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清史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清史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发布时间:

清史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排列顺序为:学科类别、级别、刊名、出版地、主办单位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北大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历史系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档案学通讯《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考古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抗日战争研究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清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史研究北师大史学所北师大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世界历史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社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农史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科技史料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党史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百年潮北京中共党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发行杂志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档案学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档案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敦煌研究甘肃敦煌敦煌研究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学报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与文物西安·该刊编辑部陕西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档案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地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民国档案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明史研究合肥·黄山书社中国明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农业考古江西中国农业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月刊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集刊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吉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林上海·该刊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苏联历史问题西安陕西师大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委员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西北史地兰州·该刊编辑部兰州大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地方志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档案北京国家档案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经济研究杂志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党史研究资料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加拿大] 卜正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km_AnvfFdr0rwRv-NgAQ 密码:5iw0书名:哈佛中国史(全六卷)作者:[加拿大] 卜正民译者:王兴亮豆瓣评分:5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10页数:2264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哈佛中国史(全六卷)[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编辑推荐】【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课程指定教材】哈佛大学出版社先后于2009—2013年出版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汲取50年来世界中国史最新研究成果,谱写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2009年出版以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美国历史评论》《亚洲研究》《伦敦时报》等近百家媒体争相报导,好评如潮;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史乐民,剑桥大学教授麦大维,牛津大学教授戴彼得,华盛顿大学教授伊沛霞等世界知名汉学家一致推荐;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指定为中国历史课程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如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莱顿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备受欧美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的青睐。【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中国史》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反映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中国史研究较高水准的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与皇皇十余卷、内容专深、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的《剑桥中国史》不同,《哈佛中国史》每个断代均由一位学者一气呵成,文风通贯,浑然一体。《哈佛中国史》以全球视野突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真正做到了跨学科、跨领域讲述中国历史,全面涉及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民族史、中西交流史等多个学科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堪称21世纪史学研究的新典范。《哈佛中国史》丛书共六卷,分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个时代分野,上迄秦朝统一,下至清朝终结,以一种新鲜、紧凑、好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通贯上下,分量适中,权威详尽,获赞“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4位国际顶尖汉学家,倾10年之功】《哈佛中国史》丛书由国际顶尖汉学名家卜正民领衔罗威廉、陆威仪、迪特•库恩,倾10年之功辛勤创作,集世界中国史研究之大成。卜正民擅长以新颖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极具感染力的叙事风格讲述元明史;罗威廉为驰名国际的清史研究名家,所作“清卷”被誉为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必读的通俗佳作;陆威仪为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凭一己之力独立完成秦汉、南北朝和唐朝三卷;迪特•库恩专长于宋代物质文化史、科技史和艺术史,是德国重要的宋史研究专家,在世界汉学界享有盛名。