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简述计算机发展史与其发展前景论文

简述计算机发展史与其发展前景论文

发布时间:

简述计算机发展史与其发展前景论文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五代: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1958年)以电子管作为逻辑部件,被称为电子管时代;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9-1964年)采用晶体管作为计算机逻辑部件,被称为晶体管时代;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65-1970年)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被称为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第四代电子计算机(1971-1989年)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于计算机,寄存器多,速度快、称为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第五代为发展中的计算机科学时代,主要有智能型计算机、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及多媒体技术。

《博古通今》是小码王斥资打造的科普性趣味视频,从历史上计算机什么时候出现发展到目前的智能家居,从计算机内部执行的二进制原理到文件的编码解码。让孩子们在学习编程的时候,了解计算机周边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简述计算机发展史与其发展前景论文的区别

一、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二、计算机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电子管数字机:在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晶体管数字机: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集成电路数字机: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大规模集成电路机: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三、现代计算机的分类:超级计算机:通常是指由数百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组成的、能计算普通PC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的计算机。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个人电脑:包括台式机、电脑一体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平板电脑等。网络计算机:由服务器、工作站、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组成的网络服务系统。工控机:是一种采用总线结构,对生产过程及其机电设备、工艺装备进行检测与控制的计算机系统总称。主要有PC总线工业电脑(IPC)、可编程控制系统(PLC)、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系统(FCS)、数控系统(CNC)五种。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以应用为中心、以微处理器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的,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综合性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它是计算机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也是种类繁多,形态多种多样的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几乎包括了生活中的所有电器设备,如掌上pda、计算器、电视机顶盒、手机、数字电视、多媒体播放器、汽车、微波炉、数字相机、家庭自动化系统、电梯、空调、安全系统、自动售货机、蜂窝式电话、消费电子设备、工业自动化仪表与医疗仪器等。四、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管理:包括信息处理及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具体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分类、排序、检索和发布等一系列工作。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早的应用领域,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值计算问题。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利用计算机实时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按最优值迅速地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调节或自动控制。采用计算机进行过程控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控制的自动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控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从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量及合格率。辅助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翻译:机译消除了不同文字和语言间的隔阂,堪称高科技造福人类之举。但机译的译文质量长期以来一直是个问题,离理想目标仍相差甚远。多媒体技术: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图形和图像等各种媒体综合起来,构成一种全新的概念—“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是由一些独立的和具备信息交换能力的计算机互联构成,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在网络方面的应用使人类之间的交流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障碍。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巨型化:是指为了适应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发展高速度、大存储容量和功能强大的超级计算机。微型化: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未来计算机仍会不断趋于微型化,体积将越来越小。网络化:未来计算机将会进一步向网络化方面发展,无线网络将会越来越普及。人工智能化:人类不断在探索如何让计算机能够更好的反应人类思维,使计算机能够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可以通过思考与人类沟通交流,抛弃以往的依靠通过编码程序来运行计算机的方法,直接对计算机发出指令。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文字为一体,使信息处理的对象和内容更加接近真实世界。技术结合:计算机微型处理器(CPU)以晶体管为基本元件,随着处理器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计算机结构和元件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光电技术、量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新型计算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博古通今》是小码王斥资打造的科普性趣味视频,从历史上计算机什么时候出现发展到目前的智能家居,从计算机内部执行的二进制原理到文件的编码解码。让孩子们在学习编程的时候,了解计算机周边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制程序,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出现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主要应用于事物管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出现分时操作系统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微型计算机应用发展到社会

