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汉日语法对比论文写作教案

汉日语法对比论文写作教案

发布时间:

汉日语法对比论文写作教案

那就写日语和中文的相同相否之处。

摘要:现代汉语语法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通的,但又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双音节语言单位的构成,判断句式、省略句式以及语序等多个方面。我们只有善于比较,掌握规律,明确不同,才能很好地理解古文。关键词: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差异 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律和规则,汉语语法是汉民族语言组合的规律和规则。现代汉语语法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通的。但由于它们是不同时代的语言,因此,又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类方面的差异词的活用现象不同。古今汉语中的词根据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古今实词都有活用的现象,但存在差异。现代汉语中一个词被临时借用为其他词,是少数现象。如,“大家都说你很牛气,你就真牛了。”句中“牛”是名词,临时被借用为形容词、动词。而古汉语中词的活用范围比较宽泛,包括:(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动词、意动动词,如:“左并辔,右援桴而鼓”中“鼓”是名词用作动词。“孟尝君客我。”中“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甘”“美”“安”“乐”等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动词有使动、为动用法,如:“壮公寤生,惊姜式,故名寤生,遂恶之。”中“惊”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惊恐。”“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中“御”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御齐侯”就是“给齐侯架车”。(3)形容词可活用为名词,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中“肥甘”“轻暖”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肥美香甜的食物”和“轻柔暖和的衣服”。(4)数词可活用为动词,如:“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中“一”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百”“千”活用为动词,就是“一百遍地去做它”、“一千遍地去做它”。一些双音节语言单位的构成不同。有些语言单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词与词构成的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却是语素与语素构成的词语。例如,“可以”在现代汉语里是表示可能的动词,如“我可以出去了吗?”;在古代汉语里常常是由“可”和“以”两个词语构成的一个短语,“可”表示“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有“凭借”“用”等意义。如,“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虽然”,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是用来连接句子的连词。如“老哥哥虽然不在人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心中。”在古代汉语里是由“虽”和“然”两个词语构成的短语,表示“虽然这样”或“即使如此”等意义。如,“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二、句式方面的差异判断句式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要使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肯定。如“他是老实人。”而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是”;“是”在古汉语中常常是“这”的意思,不是判断词;“是”在古汉语中还构成“惟……是……”的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如“惟妇言是用”。所以,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或用“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粟者,民之所种”“陈胜者,阳城人也”;或用副词帮助判断,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或用“为”字式,如“尔为尔,我为我”。省略句式不同古今汉语语法中都存在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都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不同的是:(1)古代汉语中的主语省略以第三人称的省略为多。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如果在现代汉语里,这两句中的第二个主语就要用第三人称代词替代,而由于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这里若名词复说,文章会显得罗嗦,所以干脆省去不提。(2)谓语蒙后省在古代汉语中常见,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少见。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3)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如,“毋从[]俱死也。”中“从”的后面承前省略了宾语“沛公”。“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中“将以”的后面承前省略了宾语“云梯之械”。现代汉语中的介词,除“被”可省略宾语之外,其他介词的后面都必须带上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或补充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补语。(4)古代汉语有省略介词“于”“以”的现象。例如,“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中动词“逼”与行为的发出者“兵势”之间省略了介词“于”。被动句式的构成不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由介词“被“构成,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除由介词”被“构成外,常常由“于”“见”“为”“见……于”“受……于”等构成。如,“郗克伤于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三、语序方面的差异古今汉语的语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而且都存在主谓倒装,状语前置、后置等语序的变化。但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序,是现代汉语中很少见的。这样的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把宾语移在了动词或介词的前头,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如:“吾谁欺?欺天乎?”中动词“欺”的宾语“谁”前置。“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中动词“过”的宾语“尔”前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移到中心语的后面。如:“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中定语“陆离”“崔嵬”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就是把修饰动词、形容词的介词结构移到了动词、形容词的后面。如:“招以东居故地”中介词短语“以东居故地”后置。物量后置。把表示物量的数词或数量词放在名词之后。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中物量词“一双”后置。总之,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只有掌握各自的规律,善于通过比较,明确它们的不同,才能很好地理解古文,准确地翻译古文。参考文献:[1]易国杰,姜宝琦古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赵和兴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这个题目可真大,要详细写可以写篇论文了。给你简单地说一下吧。日汉互译错误的原因:1,如你所说“中日语法结构”不对应: 中文是“主谓宾”,日语是“主宾谓”。 例子: 中文:我吃饭 → 日语:私はご饭を食べる2,句子组成中,助词的不对应: 中文,日文一句话的组成成分:动词,名词,形容词,助词,副词。。。这点相同。 中文的助词(比如:吧,呀,啦。。。。在比如:的,地,得。。。。)在句中对整句话的影响非常有限。 可是日语的助词(て、に、お、は、が、で、ほど、まで、など、でも、さえ。。。。)在句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文中的某些动词,在日语里都用助词代替。 例子: 中文:我吃饭 → 日语:私はご饭を食べる 中文词性:我(人称代词)吃(动词)饭(名词)。 日语词性:私(人称代词)は(助词)ご(接头词)饭(名词)を(助词)食べる(动 词)。※一个助词就可以改变一句话的意思。 比如:私はご饭も食べる → 我也吃饭(我还吃其他的)    私もご饭を食べる → 我也吃饭(别人也吃)除了助词的重要,还看出微妙了吗? → 中文相同,但日语的翻译是不一样的。中文是通过逻辑重音来体现这个差距的,但是单凭字面是理解不到的。3,用词的不对应 很多很简单的词,在中文里有可在日语里没有,反之亦然。 比如: 日语:快诺 中文:爽快地接受、应允 中文:给力 日语:心强い、力になる。。。(根据前后语境用词不同)小结: 以上只是简述了一下3个主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环境、语境、说话人or听话人的认知。。。。都会对翻译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就客观的造成了经常提到的”翻译的不对应性“。解决方法,翻译技巧:1,准确理解: 要想翻译准确,必须先理解准确。要重视俩点。 (1)日语的助词很重要,很零碎。上边说了。 (2)日语的一句话往往写的很长,要先找主谓宾,理解主要意思之后,再看其他成分。2,准确传达: 作为中国人,日翻中可能对你不难,只要理解准确了,能翻译个八九不离十。 但是中翻日的时候,就需要你有很好的日语功底了。这个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好的。怎么学好日语我就不多说了。但是重要的依然是两点。 (1)助词。很多在日本呆了十几,几十年的人,一张嘴就明白。就是他们的助词用的很乱。 (2)为了避免误解,尽量用短句子。简明扼要的用了快20年日语了,还真没想到过这个问题。谢谢你的提问。