【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人人爱读的大众历史读物】《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撰写,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写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历史学习者可从中了解世界中国史研究前沿,开阔新视野,学习新方法、新成果,而大众读者也可在享受会心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面对这套“大不一样的中国史”,豁然开朗。【20位中国史专家一致推荐】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长序推荐,秦汉史专家王子今、李开元、卜宪群、彭卫,南北朝史专家罗新、楼劲,唐史专家张国刚、郝春文、刘后滨,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元明史专家商传、张帆、李新峰、孙竞昊、方骏,清史专家李伯重、赵世瑜、夏明方等联袂推荐!【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编辑历时5年】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邀请海峡两岸优秀青年历史学者王兴亮、潘玮琳、李仁渊、张远、李文锋等携手翻译,编辑历时5年,精细打磨,力图向大众读者呈现一套可靠、可信、可读的中国通史。--------------------------【名家推荐】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哈佛中国史》主编卜正民,中文版总序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葛兆光,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成功地填补了一卷本中国史教科书和多卷本的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而成的《剑桥中国史》之间的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于朝代、每卷由一位作者独自撰写完成的解释性历史。——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中有些见解或许可以作为对我们的考察和理解有所助益的“他山之石”。比如,作者陆威仪教授在政治史、军事史之外,以“帝国的城市”“农村社会”“外部世界”“宗族”“宗教”“文学”“法律”几个方面说明秦汉历史,这样的分析方式富有新意。中国的秦汉史学者有必要从西方学者的文化理念、学术视角、考察思路、研究方法借鉴其优异之处,通过比较鉴别,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品质。——王子今,秦汉史专家,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回归叙事,是历史学的新趋势,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叙事有种种形式,形式的变化和创新,应是历史学的追求。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作出精准的概括,写成易懂的叙事,是需要相当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我相信,阅读《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的读者,一定会体验到作者陆威仪的苦心而受益。——李开元,秦汉史专家,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继《剑桥中国秦汉史》之后又一部认识和了解西方学者对秦汉历史总体看法的佳作。它把秦汉放在世界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观察,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秦汉历史的概貌与演变。陆威仪教授把目光深入到了历史的内部,用自己的体验与理论,而非“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体系,在各个专题中表达了自己不少独特的见解。与此同时,他对秦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碑刻资料以及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极为熟悉,信手拈来,运用得当,体现了一位专业史学家的高超素养。——卜宪群,秦汉史专家,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讲述汉朝崩溃到隋朝统一之间四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和日本最常见的通史型著作不同的是,政治史所占篇幅有限,而且这有限的篇幅也重在讲述引起政治变动的结构性因素的发展,历史解释的思想性因素被放在优先位置。作者陆威仪教授最深的关怀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描述社会与文化如何、为何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塑造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一扫陈陈相因的旧说所型塑的刻板印象,从多个角度展示该时代独有的魅力。——罗新,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一书对魏晋南北朝史的重写有相当坚实的理据,具备了“成一家之言”的基本条件。从历史空间的拓展,到士族、军将等历史要角的崛起和影响,再到芸芸众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态势,以及中外关系、社会体制、宗教形态和文化生活等领域所示特色的递嬗,陆威仪教授力图以此凸显当时一系列历史转折的内涵及其对此后中国史发展的意义。且其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具体样态,又堪称精神饱满而文史贯通,加之其通篇娓娓而谈、见微知著又要言不繁,遂能令人读之甚快而又会心深思。——楼劲,南北朝史专家、中国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写给西方读者阅读的一本概要性唐史著作,其谋篇布局不拘套路,抓住主要问题,不求面面俱到,有自己的独特叙事框架。有些内容,作者陆威仪教授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心得,有些内容则比较充分地综合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观察问题的视角独具一格,加上翻译语言和概念上的格义效应,在整体叙事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他山之石,对于国内读者有不可多得的参考意义。本书还保留了作者引用文献的出处,对于国内同行了解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无裨益。值得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张国刚,唐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世界性的帝国:唐朝》通过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城市、乡村、宗族、宗教、文化以及外部世界等方面的具体描绘,以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峰期异彩纷呈的恢弘画卷。作者陆威仪教授着重论述了在唐代社会诸多领域陆续发生的巨大变革,凸显了唐代历史的特点,也揭示了这一时代在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帝制时代后期的历史。——郝春文,唐史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如何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几无了解的读者讲述其最辉煌的朝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师从何炳棣先生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陆威仪执笔的《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一书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唐代历史观测点的选择独具特色,众多小故事背后都有大关怀,从帝制中国整体特征的宏观视野提出或综括出了许多独特的切入点。即使站在一个挑刺的专业研究者角度,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也相当愉悦。——刘后滨,唐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内容广博、行文晓畅是《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的重要特点。作者迪特·库恩眼界通贯东西,视域开阔,态度切实,通篇征引丰富,环环递进。整体叙述前后呼应,突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看到,这一时期“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的基础上”经历着中古历史的转型。