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美术教育的论文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美术教育的论文参考文献

你的美术教育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需要注意地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关于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特殊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科学文化和审美等素质,这些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缺少或忽略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为艺术教育主线,以学生才能和智力培养为中心,塑造心灵完美、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美术教学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适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的上半叶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产生了“情感思维教学法”、“眼高手低教学法”等,但各个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各自为战,自编教材也大多是根据自身情感因素确定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有很多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难以及时推广和普及。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把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混为一谈,单纯强调技巧训练。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美术教师能力水平很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再次是家长对孩子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并且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简单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使美术教学向多元知识结构教学转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美的素质。对学生来说,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利用种种方法训练人们的身心和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逐渐自由生长发育。美术教育除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以下具体方法和原则:第一,在观察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现代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要求学生从记忆观察对象入手,用概括表现方法和观察方法给身边的人画像,从外型到个性夸张中发现个性美,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看谁画得好,看谁画得“神似”,利用审美原则和艺术分析手段从直观感觉中获取美的表现语言,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第二,在摹仿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传授;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过程性、实践性等,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要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发。比如教师把美术大师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等,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临摹这些作品,如毕加索的《和平鸽》、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仅用几个线条和几个色块就已经内涵深远。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去读懂大师的表现意图。想象力触发创造力,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促进抽象思维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学校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

美术教育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格式:(大多数学校通行应用)书籍类例子:陈非侬。粤剧六十年【M】。香港:大象出版社,1982:31。 (作者)(书名)(类型字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期刊类例子:储安平。评翁文灏内阁【J】。观察,1948(15):4。 (文章名) (期刊名)(年份)(期数)(页码)报纸类例子:杜光埙。立法院集会以后【N】。中央日报,1948—5—10。 (年)(月)(日)网上资料例子:李四。立法院【EB】。网址。 PS:举例中的句号应该为英文字母的句号,是实心的,在这里为了你能够看清楚,所以才用中文的句号显示,如果用得上这些格式就最好了……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近几年来,我校就 “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 ” 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以下表所列内容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美术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且,美术课的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电脑美术设计欣赏》,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操作,才能体会电脑美术的设计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演示运用 Phsotoshop 软件设计图片,将会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刻体会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们的整合将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够达到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欣赏 ? 评述 ---- 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 ? 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 欣赏 ?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 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设计 ? 应用 ---- 强大的软件供你用,轻轻松松搞设计。 对另一学习领域 “ 设计 ? 应用 ”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 Word 、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 ,再通过 “ 复制 ” 、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 Word 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突破难点, CAI 很管用。 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 CAI 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 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 CAI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 1 )分析解释。 CAI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CAI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 2 )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 CAI 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 3 )对比实验。 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说明道理和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 4 )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要求教师 “ 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茶壶造型》一课,可通过欣赏精美的宜兴紫沙壶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三、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习方式,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整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同时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由于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个别教育与班额偏大的矛盾,所以个别化教育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学习可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要求,学生可按照各自的学习速度开展学习,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搜集、处理信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 学会合作 ” 是未来教育的 “ 四大支柱 ” 之一。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比如《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教学,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头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如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建筑特色、故宫的珍贵藏品 …… 然后综合资源,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灯片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系统中由于 “ 信息技术 ” 要素的介入,使 “ 教师 ” 、 “ 学生 ” 、 “ 教材 ” 这三个要素改变了原来的地位。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材不再是物质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资源总和。整合教学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强于演绎推理,弱于概括判断。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许多资源,要合理处理这些信息,就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国长期以 “ 知识为中心 ” 的课程思想导致了学生对文字的敬畏和轻信,所以学生接触到网络信息时,往往也会轻信搜索到的任何信息。而学生在搜集到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或者与原有的知识相冲突时,就不得不去思考判断这些信息的可靠性。比如网上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解释就众说纷纭,对《蒙娜丽莎》中的模特是谁也有很多种说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会把这种思维方法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对解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 整合可能会导致传统美术技法的弱化。 由于美术中的某些课程的作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如 “ 封面设计 ” ,学生可通过 Word 或画图等软件制作出漂亮的作品,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颜料、画笔等工具,也不需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调色,那么他对颜料的属性可能就不太了解,对颜料调配的方法和技术可能就不熟练。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美术媒介的不熟悉,弱化传统美术技法,像中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有可能被年轻一代所抛弃。因此,并非所有的美术课程都可以和信息技术整合,勉强整合反而会弄巧成拙,如 “ 中国画 ” 的学习,应该沿用毛笔、宣纸这样的工具,以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网络管理的不完善和信息的良莠不齐可能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信息来源广泛,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的资源,但其中也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消极的和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搜索有关维纳斯的图片时,可能会搜索到不健康的网页,学生出于好奇就会浏览其中的内容。这会给判断能力还不强的儿童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安装网络过滤软件等措施之外,还要加强管理。