采纳的回答写的少!给你个百度文库的地址,下载修改一下!%BB%F2%D5%DF%CA%C72012祝你好运!

汉日语法对比论文写作技巧

这个题目可真大,要详细写可以写篇论文了。给你简单地说一下吧。日汉互译错误的原因:1,如你所说“中日语法结构”不对应: 中文是“主谓宾”,日语是“主宾谓”。 例子: 中文:我吃饭 → 日语:私はご饭を食べる2,句子组成中,助词的不对应: 中文,日文一句话的组成成分:动词,名词,形容词,助词,副词。。。这点相同。 中文的助词(比如:吧,呀,啦。。。。在比如:的,地,得。。。。)在句中对整句话的影响非常有限。 可是日语的助词(て、に、お、は、が、で、ほど、まで、など、でも、さえ。。。。)在句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文中的某些动词,在日语里都用助词代替。 例子: 中文:我吃饭 → 日语:私はご饭を食べる 中文词性:我(人称代词)吃(动词)饭(名词)。 日语词性:私(人称代词)は(助词)ご(接头词)饭(名词)を(助词)食べる(动 词)。※一个助词就可以改变一句话的意思。 比如:私はご饭も食べる → 我也吃饭(我还吃其他的)    私もご饭を食べる → 我也吃饭(别人也吃)除了助词的重要,还看出微妙了吗? → 中文相同,但日语的翻译是不一样的。中文是通过逻辑重音来体现这个差距的,但是单凭字面是理解不到的。3,用词的不对应 很多很简单的词,在中文里有可在日语里没有,反之亦然。 比如: 日语:快诺 中文:爽快地接受、应允 中文:给力 日语:心强い、力になる。。。(根据前后语境用词不同)小结: 以上只是简述了一下3个主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环境、语境、说话人or听话人的认知。。。。都会对翻译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就客观的造成了经常提到的”翻译的不对应性“。解决方法,翻译技巧:1,准确理解: 要想翻译准确,必须先理解准确。要重视俩点。 (1)日语的助词很重要,很零碎。上边说了。 (2)日语的一句话往往写的很长,要先找主谓宾,理解主要意思之后,再看其他成分。2,准确传达: 作为中国人,日翻中可能对你不难,只要理解准确了,能翻译个八九不离十。 但是中翻日的时候,就需要你有很好的日语功底了。这个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好的。怎么学好日语我就不多说了。但是重要的依然是两点。 (1)助词。很多在日本呆了十几,几十年的人,一张嘴就明白。就是他们的助词用的很乱。 (2)为了避免误解,尽量用短句子。简明扼要的用了快20年日语了,还真没想到过这个问题。谢谢你的提问。

