1区,EI收录)4.Xu Tao, Xu Qiang, Deng Maolin, Ma Tianhui, Yang Tianhong, Tang Chun-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rock creep induced slide: a case study of Wulong slope in Chongqing, C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4, 72(6): 2111-(SCIE收录,Q2区,EI收录)5.Xu Tao, Xu Qiang, Chun-an Tang, Ranjith PG The evolution of rock failure with discontinuities due to shear Acta Geotechnica, 2013, 8(6):567-(SCIE收录,Q1区,EI收录)6.Xu Tao, Zhao Gaofeng, Tang Chun-an, Ranjith PG Modeling of transverse thermal cracking of FRP bars embedded in Arabian Journal for Science and E 2014, 39(4): 2621-(SCIE收录,Q3区,EI收录)7.Xu Tao, Tang CA, Zhao J Modeling of rheological deformation of inhomogeneous rock and associated time-dependent response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 2012, 12(2):147-(SCIE收录,Q3区, EI收录)8.Xu Tao, Zhang Yongbin, Liang ZZ, Tang CA, Zhao J Parallel computation for debonding process of externally FRP plate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2011, 38(6):803-(SCIE收录,Q3区,EI收录)9.Xu Tao, Tang CA, Yang TH, Zhu WC, Liu J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s in undergrou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 2006, 43(6): 905-(SCIE收录,Q1区,EI收录)10.Heap M, Xu Tao, Chen Chong- The influence of vesicle/bubble size on the brittle strength of volcanic rocks and Bulletin of Volcanology, 2014, 76:856-(SCIE收录,Q1区,EI收录)11.Yang TH, Xu Tao, Liu HY, Zhang CM, Wang SY, Rui YQ, Shen L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ak rock mass and effects on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Rock Mechanics & Rock Engineering, (SCIE收录,Q2区,EI收录)12.Yang TH, Xu Tao, Shi BM, Yu QX, Tang CA Stress-damage-flow coupling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ressure relief coal bed methane in deep co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11, 86(4):357-(SCIE收录,Q1区,EI收录)

光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你问的这个问题 你只有去学校问 …这一般是机密吧……

清华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的前身为清华大学光学仪器教研室,成立于1958 年。1981年光电所被确定为首批博士点。1988年被评为光学工程重点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是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实验区中心实验室。在2001年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和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排序评估中均获得了光学工程学科第一名。目前,本所承担着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等约18项,2001年至2005年期间发表SCI论文150篇,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2020力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2008年6月18日,省委组织部正式任命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他就是年仅45岁的博士生导师潘一山教授。睿智的目光,平静的笑容,浑身透出一股自信、从容气息,这就是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提到潘一山教授,人们最多的便是钦佩。16岁从中学跳级两年考入当时的阜新矿业学院,大学期间连续四年被评为三好学生,20岁继续在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并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24岁被破格评聘为讲师,29岁被破格提为副教授,32岁被破格评为教授。31岁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博士在读期间连续三年获得清华大学奖学金,35岁清华大学毕业并在同届500余名博士生中成为19名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之一。先后获得“辽宁省首届青年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煤炭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辽宁省第三届青年科技奖”、“阜新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7年,潘一山教授作为工程力学第一学科学术带头人组织申报工程力学博士点获得成功,2003年组织申报力学博士后流动站获得成功。现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辉煌的人生道路,瞩目的科研成果,潘一山教授是怎样一步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呢? 爱迪生曾对成功下过一个定义:“成功就是99%勤奋加上1%的天才。”潘一山教授对成功却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我认为成功是基于勤奋的基础上,适时地抓住机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是成功的基础,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很好的把握机遇,当然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潘一山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系主任、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和副校长职务,无论从事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他都本着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力争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在清华读博士期间,他选修了许多新课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饥似渴地充填自己知识的库存。