美术教育参考文献

你的美术教育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需要注意地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关于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特殊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科学文化和审美等素质,这些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缺少或忽略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为艺术教育主线,以学生才能和智力培养为中心,塑造心灵完美、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美术教学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适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的上半叶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产生了“情感思维教学法”、“眼高手低教学法”等,但各个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各自为战,自编教材也大多是根据自身情感因素确定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有很多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难以及时推广和普及。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把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混为一谈,单纯强调技巧训练。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美术教师能力水平很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再次是家长对孩子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并且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简单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使美术教学向多元知识结构教学转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美的素质。对学生来说,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利用种种方法训练人们的身心和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逐渐自由生长发育。美术教育除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以下具体方法和原则:第一,在观察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现代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要求学生从记忆观察对象入手,用概括表现方法和观察方法给身边的人画像,从外型到个性夸张中发现个性美,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看谁画得好,看谁画得“神似”,利用审美原则和艺术分析手段从直观感觉中获取美的表现语言,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第二,在摹仿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传授;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过程性、实践性等,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要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发。比如教师把美术大师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等,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临摹这些作品,如毕加索的《和平鸽》、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仅用几个线条和几个色块就已经内涵深远。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去读懂大师的表现意图。想象力触发创造力,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促进抽象思维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结合当前我国美术教育现状,我认为美术教育应强调以学生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为核心来整和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一、什么是创造力国外早期对创造力研究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从智力结构上把创造力与一般的智力区分开来,他认为创造力由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构成,而发散性思维是其核心部分。心理学家托仁斯在吉尔福特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三个品质特征。我国长期受这种智力形式说的影响,一般认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智力:如同传统观念一样,认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绝对聪明的,并往往把智力等同智商(IQ)。后D·W·麦克隆(1962)对数学和建筑学方面有创造力的人的研究发现,高智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智力不是构成创造力的全部。许多学者都认为,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可以说,创造力是一种与理性接缘的智力和与感性接缘的智慧共同的结晶。我国学者一般都认为,创造力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人格构成。在美术创造中,创造力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美术作品的独创性正是其价值所在。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二、美术教育中创造力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当今的美术教育片面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作用,也抹杀了学生的灵感和天赋。还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于临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表现,常常通过临摹灌输给学生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如此下来,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在临摹中逐渐减弱,习惯依葫芦画瓢,直至这种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并形成一种定势,画出来的画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们不会知道绘画是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各异的物象。临摹教学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所以在老师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老师,太难了,我什么也不会画。或者画出来的房子、树木千篇一律,没有创造性。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即使有一些写生训练,也是以固有的模式去画某一个东西,一成不变。学生的画没有情感,便失去了个性。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创造的能力。还有就是在美术作品的评估时,一些教师往往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品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文化宗旨,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老师不仅让学生临摹范画,更要临的像,所谓成绩评定就是越像越好,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这种像不像的说法,要求学生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现在学生的能动性。