宋代的新儒学思想家致力于为这一急剧转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脱胎于此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邓小南,宋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即使将来出自众人之手的《剑桥五代宋朝史》中译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这部书的价值,因为本书具有作者迪特·库恩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和宋史的鲜明特色。这部出自西方学人的书却力图回到传统中国的认知上,亦即探究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单就域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李华瑞,宋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卜正民教授用他新颖的视角和生动细节描写成就的一部元朝与明朝的历史。他将元朝与明朝的历史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史相结合,将传统的历史多层次并且立体化,将国家更看作为一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政治体,这些都是他与我们这些国内学者解读历史的不同之处。——商传,元明史专家,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不仅有着精致的结构,而且富有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卜正民教授强调了一个时代挣扎的身影:在政治人物的风云际会、民族迁徙斗争杀戮的背后,全社会(不只是中原农业文明群体)统统屈服、受制于环境变迁,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做出一定程度的探讨与努力。它兼顾各界读者的精心布局,与一贯的高度可读性,对专业、非专业读者各有价值。——李新峰,明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在本书《导言》中说:历史学家们现在对大清帝国的理解,与四五十年前我们所曾经理解的大不一样了。感谢作者罗威廉,本书夹叙夹议式的宏大叙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领域产出的丰硕成果,并且通过此一对比,领会五十年来人们对大清帝国的理解确实已经“大不一样”。——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由于史料、观点、方法各方面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难,可谓中国各断代史研究之冠。穷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史,本已非常人可为,而要写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难更是可想而知。本书作者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本书抛弃了传统的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与失败并存的重要时期,从而深入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这些特点,使得本书体现了前沿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一部难得的成功之作。——李伯重,明清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本身就是《剑桥中国史》“清代卷”的作者之一,又长期担任《中华帝国晚期研究》杂志的主编,这使他在综合利用现有中西方学者的成果方面具有优势,写作这样一部概括性的断代史驾轻就熟。读者阅读此书时,既可以发现他个人对清史的独特看法,也可以了解到海内外清史研究者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如何以一种较小的篇幅,雅俗共赏、夹叙夹议地展现大清一代的历史全貌,是我们中国的学者需要学习的。——赵世瑜,清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威廉教授的大作,以其非凡的学术功力,对费正清以来美国清史领域相继兴起的“冲击—回应论”、“中国中心观”以及“新清史”等诸多流派进行批判与综合,力图构建一种与传统中国的王朝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帝国形象,即一个具有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的“多民族普世帝国”。如果清史研究在未来的美国真的像罗教授最近预判的那样变成“绝学”,那么作为通史,这一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也很有可能成为某种“绝响”。——夏明方,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者简介: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神学院院长。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撰写其中第5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已翻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等。其中,《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秩序的沦陷》获得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迪特•库恩(Dieter Kuhn),1946年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4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地位和礼仪——从远古代到公元十世纪贵族的中国》等。----------罗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

《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

清史稿是后人编写的,所以不能叫清史。《清史稿》是北洋政府时期,经袁世凯批准,由赵尔巽为总担纲编纂的一部大型清朝历史史籍,因其未经总阅修订即匆忙付梓刊行,故曰“史稿”。参与该史稿纂修的工作人员,前后有300多人,编纂时间历达15年,最后成书536卷,800余万字。《清史稿》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但其在政治观点、体裁体例、史实内容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和舛错。认真研究总结《清史稿》纂修始末及其经验教训,对刚启动的新的大型清史纂修工程,不无裨益和借鉴。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清实录》才是清史:《清实录》与其他各朝实录一样,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大政日志,逐年逐月逐日排列皇帝的活动﹑诏谕和臣工奏议。《清实录》对皇帝一律歌功颂德,于皇室内部﹑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以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多有粉饰掩盖,甚至不惜一改再改。但《清实录》毕竟汇集了大量原始文件资料,是现存的清史的原始史料宝库。《清实录》中各朝实录记事细目多寡不均,但主要类别大多相同,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内容皆风罗包纳,篇幅较《明实录》多一千四百余卷,字数多一倍半,可称钜帙。《清实录》记载了清朝300余年皇帝在位期间的执政活动,堪称珍贵的历史典籍。然而这样重要的皇家典籍,却曾在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侵略者一改再改,隐藏了很多历史真相。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清史稿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清实录

