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三十二编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三十二编

发布时间: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三十二编

2,《梁启超研究丛稿》,台湾学生书局,407页。12,《梁启超的古书辩伪学》(收在《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初编》第21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92页。4,《数风流人物》,台北秀威资讯公司,160页。-梁启超、徐志摩、陈独秀、雷震2,《书评写作方法与实践》,台湾秀威图书公司。2010年6月第1版,《历史的另一角落--档案文献与历史研究》 商务印书馆 。(即出),《艺道情:王庆余大师口述传奇的一生》 2,〈档案、校勘与历史真相:以黄彰健着《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证稿》为例〉,《海峡评论》,第206期,页57-64。12,〈晚清满汉冲突与省籍情结:以试释王湘绮〈督抚歌〉为中心的观察〉,《儒藏论坛》第二辑,页420-438。7,〈读国防部档案选辑“雷震案史料汇编”〉,《古今论衡》第9期,页125-142。07,〈台静农先生珍藏陈独秀手札的文献价值〉,《古今论衡》第8期,页18-41。3,〈关于蔡松坡史料二三事─首次公布梁启超亲笔文稿〉,《书目季刊》第35卷第4期,页59-65。6,〈北京大学收藏‘梁启超给蹇季常等书信’书后─兼谈书信的文献价值〉,《书目季刊》第34卷第1期,页83-97。3,〈君子合而不同─记熊十力与马一浮的一次冲突〉,《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8卷第1期,页119-126。6,〈梁任公先生与饮冰室收藏书籍题跋〉,《国家图书馆馆刊》第86卷第1期,页227-244。5,〈困勉志大人之学─曾文正对梁任公的影响〉,《鹅湖》第22卷第11期,页32-36。3,〈一篇湮没七十余载的重要佚文─首次发表‘梁启超对于顺天时报启事’原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2期,页87-90。 吴铭能。12,〈梁启超对国学的新解─兼谈梁氏肯定中国文化价值的心路历程〉,《鹅湖》第21卷第6期,页49-56。 2005年11月4-5日,〈从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文字之更动见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高雄地区二二八事件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记忆载体与近代中国的认同建构”(Vehicles of Mem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ies)学术研讨会,16页。2004年12月16-17日,〈由“高中历史课程纲要”之争论见台湾的认同危机〉,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国家认同与两岸未来国际研讨会”,10页。2004年6月29日,〈专明学术以济天下─陈澧经学发微〉,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办,“广东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一次学术研讨会”,18页。2003年11月28日,〈论王湘绮论章实斋〉,淡江大学、汉学研究中心合办,“第四届文献学术研讨会─文献的学理与应用”。收在陈仕华主编、林惠珍编辑《章学诚研究论丛:第四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5年2月,页243-280。2001年5月3-4日,〈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代表性刊物《新潮》之研究〉,收在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页-。1999年11月19-21日,〈梁启超清代学术史述评〉,收在国立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编《清代学术论丛》第三辑,页421-452。专题研究之一部分8,〈台静农先生珍藏陈独秀手札的文献价值〉,《陈独秀研究》第二辑,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编,页158-192。 7,〈读沈津《顾廷龙年谱》〉,《古今论衡》,第16期,页161-178。2004秋季,〈归骨于田横之岛─评王泛森着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九州岛学林》第2卷第3期(总5辑),页370-379。6,〈评沈津着“翁方纲年谱”〉,《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页461-467。6,〈评刘达临着《中国性史图鉴》〉,《汉学研究》第19卷第1期,页427-434。张锦郎、吴铭能。3,〈评介辛广伟着《台湾出版史》〉,《书目季刊》第34卷第4期,页63-87。12,〈沈津着《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校读书后〉,《国家图书馆馆刊》第88卷第2期,页65-76。6,〈《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录》读后记〉,《古今论衡》第2期,页97-103。5,〈学术的良知与严谨─梁启超“年谱”和“手迹”校读感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页26-28。 12,〈把四川大学古籍所建设成宋代文献资料中心:曾枣庄教授谈《全宋文》编纂经过〉,《国文天地》第259期,页102-106。7,〈岂仅仅是一张文凭而已-台湾不承认大陆学历的分析〉,《海峡评论》第187期,页37-39。3,〈沈津着《翁方纲年谱》暨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补遗〉,《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6卷第1期,页129-151。6,〈广东学术文化遗址考察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5卷第2期,73-93页。1,〈评民进党族群多元国家一体决议文〉,《二十一世纪》网络版总34期。1,〈少了逗点 大有不同─陈独秀自传写作日期辨正〉,《明报月刊》第四十卷第一期,页18-19。3,〈晚清“湖湘经学研究”座谈会纪录〉,《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4卷第1期,页3-42。9,〈“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下)”〉(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后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3卷第3期,页171-201。6,〈“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中)”〉,《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3卷第2期,页245-272。3,〈“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上)”〉,《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3卷第1期,页141-191。8,〈关于陈独秀自传写作时日辨正〉,《历史月刊》第175期,页113。10,〈今本《饮冰室合集》未收梁任公文字知见举要〉,《梁启超研究》第13期,广东:新会市梁启超研究会编印。

1、《<丧礼撮要>笺释》(20万字,独著),台北:秀威出版社2012年版。2、《明清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2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6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3、《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续编》(20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4、《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三编》(1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待出版。5、《『朱子家礼』한국 进路:정치 문화정체递嬗》——《The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中国史研究》,韩国:中国史学会主办)2013年总第83号。6、《<韩国礼学丛书>所见朝鲜王朝礼学著述》——《书目季刊》(台湾:学生书局主办)2013年第47卷第3期。7、《“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情结》——《学术界》(CSSCI)2013年第3期。8、《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5期。9、《朝鲜王朝礼书考略——兼论<韩国礼学丛书>在域外汉学中的价值》——《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3年第5期。