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植物分子育种论文范文

植物分子育种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植物分子育种论文范文

1952年,周光宇博士响应国家号召从比利时回国。1952-1957年她在北京市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期间建立了生化研究室,并研究确定了生物制品的一些生化法规,解决了生产上血清蛋白沉淀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培养了中国首批生物制品生化人员,曾获得1954年北京市劳模称号。1957年王应睐先生为了弥补生物化学研究所微生物学专门人才的空白,争取到周光宇来所参加工作。她到生化所后充分利用生化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发酵生产研究的探索工作。曾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甲烯琥珀酸”发酵的研究。接着她通过查阅国外文献和对国内“谷氨酸发酵”(谷氨酸的单钠盐即味精)现状的调查,发现当时日本已用谷氨酸发酵法生产味精,成本低,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大的竞争力。而当时中国味精生产还仍然采用面筋盐酸水解法进行,不仅生产成本高、产量低,而且生产劳动条件特别差。由于工人长期接触盐酸气体,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危胁,特别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佛手牌”味精将失去优势。当时在中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又是为了解决“粮食多了”怎么办?周光宇决定开展“谷氨酸发酵”研究。发酵没有菌种,她就和北京大学生物系合作,发动学生采集标本分离菌种,建立了定性分析谷氨酸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菌种筛选获得了可进行发酵试验的菌种。在有了菌种的情况下,她又组织与上海天厨味精厂和上海轻工业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协作研究。通过对发酵条件的艰苦研究,建立了从发酵液中定性和定量分析谷氨酸以及从发酵液中分离谷氨酸等技术。当时,她的研究获得了当时国际上摇瓶产谷氨酸的最高水平,表明了中国谷氨酸发酵已达到了能大规模工业生产味精的水平,促进了中国味精的工业生产。同时,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味精发酵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周光宇1959年被评为中国首届全国“三八”红旗手,谷氨酸发酵的有关论文195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论文。1978年“谷氨酸发酵”获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的重大成果奖。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周光宇比过去更深刻地意识到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传统的农业育种技术已满足不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的要求,迫切希望有新的育种技术。70年代初期,国际上出现了微生物的基因工程,虽然当时以高等生物为材料的研究尚未开始,但她已意识到当分子生物学发展到基因工程的出现,可能成为植物育种从自然选择、杂交育种、远缘杂交之后进入了农业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科结合发展的时代。它不仅可以打破有性杂交的屏障,更可能组合来自任何生物的基因或人工合成的基因,广泛地扩大基因库,为农业定向育种开辟新途径,向农业现代化进军。而当时要在国内开展基因工程的研究在技术操作和设备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她认为如果着重紧跟国外文献,单纯地发展基因工程研究课题,投资不少,还受缺乏有效基因及其表达元件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生产效益。她提出我们开始的研究路线是反文献之道而行之,要先发展具有生产效益的分子育种成果,再从中进行有效基因的识别、分离和重组研究。这就可能解决有益基因的来源问题,可能自由地发展与基因工程结合的分子育种,达到广泛扩大生产的目的,但研究从何处着手呢?为了实现农业分子育种的设想,周光宇1974年开始了对农业育种的调查,重点对国内远缘杂交成功的粮食作物,如玉米稻、高梁稻、竹子稻进行了调查研究。人们早已知道远缘亲本间的染色体结构从总体上说是不能亲和的,也就是说这种杂交是不会成功的。但为什么在中国有很多远缘杂交成功的作物呢?为了搞清这个疑问,她曾去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吉林、湖南、辽宁和北京等省(市)的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院向育种学家和遗传学家请教和共同讨论,向有着实践育种经验的农民学习。她还曾亲临海南岛的育种基地在烈日下的大田里亲自操作杂交育种。通过对远缘杂交的调查实践,她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和总结出了一种远缘杂交现象(即稳定杂交子代与母本比,变异很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与母本相同,但表型的变异可以遗传)的基础上,提出了DNA片段杂交理论,其认为虽然远缘亲本间的染色体结构从总体上说是不能亲和的,但部分基因间的结构从进化角度来分析有可能保持一定的亲和性,当远缘花粉的基因组进入母体(受体)后,部分分解成的DNA片段(基因或调控顺序)有可能被整合进入受体染色体,引起子代的遗传变异。这种使外源DNA片段(基因)进入另一种植物而引起的变异,实际是天然的基因工程。由于整合进入染色体的外源DNA片段较小,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DNA片段插入后引起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由于外源DNA片段只能极少数插入到染色体上,因此子代的表型基本相同于受体母本,只有少数性状可引起变异。当她的DNA片段杂交理论提出后,因名不见经传,而受到当时少数遗传学派权威学者的强烈反对,认为不符合遗传育种的规律。在科技界也有极少数的权威人士,对分子育种事实不加研究,却妄加评论,植物分子育种的发展遇到很大阻力。但周光宇坚信事实总能胜于雄辩。她要以科学的事实来说话。由于基因工程是DNA片段(基因)杂交整合,研究远缘杂交中的DNA片段杂交假说就成了当时是否能开展DNA导入植物,进行分子育种的理论根据。她为此设计并领导实验验证,她所领导的课题组与有关单位合作,通过以远缘杂交高梁稻为材料进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证明了高粱稻中有来自远缘亲本高粱的酯酶存在;经以高粱特异DNA为探针与高粱稻杂交,证明了高粱稻中确有来自高粱的DNA整合;在重复顺序DNA复性动力学的研究中,证明了高粱稻复性动力学明显的变化是由于高粱重复顺序插入水稻所引起的。这些研究结果发表了论文,为DNA片段杂交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也为她植物分子育种技术提供了理论和设计的基础。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外源DNA导入植物技术)的设计思想是模拟授粉杂交的育种技术。设计将带有特殊性状的供体总DNA的片段,在受体自花授粉后一定时间内,使DNA沿着花粉管通道进入胚囊,转化受精卵及其前后的细胞,由于这些细胞不具有正常细胞壁,可当作天然原生质体,易与DNA整合。她与江苏农科院的科研人员首先在棉花上合作建立了花粉通道转DNA(基因)技术方法系统。她领导的研究组用了3[H]-DNA在棉花授粉后导入,证明DNA经花粉管通道确实能直接到达胚囊;将M13(mp7)DNA导入棉花,证明了棉胚中有M13(mp7)DNA的整合;抗卡那霉素基因导入水稻获得表达等。这些充分证明了该设计的可行性。植物分子育种技术首先应用于棉花得到成功,获得了很多变异后代和生产上有经济价值的后代。1983年周光宇在美国权威杂志MethodsinEnzymology上发表了国际上开创性的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该技术不断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理论上的验证和育种应用。周光宇应邀在美、欧、亚洲10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单位讲学50余次,在国内外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报告18次。为了推动发展中国植物分子育种事业,周光宇分别于1988年5月在山东德州、1991年12月在上海、1994年5月在长沙主持召开了三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讨论会,有近100个单位、5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中通过交流技术和理论知识,使中国分子育种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在她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及她的推动下,该技术在国内得到广泛的验证和应用,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GUS基因转化小麦成功;中国农科院Bxin基因转化棉花取得抗虫效果;黑龙江省农科院将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育出大豆高蛋白含量和早熟等优良品系;吉林省农科院育出抗大豆花叶病株系;江苏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都育出高产优质、具抗逆性、抗枯萎耐黄萎病新品种;广西农科院以药用野生稻DNA导入栽培稻,育成特异糯稻新品种等。目前国内有近百家实验室采用该技术在稻、麦、棉、豆、菜、甘蔗以及林木等40多种植物上获得了理想的结果。1988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和西德马普植物育种研究所的研究组分别发表论文,对周创建的分子育种技术作了重复性的分子验证。1994年在荷兰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上,以色列Tel-Ariv大学植物系与西德马普植物育种研究所合作报道,用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将NPTⅡ和Bar基因转化12个春小麦,转化率高达6%。1986年,周光宇创造的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在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局和农牧渔业部共同主持召开的院(部)级评议会上得到充分肯定。到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技术为研究外源基因导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系统,为扩大植物的变异范围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在育种上,这是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新途径。”

