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分级目录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分级目录

发布时间: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分级目录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ISSN号是1008-7729,该刊目前不是EI期刊。------------------------------------分割线------------------------------------------《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的ISSN号是1007-5321,该刊是EI期刊。该刊目前的收入情况如下:CA 化学文摘(美)(2014)SA 科学文摘(英)(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EI 工程索引(美)(2016)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上海交大: 计算机基础(I):《现代操作系统》陈向群、马洪兵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编译原理》侯文永等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数据结构与算法(C++)》窦延平、张同珍、姜丽红、陈玉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基础(II):《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胡越明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数据结构与算法(C++)》窦延平、张同珍、姜丽红、陈玉泉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奥本海姆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离散时间信号处理》(第二版)奥本海姆著 刘树棠译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吴秀清、周荷琴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王玉良等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 计算机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基础》顾尚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计算机网络》(第四版)中译本Andrew STanenbaum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严蔚敏 清华大学出版社,《操作系统教程》陆松年、薛质等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软件工程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C++)》,窦延平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软件工程:实践者之路》(第5版或第6版)Roger S Pressman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 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结构教程》(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航出版社 唐发根著 《计算机组成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朔飞编著 《操作系统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任爱华主编 《离散数学》(数理逻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尹宝林等编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日文应用软件开发 、嵌入式软件、软件工程与管理 ):《数据结构教程第二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唐发根著 《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谭浩强著你可以上你想报考的学校研究生院网站去看看,哪里都有详细的招生简章希望采纳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分类目录

登陆EI,侧面有分类情况,罗列所有不同级别的期刊名录。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通信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学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子技术应用信号处理光通信研究。1.电子学报 半导体学报 通信学报 电波科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光电子、激光 液晶与显示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现代雷达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南京邮电大学期刊分级目录

三牌楼校区图书馆 室 名 资源分布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用证范围 语言文字图书阅览室 H 类图书 该校教职工、学生、 通用借书证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X 类图书 该校教职工、学生、 通用借书证 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A、B、C、D、E、F、G、K、J、Z类等 该校教职工、学生、 通用借书证 外文图书阅览室 外文原版、影印、会议录和由中文出版社出版的买国外版权的外文书 该校教职工、学生、 通用借书证可以阅览 文学图书阅览室 I类图书 该校教职工和三牌楼校区学生 库本图书阅览室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 O 、 TM 、 TN 、 TP 类的图书和 H 类中的考研、带磁盘的图书;年鉴、百科全书、手册、磁带磁盘 该校教职工、研究生、高年级学生 报刊借阅室 各类中外文期刊、 期刊合订本、各种非正式出版物、各种标准、学位论文、报纸 该校教职工和三牌楼校区学生 电子阅览室 随书光盘、多媒体电子读物(包括声像资料) 该校教职工和三牌楼校区学生 仙林分部图书馆 室 名 资源分布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用证范围 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室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 O 、 N 、 P 、 Q 、 R 、 S 、 T 、 U 、 V 、 X 类的中文和外文影印版图书 该校教职工、学生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 (一)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 F 、 G 、 H 、 J 、 K 、 Z 类的中文和外文影印版图书 该校教职工、学生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 (二)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 A 、 B 、 C 、 D 、 E类的中文和外文影印版图书文 该校教职工、学生 学图书借阅室 I类图书 该校教职工和仙林校区学生 教学参考书借阅室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 A 、 F 类的图书; H 、 O 、 TM 、 TN 、 TP 类的图书。 该校教师、干部和仙林校区学生 报刊借阅室 各类中外文期刊、报纸 该校教职工、仙林校区学生 电子阅览室 随书光盘、多媒体电子读物 仙林校区学生 一、请在门禁处刷卡(“一卡通”卡或借书证)入馆。二、入馆请保持安静,请将移动电话关闭或调为震动,请勿在阅览区手机通话。三、入馆应注意仪表整洁,讲究卫生。四、拍照、摄像须经图书馆同意。五、请勿携带饮食进入各阅览室以保持室内清洁和卫生。六、为保证图书馆安全,严禁馆内吸烟、使用明火、私接电源。七、爱护图书、报、刊,不得在书上勾划、批注、污损。