10、《朝鲜王朝政书考略——从通制与典章看中国礼学的朝鲜化》——《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4年第8期。11、《明代南昌墓地案:一则结构功能主义无法解释的案例——兼评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中国图书评论》(CSSCI)2012年第6期。12、“清代汉学:在‘兴奋’与‘紧张’之间——读张循先生《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并收入王绪芬:《2011年清史研究索引》,《清史研究》2012年第6期】。13、“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史学汇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主办)2010年6月总第25期【该文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儒学研究新进展》第29、31期推介,成功大学三位台湾学者做出评价】,简要版《作为思想的历史: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刊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清代汉学内部的‘汉宋之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2年第9期。15、“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办法的盱衡与启示”——《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3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16、“失落的期刊分级与本真的同行评议——再论我国大陆与台湾学术评鉴制度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2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17、“社会科学成果的取舍标准:我国台湾与大陆学术评鉴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出版业》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该文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社会科学的责任与使命”成果二等奖,同文并收入该年会论文集】。18、“断裂与联结——儒学整体性格的‘汉宋之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0日<历史版>,【《国学新知评论》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为人民网、光明网等近百家网站转载】。19、“家奠吊祭仪制发微”——《中华人文社会学报》(台湾)总第10期【《儒教邮刊》总第15、16、22期分期全文转载】。20、“实质评鉴还是“予取予求”——台湾社会科学成果评鉴的盱衡与启示”——《学术界》(CSSCI)2011年第6期【本文英文版“Substantial Assessmentor Freewheeling Observation and Elightenment on Assessment of Social and Scientific Achievement in Taiwan”,同刊《学术界》英文版《Academics》2011年第6期】。21、“清季张之洞君子儒探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9年第3期】。22、“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一)——婚制、宗法与家族政治摭谈”——《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9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23、“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二)——敬宗收族:家祭、谱法中的宗族政治”——《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24、“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三)——铭旌的祭祀符号:身体、秩序与权力”——《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1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25、“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四)——于心有安:《茗洲吴氏家典》所见神主的昭穆涵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4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26、“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五)——超越时空的礼学对话:《<丧礼撮要>笺释》跋”——《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期。27、“君子儒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11期。28、“边缘到共同体:符号学视野中的女权主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5期。29、“中国古代的家奠吊祭制度”(第一作者)——《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2009年第1期。30、“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的礼生与民间丧仪”——2013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法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之“第五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第二场“政体与礼法:历史的视野”宣读【本文英文版“ 'Li Sheng' and Folk Rituals: An Analysis of Folk Funeral Ritu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同刊《学术界》(CSSCI)2014年第6期。】31、“失控的革命话语:梁启超革命观的十年嬗变”——《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5年第1期。32、“共同富裕:历史省思与中国梦的进路”(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33、“传统中朝关系研究的三种话语体系”——《人民论坛》(中文核心)2014年6月(下)。34、“坚守学术底线,建立正和博弈”——《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6月18日学术评价版。 【人民网理论学术动态2014年6月18日以“学术生产过程是一种博弈的过程”为题摘编。】35、“同行评议的权威在于公信”——《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7月16日学术评价版。36、“著书岂能只为稻粱谋”——《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9月19日学术评价版。37、“把握学术传统与时代使命”——《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4月8日学术评价版。 38、“端视当前两种‘学术中心论’导向”——《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7月2日争鸣版。39、“TSSCI的随想:学术生产的永续发展”——《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2月16日学术版。40、“边界与自觉:清代汉学家的问学心态”——《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9月1日学术版。41、“版面费的罪恶在于牟利动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18日评论版。42、“《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学林新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20日评论版。43、“想象的乌托邦:16世纪朝鲜使节对明帝国的批判”——《中国民族报》(北京: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2013年12月13日理论版。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二三编

