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美术博览杂志电子版

美术博览杂志电子版

发布时间:

美术博览杂志电子版

袁枚(1716~1797) 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60余年,存诗4000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他有少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诗歌,如《苦灾行》、《征粮叹》等。但袁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抒写性灵,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真实的感受、情趣和识见,往往不受束缚,时有唐突传统,在艺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所感受到的思想体会和所捕捉到的艺术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其中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两类: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前类如七古《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写旅游广西桂林七星岩的观感。其形容洞中钟乳状态:"怪石成形千百种,见人欲动争□□",如万古仙鼠、盘古不死、女娲施变、蚩尤喷雾……,想象"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忽然罡风一吹化为石",都成了"唐突真宰"、"耿耿群飞欲刺天"的勃勃形象,鲜明而夸张,有浪漫气息。又如七绝《沙沟》写山东境内、黄河北岸的旅途风光和感受:"沙沟日影渐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刚卷车帘还放下,太阳力薄不胜风。"黄昏时在车中所见黄河景色引起诗人观赏的兴致,而北方晚风的寒凉却使他不愿下车,通过这闪念变化的直白,抒发了日薄西山的感慨,寄托着一种朦胧的时代感伤,情在其中,意在言外。后类如七律《秦中杂感八首》之一"百战风云一望收",写远望秦中山川的秋色:"旌旗影没南山在,歌舞台空渭水流,天近易回三辅雁,地高先得九州秋。"历史感慨和眼前景色相交织,融会而比衬,律整而意长,而诗末以幸遇唐太宗的志士谏臣马周自比,显示了远大抱负的寄托和失志不遇的忧伤。又如七绝《马嵬》四首之一"莫唱当年《长恨歌》",指出"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表面上是将白居易《长恨歌》与杜甫《石壕吏》相比,但深一层的诗意独到,讥刺显然。他如《到石梁观瀑布》、《张丽华》、《落花》、《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等,也都能直抒胸臆,各有新意。由于他有些作品流于浅滑,格调不高,因而贬之者讥其"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雄豪……,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朱庭珍《筱园诗话》)。但总的看来,袁诗是"学杨诚斋(万里)而参以白傅(居易)","学前人而出以灵活,有纤佻之病",可谓诗中之"词曲"(尚□《三家诗话》),有弊病,也有创新。此外,袁枚亦工文章,散文如《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等,骈文如《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都颇可读,传为名篇。 袁枚又是乾、嘉时期主要诗论家之一。继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而持性灵说。他有许多论诗的书信文章,而以《随园诗话》及《补遗》、《续诗品》为诗论主要著作。《随园诗话》除阐述性灵说的理论外,对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多所评述。《续诗品》则是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作,立36目,用四言韵文简括诗歌创作过程、方法、修养、技巧等具体经验体会,即所谓创作"苦心"。与公安派相比较,袁枚的性灵说更有针对性,更有反道学、反传统的特点。针对当时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指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卷五)认为"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园论诗书》),而并非说教的手段。因此,他反对沈德潜将"温柔敦厚"的"诗教"绝对化,认为"《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他指出《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并不"敦厚",有的简直"裂眦攘臂而呼",所以他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因而他也认为抒发男女之情的艳体诗可以写作,并强调"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园论诗书》),指出"《关雎》即艳诗也","阴阳夫妇,艳诗之祖也"(《再与沈大宗伯书》)。至于肌理说,他嘲之为"填书塞典,满纸死气,自矜淹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以为毫无价值。袁枚性灵说也较深入具体。他把"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力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他说:"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续诗品·神悟》)以性情为诗人创作之本。又认为"才者,情之发;才盛,则情深","苟非□雅之才,难语希声之妙"(《李红亭诗序》),"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天分"(《诗话》卷十五),指出才能、天分是表现性情的必需条件。同时又说:"诗难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否则俚鄙率意也。"(《补遗》卷六)肯定诗歌创作需有学识。对于作品,他首先要求表现性情的真,认为"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补遗》卷六)。又要求有生气,认为"笔性灵,则写忠孝节义俱有生气;笔性笨,虽咏闺房女儿,亦少风情"(《补遗》卷二),"人可以木,诗不可以木"(《补遗》卷五)。同时要求创新,赞赏姜夔所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话》卷四)。因而他认为"诗不能作甘言,便作辣语、荒唐语,亦复可爱"(《补遗》卷十)。从上述基本观点出发,他把性灵即性情天分视为先天条件,把学识看作后天努力,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补遗》卷六)。因此,他并不一概反对对诗歌形式的声律藻饰、骈丽用典等讲究,只要求从属于表现性灵。总起来看,袁枚性灵说较明代公安派前进了一步,显得全面完整,因而一般以为是明、清性灵说的主要代表者。 袁枚的文学思想的进步意义,不仅表现于诗论性灵说,也广涉文论及文学发展、文体作用等各方面观点。他对于清初盛行的汉学、宋学都不推崇,认为:"宋学有弊,汉学更有弊。宋偏于形而上者,故心性之说近玄虚;汉偏于形而下者,故笺注之说多附会"(《答惠定宇书》),他主张为文不应受"道统"的限制,应根据自己的"天性所长","从一面深造"。指出骈文、古文,各有所用:"一奇一偶,天之道也;有散有骈,文之道也。文章体制,如各朝衣冠,不妨互异,其状貌之妍媸,固别有在也。"(《书茅氏八家文选》)他认为文章的发展都是"际其时也,气运为之也"(《宋儒论》),"唐宋之不能为汉秦,犹汉秦之不能为三代也"(《与孙□之秀才书》),各有时代原因和自己特征。同样,他认为诗歌和文章各有其用,诗言志抒情,文载道本德,因而文章要坚持雅正,主张复古,而"诗有工拙,而无今古"(《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不主张复古而求创新,不受门户拘束而要兼收众长。可见袁枚文学思想具有发展观点,并有区别地注意各种文学样式的具体功能,因而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的文论不如诗论的影响深广。 著有《小仓山房集》80卷、《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编10卷等。尺牍、说部等30余种。