八、请您维护馆内公共秩序,不得抢占座位或随意移动阅览桌椅。九、爱护公物,禁止在墙壁、桌椅及厕所内涂抹刻画。十、出入图书馆通道时,门警系统报警器鸣响时,请配合检查。 读者类型   允借册数 借期 续借期 续借次数 允约册数 在职教师干部 合计 18 --- --- --- 3 三牌楼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 18 90 30 1 3 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语言文字图书阅览室 文学图书阅览室 2 30 --- --- --- 报刊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 1 1 --- --- --- 仙林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 18 90 30 1 3 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人文科学图书阅览室 教学参考阅览室 外文影印版图书室 外文原版图书室 3 90 30 1 3 人文艺术图书阅览室 2 30 --- --- --- 报刊阅览室 随书随刊光盘阅览室 1 1 --- --- --- 离退休、工勤人员 合计 8 --- --- --- 3 三牌楼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 8 90 30 1 3 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语言文字图书阅览室 文学图书阅览室 2 30 --- --- --- 报刊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 1 1 --- --- --- 仙林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 8 90 30 1 3 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人文科学图书阅览室 教学参考阅览室 外文影印版图书室 外文原版图书室 1 90 30 1 3 人文艺术图书阅览室 2 30 --- --- --- 报刊阅览室 随书随刊光盘阅览室 1 1 --- --- --- 研究生 合计 12 --- --- --- 3 三牌楼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 12 60 30 1 3 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语言文字图书阅览室 文学图书阅览室 2 30 --- --- --- 报刊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 1 1 --- --- --- 仙林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 12 60 30 1 3 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人文科学图书阅览室 教学参考阅览室 外文影印版图书室 外文原版图书室 2 60 30 1 3 人文艺术图书阅览室 2 30 --- --- --- 报刊阅览室 随书随刊光盘阅览室 1 1 --- --- --- 本科生(含通达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合计 10 --- --- --- 3 三牌楼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 10 30 30 1 3 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语言文字图书阅览室 文学图书阅览室 2 30 --- --- --- 报刊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 1 1 --- --- --- 仙林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 10 30 30 1 3 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人文科学图书阅览室 教学参考阅览室 外文影印版图书室 外文原版图书室 1 30 30 1 3 人文艺术图书阅览室 2 30 --- --- --- 报刊阅览室 随书随刊光盘阅览室 1 1 --- --- --- 校外读者 合计 4 --- --- --- --- 三牌楼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 4 30 --- --- --- 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语言文字图书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 1 1 --- --- --- 仙林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 4 30 --- --- --- 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人文科学图书阅览室 教学参考阅览室 随书随刊光盘阅览室 1 1 --- --- --- 1.三牌楼校区图书馆   开 放 时 间 开 放 的 图 书 借 阅(阅 览)室 周一至周五 8:00-21:30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文学图书阅览室、语言文字图书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 8:00-17:30 外文图书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 8:00-11:3014:00-17:30 库本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刊借阅室、咨询室 周一至周五 17:30-21:30 电子阅览室 周 六 8:30-11:3014:00-17:00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文学图书阅览室 周 日 8:30-11:3014:00-17:00 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文学图书阅览室、语言文字图书阅览室、报刊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咨询室 注: 声像放映室开放时间:星期五、日下午 放映内容和其它增加的开放时间,请看电子阅览室的黑板通知 2 .仙林图书馆开放时间一览表   开 放 时 间 开 放 的 图 书 借 阅(阅 览)室 周一至周五 8:30—22:00 教学参考书阅览室、人文科学图书阅览室、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人文艺术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外文图书阅览室、样本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 周 六 9:00-22:00 教学参考书阅览室、人文科学图书阅览室、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 周 六 9:00-16:30 人文艺术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 周 日 9:00-16:30 教学参考书阅览室、人文科学图书阅览室、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人文艺术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 注: 声像放映室开放时间:星期四、五、六 15:30-17:00 ;晚 18:30-20:00 ;星期日 9:00-11: 放映内容和其它增加的开放时间,请看电子阅览室的黑板通知

您好,经过期刊导航网小编认真解读,查询,该杂志是非核心期刊,具体介绍如下,希望有所帮助:《人口与社会》是南京邮电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社会科学类期刊,其前身是《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国际连续出版物刊号:ISSN 2095-7963 ;国内统一刊号:CN 32-1851/C。刊期为季刊,每季末15日出版。读者对象为从事人口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的高校师生及人口计生、社会管理部门人员等。目前开设的主要栏目有:人口与社会热点话题专家谈、人口统计与预测、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迁移、生育政策与意愿研究、人口与生态资源环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乡村治理与建设、城市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家庭变迁、家庭伦理与婚姻法、代际研究、女性研究等。其中,“人口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

