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老师简介田勇(男)汉族人,1956年7月出生于江西会昌,中共党员现从事专业为旅游管理,2003年11月晋升为教授现任江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旅游系主任2003年起任硕士生导师,现指导硕士1名,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 社会兼职   中国区域旅游专业工作委员会 常务理事   江西旅游文化研究会 常务理事\专家组总监   江西价格学会旅游景区门票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   江西师大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课题 1999-2001 江西旅游业深度开发研究 江西教委重点课题 主持 2003-2004  东南沿海花园战略发展规划 国家社科级课题 主持 2004-2006 吉水县旅游总规 国家级横向课题 主持 2004-2006 峡江县旅游总规 国家级横向课题 主持 2004-2006 新干县旅游总规 国家级横向课题 主持 2002-2003 象山森林公园规划 江西省横向课题 主持 授课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管理本科生,非公选课 旅游地理学 旅游管理本科生,非公选课 旅游法学 旅游管理本科生,非公选课 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 旅游管理本科生,非公选课 江西旅游业研究 旅游管理本科生,非公选课 课题: 主持国家旅游局“东南沿海后花园旅游圈区域旅游战略规划研究”课题。 主持4个国家级横向课题:新干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峡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吉水县旅游规划、宜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主持2个省级课题:江西省教委1999年重点课题“江西旅游 业深度开发研究”、 2002年“象山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省级课题); 主持3个校管课题:“江西生态旅游战略实施研究”、“高校旅 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研究”、“旅游类学生实践性能力养成研究”; 参与另外4个省课题,并主持其中的子课题; 论文、论著: 发表旅游专业论文17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 主编、参编专业著作9本; 参与编制各类旅游规划40余个。 附目: 一、发表旅游专业论文概况: (1)、“江西佛教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江西社会科学》、4期人大资料中心全文复印。 (2)、“江西重点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江西社会科学》7期。 (3)“江西旅游业现状与发展思辨”《江西师大学报》2期。《旅游学刊》作摘录。 (4)、“江西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江西社会科学》9期。 (5)、“江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调查与分析”《江西社会科学》4期。 (6)、“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系统的探讨”《旅游科学》2期。 (7)、“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旅游道德的塑造”《桂林旅游高专学报》2期。 (8)、“国外旅游景区旅游价格特征及其启迪” 《价格管理》5期。 (9)、“中国旅游景区价格管理初探” 《价格管理》1期 二、论著主编、参编专业著作概况: (1)、主编《旅游法规》江西省导游员考试教材。江西美术出版社 9月 (2)、《井冈山旅游实用图册》第二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 。 (3)、《旅游业深度开发与发展规划研究》江西科技出版社。12月版 (4)、参编《江西导游基础知识》全省导游员考试通用教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 江西佛教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江西社会科学》 4 期 2 江西重点生态旅游区 可持续发展研究 《江西社会科学》 7期 3 江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 调查与分析 《江西社会科学》 4期 4 江西生态旅游开发的探讨 《江西社会科学》 9期 5 江西旅游业现状与发展思辨 《江西师大学报》 2 期 6 旅游非道德行为与 旅游道德的塑造 《桂林旅游高专学报》 2期 7 中国旅游景区价格管理初探 《价格月刊》 1期 8 国外旅游景区旅游价格特征 及其启迪 《价格月刊》 5期 9 旅游景区门票收入流失 的对策研究 《价格月刊》 1期 10 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系统的探讨 《旅游科学》 2期 11 江西县域旅游战略发展取向研究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4期 12 庐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1999年 13 江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赣文化研究》 6期 14 赣南旅游环境及其营造 《赣南师院学报》 2期 15 旅游地理研究现状 及研究对象刍议” 《桂林旅游高专学报》 1999年专刊 16 鄱阳湖候鸟观赏生态旅游开发 《情系旅游圣地--江西》论文集 12月版 17 《旅游业深度开发与发展 规划研究》 江西科技出版社 12月版 18 《旅游法规》 江西省导游员考试教材 9月 19

G3科学,科学研究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软科学中国科技论坛科技进步与对策科学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科技导报G4综合性教育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师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与经济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当代教育科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学报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探索中国远程教育教育评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开放教育研究教育导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G6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G64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武汉)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江苏高教中国高教研究现代大学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教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复旦教育论坛中国大学教学辽宁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投稿

