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实用医学杂志》等。目前不同省份中都有自己的期刊并且不同行业当中的期刊也有很多,对于现在广东省医学类的期刊就有不少。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值得注意的是,CN期刊为我国当前鉴定期刊真伪的唯一标准。

1.《论清朝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中的“求抚”问题》,《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1期2.《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3.《胡光墉籍贯考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4.《论李鸿章的“和戎”观》,《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5.《〈崇陵传信录〉记刚毅回京日期有误》,《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6.《关于刚毅从涿州回京日期的更正》,《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5期7.《“圣库制度”考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8.《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9.《夏燮〈粤氛纪事〉的史料价值》,《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2期10.《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辨误》,《历史档案》1990年第1期11.《李鸿章“一生功过在和戎”辨》,《史学集刊》1997年第1期12.《“公车上书”:康梁编造的历史神话》,《历史教学》2002年第10期13.《义和团运动时期慈禧太后心态分析》,《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14.《柏文蔚与二次革命》,《民国档案》2005年第1期15.《利用会党:辛亥革命的一个误区》,《史学月刊》2007年第第2期16.《那拉氏集团与义和团运动》,《山东师院学报》1980年第6期17.《从创办福州船政局看左宗棠的自强思想》,《安徽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18.《论同盟会中部总会》,《求是学刊》1984年第2期19.《略论左宗棠的洋务活动》,《安徽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20.《清朝顽固派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安徽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21.《粤湘鄂三省资产阶级与粤汉铁路》,《南开史学》1989年第2期22.《论张之洞的军队建设思想》,《人文杂志》1989年第4期23.《略论杨秀清早期“代天父传言”的作用》,《安徽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24.《“义和拳”更名“义和团”探析》,《历史教学》1990年第9期25.《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的民族斗争性质》,收入《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4月版26.《浅析左宗棠思想的两面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1年第1—2期27.《安徽志士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28.《辛亥革命前夕安徽社会意识的变迁》,《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29.《辛亥革命在安徽的三个中心与三个阶段》,《学术界》1992年第3期30.《论启新洋灰公司的经营特点——周学熙集团企业个案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31.《晚清中日文化交流概论》,《日本学刊》1994年第3期32.《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关于鸦片危害的量化分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33.《张之洞洋务思想论析》,《安徽史学》1994年第4期34.《略论李鸿章的社会改革思想》,收入《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安徽人》,黄山书社1994年6月版35.《关于清季安徽省情问题》,《学术界》1995年第1期36.《义和团运动起讫时限之界定——兼论并无“反清复明”、“扫清灭洋”阶段》,《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37.《略论收回粤汉路权运动》,收入《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版38.《从“扶清灭洋”到“奉旨灭洋”——论义和团运动的两个阶段》,《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39.《启新洋灰公司成功的奥秘——周学熙企业集团经营之道管窥》,《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40.《试论轮船招商局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收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洋务运动讨论专辑),1982年第2辑41.《厚重有赖真知·质朴难掩灼见——评宝成关著〈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近代中国》1997年第7辑42.《李鸿章与近代唯一的平等条约》,《安徽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43.《刘铭传抚台施政方案平议》,收入《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论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5月版44.《〈中西纪事〉的时代特色与个性色彩》,《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45.《平原起义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态度》,收入《义和团平原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0年9月版46.《义和团运动时期慈禧的态度与清政府的内外政策》,收入《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2002年4月版47.《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业余宣传”》,《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48.《安徽辛亥革命在全国的地位》,收入《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论文集,民国档案杂志社2002年4月版49.《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50.《唐廷枢:中国第一位近代企业家》,《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51.《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争与发展》,《安徽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52.《略论安徽公学的兴办和影响》,《安徽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53.《稽隐索微辨是非·追根穷源探因果——评马陵合教授著〈晚清外债史研究〉》,《安徽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54.《20世纪初立宪派对社会主义学说的介绍》,《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55.《百年来福州船政局研究综述》,《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第4期56.《太平天国的“圣库”与“国库”是不是一回事》,《历史教学》1982年第10期57.《刘铭传在台湾的改革和建设》,《历史知识》1986年第5期58.《与袁世凯斗争不止——宋教仁遗电析》,《社会科学报》1987年6月4日59.《林则徐禁烟二三事》,《历史知识》1988年1期60.《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的军事思想》,《中学历史》1989年第6期61.《鸦片输华始末》,《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2年第9期62.《在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访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张海鹏教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3年第4期63.《悬案:义和团源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3年第8—9期64.《史德丧失之社会原因浅析》,《安徽史学》1995年第4期65.《考试研究的第一部通史》,《安徽日报》1995年8月25日66.