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邮政订的期刊什么时候到

中国邮政订的期刊什么时候到

发布时间:

中国邮政订的期刊什么时候到

是的,从明年的第一期开始。

年报一般在四月的一周后的左右投递,直接发到填写地或物业

杂志的话截至11月底,12月初就不能订了。报纸的话12月25日左右吧。

意林期刊订阅后什么时候到

联系一下附近的邮局,问问他们,如果是送上门,也是他们来送。

楼上说的对。。。

你可以查询一下物流信息看一下快递到哪了,一般快递到了目的地,快递员会联系你告诉你关于取货的一些事情。

杂志什么时候到

我们是每个月28号。

邮局每年年底订阅杂志的时间是比正常出版时间延期的,就是说12月31号之后,邮局才会将最终订阅的数字报给杂志社,杂志社再来安排印刷和发刊

出版时间在加上运输时间。

一般在10号左右一般在10号左右一般在10号左右

中国集邮杂志什么时候创刊的

《集邮》杂志创刊于1955年1月28日,为月刊,每月1号出版。《集邮》是中国第一份国家级集邮杂志,它报道新中国邮票的发行信息和历史背景,涉及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邮票介绍和研究,也介绍外国发行的邮票。杂志创刊后深受国内外广大集邮者和海外华人以及研究中国邮票的外国集邮者的欢迎。《集邮》创刊号的发行量为50000本,其后发行量一直昂居全世界集邮报刊之首。它为中国乃至世界世界集邮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集邮》杂志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集邮》曾停刊两次,第一次1960年第7期发行后停刊,后于1961年第1期复刊。文革期间曾经停刊(1966年第6期发行后停刊),后于1980年第1期复刊。从2008年开始改刊为全彩大16K版。

《集邮》杂志从1955年1月创刊至今,已有46年刊史。由于时间跨度大,中间几经停刊和复刊,其中停刊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从1966年7月至1979年12月。因此,要集全一整套《集邮》杂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集邮文献爱好者一般将《集邮》杂志的收藏分成两小阶段进行,一个阶段是文革前的《集邮》杂志,共计125期(册);另一阶段是从1980年1月《集邮》杂志复刊至今,共计200多期(册)。有的爱好者只注重收集1980年复刊后出版的部分,原因在于全国范围内留存下来的成套的《集邮》杂志不超过1000套,要想收集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整套文革前《集邮》杂志的市场价约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成交价格的高低主要是以品相的好坏为标准。而1980年复刊后的部分则相对容易,1000元左右即可收集齐全。 一、文革前《集邮》杂志的收藏要点 文革前《集邮》杂志并不是本本都稀缺,一般来讲是两头少、中间多。但也有例外,如处于中间时段的1960年第7期就十分罕见,市场价一般不低于300元。记得笔者刚开始经营《集邮》杂志时也不明就里,别人要买这一本时,开价每本50元,结果连品相有严重缺陷的都被一抢而空,等明白过来了再出200元一本的高价也找不到。价高的原因出在印量上。1960年第7期实际上是一本停刊号,这一期出版后《集邮》杂志即告停刊(或日休刊),一直到1961年7月才复刊,时隔整整一年;而这一期的印量仅有24500册,比1955年第1期(创刊号)的印量还少,且事后没有任何加印。 所谓“两头少”,是指刚刚创刊的1955年和即将停刊的1966年所出版的《集邮》杂志较为紧俏。创刊号于1955年1月28日出版,定价为旧人民币1000元,折合新人民币为10元;印量为25700册。创刊号面市以后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各地售缺纷纷告急的情况下,只好于1955年2月10日第二次印刷,结果比第一次印得还多,印量为28000册。这样,创刊号就有了两种版本,暂且称为原版和再版。原版的市场价一般为400元至500元,再版的市场价一般为200元左右。 1966年第6期(即停刊号),也是非常稀缺的一期,但是从本期刊登的大段大段的社论和语录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推断其印量肯定很少。这一期里有关集邮的文章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转载自《人民日报》和《红旗》的社论,里面还附有一张铅印的小版条,上面印的是:“现因全力参加文化大革命活动,经上级批准,‘集邮’月刊从今年第七期起暂时停刊,凡已交预订费的订户,由原收订邮局负责退款。人民邮电出版社”。目前,1996年第6期的市场价为500元左右。 除以上这3本,1996年第5期也比较罕见。这期的内容同1966年第6期相似,目前市场价也在200元上下。概括地说,文革前的125期《集邮》杂志除了这4本,其余均较为常见,市场价在20元至40元之间。笔者在经营实践中发现,1955年第2-12期,1961年第1、2、3期,1962年第10期,也比别的期数稀缺,价格要销高一些。究其原因,有时候令人想不到,如1962年第10期之所以较罕见,原因在于这一期封底印的是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且是彩色原大;不少集邮者从封底剪下来放进集邮册里充数,因此笔者手头的这一期有不少是被开了天窗或缺封底的。 文革前《集邮》杂志还有一个小秘密鲜为人知,那就是1996年第5期的“北京版”。1966年第5期流传于世的有两个版本,差异在于封二。“北京版”的封二是阿尔巴尼亚当时发行的新邮图案,而另一个版本的封二印的却是一段“毛主席语录”。关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时印1966年第5期时,封二全是“毛主席语录”;等全部发行出去之后,又接到上级通知,认为在封二印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关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时印1966年第5期时,封二全是“毛主席语录”;等全部发行出去之后,又接到上级通知,认为封二印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不合适,需要收回。可是杂志已经发下去了,怎么收回呢?外地的《集邮》杂志无论如何也收不回来了,且大张旗鼓地回收,影响更不好。于是《集邮》杂志发行部的同志在北京地区挨家挨户地上门回收已经发到订户手中的1966年第5期,然后紧急加印了一部分再送到这些订户手中——这一部分的封二取消了“毛主席语录”,改为印邮票图案,因此形成了北京和外地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物以稀为贵”,北京的订户只有1000户左右,“北京版”的1966年第5期当然奇货可居了,市场价不低于500元。