2,《梁启超研究丛稿》,台湾学生书局,407页。12,《梁启超的古书辩伪学》(收在《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初编》第21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92页。4,《数风流人物》,台北秀威资讯公司,160页。-梁启超、徐志摩、陈独秀、雷震2,《书评写作方法与实践》,台湾秀威图书公司。2010年6月第1版,《历史的另一角落--档案文献与历史研究》 商务印书馆 。(即出),《艺道情:王庆余大师口述传奇的一生》 2,〈档案、校勘与历史真相:以黄彰健着《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证稿》为例〉,《海峡评论》,第206期,页57-64。12,〈晚清满汉冲突与省籍情结:以试释王湘绮〈督抚歌〉为中心的观察〉,《儒藏论坛》第二辑,页420-438。7,〈读国防部档案选辑“雷震案史料汇编”〉,《古今论衡》第9期,页125-142。07,〈台静农先生珍藏陈独秀手札的文献价值〉,《古今论衡》第8期,页18-41。3,〈关于蔡松坡史料二三事─首次公布梁启超亲笔文稿〉,《书目季刊》第35卷第4期,页59-65。6,〈北京大学收藏‘梁启超给蹇季常等书信’书后─兼谈书信的文献价值〉,《书目季刊》第34卷第1期,页83-97。3,〈君子合而不同─记熊十力与马一浮的一次冲突〉,《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8卷第1期,页119-126。6,〈梁任公先生与饮冰室收藏书籍题跋〉,《国家图书馆馆刊》第86卷第1期,页227-244。5,〈困勉志大人之学─曾文正对梁任公的影响〉,《鹅湖》第22卷第11期,页32-36。3,〈一篇湮没七十余载的重要佚文─首次发表‘梁启超对于顺天时报启事’原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2期,页87-90。 吴铭能。12,〈梁启超对国学的新解─兼谈梁氏肯定中国文化价值的心路历程〉,《鹅湖》第21卷第6期,页49-56。 2005年11月4-5日,〈从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文字之更动见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高雄地区二二八事件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记忆载体与近代中国的认同建构”(Vehicles of Mem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ies)学术研讨会,16页。2004年12月16-17日,〈由“高中历史课程纲要”之争论见台湾的认同危机〉,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国家认同与两岸未来国际研讨会”,10页。2004年6月29日,〈专明学术以济天下─陈澧经学发微〉,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办,“广东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一次学术研讨会”,18页。2003年11月28日,〈论王湘绮论章实斋〉,淡江大学、汉学研究中心合办,“第四届文献学术研讨会─文献的学理与应用”。收在陈仕华主编、林惠珍编辑《章学诚研究论丛:第四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5年2月,页243-280。2001年5月3-4日,〈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代表性刊物《新潮》之研究〉,收在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页-。1999年11月19-21日,〈梁启超清代学术史述评〉,收在国立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编《清代学术论丛》第三辑,页421-452。专题研究之一部分8,〈台静农先生珍藏陈独秀手札的文献价值〉,《陈独秀研究》第二辑,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编,页158-192。 7,〈读沈津《顾廷龙年谱》〉,《古今论衡》,第16期,页161-178。2004秋季,〈归骨于田横之岛─评王泛森着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九州岛学林》第2卷第3期(总5辑),页370-379。6,〈评沈津着“翁方纲年谱”〉,《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页461-467。6,〈评刘达临着《中国性史图鉴》〉,《汉学研究》第19卷第1期,页427-434。张锦郎、吴铭能。3,〈评介辛广伟着《台湾出版史》〉,《书目季刊》第34卷第4期,页63-87。12,〈沈津着《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校读书后〉,《国家图书馆馆刊》第88卷第2期,页65-76。6,〈《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录》读后记〉,《古今论衡》第2期,页97-103。5,〈学术的良知与严谨─梁启超“年谱”和“手迹”校读感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页26-28。 12,〈把四川大学古籍所建设成宋代文献资料中心:曾枣庄教授谈《全宋文》编纂经过〉,《国文天地》第259期,页102-106。7,〈岂仅仅是一张文凭而已-台湾不承认大陆学历的分析〉,《海峡评论》第187期,页37-39。3,〈沈津着《翁方纲年谱》暨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补遗〉,《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6卷第1期,页129-151。6,〈广东学术文化遗址考察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5卷第2期,73-93页。1,〈评民进党族群多元国家一体决议文〉,《二十一世纪》网络版总34期。1,〈少了逗点 大有不同─陈独秀自传写作日期辨正〉,《明报月刊》第四十卷第一期,页18-19。3,〈晚清“湖湘经学研究”座谈会纪录〉,《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4卷第1期,页3-42。9,〈“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下)”〉(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后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3卷第3期,页171-201。6,〈“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中)”〉,《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3卷第2期,页245-272。3,〈“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上)”〉,《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3卷第1期,页141-191。8,〈关于陈独秀自传写作时日辨正〉,《历史月刊》第175期,页113。10,〈今本《饮冰室合集》未收梁任公文字知见举要〉,《梁启超研究》第13期,广东:新会市梁启超研究会编印。

《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三联书店,2012年。《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3.《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上、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整理)《贺葆真日记》,凤凰出版社,2014年。    (所列自2000年起,皆为独立撰写)《书估与清帝国的书籍流转》,《古典文献研究》第16辑,2013年。《从翁心存、翁同龢日记的对读探究日记文献的特质》,《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贺葆真日记与晚期桐城文派的深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4.《“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31-39页。《批点本的内部流通与桐城派的发展》,《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第100-112页;《<读书分年日程>与救“科举时文之弊” 》,《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第123-130页;《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115-123页;《清代家集总序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23-131页;《清代私家宅园与世家文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44-50页。《清代科举中的策问与乾嘉学术的展开》,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7卷(2011年),第305-348页。《在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新途径上摸索前进:周勋初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1年第6期,第59-69页;《桐城文章中“尚有时世”:以同光年间莲池书院之讲习为中心》,《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3辑,第128-173页;《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25-31页;《花萼与芸香:钱塘汪氏振绮堂诗人群》,台北《汉学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第261-293页;15.