那时候,他总是半夜才入睡,即使每次回到阜新短短的几天时间,也都是泡在研究所里,一直干到深夜才回家。2007年3月到8月,潘一山教授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访问研究。他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几乎听遍了研究中心开设的所有博士课程。除了听课、与教授讨论及参加会议外,他还利用一些机会全面了解美国高校的情况,并且参观了很多实验室,了解他们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还深入到本科生中了解了学生管理的一些做法。潘一山教授还说,他并不把成功与否看得很重,关键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且从中感受快乐。“比如说一个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他可能退休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但他也是很成功的,因为他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培养出许多学生。” “随时都要比较努力,搞科研就是这样,短时间内可能出不了什么成果,但你要注意要有平时的积累,做科研也需要机遇,但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即使有了机遇你也抓不住。”谈到科研,他这样说。“做学问,搞科研,都来不得半点虚假,我国的科研条件相对来说较发达国家落后,所以,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科研,我觉得关键在于创新。”“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做坚持五十年”,这是潘一山教授从事科学研究的信条。从1984年起,他就在采矿工程领域从事冲击地压、矿震、煤和瓦斯突出等煤矿灾害的成因、机理、预测及防治研究。他以严谨求实的精神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采矿诱发灾害机理与控制、煤矿流体力学、煤体失稳破坏理论等方面有突出研究成果,提出了岩体材料变形失稳破坏的分类新思想和方法,建立了冲击地压失稳理论,煤和瓦斯突出失稳理论及冲击地压和突出的统一理论,提出了岩体失稳破坏相似模拟理论,研制了相似材料及实验设备,发现了冲击地压启动后煤压变形破坏过程的局部化规律,进行了岩体变形失稳破坏理论的工程应用。二十多年来,他在冲击地压等研究方面方面主持或参加完成了近60余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2004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部采场围岩破坏、瓦斯渗流及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基础研究”资助。他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EI检索29篇,在国外召开的学术会议上,两次做大会主题报告,已出版完成了两部专著。这些成果在阜新、抚顺、新汶、北京等近十几个矿井的冲击地压预测及治理中得到成功应用。 尽管潘一山教授多年来一直担任行政领导职务,但是他从没忽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他不仅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成绩卓著,还注重将科研成果在教学活动中转化,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二十多年来,潘一山教授一直担任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他先后讲授了《岩石力学》、《弹性力学》、《工程热力学》等十几门课程,深受学生好评。他倡议和亲自主持了力学专业的Project(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工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参与编写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有限元法及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煤岩流体力学》(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了《力学实验测试方法》。他还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研究,参与的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物理,力学课群立体化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于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以副组长身份参与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理工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和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研制》。潘一山教授在担任力学与科学工程系系主任期间,确立了辽宁工大工程力学学科在国内前30名的地位。2008年,经各地推荐,专家评审,由他主持建设的“力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实现了我校国家级教学团队零的突破。他还通过系务委员会出台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学、科研、分配制度等近20项管理办法,做到工作有章可循。这些管理制度使力学与科学工程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力学与科学工程系得以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他在担任教务处长、校长助理、副校长期间,也为学校教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10月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此次评估是建校57年来我校接受的首次国家级评估,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检查。虽名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建工作却涉及所有院系、大部分职能部门,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潘一山教授时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评估小组副组长,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具体工作,为辽宁工大在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8年担任辽宁工大校长之后,在他的领导下,学校从学科建设和工作需要出发,撤消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撤消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了建筑与工程学院、交通与土木学院;成立了营销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军事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对外合作交流与培训处、国有资产管理处。