额,,杂志的话我基本不看啊,,但是教画画的书倒是几本挺好的,推荐给你《超级漫画素描技法》《创意素描与插画技法》《动漫秀场》价格都在25~30之间。。。望采纳

袁牧,字子牛,号求愚,生于江苏省泰州市,八十年代初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学习中国画,毕业后被推荐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八十年代末研究生毕业并被分配至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艺术分院(现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任教至今。现为江苏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花鸟画研究会会员、加拿大 “ 晚晴诗社 ” 顾问、苏州市花鸟画研究会秘书长、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袁牧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工作,作品曾多次在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2005 年二月应德国巴伐利亚州文化教育部之邀,赴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讲学,并在慕尼黑和岱亘多夫市举办了两场个人画展,作品全部被德国友人收藏。袁牧中国画作品讲究意境,追求诗意,用现代的绘画语言,巧妙地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溶入到时代的审美情趣中,其作品深受中外友人的爱戴,美国前总统布什先生曾于 1982 年收藏一幅《猫蝶图》;美国《 JAMA 》、中国《美术》、《装饰》、《江苏画刊》、《美术博览》和香港、新加坡等地专业美术杂志也多次作过介绍。除了绘画创作外,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研究, 1994 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专著《工笔花鸟画的特技与肌理》; 2001 年 1 月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专著《工笔花鸟的特殊表现技法》; 2002 年 12 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作品集《袁牧画集》; 2003 年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专著《花鸟画技法》等,同时发表论文数十篇,成果和名字被多种知己收录。 2004 年 7 月创建《袁牧诗画舫》( )网站,开辟了诗画研究的新窗口。