《扎实空灵,博通专精:周勋初先生访谈录》,《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冬之卷,第1-18页;16.《玉沟春水鸭江波:朝鲜诗人李尚迪与清朝文士交往研究》,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3卷(2009年6月),第433-468页;17.《清代文社与举业》,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5卷(2009年),第191-246页;18.《书院、书塾与文社:以家族与乡村为讨论范围》,《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1辑(2009),第237-273页;19.《课读图与文学传承中的母教》,《古典文献研究》第11辑(2008年),第247-269页;20.《“荛圃藏书题识”与嘉道时期吴中文士活动图景》,《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513-549页;21.《近代中日学术交流考论》,台北《汉学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第81-107页;22.《书院与桐城文派传衍考论》,台北《汉学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第421-453页;23.《一时之学术与一地之风气:李兆洛与暨阳书院》,台北《汉学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第289-323页;24.《从春在堂到秋荔亭:俞樾和俞平伯诗中的家族史》,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第369-400页;25.《图景的重现:道光以来金陵书院文人活动考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17卷(2006年),第365-409页;26.《〈清代学术概论〉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311页;《清初无锡、徽州之书院及其会讲:兼论清初朱子之学与阳明心学的起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271页;28.《清代东南书院与文士之风气》,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29.《清代东南书院与地方诗坛》,《中国诗学》第12期,2007年;30.《读书分年日程与清代的书院》,原刊《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31.《诂经精舍:从阮元到俞樾》,《古典文献研究》第10辑,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32.《王质〈诗总闻〉中的“因情求意”》,《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29-136页;33.《〈惜抱轩书录〉与〈四库全书总目〉之比较》,《文献》2006年第1期,第131-138页;34.《从中学国文教科书看近世文学观念的转变》,《现代中国》第3辑(2003),第67-80页;35.《私家藏书之兴衰》,《读书》2005年11期,第103-107页;36.《王国维〈经学概论讲义〉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第42-44页;37.《现代印刷媒介与学术研究的结合》,《东方文化》2001年第6期,第36-50页;38.《近世文化世家的流衍与衰落》,《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第14-25页;39.《国学书目解题(1919-1937)》,台北《书目季刊》第37卷第4期(2004年3月),第107-115页;40.《王重民和胡适学术交往考述》,台北《书目季刊》第37卷第2期(2003年9月,第1-12页;41.《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推荐书目及其文化解读》,《学术研究》2000年第10期,第100-106;42.《建德周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以周馥、周学熙的诗集为中心》,《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293-319页;43.《〈邶风·静女〉的阅读史》,《古典文献研究》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9-78页;44.《〈嘉定钱大昕全集〉未收诗、词、序和题识》,《古典文献研究》第8辑,第119-121页;45.《东南书院课艺提要》,《古典文献研究》第9辑,第225-237页;46.《从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到章太炎〈读经分年日程〉》,《古典文献研究》第7辑, 第74-99页。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

如果你是初学,以下是入门必看的经典,除了第二本其他都很薄,就是入门的,但绝对经典!皮锡瑞《经学历史》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韵书史讳举例--国学入门古书句读释例

《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三联书店,2012年。《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3.《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上、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整理)《贺葆真日记》,凤凰出版社,2014年。    (所列自2000年起,皆为独立撰写)《书估与清帝国的书籍流转》,《古典文献研究》第16辑,2013年。《从翁心存、翁同龢日记的对读探究日记文献的特质》,《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贺葆真日记与晚期桐城文派的深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4.《“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31-39页。《批点本的内部流通与桐城派的发展》,《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第100-112页;《<读书分年日程>与救“科举时文之弊” 》,《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第123-130页;《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115-123页;《清代家集总序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23-131页;《清代私家宅园与世家文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44-50页。《清代科举中的策问与乾嘉学术的展开》,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7卷(2011年),第305-348页。《在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新途径上摸索前进:周勋初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1年第6期,第59-69页;《桐城文章中“尚有时世”:以同光年间莲池书院之讲习为中心》,《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3辑,第128-173页;《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25-31页;《花萼与芸香:钱塘汪氏振绮堂诗人群》,台北《汉学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第261-293页;15.《扎实空灵,博通专精:周勋初先生访谈录》,《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冬之卷,第1-18页;16.《玉沟春水鸭江波:朝鲜诗人李尚迪与清朝文士交往研究》,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3卷(2009年6月),第433-468页;17.《清代文社与举业》,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5卷(2009年),第191-246页;18.《书院、书塾与文社:以家族与乡村为讨论范围》,《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1辑(2009),第237-273页;19.《课读图与文学传承中的母教》,《古典文献研究》第11辑(2008年),第247-269页;20.《“荛圃藏书题识”与嘉道时期吴中文士活动图景》,《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513-549页;21.《近代中日学术交流考论》,台北《汉学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第81-107页;22.