他们是有的。(我投过)

环球期刊信息咨询中心(优惠发表 诚信合作)经济类、教育类、医学类、财会类、社科类、科技类、文学类、农业类、新闻类、其它综合类等省级、国家级、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SSCI)期刊以及部分学报、报刊。本公司期刊100%正规、无效100%退款、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稿。诚信合作、优稿录用。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官网

在《探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以及《西南政法大学学报》、《高校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论文如下:1/13【题 名】高校管理创新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8(20)【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2/13【题 名】探因索果拷问性情——新时期大学生性教育问题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z1)【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3/13【题 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金字塔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求实2006(z1)【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4/13【题 名】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体系【作 者】刁涌 徐麟【刊 名】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机 构】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5/13【题 名】秘密侦查的程序规制【作 者】徐麟 曹晓静【刊 名】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6/13【题 名】重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作 者】徐麟 程瑛【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3)【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国家法官学院,北京1000347/13【题 名】自主 和谐 发展——科学发展观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思考【作 者】徐麟【刊 名】探索2005(2)【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4000318/13【题 名】诚实信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伦理底限【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4000319/13【题 名】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探究【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1)【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10/13【题 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论【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市40003111/13【题 名】教育信息化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4)【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12/13【题 名】方法·质量·战斗力——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方法途径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1)【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13/13【题 名】WTO下的反补贴机制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5)【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万维

浅论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 要:面对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正负效应,高校价值观教育必须因势利导,更新观念,长善救失,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非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高校文化,以在高校中是否占主导地位,是否与社会期望相吻合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高校非主流文化是高校中仅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文化,体现的是高校成员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了人们文化选择的多元性。非主流文化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不与社会要求和期待发生冲突的非主流文化;二是与社会要求和期待相背离的文化,也就是“反主流文化”。一般来说,主流文化规定着整个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性质。而非主流文化对整体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一、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实证研究:对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 2006年5月,笔者在本校范围进行了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调查。在全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率97%,有效回收率100%。问题涉及网络文化、宿舍文化、外来文化、娱乐文化等方面。 1.网络文化方面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发布的调查数据,在我国约12300万网民中,在校大学生占到7%。可见,上网在大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2.宿舍文化方面 可以看出,在当前大众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大学生娱乐方式的选择是多元的,并且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快餐性、时尚性和猎奇性。 (二)理论探讨: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刃剑” 1.积极影响 (1)非主流文化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视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吸纳了新时代的元素,其内容蕴含了新的时代特征。传统上未进入价值观话题的动漫、网络、娱乐等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问题。因此,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使他们比前辈们有更加开放的意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 (2)非主流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价值主体意识。非主流文化崇尚弘扬个性、表现自我,这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赋予了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而这种理性精神正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 (3)非主流文化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加广泛的交往,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由于非主流文化的自发性和非正式性,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其真实情感和个性自我,自由地进行娱乐和交往活动,感悟不同价值理念的交锋、碰撞。这在客观上锻炼了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并使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消极影响 (1)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突出表现在个性自由与传统约束的矛盾、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矛盾、强调个人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矛盾、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的矛盾等方面。这种文化冲突与矛盾使大学生思想易产生焦虑和迷茫,而焦虑与迷茫程度越深,他们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就越强,这就容易导致对主流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的怀疑和反对。 (2)非主流文化的消极面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其主要表现是:非主流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也会使有些大学生陷入自我中心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误区;非主流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同时,其消极面也会使有些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陷入庸俗化、功利化的泥潭。 (3)易造成大学生价值标准的模糊。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习惯于以集体主义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对支援西部、见义勇为等行为观念上认同,但却不能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认同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考试作弊、简历注水、抄袭作业的现象却层出不穷。

在《探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以及《西南政法大学学报》、《高校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论文如下:1/13【题 名】高校管理创新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8(20)【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2/13【题 名】探因索果拷问性情——新时期大学生性教育问题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z1)【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3/13【题 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金字塔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求实2006(z1)【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4/13【题 名】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体系【作 者】刁涌 徐麟【刊 名】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机 构】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5/13【题 名】秘密侦查的程序规制【作 者】徐麟 曹晓静【刊 名】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6/13【题 名】重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作 者】徐麟 程瑛【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3)【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国家法官学院,北京1000347/13【题 名】自主 和谐 发展——科学发展观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思考【作 者】徐麟【刊 名】探索2005(2)【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4000318/13【题 名】诚实信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伦理底限【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4000319/13【题 名】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探究【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1)【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10/13【题 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论【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市40003111/13【题 名】教育信息化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4)【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12/13【题 名】方法·质量·战斗力——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方法途径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1)【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13/13【题 名】WTO下的反补贴机制研究【作 者】徐麟【刊 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5)【机 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网络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黄中文