《高屋建瓴·洞彻本原》,收入《李时岳先生纪念文集》,辽宁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67.《安徽公学的兴办和影响》,收入《安徽辛亥革命论文选》,安徽省政协文史委员1992年8月印行68.《柏文蔚与安徽的二次革命》,《安徽文史通讯》1997年第4期69.《太平天国在苏南地区的土地政策》,《池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70.《〈两淮戡乱记〉的内容与特色》,《捻军研究》2000年第2辑71.《略论王茂荫的币制改革方案》,《芜湖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72.《困境中形成的“门户开放”政策》(校译),《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3辑73.《笼罩白宫的阴影:美国总统与越南战争》(校译),《安徽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74.《治水与清政府的决策程序》(校译),《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75.《20世纪初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安徽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1.《李鸿章幕府》(独撰),岳麓书社2001年9月版2.《中国社团史》(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3.《中国近代史》(合著),黄山书社,1989年9月版4.《安徽文化史》(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5.《贪官传》(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4月版6.《冤臣传》(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7.《安徽历史》(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 7月版8.《学生辞海》(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月版9.《安徽百科全书》(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10.《世界著名悬案集粹》(合著),黄山书社1995年12月版11.《中国老字号》(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12.《中国近代史专题》(主编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13.《清朝通史·光绪宣统朝》(合著),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1月版14.《粤氛纪事》(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还可以。相关信息,可上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查看。有详细介绍。祝你好运。

《广州大学学报》是由广州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现有社会科学版(月刊)和自然科学版(双月刊)两个期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

自然科学版国际刊号为ISSN 1671-4229,国内刊号为CN44-1546/N。两刊均为大16开,每期内文96个页码。编辑部设在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行政B后座二楼。广州大学是由广州多所市属高校于2000年月7月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学报编辑部由原广州师院、广州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师专等四家学报编辑部合并而成。合并前的各刊都有较长的办刊历史和各自的特色。其中原《广州师范学院学报》创办于1980年,并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合并初期,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以《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的形式在2001年出版了12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2002年起,学报编辑部开始出版目前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和《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广州大学学报》坚持“二为”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办刊方针,立足广州,面向海内外,重视基础理论探索,突出地方特色和应用研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着重推动科技创新,突出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是展示自然科学各学科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窗口。2002年社会科学版在第二届优秀社科学报评选活动中,获“优秀栏目策划奖”;2003年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继被“中国学术期刊规范化与评价研究中心”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后,又先后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2004年,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自然科学版荣获优秀出版编辑奖;2005年自然科学版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刊源,社会科学版在保持原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良好转载的基础上,又有多篇文章被全国最高反馈刊物《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2005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显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比上年翻了两番。《广州大学学报》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广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永亨教授兼自然科学版主编,编辑部主任郑洁编审兼社会科学版主编,13位编辑中(含主编),硕士、博士学历4人,具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6人。学报编辑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通过采取对作者优稿优酬、对编辑优稿奖励等手段,充分调动作者及编辑写稿、组稿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向互动,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素质和学报综合竞争力,以确保学报学术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好一个刊物,需要获得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广州大学学报》所给予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扶持,真诚地期盼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对本刊给予热情关注与更大支持。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9人,博士及博士后4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州市优秀教师、优秀专家、先进工作者16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广东省十百千人才工程培养人才4人,广州市121人才第三梯队成员1人,广州大学教学名师1人。 刘晓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学博士,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文学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与广州市中国语言文学一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广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3篇,并在《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2002、2008),另主持教育部项目4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鉴定为“优秀成果”。