三、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教育的课外活动正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⒈ 培养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单向的思维模式,多维度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使之融合并产生新质。创造性思维更多的在于善于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智慧,形成新的成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理解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触、肌理等美感效果;挖掘其内在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例如,凡高的画是热情而富有表现力,其中一部分思想就是汲取了中国绘画和日本浮世绘的营养而成。在追求二度空间平面性的创作理念的同时,利用线条描绘物象轮廓,再加以著色,不添加光线的明暗变化,但突显色彩和线条机能。在构图上摆脱了传统透视的深度,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样子,并用他那粗硬的线条勾画出叶茎罐的轮廓,显示出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凡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而且受浮世绘的影响,选材开始趋于生活化、优雅化。他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对艺术事业狂热追求的写照。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可以组织一次讨论,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也可以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那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⒉ 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创造力的培养① 运用多种课堂形式和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美术课上老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听的垂头丧气。本来具有情趣、表现自由的美术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更加厌学。因此,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手段。“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的方法之一”(巴班斯基),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首先是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故事、游戏、音乐等方面,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一点本人在教学中已经充分得到证实。当我在讲一年级的《我心中的太阳》这课的时候,学生对很平常的太阳不感兴趣,所以意兴阑珊。于是我开始讲了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并制作了一个课件,里面包括了音乐、故事、图片、范画、游戏等形式,结果一堂课下来,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太阳,还大胆想象太阳的样子,想象着它的表情等,学生兴致高昂,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氛围里,学生能自由地发表、展示自己,也让他们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象,充分引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其次是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当讲到五年级《对着镜子笑起来》一课的时候,我先请同学自己拿出镜子来照着笑,但是大家都笑的很拘束,后来我就叫一位平时在班中很调皮的学生到上面来才表演,即兴发挥,结果他居然趁我不注意朝我做了个大鬼脸,大家都哄堂大笑,我也就假装不知道,大家的热情都调动起来的时候,再请其他表情丰富的同学上来表演给大家看,这个时候的气氛是最活跃的,我让学生再照镜子中的自己,大家处于兴奋状态。那么,离他们的创造也就不远了。② 加强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的横向联系,扩大创造空间。知识经验是创造的原料,思维加工的素材,创造常是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没有足够的信息贮备难以进行创新活动。日本的一项调查发现,学过三个专业的创造性居首位,具有两个专业基础的次之,只有一个专业的创造性居最末。可见知识经验的多少与创造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有利于创造。因此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对话、交叉、融合,是21世纪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现在小学里把美术课和音乐课综合起来统称艺术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能通过音乐欣赏,充分体验蕴涵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尝试用一些优美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创作的时候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创作。比如我有一次在讲《创意无极限,快乐大错位》这课时,我让同学听了交响诗《小巫师》,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激发了灵感和创作的热情。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有的绘画出小巫师的有趣形象,有的画小巫师因偷懒而被逮到的委屈的表情有的画出小巫师骑着扫帚翱翔蓝天的快乐模样……就这一首交响诗使同学们绘画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作品充满了稚嫩,洋溢着创新的灵气,闪烁着创造的智慧火花。③ 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出来。现在美术教育的对象大多数是一些不以美术专业作为自身的终身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所实施的教育就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应该突破纯粹的写写画画,增强学生与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和互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宽松式、游戏式的美术活动,比如到校园外通过观察作画,也可以选择一些特殊场所,在画布上自由作画。完成后还可以放在校园里展出,让学生和老师共同见证各自的进步。四、培养创造性人格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和视觉的敏锐性,满足其丰富的生命情感的需要,进而敞开对人生的理解。美术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要培养良好的创造性人格。通常一些学生在创作开始时有许多构思,可是因为对不确定性产生畏惧的心理,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去做,总是把自己束缚在一种技能、一种题材或一种风格中。这时老师就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涂鸦游戏,使学生体验到冒险所带来的惊喜,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相对的。但也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有点成绩就得意忘形,碰到一点挫折就一落千丈。老师就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使其认识到美术创作中个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扬长避短的心态来肯定自己的个性。美术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将对他们一生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新美术观念,使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以真正的提高,使其内心的情感,渗透到艺术家所表现的丰富情感世界中去。在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让美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参考文献[1] 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章志光 《小学教育心理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魏志英 《浅谈对美术教育中“综合”的认识》 《中国美术教育》2005 第一期