是写论文还是作交流探讨?

不会

日你啊,我室友毕业论文的题目就和这个类似。你150分就想买一篇毕业论文啊。

汉日语法对比论文写作课件

ネットワーク著作物の定义 著作材料とは、法律の定义によれば、「思想又は感情を创作的に表现したものであって、文芸、学术、美术又は音楽の范囲に属するものである」。ネットワーク著作権は、简単に言えば、デジタル化されてからインターネットで展示される著作物のことである。それは表现形式上で従来の著作物と异なるが、同様に著作権法に保护されている。ネットワーク上の著作物は简単にコピーされる点と流される点があるので、それに対する保护は伝统的な著作物よりももっと复雑だ。 2ネットワーク著作権と伝统著作権の相违 ネットワーク著作物の担体形式は大いに変化して、ネットワーク著作権は伝统著作権理论に大きく挑むのである。例えば、「消尽しない颁布権」や「隣接権の拡大」などの主张は近年、日本では非常に注目を集めている。したがって、ネットワーク著作権の保护は法律面や技术面での困难さも増した。 3ネットワーク著作権の侵害主体とその法的责任 ネットワーク环境下の著作権の侵害主体は主にネットユーザーとネットのプロバイダーだ。后者はネット接続提供者IAP、ネットのプラットフォーム提供者IPPと伝达内容の提供者ICPに分けられている。目下は中国では异なる侵害主体の责任の追加原则に対して论议があり、今后の学习の过程中で研究していきたいと思う。 4著作権の制限と私の使用のための复制著作権保护の目的は著者の権利を保护するに限らなく、知识の普及と使用を促进するためでもある。したがって、世界诸国の著作権法は著作権の制限にとって関连规定を作成してあり、「私の使用のための复制」は最も重要な内容である。しかし、「私の使用」を著作権侵害の限界にどう确定、议论しつづける甲斐がある。5司法救済 著者の権利が侵害された场合、司法救済を通じてその権利を保护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中日両国が司法救済面に於いての异なる処置を対比し讨论するのである。6中国のインターネット著作権侵害问题の现状や未来目下の中国のネットワーク著作権侵害の问题が大いに存在しているにも関わらず、中国政府が立法とその执行における努力は绝えなかった。 2006年7月の「情报ネット伝播保护条例」の执行、2007年6月の「世界知的所有権机関著作権条约(WCT)」と「WIPO実演・レコード条约(WPPT)」など二条约の発効、2010年2月の著作権法」の二次修正、同年7月の「権利侵害责任法」の执行は、中国のインターネットの著作権保护の水准を高めるていくことが考えられる。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军用机器人已经大量涌现,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相继研制了智能程度高、动作灵活、应用广泛的军用机器人。目前军用机器人主要是作为作战武器和保障武器使用。在恶劣的环境下,机器人的承受能力大大超过载人系统,并且能完成许多载人系统无法完成的工作,如运输机器人可以在核化条件下工作,也可以在炮火下及时进行战场救护。在地面上,机器人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排除爆炸物、扫除地雷;在波黑战场上,无人机大显身手;在海洋中,机器人帮助人清除水雷、探索海底秘密;在宇宙空间,机器人成了火星考察的明星。

是写论文还是作交流探讨?