杨宏伟,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北京专业画家,北京高格画院院长。原福州市政协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福州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福州市文联委员、福州市美协常务理事。1949年出生于安徽绘画世家,毕业于安徽师大美术系,深造于中央美院。多次赴美国、新加坡、法国举办画展;数十幅作品先后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各种奖励,并被中国美协及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内外收藏机构和收藏家收藏;数幅作品被作为“国家礼品”赠与外国领导人;作品在《美术》美国《时代周刊》等多种国际国内报刊发表专版介绍及评论家评论,收入20余种版本大型画册;有7种个人专著出版。参加国际美展与出国展览2008年《小狮手》人选“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该展是首次列入国家发展规划的画展,也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性美展,李长春、刘淇、刘云山、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世界各国驻华 使节及全国文联、美协负责人参加开幕式。2008年《博克手》参加“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展”,并应邀出席开幕式。作品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共800余件。1992年《青草地》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北京国际中国画展”,获一等奖,并应邀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由中央电视台杨澜主持的授奖仪式,文化部副部长亲自颁奖。1992年《塔吉克女孩》参加“加拿大国际枫叶奖中国画大展”并获优秀奖。1990年 与全国著名画家郑乃光、书法家沈觐寿、篆刻家周哲文等赴新加坡进行艺术交流并举办书画展。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杨宏伟作品《大富贵》作为国家礼品赠予仪式的照片。1995年 赴新加坡举办画展,新加坡《联合早报》《新明日报》分别发表作品及画评。同时赴马来西亚访问。2002年 赴美国举办画展,世界著名报刊《时代周刊》发表3个版面的记者专访;作品同时发表于《美国报道》。2007年 赴美国举办第二次画展,作品先后在休斯顿和查尔斯湖展出。2009年 受中国美协委派作为访问学者赴欧洲进行为期3个半月的艺术考察。考察了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荷兰等12个国家,其间在法国举办画展,展厅“Ti 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隔壁。参加国内美展(部分)2011年《渔归》,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广州、北京。2009年《春光》,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上海、北京。2005年《闹春》,第二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最高奖优秀奖,北京。2005年《留住春光》,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郑州。2001年《渔乐图》,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优秀奖,上海。2001年《庆丰收》,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北京。1999年《迎春曲》,中国美协举办,庆祝澳门回归全国美展,优秀奖,北京、澳门。1998年《白裙子》,中国美协举办,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北京。2005年“第三回张怀林、杨宏伟、张绘家庭画展”,福州。2004年《吉祥富贵》,太阳杯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展,铜奖,南宁。2003年《牡丹》,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年展,铜奖,日本大阪、台北。2002年《硕果累累》,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展,一等奖,台北。2001年《寿桃》,海峡两岸中国书画名家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书画精品大展,一等奖,台北。1999年《白裙子》,中国文联举办,沿海文化名城书画精品展,丹东,赴朝鲜访问。1997年《白裙子》,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世界华人书画展,北京。1992年《阳光下》,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览,佳作奖,台北。获奖作品(部分)《青草地》获文化部举办的“北京国际中国画展”一等奖,《塔吉克女孩》获“加拿大国际枫叶奖中国画大展”优秀奖。《迎春曲》获中国美协举办的“庆祝澳门回归全国美展”优秀奖。《渔乐图》获“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优秀奖。《闹春》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最高奖优秀奖。《吉祥富贵》获“太阳杯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展”铜奖。《牡丹》获“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年展”铜奖《硕果累累》获“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展”一等奖。《寿桃》获“海峡两岸中国书画名家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书画精品大展”一等奖。《阳光下》获“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览”佳作奖。《苗山情》获福建省妇女画展特等奖。《乌珠穆沁博克手》获福建省体育美展优秀奖《庆丰收》获福建省美展三等奖。《庆丰收》获福州市美展一等奖。作品发表与收藏(部分)《红手帕》1993年《美术》第5期。《留住春光》2006年《美术》第1期。《庆丰收》2006年《美术》第8期。《冬》等5幅,2009年《美术》第6期,刘曦林评论《阳光下的女性——杨宏伟工笔重彩人物画赏读》。《迎春曲》等6幅,《中国书画》2004年第7期,林瀚画评《激情流动的杨宏伟工笔人物画》。《渔归》等4幅,2007年《国画家》第2期。《夏威夷草裙舞》等5幅,2007年《美术之友》第5期,林公翔画评《尽精微致广大》。《渔乐图》等7幅,2008年《美术博览》第29期,周昭坎画评《爱的流淌——工笔画家杨宏伟的艺术》。《青草地》美国《时代周刊》2002年5月9日第28版。《花帽巴扎》《牧羊女》及评论,《美国报道》2002年5月10日第8版。《高原之晨》等5幅,1993年4月2日香港《文汇报》第7版半个版,左良画评《志笃则必得》。《青草地》1995年3月新加坡《联合早报》《新明日报》。《大富贵》1990年5月19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第7版。★30余幅作品分别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画精品选》等20余种大型画册。★有《当代中国画家杨宏伟》《千姿百态画牡丹》《千姿百态画松树寿桃》等7种个人专著出版。★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东方美术馆、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组委会、加拿大大人物画廊、新加坡东方艺术品中心、美国休斯顿美术家协会、台湾佛教文物发展协会等十余个国内外艺术收藏机构及数十位国内外收藏家收藏。著名艺术评论家评论《阳光下的女性——杨宏伟工笔重彩人物画赏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2009年《美术》第6期“美术家”栏目。《爱的流淌——工笔画家杨宏伟的艺术》,原《美术》杂志社副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周昭坎,2008年《美术博览》总第29期“当代名家”栏目。《志笃则必得》,原青海省美协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左良,1995年4月2日香港《文汇报》第7版。《激情流动的杨宏伟工笔人物画》,著名学者、编审(教授)、画家林瀚,2004年《中国书画》第7期。《尽精微致广大——读杨宏伟的工笔画》,原《青春潮》主编、编审林公翔,2007年《美术之友》第5期。《神情并茂——杨宏伟工笔人物画读后》,福建省文史馆副馆长欧孟秋,2005年《福州画院》第2期。