只有基因工程育种,直接针对DNA分子进行操作,其他要么是细胞水平或者个体水平了。据2018年6月《分子植物育种》官方网站显示,编委会有编委成员26人,编辑团队有责任编辑2人、制作编辑2人。据2018年6月28日中国知网显示,《分子植物育种》共出版文献5265篇,总被下载925290次、总被引35583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935、(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680。栏目方向:《分子植物育种》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业和草木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报道。 《分子植物育种》设置固定栏目和随机栏目。固定栏目常设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和研究报告(Re- search Report),主要发表最新的原始研究成果。随机栏目根据稿源可能设研究评述(A Review)、研究资源(A Resource)、数据分析(Analysis)、技术主题(Techno- logy Feature) 等栏目,还可能设置刊登有关科学新闻、科学简讯、专利、短评、书评等方面的栏目。

植物分子育种论文

只有基因工程育种,直接针对DNA分子进行操作,其他要么是细胞水平或者个体水平了。据2018年6月《分子植物育种》官方网站显示,编委会有编委成员26人,编辑团队有责任编辑2人、制作编辑2人。据2018年6月28日中国知网显示,《分子植物育种》共出版文献5265篇,总被下载925290次、总被引35583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935、(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680。栏目方向:《分子植物育种》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业和草木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报道。 《分子植物育种》设置固定栏目和随机栏目。固定栏目常设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和研究报告(Re- search Report),主要发表最新的原始研究成果。随机栏目根据稿源可能设研究评述(A Review)、研究资源(A Resource)、数据分析(Analysis)、技术主题(Techno- logy Feature) 等栏目,还可能设置刊登有关科学新闻、科学简讯、专利、短评、书评等方面的栏目。

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个很不错的杂志

SCI吗

植物分子育种论文选题

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服务社会,你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介绍一下情况,发现些小问题,提出几个建议,你那8000定要超了,

