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编辑审稿要求

编辑审稿要求

发布时间:

编辑审稿要求

编辑考虑审稿意见时间一般会在1周内。审稿人意见返回编辑部后,如果2-3个审稿人意见统一,编辑的结论就好下,如果不统一,编辑就有权做出决定,如果编辑决定不了,可能还要再找审稿人仲裁,这样的审稿时间就会长了许多。我曾有一篇文章很霉,时间拖了3个月,询问了两次,最后,编辑回信说:对不起,前后找了8个审稿人,到现在只回一个,但根据我个人对文章阅读和审稿人意见,都感觉不错,接受了(这种情况当然是少见了)。编辑部给出意见的时间一般会在1周内。各类原稿的审读,通常采用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稿制度。初审:要求通读原稿,提出基本评价和处理意见。复审:要求复核初审意见,判断其正确程度,并解决初审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终审:应对原稿质量和能否采用,作出最后决定。三级审稿都应有书面审稿意见,这是一部书稿在编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记录,是书稿档案的重要部分,它还是对各级编辑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

审稿是个大的课题,这里介绍几个要点给您,以供参考:I 审稿的考虑过程通常来说,需要读三遍文章,第一遍是浏览,也就是获得一个对文章的第一感觉;第二遍则是要深入文章中;第三遍就是确确实实的考虑此文章应该如何修改。建议是,读完第三遍的时候,立刻填写审稿表,因为这个时候文章的内容完全在你自己的脑子里面。你可以将自己的审稿任务,分成三大块:a) 填写评分表; b) 给出对文章的总体意见; c)对于文章某一节,或某一处的具体意见。 通常来说,c) 是需要在文章上直接标注出来的。 除非不允许,否则的话,你应该给编辑邮寄回一份有你标注了你意见的文章。你可以给编辑写一份单独的,保密的意见。很多审稿人评分表中有一项就是“给编辑的保密信息”,这样的话,你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意见填写在其中。不然的话,你可以在自己给编辑的信息上,注明“confidential”字样。不要因为锯掉一篇paper就不好意思,当然也不要接受一篇你觉得需要修改的paper。读者不愿意读垃圾文章,而作者也会因为你的审稿意见而得到好处,从而发表更高水平的文章。导致一篇烂paper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者没有介绍清楚他们的算法,概念,背景只是,实际的结果,文章的贡献等等。文章可能需要很多遍的通读修改(语法,拼写,等等)。研究可能陷于较低的质量或者说毫无太大的贡献。研究本身还不成熟,没有达到可以发表的级别。文章也可能是为了赶最后期限,而上交上来的拼拼凑凑的作品。根本不符合期刊或者会议的内容。和某些作者已经发表的内容过于相近。争取在审稿的时候既表现的专业而又不含敌意。如果你确实被作者激怒(比如一篇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根本没有自己读过的文章),你完完全全可以表现出你的愤怒,既可以直接跟作者说,也可以跟编辑说。II 需要考虑的内容这里所列的内容可能是不全面的,仅仅是帮助你进行对文章的主体把握,从而形成对作者有帮助的建议和意见。其中的内容也不是完全必须的。确保你读过审稿人的评审表格,那上面会有额外的评审注意事项。作者是否在文章中涵盖了他在Introduction部分介绍的所有他许诺的内容?(比如,在介绍中,作者说,我们的算法体现了优点A,B,C。那么后卫中这三点都得到了佐证么?如果没有那就是没有完全涵盖)作者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背景知识?(比如很多文章都会应用到一些数学模型,或者公式,这些内容都解释清楚了吗?)是不是所有的介绍性的语言都清楚了呢?表格和图片都很清晰可辨吗?是看了这些表格和图片后就一目了然了呢,还是说需要借助其他的作者提供的介绍性的语言?图片是不是太多了?还是说解释的不够,需要有更多的图片呢?有或许,这个时候需要给一个新的例子呢?研究的贡献是不是非常清楚的界定了呢?贡献是否重大呢?文章的方法是不是解释的非常清楚了,并且一步步都交代明白了?作者是否对证实了每个点?(对于journal来说,这是需要的;conference碍于篇幅就比较为难了)文章的公式,算法,方法,实验,结论是不是都是是正确直观容易理解的?文中的研究是不是令人信服的?作者是否表述了他们研究的方法的局限性?作者是不是进行了一整套很完整的分析(又或者只是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分析),并且给出来很有深度的结论呢?作者是否介绍了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者内容?文章的结论很重要吗?或者那只是之前内容的另一种叙述。在结论部分给出了新的见解吗?是不是让读者对于研究的领域,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未来充满了兴奋和期待?作者是不是使用了重要的,当前的,并且足够的引用文献?引用文献是否太多?又或者很多文献根本就是无关的或者不重要的?引用文献的文章是不是来源于具有一定分量的信息来源?是不是有太多的作者自引的内容呢?你能否建议一些没有被作者列于表上,但是很重要的引用文献呢?作者的写作如何?是不是废话太多而导致人看不清楚?是否很好的抓住了读者的心?使用的语言是不是太不正式(虽然有些时候,一些不正式的表达方法可以很清楚有效的解释清楚文章的主题思想)?又或者,作者在研究性文章使用了太多的幽默?除非非正式的用法或者幽默,用在了正确的地方,不然这样的行为需要被更正。在另一方面,一些情况下,我们强制要求使用正式的行文方法。是否修改语法和拼写,甚至是句式,则是根据审稿人自己的把握。 书写审稿意见 看完后要尝试提出建议了。给编辑的建议要反映出:(1)对稿件最终处理意见的初步看法,即接受还是退稿;(2)在做出上述决定之前,你认为需要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例如,一篇论文探讨的问题是令人关注的课题,想法也令人很感兴趣,但其科学性不够强,那么你就要提出如何改进其科学性的建议。你可以提出正反两方面的看法,供编辑决定是否录用时参考。决定是否接受还要考虑到期刊的发表率。在很多情况下,审稿人的建议是 “待定”,等待作者对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对于可能存在严重缺点的稿件,要特别注意给作者答复的机会;有时他们会很快将问题解决,有时问题并不一定能解决。  3.撰写审稿意见  审稿意见要用文字描述,不能只打勾(?)。给编者的话(致编辑)包括3个部分,文字要精炼,一般不超过二三百字:(1)概要,用三四句话说明研究的主题、基本方法、主要发现,解读(释义)作者的主要结论。这对于梳理审稿人的思路很重要,同时也让编辑能够更好地了解以下2部分提出的意见。(2)主要评价和问题。(3)建议,例如:本文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何新的发现、值得进一步修改,等等。  给作者的意见(致作者)要更加具体,字数更多一些。基本原则是,审稿人发现的问题,必须对作者说清楚;不要给予表扬,因为稿件能被接受,作者就够高兴的了;避免指责,这完全没有必要,作者反而会认为审稿人轻视别人、失礼。每一篇投稿都是同行长期工作的成果,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职称、学位、科研基金、成果、学术地位,或许还有奖金。  给作者的意见同样包括3个部分。(1)概要同 “致编辑”,作者可以获悉审稿人从其论文中看到了什么,有些可能是作者自己都想不到的,这有助于作者突出重点,如何准备回复或修改。(2)主要评价和问题:逐条书写,要解释清楚,要有依据;不要只给予“定性”的陈述,例如不要笼统地说“对照组不恰当,”要具体指出问题和理由。对于写作上的问题,审稿人有时也许会感到“生气”:文章没写好就投稿,太不礼貌了(甚至会说,太不严谨了)。 遇到写作问题,审稿人可具体罗列主要的几条,并提出修改建议。对于实在太差的,要明确告诉作者请其上级(导师)或有经验的同事帮着修改。(3)次要问题,例如冗余、符号使用不当、错别字等,审稿人一般会笼统地提及需要修改,但如果能按页码和分行逐一列出,作者肯定会对你的严谨态度和责任感表示敬佩。

