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发布时间: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坚持稳粮强农,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整合资金,聚拢政策,集中布局,强化管理,提供配套服务,加快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和平原村庄规划布局,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具有重大意义。建设高标准粮田是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资源约束趋紧。强化要素投入,创新发展机制,化解制约因素,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一批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有利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升抗灾减灾能力,确保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到650亿公斤以上,从根本上维护粮食安全,进一步巩固提高我省农业和粮食生产优势地位。建设高标准粮田是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将为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提供重要载体,有效实现稳粮保供给,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建设高标准粮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更加重视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突出农产品质量,着力推动粮食生产方式转变;更加有利于协调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发展可持续农业;更加巩固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以土地流转为基点,实现土地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课题组 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赋予了河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战略平台。三大战略规划实施以来,有的已进入规划中期,有的正处在全面加速阶段,对三大战略实施的进程、成效及存在问题等进行阶段性评估十分必要。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主编的《河南经济蓝皮书(2015)》,首次发布了“河南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总体评估”报告。该报告由河南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组织完成,部分院外人员参与了调研活动。研究人员在前期调研、收集资料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指标评价与政策评价相结合、效应评估与问题评估相结合等思路和方法,通过对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阶段性、综合性、数量化评估,核算进度,评估效应,得出了一系列评估结论,对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际进程,更加有效地推进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起点高、增速快、成效显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超额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主要问题挑战:保持高起点高速增长的挑战;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航空港经济内生增长模式的挑战;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的挑战;以郑州航空港为龙头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挑战。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打造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为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提供强力支撑都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目标 到2025年,建成富有生机活力、彰显竞争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地位显著提升,航空货邮吞吐量达300万吨左右,跻身全国前列;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0亿元;建成现代化航空都市,营商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进出口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成为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1)分项评估 ①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 2013年,郑州机场全年新开航线53条,达到143条,基本形成覆盖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航线网络。其中,已开通全货运国际航线达到19条,货邮吞吐量完成25万吨,同比增长5%,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第一位(本部分评估数据除注明外,均来自《河南商务发展报告2014》)。同时,郑州机场还是中部地区唯一开展国际快件的机场、货运航线总数位居中西部第一的机场。显然,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②开放门户建设 2011年、2012年、2013年,实验区完成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95亿美元、285亿美元、8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始终在50%以上,对全省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在95%以上,推动了全省进出口增长的强劲攀升,航空港开放门户地位已初步奠定。 (2)总体评估: 总体来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表现出起点高、增速快、成效显的突出特征。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从实施进程来看,实验区在2013年3月到12月仅10个月、占5%规划期的时间,航空货邮吞吐量就已经完成2025年总目标的3%,进出口总额就已经完成2025年总目标的4%,均超额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如图1所示。 主要问题挑战 (1)保持高起点高速增长的挑战 规划实施以来,在2013年3月到12月仅10个月的时间里,郑州航空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体系、枢纽建设等各方面均表现出全民聚焦、全力推进、全面展开、全速发展的积极态势,以航空货邮吞吐量、进出口总额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等为代表的各指标均表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但是在起点高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高起点上保持高速稳定增长,面临更大挑战。 (2)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的挑战 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航空设备制造维修、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这其中,既要求有航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探索,又有高端产业发展的水平要求,还有产业体系构建的系统要求,如何立足发展基础、突出发展特色、增创发展优势,均是新课题新挑战。 (3)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航空港经济内生增长模式的挑战 规划提出“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实验区发展主线,也就是要通过建设大枢纽,带动大物流;通过大物流,带动产业群;通过产业群发展,带动城市群发展,进而以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如何在这一发展路径指引下,形成以互动融合为特征的航空港经济内生增长模式,进而实现快速发展,是目前航空港在起步期必须筹谋且时不我待的关键问题。 (4)以郑州航空港为龙头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挑战 我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以郑州航空港为龙头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如何利用实验区这个特殊区域来探索改革措施、创新体制机制,使实验区成为河南乃至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平台和窗口,还面临诸多问题挑战需要破解。 探索航空经济驱动型发展模式,实际上也就是以航空经济加速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新模式,需要把产业的转型升级、“四化”的同步发展以及区域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交通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融为一体,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关键点和着力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以航空经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是要实现以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双轮驱动”,通过着力发展有航空偏好型的临空产业,全力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形成有航空经济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着力发展航空物流业、跨境电子商务以及总部经济等,形成高成长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成长服务业互为支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以航空港建设带动产城融合发展,以高端产业体系发展与现代新城区建设互促并进,以航空物流带动航空产业发展、以航空经济带动现代新型港区建设,形成带动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区。 三是以航空港带动我省对外开放发展方式转变,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进转变,从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后移出的产业为主向吸引集聚高端产业转变,以全面深化扩大开放体制机制创新来激发动力活力,建设我省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 四是以航空港带动我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化航空物流中心,搞好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推动空港、陆港以多式联运打造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便捷安全的通道,建设我省全面扩大开放、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和前沿。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基本完成阶段性成效目标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基本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主要问题挑战: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的问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边际产量递减的问题。 以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通知》为标志,河南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目前,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已经实施了5年多,取得了突出成效,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夏粮“十二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被总书记称为河南的“王牌”。 规划目标 到2020年,在保护全省03亿亩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7500万亩,使我省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在对规划实施成效评估中,立足规划要求及总体目标,从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效益、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行单项评估,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进而对规划实施成效进行总体评估。