XX食品卫生检测分析首先回顾食品卫生检测国际标准概况,然后自己检测的目的和选择方法的背景介绍。然后直奔主题。最后讨论时说明本方法的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还有那些方法可以进一步需要注意改进,为后续开展工作埋下伏笔。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为通讯作者。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王 丹1,2,雷江丽2,吴燕民3,吕 慧2,郁继华1(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03;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0mg/L(单位下同)+ TDZ 03;MS + 6-BA 0 + TDZ 03 + NAA 1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 + 6-BA 0 + TDZ 03 + NAA 1 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67;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6-BA 0 + NAA 5,生根率达67%,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关键词: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Q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8)01-0033-04Research on Shoot-tip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WANG Dan1,2, LEI Jiang-li2, WU Yan-min3, LÜ Hui2, YU Ji-hua1(College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Shenzhen Institute of LandscapeGardening, Shenzhen 518003, Guangdong China;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on tissue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 with the stem ti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d inocul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0mg/L+ TDZ03mg/L; the best of clump shoot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0mg/L +TDZ 03mg/L + NAA 1mg/L; using MS + 6-BA 0mg/L + TDZ 03mg/L + NAA 1mg/L asproliferation medium, an optimal proliferation rate was When the two kinds of mediumused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 was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MS + 6-BA 0mg/L +NAA 5mg/L, the rate of rooting could reach 67%, and cultured in this medium, the plant grewwell and easy to Key words: Canna×generalis; shoot-tip; tissue culture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属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的园艺杂交种[1],是多年生喜光宿根草本花卉,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等地。其枝叶茂盛、花朵艳丽、姿态优美、花期长,在深圳地区几乎全年开花,是配置大型花坛的优良品种。大花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能吸收硫、氯、氟、汞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广泛应用。美人蕉传统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切地下根茎的方法,繁殖速度慢、增殖效率低,而且连续营养繁殖造成病毒积累致使病毒病在各地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试管苗快繁,是目前大力繁殖与推广美人蕉的主要手段。关于美人蕉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2,3],本研究探索其组织培养高效的再生体系,以期为品种提纯复壮及遗传转化、性状改良奠定基础。2008,37(1):33-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第·34· 37 卷1 材料与方法1 材料供试材料为目前城市绿化中普遍应用的大花美人蕉‘President’品种。2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挖取带芽胞的根茎,去除表面老皮并用肥皂水清洗。用75%乙醇棉擦拭,然后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及处理时间(1%升汞10min、2%次氯酸钠10min、2%次氯酸钠20min、2%次氯酸钠 + 1%升汞5min、2%次氯酸钠 + 1%升汞10min),封闭式振摇灭菌。无菌水冲洗5 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备用。接种前,剥去外部叶片,露出生长点,立即切取茎尖进行接种。3 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于2006 年10 月在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培室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均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表2~表4),蔗糖3%,pH 8。培养温度(28±2)℃,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周期为14h/d,相对湿度70%~80%。每处理接种30 瓶。定期观察试管苗生长与分化情况。2 结果与分析1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因供试外植体取自美人蕉地下根茎,表面污染物较多,不易消毒,且不同植物及外植体的成熟度对消毒剂的反应不同,故本试验选用升汞和次氯酸钠进行灭菌效果比较,以筛选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处理时间。由表1 可知,2%次氯酸钠20min 处理的无菌化效果较好,但茎尖褐化较严重,说明灭菌时间过长对去老皮后的幼嫩根茎影响较大。1%升汞10min 处理与2%次氯酸钠 + 1%升汞 10min处理,无菌化效果差异不大,但2%次氯酸钠 + 1%升汞 10min 处理有轻微药害。因此,后续实验选用1%升汞处理10min 进行外植体消毒。2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NAA、2,4-D、KT、TDZ 等(表2),以筛选出较适宜美人蕉茎尖诱导分化的配方。因美人蕉根茎具有休眠特性,芽诱导分化较难。TDZ 具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分裂活性,05~0μmol/L 即可有效促进分化[4],因此,本实验对TDZ 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基本培养基(1 号)上,茎尖接种10d 后开始生长,叶片展开后,生长停止;15d 后转接到新的MS 培养基上无明显生长,随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说明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生长调节剂是美人蕉离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在仅添加6-BA 的2、3、4 号培养基中,高浓度的2 号培养基分化率为33%,明显好于3、4号培养基,说明美人蕉启动芽诱导分化需要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表2)。