美术博览杂志

苏州画坛“三吴一冯”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与冯超然这四位画坛大家,曾被合称为“三吴一冯”,他们都曾先后与苏州有缘。与明四家相似,上世纪40年代饮誉画坛的“三吴一冯”,即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与冯超然这四位画坛大家,也先后与苏州有缘。他们的才艺,丰富了中国美术山水画的发展,而他们的人生,则反映了与社会的风云际会。 吴湖帆融合南北两派吴湖帆(1894-1968)出生那年,恰巧是中国近代史上蒙受耻辱的甲午之战的那一年。但说来也巧,恰巧有不少文化名人,都是在那一年出生的,如梅兰芳、周信芳、叶圣陶、范烟桥……不胜枚举。后来这些人中间,曾经有一部分,有过一个“甲午同庚会”的组织。吴湖帆也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吴湖帆祖父吴大澄曾领兵部尚书衔,同时也是一位书画家与鉴藏家。他的夫人潘静淑,同样也是出生于名门世家,她是状元宰相潘世恩、军机大臣潘祖荫的后代。她的嫁妆中,有宋拓、欧阳询的四部碑帖。他岳父潘仲午,送了他一套宋刻版的《梅花喜神谱》,故而他的书斋叫做“梅景书屋”。三十岁左右,他的山水画已是融合南北两派,包纳百家之长了。1924年,因避军阀之乱,吴湖帆自苏迁沪,定居嵩山路。上海是十里洋场,许多富户巨商,求他书画墨宝。吴湖帆家里时常高朋满座,1936年所作的《云表奇峰》彩色巨幛,可称是他的代表作。惜乎好景不长,夫人病逝,自身又两度中风,建国后,艺坛上极左思潮对他作品的评价,使他心里很不舒坦,因此曾制印一方曰:“待五百年后人评定”,盖在自己的画作上。“文革”这场特大政治风暴,他当然在劫难逃,当时他病在家里,已近弥留了,饮食难进,依靠鼻饲与切开喉管维持生命。1968年8月11日那天,在他病床旁,竟然开起了批斗会,就在这批斗声中,他以仅存的最后一点力气,自己拔掉了插于喉头的导管,就这样,他离开了人世。虽说到了1978年为他平反昭雪,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然而据说现在苏州小王山的墓地里,只是一个衣冠冢而已。谁能不为这一代大家一掬同情之泪呢?吴待秋发明“珂罗版”吴待秋(1878-1948),你只要走进苏州装驾桥巷他的故居,你就会想到,他是残粒园的第一代主人。他原籍浙江石门(今“桐乡”),名徴,为名画家吴滔之子,十八岁那年就中了秀才。可惜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在悲痛之余,毅然接过父亲留下来的画笔,子承父业,做了一个书画家。不想没有几年,他的一笔丹青,名重桑梓。三十岁后,画名更彰。更凭他的艺术才华,与刻铜艺人张合作的精美铜盘,吴画张刻,相得益彰,当时被不少北京人购买收藏。他接着返还上海,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并与印刷部的工人合作,发明了用珂罗版印刷书画册。这个成果,使过去的画册从木刻版到石印版,又从石印版进而达到照相版了,不但能把画家的长卷大轴缩印得精妙入微,而且深淡层次分明,有利于观赏,更有利于学画者临摹。这是对学画人的一大功绩。正是在上海画名大震的时候,吴待秋从盐商手里购得苏州装驾桥巷内一座大宅,宅的东部还有亭台花木之胜。1931年,他迁居苏州,并把东面的花园命名为残粒园。1937年抗战开始以后,吴待秋大宅虽留在苏州,但是他又返回当时号称“孤岛”的上海去了。当时,全国的富商巨富都因避乱而聚居于上海,造成了畸形的繁荣。