《书院与桐城文派传衍考论》,台北《汉学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第421-453页;23.《一时之学术与一地之风气:李兆洛与暨阳书院》,台北《汉学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第289-323页;24.《从春在堂到秋荔亭:俞樾和俞平伯诗中的家族史》,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第369-400页;25.《图景的重现:道光以来金陵书院文人活动考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17卷(2006年),第365-409页;26.《〈清代学术概论〉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311页;《清初无锡、徽州之书院及其会讲:兼论清初朱子之学与阳明心学的起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271页;28.《清代东南书院与文士之风气》,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29.《清代东南书院与地方诗坛》,《中国诗学》第12期,2007年;30.《读书分年日程与清代的书院》,原刊《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31.《诂经精舍:从阮元到俞樾》,《古典文献研究》第10辑,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32.《王质〈诗总闻〉中的“因情求意”》,《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29-136页;33.《〈惜抱轩书录〉与〈四库全书总目〉之比较》,《文献》2006年第1期,第131-138页;34.《从中学国文教科书看近世文学观念的转变》,《现代中国》第3辑(2003),第67-80页;35.《私家藏书之兴衰》,《读书》2005年11期,第103-107页;36.《王国维〈经学概论讲义〉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第42-44页;37.《现代印刷媒介与学术研究的结合》,《东方文化》2001年第6期,第36-50页;38.《近世文化世家的流衍与衰落》,《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第14-25页;39.《国学书目解题(1919-1937)》,台北《书目季刊》第37卷第4期(2004年3月),第107-115页;40.《王重民和胡适学术交往考述》,台北《书目季刊》第37卷第2期(2003年9月,第1-12页;41.《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推荐书目及其文化解读》,《学术研究》2000年第10期,第100-106;42.《建德周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以周馥、周学熙的诗集为中心》,《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293-319页;43.《〈邶风·静女〉的阅读史》,《古典文献研究》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9-78页;44.《〈嘉定钱大昕全集〉未收诗、词、序和题识》,《古典文献研究》第8辑,第119-121页;45.《东南书院课艺提要》,《古典文献研究》第9辑,第225-237页;46.《从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到章太炎〈读经分年日程〉》,《古典文献研究》第7辑, 第74-99页。

<<文学遗产>>,邮发代号18-266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2016

2,《梁启超研究丛稿》,台湾学生书局,407页。12,《梁启超的古书辩伪学》(收在《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初编》第21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92页。4,《数风流人物》,台北秀威资讯公司,160页。-梁启超、徐志摩、陈独秀、雷震2,《书评写作方法与实践》,台湾秀威图书公司。2010年6月第1版,《历史的另一角落--档案文献与历史研究》 商务印书馆 。(即出),《艺道情:王庆余大师口述传奇的一生》 2,〈档案、校勘与历史真相:以黄彰健着《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证稿》为例〉,《海峡评论》,第206期,页57-64。12,〈晚清满汉冲突与省籍情结:以试释王湘绮〈督抚歌〉为中心的观察〉,《儒藏论坛》第二辑,页420-438。7,〈读国防部档案选辑“雷震案史料汇编”〉,《古今论衡》第9期,页125-142。07,〈台静农先生珍藏陈独秀手札的文献价值〉,《古今论衡》第8期,页18-41。3,〈关于蔡松坡史料二三事─首次公布梁启超亲笔文稿〉,《书目季刊》第35卷第4期,页59-65。6,〈北京大学收藏‘梁启超给蹇季常等书信’书后─兼谈书信的文献价值〉,《书目季刊》第34卷第1期,页83-97。3,〈君子合而不同─记熊十力与马一浮的一次冲突〉,《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8卷第1期,页119-126。6,〈梁任公先生与饮冰室收藏书籍题跋〉,《国家图书馆馆刊》第86卷第1期,页227-244。5,〈困勉志大人之学─曾文正对梁任公的影响〉,《鹅湖》第22卷第11期,页32-36。3,〈一篇湮没七十余载的重要佚文─首次发表‘梁启超对于顺天时报启事’原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2期,页87-90。 吴铭能。12,〈梁启超对国学的新解─兼谈梁氏肯定中国文化价值的心路历程〉,《鹅湖》第21卷第6期,页49-56。 2005年11月4-5日,〈从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文字之更动见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高雄地区二二八事件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记忆载体与近代中国的认同建构”(Vehicles of Mem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ies)学术研讨会,16页。2004年12月16-17日,〈由“高中历史课程纲要”之争论见台湾的认同危机〉,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国家认同与两岸未来国际研讨会”,10页。2004年6月29日,〈专明学术以济天下─陈澧经学发微〉,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办,“广东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一次学术研讨会”,18页。2003年11月28日,〈论王湘绮论章实斋〉,淡江大学、汉学研究中心合办,“第四届文献学术研讨会─文献的学理与应用”。收在陈仕华主编、林惠珍编辑《章学诚研究论丛:第四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5年2月,页243-280。2001年5月3-4日,〈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代表性刊物《新潮》之研究〉,收在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页-。1999年11月19-21日,〈梁启超清代学术史述评〉,收在国立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编《清代学术论丛》第三辑,页421-452。专题研究之一部分8,〈台静农先生珍藏陈独秀手札的文献价值〉,《陈独秀研究》第二辑,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编,页158-192。 7,〈读沈津《顾廷龙年谱》〉,《古今论衡》,第16期,页161-178。2004秋季,〈归骨于田横之岛─评王泛森着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九州岛学林》第2卷第3期(总5辑),页370-379。6,〈评沈津着“翁方纲年谱”〉,《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页461-467。6,〈评刘达临着《中国性史图鉴》〉,《汉学研究》第19卷第1期,页427-434。张锦郎、吴铭能。3,〈评介辛广伟着《台湾出版史》〉,《书目季刊》第34卷第4期,页63-87。12,〈沈津着《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校读书后〉,《国家图书馆馆刊》第88卷第2期,页65-76。6,〈《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录》读后记〉,《古今论衡》第2期,页97-103。5,〈学术的良知与严谨─梁启超“年谱”和“手迹”校读感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页26-28。 12,〈把四川大学古籍所建设成宋代文献资料中心:曾枣庄教授谈《全宋文》编纂经过〉,《国文天地》第259期,页102-106。7,〈岂仅仅是一张文凭而已-台湾不承认大陆学历的分析〉,《海峡评论》第187期,页37-39。3,〈沈津着《翁方纲年谱》暨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补遗〉,《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6卷第1期,页129-151。