电脑的学名为电子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 通常说到“世界公认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大多数人都认为是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4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这个说法被计算机基础教科书上普遍采用,事实上在1973年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应该是美国爱何华大学的物理系副教授约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于1939年10月制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会,是因为“ENIAC”的研究小组中的一个叫莫克利的人于1941年剽窃了约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并在1946年时,申请了专利。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3年这个错误才被扭转过来。(具体情况参阅百度百科----“约翰·阿坦那索夫”词条,希望大家记住ABC和约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后的教科书能够修改这个错误)。后来为了表彰和纪念约翰·阿坦那索夫在计算机领域内作出的伟大贡献,1990年美国前总统布什授予约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奖项----“国家科技奖”。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最初的计算机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而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0年推出。IBM推出以英特尔的x86的硬体架构及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并制定以PC/AT为PC的规格。之后由英特尔所推出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所推出的操作系统发展几乎等同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历史。Wintel架构全面取代了IBM在个人电脑主导的地位。从计算机的类型、运行方式、构成器件、操作原理、应用状况等划分,计算机有多种分类。 从数据表示来说,计算机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以及混合计算机三类; 数字计算机按构成的器件划分,曾有机械计算机和机电计算机,现用的电子计算机,正在研究的光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等等。 电子计算机就其规模或系统功能而言,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计算机和单片机。 综合起来说,计算机的分类是这样的: (1)按照性能指标分类 ① 巨型机: 高速度、大容量 ② 大型机: 速度快、应用于军事技术科研领域 ③ 小型机: 结构简单、造价低、性能价格比突出 ④ 微型机: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 (2)按照用途分类 ① 专用机: 针对性强、特定服务、专门设计 ② 通用机: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解决各类问题 (3)按照原理分类 ① 数字机: 速度快、精度高、自动化、通用性强 ② 模拟机: 用模拟量作为运算量,速度快、精度差 ③ 混合机: 集中前两者优点、避免其缺点,处于发展阶段不论何种计算机,它们都是由硬件和软件所组成,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硬件 计算机系统中所使用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设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如中央处理器( CPU )、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及总线等。 ①存储器。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数据,程序是计算机操作的依据,数据是计算机操作的对象。存储器是由存储体、地址译码器 、读写控制电路、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组成。能由中央处理器直接随机存取指令和数据的存储器称为主存储器,磁盘、磁带、光盘等大容量存储器称为外存储器(或辅助存储器) 。由主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和相应的软件,组成计算机的存储系统。 ②中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存储器内的程序 ,逐条地执行程序所指定的操作。中央处理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据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算术逻辑部件、操作控制器、程序计数器(指令地址计数器 )、地址寄存器等。 ③外部设备是用户与机器之间的桥梁。输入设备的任务是把用户要求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字符、文字、图形和程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所能接受的编码形式存入到计算机内。输出设备的任务是把计算机的处理结果以用户需要的形式(如屏幕显示、文字打印、图形图表、语言音响等)输出。输入输出接口是外部设备与中央处理器之间的缓冲装置,负责电气性能的匹配和信息格式的转换。 软件 对能使计算机硬件系统顺利和有效工作的程序集合的总称。程序总是要通过某种物理介质来存储和表示的 ,它们是磁盘、磁带、程序纸、穿孔卡等,但软件并不是指这些物理介质,而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程序本身。可靠的计算机硬件如同一个人的强壮体魄,有效的软件如同一个人的聪颖思维。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系统软件是负责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调度、监视和服务。应用软件是指各个不同领域的用户为各自的需要而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 ①操作系统 :系统软件的核心,它负责对计算机系统内各种软、硬资源的管理、控制和监视。 ②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对计算机系统内全部文件、资料和数据的管理和共享。 ③编译系统:负责把用户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源程序编译成机器所能理解和执行的机器语言。 ④网络系统:负责对计算机系统的网络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使得在多台独立的计算机间能进行相互的资源共享和通信。 ⑤标准程序库:按标准格式所编写的一些程序的集合,这些标准程序包括求解初等函数、线性方程组、常微分方程、数值积分等计算程序。 ⑥服务性程序:也称实用程序。为增强计算机系统的服务功能而提供的各种程序 ,包括对用户程序的装置、连接、编辑、查错、纠错、诊断等功能。为了使计算机能算得快和准、记得多和牢,数十年来,对提高单机中的中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

简述计算机发展史与其发展前景论文的关系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五代: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1958年)以电子管作为逻辑部件,被称为电子管时代;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9-1964年)采用晶体管作为计算机逻辑部件,被称为晶体管时代;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65-1970年)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被称为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第四代电子计算机(1971-1989年)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于计算机,寄存器多,速度快、称为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第五代为发展中的计算机科学时代,主要有智能型计算机、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及多媒体技术。