老师简介田勇(男)汉族人,1956年7月出生于江西会昌,中共党员现从事专业为旅游管理,2003年11月晋升为教授现任江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旅游系主任2003年起任硕士生导师,现指导硕士1名,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 社会兼职   中国区域旅游专业工作委员会 常务理事   江西旅游文化研究会 常务理事\专家组总监   江西价格学会旅游景区门票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   江西师大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课题 1999-2001 江西旅游业深度开发研究 江西教委重点课题 主持 2003-2004  东南沿海花园战略发展规划 国家社科级课题 主持 2004-2006 吉水县旅游总规 国家级横向课题 主持 2004-2006 峡江县旅游总规 国家级横向课题 主持 2004-2006 新干县旅游总规 国家级横向课题 主持 2002-2003 象山森林公园规划 江西省横向课题 主持 授课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管理本科生,非公选课 旅游地理学 旅游管理本科生,非公选课 旅游法学 旅游管理本科生,非公选课 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 旅游管理本科生,非公选课 江西旅游业研究 旅游管理本科生,非公选课 课题: 主持国家旅游局“东南沿海后花园旅游圈区域旅游战略规划研究”课题。 主持4个国家级横向课题:新干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峡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吉水县旅游规划、宜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主持2个省级课题:江西省教委1999年重点课题“江西旅游 业深度开发研究”、 2002年“象山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省级课题); 主持3个校管课题:“江西生态旅游战略实施研究”、“高校旅 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研究”、“旅游类学生实践性能力养成研究”; 参与另外4个省课题,并主持其中的子课题; 论文、论著: 发表旅游专业论文17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 主编、参编专业著作9本; 参与编制各类旅游规划40余个。 附目: 一、发表旅游专业论文概况: (1)、“江西佛教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江西社会科学》、4期人大资料中心全文复印。 (2)、“江西重点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江西社会科学》7期。 (3)“江西旅游业现状与发展思辨”《江西师大学报》2期。《旅游学刊》作摘录。 (4)、“江西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江西社会科学》9期。 (5)、“江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调查与分析”《江西社会科学》4期。 (6)、“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系统的探讨”《旅游科学》2期。 (7)、“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旅游道德的塑造”《桂林旅游高专学报》2期。 (8)、“国外旅游景区旅游价格特征及其启迪” 《价格管理》5期。 (9)、“中国旅游景区价格管理初探” 《价格管理》1期 二、论著主编、参编专业著作概况: (1)、主编《旅游法规》江西省导游员考试教材。江西美术出版社 9月 (2)、《井冈山旅游实用图册》第二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 。 (3)、《旅游业深度开发与发展规划研究》江西科技出版社。12月版 (4)、参编《江西导游基础知识》全省导游员考试通用教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 江西佛教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江西社会科学》 4 期 2 江西重点生态旅游区 可持续发展研究 《江西社会科学》 7期 3 江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 调查与分析 《江西社会科学》 4期 4 江西生态旅游开发的探讨 《江西社会科学》 9期 5 江西旅游业现状与发展思辨 《江西师大学报》 2 期 6 旅游非道德行为与 旅游道德的塑造 《桂林旅游高专学报》 2期 7 中国旅游景区价格管理初探 《价格月刊》 1期 8 国外旅游景区旅游价格特征 及其启迪 《价格月刊》 5期 9 旅游景区门票收入流失 的对策研究 《价格月刊》 1期 10 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系统的探讨 《旅游科学》 2期 11 江西县域旅游战略发展取向研究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4期 12 庐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1999年 13 江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赣文化研究》 6期 14 赣南旅游环境及其营造 《赣南师院学报》 2期 15 旅游地理研究现状 及研究对象刍议” 《桂林旅游高专学报》 1999年专刊 16 鄱阳湖候鸟观赏生态旅游开发 《情系旅游圣地--江西》论文集 12月版 17 《旅游业深度开发与发展 规划研究》 江西科技出版社 12月版 18 《旅游法规》 江西省导游员考试教材 9月 19