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成立了矿山灾害治理研究院、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等。节约型校园、信息化校园建设取得成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潘一山教授是通过公开招聘选拔上来的大学校长,这在我省高校中尚属首次。2008年,是潘一山校长上任的第一年,他在2008年的述职报告中说,“2008年6月18日,省委组织部正式任命我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从那一刻起,我每天都不敢懈怠,和党委书记倪国玉同志及党委其他同志一起,围绕学校与学校发展进行思考、谋划并积极推进工作,如同在就职表态中所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08年是辽宁工大攻坚克难、团结努力、成绩显著的一年,更是令全校师生员工难忘而感动的一年。作为辽宁工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在这一年里,他出色地履行了校长职责,带领全体师生攻坚克难、团结努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握重大发展机遇,优化办学外部环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继续推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实践,大力提升科技水平,发展科技产业,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步、迈出了新步伐、实现了新发展:有1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177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制定并全面实施了《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意见》,学校立项138项开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力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工程力学、软件工程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批准了系统工程、矿山计算机应用与空间信息工程两个自主设置博士点。有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财政部项目专家组评审,争取建设资金700万元;王继仁教授主持的“煤炭自燃理论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结束了学校没有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历史;新增科研项目328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纵向项目55项;2名教师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成功召开了第三届现代采矿与安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不仅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而且也赢得了省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省政府各厅局和阜新市委、市政府领导纷纷来校调研,加大了对学校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顺利完成了中层正职干部聘任工作;深入开展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太阳石精神”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优良学风工程”、“和谐园区工程”、“彩虹工程”等十二项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管理、学风校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开展各类素质拓展活动近500项。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8年,在全国及辽宁省举办的各类科技学术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有60余项作品获奖;葫芦岛校区管理、财务工作、后勤管理、党建工作等,也都取得了很大成绩。通过公开招聘成为辽宁工大的校长之后,潘一山教授说,“作为大学校长,我理所当然就要成为学校工作的后勤部长,成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后勤部长。要把自己的位置摆对,我是来服务的,要努力服务好,把各方面的条件创造好,把大家团结好。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条件,让同学们和老师们能够很好地工作和学习,要注意把大家团结凝聚起来。”在日常的工作中,他非常注意与教师面对面,与学生面对面。面向教师,他时常听取教师的声音,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难;以超常规的举措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一流人才,全力打造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让他们在治学、治教和学术工作中唱主角;实行“大师引领”和“小兵过河”并举,让青年教师超越性的发展,实施百名博士培养计划,修订攻读博士管理办法,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支持他们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实施杰出青年培养计划,做好针对青年教师的专用岗位教授、副教授评聘工作;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让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重视专家教授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学术治校、民主管理四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面向学生,他认真思考和解决“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才能培养好这样的人”的问题,由此进一步思考“学生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学校?学生进入学校的基本需要是什么、学校能否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学校的现行教育体系和制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全面发展、是否尊重了学生应有的权利?”他经常深入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回答他们的问题。狠抓学风建设,切实抓好科学发展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太阳石精神”教育、主人翁意识教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进素质拓展工程、和谐园区工程、心理健康工程、社团发展工程、优良学风工程、诚信教育工程,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协调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形成了两校区办学的格局;随着学科的调整、新兴学科的建立,校内二级学院的数量增加;随着大学进入国家创新体系,校内又建立了一些跨学科、跨学院的新的学术组织。