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香港报刊投稿邮箱格式

香港报刊投稿邮箱格式

发布时间:

香港报刊投稿邮箱格式

常用的邮箱格式一般都是以:名称+@+/例如

收件人:编辑邮箱主题:投稿《杂志名》【栏目】《你的文章题目》【笔名】附加:可以添加,用WORD就可以,里面要注明自己的联系方式正文:短篇的话附上全文最后注明你的笔名,联系方式电子邮件投稿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电子邮件投稿应该用什么格式? 主题:投稿栏目、文章名、发表笔名。 内容:文章的全部内容。 落款:您的真实联系地址、邮编、姓名、邮箱地址、固定电话、手机、QQ号码(注明QQ名)、其他您觉得有必要留的联系信息。 除了以上内容,一概不欢迎。    二、 为什么不欢迎使用附件? (只发附件不行。如果正文与附件一起发则非常欢迎。) 大家知道,很多病毒是通过邮件附件传送的,就我知道,很多杂志社的电脑上都装了病毒粉碎机这个软件,就是说在处理电子邮件的时候,有附件的系统一律删除。这意味着您辛苦的文字永远不会被编辑看到。 另外,附件来稿格式不同,往往因为软件问题而打不开,或者,打开是乱码。 所以,为了您自身利益,别使用附件投稿。

国外常用邮箱: 国内常见邮箱: 国家或地区常用邮箱后缀: 中国香港: hk @ITCCOLPCOMHK @BIZNETVIGATORCOM 中国台湾:@SEEDNETTW @TOPMARKEPLGCOMTW @PCHOMECOMTW @*** 巴基斯坦:pk 阿曼: 意大利:it 南非:za 新西兰:z 新加坡:sg @FASTMAILFM 阿联酋:ae ae 叙利亚:sy @scs- sy 土耳其: 也门:ye ye 塞浦路斯:y 美国: 澳大利亚: 希腊: 巴基斯坦 : pk 印度: in in@NDFVSNLNETIN @DELVSNLNETIN 新西兰 : z 俄罗斯:u 德国:@t-de ? 以色列:@NETVISIONNETIL 澳大利亚:@BIGPONDNETAU 俄罗斯:@MAILRU EV 泰国:@ADSLLOXINFOCOM 叙利亚:@SCS-NETORG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EMIRATESNETAE 科威特:@QUALITYNETNET 以色列:@ZAHAVNETIL il il 越南:vn vn vn 日本jp 赞比亚:zm 阿根廷:ar ar 马其顿:k 几内亚: 墨西哥:x 孟加拉: 意大利:s s 法国:fr 津巴布韦:zw zw zw zw 科特迪瓦:i i 纳米比亚:a a @be- 尼泊尔:p p p 汤加: 阿塞拜疆:u 印尼:id 巴西: 澳大利亚:au au au 土耳其: 马其顿:k 爱尔兰:ie 联合国: 沙特阿拉伯:sa 蒙古: 日耳曼:uk 瑞典:se 南非:za 奥地利:at 希腊: 波兰: 法国:@club-fr 挪威

电邮最少要有个什麽的,你试试加上去前面那堆英文这样写吧!lancel-cityagtehongkongboutique/lan-hk/d/再不行就看看这个网址的联络资料吧。

香港报刊投稿邮箱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辑出版的《语文建设通讯》(香港),其前身为《汉字改革》(香港),创刊于1980年,截至2003年9月已出至第75期。目前,《语文建设通讯》为季刊,刊载各类关于语言文字的论文,每期80页,约11万字。联系、投稿可寄:香港轩尼诗道邮局信箱20327号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传真:852-25279273电邮:电话:852-25284853地址:香港轩尼诗道19-21号(18)楼