清史研究杂志电子版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加拿大] 卜正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km_AnvfFdr0rwRv-NgAQ 密码:5iw0书名:哈佛中国史(全六卷)作者:[加拿大] 卜正民译者:王兴亮豆瓣评分:5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10页数:2264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哈佛中国史(全六卷)[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编辑推荐】【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课程指定教材】哈佛大学出版社先后于2009—2013年出版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汲取50年来世界中国史最新研究成果,谱写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2009年出版以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美国历史评论》《亚洲研究》《伦敦时报》等近百家媒体争相报导,好评如潮;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史乐民,剑桥大学教授麦大维,牛津大学教授戴彼得,华盛顿大学教授伊沛霞等世界知名汉学家一致推荐;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指定为中国历史课程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如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莱顿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备受欧美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的青睐。【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中国史》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反映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中国史研究较高水准的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与皇皇十余卷、内容专深、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的《剑桥中国史》不同,《哈佛中国史》每个断代均由一位学者一气呵成,文风通贯,浑然一体。《哈佛中国史》以全球视野突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真正做到了跨学科、跨领域讲述中国历史,全面涉及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民族史、中西交流史等多个学科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堪称21世纪史学研究的新典范。《哈佛中国史》丛书共六卷,分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个时代分野,上迄秦朝统一,下至清朝终结,以一种新鲜、紧凑、好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通贯上下,分量适中,权威详尽,获赞“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4位国际顶尖汉学家,倾10年之功】《哈佛中国史》丛书由国际顶尖汉学名家卜正民领衔罗威廉、陆威仪、迪特•库恩,倾10年之功辛勤创作,集世界中国史研究之大成。卜正民擅长以新颖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极具感染力的叙事风格讲述元明史;罗威廉为驰名国际的清史研究名家,所作“清卷”被誉为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必读的通俗佳作;陆威仪为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凭一己之力独立完成秦汉、南北朝和唐朝三卷;迪特•库恩专长于宋代物质文化史、科技史和艺术史,是德国重要的宋史研究专家,在世界汉学界享有盛名。【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人人爱读的大众历史读物】《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撰写,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写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历史学习者可从中了解世界中国史研究前沿,开阔新视野,学习新方法、新成果,而大众读者也可在享受会心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面对这套“大不一样的中国史”,豁然开朗。【20位中国史专家一致推荐】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长序推荐,秦汉史专家王子今、李开元、卜宪群、彭卫,南北朝史专家罗新、楼劲,唐史专家张国刚、郝春文、刘后滨,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元明史专家商传、张帆、李新峰、孙竞昊、方骏,清史专家李伯重、赵世瑜、夏明方等联袂推荐!【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编辑历时5年】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邀请海峡两岸优秀青年历史学者王兴亮、潘玮琳、李仁渊、张远、李文锋等携手翻译,编辑历时5年,精细打磨,力图向大众读者呈现一套可靠、可信、可读的中国通史。--------------------------【名家推荐】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哈佛中国史》主编卜正民,中文版总序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葛兆光,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成功地填补了一卷本中国史教科书和多卷本的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而成的《剑桥中国史》之间的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于朝代、每卷由一位作者独自撰写完成的解释性历史。——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中有些见解或许可以作为对我们的考察和理解有所助益的“他山之石”。比如,作者陆威仪教授在政治史、军事史之外,以“帝国的城市”“农村社会”“外部世界”“宗族”“宗教”“文学”“法律”几个方面说明秦汉历史,这样的分析方式富有新意。中国的秦汉史学者有必要从西方学者的文化理念、学术视角、考察思路、研究方法借鉴其优异之处,通过比较鉴别,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品质。——王子今,秦汉史专家,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回归叙事,是历史学的新趋势,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叙事有种种形式,形式的变化和创新,应是历史学的追求。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作出精准的概括,写成易懂的叙事,是需要相当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我相信,阅读《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的读者,一定会体验到作者陆威仪的苦心而受益。——李开元,秦汉史专家,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继《剑桥中国秦汉史》之后又一部认识和了解西方学者对秦汉历史总体看法的佳作。它把秦汉放在世界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观察,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秦汉历史的概貌与演变。陆威仪教授把目光深入到了历史的内部,用自己的体验与理论,而非“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体系,在各个专题中表达了自己不少独特的见解。与此同时,他对秦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碑刻资料以及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极为熟悉,信手拈来,运用得当,体现了一位专业史学家的高超素养。——卜宪群,秦汉史专家,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讲述汉朝崩溃到隋朝统一之间四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和日本最常见的通史型著作不同的是,政治史所占篇幅有限,而且这有限的篇幅也重在讲述引起政治变动的结构性因素的发展,历史解释的思想性因素被放在优先位置。作者陆威仪教授最深的关怀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描述社会与文化如何、为何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塑造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一扫陈陈相因的旧说所型塑的刻板印象,从多个角度展示该时代独有的魅力。——罗新,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一书对魏晋南北朝史的重写有相当坚实的理据,具备了“成一家之言”的基本条件。从历史空间的拓展,到士族、军将等历史要角的崛起和影响,再到芸芸众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态势,以及中外关系、社会体制、宗教形态和文化生活等领域所示特色的递嬗,陆威仪教授力图以此凸显当时一系列历史转折的内涵及其对此后中国史发展的意义。且其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具体样态,又堪称精神饱满而文史贯通,加之其通篇娓娓而谈、见微知著又要言不繁,遂能令人读之甚快而又会心深思。