这是辽宁工大目前面临的形势。潘一山校长说,对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既要保持原有管理体制合理部分的相对稳定,又要大胆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要以强化目标管理为导向,辅以适度的过程监控,使管理重心下移,努力扩大学院和其他学术组织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潘一山教授是一名成功的学者,面对成功,他谦逊于“勤奋”;面对自己的科研领域,他致力于“创新”。面对诸多荣誉,潘一山教授并不看得很重,他所关注的,是自己的事业,是采矿工程力学界正在攻关的科技前沿,并为此孜孜不倦地奋斗着。潘一山教授又是任重而道远的辽宁工大校长,他说“我不停地追问自己: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校长?我的责任是什么?如何把学校带好?每一次答案的落脚点都是学校和学校发展,这是我们的事业,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我要专心致志地做好大学校长。”我们相信,辽宁工大在潘一山校长这位年轻领航人的带领下,一定会以创新、奋进的气魄,自信、苦干的气度,和谐、向上的气氛和前进、升华的气势,向着办成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目标坚定前行!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汽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给高分给你发一份论文

101格栅对发动机冷却模块性能影响的模拟与试验分析102高压共轨燃油系统轨压波动特性实验研究103油轨压力对高压共轨喷油特性影响研究104组合式电控单体泵结构与性能分析105商用车推力杆优化设计分析106直喷发动机进气道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107基于某型柴油机喷油器喷油特性实验的仿真模拟108亥姆霍兹消声器在某车进气系统中的应用109某欧Ⅳ柴油发动机阀积炭问题试验研究110动力学仿真在汽车发动机轮系设计中的应用111轿车热平衡能力分析与试验研究112基于耦合仿真技术的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的研究113喷油正时对直喷汽油机燃烧排放的影响研究114高压共轨喷油器结构参数对喷油规律的影响115高压共轨喷油器电磁系统对喷油规律的影响116某汽油机机体温度场计算与分析117发动机油底壳分析与优化118燃烧离子电流特性试验研究119发动机气门旋转运动的研究120某四缸汽油机的性能提升研究121动力总成引起的轿车转向盘异常振动问题的研究122汽油发动机试验台架及其控制系统开发123高压共轨系统高速电磁阀测试系统开发124柴油机喷油系统喷油量自动测量试验研究125汽油机正时轮系噪声机理研究与改进126&发动机润滑系统优化127基于博世共轨系统的喷油特性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分析128410汽油机机体的温度场分析129可变喷嘴环涡轮增压器涡轮级流场模拟130变速器的标定及测试131考虑密封阻尼的球轴承增压器转子动力学特性分析132内外部对柴油燃烧控制的仿真研究133121发动机开发1344系列电控多点喷射汽油机的开发135一汽集团乘用车动力总成低碳技术策略136电控柴油机控制策略对整车性能及油耗影响研究137中重型柴油发动机制动开发138稀燃天然气发动机基础控制参数标定方法研究139对富氧下增压中冷发动机性能的影响140生物柴油对发动机的腐蚀磨损机理分析141乙醇汽油对燃油管路的影响142/甲醇混合燃料燃烧的非常规排放特性试验143两用燃料发动机气门和阀座磨损研究144内燃机代用燃料的性能与前景分析145汽油及3航空煤油喷雾特性的数值分析146可再生燃料汽车技术研究及前景展望147点燃式甲醇发动机的甲醛和未燃甲醇排放测试方法研究1486多点电喷燃气发动机在解放客车上的应用149高压绝缘电阻监测应用技术分析150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特性试验研究151串并联电动汽车电池包的电位均衡测试152混合动力重型商用汽车驱动系统设计153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参数匹配与仿真154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参数匹配155电动客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仿真分析156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燃料电池神经网络模型157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策略的研究158薄膜电容在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中的应用研究159电动轮驱动电动车直线行驶转矩协调试验研究160纯电动汽车空调制热方案探讨161强混合动力液压系统设计与优化162基于燃料经济性试验的混合动力客车控制策略分析163电动汽车制动系统真空助力特性研究164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流场优化研究165基于平台的电液复合制动系统研究166基于的转矩修正的控制策略167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混合动力客车模糊控制策略研究168四驱混合动力方案设计169电驱动车辆回馈制动与摩擦制动耦合控制试验研究170混合动力汽车用复合电源性能研究171再生制动系统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平台172纯电动汽车前向仿真模型的研究173纯电动客车底盘结构参数匹配方法研究174基于观测器的可变转向特性新型底盘控制算法研究175电动汽车高压直流电系统绝缘监测装置研制176一汽强混合动力系统平台开发177一种汽车能量再生减振器的特性研究178串联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系统开发与实车测试179并联混合动力客车控制参数标定系统开发180混合动力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系统设计分析181电动机减速器/变速器系统扭转振动控制研究182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仿真183基于神经网络的汽油机过渡工况空燃比多步预测控制研究184客车节能减排技术185对天然气双燃料柴油机排放性能影响的研究186新型零排放燃油蒸发控制系统187对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粒径分布的影响研究188曲轴箱污染物排放及规避对策研究189测定汽车室内空气中醛酮化合物的方法研究190欧Ⅳ客车底盘后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91商用车系统无空气助喷喷嘴的喷雾特性研究192后处理系统对柴油机颗粒物成分的影响研究193柴油机系统中尿素分解和沉积研究194热电发电机在汽车尾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进展195柴油机尿素系统实验研究196车辆尾气余热发电模拟试验研究197国产大尺寸车载金属载体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198基于部分流采样的稀释比对排放的影响分析199国Ⅳ柴油机2及3排放特性试验研究200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排放和能耗评价方法研究201重型国4柴油机系统再生策略及对试验循环排放的影响研究202满足低排放法规的轿车柴油机技术综述203国Ⅳ阶段蒸发排放控制的试验研究204轻型汽车排放结果测量精度分析205车用柴油机瞬态工况的颗粒数量排放206燃料特性对于柴油机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的影响207燃气发动机油在重型燃气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