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医学与社会杂志

医学与社会杂志

发布时间:

医学与社会杂志社

现用刊名:医学与社会曾用刊名:同济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88

医学与社会文稿内容要科研设计严谨、数据可靠、重点突出,文字要准确、通顺、精练。 论著、综述、讲座等以4000~5000字左右为宜。 临床经验、硕博园地等以2000字左右为宜。 重大科研创新与理论突破稿件不受字数限制。

社会与医学杂志

不好投。《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征稿要求较严格。内容要求:医疗卫生体制与新医改等卫生政策性、理论性重点、热点问题社会医学学科建设及理论与方法学探讨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以及疾病的社会预防与控制措社区卫生服务策略与实践与社会医学学科密切相关的卫生经济、卫生法学、健康教育、医学伦理、医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国外社会医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稿件要求:来稿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精炼规范。科研论著、研究报告及综述性文章不超过5000字,应用研究及方法介绍一般不超过4500字,实践经验交流等不超过3500字。所有字数统计均包括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若发现作者有一稿多投现象者,本刊将对该作者列入“黑名单”系统。《中国社会医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类期刊,主要报道社会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

《医学与社会》主要刊登医学与人文社会交叉学科方面的文章,可供高、中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各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工作者阅读。《医学与社会》创刊于1988年,当时为季刊,刊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11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医学与社会》。1998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4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6年7月,开始由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承办。截止2008年第1期,共刊登稿件3980篇,其中基金资助论文1021篇,287篇论文被收录或转载。2008年6月,《医学与社会》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医学与社会》在所属专业领域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美誉度,具有较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

医学与社会杂志

当代医学杂志-旬刊,医学信息杂志-旬刊,医学与社会杂志-双月刊,中国实用医药杂志-旬刊,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旬刊,中国医药指南杂志-旬刊。评职不认可的医学类期刊分为几类:一、增刊:增刊是正常期刊以外增加发行的一期刊物,意思就是拓展版,如果文章质量达不到C刊的要求,但是只发普刊不太妥当,就会使用增刊的。在增刊上发表的论文不管是评职,还是业绩考核等几乎都是不会得到认可的。二、非法期刊:只要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期刊,或是没有cn刊号和issn刊号的,而且无法在中国记者网上查询到的,皆都可以说是非法期刊。非法期刊在国内外都是不受认可的,所以其发表的各种论文也是不被认可的。三、论文集: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把各种主题类似的论文做一个集合。比如法律论文集里的论文都是与法律相关的。论文集就可以作为一本书来正式出版,这样可以用以区别学术期刊。四、行业内存在负责的期刊比如:《当代医学》、《基层医学论坛》、《山西医药杂志》、《实用医技杂志》等。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医学与社会》主要刊登医学与人文社会交叉学科方面的文章,可供高、中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各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工作者阅读。《医学与社会》创刊于1988年,当时为季刊,刊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11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医学与社会》。1998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4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6年7月,开始由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承办。截止2008年第1期,共刊登稿件3980篇,其中基金资助论文1021篇,287篇论文被收录或转载。2008年6月,《医学与社会》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医学与社会》在所属专业领域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美誉度,具有较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

医学与社会杂志社官网

《医学与社会》主要刊登医学与人文社会交叉学科方面的文章,可供高、中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各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工作者阅读。《医学与社会》创刊于1988年,当时为季刊,刊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11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医学与社会》。1998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4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6年7月,开始由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承办。截止2008年第1期,共刊登稿件3980篇,其中基金资助论文1021篇,287篇论文被收录或转载。2008年6月,《医学与社会》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医学与社会》在所属专业领域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美誉度,具有较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

专家论坛、理论前沿、医学社会学研究、医学哲学、卫生管理与改革、卫生法学评论、医学心理透视、医学教育园地、医学社会问题聚焦、学术争鸣等,旨在集中反映当代医学科学、卫生管理学、公共卫生各学科、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医学教育、医学图书情报学等领域的最新理论进展和成果。