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估 规划实施以来,我省紧紧抓住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这个重心,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从政策支持、科技强农、高产创建等着手,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总产量“十一连增”,连续9年超1000亿斤,连续4年超1100亿斤(注:文中除标明外,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局相关资料)的骄人成绩,打造了河南“王牌”,切实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在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估中,主要基于规划提出的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的基本思路,分别从是否实现“稳定面积”目标、实现亩产量情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估。2013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5万亩,比2010年增长5%,保持了连年平稳增长,实现了“稳定面积”的目标。从亩产量来看,2010年以来,我省粮食亩产量在实现了从中低产向中高产的提升后,在达到750斤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但是与在稳定面积前提下实现总产量目标所需的规划亩产量相比较,依然略有差距,故此在实现亩产量情况的评估中,根据实际亩产量与规划亩产量的量化比较,得分率为9%。在综合2个指标的单项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而可以得到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评估结果为5%。 (2)农业综合效益评估 在规划各项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目标。基于此,在对农业综合效益评估中,选取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这2个体现农业、农民效益情况的指标进行评估。从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来看,2009年以来,除了2011年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外,其余各年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或是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情况来看,2009年到2013年,河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均少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同时也要看到,2009年到2013年河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平均增速为2%,快于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收入差距呈逐步缩小趋势。 按照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目标要求,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这2个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量化比较,可以得出2009年到2013年的年度评估结果,进而取平均值得到农业综合效益的综合评估结果为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完成得分情况明显好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评估得分。 (3)粮食生产支撑条件评估 在规划提出的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我省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与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机械化水平以及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密切相关,因此从科技支撑、投资支撑、基础设施条件、机械化水平、载体建设这5个方面分别进行单项评估,进而得出粮食生产支撑条件的综合评估结果。 ①科技支撑 我省坚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基本达到100%,玉米、水稻等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通过重点加强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达到测土配方施肥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但是综合来看,我省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2%,而河南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科技支撑的总体状况和现实需求,采用河南与全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值4%作为科技支撑评估结果。 ②投资支撑 2008到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累计达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在进行投资支撑评估中,采用各考核年农林水事务支出额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得出,再用各年度评估结果加权平均得到综合评估结果为7%。 ③基础设施条件 201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09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2万亩,其中,机电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考虑到机电灌溉的重要性并且是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采用这一指标值作为基础设施评估结果为80%。 ④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7年的7万千瓦增长到了2012年的7万千瓦,增幅达7%。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稳定在95%以上,水稻机收率达到了5%,玉米机播水平超过80%,机收水平接近50%,实现了连年翻番。基于此,采用机收率作为评估指标,分小麦、水稻、玉米三个作物,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进而进行加权评估,可以得到机械化水平的综合评估结果为5%。 ⑤载体支撑 2012年开始的粮食生产核心区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两年来,全省完善建成高标准粮田2623万亩,其中2013年建成9万亩。根据目标值与实际完成情况比较,得到载体支撑评估结果为100%。 根据科技支撑、投资支撑、基础设施、机械化水平、载体支撑这5个指标的单指标评估结果,进行加权综合可以得到粮食生产支撑条件评估结果为7%。 (4)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评估 近年来,河南粮食生产在遭遇雨雪冰冻、特大旱灾等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高基点连年增产,取得了傲人成绩。基于此,在进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评估中,选取了几个有重大灾害的典型年份,并以该年粮食总产量是否保持了持续增长、完成规划增速的比率这两个指标作为重点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2008年、2009年、2011年这3个年度的评估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可以得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综合评估结果为3%。 (5)实施成效总体评估 根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效益、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这4个单指标评估结果,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加权后进而可以得到规划实施成效的总体评估结果为6%,如图2所示。综合来看,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效益、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基本达到规划目标,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总体有所不足,综合评估结果为“基本完成阶段性成效目标”。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在规划实施进程评估中,采用各年度实际总产量与规划目标值进行比较,得出各年度完成目标比例,进而求出平均值作为完成目标进程情况的评估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前述评估方法,得到综合评估结果为8%,基本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主要问题挑战 (1)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的问题 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但从综合性指标来看,河南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亟待提升。同时,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仅有70%左右,小麦50%左右,水稻55%左右。 (2)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评估中,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是得分最低的一项。目前全省仍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近3000万亩不能得到有效灌溉,还有1519万亩低洼易涝地需要治理。另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着粮食稳产增产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更是给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 2013年我省夏粮每亩生产收益3元,秋粮每亩生产收益3元,两季相加共6元,抵不上农民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民种粮的收益依然偏低,直接影响种粮积极性的提高。 (4)边际产量递减的问题 2008年到201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累计达到3亿斤,粮食产量年均递增4%,粮食单产超过750斤/亩,实现了从中低产到中高产的跨越。但是同时要看到,河南粮食单产已经达到中高产水平,受边际效应影响,要在高基点上、在中长期内保持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到2020年实现1300亿斤的目标,面临着较大挑战。 中原经济区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完成阶段性成效目标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主要问题挑战: 人均指标水平依然亟待提升;综合实力以及粮食生产、消费等需要着力增强;结构调整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自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省以规划为引领,着力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全省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目前,距离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即2015年目标已经只有一年的时间。此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和综合分析,对于摸清现状、把握问题,并进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在规划实施成效评估中,指标选取及目标值确定,均依据《中原经济区规划》中“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三节发展目标”中提出的中原经济区主要规划指标及其分阶段目标值,在单指标评估的基础上,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改善共4类进行分项评估,并进而得到总体评估结果。 其中,在经济发展分项评估中,按照中原经济区主要规划指标构成,采用河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这2个指标进行分项评估。①河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22%,与规划目标相比,实 际年均增速比规划年均增速快91个百分点,较好完成了规划目标。②河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2011、2012、2013年完成值分别为75%、74%、7%,与规划目标相比略有差距。经济发展分项综合评估结果为“完成规划目标”。 在结构调整分项评估中,按照中原经济区主要规划指标构成,采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这5个指标进行分项评估。①采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相关统计指标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估,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为52%,与2011年到2015年规划年均增速99%相比略有差距。②2011年到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增速为11%,高于规划增速11个百分点,完成规划目标。③河南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为41%,高于规划增速36个百分点,较好完成了规划目标。④河南城镇化率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为46%,高于规划增速19个百分点,完成规划目标。⑤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为1%、7%、8%,呈波动下降态势,与规划目标相比,存在差距。结构调整分项综合评估结果为“略有差距”。