208柴油清净剂清净性初步研究209车用齿轮油热氧化特性试验研究2010101基于知识工程优化的车身轻量化设计2010101虚拟汽车环境下的汽车电子电器系统集成测试2010102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测试方法研究2010102覆层技术在车身纵梁成形模上的应用2010102基于有限元的客车车身骨架模态分析2010103变速器齿轮齿厚监控方法及实践2010103基于有限元法的轿车白车身模态分析研究2010103基于总线的双离合器式轿车综合控制2010104车身钢板激光双光束焊接技术研究2010104车载控制器信号与电源完整性分析设计2010104技术在53发动机钢机罩自主设计中的应用2010105变速器副箱支板离子氮化变形控制2010105基于555的整车控制器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设计2010105基于声固耦合的汽车驾驶室声学设计2010106过冷式冷凝器在商用车上的应用2010106基于车身虚拟振动台的汽车橡胶衬套特性分析2010106碳化硼涂层活塞环磨损性能的试验研究2010107某自卸车车架前部开裂原因分析2010107汽车空调系统异响的研究与解决2010107浅谈白车身生产试制过程中的焊装精度控制方法2010108“数字化工厂”软件在一汽轿车的应用2010108乘用车车身疲劳仿真分析方法研究2010108液体加热器在货车上的应用2010109乘用车白车身整体刚度性能指标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2010109齿轮型刀具加工齿轮弯曲应力的计算分析2010109主动悬架Q控制加权系数模拟退火遗传优化2010110基于汽车防盗方案中解调技术的分析2010110汽车造型设计的中国元素美学思维探索2010110柔性制造技术应用实例——重型货车转向节自动加工线的开发2010111基于蓝牙的泊车控制系统2010111轿车车身骨架精度调试方法研究2010111物流仿真在焊装工艺规划中的应用2010112半挂汽车列车制动力分配研究2010112功能尺寸在车身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2010112中频逆变技术及功能在白车身焊接中的应用2010113基于32443的驱动系统设计2010113技术在某发动机下护板国产化中的应用2010113针对车身防腐性的涂装同步工程分析方法研究2010114车身闭合力质量改进与试验设计的应用2010114热冲压成形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2010114整车控制器实时系统任务机制的研究2010115顶盖模具新工艺应用2010115基于的车身激光在线检测系统特性分析2010115总线通信技术在车型上的应用2010116车载供电系统的中国测试工况开发2010116发动机连杆涨断加工关键技术研究2010116基于车身结构拓扑优化的车身轻量化研究2010117车身附件动态特性的试验及结果评价方法2010117商用车用比例继动阀控制方法的研究2010117纵梁零件冲压工艺设计中的关键点2010118车门限位器布置与设计初探2010118路面附着系数跃变识别与控制研究2010118重型桥壳轻量化制造工艺2010119基于的焊装夹具模块化设计研究2010119汽车设计开发中驾驶员视野设计及校核2010119优化设计在框架车身开发中的应用2010120道路交通事故起因鉴定新方法的应用2010120基于订单生产的车身高架仓库建模研究2010120汽车车窗智能控制的研究2010121基于和联合仿真的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研究2010121基于缩减模型与混合变量结构优化的客车骨架轻量化研究2010122车辆正碰加速度波形()特征参数与乘员伤害研究2010122某款车型侧面车身结构碰撞安全性能开发设计2010122涂装同步工程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应用2010123车辆安全文化评价方法研究2010123双前桥车型侧滑调整工艺研究2010123阻尼和加强减振材料在车身上的应用2010124两种汽车稳定性控制策略的分析与比较2010124浅谈商用车驾驶室分装方案2010124行李箱过冲击计算方法及性能优化研究2010125基于局部均值分解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2010125某车型白车身动刚度计算方法与性能优化研究2010125总装配厂防磕碰改善探讨2010126防错技术在轿车白车身制造工厂中的应用2010126军用运输车安全乘坐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2010126商用车驾驶室卧铺骨架的轻量化设计2010127车身模态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2010127汽车制动盘热翘曲与影响因素仿真分析2010127双转向桥车辆侧滑原因及其检测方法2010128基于变压边力控制的高强度钢板车顶横梁成形及回弹分析2010128基于二次开发的轮胎胎面自激振动仿真及影响因素分析2010128拓扑优化在白车身概念设计中的应用2010129基于遗传算法的导流罩外形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2010129盘式制动器连续制动温升计算模型2010129汽车轮毂轴承预紧力影响因素分析2010130江淮重型汽车系统故障诊断方法2010130汽车白车身精度控制思路与方法的探讨2010130商用车车轿表面防护技术研究201013180镁合金动态再结晶软化行为的唯象本构描述2010131汽车轻量化技术2010131汽车制动力分配比设计与仿真计算2010132从被动安全角度看国内长头重型载货汽车的发展2010132轿车车内噪声控制研究中的车身表面空气动力学仿真2010132裂解连杆的加工工艺及材料2010133半挂液罐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的研究现状2010133基于高速拉伸实验的车身用钢板材料应变速率敏感特性研究2010133商用车驾驶室白车身轻量化结构优化研究2010134宝钢汽车排气系统用不锈钢产品开发2010134车辆随机路面激励时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2010134钢铝混合车身结构自冲铆的模具几何对连接性能的影响2010135侧面碰撞模拟台车试验研究2010135连退过时效温度对铝系双相钢成形性能的影响研究2010135设计阶段车身模态分析及结构改进2010136Ⅱ侧碰假人伤害特性研究2010136连续变截面辊轧板在车身柱中的应用及参数优化2010136汽车用超低碳加磷高强钢210冷轧生产工艺探讨2010137国产车如何应对欧洲偏置正面碰撞2010137烘烤硬化钢140组织和性能的研究2010137轻量化车身结构抗撞性多目标及可靠性综合优化2010138高填充高熔指改性材料的应用实践2010138基于侧撞性能的门内饰板结构优化设计2010138某尾门下垂原因分析及其改进2010139车用涡轮增压器轻量化材料的应用研究2010139基于有限元法的客车骨架结构分析及改进设计2010139某轿车正面安全气囊性能仿真研究2010140410汽油机曲轴疲劳寿命分析2010140基于材料试验的发动机橡胶悬置有限元分析2010140基于双核的车载视觉平台设计2010141合理评价汽车用螺栓的方法2010141尼龙管特点以及在汽车燃油管路上的应用2010141汽车恒速制动过程制动安全性检测研究2010142科技皮纹的开发与应用2010142离心铸造电子封装用/109复合材料组织分析及热膨胀性能研究2010142汽车自适应巡航系统的模糊自校正控制算法2010143国内车型头部碰撞保护现状分析2010143基于稳定性的车门抗凹陷性能分析及优化2010143仪表板造型面工程可行性的研究2010144甲醇汽油对橡胶材料的溶胀性研究2010144汽车偏置碰撞中的前横梁改进2010144液力缓速器气液控制系统研究2010145基于q的扭力梁强度分析及优化2010145汽车橡塑件老化试验研究2010145软件在汽车安全碰撞试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2010146车用磁流变阻尼器迟滞特性分析及试验建模2010146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改性研究进展2010146某轻型货车制动系统改进设计与制动性能分析2010147汽车排气系统悬挂点优化研究2