当邮票发明后,正式发行后就有人有目的的收藏邮票了!也就是集邮的历史和邮票的历史是一样的!

中国的集邮活动开始于大龙邮票发行后。1879年,有人在上海《申报》刊出征购邮票的广告;1880年,上海清心书馆出版的《花图新报》,登载了题为《各国信馆之印信》的文章,称邮票为"印信"和"国信"。该文还介绍了外国的家长鼓励子女集邮的情况,并称"此亦启迪蒙童之道也"。这是我国最早介绍集邮的文章。  我国的集邮活动从上海兴起后,天津、广州、福州等通商口岸也陆续出现了集邮活动。但当时的集邮者大多是在华的外国人,尤其以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商人、传教士居多,还有一些是驻华外交人员和在清朝海关、邮政、铁路供职的洋人。1912年上海的欧美侨民成立了上海邮票会;1909年我国第一家邮票商店在福州开业;1913年上海发行华邮贴票册;1916年、1918年上海出现集邮副刊"邮乘·邮票考略"、中文集邮杂志《邮志界》,都记载了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集邮现状。  中国集邮进入活跃阶段的标志是中华邮票会(1922年)、新光邮票会(1925年)和甲戌邮票会(1934年)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集邮公司成立,《集邮》杂志创刊,1959年邮电部举办中国邮票展览,中国集邮才真正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自80年代开始,中国的集邮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次年分别加入国际集邮联合会和亚洲集邮联合会。全国集邮联成立后,我国的群众性集邮活动走上了有组织、健康发展的道路。丰富多彩的集邮日、知识讲座、集邮夏令营、集邮知识竞赛、学术讨论会、邮票交换等集邮活动,有成千上万集邮者参加。在各种活动中,青少年集邮以普及面广、富有时代气息而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不少地方还把青少年集邮誉为“希望工程”,引导他们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由此也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收益最大的集邮群体。

中国集邮杂志什么时候创刊

当邮票发明后,正式发行后就有人有目的的收藏邮票了!也就是集邮的历史和邮票的历史是一样的!