河南三大国家站略规划分别是:河南粮食核心区规划:2009年8月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年11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2013年3月7日

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国家战略吗

河南已先后获批“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自贸区在内的五大国家战略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河南发展的着力点和动力源,释放了河南的发展储备和贡献潜能。

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应答时间:2021-05-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回答 您好,我这边正在为您查询,请稍等片刻,我这边马上回复您~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国家战略有: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提问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提问 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问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统筹推进,必须借力军民融合。 在传统格局下,军地各种单项力量看似很强大,但通常却因缺乏有效融合,很难提升综合对抗能力。只有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军民两大体系需求统合、资源聚合、能力融合,才能将各种相互关联的军民力量和资源集成为军民一体、活力倍增的国家总体对抗博弈能力。 在此背景下,统筹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建设,成为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内在要求。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将助力两大建设规划统筹、发展同步、资源配置均衡、要素有效互动、政策制度兼容、组织实施统一。 军民科技的协同创新,必须借重军民融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世界创新型国家发展,从国家战略层面建立军民一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和能力是普遍做法。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 大幅提升国家创新力,必须打破军民分割,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和激活军民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一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再生的革命。要赢得这场革命,必须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国家发展实力向国家博弈对抗能力的转化,必须借助军民融合。 信息化时代战争的对抗形态,不只是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而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 从军事体系对抗到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深刻反映了由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对抗形态的变化,也对国防体系建设发展方式提出了全新要求。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既是适应这种对抗形态变化的必然选择,又是实现国家发展实力向国家博弈对抗能力转化的必由之路。 提问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基础,以逐步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均衡高效发展为目标,强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有序流动,区域之间形成合理分工、互动合作关系。 具体内容为: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提问 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提问 当今生产要素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亲,生产要素是指我们的社会在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时需要用到的相关的社会资源。经济学中,生产要素其实就是一个基本范涛,一般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综合要素三种情况,但是也有人认为生产要素就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类,其他条件并不是生产要素。一般经济学定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社会根据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和贡献对投入主体进行的报酬返还。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麻烦给个赞哦~ 更多25条 