——楼劲,南北朝史专家、中国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写给西方读者阅读的一本概要性唐史著作,其谋篇布局不拘套路,抓住主要问题,不求面面俱到,有自己的独特叙事框架。有些内容,作者陆威仪教授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心得,有些内容则比较充分地综合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观察问题的视角独具一格,加上翻译语言和概念上的格义效应,在整体叙事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他山之石,对于国内读者有不可多得的参考意义。本书还保留了作者引用文献的出处,对于国内同行了解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无裨益。值得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张国刚,唐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世界性的帝国:唐朝》通过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城市、乡村、宗族、宗教、文化以及外部世界等方面的具体描绘,以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峰期异彩纷呈的恢弘画卷。作者陆威仪教授着重论述了在唐代社会诸多领域陆续发生的巨大变革,凸显了唐代历史的特点,也揭示了这一时代在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帝制时代后期的历史。——郝春文,唐史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如何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几无了解的读者讲述其最辉煌的朝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师从何炳棣先生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陆威仪执笔的《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一书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唐代历史观测点的选择独具特色,众多小故事背后都有大关怀,从帝制中国整体特征的宏观视野提出或综括出了许多独特的切入点。即使站在一个挑刺的专业研究者角度,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也相当愉悦。——刘后滨,唐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内容广博、行文晓畅是《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的重要特点。作者迪特·库恩眼界通贯东西,视域开阔,态度切实,通篇征引丰富,环环递进。整体叙述前后呼应,突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看到,这一时期“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的基础上”经历着中古历史的转型。宋代的新儒学思想家致力于为这一急剧转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脱胎于此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邓小南,宋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即使将来出自众人之手的《剑桥五代宋朝史》中译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这部书的价值,因为本书具有作者迪特·库恩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和宋史的鲜明特色。这部出自西方学人的书却力图回到传统中国的认知上,亦即探究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单就域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李华瑞,宋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卜正民教授用他新颖的视角和生动细节描写成就的一部元朝与明朝的历史。他将元朝与明朝的历史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史相结合,将传统的历史多层次并且立体化,将国家更看作为一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政治体,这些都是他与我们这些国内学者解读历史的不同之处。——商传,元明史专家,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不仅有着精致的结构,而且富有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卜正民教授强调了一个时代挣扎的身影:在政治人物的风云际会、民族迁徙斗争杀戮的背后,全社会(不只是中原农业文明群体)统统屈服、受制于环境变迁,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做出一定程度的探讨与努力。它兼顾各界读者的精心布局,与一贯的高度可读性,对专业、非专业读者各有价值。——李新峰,明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在本书《导言》中说:历史学家们现在对大清帝国的理解,与四五十年前我们所曾经理解的大不一样了。感谢作者罗威廉,本书夹叙夹议式的宏大叙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领域产出的丰硕成果,并且通过此一对比,领会五十年来人们对大清帝国的理解确实已经“大不一样”。——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由于史料、观点、方法各方面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难,可谓中国各断代史研究之冠。穷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史,本已非常人可为,而要写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难更是可想而知。本书作者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本书抛弃了传统的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与失败并存的重要时期,从而深入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这些特点,使得本书体现了前沿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一部难得的成功之作。——李伯重,明清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本身就是《剑桥中国史》“清代卷”的作者之一,又长期担任《中华帝国晚期研究》杂志的主编,这使他在综合利用现有中西方学者的成果方面具有优势,写作这样一部概括性的断代史驾轻就熟。读者阅读此书时,既可以发现他个人对清史的独特看法,也可以了解到海内外清史研究者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如何以一种较小的篇幅,雅俗共赏、夹叙夹议地展现大清一代的历史全貌,是我们中国的学者需要学习的。——赵世瑜,清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威廉教授的大作,以其非凡的学术功力,对费正清以来美国清史领域相继兴起的“冲击—回应论”、“中国中心观”以及“新清史”等诸多流派进行批判与综合,力图构建一种与传统中国的王朝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帝国形象,即一个具有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的“多民族普世帝国”。如果清史研究在未来的美国真的像罗教授最近预判的那样变成“绝学”,那么作为通史,这一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也很有可能成为某种“绝响”。——夏明方,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者简介: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神学院院长。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撰写其中第5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已翻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等。其中,《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秩序的沦陷》获得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迪特•库恩(Dieter Kuhn),1946年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4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地位和礼仪——从远古代到公元十世纪贵族的中国》等。----------罗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