而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也是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上海的大画家,于是,“三吴一冯”的名声,从此时就远扬出来了。到了1948年,他因身体欠佳,就再度回苏静养,1949年秋,逝世于残粒园故居。值得欣慰的是,他的长子吴羊攵(养)木先生,又成饮誉海内外的画坛大师,而孙子吴雍、吴元,孙女吴婴,都是一笔丹青,继承家学,延绵四世,真是艺林佳话。吴子深医画并行建大厦吴子深(1894-1972),字华源,为吴中望族,家道富有,世居于姑苏之桃花坞,故别署桃坞居士。他在昆仲中排行第二,四弟秉彝,五弟振声,六弟似兰,均擅丹青。子深早岁,曾师从吴中老画师刘临川、李醉石等,主擅山水,旁及兰竹。他同时又精岐黄之术,因其大舅即为御医曹沧洲氏,为当世名医,故而子深以师事之,因此尽得衣钵。后来在抗战开始以后,即迁居沪上,并以医生身份,悬壶济世,名噪一时。其后越南胡志明主席,亦曾求其诊脉治病。他在1919年,认识了颜文梁以后,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大力支持颜氏所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经常出资维修学校的所在地沧浪亭内的花木亭台。后来被推举为主席校董之后,更是不遗余力,出资五万四千银元,在沧浪亭的东面,临水建造了一幢希腊式的大厦,列柱拱廊,富丽堂皇,以供教学之用。这座大厦至今犹存,即现在的苏州美术馆与颜文梁纪念馆的所在地。1949年,吴氏自沪去香港,一面行医,一面鬻画,曾出版《客窗残影》一书,1966年去台湾,经张大千的介绍,担任“国立台湾艺术学院”的教授,直到谢世。最近,香港出版的《美术博览》杂志上,曾刊登出吴子深的美术作品,及有关评价他的文章,特别是对他当年在苏州耗资助学的行动,予以肯定,说“谁赞助了艺术,谁就赞助了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冯超然补园收鸳鸯冯超然(1883-1954)名回,原籍常州。父亲只开了一家烟杂店勉度生活,但是他从小喜欢画画,而且天赋悟性,不论山水、花鸟、人物,都画得楚楚可观。超然长大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巧遇当年的昆曲大师俞粟庐先生(俞振飞之父),话得投机,就把他引荐到苏州东北街补园主人张履谦先生家里,教他孙子读书。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美差,张宅是个富有之家,补园即今天拙政园的西部,园中到处花木亭台,也是当年吴中高雅人士时常晤叙的地方,更是昆曲的曲友在这里拍曲、踏戏的佳处。卅六鸳鸯馆内的悠悠笛声,在整个园内,均能隐隐可闻。这样一个好地方,竟然被他住进来了。冯与少东家张紫东很谈得来,意气相投,义结金兰,成了终身之交。冯超然在补园的几年里,绘画艺术突飞猛进,其原因有二,一是张家所收藏的名画不但能一一过目,而且还能一一临摹,二是当年苏州的书画高手,都是补园的常客,如陆廉夫,王同愈,顾麟士(顾笃璜之祖父)等人,他也可以时常向前辈讨教。于是不久,就成了苏州的著名画家。后来他定居上海嵩山路,与吴湖帆对门而居。这一段时间,也是“三吴一冯”同在上海的时间。冯超然晚年,曾收藏过十八把扇子,扇面都是泥金的,是十八个明代画家画的鸳鸯。于是他就把他的画室亦名为“卅六鸳鸯馆”,以纪念他难忘的补园旧事。1949年以后,他一直是上海国画院的画师,直至逝世。