SCI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IEEE/IET期刊论文约20余篇,最近几年第一作者发表的IEEE期刊论文都是高被引论文,指导学生作为通信作者的SCI期刊论文约60余篇:[J72] K Zhang, M Peng, P Zhang, and X Li,“Secrecy-optimiz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underlaying heterogeneous networks”,IEEE T V T, accepted by May [J71] M Ahmed, M Peng, M Abana, S Yan, and CWang,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het-erogeneoussmall-cell networks: A coalition formation game approach”, IEEE Systems Journal, accepted by O[J70] J Li, M Peng, A Cheng, and C Wang,“Resource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for delay-sensitive traffic in fronthaulconstrained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IEEE Systems Journal, accepted by O [J69] L Li, M Peng, C Yang, and Y Wu,“Optimization of base station density for high energy efficient cellular networkswith sleeping strategies,” IEEE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65,  9,  7501 - 7514, S[J68] M Peng and K Zhang, “Recent advancesin fog radio access networks: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radio resourceallocation”, IEEE Access,  4, 5003 - 5009, [J67]M Peng, Y Sun, X Li, Z Mao, and C Wang, “Recent advances in cloudradio access net-works: System architectures, key techniques, and open issues”,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 &Tutorial, 18,  3,  2282–2308, third quarter, [J66] MPeng, S Yan, K Zhang, and C Wang, “Fog-computing-based radio accessnetworks: Issues and challenges”, IEEE Network,  30,  4, 46–53, J [J65] Z Zhao, M Peng, Z Ding, W Wang, and H V Poor, “Cluster contentcaching: An energy-efficient approach to improve quality of service in cloud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Areas in Communications,  34,  5,  1207 - 1221, May [J64] Q Hu, M Peng, Z Mao, X Xie, and H V Poor, “Training design forchannel estimation in uplink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64,  13, 3324–3337, M  [J63] M A Abana, M Peng, Z Zhao, and L A Olawoyin, “Coverage and rate analysis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with device-to-devicecommunication”, IEEE Access, 4, 2357 - 2370, [J62] J Li, J Wu, M Peng, P Zhang, “Queue-aware energy-efficient joint remote radiohead activation and beamforming in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5,  6, 3880 - 3894, J [J61] S Zhang, L Fan, M Peng, and H V Poor, “Near-optimalmodulo-and-forward scheme for the untrusted relay channel”, IEEE T Information Theory, 62,  5,  2545 -2556, May [J60] Z Zhou, M Peng, Z Zhao, W Wang, and RS Blum, “Wireless-powered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Power-splitting relaying with energyaccumulation”,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Areas in Communications,  34, 4,  969 - 982, A [J59] MPeng, Y Yu, H Xiang, and H V Poor, “Energy-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optimization for multimedia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T Multimedia,  18, 5, 879 -892, May [J58] D Liang, Z Zhang, and M Peng, “Access point reselection andadaptive cluster splitting-based indoor localization in 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 IEEE Internet of ThingsJournal,  2,  6,  573 –585, D [J57] MPeng, K Zhang, J Jiang, J Wang, and W Wang, “Energy-efficient resourceassignmen-t and power allocation 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64,  11, 5275–5287, N [J56] MPeng, H Xiang, Y Cheng, S Yan, and H V Poor, “Inter-tier interferencesuppression 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Access, vol 2015,  3,  2441-2455 D [J55] Z Ding, M Peng, and H V Poor, “Cooperative non-orthogonal multipleaccess in 5G systems”, IEEECommunications Letters,  19,  8,  1462–1465, A [J54] X Xie, M Peng, F Gao, and W Wang, “Superimposed training based channelestimation for uplink multiple access relay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4,  8, 4439–4453, A [J53] X Xie, M Peng, W Wang, and H V Poor, “Training design and channelestimation in uplink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22,  8,  1060–1064, A[J52] Y Li, T