河南三大国家站略规划分别是:河南粮食核心区规划:2009年8月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年11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2013年3月7日

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不是国家战略

回答 您好,我这边正在为您查询,请稍等片刻,我这边马上回复您~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国家战略有: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提问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提问 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问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统筹推进,必须借力军民融合。 在传统格局下,军地各种单项力量看似很强大,但通常却因缺乏有效融合,很难提升综合对抗能力。只有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军民两大体系需求统合、资源聚合、能力融合,才能将各种相互关联的军民力量和资源集成为军民一体、活力倍增的国家总体对抗博弈能力。 在此背景下,统筹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建设,成为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内在要求。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将助力两大建设规划统筹、发展同步、资源配置均衡、要素有效互动、政策制度兼容、组织实施统一。 军民科技的协同创新,必须借重军民融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世界创新型国家发展,从国家战略层面建立军民一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和能力是普遍做法。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 大幅提升国家创新力,必须打破军民分割,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和激活军民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一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再生的革命。要赢得这场革命,必须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国家发展实力向国家博弈对抗能力的转化,必须借助军民融合。 信息化时代战争的对抗形态,不只是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而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 从军事体系对抗到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深刻反映了由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对抗形态的变化,也对国防体系建设发展方式提出了全新要求。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既是适应这种对抗形态变化的必然选择,又是实现国家发展实力向国家博弈对抗能力转化的必由之路。 提问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基础,以逐步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均衡高效发展为目标,强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有序流动,区域之间形成合理分工、互动合作关系。 具体内容为: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提问 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提问 当今生产要素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 亲,生产要素是指我们的社会在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时需要用到的相关的社会资源。经济学中,生产要素其实就是一个基本范涛,一般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综合要素三种情况,但是也有人认为生产要素就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类,其他条件并不是生产要素。一般经济学定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社会根据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和贡献对投入主体进行的报酬返还。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麻烦给个赞哦~ 更多25条 

河南三大国家站略规划分别是:河南粮食核心区规划:2009年8月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年11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2013年3月7日

1、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西部大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进来和走出去、推进城镇化、天津滨海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2、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区、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江苏沿海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沈阳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3、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南海开发、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河北沿海发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扩展资料:国家存在的意义不外乎对内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发展机会、提高人民福祉,对外维护国家尊严、保障国家利益、提高国际影响力等。要达成这些目标,就必须具备足够的国家力量;而国家力量的养成就是对国家发展的追求。尽管古今中外,发展是每个国家积极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于发展的系统化研究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且其意义在过去数十年,因为各种环境与思维的改变而不断发生转折。

河南已先后获批“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自贸区在内的五大国家战略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河南发展的着力点和动力源,释放了河南的发展储备和贡献潜能。

粮食核心区规划

不同的粮食品种主产区不一样,玉米主产区在吉林、河北、山东,小麦主产区在河南、河北,大豆主产区在黑龙江,稻米看湖南中国行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中国粮油产业发展报告详细介绍了各类粮油品种的产供销情况,并对产品价格走势提供分析指导。