2002年《美术》杂志发表《清秋》2002年《美术博览》发表《潮》2002年《连环画报》发表作品12幅2003年《庄道静人物画集》北京西苑出版社,全国新华书店发行2003年 论文2篇发表于《水墨云梯》丛书2003年《中国水墨》发表作品4幅2004年《中国工笔画大全》上下册发表作品1幅2005年《当代著名画家技法经典—庄道静绢本重彩》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2005年《当代实力派女画家—庄道静精品选》香港名人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 文化《读京江画派的启示》发表于《京江画派论文集》2006年《中国画名家画库—庄道静》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水墨作品多幅入编《中国当代人物画小品集》,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2006年 绢本工笔《福娃》:参加“城池漫游—全国名家创作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入编大型画册《北京风韵—城池漫游》,并被北京画院代国家永久性收藏2006年 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高峡出平湖—全国名家写生创作采风团”的活动,并在《美术》杂志第十期专题报导。2006年 论文《册页创作漫议》,在镇江高专学报2006第1期发表2007年 多幅作品入编《中国书画纪经典—当代工笔画家百名》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 多幅作品入编《东方画坛》、《水墨中国》杂志。2009年 论文《众里寻它千百度—创作心得随笔》,作品《沁》、《沐》等9幅作品发表于《美术》2009年第2期2009年 《中国当代国画家作品集—庄道静精品》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2010年 作品《潮》特邀“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上海世博中国馆)2010年《清趣》被“上海世博会尼泊尔国家馆”收藏2011年《暇》特邀“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法国卢浮宫展览。2011年《海南调声节》特邀“建党九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多幅作品赴法国巴黎、德国斯徒加特、韩国等艺术机构展览。 2013年4月3日十点半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由中国画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开幕式及颁奖仪式上,荣获一等奖2013年4月3日十点半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由中国画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开幕式及颁奖仪式上,荣获一等奖 山东文轩画廊推荐画家代理画家庄道静老师写意作品欣赏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五大核心期刊权威机构的评选结果均没有《美术大观》。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不是核心期刊,这个数据库收录了几乎所有的期刊。《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

