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发布时间: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教育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教育得以如此重视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教育并非总是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有时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据某些学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我国一些贫困县,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抱着“发展教育促进经济”的思想,将大部分财政支出应用于教育事业,大兴土木创建学校,引进师资举办教育,学生素质也因此提高不少,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是考出去的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回自己家乡的,而是留在了相对发达的地区,对本地经济的建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对于这种情况,一些学者也已经发现,并提出了“教育发展,经济先行”的思路,唯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留住学生,留住人才。另外,有些贫困地区,为本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如进入条件较好的事业单位,给与其较好的发展空间等等,都是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

欧科

会计部分1、 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2、 谈谈会计国际化问题3、 略论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4、 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重心的转移5、 浅谈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7、 浅谈市场经济与会计的服务职能8、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9、 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10、 论环境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11、 从会计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实证会计范式的发展12、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13、 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管理14、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15、 论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面临新的挑战16、 论会计控制对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17、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18、 试论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19、 构建宏观会计与战略会计的初步设想20、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22、 浅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方法23、 切实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24、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25、 浅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确定26、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探讨27、 刍议权责发生制28、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29、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30、 初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平行、互动关系31、 浅谈我国会计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32、 虚拟公司对传统会计的挑战33、 会计学与法学的边缘学科探析34、 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挑战35、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识别与防范36、 虚假会计信息探源与对策37、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38、 会计国际化的新格局及我们的对策39、 浅谈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40、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41、 会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42、 浅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43、 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对策44、 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的影响45、 我国会计现代化的哲学思考46、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47、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48、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49、 非货币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论文选题怎么选

你定好题目没??要是还没思路的话我觉得你可以在网上找些关于这类的(职业教育)等等找下你的思路!

学术堂分四个步骤来教你如何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  1.选择一个笼统的题目  这个题目应该是你既感兴趣又对其有一定了解的题目。对这个题目你应该已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值得你去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将其扩展为一篇论文。   阅读与思考  应该尽量多读书,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你头脑中的那个题目是否已有人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你是否能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来进一步拓展此题目,提出有创见性的论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迈出下一步。否则,你就应该及时地放弃这个题目。  3.缩小题目范围  将题目的范围缩小到某几个方面,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确定最后的题目  最后选定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  1)选定的题目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是严肃的。你的分析必须有见地、有深度。一篇科研论文应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应该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2)选定的题目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  3)选定的题目应该有足够的资料供参阅。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或看法应该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两本或一两篇与你的论文题目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你只是从这一点资料中得出结论,那么你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依据不足。  4)选定的题目应该是可供客观研究使用的。  5)选题不应该是当前最热门却又无法下定论的题目。如果你选定的题目太大,无法写深写透,你就应该设法缩小它的范围,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一个恰当的焦点。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题目中发现小题目的过程。