11~16 号培养基添加物为不同生长调节剂与TDZ 组合(表2)。仅添加TDZ 的培养基分化率为0,而多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分化效果更好[5]。其中15 号培养基的侧芽分化率最高,达33%,且每个茎尖可增殖2~3 个侧芽,但个别茎尖经多次转接后有畸形芽;与2 号培养基相比,分化率明显提高,说明添加低浓度TDZ 可促进芽诱导分化(表2)(图版-a)。5、6、7 号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探讨NAA 对美人蕉茎尖生长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说明美人蕉在6-BA/NAA 小于2/5 时生根率可达50%以上(表2)。8、9、10 号培养基,探讨美人蕉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但结果均不理想。因此,建立高效的美表1 不同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处 理 接种数污染数污染率(%) 药害情况1%升汞10min 30 5 67 基本无药害2%次氯酸钠10min 30 12 00 无药害2%次氯酸钠20min 30 4 33 20%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1%升汞5min 30 10 33 3%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1%升汞10min 30 5 67 7%有药害第1 期 王丹,等: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5·人蕉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途径。3 芽继代增殖为了探讨优化的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按表3 设计6-BA、NAA、TDZ 的正交实验,以15 号培养基上分化出的丛生芽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图版-b)。由表3 可见,除17、18 号培养基外,低浓度TDZ(03mg/L)的分化促进作用较高浓度(3mg/L)的效果好,说明高活性的TDZ 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分化。当TDZ03mg/L 时, NAA 1mg/L 促分化作用显著优于NAA5mg/L。在TDZ、NAA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分化率提高。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含高浓度6-BA的27 号培养基分化率略有下降,甚至有个别畸形芽产生,说明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短期的分化有促进作用[9],但继代数次后,芽已经萌动,自身具有分化能力,需适当降低6-BA 浓度进行壮苗,以避免畸形芽产生。因此,在增殖过程中交替使用分化增殖系数较高的19 号培养基和27 号培养基,既可保证较高的芽分化率,又可使继代苗生长健壮,减少畸形芽。4 生根诱导增殖芽3~5cm 长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约10d 后,可见到根生成(图版-c)。接种20d 后统计生根结果(表4)。从表4可见,所用培养基上都有根生成,说明美人蕉生根较容易;结合生根率和生长势,我们认为MS + 6-BA 0 + NAA 5培养基较适宜美人蕉生根。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比较植物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2,4-D KT TDZ分化率(%) 生根率(%) 备注1 0 0 0 0 02 9 0 0 0 0 33 参考[2]3 5 0 0 0 0 33 参考[3]4 3 0 0 0 0 675 2 1 0 0 0 006 2 5 0 0 0 677 2 2 0 0 0 08 0 0 4 0 09 0 0 2 1 0 参考[6]10 0 2 0 2 0 参考[7]11 0 0 0 0 2 012 0 1 0 0 2 33 参考[8]13 0 0 5 0 1 3314 0 0 1 0 1 6715 8 0 0 0 03 3316 5 0 5 0 03 00表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继代繁殖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TDZ接种数分化率(%)增值系数 生长势17 0 5 03 30 00d 20d ++18 0 5 30 30 67cd 50bc ++19 0 1 03 30 67a 67a ++20 0 1 30 30 33cd 46bc ++21 0 5 03 30 33c 60ab ++22 0 5 30 30 67d 33c ++23 0 1 03 30 67a 60ab ++24 0 1 30 30 33ab 57b +25 0 5 03 30 00b 53b ++26 0 5 30 30 67d 37c +27 0 1 03 30 00a 73a ++28 0 1 30 30 67d 37c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弱。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5=,表4 同。表4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接种数生根苗数生根率(%)植株生长势29 0 5 30 19 33b +30 0 0 30 21 00a ++31 0 5 30 20 67ab +++32 0 0 30 16 33c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中等;+表示生长势弱。第·36· 37 卷3 结 论美人蕉根茎生长在土壤中,无菌化操作较困难。灭菌试验表明,1%升汞震荡灭菌10min 效果较好,采回的外植体应尽快处理接种,放置时间过长伤口处易染菌,导致接种后褐化较严重。MS + 6-BA 0 + ZDT 03 + NAA 1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丛生芽,MS + 6-BA 0 + TDZ 03+ NAA 1 为较好的增殖培养基,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这两种配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会使组培苗质量下降。在试验中还发现,转接次数多的茎尖较转接次数少的分化率大,建议在接种后的10~20d 内及时转接。选用MS + 6-BA 0 + NAA 5 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较高,根系粗壮、根毛密集,植株生长健壮(图版-d),且移栽成活率较高。参考文献:[1] Segeren W, et The genus Canna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J] Acta Bot N, 1971,20(6): 663-[2] 刘文萍,等 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 北方园艺, 2001(6): [3] 丁爱萍,等 美人蕉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J] 园林科技, 2006(1): 11-[4] Singh N D, et The effect of TDZ on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J]Plant Science, 2003,164(3): 341-[5] 王关林,等 高活性细胞激动素TDZ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1997,14(3): 47-[6] 宣朴,等 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4): 484-[7] Kromer K, et In vitro cultures of meristem tips of Canna indica L[J] Acta Horticulturace, 1985,167: 279-[8] Vendrame W A, et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Doritaenopsis Purple Gem 'Ching Hua' flowerexplants[J] HortScience, 2007,42(5): 1 256-1 [9] 刘敏 花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01-