6,〈广东学术文化遗址考察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5卷第2期,73-93页。1,〈评民进党族群多元国家一体决议文〉,《二十一世纪》网络版总34期。1,〈少了逗点 大有不同─陈独秀自传写作日期辨正〉,《明报月刊》第四十卷第一期,页18-19。3,〈晚清“湖湘经学研究”座谈会纪录〉,《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4卷第1期,页3-42。9,〈“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下)”〉(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后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3卷第3期,页171-201。6,〈“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中)”〉,《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3卷第2期,页245-272。3,〈“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试读(上)”〉,《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3卷第1期,页141-191。8,〈关于陈独秀自传写作时日辨正〉,《历史月刊》第175期,页113。10,〈今本《饮冰室合集》未收梁任公文字知见举要〉,《梁启超研究》第13期,广东:新会市梁启超研究会编印。

《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三联书店,2012年。《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3.《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上、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整理)《贺葆真日记》,凤凰出版社,2014年。    (所列自2000年起,皆为独立撰写)《书估与清帝国的书籍流转》,《古典文献研究》第16辑,2013年。《从翁心存、翁同龢日记的对读探究日记文献的特质》,《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贺葆真日记与晚期桐城文派的深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4.《“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31-39页。《批点本的内部流通与桐城派的发展》,《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第100-112页;《<读书分年日程>与救“科举时文之弊” 》,《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第123-130页;《清代文学世家的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115-123页;《清代家集总序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第123-131页;《清代私家宅园与世家文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44-50页。《清代科举中的策问与乾嘉学术的展开》,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7卷(2011年),第305-348页。《在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新途径上摸索前进:周勋初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1年第6期,第59-69页;《桐城文章中“尚有时世”:以同光年间莲池书院之讲习为中心》,《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3辑,第128-173页;《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25-31页;《花萼与芸香:钱塘汪氏振绮堂诗人群》,台北《汉学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第261-293页;15.《扎实空灵,博通专精:周勋初先生访谈录》,《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冬之卷,第1-18页;16.《玉沟春水鸭江波:朝鲜诗人李尚迪与清朝文士交往研究》,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23卷(2009年6月),第433-468页;17.《清代文社与举业》,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5卷(2009年),第191-246页;18.《书院、书塾与文社:以家族与乡村为讨论范围》,《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1辑(2009),第237-273页;19.《课读图与文学传承中的母教》,《古典文献研究》第11辑(2008年),第247-269页;20.《“荛圃藏书题识”与嘉道时期吴中文士活动图景》,《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513-549页;21.《近代中日学术交流考论》,台北《汉学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第81-107页;22.《书院与桐城文派传衍考论》,台北《汉学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第421-453页;23.《一时之学术与一地之风气:李兆洛与暨阳书院》,台北《汉学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第289-323页;24.《从春在堂到秋荔亭:俞樾和俞平伯诗中的家族史》,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第369-400页;25.《图景的重现:道光以来金陵书院文人活动考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17卷(2006年),第365-409页;26.《〈清代学术概论〉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311页;《清初无锡、徽州之书院及其会讲:兼论清初朱子之学与阳明心学的起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271页;28.《清代东南书院与文士之风气》,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29.《清代东南书院与地方诗坛》,《中国诗学》第12期,2007年;30.《读书分年日程与清代的书院》,原刊《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31.《诂经精舍:从阮元到俞樾》,《古典文献研究》第10辑,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32.《王质〈诗总闻〉中的“因情求意”》,《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29-136页;33.《〈惜抱轩书录〉与〈四库全书总目〉之比较》,《文献》2006年第1期,第131-138页;34.《从中学国文教科书看近世文学观念的转变》,《现代中国》第3辑(2003),第67-80页;35.《私家藏书之兴衰》,《读书》2005年11期,第103-107页;36.《王国维〈经学概论讲义〉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第42-44页;37.《现代印刷媒介与学术研究的结合》,《东方文化》2001年第6期,第36-50页;38.《近世文化世家的流衍与衰落》,《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第14-25页;39.《国学书目解题(1919-1937)》,台北《书目季刊》第37卷第4期(2004年3月),第107-115页;40.《王重民和胡适学术交往考述》,台北《书目季刊》第37卷第2期(2003年9月,第1-12页;41.《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推荐书目及其文化解读》,《学术研究》2000年第10期,第100-106;42.《建德周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以周馥、周学熙的诗集为中心》,《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293-319页;43.《〈邶风·静女〉的阅读史》,《古典文献研究》第6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9-78页;44.《〈嘉定钱大昕全集〉未收诗、词、序和题识》,《古典文献研究》第8辑,第119-121页;45.《东南书院课艺提要》,《古典文献研究》第9辑,第225-237页;46.《从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到章太炎〈读经分年日程〉》,《古典文献研究》第7辑, 第74-99页。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pdf