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哈迎飞文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第三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规划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上海三联等出版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儒教与中国现代文学》、《半是儒家半释家:周作人思想研究》、《“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2等奖1项,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3项,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第三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2014年入选广州市“121”人才第三梯队成员。吴晟文学博士,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任广东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国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广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诗学和文艺理论。出版专著6部;主编著作1部;参与编著8部;出版教材1部。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学术成果获省市优秀成果奖多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部省级项目5项。周文萍博士,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从事影视、文学的教学研究,为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大学生协同创新委员会指导委员,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员,出版专著1部,参编2部,发表影视及文学类论文30余篇。现主持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1项。专著《好莱坞:经典的奥秘》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学会奖”著作类三等奖。冷东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史负责人,专门史方向带头人。香 港大学博士,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亚洲研究会会员、马来西亚黄雅烈博士高等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广州地方史学会副会长、广州地方志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岭南文化、广东华侨 史、广州十三行研究等领域教学与科研。主持完成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一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一项,现主持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一 项及多项广州市课题,出版学术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获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王凤霞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副秘书,广州市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戏剧研究和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教学工作也是围绕以上领域。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编著2部,参著2部。在《戏剧》、《戏剧艺术》、《文艺争鸣》等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立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教学项目3项,以及其他各级项目共12项。获奖多项: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培养对象,第三届广州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培养对象,2011年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培训,2013-2014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访学。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一)著作部分:《比较与调适:我国加入<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宪法调整问题研究》(第一作者),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宪法学新论》(第一作者),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宪法学》(第一主编),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经济法学》(第一主编),中国民主与法治出版社版2008年版。《市场经济法学》(唯一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经济法律概论》(唯一主编),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版。《担保法探论》(与徐朝贤合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人才市场管理法律制度》(第一作者),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二)论文部分:《论宪法价值的本质、特征与形态》(唯一作者),《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国家与社会:法治的价值选择》(唯一作者),《法律科学》1999年第2期。《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宪法学定位》(唯一作者),《法商研究》1999年第3 期。《论宪法价值关系要素》(唯一作者),《河北法学》1999年第3期。《论21世纪我国宪法变迁的价值取向》(唯一作者),《江汉论坛》2001年第6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2年第5期全文复印。《论宪法基本问题》,《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唯一作者),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论社会转型与宪法价值理念的变迁》(第一作者),《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2年第5期全文复印。《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政府机构改革的宏观参照》(唯一作者),《广东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论宪法价值发生的人性基础》(唯一作者),《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论我国宪法文本中的人权逻辑》(唯一作者),《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论宪法的弹性机制》(第一作者),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宪法与政府机构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两种历史类型宪法价值的比较研究》,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版。《论结社自由权的宪法权利属性、价值及其限制》(第一作者),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宪法研究》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村民自治的两张面孔——政治上的村民自治和法律上的村民自治及其塑造》(第一作者),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中国宪法年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广州利益协调求解》(唯一作者),《瞭望》周刊2008年第10期。《北京共识、宪法改革与预算审议》(第一作者),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宪法研究》第十二卷,中国人文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就发表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发挥综合性理工院校特点,开展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反映高教改革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广州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社会科学版国际刊号为ISSN 1671-394X,国内刊号为CN 44-1545/C。刊物为大16开,每期内文96个页码。