网络

论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摘 要 新形势下,中国各级政府都应当建设服务型政府。未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活动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一性质,使政府从“管”老百姓转变为通过“管”好社会事务来为老百姓服好务。 关键词 政府职能转换 服务型政府 1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场、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普遍把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政策、法规外)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于公共物品无利可图;对个人而言,则往往无力承担。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们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某人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产成本而依赖他人支付。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经济学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务行政的范围:政府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率的供给,政府没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产。二是政府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虽然政府应当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决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事实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业去尝试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情况下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种在过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为之支付费用的人排他性独享的服务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服务,进而使市场方法能够在它此前无法适用的领域中得到适用。政府不得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意味着私人和私人企业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应该向私人开放,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为服务型政府,不仅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服务行政的弊端会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2 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1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为严重,旧体制下最困难的问题被积淀下来,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也已凸现。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与行业垄断、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既不符合WTO规则,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规范发展。服务型政府,正是改变过去政府管理中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与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规范市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使政府管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2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 我们党的宗旨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3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席卷西方世界的政府再造之风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政府均以重塑服务型政府为其主要目标。1994年,英国政府进行了“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1996年11月公布“Government Direct”计划,提出新形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美国政府于1994年9月20日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同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的问题,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还有新西兰的“公共服务部门之改造”以及日本的“实现对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行政”,都体现了政府改革的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多次进行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机构改革。3 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1 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谓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必须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具体而言,要着重强调以下三点:一是主动性。国家公务员要有主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热情,善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会做调查研究,能够以敏捷的反应能力去体察、了解社会客观事物,并积极预防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能够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二是高效性。行政效率是达到行政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希望政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寻找完成行政工作最迅捷、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公正性。行政机关的活动以及相关的制度对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而国家公务员在理念上,要承认社会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政府所提供的机会和福利尽可能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在具体的施政行为中,要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即不因亲而优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视。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五个原则。①合法原则。即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必须公开。没有规范性文件依据,而依部门内文件设立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②合理原则。指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③效能原则。要求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强化服务,缩短时限,避免多头、重复审批,提高效率,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④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行政审批权,就要对审批的事项负相应责任。行政审批机关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管理职责或者违法审批要追究责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⑤监督原则。即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进行监督制约,保证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审批权,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对审批提出异议,要做出书面答复,并告知有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审批机关要及时处理举报、投诉,将处理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投诉人。“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割裂,片面强调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别是要把握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有机统一,即使是符合合法原则的审批事项,如果不符合合理原则,该项审批也应通过立法程序予以取消;虽然符合合理原则,但不符合合法原则,则应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予以确定。3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方式 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将原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职能集中到一个大厅,面向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对口服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可以使公民不再需要分别找各部门科室,就在大厅内一次性解决问题,由跑多门变为进一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相配套的制度还有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要求第一个受到咨询的公务人员负首要责任。如所询问事务属于本窗口职责范围则必须负责接待并为之办理所有事务,若不属于本窗口服务内容,则负责指点或帮助联系相关部门人员接待,不得推诿搪塞。公开承诺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政务公开。行政服务中心的一切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服务时限及管理规章一律公布于众,对服务质量和提供速度进行公开承诺并接受群众监督。“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与公开承诺制构成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核心运转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创新。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将审批、审核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通过“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形式,公开所有办事过程,使行政活动过程和行政权力的运用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础。4 发展电子政务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起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提高服务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公众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享受政府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服务。电子政务的公开性决定了上网的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首先是要求政府行为公开,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政府审批都不能实行暗箱操作,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再就是要求政务信息公开,凡是法律规定需要向公众公布的政务信息都必须上网,向公众公开。5 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有效途径。 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或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以便在不增加政府规模和开支的情况下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公共服务社会化可以使许多非政府机构加入到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队伍中来,这样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大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转移出去,政府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掌舵,而不是划桨”,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 要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必须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中的一些组织,授权并运用政策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社区或私营机构承担一些公共服务事业和产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市民社会的成长,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建立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将成为政府社会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取向之一,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参考文献1 蔡放波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J]山东人事,2003(12)2 邹纯平,温小玲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12)

  • 索引序列
  •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投稿
  •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官网
  •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万维
  •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黄中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