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佛教史论文题目推荐

中国佛教史论文题目推荐

发布时间:

中国佛教史论文题目推荐

佛学是教育,不要把佛学当做学术来研究。就算是要拿来做学问,也应先看佛教经典,有了基本的了解才行。

不知道你是否有信仰,但是个人感觉似乎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而提出的这个问题。佛教,我们应该怎么看他呢?首先,他是一个正教,他是可以度人的,我们需要了解他的缘起,他的修炼方法,他的戒律,他的经书;其次,就为了完成任务的论文而言,我们需要找到我们想说的话,最后去求证他。可是,我想你如果把佛法当成哲学来看待,很多事情你是没有办法了解的。释迦牟尼传的法,是要求实修的,也就是“定”,只有通过实修你才能明白更高深的道理,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研究,怎么也弄不明白的。可偏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和尚,把念经当成修佛的全部。不管怎么样,不管你是什么想法,我建议你先到百度贴吧中的正见吧看看,用传统文化的观点去看这个世界,可能更接近真实,祝好~~

显密佛法,都确定了二件事:(1) 自己不用功,绝不会有成就(2) 冒用他人成就变为己私,是造业的行为,必然受报!

你这个论题太大,如果只要求这么少的字数,建议你把题目改一下,具体一些,比如,就某一方面的区别系统来说,这样比较容易过关,否则肯定写不清楚的。如果你换了题目,再上来问问,相信效果更佳。不然,你现在的这个问题,太大了。无从谈起。抱歉啦~~~