Wang, Z Zhao, M Peng, and W Wang, “Relay modeselec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for hybrid one-way/two-wayhalf-duplex/full-duplex relaying”, IEEECommunications Letters,  19,  7,  1217–1220, J [J51] Z Zhou, M Peng, Z Zhao, and Y Li, “Joint power splitting and antennaselection in energyharvesting relay channels”,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22,  7,  823–827, J [J50] MPeng, C Wang, J Li, H Xiang, and V Lau,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layheterogeneous networks: Interference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self-organization”, IEEE CommunicationsSurvey & Tutorial,  17,  2,  700–729, second quarter, [J49] MPeng, X Xie, Q Hu, J Zhang, and H V Poor, “Contract-based interferencecoordinationin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33,  6, 1140–1153, J [J48] C Jiang, N C Beaulieu, L Zhang,Y Ren, M Peng, and H Chen,“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with asynchronous spectrum sensing and access”, IEEE Network,  29,  3, 88–95, J [J47] MPeng, C Wang, V Lau, and H V Poor, “Fronthaul-constrained cloud radioaccess networks: Insights and challenge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2,  2,  152– 60, A [J46] Z Ding, C Zhong, D Wing, M Peng, H A Suraweera, R Schober,and H V Poor, “Ap-plication of smart antenna technologies in simultaneous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IEEEC M,  53,  4,  86-93, A [J45]M Peng, Y Li, Z Zhao, and C Wang,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keytechnologies for 5G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Network,  29,  2,  6–14,M [J44] Z Zhao, Z Ding, M Peng, and J Thompson, “On thedesign of cognitive radio inspired asymmetric network coding transmissions inMIMO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Vehicular Technology,  64, 3,  1014–1025, M [J43] MPeng, Q Hu, X Xie, Z Zhao, and H V Poor, “Network coded multi-hop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hannel estimation and training design”,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33, 2,  281–294, F [J42] MPeng, C I, C Tan, and C Huang, “IEEE access special section editorial:Recent advances in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Access,  2,  1683–1685, D [J41] MPeng, Y Li, J Jiang, J Li, and C Wang, “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access networks: A new perspective for enhancing spectral and energy efficiencie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1,  6,  126–135, D [J40] X Xie, M Peng, Y Li, and H V Poor, “Channel estimation for two-Wayrelay networks in the presence of synchronization err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62,  23, 6235–6248, D [J39] MPeng, Y Li, T Quek, C Wang, “Device-to-Device underlaid cellularnetworks under Rician fading channels”, IEEE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3,  8,  4247–4259,A [J38] MPeng, S Yan, and H V Poor, “Ergodic capacity analysis of remote radiohead associations in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3,  4,  365–368,A [J37] J Wang, M Peng, S Jin, and C Zhao, “A generalized Nash equilibriumapproach for robust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via generalized variationalinequalit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3, 7,  3701–3714, J [J36] Y Li, H Long, M Peng, and W Wang, “Spectrum sharing with analog networkcod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Technology,  63,  4,  1703–1716, A [J35] Z Zhao, M Peng, Z Ding, W Wang, and H Chen, “Denoise-and-forwardnetwork coding for two-way relay MIMO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63,   2,  775–788, F [J34] X Xie, M Peng, B Zhao, W Wang, and Y Hua, “Maximum a posteriori basedchannel estimation strategy for two-way relaying channel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 nications,  13,  1,  450–463, J [J33] Y Li, M Peng, A Manzoor, and C Wang, “Co-channel interference intwo-tier heterogeneous networks: analytical model and ergodic capacity’,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elecommunicationsTechnologies, F [J31] MPeng, D Liang, Y Wei, J Li, and H Chen, “Self-configuration andself-optimization in LTE-Advanced heterogeneous