编辑部审稿要求

一般杂志类如《半月谈》、《经济管理》、《新疆农垦经济》、《改革》等都是有偿约稿,即投稿人的作品发表后主办方会支付投稿人一定报酬的约稿行为,这类杂志多是以发行量来赢取利润。一般学术期刊类如《植物学报》《生态学报》《现代园艺》等属于收费约稿,即投稿人需要支付期刊主办方一定的版面费,这种期刊多属学术性质,发行量赶不上杂志,为维持日常运作故需收取一定版面费,但目前评职称、评奖都离不开这些期刊,因此虽然收费,稿源依然火爆。

编辑考虑审稿意见时间一般会在1周内。审稿人意见返回编辑部后,如果2-3个审稿人意见统一,编辑的结论就好下,如果不统一,编辑就有权做出决定,如果编辑决定不了,可能还要再找审稿人仲裁,这样的审稿时间就会长了许多。我曾有一篇文章很霉,时间拖了3个月,询问了两次,最后,编辑回信说:对不起,前后找了8个审稿人,到现在只回一个,但根据我个人对文章阅读和审稿人意见,都感觉不错,接受了(这种情况当然是少见了)。编辑部给出意见的时间一般会在1周内。各类原稿的审读,通常采用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稿制度。初审:要求通读原稿,提出基本评价和处理意见。复审:要求复核初审意见,判断其正确程度,并解决初审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终审:应对原稿质量和能否采用,作出最后决定。三级审稿都应有书面审稿意见,这是一部书稿在编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记录,是书稿档案的重要部分,它还是对各级编辑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