设立宗旨在中国历史上,汉文化曾给周边国家和民族以很大影响。今天,人们将历史上以汉字为书写工具的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汉文化区”。她不仅包括中国,同时也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后者又被称作“域外汉文化”。域外汉籍是域外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域外文人用汉字书写的有关政治、道德、历史、宗教、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著作,也包含少量流传海外但在国内已失传的文献。其重要性,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近年来的发展尤为迅猛。但国内一直未有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专门机构,难以系统、持续地展开。有鉴於此,南京大学於2000年2月成立了域外汉籍研究所,以推动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域外汉籍研究所以域外特别是日本、韩国、越南所藏汉籍为中心,致力於东亚汉文化的整体研究,这一研究对东亚的文化建设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全球化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更具有以学术为纽带,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消除隔阂、增进理解的意义。域外汉籍研究所推崇严谨朴实,力黜虚诞浮华;向往学思并进,鄙弃事礼相绝;主张多方取径,避免固执偏狭。总之,即倡导并实践以文献学为基础的综合研究。研究计画1、 期刊系列:每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一辑《域外汉籍研究集刊》,字数在40万以上。目前已出版第一辑(2005年)、第二辑(2006年)。2、 资料系列:有计划地出版“域外汉籍资料丛书”,目前已出版《朝鲜时代书目丛刊》(9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在今后三年中出版以下资料集:(1)域外中国文学评论资料集(韩国卷),约150万字;(2)日本十五至十九世纪宋诗研究资料集,包括苏轼、黄庭坚、惠洪、陆游等,约600万字;(3)朝鲜时代杜甫研究资料集,约60万字;(4)日本江户时代《世说新语》注释集成,约50万字;(5)日本诗文评汇编(汉文卷),约120万字。以上资料总字数近1000万字,由中华书局出版。3、 研究系列:出版“域外汉籍研究丛书”,近年拟出版以下十二种:(1)《清代诗话东传之研究》;(2)《朝鲜时代汉文学典范研究》;(3)《古逸书回传之研究》;(4)《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研究》;(5)《朝鲜时代汉文化启蒙教育研究》;(6)《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7)《域外所藏稀见唐宋文献之实证性研究》;(8)《越南汉喃避讳字研究》;(9)《杜诗在韩国的传播及影响》;(10)《东亚汉籍交流研究法举例》;(11)《日本汉诗论稿》;(12)《宋人撰述流传丽鲜考》等。 设立宗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阐释,努力推动现代人文科学方法与美学研究的结合,从美学维度推动现代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科研项目“985创新地区项目”“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之子课题:民族认同概念研究(周宪)中国少数民族审美认同机制研究(王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从现代到后现代(周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研究(王杰)当代文学变体和形式创新问题研究(赵宪章)意境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查(李昌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趋势研究(王杰)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王杰)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研究型大学文学专业系列教材(周宪主编)审美人类学概论(王杰主编)学术活动不定期组织多学科学者就美学和当代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现象进行研讨和对话。美学研究所成立一年来,已于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美国匹斯堡大学许倬云院士、德国弗赖堡大学迈兹教授合作进行过三次研讨,研讨会记录稿陆续发表。 简介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社会语言学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6月27日,为国内首家社会语言学实验室。社会语言学实验室是应用社会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语言研究的机构。国外比较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实验室有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南京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的特点是将语言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相结合,为有志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本科生提供尽早投入科研实践的机会。南大社会语实验室的研究重点为语言变异、语言变化,以及社会现实中的语言和交际问题。研究项目南京城区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实验室项目)南京防疫宣传效果调查研究(实验室项目)《言语社区理论研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徐大明《本土汉语与域外汉语协调策略研究》,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郭熙《字母词规范研究》,国家语委十五规划项目,郭熙《南京方言语音数据库》,社会科学院项目,顾黔《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调查研究》,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顾黔《进行中的变化:包头言语社区15年后的再调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徐大明《包头语言社区历时口语语料库建设》,实验室项目《一个中国乡村亲属称谓的变异机制》,付义荣《广西壮族聚居区多语、多方言现象研究》,杨玉国《方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郭骏《音译词的文化考察》,张娟《白领阶层的语言变异》,刘英《包头言语社区语言变异研究》,祝晓宏《盐城方言入声字变异现象研究》,任竞春《关于南京大学学生对PTH及PTH水平测试态度的调研》,丁令德《重庆方言重叠式研究》,周艳《南通地区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管娟娟《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陈婷婷 《全清词》是原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下达的国家级大型重点古籍整理项目。项目要求参照前人编纂《全唐诗》、《全宋词》的做法,将清代300年的词作搜罗齐备,按一定体例汇集编纂,整理校点,然后出版成书,成为有清一代词的大型总集,为学术界研究这一薄弱环节提供方便。由于清代距现在时间很近,资料分散且基本上未经有效整理,所以难度非常大。1982年,该项目下达南京大学,随即成立了《全清词》编纂研究室,从1982年至1989年,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并主要进行了“顺康卷”的编纂。“顺康卷”几经曲折,最后于2002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凡20册,850万字。《全清词》拟分5卷,即“顺康卷”、“雍乾卷”、“嘉道卷”、“咸同卷”、“光宣卷”。“顺康卷”以下各卷的编纂现正在进行中。 南京大学明清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1月。主要工作内容,一是常规性地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生;二是培养或引进有关人才,使得中文系在明清文学研究方面的某些薄弱环节尽快得到弥补;三是在开展传统研究的同时,积极发展新的方向,从不同方面,全方位地同国际学术界对话;四是从事《全清词》的编纂。2000年5月,明清文学研究所成功地主办了 “明清文学与性别”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专家学者60馀人参加会议,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会议论文集《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已于2002年10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明清文学研究所由张宏生教授担任所长。 