1专题评述 能够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论文篇幅不限。作者本人或所在室验室在本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2研究论文 反映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3研究报告 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论文篇幅要求在5-8个印刷页面左右。4专题介绍 主要介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文献综述性论文。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以上。5学位论文简报 主要刊登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之大摘要。篇幅要求在2个印刷页面。中英文同时刊登。6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 主要刊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经过鉴定或品种审定的新材料及品种。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7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刊登我国学者自主发明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

植物分子育种论文题目

食品检验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探析

1专题评述 能够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论文篇幅不限。作者本人或所在室验室在本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2研究论文 反映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3研究报告 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论文篇幅要求在5-8个印刷页面左右。4专题介绍 主要介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文献综述性论文。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以上。5学位论文简报 主要刊登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之大摘要。篇幅要求在2个印刷页面。中英文同时刊登。6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 主要刊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经过鉴定或品种审定的新材料及品种。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7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刊登我国学者自主发明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

只有基因工程育种,直接针对DNA分子进行操作,其他要么是细胞水平或者个体水平了。据2018年6月《分子植物育种》官方网站显示,编委会有编委成员26人,编辑团队有责任编辑2人、制作编辑2人。据2018年6月28日中国知网显示,《分子植物育种》共出版文献5265篇,总被下载925290次、总被引35583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935、(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680。栏目方向:《分子植物育种》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业和草木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报道。 《分子植物育种》设置固定栏目和随机栏目。固定栏目常设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和研究报告(Re- search Report),主要发表最新的原始研究成果。随机栏目根据稿源可能设研究评述(A Review)、研究资源(A Resource)、数据分析(Analysis)、技术主题(Techno- logy Feature) 等栏目,还可能设置刊登有关科学新闻、科学简讯、专利、短评、书评等方面的栏目。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为通讯作者。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王 丹1,2,雷江丽2,吴燕民3,吕 慧2,郁继华1(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03;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0mg/L(单位下同)+ TDZ 03;MS + 6-BA 0 + TDZ 03 + NAA 1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 + 6-BA 0 + TDZ 03 + NAA 1 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67;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6-BA 0 + NAA 5,生根率达67%,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关键词: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Q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8)01-0033-04Research on Shoot-tip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WANG Dan1,2, LEI Jiang-li2, WU Yan-min3, LÜ Hui2, YU Ji-hua1(College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Shenzhen Institute of LandscapeGardening, Shenzhen 518003, Guangdong China;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on tissue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 with the stem ti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d inocul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0mg/L+ TDZ03mg/L; the best of clump shoot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0mg/L +TDZ 03mg/L + NAA 1mg/L; using MS + 6-BA 0mg/L + TDZ 03mg/L + NAA 1mg/L asproliferation medium, an optimal proliferation rate was When the two kinds of mediumused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 was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MS + 6-BA 0mg/L +NAA 5mg/L, the rate of rooting could reach 67%, and cultured in this medium, the plant grewwell and easy to Key words: Canna×generalis; shoot-tip; tissue culture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属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的园艺杂交种[1],是多年生喜光宿根草本花卉,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等地。其枝叶茂盛、花朵艳丽、姿态优美、花期长,在深圳地区几乎全年开花,是配置大型花坛的优良品种。大花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能吸收硫、氯、氟、汞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广泛应用。美人蕉传统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切地下根茎的方法,繁殖速度慢、增殖效率低,而且连续营养繁殖造成病毒积累致使病毒病在各地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试管苗快繁,是目前大力繁殖与推广美人蕉的主要手段。关于美人蕉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2,3],本研究探索其组织培养高效的再生体系,以期为品种提纯复壮及遗传转化、性状改良奠定基础。2008,37(1):33-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第·34· 37 卷1 材料与方法1 材料供试材料为目前城市绿化中普遍应用的大花美人蕉‘President’品种。2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挖取带芽胞的根茎,去除表面老皮并用肥皂水清洗。用75%乙醇棉擦拭,然后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及处理时间(1%升汞10min、2%次氯酸钠10min、2%次氯酸钠20min、2%次氯酸钠 + 1%升汞5min、2%次氯酸钠 + 1%升汞10min),封闭式振摇灭菌。无菌水冲洗5 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备用。接种前,剥去外部叶片,露出生长点,立即切取茎尖进行接种。3 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于2006 年10 月在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培室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均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表2~表4),蔗糖3%,pH 8。