010147行人保护试验冲击点精度研究2010148汽车风窗除霜性能分析2010148行人保护头型试验曲线研究2010149车辆点优化设计研究2010149轿车侧安全气囊在内饰侧面约束系统中的匹配与优化2010150轿车减振器立柱总成的匹配探讨2010150有利于行人腿部保护的车身前端设计和优化2010151积水路面轮胎纵滑特性分析2010151汽车消声器设计2010152乘用车风窗玻璃在整车开发初期的研究2010152载货车水泥护栏碰撞研究2010153侧面碰撞假人12伤害机理及约束系统优化2010153基于的某重型8×4自卸车整车性能分析2010154定位系统在仪表板总成设计中的应用2010154某车型侧面碰撞假人胸部伤害值的优化分析2010155轿车用燃油泵油量指示错误问题分析2010155正面碰撞过程中胸部伤害关键影响因素分析2010156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系统的设计方法2010156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碰撞事故识别算法研究2010157基于神经网络的半挂液罐汽车动力学仿真分析2010157汽车电子式组合仪表设计2010158侧面碰撞乘员下肢伤害研究2010158刮水器电动机对刮水器动力总成噪声影响试验研究2010159基于/的钢板弹簧建模及仿真应用研究2010159某车型正面碰撞车身结构安全性能优化2010160某车型的前端保护系统优化2010160某款轻型货车保险杠骨架开裂的分析与改进2010161多目标形貌优化方法研究2010161某车型正面碰撞车身结构和总布置优化2010162基于?的汽车模态相关性分析与优化2010162燃料电池轿车后碰撞仿真与试验分析2010163基于方法的侧面车体结构优化分析2010163橡胶衬套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2010164汽车除霜分析2010164声发射信号在碰摩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2010165车轮轮辋内部流场特性分析2010165基于的整车平顺性仿真研究2010166安全拉手回弹结构原理分析2010166阶跃输入下非满载液罐车的动力学建模及响应分析2010167基于和unk制动力分配系统的联合仿真2010167轿车底盘结构件疲劳分析与模拟计算方法研究2010168基于虚拟迭代技术的汽车轮心激励求解2010168正面碰撞车身材料和结构改进方法研究2010169进气系统优化分析2010169某量产安全气囊结构改进研究2010170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2010170基于有限元法的汽车与行人腿部碰撞仿真研究2010171分析在车内结构噪声问题整改中的应用2010171汽车油箱吊挂支架的强度分析及优化2010172侧风对高速行驶汽车操纵稳定性影响的研究2010172用语言清晰度分析动力总成传动系统敲击噪声2010173开发初期变速器箱体辐射噪声研究2010173汽车整车定位策略设计开发的探讨2010174两厢轿车搁物架内饰板总成异响优化设计2010174三维虚拟路面重构及其验证2010175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试验平台研究2010175声学包装零件在提高两厢车整车性能中的应用2010176一种汽车速度和前轮转向偏角测量方法2010176应变能在模态优化中的应用2010177基于的发动机失火诊断数据采集系统2010177汽车内部凸出物法规符合性设计的研究2010178车辆动力学开发方法综述2010178基于模态应力恢复的车架虚拟疲劳试验2010179局部均值分解在齿轮故障诊断中的应用2010179汽车空调负荷计算方法对比2010180横向间距对超车气动特性影响的动态模拟2010180基于车内振动控制的副车架分析与优化2010181车用燃油泵噪声的分析和优化2010181基于插值响应面的优化设计方法在汽车零部件设计中的应用2010182基于联合仿真的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2010182基于小波包神经网络的连杆轴承故障诊断2010183多轴越野车辆悬架性能分析2010183牵引车冷却液温度偏高故障分析及优化设计2010184某款微车底盘动态性能的实车调校2010184轻型越野车扭杆式双横臂独立悬架下横臂结构优化设计2010185气相色谱法测定汽油中乙醇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2010185悬架阻尼特性的研究2010186基于振动理论的悬架系统优化匹配研究2010186太阳辐射下客车车厢内热环境状况的分析研究2010187七自由度模型下主动空气悬架最优控制研究2010188汽车前照灯分析及结构优化2010188悬架减振器与车身之间间隙检测方法研究2010189基于道路试验的重型车辆滑行阻力分析2010189直线导引型前独立悬架及转向杆系的设计与动力学仿真2010190汽车悬架设计及流程分析2010190系统控制策略的试验研究2010191虚拟试车场技术预报轿车悬架系统耐久性研究2010191重型混合动力车辆能耗和排放测试标准研究2010192轿车麦弗逊悬架前支柱总成优化设计2010192汽车仪表板异响分析研究2010193半主动悬架操纵稳定性控制算法研究2010193重型车排放测试方法的研究2010194浅析商用车挠性软管质量现状、试验探测和实验室测试方法2010194中间位置转向试验评价方法分析研究2010195混合动力车用电机系统的台架试验研究2010195整车热管理分析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2010196汽车开关门声品质的评价与改善措施的研究2010196铸造桥壳的拓扑优化设计研究2010197基于滤波算法的车辆侧向和纵向速度的估算2010197式举升机构的快速设计计算2010198电控共轨柴油机高原性能台架模拟标定方法2010198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传动系统的分析与动力匹配2010199动力总成引起的轿车转向盘异常振动问题的研究2010199考虑车轮滑移的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优化2010200半轴杆径与传动系冲击载荷关系的研究2010200基于的高速公路超车行为辨识与分析2010201浅谈中国智能交通2010201驱动桥支撑刚性对齿轮啮合特性的影响分析2010202载货车系统中膜片弹簧离合器的选型2010203冰雪天气下的城市交通控制研究2010203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液压仿真与实验研究2010204后悬架限位行程设计研究2010204基于/的辅助泊车仿真系统2010205高效率手动变速器开发2010205基于多维高斯的驾驶员转向意图辨识2010206车辆跟驰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2010206基于动力学仿真的悬架系统优化设计2010207基于颜色空间的交通标志的定位与分类方法研究2010207限滑差速器结构原理及应用简介2010208变速器齿轮载荷测试与编谱2010209基于滑转率监测的夹紧力控制研究2010210汽车底盘试验操纵台架改进设计2010211一种自卸车举升机构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2010212变速器齿轮传递误差分析与优化2010213单体泵柴油机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2010214基于1939协议的重型车辆坡道识别实时算法2010215换挡系统的仿真技术2010216差速锁齿套强度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2010217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开发研究2010218壳体油道流场分析和优化2010219重型车动力传动系统优化匹配2010220换挡品质评价在轿车开发中的应用2010221齿轮齿条动力转向系统动态试验研究2010222基于改进的智能车辆机械转向装置改造方案设计201022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相位补偿2010224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线故障诊断研究2010225汽车主动转向与主动