《乾隆十三年》(高王凌)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picj    书名:乾隆十三年作者:高王凌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1页数:240内容简介:18世纪的清廷如何感受现代问题(如人口问题),提出跨时代意义的发展政策(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一脉相承),做出欧洲式的“现代反应”(如加强政府权力);乾隆帝欲“回复三代”,做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都是这本书的重要内容。作者从后宫到朝廷,从财政到经济,从政治到战争,为大家重绘了乾隆皇帝的本来面目。作者简介:高王凌(1950—2018),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从事清史研究三十余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一生潜心学术,成果丰硕,主要代表作有:“乾隆三部曲”(《乾隆十三年》《马上朝廷》《乾隆晚景》)、《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政府作用和角色问题的历史考察》《租佃制度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中国农民反行为研究》《统购统销之谜》《在清华大学讲土地关系》等十余部。

清史研究国际通讯杂志电子版官网

1、《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 台湾南天书局1998年(繁体本)2、《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台湾南天书局1998年(繁体本)。3、《中国近代社会史论纲》(合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10月。4、《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副主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5、《近代山西社会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6、《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7、《山大往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8、《山西大学百年校史》(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3月。9、《山西大学百年纪事》(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4月。10、《山西大学堂》(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11、《多学科视野中的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12、《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主编),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13、《中国近代史新编(修订版)》(合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14、《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15、《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16、《走向田野与社会》,三联书店(北京)2007年12月。17、《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18、《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1986-1989:1、《略论山西近代人口相对过剩问题》,《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3期。2、《山西近代人口高性比例及其后果》,《人口研究》1986年5期。3、《社会史和相邻学科》(乔志强、行龙),《理论信息报》1986年12月6日。4、《清末乡土志的史料价值》,山西地方志通讯1987年1期。5、《孙中山与中国近代人口问题》,《运城师专学报》1987年3期。6、《国外社会史研究》,《史学情报》1987年2期。7、《略论中国近代的“过剩”人口》,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4期。8、《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口史》,《光明日报》1987年11月11日。9、《近年来中国人口史研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9期。10、《二战以来国外人口史研究及其现状》,《人口研究》1988年1期。11、《中国近代人口分布及其流迁》,《史学月刊》1988年3期。12、《中国近代人口发展述略》,《北方论丛》1988年4期。13、《历史学者的奉献》,《山西日报》,1988年9月5日。14、《清末户口调查及反调查风潮》,《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4期。15、《中国人口史研究刍议》,《人口研究》1988年6期。16、《我看史学危机问题》,《山西日报》1988年2月22日。17、《辛亥革命前夕的妇女运动》,《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3期。18、《略论中国近代的人口城市化》《近代史研究》1989年1期。19、《中国近代人口史论纲》,《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2期。20、《中国近代的人口问题》,《人民日报》1989年5月29日。21、《从“两种生产”看中国近代农民起义》,《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3期。22、《中国近代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历史教学》1989年11期。23、《应当加强中国人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7期。24、《人口城市化与中国的近代化》,《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5期。1990-1999:25、《社会史与人口史》,《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3期。26、《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及其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2期27、《清末民初婚姻生活中的新潮》,《近代史研究》,1991年3期。28、《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学术季刊》1991年4期。29、《近代化过程中中西人口问题之比较考察》,《世界历史》1992年4期。30、《辛亥革命前夕的人口状况》,《历史研究》1992年1期。31、《人口问题与近代中国社会》,《首届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2、《太平天国前后安徽的人口变动》,《历史地理》第12辑。33、《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社会矛盾》,《中国史研究》1992年4期。34、《清代四川人口发展的历史特征》,《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4期。35、《孙中山人口思想评析》,《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2期。36、《近五年来中国人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12期。37、《近代中国人口压力的教训》,《北京日报》1993年7月21日。38、《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刍论——兼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乔志强、行龙),《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2期。39、《中国人口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读<简明中国移民史>》,《出版广场》1995年第4期。40、《社会史研究建言》(乔志强、行龙),《社会史研究通讯》创刊号。41、《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人口思想的核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5期。42、《竹枝词林巨制》,《中华读书报》1998年6月20日。43、《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3期。44、《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史林》1998年3期。