培养温度(28±2)℃,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周期为14h/d,相对湿度70%~80%。每处理接种30 瓶。定期观察试管苗生长与分化情况。2 结果与分析1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因供试外植体取自美人蕉地下根茎,表面污染物较多,不易消毒,且不同植物及外植体的成熟度对消毒剂的反应不同,故本试验选用升汞和次氯酸钠进行灭菌效果比较,以筛选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处理时间。由表1 可知,2%次氯酸钠20min 处理的无菌化效果较好,但茎尖褐化较严重,说明灭菌时间过长对去老皮后的幼嫩根茎影响较大。1%升汞10min 处理与2%次氯酸钠 + 1%升汞 10min处理,无菌化效果差异不大,但2%次氯酸钠 + 1%升汞 10min 处理有轻微药害。因此,后续实验选用1%升汞处理10min 进行外植体消毒。2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NAA、2,4-D、KT、TDZ 等(表2),以筛选出较适宜美人蕉茎尖诱导分化的配方。因美人蕉根茎具有休眠特性,芽诱导分化较难。TDZ 具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分裂活性,05~0μmol/L 即可有效促进分化[4],因此,本实验对TDZ 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基本培养基(1 号)上,茎尖接种10d 后开始生长,叶片展开后,生长停止;15d 后转接到新的MS 培养基上无明显生长,随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说明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生长调节剂是美人蕉离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在仅添加6-BA 的2、3、4 号培养基中,高浓度的2 号培养基分化率为33%,明显好于3、4号培养基,说明美人蕉启动芽诱导分化需要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表2)。11~16 号培养基添加物为不同生长调节剂与TDZ 组合(表2)。仅添加TDZ 的培养基分化率为0,而多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分化效果更好[5]。其中15 号培养基的侧芽分化率最高,达33%,且每个茎尖可增殖2~3 个侧芽,但个别茎尖经多次转接后有畸形芽;与2 号培养基相比,分化率明显提高,说明添加低浓度TDZ 可促进芽诱导分化(表2)(图版-a)。5、6、7 号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探讨NAA 对美人蕉茎尖生长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说明美人蕉在6-BA/NAA 小于2/5 时生根率可达50%以上(表2)。8、9、10 号培养基,探讨美人蕉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但结果均不理想。因此,建立高效的美表1 不同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处 理 接种数污染数污染率(%) 药害情况1%升汞10min 30 5 67 基本无药害2%次氯酸钠10min 30 12 00 无药害2%次氯酸钠20min 30 4 33 20%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1%升汞5min 30 10 33 3%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1%升汞10min 30 5 67 7%有药害第1 期 王丹,等: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5·人蕉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途径。3 芽继代增殖为了探讨优化的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按表3 设计6-BA、NAA、TDZ 的正交实验,以15 号培养基上分化出的丛生芽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图版-b)。由表3 可见,除17、18 号培养基外,低浓度TDZ(03mg/L)的分化促进作用较高浓度(3mg/L)的效果好,说明高活性的TDZ 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分化。当TDZ03mg/L 时, NAA 1mg/L 促分化作用显著优于NAA5mg/L。在TDZ、NAA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分化率提高。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含高浓度6-BA的27 号培养基分化率略有下降,甚至有个别畸形芽产生,说明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短期的分化有促进作用[9],但继代数次后,芽已经萌动,自身具有分化能力,需适当降低6-BA 浓度进行壮苗,以避免畸形芽产生。因此,在增殖过程中交替使用分化增殖系数较高的19 号培养基和27 号培养基,既可保证较高的芽分化率,又可使继代苗生长健壮,减少畸形芽。4 生根诱导增殖芽3~5cm 长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约10d 后,可见到根生成(图版-c)。接种20d 后统计生根结果(表4)。从表4可见,所用培养基上都有根生成,说明美人蕉生根较容易;结合生根率和生长势,我们认为MS + 6-BA 0 + NAA 5培养基较适宜美人蕉生根。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比较植物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2,4-D KT TDZ分化率(%) 生根率(%) 备注1 0 0 0 0 02 9 0 0 0 0 33 参考[2]3 5 0 0 0 0 33 参考[3]4 3 0 0 0 0 675 2 1 0 0 0 006 2 5 0 0 0 677 2 2 0 0 0 08 0 0 4 0 09 0 0 2 1 0 参考[6]10 0 2 0 2 0 参考[7]11 0 0 0 0 2 012 0 1 0 0 2 33 参考[8]13 0 0 5 0 1 3314 0 0 1 0 1 6715 8 0 0 0 03 3316 5 0 5 0 03 00表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继代繁殖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TDZ接种数分化率(%)增值系数 生长势17 0 5 03 30 00d 20d ++18 0 5 30 30 67cd 50bc ++19 0 1 03 30 67a 67a ++20 0 1 30 30 33cd 46bc ++21 0 5 03 30 33c 60ab ++22 0 5 30 30 67d 33c ++23 0 1 03 30 67a 60ab ++24 0 1 30 30 33ab 57b +25 0 5 03 30 00b 53b ++26 0 5 30 30 67d 37c +27 0 1 03 30 00a 73a ++28 0 1 30 30 67d 37c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弱。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5=,表4 同。表4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接种数生根苗数生根率(%)植株生长势29 0 5 30 19 33b +30 0 0 30 21 00a ++31 0 5 30 20 67ab +++32 0 0 30 16 33c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中等;+表示生长势弱。第·36· 37 卷3 结 论美人蕉根茎生长在土壤中,无菌化操作较困难。灭菌试验表明,1%升汞震荡灭菌10min 效果较好,采回的外植体应尽快处理接种,放置时间过长伤口处易染菌,导致接种后褐化较严重。MS + 6-BA 0 + ZDT 03 + NAA 1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丛生芽,MS + 6-BA 0 + TDZ 03+ NAA 1 为较好的增殖培养基,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这两种配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会使组培苗质量下降。在试验中还发现,转接次数多的茎尖较转接次数少的分化率大,建议在接种后的10~20d 内及时转接。选用MS + 6-BA 0 + NAA 5 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较高,根系粗壮、根毛密集,植株生长健壮(图版-d),且移栽成活率较高。参考文献:[1] Segeren W, et The genus Canna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J] Acta Bot N, 1971,20(6): 663-[2] 刘文萍,等 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 北方园艺, 2001(6): [3] 丁爱萍,等 美人蕉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J] 园林科技, 2006(1): 11-[4] Singh N D, et The effect of TDZ on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J]Plant Science, 2003,164(3): 341-[5] 王关林,等 高活性细胞激动素TDZ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1997,14(3): 47-[6] 宣朴,等 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4): 484-[7] Kromer K, et In vitro cultures of meristem tips of Canna indica L[J] Acta Horticulturace, 1985,167: 279-[8] Vendrame W A, et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Doritaenopsis Purple Gem 'Ching Hua' flowerexplants[J] HortScience, 2007,42(5): 1 256-1 [9] 刘敏 花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01-