古典文献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古籍整理研究机构之一,也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直属研究所之一,以整理中国古代文献、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本所在首任所长程千帆先生、第二任所长周勋初先生领导下,经过一批中青年学者的努力,在古典文献的整理、考订和理论阐发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形成了将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赋予传统的古典文献研究以现代学术品质的严谨踏实的学科特色。本所在继承朴实雄厚的学风的同时,又不断开拓发展空间,如将古典文献研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如加强海外汉学文献与域外汉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等,不断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所具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较丰富的资料积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籍整理与研究、古代典籍与文化、古典文学等,在中古文献整理、三至十三世纪即魏晋南北朝至宋代文学研究、石刻与艺术文献研究、佛道藏文献研究、文献学理论及实践研究、域外汉籍研究等领域,尤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与专长。本所1985年被批准为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并与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共同构成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本所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科点紧密协作,承担了一批大型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如程千帆先生主持的《中华大典·文学典》,其中的《宋代文学分典》以及由本所卞孝萱先生主编的《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已出版;程千帆先生主编的《全清词》顺康卷20册也在南大百年校庆前面世;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荣获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以上几项重大成果,受到学术界同仁的广泛好评。周勋初教授治学出入文史,所撰七卷本《周勋初文集》在新时期的传统文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卞孝萱教授有《刘禹锡年谱》、《元稹年谱》等十余种专著,新近出版《唐人小说与政治》;徐有富教授与程千帆先生共同完成高校古委会重点科研项目《校雠广义》,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又有《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郑樵评传》等专著出版;程章灿教授在《刘克庄年谱》、《魏晋南北朝赋史》、《世族与六朝文学》等数种文学史研究专著外,于石刻文献亦研究多年,已有《石学论丛》出版;曹虹教授有《阳湖文派研究》、《慧远评传》等著作,在散文史和佛藏文献研究方面用力尤勤;严杰副教授著有《欧阳修年谱》,武秀成副教授著有《〈旧唐书〉辨证》,赵益副教授著有《丘处机》、《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等,徐雁平讲师著有《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以中国文学史研究为中心》。本所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4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4人(均为硕士生导师),讲师1人。本所已培养硕士27人,在读硕士生22人;培养博士6人,在读博士生14人。除基础课程以外,每学期平均为本科生开设专题选修课2-3门,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专题选修课3-4门。本所编辑有学术集刊《古典文献研究》,已出版6辑,出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专刊”20余种。本所现任所长为程章灿教授,名誉所长为周勋初教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的正式建立历史并不长,其前身为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欧美文学、西方文学理论向为该学科教学与研究之重点,张月超、赵瑞蕻二先生在上述领域内的研究颇多建树。八十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大陆出现,本教研室又是国内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的单位之一。作为该学科带头人,钱林森的中法文学比较研究、杨正润的传记文学研究均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有广泛的影响。科研之外,该学科点亦素重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迄今已培养出数十名硕士。1998年,该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2000年被纳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教研室现有在编教师5人,其中教授2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人,教研室主任为余斌副教授。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欧美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传记文学研究等。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该学科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一,视野开阔,注重融汇新知,汲取其他学科之长,在多学科的边缘交叉处寻求、开拓新的学术空间。其二,注重学问基本功夫,强调理论与实证的结合,力避该学科容易出现的空疏肤浅、大而无当的毛病。其三,重视学术的国际性,关注国外学术动态,重视国际交流。近年来已成功举办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且主持着具有国际色彩的学术杂志《跨文化研究》。该学科点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如教育部项目“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现代传记文学史”等。

古典文献学的就业前景总体的就业很不好,只有学的精的那些人可以顺利的找到工作。但近几年人们对古典文献的关注程度有所上升古典文献专业考研的大学排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从2002年有关单位开始公布全国高校本科专业排名至今,古典文献专业已经连续5年名列第一。 文学总排名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文艺学 北京师范大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 复旦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浙江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复旦大学 中国现代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中央民族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教育、文化、出版部门,从事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古典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献学高级专门人才。

  • 索引序列
  •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三十二编
  •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二三编
  •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
  •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2016
  •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pdf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