《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面反映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术成果,注重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重点研究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前沿问题。创刊四年多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主编和编辑部人员的共同努力,短期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2003年社会科学版继被“中国学术期刊规范化与评价研究中心”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后,又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2005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显示,社会科学版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翻了一番。 人权研究岭南文化 主管单位: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单位:广州大学主编:郑洁ISSN:1671-394XCN:44-1545/C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A213信箱邮政编码:510006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主编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学术期刊。以反映广州体育学院教学、训练和科研成果为主,同时交流和传播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开展并进行学术讨论与争鸣,以广泛的学科涉及面和极强的学术论文实用性促进我国体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一)科研课题1.主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与新闻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863ss05126),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优秀等次。2.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众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兼论“环珠江口体育带的构建”》(项目号:03BTY019)之子课题《小康社会中的大众体育与体育传媒》(2006)。3.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小康社会休闲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之子课题《休闲体育的未来发展》(2007)4.主持完成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足球审美系统研究》(1996-1998)。5.主持完成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媒体与球迷的互动状况研究》(1999-2001)。6.主持完成湖北省高校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师专系列选修课程建设研究》(1997-1999)。7.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项目《21世纪的信息产业与体育产业》(2001-2002)。8.作为第二负责人参与完成广东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第三批项目课题《<体育摄影>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改试验》(广东省教育厅,2004-2006)。 9.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2002年度立项院管教学课题《体育新闻专业多元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研究》。10.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度立项院管教学课题《中国登高文化研究》。11.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2004年度立项院管教学课题《体院大学语文同步训练及题库减少研究》。12.主持研究广州体育学院2004年度院管教学项目《体育新闻业务量化积分计分标准研究》(2004-2006)。13.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院管重点项目《当前我国体育报纸编辑工作现状、工作规范和操作制度研究》(批准号:03ZD015)14.主持研究广州体育学院院管一般项目《手机体育传播的性质、方式与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06YB15)15.主持广州体育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广州亚运背景下珠三角体育传媒发展与我院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研究》(2006-2007)。16.主持研究123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科研资助项目《论体育观赏作为体育休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006-2007)主持研究2006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一般项目《体育新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项目编号:BKYBJG20060261)18.主持研究广州体育学院2007年院管重点课题《我院学生考研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7YGZDI01)。(二)学术著作、教材1.《体育媒体通论》,专著,独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2.《大学语文》,教材,主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3.《迷球时代:中国媒体与球迷互动状况研究》,专著:独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出版。国内数十家媒体发表评介文章,《桂林晚报》转载了其中部分内容。4.《足球美学引论》,独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专辑出版。5.《足球潮》,专著,独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出版。6.《生死两茫茫:足球世界和中国足球》,专著,与施俊合著,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7.《教师演讲学》,编著,第一副主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光明日报(1993.10.21)、中国教育报(1993.7.21)、文摘报(1994.2.27)均发表了评介文章。8.《讼师狡智》,传奇故事集,独撰,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出版。9.《休闲体育概论》,编著,参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10.《体育观赏概论》,合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即出。(三)论文与评论1.体育新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肖沛雄、张德胜.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2.从F1报道看纸媒三强的核心竞争力.独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3.从六方会谈报道看南方日报国际新闻特色.于淼、张德胜,青年记者,2005年第3期.4.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第一作者.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5年第3期5.体育报纸新闻标题数字化现象探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论体育解说的逻辑层次.第二作者.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7.足球与宗教的审美思辨.第一作者.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卷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文章入选香港IEEC和香港文汇报社主编《世界华人重大科技与学术成果公报》.?8.足球的基本形态及其价值属性.第一作者.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第14卷第3期.9.学分制是培养体育师资的有效途径.第一作者.中国学校体育,1997年第2期.此文获湖北省教委、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三等奖.10.试论经济欠发达地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方式.第一作者.体育科学,1998年第18卷第3期.11.足球,一种审美的生命游戏.独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12.