集邮不能以有意思和没意思来衡量,主要是你对集邮有没有兴趣。集邮从邮票发明发行开始就存在了。

《中国集邮报》是每周二。周五各出版一期。每期是八版。定价是1元。今年的6月26号,10月2号,10月5号会休刊。其余的周二周五正常出版。我已经订了5年了,个人感觉这个报纸越来越像鸡肋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们当地的集邮公司都不订这个报了。建议你先订1个月看一下吧。

《集邮》杂志从1955年1月创刊至今,已有46年刊史。由于时间跨度大,中间几经停刊和复刊,其中停刊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从1966年7月至1979年12月。因此,要集全一整套《集邮》杂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集邮文献爱好者一般将《集邮》杂志的收藏分成两小阶段进行,一个阶段是文革前的《集邮》杂志,共计125期(册);另一阶段是从1980年1月《集邮》杂志复刊至今,共计200多期(册)。有的爱好者只注重收集1980年复刊后出版的部分,原因在于全国范围内留存下来的成套的《集邮》杂志不超过1000套,要想收集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整套文革前《集邮》杂志的市场价约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成交价格的高低主要是以品相的好坏为标准。而1980年复刊后的部分则相对容易,1000元左右即可收集齐全。 一、文革前《集邮》杂志的收藏要点 文革前《集邮》杂志并不是本本都稀缺,一般来讲是两头少、中间多。但也有例外,如处于中间时段的1960年第7期就十分罕见,市场价一般不低于300元。记得笔者刚开始经营《集邮》杂志时也不明就里,别人要买这一本时,开价每本50元,结果连品相有严重缺陷的都被一抢而空,等明白过来了再出200元一本的高价也找不到。价高的原因出在印量上。1960年第7期实际上是一本停刊号,这一期出版后《集邮》杂志即告停刊(或日休刊),一直到1961年7月才复刊,时隔整整一年;而这一期的印量仅有24500册,比1955年第1期(创刊号)的印量还少,且事后没有任何加印。 所谓“两头少”,是指刚刚创刊的1955年和即将停刊的1966年所出版的《集邮》杂志较为紧俏。创刊号于1955年1月28日出版,定价为旧人民币1000元,折合新人民币为10元;印量为25700册。创刊号面市以后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各地售缺纷纷告急的情况下,只好于1955年2月10日第二次印刷,结果比第一次印得还多,印量为28000册。这样,创刊号就有了两种版本,暂且称为原版和再版。原版的市场价一般为400元至500元,再版的市场价一般为200元左右。 1966年第6期(即停刊号),也是非常稀缺的一期,但是从本期刊登的大段大段的社论和语录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推断其印量肯定很少。这一期里有关集邮的文章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转载自《人民日报》和《红旗》的社论,里面还附有一张铅印的小版条,上面印的是:“现因全力参加文化大革命活动,经上级批准,‘集邮’月刊从今年第七期起暂时停刊,凡已交预订费的订户,由原收订邮局负责退款。人民邮电出版社”。目前,1996年第6期的市场价为500元左右。 除以上这3本,1996年第5期也比较罕见。这期的内容同1966年第6期相似,目前市场价也在200元上下。概括地说,文革前的125期《集邮》杂志除了这4本,其余均较为常见,市场价在20元至40元之间。笔者在经营实践中发现,1955年第2-12期,1961年第1、2、3期,1962年第10期,也比别的期数稀缺,价格要销高一些。究其原因,有时候令人想不到,如1962年第10期之所以较罕见,原因在于这一期封底印的是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且是彩色原大;不少集邮者从封底剪下来放进集邮册里充数,因此笔者手头的这一期有不少是被开了天窗或缺封底的。 文革前《集邮》杂志还有一个小秘密鲜为人知,那就是1996年第5期的“北京版”。1966年第5期流传于世的有两个版本,差异在于封二。“北京版”的封二是阿尔巴尼亚当时发行的新邮图案,而另一个版本的封二印的却是一段“毛主席语录”。关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时印1966年第5期时,封二全是“毛主席语录”;等全部发行出去之后,又接到上级通知,认为在封二印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关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时印1966年第5期时,封二全是“毛主席语录”;等全部发行出去之后,又接到上级通知,认为封二印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不合适,需要收回。可是杂志已经发下去了,怎么收回呢?外地的《集邮》杂志无论如何也收不回来了,且大张旗鼓地回收,影响更不好。于是《集邮》杂志发行部的同志在北京地区挨家挨户地上门回收已经发到订户手中的1966年第5期,然后紧急加印了一部分再送到这些订户手中——这一部分的封二取消了“毛主席语录”,改为印邮票图案,因此形成了北京和外地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物以稀为贵”,北京的订户只有1000户左右,“北京版”的1966年第5期当然奇货可居了,市场价不低于500元。

  • 索引序列
  • 中国邮政订的期刊什么时候到
  • 意林期刊订阅后什么时候到
  • 杂志什么时候到
  • 中国集邮杂志什么时候创刊的
  • 中国集邮杂志什么时候创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