中日语言对比论文写作教案

提供一些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 对日本高速成长期的研究——以国民意识变化为中心2 对日中韩三国饮食文化的考察3 从依赖心理看日本文化4 关于日中“食文化”中人性的研究5 探索日本动漫对世界的影响6 论日本女性的意识変化7 中日动漫文化的比较研究8 对日本“欺负人现象”的意识分析9 探讨日韩两国传统服饰的差异性10 试论日语中的“和制英语” 11 浅论太宰治“奔跑吧,梅洛斯”的“人性善” 12 从日语的暧昧表现探讨日本人的性格13 关于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人气浅论14 日语“国字”初论15 议日本谚语的中译16 从介川的“鼻子”析介川的人生观17 论日本贫富分化的现象18 关于中日两国惯用语的考察19 关于日本人名的考察20 关于日语汉字读音的考察21 关于日本人集团意识的考察22 日语书面语及口语的异同分析23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24 关于日语外来语的考察25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26 关于日本语女性语特性的考察27 对日本人服务意识的分析—商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28 关于日语句型的语法作用的分析29 试析语言行动中的日语特点30 关于日语流行语的研究31 通过“寒暄”观察日本的文化特点32 日中敬语表达对比研究33 日本「职业女性文化」分析――以日中职业女性为中心34 根据樱花观察日本国民性35 电视剧台词中日语性差别现象分析

日本名字可以与英语直译,而中文却不可以。日本人说话含糊、模棱两可、不确切的表达方式,是日语显著的语言特点之一。日本人说话常常含糊其辞,很多话只说一半,甚至有时候连前半句都没有讲清楚,却能理解对方的意思,而且在对话中容易随声附和。而在日语中又有汉字假名混写,不像中国名字只有姓名两部分。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岂能是日语所能比拟的?虽然日本的语言是从中国传入,但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还是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