转换思维转换思维,即转换思维的角度,是指从与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或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不以否定原有的结论为前提,它需要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知识影响,另辟蹊径。运用转换思维角度的方式发现问题的可能性的机会是较多的。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全面、深入、完善的。譬如对数学活动认识的研究,起初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认识其特点与规律的,后来又逐渐发现了活动的另一面——学生的学。于是,提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从教师教的角度看问题所能得出的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而认识到只从教的角度或只从学的角度认识教学,都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认识,而全面的认识也不等于把这两方面的结论相加;而应该从教与学的各种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教学的规律。这样一个视角的转化,就使我们有可能结合各门学科,引出一批研究课题,如语文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模式辨,数学教学中的讲与练等。思维角度的转换是多类型的,常见的有如下几种类型。(1)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从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转向另一个方面。例如,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历来把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放在第一位,而音乐、美术、体育等几门所谓次科一向不被重视。这些次科果真对学生的发展无足轻重吗?如果加强这些学科的教学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什么影响?有人就从过去被忽视的方面展开了研究,从而改变了研究学校工作的视角。(2)在不同的层次上的转换。其中有的是从较抽象转化到较具体,有的则是从较具体的层次的研究转向较抽象的层次。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就是一例。他努力用系统优化的理论作指导,寻找教学过程各因素、各阶段、各方面的最佳组合。(3)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这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也是可开发出新课题的地方。如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各阶段的教育如何衔接等问题,就属于这一类型。(4)通过比较。这种比较的问题(内容)是比较多的。可以是纵向的历史比较,如近代中国课程与现代中国课程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国家与区域的比较,如外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比较,中国城市中等教育结构与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的比较等;也可以是其他的比较,如两个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两部作品的比较等。上述几种转换思维角度的类型虽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向研究较少、较薄弱的方面转化。2、类比移植类比与移植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得到启发,找到发现问题的视角。因此,其关键是善于发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与思维方法之间的关系,善于借“它山之石”。我们可以根据现实需求从学科拓展和跨学科研究中选取新鲜题目,如近年来出现的公共关系学、市场学、地震社会学等研究成果都是基于选择了适应现代社会进程的新课题;如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观点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课题,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通过移植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作类比而提出新问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可取的。运用此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懂得两类事物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比较多,而且两类事物之间有一些本质相同之处,不注意这一点,运用类比法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达尔文知道某动物近亲繁殖产生良种,于是,他便和表妹结婚,结果,所生的子女都是智能低下或身体有缺陷的人。错误的类比,造成了达尔文终生的遗憾。 深入探究如果说,上述几种思维方法都与对事物的已有认识直接相关,那么,深入探究现象的思维方法则要求直接面向现象,从对现象本身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而变幻无穷的现象世界中,只要我们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的需求出发,去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利用,去研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工业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政治上廉政建设系统工程的研究、教育上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探索等都是有现实意义的选题范畴。[4]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的探究指向应是其背后的实质。像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瓦特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那样,我们也可以提出为什么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否恰当,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如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新现象,诸如,市场经济给学校带来了什么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什么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表现较为突出等等。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现象,我们要善于捕捉,善于深入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在新形势中处于主动地位。只有乐于思考、勤于思考与善于思考,才能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发掘自己的学术优势,源源不断地获得有科研价值的选题。4、 发现疑问一般地说,学科发展水平越低,值得怀疑的结论越多;实践越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度越低。怀疑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猜疑,毫无根据的猜疑不可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怀疑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作为怀疑依据的事实与经验,总是与现有结论或常规不一致甚至相悖的。逻辑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有效工具。对理论的逻辑推敲,可以从推敲概念,尤其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做起。对于一时十分流行的概念也应仔细推敲。在教育理论中,有不少结论是通过演绎性推理得出的。例如,在粉碎“四人帮”以前,教育理论界十分强调教育的阶级性,而近年来,则又十分强调当年批判过的教育产业化特性。为什么同属于教育属性判断会这样大相径庭呢?差别极大结论的产生仅仅是因为政治路线的变化吗?有没有思想方法上的问题、逻辑判断上的失误?这一思路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表面看来截然相反的结论,都是采用演绎推演得出来的。在教育理论中出现的错误往往是从个别直接上升为一般,忽视结论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的限制。如把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成功的教学经验当作普遍规律,把某一种课的结构当作课的通用模式等。一般情况下,怀疑的产生具有上述两方面的依据,事实与原理相悖引起思索,思索又指向原理的逻辑合理性。通过怀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研究后,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部分或完全证实了研究者的怀疑的正确性,提出了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向真理更逼近一步的结论,科研获得成功,出了成果。二是与此相反,研究的结果证明研究者怀疑错了,其维持了原来的结论,科研没有成果。当然这是令人遗憾的结果。但研究者不要因此而失怀疑的勇气。我们应该坚信,即使是一次失败的科研,也不会一无所获。怀疑被否决,至少能使我们对自己曾经怀疑过的理论的正确性有更深入、更确切的认识。发现自己怀疑不正确的原因,也可以锻炼我们的研究能力。

欧科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七、 工业经济 1、 论工业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2、 对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问题的探讨 3、 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4、 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6、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7、 优化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率 8、 加强科技进步力度,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9、 关于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10、大力培植新的增长点,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1、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2、合理调整地区结构,加速中西部包装工业的发展 13、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及对策 14、论工业经济的存量优化调整 15、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16、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7、对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18、工业产品结构升级与工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19、我国工业经济的新特征 20、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八、农业经济 21、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 24、论市场化的政府农业宏观调控 2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追求的目标 26、西部农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27、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28、农业经济组织的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分析 29、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30、论农业产业化的信息保障 31、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32、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抉择 33、论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34、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趋势 35、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6、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37、中西部地区农业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38、贫困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希望 39、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0、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内需 41、农业经济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 4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43、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4、西部农村农产品市场的开拓 45、“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46、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因素及对策分析 47、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48、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49、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50、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撑 51、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及市场对策 九、贸易经济 52、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贸易经济增长 53、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 54、论县级对外贸易及假如WTO后的对策 55、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贸易经济研究 56、小商品与大市场 57、对外经济贸易与再就业 58、加入WTO对我国卖艺经济发展的影响 59、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60、对私企直接参加对外贸易的思考 61、我国对外贸易中影响进口额的因素分析 62、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研究 63、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64、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65、环境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66、论保护国内市场与与适度对外贸易 67、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寻租现象分析 68、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危害及其对策 69、论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 70、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 7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