横摆力矩协调控制策略研究2010226高速转弯操纵性能的评价方法研究2010227转向盘力矩特性舒适性损失评价2010228基于分数阶控制的主动前轮转向转角跟踪控制2010229差动助力转向系统转矩协调控制仿真2010230大型车辆电动助力转向器设计研究2010231一种汽车电控液压助力转向器电控装置2010232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性能研究2010233用准无位置传感器控制2010234当代先进汽车冲压线输送系统2010235汽车工厂信息系统设计分析2010236涂装车间机械化输送系统运行模拟仿真20102375节能灯在汽车总装工位照明上的应用2010238浅谈凸轮轴机加工生产线工艺设计与设备验收2010239代工、追赶与中国汽车企业的转型2010240中国由汽车大国成为汽车强国的有关问题2010241浅谈汽车设计中的降成本2010242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思考和建议2010243质量与顾客满意管理2010244汽车企业节能管理2010245浅论“5”管理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2010246浅谈在生产设备中的应用2010247东风商用车公司精益生产物流研究2010248基于技术路线图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0249浅谈重型货车零部件第三方物流的库房布局规划2010250浅谈汽车物流配送中心内部的平面布置2010251浅谈目视化管理在物流企业现场改善中的应用2010252浅析运输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中的作用2010253汽车产品研发中的成本管理方法研究2010254浅谈汽车工厂如何做好基层质量管理2010255基于故障树的汽车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2010256基于资产评估原理的二手车评估方法比较研究2010257浅谈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2010258大型特种车驾驶模拟器自动评分模块的设计2010259汽车油泥模型师培养及能力评定方法的探讨2010260汽车可回收设计研究2010261设计符号学在汽车定制设计中的应用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管理科学与工程导论论文提纲范文如果不会写,不是还有我们吗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过的可是真快,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去几个多月了.想想刚来石大时激动,想想初上管工导论课的好奇与期待,心中有太多感慨。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和老师细心的教导,我不敢妄说已经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多深的了解,但我却敢说我已经管中窥豹了。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我已经清楚自己本专业基本课程和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们聆听了大师的教诲,这将使我们终生受益。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任何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 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型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用货币或不用货币进行交换的种种有关活动。 经济学研究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事物,如何谋生和如何过得快活。经济学研究如何改善社会。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定义,我们不难理解经济学。  但经济学到底又有何作用呢? 美国是货币战争的高手这一点大概不用怀疑,想想当年是如何通过美圆和日圆的战争把一度不可可一世的日本经济弄砸的,就知道美国对货币战争的熟练。如果说在一般意义上的战争美国没有什么太多可炫耀的,那么在货币战争中,美国几乎是常胜将军。而这几年来美国在欧元一出现就开始发动的美圆对欧元的战争,是一个大的货币战争的序幕,其战略野心极大,涉及的方面太多,是一个具有全球野心的事件,这里只说其中主要的战略含义。一、经济发动机和一般的发动机一样,用多了可能会积炭、磨损甚至报废。美国这个全球经济的大发动机用了这么多年,毛病一大堆是显然的。但经济发动机和一般的不同,不能说拆就拆,说换就换,最佳的方式就是在货币逐步贬值下进行维修,其中的原理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说了。总之,这次首先从贬值开始的货币战争对美国经济发动机的修复意义是极为明显的,这是一个主要的战略意图,特别在科技泡沫爆裂后,这种修复的迫切性就更加显然了。二、中国的崛起虽然还不是美国现实中的最大威胁,但却是在未来意义上的大威胁。目前中国经济这个新发动机刚刚开始高速运转,如果能按美国人的方式或者干脆联到美国人那台发动机上面,则对美国人是最有利的。然而美国人也知道这种想法不切实际,因此更实际的想法就是制造其他地方与中国的矛盾以消弱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美国也知道中国不会轻易让人民币跟着升值,而人民币不升值会制造一定的矛盾,而美国人从中煽风是很容易的。最近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全球鼓噪和这的关系大概也不用探讨了。最终为了使得人民币能够和美圆脱钩,日本人可以有很多办法。但最简单的还是用迷魂汤灌中国人,然后中国人自己把人民币给放开。以前已经多次说过,在目前美圆作为准世界货币的客观情况下,人民币的放开和美圆的脱钩是同一回事。但狡猾的日本人肯定不会主动叫嚣人民币的放开,这样目的太明显,而是叫嚣等价的一件事情,就是人民币和美圆的脱钩。这样就可以暗度陈仓了,日本人对三国研究得可比一般的中国人熟,诡计多着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人可以派他们的代理人到处宣扬,人民币和美圆挂钩,将使得国际流动资本象97年一样大量涌入中国,这样就会出现97年的危机之类的谎话。但是,全球化就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的流动极为正常。但有一点是日本人、美国人都不肯告诉大家的,就是资本的积聚更是这种资本流动的最终归宿。这才是日本、美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所在,而这当然是不能和别人共享的。日本泡沫破灭10多年了,现在还奄奄一息,而日本比美国好的地方在于其储蓄率一直很高,而美国是0以下。本女都不想去想一旦这个泡沫破灭时的奇观是怎样,也不用想,一定很壮观。目前为这个破灭积聚能量的除了原来的股市以及虚拟经济部分,更会增加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其他相关的就不用多说了。美国经济破灭的必然和历史意义,在本女打喷嚏打喷嚏马甲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就是2亿5千万经济级别的最终结束,大破以后大立,然后是是12亿5千万经济级别的开始,而这才是一个新的时代。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日本人目前最害怕的是什么?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日本人目前最害怕的是什么?一句话,就是人民币和美圆坚决挂钩。在以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多次说过,日圆最终的命运将是消亡,而且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2025年前后。那个帖子的题目是"2025年,日本必须面对的一个选择:是美国的一个州还是中国一个省。"