sorry

香港文学杂志投稿邮箱格式

h

《香港文学》(月刊)香港湾仔摩利臣山道38号文化商业大厦13楼

楼主可以百度“新手投稿的36个问题”(应该是叫这个名字吧),基本上都可以回答。另外也要看每一个约稿的具体要求,每个编辑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惯,如果在约稿函上注明了,就直接按他的要求发,省编辑的时间就是给自己机会。 天使领域论坛有一些新人写手的扫盲帖,不过注册略麻烦,楼主有时间可以去抢抢邀请码逛逛。约稿就不粘了,编辑和约稿都会经常更新的,常去写手论坛看才会有最新约稿,百度里很多约稿都作古很久了……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A、个人著作:*《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经典贡献)》,45万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25万字,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现代社会心理学》,45万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现代社会心理学史》,37万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走向社会的名片:公共关系的理论与实践》,27万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现代广告战略与战术》,25万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B、主编著作:*《全球中产阶级报告》(主编),35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主编),40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研究(2006年春季卷)》(与谢寿光共同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研究(2005年春季卷)》(与谢寿光共同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研究(2005年秋季卷)》(与谢寿光共同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主编),57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版;*《社会理论论丛(第1辑)》(与张一兵、周宪共同主编),27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社会理论论丛(第2辑)》(与张一兵、周宪共同主编),25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大过渡时代的中国青年》(与周怡共同主编),41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主编),40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学校教育与管理心理学》(主编),28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主编),40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主编),31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C、译著(含校阅):*《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米尔斯著),35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文化:社会学的探索》(霍尔著,与徐彬合译),30万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著),20万字,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5年版;*《精神、自我与社会》(G 米德著,周晓虹校),30万字,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4年版;*《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萨哈金著,主译),67万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萨摩亚的成年》( M 米德著,与李姚军合译),15万字,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1990年版;*《人格:文化的积淀》(巴普诺著,主译),48万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文化与承诺》( M 米德著,与周怡合译),10万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D、主要学术论文:*“《白领》、中产阶级与中国的误读“,北京:《读书》2007年第5期;* “Rur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Maoist and post-Mao periods”,in Mohanty, M& Ma, Rong (),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India and China, Delhi: Sage Press, *“中国中产阶级:虚幻抑或现实”,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再论价值中立及其应用限度”,上海:《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再论中产阶级: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上海:《社会》2005年第3期;*“1951-1958:中国农业集体化的动力——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社会动员”,《中国研究》2005年第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不二法则”,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学术传统的断裂与延续”,上海:《上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文化何以能够成为产业?”,上海:《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1期;*“芝加哥学派的贡献与局限”,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关怀”,杭州:《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传播的畸变:有关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芝加哥社会学派(上)”,济南:《社会学家茶座》2003年第3期;* “芝加哥社会学派(下)”,济南:《社会学家茶座》2003年第4期;* “SARS传播期间的公众传言与社会舆论”,陆学艺等主编:《2003年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社会学内部的对立与动力”,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社会学主义与社会学年鉴学派”,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经典社会学的历史贡献与局限”,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论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南京:《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Cultural Transmission: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Societ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Winter 2001;*“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形成与确立”,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Chines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Mao’s Era and the Post Mao’s Era”, the Conf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2000;*“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毛泽东和后毛泽东时代的比较”,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秋季刊(总第17期);*“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年第2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3期;*“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ural Chinese During the Present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 comparison of Zhouzhuang Township and Beijing’s ‘Zhejiang Village’”, Progress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 Kyoto: Kyoto University Press, *“流动与都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北京:《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转载;*“试论社会史的若干理论问题”,北京:《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边际人:概念、特点及其他”,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7年第2期;*“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春季卷;*“时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社会时尚的嬗变与兴替”,南京:《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时尚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本土化和全球化: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双翼”,北京:《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5期;*“集群行为:理性与非理性之辩”,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5期;*“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南京:《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和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社会时尚的三种表现形态”,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面向社会: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转折”(与王晓章合作),杭州:《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实证主义、实验主义和个体主义批判”,北京:《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3 期;*“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探讨”,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0年第4期;*“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西方民族性格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南京:《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公共关系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拓展与应用”,南京:《社会学探索》1989年第5期;*“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历史、理论与特征”,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南京:《青年界》1988年第1期;北京:《青年研究》1988年第11期;*“社会心理学概观”(译文),北京:《国外社会学》1988年第2期;*“论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北京:《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5期;*“班杜拉和科尔伯格:性别角色发展观的分析”,开封:《心理学探新》1986年第3期;*“简论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天津:《社会学与现代化》1985年第4期;*“论手势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开封:《心理学探新》1984年第3期。