45、《深入剖析上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清史研究》1998年4期。46、《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清史研究》1998年4期。47、《新史学的总体史追求》,《学习与探索》1999年1期。48、《中国社会史研究建言》,《社会史研究通讯》1999年1期。49、《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清史研究》1999年4期。2000-50、《乔志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山西文史资料》2000年11期。51、《左宗棠经营西北》,《光明日报》2000年6月30日。52、《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迁》,《历史研究》2000年4期。53、《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6期。54、《秧歌里的世界——兼论民俗文献与中国社会史研究》(行龙、毕苑),《民俗研究》2001年3期。55、《也谈社会史的“专史说”与“范式说”》,《光明日报》2001年7月3日。56、《谈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9期。57、《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8、《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6期。59、《要重视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光明日报》2001年12月4日。60、《山西大学校史三题》,《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2期。61、《岑春煊与山西大学的创立》,《光明日报》2002年4月7日。62、《五月八日——山西大学校庆日的由来》,《光明日报》2002年4月10日。63、《邓初民——新中国首任山大校长》,《光明日报》2002年4月12日。64、《构造开放的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6期。65、《从迎神赛社看近代山西民教冲突》(行龙 赵英霞),《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66、《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四个问题》,《山西日报》2003年12月2日。66、《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新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67、《社会史与经济史》,《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4期。68、《修纂清史正当时》,《山西日报》2004年7月6日。68、《一部重要的社会史资料》,《山西日报》2004年12月14日。69、《近代山西集市数量、分布及其变迁 中国经济史研究》(行龙、张万寿),《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2期。70、《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期,收入《黄河文化论坛》第13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1、《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晋商与地方社会》,《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1期。72、《怀才不遇:内地乡绅刘大鹏的生活轨迹》,《清史研究》2005年2期。73、《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4期。74、《山西商会与地方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期。75、《<退想斋日记>的发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古村赤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6、《太行精神永存》,《光明日报》2005年6月10日。77、《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8期。78、《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1期。79、《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奠基石:<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收入《闽教书香》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80、《明清以来晋水流域的环境与灾害——以“峪水为灾”为中心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史林》2006年2期,收入《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李文海、夏明 方 主编)三联书店2007年。81、《乔健先生的乡土关怀与我的赤桥情结》,《族群与社会》,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2、《剪子湾田野调查随感》(行龙、刘素林),《当代中国研究通讯》(台湾)2007年第6期。83、《二元叙事与土地改革——<翻身>与<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比较》(行龙 刘素林),《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冬季号(台湾,总第95期,第13卷第4期)。84、《二元叙事与土地改革——关于<翻身>、<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的文本研究》(行龙 刘素林),《乡村中国评论》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85、《追寻集体化——剪子湾村田野调查札记》,《中国农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4年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6、《图像历史: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视觉解读》,《新史学:感觉、图像、叙事》(杨念群主编),三联书店2007年。87、《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述略》(行龙、马维强)《中国乡村研究》(黄宗智主编)第5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88、《在村庄与国家之间——劳动模范李顺达的个人生活史》,《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山西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名家论坛特辑。89、《遗世独立的“政治标本”——李顺达》,《澳门月刊》2007年8月号。90、《李顺达:一位农民的喜悦与悲怆》,《传记文学》(台)第91卷第2期 。91、《the Past 20 Years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History》(Xing long and Hu Yingze),《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Volume 1 Number 2 December 2007。92、《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10期。93、《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发展导报》2007年11月20日;《山西日报》2008年1月8日94、《公共秩序的形成与变迁:对唐宋以来山西泉域社会的历史考察》(张俊峰、行 龙),《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95、《“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96、《汾河清、山西盛》,《山西日报》2008年5月20日。97、《Rural Grassroots Files From the Collectivization Era: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Shanxi University》(Xing Long and Ma Weiqiang)Modern China 2008 34: 372-395。98、《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20年学术经历之检讨》,《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99、《心香一瓣祭先师》,《山西大学报》2008年9月20日,《 山西日报》2008年10月7日。