植物分子育种课程论文

wangyishengji说错了,《分子植物育种》是中文核心期刊了。欢迎投稿。

1952年,周光宇博士响应国家号召从比利时回国。1952-1957年她在北京市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期间建立了生化研究室,并研究确定了生物制品的一些生化法规,解决了生产上血清蛋白沉淀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培养了中国首批生物制品生化人员,曾获得1954年北京市劳模称号。1957年王应睐先生为了弥补生物化学研究所微生物学专门人才的空白,争取到周光宇来所参加工作。她到生化所后充分利用生化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发酵生产研究的探索工作。曾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甲烯琥珀酸”发酵的研究。接着她通过查阅国外文献和对国内“谷氨酸发酵”(谷氨酸的单钠盐即味精)现状的调查,发现当时日本已用谷氨酸发酵法生产味精,成本低,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大的竞争力。而当时中国味精生产还仍然采用面筋盐酸水解法进行,不仅生产成本高、产量低,而且生产劳动条件特别差。由于工人长期接触盐酸气体,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危胁,特别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佛手牌”味精将失去优势。当时在中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又是为了解决“粮食多了”怎么办?周光宇决定开展“谷氨酸发酵”研究。发酵没有菌种,她就和北京大学生物系合作,发动学生采集标本分离菌种,建立了定性分析谷氨酸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菌种筛选获得了可进行发酵试验的菌种。在有了菌种的情况下,她又组织与上海天厨味精厂和上海轻工业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协作研究。通过对发酵条件的艰苦研究,建立了从发酵液中定性和定量分析谷氨酸以及从发酵液中分离谷氨酸等技术。当时,她的研究获得了当时国际上摇瓶产谷氨酸的最高水平,表明了中国谷氨酸发酵已达到了能大规模工业生产味精的水平,促进了中国味精的工业生产。同时,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研人员,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味精发酵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周光宇1959年被评为中国首届全国“三八”红旗手,谷氨酸发酵的有关论文195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论文。1978年“谷氨酸发酵”获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的重大成果奖。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周光宇比过去更深刻地意识到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传统的农业育种技术已满足不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的要求,迫切希望有新的育种技术。70年代初期,国际上出现了微生物的基因工程,虽然当时以高等生物为材料的研究尚未开始,但她已意识到当分子生物学发展到基因工程的出现,可能成为植物育种从自然选择、杂交育种、远缘杂交之后进入了农业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科结合发展的时代。它不仅可以打破有性杂交的屏障,更可能组合来自任何生物的基因或人工合成的基因,广泛地扩大基因库,为农业定向育种开辟新途径,向农业现代化进军。而当时要在国内开展基因工程的研究在技术操作和设备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她认为如果着重紧跟国外文献,单纯地发展基因工程研究课题,投资不少,还受缺乏有效基因及其表达元件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生产效益。她提出我们开始的研究路线是反文献之道而行之,要先发展具有生产效益的分子育种成果,再从中进行有效基因的识别、分离和重组研究。这就可能解决有益基因的来源问题,可能自由地发展与基因工程结合的分子育种,达到广泛扩大生产的目的,但研究从何处着手呢?为了实现农业分子育种的设想,周光宇1974年开始了对农业育种的调查,重点对国内远缘杂交成功的粮食作物,如玉米稻、高梁稻、竹子稻进行了调查研究。人们早已知道远缘亲本间的染色体结构从总体上说是不能亲和的,也就是说这种杂交是不会成功的。但为什么在中国有很多远缘杂交成功的作物呢?为了搞清这个疑问,她曾去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吉林、湖南、辽宁和北京等省(市)的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院向育种学家和遗传学家请教和共同讨论,向有着实践育种经验的农民学习。她还曾亲临海南岛的育种基地在烈日下的大田里亲自操作杂交育种。通过对远缘杂交的调查实践,她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和总结出了一种远缘杂交现象(即稳定杂交子代与母本比,变异很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与母本相同,但表型的变异可以遗传)的基础上,提出了DNA片段杂交理论,其认为虽然远缘亲本间的染色体结构从总体上说是不能亲和的,但部分基因间的结构从进化角度来分析有可能保持一定的亲和性,当远缘花粉的基因组进入母体(受体)后,部分分解成的DNA片段(基因或调控顺序)有可能被整合进入受体染色体,引起子代的遗传变异。这种使外源DNA片段(基因)进入另一种植物而引起的变异,实际是天然的基因工程。由于整合进入染色体的外源DNA片段较小,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DNA片段插入后引起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由于外源DNA片段只能极少数插入到染色体上,因此子代的表型基本相同于受体母本,只有少数性状可引起变异。当她的DNA片段杂交理论提出后,因名不见经传,而受到当时少数遗传学派权威学者的强烈反对,认为不符合遗传育种的规律。在科技界也有极少数的权威人士,对分子育种事实不加研究,却妄加评论,植物分子育种的发展遇到很大阻力。但周光宇坚信事实总能胜于雄辩。她要以科学的事实来说话。由于基因工程是DNA片段(基因)杂交整合,研究远缘杂交中的DNA片段杂交假说就成了当时是否能开展DNA导入植物,进行分子育种的理论根据。