《面子·人情·关系网》, 20万字,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 30万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繁体字版,22万字,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司2000年版。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简体字版,22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成就出版社2003年版。 《面子、人情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取径》,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8年版。*《华人本土心理学与华人本土契合性》,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25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0*《社会科学本土化:多元视角解读》,新加坡: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出版公 司2001年版。*《中国社会文化心理(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蜕变中的中国家庭》,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女性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劳动社会学》,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论集1992》, 香港: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社会心理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现代社会心理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9 ,第3期。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社会》,2009年,第1期。*“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信任与社会风险”,《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社会心理学30年”,《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关系研究的多重立场与理论重构”,《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社会学的转向”,《社会》,2007年,第3期;*“报的运作方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社会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社会理论论丛》第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国人社会行为模式及其变迁”,南京:《中国研究》,2005年,创刊号;*“一场游戏,一场梦”,山东:《社会学家茶座》,2005年;*“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杭州:《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本土社会研究的本土视角:批判、反省与出路”,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1年,第1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的一致与冲突”,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评华人心理学报”,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冬季号。*“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儒家的社会建构:社会理论的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香港:《社会理论学报》,1999年,第2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 第4期。*“中国人的社会行动结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终结”,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由公及私:中国组织资源流向探析”,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际关系结构中的平衡性原理及其本土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年鉴1995~1998》,专稿。*“中国‘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北京:《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从油画人体展说开去”, 北京:《东方》, 1996年, 第5期。*“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 一项个案研究”,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6年, 第3期。*“《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 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 第2期。*“走向现代化的江村人——中国家族主义中的亚文化现象及其现代意义”, 南京:《江海学刊》, 1996年, 第5期。*“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5年, 冬季卷 (总第13卷)。*“中国人的面具人格模式”,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5年, 6月号, 总第32期。*“中国人‘窝里斗’吗? ”, 北京:《东方》, 1995年, 第6期。*“中国人的脸面观——一种本土研究策略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1995》,专稿。*“走出本土化的两难困境”, 北京:《东方》, 1994年, 第6期。*“中国人在社会行为上是什么取向? ”,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 第4期。*“中国人的脸面观: 有关其向度及其假设”, 台湾: 《本土心理学研究》,总第2期 (1994)。*“‘泥’与‘沙’——为中国‘国民性’之症结求答案”, 香港:《二十一世纪》 1994年, 4月号, 总第22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北京:《社会学研究》, 1993年, 第4期。*“论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方向”,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 1993年, 第2期。*“东方天书新探——将军崖岩画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南京:《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双重取向——‘内聚’与‘内耗’的社会学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2年, 第3期。*“中国人际心理初探——‘脸’与‘面子’的研究”, 南京:《江海学刊》, 1991年, 第2期。 2006年,《报:中国人交换方式与观念的研究》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2006年,《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获第五届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05年,《传统中国人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获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社会心理学》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5)。2003年,《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2002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1996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1995年,获南京大学青年学术研究奖教金。1994-1996年,因出任1994年江苏电视台举办的“亲亲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1995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长虹杯”电视大学生辩论赛南大队的执行教练及199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南大辩论智囊团成员并三次夺得冠军而受到学校颁发的奖状。1994年,获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论文一等奖。1994年,获江苏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3-1994年,获南京大学双元奖教金一等奖。1993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樱松奖三等奖。

香港期刊投稿邮箱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编辑出版的《语文建设通讯》(香港),其前身为《汉字改革》(香港),创刊于1980年,截至2003年9月已出至第75期。目前,《语文建设通讯》为季刊,刊载各类关于语言文字的论文,每期80页,约11万字。联系、投稿可寄:香港轩尼诗道邮局信箱20327号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传真:852-25279273电邮:电话:852-25284853地址:香港轩尼诗道19-21号(18)楼

偶刚找到。。。。但是电话区号不对捏

紫荆杂志社地址:香港干诺道中200号信德中心西座3201室 Add:Room 3201,32/F, West Tower, Shun Tak Centre, 200 Connaught Road, Central, Hong Kong Tel:00852-28583902 Fax:00852-25464582《紫荆》杂志是一本在香港出版的以政治、经济评论为主,集文化、科学、娱乐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月刊。《紫荆》杂志征求如下内容的稿件:一、有关中国政府方针、政策的准确介绍和评述;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最新发展的客观报道;三、真实反映内地巨变的"社会新闻"、"神州风采"、"开放新篇"、"侨乡新貌"、"体坛纵横"、"艺林掇英"等;四、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五、珍贵的历史回忆录和古今中外闻人秘辛;六、尤其欢迎内地作者反映公安、武警、海关缉私、国防科研、军队建设等方面内容的来稿。来稿要求内容真实、准确,并具可读性。文章篇幅约3000字,并提供相应内容的彩色照片。来稿恕不退还,如三个月后未接到采用通知,请自行处理。 联络香港《紫荆》杂志社 香港干诺道中200号信德中心西座3201室 电话:(00852)28583902 传真:(00852)25464582 电子邮箱:hk 联络《紫荆》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0号 紫荆豪庭2座17B室邮政编码100026电话:010-85979730 传真:010-85979808联络《紫荆》杂志社深圳办事处 深圳华侨城东方花园桂花苑玉蕊阁26楼E座 电话/传真:(0755)26606658 邮政编码518053 如以邮寄形式,请在信封上注明"来稿"字样

  • 索引序列
  • 香港报刊投稿邮箱格式
  • 香港报刊投稿邮箱
  • 香港文学杂志投稿邮箱格式
  •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香港期刊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