中国佛教史论文选题推荐

楼上不要妄语,影响修行。建议你历史课的论文,要写深入点的话,可以写写乔达摩悉达多,本身是太子,生活优越,家有贤妻。为什么要出家苦行。手头没有合适的文章,抱歉了。

禅宗哲学是融合了佛家与道家、儒家之后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随着对物理学研究的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物理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间具有某种平行性。这种平行性的根源在于二者遵循相同的逻辑——禅宗逻辑。 认识人类自身、认识人类所面对的宇宙,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并由此而衍生出人类知识的两大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者之间最深刻的关联在于:人对自身认识有多深,对外部宇宙的认识就有多深,它们是同步进行的。作为自然科学重要分支的物理学是建立在分析与实证基础上的。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物理学的研究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上早已超越了感官经验的范围之外。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困惑:我们以现有的感官经验去描述、解释远在我们经验之外的对象是可能的吗?要解决这一困惑,就必须转换逻辑思维的方式。对此,古老的禅宗哲学给了我们重大的启示。 一、禅宗与禅宗逻辑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达摩于梁武帝时(约520~526年)来到中国将心传传给二祖慧可(486~593年)。如此辗转相传,终于出现了以六祖慧能(638~713年)创始的南宗顿教,以后日益丰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佛学禅宗。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是“中国的佛学”,它是中国道家哲学与佛教空宗(亦称中道宗)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禅宗所依据的主要典籍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 其实早在达摩来华以前,空宗的代表人物僧肇与道生等就在吸收与融汇中国道家思想的基础上,为禅宗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如在道生的理论中,就有了“顿悟成佛”、“一切众生,莫不是佛”(《法华经疏》)等禅宗的基本思想。而在被僧肇所具体化了的关于三个层次的“二谛义”理论中(《肇论·般若无知论》),空宗所谓的第三层真谛即为禅宗之“第一义”。禅宗的一切修行以及最后的顿悟,都是为了成就作为其终极目标的“第一义”。这个第一义就是宇宙的本体、佛的本体,就是最后解脱的境界。 三个层次的“二谛义”理论认为:(1)第一个层次:普通人以为万物实“有”,而不知“无”。佛教认为万物实际上都是“空”、“无”。在这个层次上,认为万物是“有”,这是“俗谛”;认为万物是“无”是“真谛”。(2)第二个层次:认为万物是“有”与认为万物是“无”,都是片面的。因为“无”并不只是没有了“有”的结果。事实上“有”同时就是“无”。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一物此时此刻的存在状态与其在另一时刻的存在状态是不同的,在这种意义上,此时此刻的“有”在另一时刻就是“无”了。故在这个层次上,说万物是“有”与说万物是“无”,都同样是“俗谛”。只有不片面的中道,认识到万物非有非无才是“真谛”。(3)第三个层次:说“中道”在于不片面(非有非无),这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本身就是片面的。故在这一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就是俗谛了。真谛是: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大藏经》卷四十五)。禅宗的第一义,指的就是这种“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的境界。《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种“非非”的境界是经验之外的,是普通的逻辑思维达不到的,是不可言说的。所以“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我向尔道是第二义”(《五灯会元卷第十·清凉文益禅师》),“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 为了证悟禅宗的第一义,“只有打破和超越任何区分和限定(不管是人为的概念、抽象的思辨,或者是道德的善恶、心理的爱憎、本体的空有……),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到那个所谓真实的绝对本性。它在任何语言、思维之前、之上、之外,所以是不可称道、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束缚在言语、概念、逻辑、思辨和理论里,如同束缚于有限的现实事物中一样,便根本不可能‘悟道’”[1]。而这也正是六祖慧能临终传授宗旨的“秘诀”:“先须学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应用六祖的这种“对法”,从“有”、“无”始,便可达到非有非无,进而证悟非非有非非无的第一义境界。 仔细分析禅宗的“第一义”以及六祖慧能的“对法”,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给出了一种全新的逻辑,在此将其称为“禅宗逻辑”。 众所周知,作为逻辑演算的对象可以是事物、事物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命题之间的关系。禅宗逻辑同布尔逻辑[2][3]相似,也具有明显的类代数的特点。令全类为"1",空类为"0"。以A和B分别代表两个类,也称之为选取符号。A代表在论域中选取所有A的结果,B代表选取所有B的结果,则 A=B表示两类之间有完全相同的分子; AB表示两类相交,即逻辑相乘,代表既属于A类又属于B类的类; A+B表示两类相并,即逻辑相加,代表或属于A所标记的事物的类,或属于B所标记的事物的类; 附图表示A的补类,即由论域中除去类A的事物的类。 按照上述的基本约定,在传统的布尔逻辑中,如果A表示类“有”,B表示类“无”,则明显有A+B=1,即类A和类B互为补类,即这意味着同时属于两个互补的类的类是可能存在的,即传统逻辑中的“不矛盾律”在禅宗逻辑中不一定成立。其次,由禅宗逻辑的基本求和公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不可言说的本体的“认识”过程在逻辑上只能是一个无限逼近的渐进过程,这正从逻辑上显示了它的不可言说性的根源所在。逻辑原子主义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曾指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逻辑充满着世界;世界的界限也是逻辑的界限。”[4]原来不可言说的禅宗“第一义”是在传统的语言和逻辑之外的存在,现在随着逻辑的扩展,在禅宗逻辑框架内,它便不再是逻辑之外的存在了。逻辑扩展了,世界也随之扩展了。 根据禅宗逻辑的基本求和公式,在零级近似下(对应于在求和公式中只取n=0一项),逻辑求和公式变成: A+B= 附图而这正是布尔逻辑,即布尔逻辑是禅宗逻辑的零级近似。可见禅宗逻辑比传统的只研究矛盾对立双方间的关系的二值逻辑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首先,它在逻辑对象上,除了包含互补的、矛盾的两个基本的逻辑类之外,它还同时容纳了与之相关联的其余所有可能的独立的类,这就为在逻辑上去研究“非非”之类(传统逻辑之外的、不可言说的)的对象奠定了基础。其次,就逻辑自身而言,禅宗逻辑包容了那些不矛盾律不再成立的逻辑,为逻辑自身的扩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二、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与禅宗逻辑 物理学按照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现代物理学)两大类。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人们感官经验之内的物质客体,适用于牛顿力学。站在经典物理学的立场上,一个具体的物质客体只能以粒子的方式或波动的方式存在,不存在其它的可能存在方式,即一个物理客体要么以粒子的方式存在,要么以波动的方式存在。以粒子的方式存在的客体在某一时刻具有确定的空间位置;以波动的方式存在的客体在某一具体时刻在全空间存在而不具有确定的空间位置,例如水波和声波等。无论是经典的粒子还是经典的波,它们都存在于人们的经验范围之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借助于牛顿力学理论,人们可以运用日常经验中的语言、概念来描述、理解它们,而不会产生任何逻辑上的困难。 物理学研究一旦深入到微观的领域,它的客观对象(如原子)就不再是人的感官所能直接体验的了。微观客体的微观运动本身已不再是感官所能直接观测和认识的对象。为了“认识”微观客体及其运动,只有借助于复杂的科学仪器,通过人工安排的科学实验,观测由其引起的在仪器中发生的某种不可逆放大过程所导致的宏观可观察效应。这种通过仪器的读数所“认识”到的对象已不再是微观客体本身,而这又是对微观客体的唯一的一个认识途径,即只能这样来认识微观客体,对微观客体的认识就是这种意义上的一种“认识”。 在通过各种科学实验对微观客体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微观客体(原子、电子等)在某些条件下表现出粒子性的一面,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又表现出波动性的一面,这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问题。微观粒子在某种意义上既是粒子又是波,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也不是粒子和波的简单综合。这种“波粒二象性”在经典物理学框架内是完全不可理解的。“物理学家们在原子物理学初期面临的自相矛盾的境遇与之(指禅宗)惊人地相似,与禅宗的情况一样,真谛隐藏在佯谬之中,这些佯谬不能用逻辑推理来解决,而只能靠一种新的认识来理解。”[5]尽管物理学家们无法在逻辑上解决“波粒二象性”佯谬,但是经过许多人的努力,最终在数学上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量子力学来描述微观客体的运动。在量子力学体系中,微观客体一般就表现为一个数学上虚的态函数,它可以通过薛定谔方程来确定。但是,无论如何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理论本身并不能给出关于微观客体波粒二象性的物理解释,因为数学上的虚数无论如何是无法同外在的客观存在相对照的。1927年,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所谓的“互补原理”来解释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问题。“玻尔把两种图象——粒子图象和波动图象——看作是同一个实在的两个互补的描述。这两个描述中的任何一个都只能是部分正确的,使用粒子概念以及波动概念都必须有所限制,否则就不能避免矛盾。”[6]不难发现玻尔的互补性解释只是一种哲学上的尝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波粒二象性”所导致的逻辑困难。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传统逻辑是无法解释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疑难的,唯一的出路是求助于比传统逻辑包容性更大的新的逻辑。本文所给出的禅宗逻辑正好可以用来解释“波粒二象性”问题。首先,波和粒子作为两个类在传统逻辑(经典物理学框架内)上是完全互补的两个类,因此可令:A表示粒子,B表示波,翻译成逻辑的语言就是:在逻辑上存在这样的类,它同时既是粒子又是波。物理学上的微观粒子就正好是这样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类。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微观客体所遵循的逻辑是禅宗逻辑的一级近似的结论的正确性。 三、总结 禅宗哲学(包括禅宗逻辑)同现代物理学之间的平行性,早已引起过人们的关注。玻尔在1937年访华时就曾被中国的对立两极的概念所震惊。而美国著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则更是为这种平行性所吸引,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尽管有许多人都意识到了现代物理学与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之间具有某种相通性,但没有人能明确指出其背后的根由。通过本文的研究,不难发现这种平行性、相通性的根源在于二者所研究和指向的对象都遵循相同的逻辑——禅宗逻辑。禅宗逻辑的对象是感官经验之外的,是日常的语言、逻辑所不能言说的,物理学所研究的微观客体同禅宗所要证悟的最终本体恰恰都是这种对象。人的思维离不开形象、直观,离不开日常经验中的语言、概念和逻辑,而禅宗所要证悟的本体和物理学所研究的微观客体却又都是直接经验之外的存在,是无法从形象和直观上把握的。正如玻尔所指出的:“物理学面临的困难来源于我们被迫使用日常生活的词汇和概念,即使我们是在从事于精炼的观察也如此。我们除用粒子或波就不知道其他描写运动的方式。”[7]因此要想“认识”和“把握”这类对象,就只有超越传统逻辑的束缚,应用全新的包容性更大的逻辑进行思维,才能将其重新纳入到逻辑的框架之内加以“言说”、“认识”。