人民网郑州10月8日专电(记者郭芳)作为粮食大省的河南,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势必会有一定的土地压力。如何实现保红线、保增长、促发展成为难题。对此,河南在探索中实现创新,用科学规划、集聚运作、循环发展三大法宝,力推国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科学规划保实力,破解土地发展难题2008年12月24日,河南省规划工作会议召开,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和产业集聚区三个规划的统筹推进和协调衔接,成为中心议题。郭庚茂省长在讲话中指出:“要特别重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切实做到城乡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结合,实现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总体的科学布局。”副省长张大卫说:“三个规划的统筹编制实施,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将规划编制的统筹协调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全省上下达成了共识,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和产业集聚区三个规划的编制实施必须统筹协调,城乡规划和产业集聚区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和规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充分体现城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要求,合理配置建设用地指标,确保三个规划在空间上实现精准重叠。近年来,河南省让科学规划土地的理念深深植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心中,并确立了土地规划是各专项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各类规划必须与土地规划无缝衔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认为,土地规划权威地位和基础作用的理性回归和全面确立,根本原因源于资源瓶颈和科学发展的双倒逼机制。他说,近年来,河南省国土厅为规划利用好耕地,主动提出在河南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主动提出要使粮食年生产能力到2020年由目前的1000亿斤稳定提高到1300亿斤,这样河南就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地区。这是河南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郑重承诺,也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坚定决心。截至2008年底,河南已经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根据2008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分析,河南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89亿亩,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034亿亩;耕地质量总体上讲有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从2006年到2008年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千亿斤,2009年夏粮生产又喜获丰收。这与河南严格保护耕地是分不开的。目前,河南省正以创建国土资源的集约节约模范县(市)活动为契机,进入市、县、乡纵深推进和全面实施的关键期。集聚运作保潜力,破解产业集聚发展难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和工业用地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确保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就成为工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加快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河南省用集聚运作破解产业集聚发展难题,确保工业集约节约发展潜力。示范典型带动,政策强力引导。河南省郑州巩义市回郭镇普通铝板带箔加工产业集聚区,在工业急需发展和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的形势下,用很短的时间便发展成为目前以铝加工、电线电缆为主导产业,入驻法人企业186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7家,拥有明泰、永顺、万达、鑫泰4个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铝加工龙头企业,铝板带箔产量占河南省的45%左右,占全国的21%左右。其中,电子箔占国内市场的近90%,PS版基占45%,空调箔占30%以上的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普通铝板带箔加工基地。2009年,该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销售收入2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3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销售收入1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亿元,引进内资36亿元,出口创汇6440万美元。产业集聚运作的巩义样本,让河南省找到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破解资源瓶颈的有力“抓手”。这个“抓手”用好,既可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省用地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又可以减少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初期投入的风险,降低企业资源利用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优化产业布局。为推动工业区集聚运作,河南省国土厅多措并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全面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支撑。统筹安排中心城区以内产业集聚区用地规模和布局。在编制产业集聚区规划时应当与我市的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高标准进行统筹规划。在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时,结合建设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建设用地计划,有利于土地的及时报批、及时征收,提供土地保障。二是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将产业集聚区用地计划指标重点保障、切块下达。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拆旧区的方式置换用地计划指标,周转到产业集聚区建设上来,对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报批土地的,不受批次数量和年终结报限制,即时受理报批申请。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加大保障力度。落实联审联批、“绿色通道”等机制,实行集聚区项目手续全程代办,使客商“零接触、零距离、零等待”,管理服务实现无缝对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成立服务重点项目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产业集聚区建设、联审联批工作。四是强化约束机制,促进产业集聚区高水平发展。凡新建工业项目一律进产业集聚区。严格按照批准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功能布局安排项目,凡不符合主导产业布局的项目一律不准入驻产业集聚区;对集聚区内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低于1亿元的一般工业项目、低于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项目不予单独供地,全部入驻标准化厂房。原则上除安排直接为生产服务的配套设施外,严禁进行商品住宅房地产开发;鼓励将生活服务设施安排在老城区。五是完善激励政策,引导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高标准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产业集聚区标准厂房建设,可以利用新增、存量国有建设用地,也可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一系列不断完善、细化、可操作性渐强的措施的实施,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建设异军突起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全省一盘棋整体推进。事实证明,政府主导推动产业集聚运作,为发展中的河南提出了新的命题,也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多年来,河南产业集聚运作越来越“标准”、“规范”,规模不断突飞猛进。据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9月底,全省已建成产业集聚标准化厂房2314万平方米,节约土地50%以上,有效地确保了工业发展的潜力。循环发展保动力,破解矿产资源有限难题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在开展国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河南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河南的矿产开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演绎了一曲壮丽的凯歌,尤其在实行循环经济方面,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金城”灵宝,众所周知。过去,小秦岭地区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灵宝市抛出了三招杀手锏:第一招是整合,把原市属13家企业整合为3家:黄金股份、黄金投资、金源矿业,全面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第二招是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从单一的黄金产业链发展到黄金产业链、铅业产业链、铜产业链、硫铁化工产业链四条产业链。第三招是制定《小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及重建规划》,筹资上千万元,采取筑坝填石、覆土造田、植树种草、建设重点工程等措施,恢复被破坏的矿山环境。此外,充分利用资源,把矿业循环经济作为重头戏。9月28日下午,灵宝金源晨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一位姓李的负责人介绍说,该公司的资源是硫铁矿,一期工程主要是利用硫铁矿石里面的硫铁,用来生产硫酸和化肥,除了硫铁,硫铁矿里面还伴生有少量的金、银、铜、锌,含量很低,这个在一期工程里被无情忽视的金属却成了二期工程的宝贝,将被运送到多金属综合回收生产线中进行综合回收利用。“循环经济就是要从生产工艺环节把所有能利用的资源包括废渣全部利用完,榨干吃净,且不污染环境。”金源晨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李姓负责人如是说。循环经济有效避免了对资源的粗放型利用,进一步挖掘了资源的利用潜能,有力地推动了矿产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河南三大国家站略规划分别是:河南粮食核心区规划:2009年8月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年11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2013年3月7日