论足球活动中人与人冲突的性质.独撰.浙江体育科学,1998年第2期.《中国世纪发展文论大系》(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版)收录.13.球迷狂热的共时态因素.独撰.浙江体育科学,1998年第5期.14.足球,当代市民的狂欢节.独撰.读书,1998年第10期.社会学核心刊物《社会》全文转载(1999.1),《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999.2).《羊城晚报》摘要转发并点评(题为《最真的野性美》),1998.11.7.15.现代人以足球代审美.独撰.江汉论坛,1998年第8期.《体育文化月刊》全文转载,1999,(1).16.论球星崇拜的性质.独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上海《社会》全文转载(1999.8).17.论足球艺术的悲剧精神.独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18.足球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潜在冲突.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7.(2);体育文化月刊全文转载,1997,(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摘目,1997,(7).19.足球是一种生活方式.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20.足球非理性三人谈.第三作者.广州: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21.足球与宗教:面对瞬间的一刻.独撰.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第2期.22.自然美欣赏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模式.独撰.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23.球场建筑的艺术审视.第一作者.咸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24.简论球场建筑的形式美.独撰.北京:体育科学,1999增刊.25.论足球艺术的审美属性.独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6).《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997,(2).26.论足球文化的扩散方式.论文.第一作者.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6);足球报理论版,1996.11.7.《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997,(2).27.足球现场直播的解说艺术.独撰.广州:南方电视月刊,1998,(10).《湖北电视月刊》全文转载,1998,(11)、(12).《中国世纪发展文论大系》(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版)收录.28.关于职业球员对待身体态度的哲学思考.第一作者.青海师专学报,1998,(4).?29.论足球运动的狂放性氛围.独撰.青海师专学报,1995,(3).30.足球同宗教的联系与区别浅论.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6,(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摘目,1997,(2).31.看球与看戏的审美心态剖析.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4,(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摘目,1995,(3).本文原文1994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杯”学术节研究生优秀论文一等奖.32.球星发饰的美学思考.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9,(6).33.球衣号码的三大功能.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9,(5).34.足球是什么.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9,(3).35.足球与战争.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8,(12).36.说说队长.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8,(11).37.足球与海.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7,(7).38.闲话足球报道.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7,(8).39.闲话点球.论文.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8,(10).?40.师专特色学分制探讨.论文.第六作者.湖北高教,1997,(1).此文获湖北省教委、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二等奖.省教委重点教研项目.41.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实行委托实习制.论文.独撰.荆州师专学报,1990,(1).42.分级分类评估在我校的运用与实践.论文.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1,(4).43.师专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独撰.湖北高教,1997,(4).44.自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独撰.湖北招生考试,1998,(9).45.美狄亚与窦娥.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0,(4).46.论性与文艺的关系.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4,(4).47.贫困的北京人.报告文学.独撰.北京:窗口,1994,(1);中国信息报(1994.1.19)、北京青年报(1994.4.11)分别转载.48.殉情与崇拜.独撰.体育博览,2003年第1期.49.从巴克利亲吻驴臀说起.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2期.50.现场的魔力.独撰.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3期.51.职业联盟、球员工会与政治文明.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3期.52.球员工会百年回眸.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3期.53.“八字”秘诀定国奥.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4期.54.体育:仪式化的战争.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5期.55.中国人的登高癖.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8期.56.公益性赛马可否开禁?体育博览,2003第9期.57.风光抑或可怜的随队翻译.体育博览,2003第9期.58.改造我们的加油方式.体育博览,2003第10期.59.武术能进奥运会吗? 体育博览,2003第11期.60.媒体更应反思.独撰.体育参考,2002年世界杯总结专刊.61.网球“价值观”.体育博览,2003第12期.62.揭开“博彩”的面纱.赛马,试刊号(2004.1).63.只有政治文明才能救中国足球.体育博览,2004第11期.64.体育新闻教育课程:简约而不简单.中华新闻报,2004年10月25日第4版(新闻教育版).体育师友全文转载,2004第12期.65.试论用武术取代课间广播体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作者.体育师友,2004年第1期.报纸赛事报道“三段论”研究独撰新闻界,2006年第6期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第一作者新闻界,2007年第1期体育博客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作者新闻界,2007年第4期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现实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独撰当代传播,2007年第2期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研究第一作者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新华社体育新闻写作与报道特征研究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07年第1期体育与媒体的三种关系模式 第一作者新闻知识,2007年第5期(四)报纸专栏文章1998年足球世界杯赛期间,应邀在新华社《世界杯快报》、湖北《咸宁日报》上开辟“德胜侃球”专栏;2002年足球世界杯赛期间,应邀在广州《足球》报、珠海《珠江晚报》上开辟“一方评论”专栏。迄今为止,先后在《中国体育报》、《足球》报、《世界杯快报》、《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桂林晚报》、《武汉晚报》、《咸宁日报》等报纸上发表评论文章数十篇。

  • 索引序列
  •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