"道"可道 为了让概念更概念,混沌更混沌,玩概念聊混沌之前讲个小故事: 18世纪日本有位天龙禅师,道行高深禅师修行的寺院不远有家杂货店,经营杂货店的是对中年夫妇,两夫妇膝下有一女儿,正值青春年华有一天,杂货店的老板发现女儿怀孕了夫妇二人又惊又怒,逼问女儿孩子的父亲是谁开始女儿就是不说,后来在父母的再三威逼下,终于开了口只说了四个字"天龙禅师" 于是,夫妇俩领着女儿来到寺院找禅师兴师问罪愤怒之下必定是破口大骂,甚至动手动脚而天龙禅师异常安静地等他们发泄完,慢慢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还是非常安静看着一家三口,淡淡地说道:"是这样吗!"最后,一家三口离开了寺院天龙禅师的丑闻也因此传遍日本没过多久,孩子生了下来夫妇俩把孩子抱到寺院,给了天龙禅师禅师自此开始了抚养孩子,经常忙的不亦乐乎到左邻右舍化缘奶水以及婴儿需要的一切,每次他去邻居那化缘都会遭到漫骂和指责而禅师仿佛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两年后,杂货店的孩子妈妈终于承受不住良知的谴责和折磨,说出了真相原来孩子的父亲另有其人,不是天龙禅师于是,两夫妇和女儿又来到寺院痛哭流涕,悔恨不已,请求禅师让他们把孩子抱回抚养禅师安静地听完了事情原委,和两年前说的一样:"是这样吗!"两夫妇千恩万谢,抱走了孩子此事又迅速地传遍了日本!天龙禅师从此家喻户晓,而禅师本人还是过着和以往没有变化的修行生活 这个故事究竟和"道"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结合这个故事先谈道的特征"无为而无不为"无是什么呢?无是空间是舞台,舞台空间满了装不下新事物欲意占满精神,看不清事物因此,老聃有"无欲观其妙和无中生有"设若,禅师一心度人宏法,有禅师的执著,那就是有一旦有,无法接受这种毁谤那么,因有形成对立,排斥从而,只能把自己名誉洗清,而到此事物终止,就不能无中生有,也就不能真正地宏法利生而无为讲的是什么呢? 老聃63章说的很清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很显然无为是以德报怨,而且是积小善成大善最后形成德,而厚德才能载物,才能成就大名誉另外,无为是看似与自己的目标无任何关联,无为要否定自身欲意,接受事物尤其是带有灾难性的事物为什么呢?因为,大灾难是大机会,也就是"反者,道之动" 正面澄清事实是有为,有为就会对立导致事物发展终结,因此有不能生有而不辩解,不抚养才是不为,才是消极这才是三者之间的准确定义因此,无与有是相对非绝对无为非不为,而是无所不为而处于无的状态就能领悟道的发展变化,此为妙,领悟了道才清楚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者神奇的确是化腐朽为神奇那么到此我们也就体会了什么是名,以上都是用名来释道,所谓语言文字,也是用现象说本质 老聃著作需要领悟通篇才能解释其中的章节内容,而这个通篇整体就象一个人,你没有看清楚整个人,就看见鼻子或者其他器官而去领会和解释,一定会越来越乱而读<<道德经>>又与其他书籍不同,你不但要通读,而且要悟参阅别人的注疏只能更乱,不如死看原著,死悟到底有参禅的成分,其实佛教的禅宗就是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里有道家的精华话到此为止,下面玩概念,不玩概念好象不是哲学玩概念就是把自己玩混沌,把别人弄糊涂! 道是什么,道者形而上者,器者形而下者器,物质也,万物生于道,道规定万物而非万物无有是道,道非无有固,无有万物是道,道非无有万物那么道究竟为何物,道者说起来无穷无尽非常道!无有名前面谈了,到此谢幕!