100、《历史课堂要“走向田野与社会”——关于区域社会史教学实践的一个新理念》(行 龙 常利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101、《清代新疆地区的晋商》,《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郑起东 史建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2、《〈新农村〉与新农村建设》(行 龙 胡英泽)《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103、《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30年的回顾与前瞻》 (赵世瑜 行 龙 常建华),《光明日报》2009年3月24日。104、《化荒诞为神奇:山西“水母娘娘”信仰与地方社会》( 行 龙 张俊峰), 《亚洲研究》58期,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105、《汾河清 山西盛(修改稿)》(大讲堂 ),《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14日。106、《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与成效》(行 龙 要英民),《中国高等教》2009年第12期。107、《“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1期全文转载。 1、《平遥古城》序言。2、《晋中商人与地方社会》序言。3、《明实录山西资料汇编》序言。4、《感受孟二冬 平凡见精神》,《山西大学报》 2006年1月1日。5、《乡贤柴作梓》,《 山西大学报》2006年2月28日。6、《中西合力:山西大学堂的初创十年》,《山西大学报》2005年9月10日。7、《5月8日:山西大学校庆日》等11篇 ,《山西大学报》2001年——2002年连载。8、《档案中的校史》,《 山西大学报》2010年1月1日。9、《文理科学生踊跃选修“中国式大讲堂”》,《 山西大学报》2007年1月1日。10、《心香一瓣祭先师》,《 山西大学报》,2008年9月20日。

清史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清代宫廷社会史》([美]罗友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5y3a书名:清代宫廷社会史作者:[美]罗友枝译者:周卫平豆瓣评分:7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3页数:478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专著。罗友枝做出了我们能够期待一部优秀学术著作所能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给出大胆的概念和论点,同时为未来几代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基础研究。本书提出的问题很吸引人,也很重要。通过艰苦的档案搜集工作,罗友枝发掘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资料,这使她的著作成为研究清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满族宫廷的公开和非公开礼仪的珍贵手册。罗友枝的专著是一个里程碑,代表了研究中国的新历史学的开端:本书是对远比我们以往所知更为复杂的和更具文化多元性的帝制中国的精深研究。作者简介:罗友枝(Evelyn Rawski,罗斯基),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国史教授。1996年罗友枝在全美亚洲年会上发表演讲,对何炳棣的“汉化”说提出质疑。她从“满洲”中心观出发,认为清朝能够成功统治近三百年,主要原因并非“汉化”或“中国化”,而是清朝统治者保持了国语骑射等“满洲”认同,并利用与亚洲内陆非汉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用不同的方式统治一个包括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汉族等的多民族帝国。她强调“清帝国”与“中国”并非同义词,而是一个超越了“中国”的帝国,中华民族不过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并提出要重新审视清史。

《辛亥革命的影像记忆》(杨天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emdu书名:辛亥革命的影像记忆作者:杨天石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9-12页数:288内容简介:百年辛亥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本书尝试从影像的角度,避免既往辛亥革命史叙述的脸谱化倾向,将珍贵的历史影像呈现给读者,辅以当事人的自述或回忆,期待在对近四百帧历史图片的追索中,切近当时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实况,革命者的生活世界与革命生涯,还把革命的对象——清廷及其代言人纳入图像世界,邀请读者进入那一段逼真而鲜活的历史场景,感受那一波惊天动地的革命巨浪。作者简介:杨天石,江苏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京都大学客座教授,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长期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文化史,著有《寻求历史的谜底》、《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海外访史录》、《找寻真实的蒋介石》(Ⅰ、Ⅱ)、《帝制的终结》等,合著有《中华民国史》第一编及第二编第五卷、《南社史长编》等。现正主编多卷本《中国国民党史》。谭徐锋,1981年生于重庆垫江,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关注中国近代史,侧重政治文化与知识分子史。文字散见于(香港)《二十一世纪》、《三联生活周刊》、《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人文杂志》等。

清史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因为《清史》的编纂面临着庞大的资料整理和翻译任务。《清史》是我国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编纂于2004年全面启动。2015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清史《清史》是我国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编纂于2004年全面启动。从2002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至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计划每卷约35万字。编纂清史,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庞大而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不仅要完成主体工程,即写出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学著作,还包括整理出版相关的档案、文献和译著等基础工程,因此整个编纂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需要“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因此,国家投入经费约6亿元人民币,将携手台湾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工作,是《清史》编纂的一个特点。在讨论确定《清史》的体例体裁过程中,编纂委员会先后邀请了台湾大学、台北政治大学、台北故宫等七八个台湾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中国内地,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历史类核心期刊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3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4 世界历史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5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6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所 7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8 文博 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等 9 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0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

  • 索引序列
  • 清史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
  • 清史研究杂志电子版
  • 清史研究国际通讯杂志电子版官网
  • 清史研究杂志电子版下载
  • 清史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