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否上升为国家战略

河南已先后获批“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自贸区在内的五大国家战略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河南发展的着力点和动力源,释放了河南的发展储备和贡献潜能。

河南三大国家站略规划分别是:河南粮食核心区规划:2009年8月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年11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2013年3月7日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课题组 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赋予了河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战略平台。三大战略规划实施以来,有的已进入规划中期,有的正处在全面加速阶段,对三大战略实施的进程、成效及存在问题等进行阶段性评估十分必要。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主编的《河南经济蓝皮书(2015)》,首次发布了“河南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总体评估”报告。该报告由河南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组织完成,部分院外人员参与了调研活动。研究人员在前期调研、收集资料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指标评价与政策评价相结合、效应评估与问题评估相结合等思路和方法,通过对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阶段性、综合性、数量化评估,核算进度,评估效应,得出了一系列评估结论,对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际进程,更加有效地推进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起点高、增速快、成效显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超额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主要问题挑战:保持高起点高速增长的挑战;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航空港经济内生增长模式的挑战;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的挑战;以郑州航空港为龙头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挑战。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打造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为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提供强力支撑都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目标 到2025年,建成富有生机活力、彰显竞争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地位显著提升,航空货邮吞吐量达300万吨左右,跻身全国前列;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0亿元;建成现代化航空都市,营商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进出口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成为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1)分项评估 ①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 2013年,郑州机场全年新开航线53条,达到143条,基本形成覆盖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航线网络。其中,已开通全货运国际航线达到19条,货邮吞吐量完成25万吨,同比增长5%,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第一位(本部分评估数据除注明外,均来自《河南商务发展报告2014》)。同时,郑州机场还是中部地区唯一开展国际快件的机场、货运航线总数位居中西部第一的机场。显然,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②开放门户建设 2011年、2012年、2013年,实验区完成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95亿美元、285亿美元、8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始终在50%以上,对全省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在95%以上,推动了全省进出口增长的强劲攀升,航空港开放门户地位已初步奠定。 (2)总体评估: 总体来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表现出起点高、增速快、成效显的突出特征。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从实施进程来看,实验区在2013年3月到12月仅10个月、占5%规划期的时间,航空货邮吞吐量就已经完成2025年总目标的3%,进出口总额就已经完成2025年总目标的4%,均超额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如图1所示。 主要问题挑战 (1)保持高起点高速增长的挑战 规划实施以来,在2013年3月到12月仅10个月的时间里,郑州航空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体系、枢纽建设等各方面均表现出全民聚焦、全力推进、全面展开、全速发展的积极态势,以航空货邮吞吐量、进出口总额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等为代表的各指标均表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但是在起点高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高起点上保持高速稳定增长,面临更大挑战。 (2)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的挑战 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航空设备制造维修、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这其中,既要求有航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探索,又有高端产业发展的水平要求,还有产业体系构建的系统要求,如何立足发展基础、突出发展特色、增创发展优势,均是新课题新挑战。 (3)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航空港经济内生增长模式的挑战 规划提出“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实验区发展主线,也就是要通过建设大枢纽,带动大物流;通过大物流,带动产业群;通过产业群发展,带动城市群发展,进而以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如何在这一发展路径指引下,形成以互动融合为特征的航空港经济内生增长模式,进而实现快速发展,是目前航空港在起步期必须筹谋且时不我待的关键问题。 (4)以郑州航空港为龙头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挑战 我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以郑州航空港为龙头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如何利用实验区这个特殊区域来探索改革措施、创新体制机制,使实验区成为河南乃至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平台和窗口,还面临诸多问题挑战需要破解。 探索航空经济驱动型发展模式,实际上也就是以航空经济加速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新模式,需要把产业的转型升级、“四化”的同步发展以及区域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交通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融为一体,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关键点和着力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以航空经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是要实现以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双轮驱动”,通过着力发展有航空偏好型的临空产业,全力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形成有航空经济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着力发展航空物流业、跨境电子商务以及总部经济等,形成高成长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成长服务业互为支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以航空港建设带动产城融合发展,以高端产业体系发展与现代新城区建设互促并进,以航空物流带动航空产业发展、以航空经济带动现代新型港区建设,形成带动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区。 