少年博览杂志电子版

《少年博览》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6-7922 国内统一刊号: CN34-1128/C 邮发代 号: 26-101

少年博览 少年博览杂志社自1992年创刊以来,以“传播知识,引导人生”为宗旨,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根据综合性刊物的特点,《少年博览》设置了思想-教育板块、知识-新闻板块、校园-参与板块和文学-趣味板块。整个基调健康向上,栏目构成合理,文章和插图富于童趣。 创刊至今,《少年博览》经历了两次“脱胎换骨”的扩版增容。特别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少年博览》抓住有利时机,在版式、装帧、印刷等包装手段上向精品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内页由原来的40页增加到48页,并由原来的黑白印刷改为套色印刷,纸张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令广大读者耳目一新。  为了回馈读者,加强刊物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少年博览杂志社一向十分重视小记者、小作者队伍的建设。现在的《少年博览》小记者团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少年博览》还以刊物为依托,精心策划了许多获得广泛好评的活动。在成功推出“我在红军故乡行”和“八一军旗引我行”夏令营之后,杂志社又于2004年暑期组织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良好的质量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少年博览》继2001年进入全国首届一千家期刊方阵,200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之后,2003年《少年博览》又从国内200多家少儿报刊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全国首届少儿报刊奖金奖。  今后《少年博览》将继续坚持精品化和市场化战略,把品牌做大做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刊百卷文库:少年博览pdf   链接: 提取码:UPYR

老年博览杂志电子版

《读者》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邮编:730030电话:(0931)8773352传真:(0931)8773353文字投稿E-mail: 图片投稿E-mail:《读者·原创版》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 读者·原创版杂志社邮编:730030电话:(0931)8773388传真:(0931)8773388投稿E-mail:《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 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社邮编:730030电话:(0931)8773213传真:(0931)8773220文字投稿E-mail: 图片投稿E-mail:《读者欣赏》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 读者欣赏杂志社邮编:730030电话:(0931)8773026传真:(0931)8773223投稿E-mail:《读者·海外版》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南滨河东路520号《读者?海外版》信箱邮编:730030电话:(0931)8773072投稿E-mail:《读者·大字版》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南滨河东路520号《读者?大字版》信箱邮编:730030电话:(0931)8773045传真:(0931)8773045投稿E-mail:《老年博览》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0号老年博览杂志社邮编:730030编辑部 电话:(0931)8452463发行部 电话:8458784传真:(0931)8452463文字投稿E-mail:图片投稿E-mail:heyingjie_《飞碟探索》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0号飞碟探索杂志社邮编:730030编辑部 电话:(0931)8773275 (0931)8773201广告部 电话:(0931)8773275文字投稿E-mail:图片投稿E-mail:《故事作文》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故事作文》信箱邮编:730030编辑部 电话:(0931)8773226 传真:(0931)8773060文字投稿E-mail:《妈妈画刊》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妈妈画刊》信箱邮编:730030编辑部 电话:(0931)8460580文字投稿E-mail:读者出版集团期刊营销部 发行:(0931)8773039 (0931)8773036 广告:(0931)8773309 (0931)8773042 邮购:(0931)8773350 传真:(0931)8773310读者出版集团期刊业务管理部 电话:(0931)8773214 传真:(0931)8773061 投诉电话:(0931)8773065读者网——读者出版集团期刊门户网站( ) 电话:(0931)8773366

自己投也可。找代亦可。

汽车博览杂志电子版

电子版理财周报 you有网站吗?

142期都出来了,你还在找141期?哎给你个网址网址

ams好多年了,汽车博览十几年

不晓得

  • 索引序列
  • 美术博览杂志电子版
  • 美术博览杂志
  • 少年博览杂志电子版
  • 老年博览杂志电子版
  • 汽车博览杂志电子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