社会科学与医学杂志

浙江最长寿老人出生于清代,长寿的秘密,和这些有关台州临海市桃渚镇老厂基村,几乎已经是临海陆地的最东面。毕女在这个村子里已经居住了113年,她是目前浙江省最长寿的老人。毕女出生于1907年,当时是清光绪三十三年。她出生在贫寒的家庭,14岁那年,母亲去世了。后妈进门后,很快将她打发到李家做童养媳。丈夫比她大10多岁,老人生第一个孩子时,已经34岁了。因为多年未生育,老人家年轻时被婆婆视为眼中钉。自34岁生下大儿子后,老人开始连续生养。孩子存活了5个,3个儿子,2个女儿。2个女儿都嫁在三门,儿子们都生活在镇上。老人生小儿子时,已经50岁了。在没有辅助生育手段的从前,简直是生育奇迹。老人58岁那年,丈夫去世,毕女一个人带着5个孩子过日子,最小的才8岁,家里的经济几乎全靠她支撑。老人的5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儿子是杨彩菊的丈夫。现在,老人也正是和小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儿媳杨彩菊说,她和丈夫在镇上的市场开副食品店,两口子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去守店,陪老人的时间就少了。在她的印象当中,婆婆是一个爱热闹的人,也喜欢和人聊天,喜欢看戏,105岁后,不怎么出去了,但喜欢人家上门聊天。老人家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坚持早睡早起,每天晚上7点多就睡觉,早上6点多就起床。这段时间,橘子熟了,酸酸甜甜的味道,老人喜欢。饭前饭后,总要吃上几个。看着老人吃得欢喜,杨彩菊还特地拍了一段视频。但怕生冷的东西吃多了,对肠胃不好,家人劝老人少吃点,一天不要超过3个,老人像孩子一样不开心。杨彩菊说老人身体、精神状态都不错,感觉比自己90岁的老爸看起来都要年轻。看到老奶奶身体这么好,小编也祝愿老奶奶幸福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向往!但是,如何才能长寿呢?2020年1月,斯坦福大学儿科、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前斯坦福医学院院长Philip Pizzo博士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分享了他对21世纪长寿之道的思考。Philip Pizzo博士指出,过早死亡只有很少一部分可归因于遗传,而社会环境以及行为和生活方式等,都是死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非常多疾病的遗传风险因素,都可以通过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而得到改善。因此,想要长寿,其实有迹可循。01保持良好心态《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这三点一线形成了人体的应激反应中心。碰到危机时,它们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身体中的各种“资源”被重新调配,减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给,将重心放到心脏的供血和肌肉的运动中去。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如果人是快乐的,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02健康的生活习惯在追求长寿的路上,很多人最大的阻碍就是各种慢性疾病。当下,造成死亡最多的前两位就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每年导致全球超过2600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近50%。而我们都知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疾病高发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所以说,想要延长寿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2018年,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胡丙长(Frank B Hu)教授带领团队在美国心脏协会官方杂志《循环》上发表研究指出,坚持不吸烟、维持健康体重(BMI在5-9 kg /m2范围内)、坚持运动(平均每天≥30分钟的中度或剧烈活动,包括快走)、健康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坚果、全谷物、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长链ω-3脂肪酸;少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含糖甜饮料、反式脂肪酸和钠)等健康生活方式,可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将50岁后的预期寿命延长超过10年!其中女性能够延长0年,而男性则可延长2年。03教育程度、经济水平教育程度以及经济水平也是寿命长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019年9月,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PURE)研究对全球21个国家数据分析的结果也显示,75%的死亡与12个危险因素有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程度低(5%)。而且教育程度低、经济水平差的人,往往社会保障低,饮食质量低,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多,以及自我约束力更差等,因此,会影响寿命。这项分析的首席研究员,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Salim Yusuf教授指出,“一直以来,教育的影响对于死亡的影响可能被低估了。教育程度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但同时也可能反映了自我健康管理、获取医疗服务的能力。”04参与社交活动社交活动也对寿命的长短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交活动会减少我们的孤独感,同时还会增加被认同感,降低患抑郁、老年痴呆的风险。2019年,一项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美国佐治亚大学共同参与发表在《社会科学与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参与社交活动对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很有好处,能够降低他们抑郁的风险。还有同类研究显示,积极的社交关系与生存率提高50%相关,社交孤立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9%,中风风险增加32%。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成年人,体育运动、社交俱乐部以及朋友聚会等各类的社交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对于老年人,则更需要多参与社交活动。社交类活动不仅使得老人接受刺激,保持心智活跃,还能给予老人情感慰藉和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积极情绪。比如:上老年大学;参加手工班;多和年轻人聊天,交流,接触新的事物、文化和语言,都可增进身心健康。05生活要有目标此外,生活中具有更强的目标感,也与降低死亡率呈相关性。一项对40~90岁的人群追踪调查的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与有明确生活目标相比,病死或自杀的人数高一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多了一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2015年5月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生活有目标,长寿几率高,是有根据的。想要健康就要实现心理健康,其中学会追求至关重要。因为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一切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那么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就不以为然了,不良的情绪也更容易控制。如缺少生活目标所导致的忧虑、惧怕、怯懦、嫉妒和憎恨等不良情绪若长期持续,对身体危害很大。而所谓的有目标,并不需要很大,可以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比如多久读完一本书、比如老人要带大孙子… …只要积极寻找有意义的目标,并不断调整、为自己寻找新的精神目标。在人生各个阶段,这5点都对延长寿命、减少患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想要实现并不难,比如让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吸烟酗酒、不熬夜、给自己设置个小目标 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让自己活得更久一点!

四会科学与医学杂志关于麻将是真的吗?这个我没看过,不知道里面是真是假

这两个东西和麻将应该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吧。

社会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科学,它可以用麻将有关的原理去解释一些现象,这个倒不足为奇。

  • 索引序列
  • 医学与社会杂志社
  • 社会与医学杂志
  • 医学与社会杂志
  • 医学与社会杂志社官网
  • 社会科学与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