三是以航空港带动我省对外开放发展方式转变,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进转变,从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后移出的产业为主向吸引集聚高端产业转变,以全面深化扩大开放体制机制创新来激发动力活力,建设我省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 四是以航空港带动我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化航空物流中心,搞好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推动空港、陆港以多式联运打造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便捷安全的通道,建设我省全面扩大开放、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和前沿。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基本完成阶段性成效目标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基本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主要问题挑战: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的问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边际产量递减的问题。 以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通知》为标志,河南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目前,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已经实施了5年多,取得了突出成效,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夏粮“十二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被总书记称为河南的“王牌”。 规划目标 到2020年,在保护全省03亿亩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7500万亩,使我省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在对规划实施成效评估中,立足规划要求及总体目标,从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效益、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行单项评估,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进而对规划实施成效进行总体评估。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估 规划实施以来,我省紧紧抓住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这个重心,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从政策支持、科技强农、高产创建等着手,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总产量“十一连增”,连续9年超1000亿斤,连续4年超1100亿斤(注:文中除标明外,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局相关资料)的骄人成绩,打造了河南“王牌”,切实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在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估中,主要基于规划提出的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的基本思路,分别从是否实现“稳定面积”目标、实现亩产量情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估。2013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5万亩,比2010年增长5%,保持了连年平稳增长,实现了“稳定面积”的目标。从亩产量来看,2010年以来,我省粮食亩产量在实现了从中低产向中高产的提升后,在达到750斤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但是与在稳定面积前提下实现总产量目标所需的规划亩产量相比较,依然略有差距,故此在实现亩产量情况的评估中,根据实际亩产量与规划亩产量的量化比较,得分率为9%。在综合2个指标的单项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而可以得到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评估结果为5%。 (2)农业综合效益评估 在规划各项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目标。基于此,在对农业综合效益评估中,选取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这2个体现农业、农民效益情况的指标进行评估。从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来看,2009年以来,除了2011年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外,其余各年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或是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情况来看,2009年到2013年,河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均少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同时也要看到,2009年到2013年河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平均增速为2%,快于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收入差距呈逐步缩小趋势。 按照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目标要求,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这2个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量化比较,可以得出2009年到2013年的年度评估结果,进而取平均值得到农业综合效益的综合评估结果为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完成得分情况明显好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评估得分。 (3)粮食生产支撑条件评估 在规划提出的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我省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与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机械化水平以及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密切相关,因此从科技支撑、投资支撑、基础设施条件、机械化水平、载体建设这5个方面分别进行单项评估,进而得出粮食生产支撑条件的综合评估结果。 ①科技支撑 我省坚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基本达到100%,玉米、水稻等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通过重点加强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达到测土配方施肥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但是综合来看,我省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2%,而河南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科技支撑的总体状况和现实需求,采用河南与全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值4%作为科技支撑评估结果。 ②投资支撑 2008到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累计达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在进行投资支撑评估中,采用各考核年农林水事务支出额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得出,再用各年度评估结果加权平均得到综合评估结果为7%。 ③基础设施条件 201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09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2万亩,其中,机电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考虑到机电灌溉的重要性并且是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采用这一指标值作为基础设施评估结果为80%。 ④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7年的7万千瓦增长到了2012年的7万千瓦,增幅达7%。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稳定在95%以上,水稻机收率达到了5%,玉米机播水平超过80%,机收水平接近50%,实现了连年翻番。基于此,采用机收率作为评估指标,分小麦、水稻、玉米三个作物,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进而进行加权评估,可以得到机械化水平的综合评估结果为5%。 ⑤载体支撑 2012年开始的粮食生产核心区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两年来,全省完善建成高标准粮田2623万亩,其中2013年建成9万亩。根据目标值与实际完成情况比较,得到载体支撑评估结果为100%。 