而人民币与美圆的坚决挂钩,将使得泡沫破灭10几年后的日本经济更加雪上加霜。这一点,日本人比谁都清楚,所以在人民币升值的全球大合唱中,日本人是最早开始也是最卖力的。最终为了使得人民币能够和美圆脱钩,日本人可以有很多办法。但最简单的还是用迷魂汤灌中国人,然后中国人自己把人民币给放开。以前已经多次说过,在目前美圆作为准世界货币的客观情况下,人民币的放开和美圆的脱钩是同一回事。但狡猾的日本人肯定不会主动叫嚣人民币的放开,这样目的太明显,而是叫嚣等价的一件事情,就是人民币和美圆的脱钩。这样就可以暗度陈仓了,日本人对三国研究得可比一般的中国人熟,诡计多着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人可以派他们的代理人到处宣扬,人民币和美圆挂钩,将使得国际流动资本象97年一样大量涌入中国,这样就会出现97年的危机之类的谎话。但是,全球化就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的流动极为正常。但有一点是日本人、美国人都不肯告诉大家的,就是资本的积聚更是这种资本流动的最终归宿。这才是日本、美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所在,而这当然是不能和别人共享的。 最简单的,资本不管怎么流动,必然有一个沉淀最多的地方,而现在,这个地方就是美国。也就是说,美国经济的发展,从最根本上就是因为美国是资本积聚、沉淀最多的国家。而中国要最终战胜美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取代美国成为资本积聚、沉淀最多的国家,这才是世界经济大格局中最核心的变化动力所在。而积聚、沉淀首先在流动的基础上,这一点大概不难理解。一旦这种资本的积聚、沉淀最终形成,日本将成为中国首先是经济上的附属国,其后的事情就好办了。而这就是日本人睡不着的最根本原因。阻止中国最终取代美国成为资本积聚、沉淀的最大国,就是目前有关人民币升值大合唱的最根本原因,而从日本人、美国人等为这的忙活中,不难看到这个趋势对他们的巨大压力。敌人最害怕的,当然也就是我们要坚持做的,我们越坚持,敌人就越害怕,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吗?稳定汇率,使中国最贫穷一亿家庭成为十万元户的现实可能以及实质意义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创建的可能和必要性其实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关键就是要敢于打破一切神圣化、偶像化,美国的经济只不过是一种美国的大游戏,没有什么神奇的。曾经一度有些海龟拿着些美国、欧洲版的游戏到处晃,这就象有些土鳖拿着些孔版、道版的游戏在晃一样,游戏和时间、空间有关,脱离了这个,还是先一边歇去吧。国家意义上的大型投资绝对不能泛商业化、泛政治化,但一定要泛战略化。所谓泛战略化,就是说国家意义上的大型投资必须是建立在一个大的国际战略总体构想上面,没有这一点,一切都是瞎掰。本女是站在这个角度反对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而且对目前的国际战略总体构想表示深深的怀疑。另外,站在国家间游戏的角度,即使要投资这个项目,也应该和目前的人民币战略联系在一起,这就象一个好的话题,在国家间的游戏中绝对可以玩出一场好戏,如果就纯粹当成一个商业或政治行为,那是不是有点无聊,太浪费资源了?在国家间游戏上,话题就是最大的资源。中国外汇储备必须也必然继续大幅增加,这是人民币最终战胜美圆的必由之路最近除了人民币升值的全球鼓噪外,有一股暗流就是鼓吹外汇储备太多了,一旦美圆变成废纸就怎样怎样。这种言论其实是配合人民币升值的鼓噪来的,只是企图从侧面达成其目标。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政治学从根本上也就是经济学了,这两者已经密不可分。从"张五常: 不要让人民币自由浮动!"中这种不动声色、貌似公正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在学术伪装下,贩卖的可能还是原来一样的药,在狡猾方面,千万不要低估对手啊。  不错吧!学习经济学有好处。无论你是什么专业,都要学一点的。管理学  管理是对组织的人力、资金、物质及信息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的达成组织的目标。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及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学的作用何在呢? 有效的、管用的、起作用的,才是真正的管理学。我们生活在现实中,要使某项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就不得不学习管理学。要管理现实就要服从于现实。“在一定范围内超越一定范围”正是管理的真谛。我们写读书笔记,不能记流水帐,那样对自己没有太大提高。要寻找自己熟悉的、能够快速理解的、方便理解的进行透彻了解,并以此为突破点,层层推进;当一本书读得太困难时,就要换到另一本书。反正,一切以保持在最佳的、最快的状态为判断依据。 如果我们不能在模拟中学会如何应对现实,而直接在现实中获取,那么我们获取所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几乎是人不能够承受的。于是,我们必须管理自己、管理工作、管理公司……在虚拟中学会如何应对现实;在现实中检验虚拟结果,然后通过反馈的结果改进自己的方式与方法。 总之,我们要在现实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法则。只要你建立起针对自己环境的现实管理学,那么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运筹学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对对空火箭的研究中,考虑到了策划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这种思想后来在美国得到传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理论系统的学科.关于这门学科的确切定义和它所包括的范围目前还很难肯定.由于它的许多内容与规划论、对策论、排队论、最优化方法相交错,所以也有人认为运筹学是包括这些分支在内的大学科.目前,运筹学主要是用来研究经济活动中能用数量表达的有关策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它的独特方法表现在能对可能出现的行动给予预测、比较和度量.从而研究制定管理策略。运筹学是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如何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的学科。主要就是利用高等数学,线形代数等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使成本最小化,或者利润最大化  我国有句古话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力之外。”说的就是早期的运筹学,它精确的体现了运筹学的思想,学好了运筹学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我只有学好了运筹学,我们才能从大局出发,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生活遇到的问题,才能使我们变的聪明和睿智,才能生活的更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过导论课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本专业的,同样也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总而言之,通过导论课的学习我受益良多。

  • 索引序列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 光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 2020力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 汽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