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 学习兴趣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志存高远的学生,是一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必须存在的话题。而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特别敏感和重要。该怎么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切实做到: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年龄特点、思维特点等所限制,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培养其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的桥梁,就显得极其重要了。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三、主动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和兴趣。四、合理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星,多得者为优胜。学生就能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五、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如果失败了,就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引发—培养—调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或多次的成功体验,会成为学生学习动机和激发兴趣的“激活剂”。

在教学时试图通过“提问——思考——发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但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喜忧参半! 一、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地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0

什么题目呀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关键词:如何教好中学语文,恐怕对于所有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但又不易回答的问题。在中学教育中,恐怕最难教的课程就是语文课了。因为语言教学是一门只重形式主义和知识教学的学科,往往忽视了学生最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对于如今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充其量觉得选择题比较容易解答,对于一些文言文知识、分析题等等比较难的知识,不知道怎样去解答。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从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几个方面一一分析。一、 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有过硬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杂乱,所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清晰的思路去理清所有的语文知识。叶圣陶说过:“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路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所以,教师也应该把语文当作一门艺术来教,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对于语文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应该是不仅熟悉所有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不管是文言文、散文还是议论文,都应该有能力教好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因为高中不同于初中小学,高中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他们为了学好语文,不需做大量的语文练习题。如果教师仅仅懂课本上的知识,是没有能力教好学生的,所以教师应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只有自身的知识丰富了,在教学上才能够得心应手。语文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技巧。只有独特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让自己被学生喜欢和重视。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气氛良好,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高潮。举一个例子,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然后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知识推销给学生,当教师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的时候,首先要以饱满的姿和乐观的自信去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以一种心理上的攻势暗示学生,让学生相信你今天所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相信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劲头,教师也会在语文课上满怀激情的。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气氛。三、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语文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普遍来说,在语文课堂上,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且有些不适应新时代的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由教师“教”变成学生“教”。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学习。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也不再是仅仅一味的服从教师的教,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所以,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整体。对于《诗经》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现在我们就以诗经的学习为例,分析一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这样的教学模式。1、课程:《诗经》2、时间:一课时3、学习内容:《诗经》简介、内容、表现手法一名学生站上讲台,教师坐在其他同学旁边。语文课开始。为了区分教师与学生的区别,上台讲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小教师。小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同学们你们对诗经有多少了解呢?有知道的同学可以发言。学生甲: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是春秋时候的大文学家孔子。学生乙: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世界文艺殿堂中的瑰宝。学生丙:诗经共收录了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史实和风土人情。小教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诗经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丁: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小教师:不错,诗经确实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宝库,它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范本教材。它成书于公元前6—5世纪,对于诗经的三部分组成,现在由我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风,是指国风,创作于东周时期,共收纳了15个诸侯国的土乐,一共是160篇,这也是诗经的精髓部分。雅是“正乐”,“正声”,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颂扬赞美,小雅主要是讽刺嘲讽,共105篇。颂是朝廷祭鬼神的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这就是整部诗经的组成,同学们明白了吗?学生:明白小教师:同学们,现在大家朗读一下诗经的内容并思考一下里面包含的意思。4、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向小教师提问。学生1:老师,诗经最早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小教师:诗经多为四言,最早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诗经的成就非常大,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学生2:诗经和什么作品并称“四书五经”?小教师:这个学生提的问题非常好,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尚书、礼书、周易、春秋、诗经。5、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诗经的知识。有诗经的组成、地位、形成等等。同学们课下好好复习一下,巩固一下学到的知识。这样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因为是学生自己亲身给其他同学讲的,所以他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教师在讲台下,也可以看到学生的表现,在课下及时纠正学生在课上所讲的不正确或不充足的知识点。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四、 定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段时期的语文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应该及时主动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密切注视学生的反映。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就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向学生提问,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在下面的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同时,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学生的兴致会很高,精神会达到高度集中,因为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有了解,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比较有自信。这样课堂的气氛就会很活跃,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五、 总结和归纳每节课结束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总结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归纳出什么知识点是本堂课最重要的,什么知识点是仅仅需要理解的。只有学生知道了知识的主次才能更好开展学习,不至于做无用功。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来说,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和学生有着良好的师生、朋友关系。和学生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够教好语文课,学生才能够学好语文课。教师要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做准备。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1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3 、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4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 、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 、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8 、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 、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 、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 、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 、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 、论语文自主学习14 、语文批评与语文教育的发展15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 、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 、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 、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20 、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 、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 、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 、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 、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 、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 、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 、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28 、发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 、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 、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 、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 、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发展观36 、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数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小学就要写数学论文了?

很多地方的学校都有这个方向  例如:华东师大,北京师大,东北师大,华南师大,中等的,江西师大,辽宁师大等等,稍差点的 赣南师院等  初试考教育学统考,复试按照学校规定的考试,一般是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还有可能是数学教育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  课程与教学论毕业的学生几乎都是在中学或者部分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或者也可以在本科院校从事辅导员等非教学工作岗位。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就业面会更加广阔。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从事相关教学、科研与各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  考取证书:  各级教师资格证书课程  与教学论相关职位  课程顾问,教师,课程设计,教研员,课程与教学研究员