network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51,  5,  36–45, May [J29] B Han, M Peng, Z Zhao, and W Wang, “A multidimensional resourceallocati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the network coding-based multiple-accessrelay channels in OFDM systems”,IEEE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62,  8,  4069–4078, O[J28] T Zhou, M Peng, W Wang, and H Chen, “Low-complexity coordinatedbeamforming for downlink multi-cell SDMA/OFDM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62,  1, 247–255, J [J25] MPeng, C Yang, Z Zhao, W Wang, and H Chen, “Cooperative network codingin relay-based IMT-Advanced system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50,  4,  76–84, A [J23] X Zhang, M Peng, Z Ding, and W Wang, “Multi-user scheduling for networkcoded two-way relay channel in cellular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11,  7, 2542–2551, J  [J22] Z Ding, M Peng, and H Chen, “A general relaying transmission protocol forMIMO secrecy communications”, IEEE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60,  1,  3461–3471, N 

高水平的SCI杂志(指SCI一区杂志,SCI共分四区)并不是以影响因子绝对大小拉通排序的,而是在在各个学科内,按照影响因子高低排序评定SCI一区杂志。 所以工科学校的高水平论文常常被忽略了,而一些影响因子看起来比较漂亮的理科杂志,只是SCI二区、三区的杂志,比如很多生物的杂志IF=3比几乎所有工科杂志都高,却只是三区。在网大备受推崇的JBC就只能算作DECENT级别的入门杂志,不是那种牛得不行的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IF=107,属于SCI 二区。 以2002年的影响因子为例子,可以看出各个学科的杂志的影响因子的比例关系,自己可以折算折算。 SCI一区期刊目录来自 化学在IF>5的才能进入一区; 生物在IF>5的才能进入一区; 医学在IF>5的才能进入一区; 而工程技术只要IF>6的就能进入一区。 IF>6的化学,生物,医学等期刊可谓多如牛毛了,可见评价高水平期刊应该不唯IF论(甚至有些许工科的本领域最高IF的杂志并不顶尖,^_^)。 工程技术的SCI一区杂志共有60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25种,以此为例子用ISI()查询,以2004年至今在进入SCI一区的工程技术期刊发表article(只统计通信作者单位)来看:1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434):北邮4篇,东大1篇,上海交大1篇;2 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783):中国大学没有;3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384):北大1篇4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061):北邮2篇,清华1篇,山东大学1篇,华东师大1篇5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223):复旦1篇6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889):南大1篇,上海交大1篇,清华1篇7 IEEE NETWORK(407):中国没有8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367):中国大学没有9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清华13篇,上海交大8篇,浙大6篇,北京交大3篇,南开3篇,北邮3篇,复旦1篇,西电1篇,长春科技大学1篇,深圳大学1篇,黑龙江大学1篇,华科1篇,武大1篇10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916):西电1篇,上海交大1篇,成电1篇11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272):清华4篇,云大1篇12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435):复旦1篇,华南理工1篇,清华1篇13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964):中国大学没有14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209):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篇15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中国大学没有16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清华1篇17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中国大学没有18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上海交大2篇,清华1篇,浙大1篇,山西大学1篇,上海理工1篇,北京交大1篇19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中国大学没有20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华东师大1篇2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华科1篇22 MEDICAL IMAGE ANALYSIS(68):中国大学没有23 MRS INTERNET JOURNAL OF NITRIDE SEMICONDUCTOR RESEARCH(857):中国大学没有24 NEURAL COMPUTATION(581):西电1篇,东大1篇,南邮1篇25 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中国大学没有各工科优势大学小结:清华大学: 22上海交通大学: 13北京邮电大学: 9浙江大学: 7北京交通大学: 4南开大学: 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复旦大学: 2华东师范大学: 2东南大学: 2华中科技大学: 2哈尔滨工业大学: 0西安交通大学: 0天津大学: 0北京科技大学: 0北京理工大学 : 0附以上25种学报自2004以来收录中国大学论文: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分级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ISSN号是1008-7729,该刊目前不是EI期刊。------------------------------------分割线------------------------------------------《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的ISSN号是1007-5321,该刊是EI期刊。