根据出版方针任务,结合本编辑部所承担的专业,提出长远的选题规划,近期的发稿计划,联系作、译者,组稿,审稿,加工修改稿件,按期发稿,同时还要经常注意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内外学术界情况,了解出版动态,听取作、译者和读者的反映,培养和提高室内编辑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修养。因此,编辑部既是贯彻本社出版方针、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部门,也是培养有专业特长的编辑人员的培训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些比较严肃的书店都设有编辑室。但那时的书店大多是综合性的,编辑部虽有分工,并不严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就曾规定,有无编辑部是衡量一个出版单位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之一。后来,出版社根据专业分工的原则,都规定了各自的出版专业,设置专业编辑部,编辑部又依其业务性质的不同,严密分工,划分好几个编辑室。编辑室有的以序次排,如第 1、第2、第3,有的以性质排,如哲学、政治、经济。编辑部的负责人一般叫室主任。编辑人员较多的编辑室,视业务性质又划分若干编辑组。组的负责人一般叫组长。编辑部是出版社内编辑、出版、发行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编辑部力量的强弱,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出版社的兴衰。约稿指编辑给作者预约的稿件。一般杂志类如《半月谈》、《经济管理》、《新疆农垦经济》、《改革》等都是有偿约稿,即投稿人的作品发表后主办方会支付投稿人一定报酬的约稿行为,这类杂志多是以发行量来赢取利润。

一般是负责报纸刊物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编辑部标准英文名为Editorial Office。指编辑给作者预约的稿件。 巴金 《关于丽尼同志》:“朋友分散了,刊物停了,没有人向他约稿、逼稿,他写好文章,也不知道该寄到哪里去换稿费。” 袁鹰 《不灭的诗魂》:“这类约稿,时间要求很急,常常不容许作者反复推敲。”

期刊编辑审稿要求

核心期刊是比较难,因为要求是比较多的,这个就是需要看个人的水平的

如何写好核心期刊的论文,从编辑审稿角度!---几年写作经验总结编辑角度:核心期刊的编辑,每天都要收到上百篇稿件,这么多的论文,编辑是如何审稿的呢?初审编辑,一般会先看题目,筛选一批论文,淘汰一批论文。其次,编辑会通过摘要内容,再刷掉一批。再三,编辑会根据文章段落的逻辑性,即文章架构,再淘汰一批。最后,才是根据论文的创新性、深度和学术性,具体审稿。写作心得: 第一,一篇论文,首先要选个好题目,注意新颖和创新性,或者研究角度比较创新。切忌一般化或者过于空泛。第二,是写好摘要。摘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摘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期刊论文跟学位论文的摘要有很大区别。学位论文,尤其是硕士学位以上,一般都要求摘要有1000字左右,包括了选题背景、意义等。而期刊论文的摘要都要求言简意赅,一般字数为200字左右就行了,研究背景、意义之类的话,一句带过,重点是文章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研究结果,创新点在哪。摘要里,切忌自我评价,不要出现笔者、本文等之类的第一人称。第三,在文章架构上,弄好思路层次,逻辑紧密。这就是为什么要先列提纲再写文章的重要性了。有些大侠,觉得自己很牛,直接就动笔写,写到哪算哪,这样的弊端就是无法顾及文章整体的逻辑衔接,有时候还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而且还特容易出现观点杂乱的情况,最后你自己都不知道这篇论文到底要研究什么!!!提纲,就是为了进行文章架构,主题明确、层次清晰,论证合理。第四,文章内容安排上,一般都是表达一个观点,然后论证。论点一定要突出,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重复别人的观点或思想。有了论点就要论证。论证,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有时候大家只表达自己论点,不会论证,显得观点很单薄,甚至是否能站得住脚,都不得而知。论证部分,有实证论证的,通过现实里做具体的调查统计,也有通过例举名家教授的观点,也有通过分析政府官网相关数据来得出结论论证的。若涉及到数据统计,奉劝大家一定真实,因为核心期刊不仅有专家外审,还有专门的数学博士、教授等审查你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不是真的做调查统计了,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瞎编的数据在合理性、数学概率等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漏洞。一旦被编辑看出你的数据是瞎编的,不管你写得有多么好,文章都作废,而且你也会被列入杂志黑名单,再也不会发表你的论文。第五,文章研究角度一定要与时俱进,也是创新性、新颖性。大家都在研究信息时代的时候,你还在那研究如何“鸿雁传书”。。。。这样当然给人陈词滥调又相当落后的感觉。第六,很多论文在创新性、学术性、文章架构等方面都好,就是深度不够。研究深度不够,是很多论文最后不能发表的主要原因。如何拓展文章的研究深度,首先就要提高自己研究事物的高度,比如你站在屋顶上,肯定能看到前门和后门位置,而且很容易就知道从前门到达后门的最短路线,如果你只站在地面上,则是看不到这些的。从一定的高度上、全局上来研究事物,更能得出事物的全貌,不知不觉研究深度就加深了。最后,注意一点。就是结论或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结论既是总结,也是瞻望下一步。祝愿大家都能写出好的论文,都能顺利通过编辑审稿。谢谢观阅!