小学生也要写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育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教育学(0401)”又包含“教育学原理”(040101),“课程与教学论(040102)”、“教育史(040103)”、“比较教育学(040104)”、“学前教育学(040105)”、“高等教育学(040106)”、“成人教育学(040107)”、“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8)”、“特殊教育学(040109)”,“教育技术学(040110)”等十个下位学科。因而,“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文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一、“潜心会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二、“精心巧设计”——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让我来分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又如我在银川听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三、“灵活用方法”——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二)、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六)、以趣结尾,余音缭绕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反思第一课的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浓,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aoe》是汉语拼音的第一课,上好了第一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生今后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导入激兴趣,让课堂学习置身在童话背景中。  拼音教学容易枯燥乏味,加上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易接受直观生动事物等特点。因此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去学习。上课伊始,我先跟大家介绍了学好拼音的重要性,接着,我利用童话故事把学生引入学习中:“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去认识一些新朋友,那就是拼音王国,你们想去吗?拼音王国住着三大家族:韵母、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今天我们先到韵母宫去认识三个单韵兄弟。看,他们都藏在了这幅图里呢。”(课件出示)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将拼音字赋予了生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孩子自然而然地领进了拼音王国,激发了孩子和拼音娃娃交朋友的热情,激发了孩子主动参与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二、利用情境图,让拼音教学化难为易。  课标指出: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经验,使教学化难为易,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学生低年级的教材,每课都配有画面优美的情境图。教师利用好插图表音、表形的特点,启发学生学习,就能使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如:出示了课文插图后,老师问:“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你看到谁在干什么?生:“一个小女孩子在学唱歌。”师:“她是怎么唱的?”“张大嘴巴”。教师带着学生学着小女孩子的样子唱“aaa”。学生从学唱歌中,不知不觉学会了读音。“听到小女孩的歌声,大哥ɑ就跑出来了。”课件演ɑ从小女孩的头部出来。“你看的ɑ样子像什么?”学生很快就懂得了图跟字形的联系。接下来,学生很容易就借助图学会了oe音和形。  三、以多样形式,保持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持久,单靠课件、图片是远远不能让他们保持学习兴趣的。上课时要让他们手脑并用,把游戏引进课堂,以使他们时时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aoe这三个字母时,我让学生一边读顺口溜,一边用手做动作:“张大ɑɑɑ,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通过做动作强化了对发音口型的记忆。然后,教师就跟同学做“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摆好口型,学生读出音来。在学习四声时,我让学生边读边伸出食指比划四声,几次下来,学生就能较快地区分清四声了。检查学生对字母是否掌握,通常我会让大家玩“开火车”游戏,这时学生总是会兴味盎然地高举小手,积极性很高。  四、及时肯定,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表扬,有时可能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轻柔的抚摸,一句激励的语言。如上课时,我跟同学们说:“哗,你们真不简单,第一次上课,就这么会听课了。”学生一听,更认真听讲了。有时,课上了一会,我会突然指着一个同学说:“这位同学真厉害,这么长时间都能坚持坐得这么好,我真佩服他。”其他没坐好的同学听了,也赶快挺直了腰。一节课中,只有不时给学生注入“兴奋剂”,才能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论文

什么题目呀

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问的问题及对策新村完小 张子文在当今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往往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时候教师的提问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致使教学有效性、实效性、高效性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具体表现如下:难易失调 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要么过大,要么过小。过大时,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常使全场沉默无言,教师不得不把问题分解,化难为易,使学生重新入轨。再者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畅,把教学内容肢解成许多小问题,师生一问一答,教师问得从容,学生答得流畅,整齐划一,实质上很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严格讲不能叫做问题。也正是这些虚假问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思维通道,限制思维的方向和路线,带有去“问题化”的倾向。以上两种情况都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其停在无法思考、不用思考的状态下,自然谈不上启迪、诱导和开发了,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越俎代庖 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考虑和讨论的时间,就让他们回答,学生答不上来。此时教师不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思考的角度,换个说法矫正学生的思路,而是急急忙忙讲出答案,把学生应该做的工作取而代之。结果自己劳神费力设计的问题不解自破,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其学习情绪,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惰。时间长了,大家都不愿意回答问题,越是难题越是如此,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害无益。口头禅现象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充斥课堂。学生回答“是”能代表发自内心的认同,学生回答“对”,能表明其思维的清晰明朗。这样的问题只能折射出教师教学的肤浅,高明的教师是用心沟通的而无需通过“是不是”“对不对”来寻求自我满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小学会察言观色,试想:学生不回答“是”“对”又能怎样说呢? 去数学化 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尤其是不恰当的情景创设,造成的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导致教学始终在数学的外围盘旋,没有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没有了“数学味”。 要提高问题设计与提问的质量,教师应在授课前和授课中分别做好三个把握,上课前的三个把握为: 1、把握好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出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2、把握好学生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把握好课型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新授课上,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新知识。练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度和坡度,复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授课中要注意三个把握: 1、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半圆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剪开,重新拼合,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老师只需设计两个问题即可:(1)请大家认真观察,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有哪些联系?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比较宽松的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学生要说的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抓住两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是在语言条理上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二来。这样便有利于学生理解,发现形变面积不变,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原来圆的半径。(2)完成上述的发现后,老师可以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么,圆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由于学生明确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全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空间距离” 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学生无需思索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蔽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学生的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学生与问题的空间距离。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 首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老师提问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可以平缓一些,态度和蔼一点,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多加鼓励,让他别着急,一想再回答。只有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这样的给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个问题与不同的学生之间心理距离是不同的,老师提问也不能“一刀切”,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让优秀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一般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让人人学有所得,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如:在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可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1)阅读课本,你能按课本图示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吗?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后进生做答)(2)阅读课本,你能根据操作实践,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中等生回答)(3)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优等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能够各有所获。 再次,好的问题不但具有开放性,还要兼顾差异性。开放性,即目标是聚合的,思维是发散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差异性,即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gerge

在教学时试图通过“提问——思考——发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但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喜忧参半! 一、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f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地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geifengesdsjkdaslkdj;lasfjksdkas

  • 索引序列
  •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 数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