你这个论题太大,如果只要求这么少的字数,建议你把题目改一下,具体一些,比如,就某一方面的区别系统来说,这样比较容易过关,否则肯定写不清楚的。如果你换了题目,再上来问问,相信效果更佳。不然,你现在的这个问题,太大了。无从谈起。抱歉啦~~~

中国佛教史论文题目

行善的动机佛教教人行善,包括放生、不杀生、吃素,救人危急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会得到好的报应,可是只是为了得到好的未来而去行善是否就是真的善?

你也许可以这样写!佛教可以分成两部分,创教之始是没错的,释迦摩尼家破人亡后,经受人生大起大落,世间人情冷暖,他创下的教义和经文的确是有大道理,大智慧的。后期传教者的愚昧其实已经更改了教义,甚至被别有企图的人利用。那么这后来的佛教就是可以拿老批判的。例子举不胜举,当然好的也很多。最早佛教就是人生哲理,没有轮回邪说的。“轮回”就是变质的开始!传到中国就被统治者利用,用来愚民。历来大凡长久点的封建王朝建国之初是不倡佛教的,他们的创建者大多来源于现实,知道民间疾苦。所以注重“黄老学说”,所以大凡封建君主的国家矛盾尖锐后,那么佛家的天命论,和轮回说就会被利用起来,然而好景都是不长的,几乎都成为王朝开始衰亡的象征!有趣的是朱元璋小时候是和尚的,他作为开国皇帝,却是信道教的。像武则天、慈禧这样的霍乱者更是推崇佛教思想。更容易愚民,利于统治。当然佛教教人向善,让人平心静气,百忍成金,某些意义上也是右可取之处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你找找相关材料吧!