该刊目前的收入情况如下:CA 化学文摘(美)(2014)SA 科学文摘(英)(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EI 工程索引(美)(2016)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给你找个中国的:自动化、计算机部分1 计算机学报 北京 中国计算机学会等2 软件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3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京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4 自动化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等5 计算机科学 重庆 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6 控制理论与应用 广州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等7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京 中国计算机学会等8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京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北京 中国自动化学会等10 控制与决策 沈阳 东北大学11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机技术研究所12 计算机工程 上海 上海市计算机协会13 计算机应用 北京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14 信息与控制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5 机器人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6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A版 北京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17 计算机应用研究 成都 四川省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18 系统仿真学报 北京 航天机电集团北京长峰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19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北京 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办公室等20 遥感学报 北京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1 中文信息学报 北京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2 微计算机信息 北京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山西协会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南京 中国电子学会等24 微型机与应用 北京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6研究所25 传感器技术 哈尔滨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49研究所26 传感技术学报 南京 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传感技术研究会,东南大学27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京 航天工业总公司706所28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上海 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等29 微型计算机 重庆 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30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西安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等 无线电、电信部分1 电子学报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2 中国激光 北京 中国光学学会3 半导体学报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等4 通信学报 北京 中国通信学会5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6 光电子、激光 天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7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8 激光杂志 重庆 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9 激光技术 成都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1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1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京 中国光学学会等12 量子电子学报 合肥 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13 应用激光 上海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14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京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等15 电子技术应用 北京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研究所16 半导体光电 重庆 重庆光电技术研究所17 激光与红外 北京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18 电信科学 北京 中国通信协会19 半导体技术 石家庄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20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南京 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21 现代雷达 南京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22 信号处理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23 电波科学学报 新乡 中国电子学会24 电视技术 北京 信息产业部电视电声研究所25 压电与声光 重庆 机械电子工业部第26研究所26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7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上海 中国光学学会28 红外与激光工程 天津 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8358研究所29 电路与系统学报 广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30 光电工程 成都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31 光通信研究 武汉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32 微电子学 重庆 四川固体电路研究所33 通讯技术 成都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研究所34 光通信技术 桂林 电子工业部第34研究所35 液晶与显示 长春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光学电子行业协会液晶专业分会36 微波学报 南京 中国电子学会37 广播与电视技术 北京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信息研究所38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京 中国真空学会39 数据采集与处理 南京 中国电子学会等40 红外技术 昆明 昆明物理研究所41 电子元件与材料 成都 宏明电子实业总公司(国营第715厂)

  • 索引序列
  •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分级目录
  •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分类目录
  • 南京邮电大学期刊分级目录
  •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目录
  • 北京邮电大学期刊分级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