美术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可以给你发一下,有很多

关于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特殊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科学文化和审美等素质,这些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缺少或忽略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为艺术教育主线,以学生才能和智力培养为中心,塑造心灵完美、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美术教学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适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的上半叶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产生了“情感思维教学法”、“眼高手低教学法”等,但各个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各自为战,自编教材也大多是根据自身情感因素确定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有很多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难以及时推广和普及。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把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混为一谈,单纯强调技巧训练。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美术教师能力水平很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再次是家长对孩子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并且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简单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使美术教学向多元知识结构教学转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美的素质。对学生来说,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利用种种方法训练人们的身心和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逐渐自由生长发育。美术教育除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以下具体方法和原则:第一,在观察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现代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要求学生从记忆观察对象入手,用概括表现方法和观察方法给身边的人画像,从外型到个性夸张中发现个性美,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看谁画得好,看谁画得“神似”,利用审美原则和艺术分析手段从直观感觉中获取美的表现语言,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第二,在摹仿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传授;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过程性、实践性等,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要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发。比如教师把美术大师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等,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临摹这些作品,如毕加索的《和平鸽》、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仅用几个线条和几个色块就已经内涵深远。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去读懂大师的表现意图。想象力触发创造力,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促进抽象思维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关于美术教育的论文参考文献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近几年来,我校就 “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 ” 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以下表所列内容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美术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且,美术课的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电脑美术设计欣赏》,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操作,才能体会电脑美术的设计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演示运用 Phsotoshop 软件设计图片,将会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刻体会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们的整合将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够达到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欣赏 ? 评述 ---- 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 ? 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 欣赏 ?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 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设计 ? 应用 ---- 强大的软件供你用,轻轻松松搞设计。 对另一学习领域 “ 设计 ? 应用 ”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 Word 、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 ,再通过 “ 复制 ” 、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 Word 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突破难点, CAI 很管用。 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 CAI 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 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 CAI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 1 )分析解释。 CAI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CAI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 2 )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 CAI 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 3 )对比实验。 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说明道理和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 4 )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要求教师 “ 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茶壶造型》一课,可通过欣赏精美的宜兴紫沙壶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三、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习方式,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整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同时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由于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个别教育与班额偏大的矛盾,所以个别化教育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学习可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要求,学生可按照各自的学习速度开展学习,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搜集、处理信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 学会合作 ” 是未来教育的 “ 四大支柱 ” 之一。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比如《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教学,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头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如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建筑特色、故宫的珍贵藏品 …… 然后综合资源,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灯片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系统中由于 “ 信息技术 ” 要素的介入,使 “ 教师 ” 、 “ 学生 ” 、 “ 教材 ” 这三个要素改变了原来的地位。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材不再是物质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资源总和。整合教学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强于演绎推理,弱于概括判断。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许多资源,要合理处理这些信息,就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国长期以 “ 知识为中心 ” 的课程思想导致了学生对文字的敬畏和轻信,所以学生接触到网络信息时,往往也会轻信搜索到的任何信息。而学生在搜集到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或者与原有的知识相冲突时,就不得不去思考判断这些信息的可靠性。比如网上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解释就众说纷纭,对《蒙娜丽莎》中的模特是谁也有很多种说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会把这种思维方法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对解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 整合可能会导致传统美术技法的弱化。 由于美术中的某些课程的作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如 “ 封面设计 ” ,学生可通过 Word 或画图等软件制作出漂亮的作品,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颜料、画笔等工具,也不需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调色,那么他对颜料的属性可能就不太了解,对颜料调配的方法和技术可能就不熟练。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美术媒介的不熟悉,弱化传统美术技法,像中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有可能被年轻一代所抛弃。因此,并非所有的美术课程都可以和信息技术整合,勉强整合反而会弄巧成拙,如 “ 中国画 ” 的学习,应该沿用毛笔、宣纸这样的工具,以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网络管理的不完善和信息的良莠不齐可能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信息来源广泛,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的资源,但其中也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消极的和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搜索有关维纳斯的图片时,可能会搜索到不健康的网页,学生出于好奇就会浏览其中的内容。这会给判断能力还不强的儿童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安装网络过滤软件等措施之外,还要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可以给你发一下,有很多

  • 索引序列
  • 美术教育的论文参考文献
  • 美术教育的参考文献
  • 美术教育参考文献
  • 美术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美术教育的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