转换思维转换思维,即转换思维的角度,是指从与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或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不以否定原有的结论为前提,它需要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知识影响,另辟蹊径。运用转换思维角度的方式发现问题的可能性的机会是较多的。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全面、深入、完善的。譬如对数学活动认识的研究,起初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认识其特点与规律的,后来又逐渐发现了活动的另一面——学生的学。于是,提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从教师教的角度看问题所能得出的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而认识到只从教的角度或只从学的角度认识教学,都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认识,而全面的认识也不等于把这两方面的结论相加;而应该从教与学的各种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教学的规律。这样一个视角的转化,就使我们有可能结合各门学科,引出一批研究课题,如语文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模式辨,数学教学中的讲与练等。思维角度的转换是多类型的,常见的有如下几种类型。(1)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从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转向另一个方面。例如,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历来把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放在第一位,而音乐、美术、体育等几门所谓次科一向不被重视。这些次科果真对学生的发展无足轻重吗?如果加强这些学科的教学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什么影响?有人就从过去被忽视的方面展开了研究,从而改变了研究学校工作的视角。(2)在不同的层次上的转换。其中有的是从较抽象转化到较具体,有的则是从较具体的层次的研究转向较抽象的层次。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就是一例。他努力用系统优化的理论作指导,寻找教学过程各因素、各阶段、各方面的最佳组合。(3)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这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也是可开发出新课题的地方。如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各阶段的教育如何衔接等问题,就属于这一类型。(4)通过比较。这种比较的问题(内容)是比较多的。可以是纵向的历史比较,如近代中国课程与现代中国课程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国家与区域的比较,如外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比较,中国城市中等教育结构与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的比较等;也可以是其他的比较,如两个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两部作品的比较等。上述几种转换思维角度的类型虽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向研究较少、较薄弱的方面转化。2、类比移植类比与移植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得到启发,找到发现问题的视角。因此,其关键是善于发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与思维方法之间的关系,善于借“它山之石”。我们可以根据现实需求从学科拓展和跨学科研究中选取新鲜题目,如近年来出现的公共关系学、市场学、地震社会学等研究成果都是基于选择了适应现代社会进程的新课题;如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观点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课题,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通过移植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作类比而提出新问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可取的。运用此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懂得两类事物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比较多,而且两类事物之间有一些本质相同之处,不注意这一点,运用类比法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达尔文知道某动物近亲繁殖产生良种,于是,他便和表妹结婚,结果,所生的子女都是智能低下或身体有缺陷的人。错误的类比,造成了达尔文终生的遗憾。 深入探究如果说,上述几种思维方法都与对事物的已有认识直接相关,那么,深入探究现象的思维方法则要求直接面向现象,从对现象本身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而变幻无穷的现象世界中,只要我们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的需求出发,去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利用,去研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工业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政治上廉政建设系统工程的研究、教育上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探索等都是有现实意义的选题范畴。[4]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的探究指向应是其背后的实质。像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瓦特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那样,我们也可以提出为什么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否恰当,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如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新现象,诸如,市场经济给学校带来了什么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什么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表现较为突出等等。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现象,我们要善于捕捉,善于深入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在新形势中处于主动地位。只有乐于思考、勤于思考与善于思考,才能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发掘自己的学术优势,源源不断地获得有科研价值的选题。4、 发现疑问一般地说,学科发展水平越低,值得怀疑的结论越多;实践越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度越低。怀疑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猜疑,毫无根据的猜疑不可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怀疑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作为怀疑依据的事实与经验,总是与现有结论或常规不一致甚至相悖的。逻辑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有效工具。对理论的逻辑推敲,可以从推敲概念,尤其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做起。对于一时十分流行的概念也应仔细推敲。在教育理论中,有不少结论是通过演绎性推理得出的。例如,在粉碎“四人帮”以前,教育理论界十分强调教育的阶级性,而近年来,则又十分强调当年批判过的教育产业化特性。为什么同属于教育属性判断会这样大相径庭呢?差别极大结论的产生仅仅是因为政治路线的变化吗?有没有思想方法上的问题、逻辑判断上的失误?这一思路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表面看来截然相反的结论,都是采用演绎推演得出来的。在教育理论中出现的错误往往是从个别直接上升为一般,忽视结论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的限制。如把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成功的教学经验当作普遍规律,把某一种课的结构当作课的通用模式等。一般情况下,怀疑的产生具有上述两方面的依据,事实与原理相悖引起思索,思索又指向原理的逻辑合理性。通过怀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研究后,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部分或完全证实了研究者的怀疑的正确性,提出了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向真理更逼近一步的结论,科研获得成功,出了成果。二是与此相反,研究的结果证明研究者怀疑错了,其维持了原来的结论,科研没有成果。当然这是令人遗憾的结果。但研究者不要因此而失怀疑的勇气。我们应该坚信,即使是一次失败的科研,也不会一无所获。怀疑被否决,至少能使我们对自己曾经怀疑过的理论的正确性有更深入、更确切的认识。发现自己怀疑不正确的原因,也可以锻炼我们的研究能力。