根据科技支撑、投资支撑、基础设施、机械化水平、载体支撑这5个指标的单指标评估结果,进行加权综合可以得到粮食生产支撑条件评估结果为7%。 (4)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评估 近年来,河南粮食生产在遭遇雨雪冰冻、特大旱灾等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高基点连年增产,取得了傲人成绩。基于此,在进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评估中,选取了几个有重大灾害的典型年份,并以该年粮食总产量是否保持了持续增长、完成规划增速的比率这两个指标作为重点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2008年、2009年、2011年这3个年度的评估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可以得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综合评估结果为3%。 (5)实施成效总体评估 根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效益、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这4个单指标评估结果,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加权后进而可以得到规划实施成效的总体评估结果为6%,如图2所示。综合来看,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效益、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基本达到规划目标,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总体有所不足,综合评估结果为“基本完成阶段性成效目标”。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在规划实施进程评估中,采用各年度实际总产量与规划目标值进行比较,得出各年度完成目标比例,进而求出平均值作为完成目标进程情况的评估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前述评估方法,得到综合评估结果为8%,基本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主要问题挑战 (1)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的问题 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但从综合性指标来看,河南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亟待提升。同时,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仅有70%左右,小麦50%左右,水稻55%左右。 (2)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评估中,粮食生产支撑条件是得分最低的一项。目前全省仍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近3000万亩不能得到有效灌溉,还有1519万亩低洼易涝地需要治理。另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着粮食稳产增产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更是给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 2013年我省夏粮每亩生产收益3元,秋粮每亩生产收益3元,两季相加共6元,抵不上农民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民种粮的收益依然偏低,直接影响种粮积极性的提高。 (4)边际产量递减的问题 2008年到201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累计达到3亿斤,粮食产量年均递增4%,粮食单产超过750斤/亩,实现了从中低产到中高产的跨越。但是同时要看到,河南粮食单产已经达到中高产水平,受边际效应影响,要在高基点上、在中长期内保持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到2020年实现1300亿斤的目标,面临着较大挑战。 中原经济区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完成阶段性成效目标 ◎规划实施进程评估:完成阶段性进度目标 ◎主要问题挑战: 人均指标水平依然亟待提升;综合实力以及粮食生产、消费等需要着力增强;结构调整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自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省以规划为引领,着力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全省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目前,距离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即2015年目标已经只有一年的时间。此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和综合分析,对于摸清现状、把握问题,并进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 规划实施成效评估 在规划实施成效评估中,指标选取及目标值确定,均依据《中原经济区规划》中“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三节发展目标”中提出的中原经济区主要规划指标及其分阶段目标值,在单指标评估的基础上,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改善共4类进行分项评估,并进而得到总体评估结果。 其中,在经济发展分项评估中,按照中原经济区主要规划指标构成,采用河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这2个指标进行分项评估。①河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22%,与规划目标相比,实 际年均增速比规划年均增速快91个百分点,较好完成了规划目标。②河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2011、2012、2013年完成值分别为75%、74%、7%,与规划目标相比略有差距。经济发展分项综合评估结果为“完成规划目标”。 在结构调整分项评估中,按照中原经济区主要规划指标构成,采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这5个指标进行分项评估。①采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相关统计指标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估,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为52%,与2011年到2015年规划年均增速99%相比略有差距。②2011年到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增速为11%,高于规划增速11个百分点,完成规划目标。③河南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为41%,高于规划增速36个百分点,较好完成了规划目标。④河南城镇化率2011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为46%,高于规划增速19个百分点,完成规划目标。⑤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为1%、7%、8%,呈波动下降态势,与规划目标相比,存在差距。结构调整分项综合评估结果为“略有差距”。

1、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西部大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进来和走出去、推进城镇化、天津滨海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2、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区、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江苏沿海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沈阳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3、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南海开发、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河北沿海发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扩展资料:国家存在的意义不外乎对内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发展机会、提高人民福祉,对外维护国家尊严、保障国家利益、提高国际影响力等。要达成这些目标,就必须具备足够的国家力量;而国家力量的养成就是对国家发展的追求。尽管古今中外,发展是每个国家积极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于发展的系统化研究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且其意义在过去数十年,因为各种环境与思维的改变而不断发生转折。

  • 索引序列
  •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 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国家战略吗
  • 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不是国家战略
  • 粮食核心区规划
  • 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否上升为国家战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