这个应该找中国期刊库,他们就是和编辑打交道的

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是一种主从关系:编辑审稿具有主体性,编辑是职业审稿人角色,是专家审稿人的选择者,是稿件刊用与否的决定者;专家审稿只具有从属性,审稿专家是编外审稿人角色,被动地接受所审稿件,主要对稿件内容作学术评价,没有稿件刊用权,只有有限的稿件否决权。编辑审稿和专家审稿的不同职业角色、作用和任务决定了编辑必须主导审稿的全过程。主导审稿是编辑的职责,编辑应提高专业学识水平,消除过分依赖专家的心理,发挥主体作用,主导稿件评审的全过程,否则,把稿件刊用的决定权完全托付给外审专家,自己反倒成了边缘人,忘记了编辑在审稿中的主体地位,放弃了一名编辑应该承担的义务,有违编辑的职责,无益于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基于编辑主导的同行评议制度,才能双剑合壁,最大程度地发挥审稿的作用,只有这样,编辑才能把握审稿工作的主动权。

期刊编辑审稿人要求

成为通讯作者更容易当审稿人。1、一般做过通讯作者都是有很大机会成为审稿人的,审稿越积极机会就会越来越多,审稿越消极机会就会越来越少。2、审稿人特指为期刊杂志审阅待发表学术论文并给出修改意见的专家或学者。

学术期刊的审稿是编辑部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由编辑和专家审读作者的原稿,对其内容和形式作出评价,据此进行选择的编辑活动。审稿决定着稿件的取舍,事关刊物的质量,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审稿原则是学术期刊审稿所遵循的准则,指导着学术期刊的审稿实践,理应对这一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关于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编辑学著作似乎很少论及。《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曾将审稿原则归纳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作了较系统的探讨,但并不是专指学术期刊,而且其中的逻辑关系值得探讨。在期刊文献方面,赵连稳提出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兼容并包和及时审理三原则,但囿于该文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视角,未能全面探讨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闰月勤对政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殷靖华对客观性原则,胡正强对新颖性原则作了论述,同样未能全面探讨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孙景峰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之外提出的倾斜性原则(向内稿倾斜、向青年作者倾斜等),在审稿实践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将此作为一条指导审稿的原则似乎不妥当。侯宏勋提出宽泛置疑原则,认为编辑需要质疑,审稿当然要质疑,大凡阅读,都应有所质疑,但不宜把质疑作为一项宏观原则来看待。基于上述,笔者拟从审稿程序、审稿者的道德、稿件内容和形式四个方面入手,对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略作探讨。

普刊没那么复杂,核心审核比较严格,需要经历初审、外审、主审、终审等等环节

编辑审稿的基本要求

各类原稿的审读,通常采用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稿制度。初审要求通读原稿,提出基本评价和处理意见。复审要求复核初审意见,判断其正确程度,并解决初审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终审应对原稿质量和能否采用,作出最后决定。三级审稿都应有书面审稿意见,这是一部书稿在编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记录,是书稿档案的重要部分,它还是对各级编辑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

简要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并作出评价。对于其比较好的部分,要给于肯定。针对文章中的内容和结果,指出其具体的不足之处,并谈谈你的看法。文章的不足之处有三种层次:第一,论文结果不正确或有重大失误;第二,论文缺乏重要的结果;第三,论文的结果不够完善。最后,给出你的综合评价,接受,修改,还是拒收。审稿是编辑人员的一种职能,编辑人员对作者创作的文字、图像等材料为对象所进行的判断、鉴定和评价工作由审读、写审读报告两部分组成。又称审读。审稿是编辑工作的关键,是决定图书质量的重要步骤。各类原稿的审读,通常采用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稿制度。初审要求通读原稿,提出基本评价和处理意见。复审要求复核初审意见,判断其正确程度,并解决初审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终审应对原稿质量和能否采用,作出最后决定。三级审稿都应有书面审稿意见,这是一部书稿在编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记录,是 书稿档案的重要部分,它还是对各级编辑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一部书稿的评价如有不同看法,原则上应服从终审意见和决定。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书稿,可以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从审稿的各方面,包括过程,方法,都是相对比较周密,严瑾的,从而更加确保了文章的质量,也引导了我国文化知识的正确方向。

分析结构,看是否清晰,词句是否流畅看文章是否有自己的观点3。与同类文章比较如何?

  • 索引序列
  • 编辑审稿要求
  • 编辑部审稿要求
  • 期刊编辑审稿要求
  • 期刊编辑审稿人要求
  • 编辑审稿的基本要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