你要写这篇论文,需要多少时间写完?你打算写多少字?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法要通过修才能证得。也就是依据佛法修行,就可以证得佛法智慧。论文,要论述此事。我是学物理的,用科学的方法来证实,社会人人才会认可你的论点。人们才能知道你说的确实很正确。科学的论证,那就是先设立设想,然后,依据种种论据,来说明,最后,来证明设想成立或不成立。比如说,你设想佛教所说不能成立。如果你证实了,说明你的设想就是对的。或者,拟设立佛法是正确的,然后以论据证明假设不成立。你批判佛教可以成立。比如在佛教里认为,这个世间的规律就是因果。因果理论这是佛法里面的基本。例如,佛法例举这样的例子。种子在地里,只要有适当的温度,湿度,以及相应的养分,就会发芽长出来。那么,你拿个种子,不需要任何条件,甚至于不需要种子这个因,就可以出现苗。你用充足的证据,实验数据等,能够得出结果成立,你就推翻了因果的原理。如果你真的能证明了这一点,你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如果当今的法律,就是先找罪状,根据罪状这个因,来判刑-果。这也是因果。医生看病,要先查原因,才能做出病人是什么病的结论。这也是因果规律。。。。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因果。包括你现在,也是因为什么(因),才想到写这个题目的论文(果)。我很期待你能推翻因果。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来。我也想了很多,但是,凭我的智慧,也只能停留在因果范围以内。没有办法。真的希望你能找到超脱因果的概念,我想即使是释迦牟尼他本人,也会感激你,崇拜你。愿你能有结果。

进入地狱的宗教(佛教自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名字绝对抢眼,自残性很强

中国佛教史论文选题题目

诸善奉行、诸恶莫做

显密佛法,都确定了二件事:(1) 自己不用功,绝不会有成就(2) 冒用他人成就变为己私,是造业的行为,必然受报!

可以研究佛教的发展历史,这样是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可以看《印度佛教史》英渥德尔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中国佛教史论文题目大全

楼主可以看看季羡林教授的《我和佛教研究》,深入浅出,很有帮助。

《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1、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下载地址、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二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1993年8月第2次印刷,下载地址:

中国的佛教典籍除了宣传佛教教义的各种经典和著作外,还有大量的佛教史籍,这是在佛教传人中国后不久由中国佛学家或佛教徒陆续记载、积累起来的。在现存汉文藏经中,各类佛教史籍则有近百部之多。从体裁形式上看,佛教史籍不仅继承了一般史籍中的传记体、纪传体、编年体、志乘体、纲目体、目录体等体裁,还发明了佛教史籍特有的经传体和灯录体。体裁多样、卷帙浩繁的佛教史籍不仅记载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为传播佛教思想发挥了作用,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史料。如按体裁来区分,中国佛教史籍的体裁有12种之多。传记体是佛教史籍最早产生的体裁,晋代就出现了一些专记僧人行状的专传,如季颐的《竺法乘赞传》、王珉的《高座别传》、竺法汰的《安法师传》等,可惜这些早期传记因篇幅较短,很多未能保存下来。传记体佛籍又可分为总传、类传和专传。“总传”以梁朝释慧皎的《高僧传》为早,这部书记载了汉明帝永平十年(67)至梁天监十八年(520)间的高僧524人。全书体例分译经、义解、习禅、明律、遗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十种。这种写作形式为唐代释道宣的《续高僧传》、宋代赞宁的《宋高僧传》、明代如惺的《明高僧传》、明河的《补续高僧传》所继承。“类传”则是专记一地一寺或某一宗派、某一类型僧人的传记。如梁代张孝秀的《庐山僧传》,唐代释道宣的《天台六祖略传》、明成祖敕撰的《神僧传》等等。“专传”的流传也很多,较有影响的有隋代释灌顶的《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唐代释彦琮的《法琳别传》、崔致远的《法藏和尚传》,而最为成功的应属唐代慧立、彦琮合著的《三藏法师传》。该传10卷,8万字,前5卷记玄奘早年生活及西行求法,后5卷记玄奘归国译经的情况。全书资料丰富,行文典雅,堪称名人谱传的力作。

不知道你是否有信仰,但是个人感觉似乎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而提出的这个问题。佛教,我们应该怎么看他呢?首先,他是一个正教,他是可以度人的,我们需要了解他的缘起,他的修炼方法,他的戒律,他的经书;其次,就为了完成任务的论文而言,我们需要找到我们想说的话,最后去求证他。可是,我想你如果把佛法当成哲学来看待,很多事情你是没有办法了解的。释迦牟尼传的法,是要求实修的,也就是“定”,只有通过实修你才能明白更高深的道理,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研究,怎么也弄不明白的。可偏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和尚,把念经当成修佛的全部。不管怎么样,不管你是什么想法,我建议你先到百度贴吧中的正见吧看看,用传统文化的观点去看这个世界,可能更接近真实,祝好~~

  • 索引序列
  • 中国佛教史论文题目推荐
  • 中国佛教史论文选题推荐
  • 中国佛教史论文题目
  • 中国佛教史论文选题题目
  • 中国佛教史论文题目大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