我就写几点,你自己扩充发音不太相同文字不太相同语法不同

中日外来语比较的论文没有,不过几年前写过一个汉语中外来词的小文章,倒是被人引用得比较多。在论坛里看到谈及(汉)语言纯洁性的话题,所以想随便谈谈目前汉语所使用的外来语问题。在汉语被边缘化、英语被妖魔化的今天,某些人又认为汉语的纯洁性受到了损害,因而倡议要保卫汉语的国粹性,开展一场全球华人的汉语保卫战云云(“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王蒙 2004)。这倒与目前亚洲某些国家因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作祟而产生的所谓“去中国化”的思潮颇为类似,但仅就语言的发展和传承而言,个人认为“语言的纯洁性”这一说法实为伪命题。语言的发展需要借鉴外来语汇,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出现因为借鉴外来语汇而造成本民族语言颠覆的状况。即使在借鉴程度较高的日本,大量的外来语汇涌入,也没有造成日本本民族文化的没落。相反,由于对外来文化的大量引入,日本文化的丰富多彩性反而得到了发展。现代英语词汇为约200万,日常使用词汇则为30万到50万。相比其他的欧洲语言如法语,日常词汇为7万左右。法语在语法上是屈折形语言,也采用26个拉丁字母,同样也是国际通用的语言之一(估计2亿人),但为什么会在词汇量上与英语差别这么大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汉语中的“外来语”一词最初来自日本语的词源研究,其拓展定义为凡无汉语语源关系的且被汉语所借用的词汇单位,叫非汉语语源词汇,即外来语或外来词。非汉语语语源词汇,依据其语源,被分为民族外来语(来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国际外来语两大类。手里的1990版《汉语外来语辞典》(岑麒祥)共收外来语4207条,多为希腊罗马神话和著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重要的外国人名、地名、药品、化学元素、各国货币及物品名称等。如果说这个算比较专门的外来词收录,我也注意到普及型的《现代汉语词典》,据说将增加附录“今年来出现的新词新意”,增收近2000个大量的外来语,如WTO等词甚至保留了西文字母的拼写而非代以汉字的音译。其实也用不着翻词典,随便列举汉语中已有之英语外来词:啤酒、咖啡、巧克力、沙发、扑克、爵士、吉普车、引擎、罗曼蒂克、沙龙、歇斯底里、逻辑、模特……这些词汇已经在汉语当中根深蒂固了,其中不乏妙手天成的翻译,如幽默一词乃出自林语堂先生的手笔。林语堂先生是个人非常佩服的TWO-FISTED(所谓双手开弓是也)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最初都是先有英文版而后有汉语版,如MY COUNTRY,MY PEOPLE(吾国吾民)、MOMENTS IN PEIKING(京华烟云)等作品我建议凡学英文的中国学生都是应该拜读的。如果说汉语中对于国际外来语的吸收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当然不应该忽视因宗教而进入汉语的词汇,如菩萨、佛、天堂、地狱、哈麻尼),那么对于民族外来语的吸收则是和汉语的产生就同时出现的现象,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分辨哪些词属于汉语的本源,哪些词又属于其他民族了。看看现代汉语的语音基础北京方言,如来自于蒙语的“胡同”、来自古波斯语(回方言?)的“猫腻”,来自满语的“坎肩”,数不胜数。也许大家知道如今满天飞的清宫剧里“AMO”、“ENI”、“GE`E”,但估计不知道我们出门坐公车的时候,“(车)站”一词是来自蒙古语中的‘JAM’吧?前几天看关于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汉学研究报道,其中谈到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剑”实际是游牧民族传来的,“剑”这个词本身就是外来语,是“径路”(又作“轻吕”)的合音。“径路”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宝刀的称呼,可能来自伊朗语系或突厥语系。我对伊朗语系的语言没什么了解,但蒙古语里“剑”、“刀”一词发“JIERD”或“ILDE”,似乎可以互为印证。如果要谈汉语中的词源问题,那是肯定说不完。罗嗦了这么多,只是想说说保护汉语的纯洁性其实并无必要。包括对于目前汉语中出现的各种“非规范式”语言,如“……的说”(确属日语外来词),应该持宽容的态度,任其发展,经过时间检验,留与大家取舍。肯定汉语中外来语的存在,承认文化之间的影响,绝非民族虚无主义。尽管在很多时候我都表现为一个(非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和宗教“狂热”分子,但在语言和文化上,还是多点宽容,少点大帽子吧,“打倒XX帝国主义”之类的口号,在脱离了时代背景的时候使用,只感觉有点滑稽。PS 最近又看到新闻里浙江某大学某生论证宁波方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可能性,说已经找到宁波方言里与达斡尔、蒙古语等语音相近的词数十个云云。由此推断,脑壳发烧的同志看看我上文举的不止数十个的汉语外来词例子,大概也可以得出汉语也属于印欧语系的臆断了。何况语系这种东西,就算是专业人士也说不大清楚。新X方掏钱做的一期电视节目,某老师随口说汉语和日语是一个语系。我想对于这种有争议问题,我是肯定不敢在电视上胡说八道的。如果单凭日文里对汉字的借用就说它们是同一语系,那么蒙古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罗马注音字母书写,估计是不能算阿尔泰语系了……最权威的中国语言学著作认识到汉语是一个语族,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语言。被广泛接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523页b栏的表述是:“汉语在语言系属分类中相当于一个语族地位。”在上位分类中,历史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汉语与藏-缅语有明显的联系。因此,藏-缅语和汉语共同组成一个独立的语系即汉-藏语系。为了保持术语学和分类学上的一贯性,“汉语”一词在英语中最好表示成“Sinitic”(Sino→Sinitic)。像其他语族一样,汉语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汉语与印-欧语、南岛语、南亚语、藏-缅语、突厥语、通古斯语、蒙古语和其他语言发生了相互影响。汉语和与汉语有接触的诸语言以及语族的联系的性质,尚有待更充分研究和确定。

日语语法对比论文写作

具体啥要求嘛

到日语论坛里去请求帮助吧。

用脑 用手 用心 多观察多吻 就能写好

你学日文的啊!我也是!怎么说纳,第一就是死记!应该每天早上看!第二就是温习!还有一个就是念,念很重要的!

  • 索引序列
  • 汉日语法对比论文写作教案
  • 汉日语法对比论文写作技巧
  • 汉日语法对比论文写作课件
  • 中日语言对比论文写作教案
  • 日语语法对比论文写作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