教育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基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审美教育研究、国际教育与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等几个角度来选择。教育学选题的方式1、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2、确定选题的大方向。毕业论文写作,选题是关键,在学习撰写毕业论文时就应该学会如何选题。3、确定选题范围。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应着重注意选题要恰当。题目大小适中,对实际工作有一定指导。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论文选题背景

教育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教育得以如此重视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教育并非总是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有时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据某些学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我国一些贫困县,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抱着“发展教育促进经济”的思想,将大部分财政支出应用于教育事业,大兴土木创建学校,引进师资举办教育,学生素质也因此提高不少,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是考出去的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回自己家乡的,而是留在了相对发达的地区,对本地经济的建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对于这种情况,一些学者也已经发现,并提出了“教育发展,经济先行”的思路,唯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留住学生,留住人才。另外,有些贫困地区,为本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如进入条件较好的事业单位,给与其较好的发展空间等等,都是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

欧科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七、 工业经济 1、 论工业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2、 对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问题的探讨 3、 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4、 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6、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7、 优化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率 8、 加强科技进步力度,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9、 关于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10、大力培植新的增长点,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1、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2、合理调整地区结构,加速中西部包装工业的发展 13、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及对策 14、论工业经济的存量优化调整 15、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16、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7、对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18、工业产品结构升级与工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19、我国工业经济的新特征 20、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八、农业经济 21、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 24、论市场化的政府农业宏观调控 2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追求的目标 26、西部农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27、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28、农业经济组织的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分析 29、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30、论农业产业化的信息保障 31、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32、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抉择 33、论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34、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趋势 35、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6、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37、中西部地区农业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38、贫困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希望 39、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0、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内需 41、农业经济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 4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43、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4、西部农村农产品市场的开拓 45、“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46、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因素及对策分析 47、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48、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49、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50、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撑 51、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及市场对策 九、贸易经济 52、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贸易经济增长 53、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 54、论县级对外贸易及假如WTO后的对策 55、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贸易经济研究 56、小商品与大市场 57、对外经济贸易与再就业 58、加入WTO对我国卖艺经济发展的影响 59、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60、对私企直接参加对外贸易的思考 61、我国对外贸易中影响进口额的因素分析 62、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研究 63、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64、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65、环境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66、论保护国内市场与与适度对外贸易 67、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寻租现象分析 68、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危害及其对策 69、论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 70、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 7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

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去看看汉斯的(教育进展)吧

(1)教育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现代教育是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3)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4)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也就是说我们读书出去,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拿着可观的收入,然后活着我们想活着的样子 ,这样教育就不是失败的,然后我们当中有些能力强的人,会从事科技相关的研究工作,这些人的创造力就会推动科技的发展乃至社会进步和变革,而我们会因为我们受教育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导致我们的社会生产率不同,所以拿的工资也会有多有少,一定程度上讲,教育和收入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也就是我们的人力资本理论。也就是说,收入高的人,大部分的受教育水平也不会太低。 所以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 索引序列
  •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论文选题怎么选
  •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论文选题背景
  •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