她为此设计并领导实验验证,她所领导的课题组与有关单位合作,通过以远缘杂交高梁稻为材料进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证明了高粱稻中有来自远缘亲本高粱的酯酶存在;经以高粱特异DNA为探针与高粱稻杂交,证明了高粱稻中确有来自高粱的DNA整合;在重复顺序DNA复性动力学的研究中,证明了高粱稻复性动力学明显的变化是由于高粱重复顺序插入水稻所引起的。这些研究结果发表了论文,为DNA片段杂交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也为她植物分子育种技术提供了理论和设计的基础。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外源DNA导入植物技术)的设计思想是模拟授粉杂交的育种技术。设计将带有特殊性状的供体总DNA的片段,在受体自花授粉后一定时间内,使DNA沿着花粉管通道进入胚囊,转化受精卵及其前后的细胞,由于这些细胞不具有正常细胞壁,可当作天然原生质体,易与DNA整合。她与江苏农科院的科研人员首先在棉花上合作建立了花粉通道转DNA(基因)技术方法系统。她领导的研究组用了3[H]-DNA在棉花授粉后导入,证明DNA经花粉管通道确实能直接到达胚囊;将M13(mp7)DNA导入棉花,证明了棉胚中有M13(mp7)DNA的整合;抗卡那霉素基因导入水稻获得表达等。这些充分证明了该设计的可行性。植物分子育种技术首先应用于棉花得到成功,获得了很多变异后代和生产上有经济价值的后代。1983年周光宇在美国权威杂志MethodsinEnzymology上发表了国际上开创性的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该技术不断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理论上的验证和育种应用。周光宇应邀在美、欧、亚洲10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单位讲学50余次,在国内外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报告18次。为了推动发展中国植物分子育种事业,周光宇分别于1988年5月在山东德州、1991年12月在上海、1994年5月在长沙主持召开了三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讨论会,有近100个单位、5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中通过交流技术和理论知识,使中国分子育种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在她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及她的推动下,该技术在国内得到广泛的验证和应用,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GUS基因转化小麦成功;中国农科院Bxin基因转化棉花取得抗虫效果;黑龙江省农科院将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育出大豆高蛋白含量和早熟等优良品系;吉林省农科院育出抗大豆花叶病株系;江苏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都育出高产优质、具抗逆性、抗枯萎耐黄萎病新品种;广西农科院以药用野生稻DNA导入栽培稻,育成特异糯稻新品种等。目前国内有近百家实验室采用该技术在稻、麦、棉、豆、菜、甘蔗以及林木等40多种植物上获得了理想的结果。1988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和西德马普植物育种研究所的研究组分别发表论文,对周创建的分子育种技术作了重复性的分子验证。1994年在荷兰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上,以色列Tel-Ariv大学植物系与西德马普植物育种研究所合作报道,用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将NPTⅡ和Bar基因转化12个春小麦,转化率高达6%。1986年,周光宇创造的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在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局和农牧渔业部共同主持召开的院(部)级评议会上得到充分肯定。到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技术为研究外源基因导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系统,为扩大植物的变异范围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在育种上,这是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新途径。”

1专题评述 能够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论文篇幅不限。作者本人或所在室验室在本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2研究论文 反映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3研究报告 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论文篇幅要求在5-8个印刷页面左右。4专题介绍 主要介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文献综述性论文。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以上。5学位论文简报 主要刊登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之大摘要。篇幅要求在2个印刷页面。中英文同时刊登。6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 主要刊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经过鉴定或品种审定的新材料及品种。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7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刊登我国学者自主发明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

  • 索引序列
  • 植物分子育种论文范文
  • 植物分子育种论文
  • 植物分子育种论文选题
  • 植物分子育种论文题目
  • 植物分子育种课程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