首先是图灵机模型,到第一台计算机,到冯诺依曼模式,冯诺依曼模式也就是我们现在计算机的模型,现在的计算机根据物理器件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一1957年) 硬件主要采用电子管,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一1964年) 硬件主要采用晶体管,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一1971年) 硬件主要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计算机(1972年至今) 硬件主要采用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的诞生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用了18000个电子管和86000个其它电子元件,有两个教室那么大,运算速度却只有每秒300次各种运算或5000次加法,耗资100万美元以上。尽管ENIAC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计算机的始祖,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计算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时代,从1946年到1959年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由于一部计算机需要几千个电子管,每个电子管都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因此,如何散热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电子管的寿命最长只有3000小时,计算机运行时常常发生由于电子管被烧坏而使计算机死机的现象。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从1960年到1964年,由于在计算机中采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体管,所以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得多,不需要暖机时间,消耗能量较少,处理更迅速、更可靠。第二代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从机器语言发展到汇编语言。接着,高级语言FORTRAN语言和cOBOL语言相继开发出来并被广泛使用。这时,开始使用磁盘和磁带作为辅助存储器。第二代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来了,计算机工业迅速发展。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政府机关。 从1965年到197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到计算机中来,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这个晶片比手指甲还小,却包含了几千个晶体管元件。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亿美元开发的IBM 360系列。 从1971年到现在,被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不过,这种集成电路已经大大改善,它包含着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简称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简称VLSI)。1975年,美国1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PersonaI Computer),从此,人们对计算机不再陌生,计算机开始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算机网络的历史与未来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  计算机网络出现于5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速度很快。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计算机数量很少,价格很昂贵。早期的所谓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这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机联机系统,也被称为终端―计算机网络或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和硬件价格的下降,一个部门或一个大公司常常拥有多台计算机系统,这些计算机系统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它们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于是出现了一种以传输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用通信线路将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群,这就是计算机网络的低级形式,被称为计算机通信网络。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用户对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计算机之间能传输信息,还希望共享网内计算机的资源或调用网内的几个计算机系统共同完成某项工作。这种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使得用户使用网络中的资源就像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资源一样方便,这种网络就是所谓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简称计算机网络。  正如大多数计算机技术一样,网络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其他许多技术的发展,其中有的个重要的技术,一个是低成本的计算机硬件,另一个是管理硬件的计算机软件。反过来,其他技术也依赖计算机网络以提高生产率,实现软件、硬件资源的共享。这种相互依赖性正是促进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计算机的网络发展史可以看出,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各种不同的理解。现在―般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配有相应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1970年,美国信息处理学会联合会从共享资源角度出发,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连接起来,并各自具备独立功熊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这里的计算机可以是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机等。  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有人问你未来的PC机将会发展成为何样?相信大家都能轻易地道出几点,比如说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将会变得更快,计算机的各项功能将变得更加强大和完善,当然在网络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计算机的支持无线宽带网络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然而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事实上在过去将近20多年的时间里,全球几个知名的PC制造商,如DELL、IBM、苹果等,在对PC机的创新方面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进步。要说有,那么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也就是PC机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娇小,CPU的处理能力变得越来越强而已。而其他的方面,比如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法论等都没有任何的变化,几乎与当年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时代的PC机架构如出一辙,没有任何实质上的进步。另外,现在大家对PC机的应用也仍仅限于“文字处理”、“表格制作”以及“图形设计”等几个有限的方面。惟一值得一提的变化可能也就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进步所带来的“电子邮件”和“及时信息”的使用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科技的日益普及和发展,带给人们的将是使大家的生活更便利,日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还可以促进科技的更快速发展。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随之扩大和加深,比如人际关系的疏离,人们对电脑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甚至产生更为高超的犯罪技术等。因而,综观计算机技术与个人在的关系,不但是相互结合地越来越紧密,而且还会对未来的人类社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科技始终来自源人性,计算机及其相关科技的发展不但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人机介面力求完美,网络运行和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在它们的管理更要加上“人文素养”,这才是计算机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基本要件

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前景

一、计算机专业一直是人们口中的热门专业,近年来,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也不断扩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国内的软件开发人才,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人才缺乏比较严重。高水平的系统分析师,资深项目策划人员非常少,从事程序开发的程序员也比较缺乏。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总需求量有明显变化,企业是吸纳人才的主力,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需求会迅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产值增长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三、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应用的逐渐普及。四、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IT行业的发展。在最近几年内IT在职场排行榜中仍旧处于所有行业中的“老大”。虽然说计算机这行就业单位很多,但是面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五、计算机就业方向软件方向,软件就业方向有软件开发,软件架构师,软件测试,应用软件(包括手机程序)的调试、运行、测试、维护及质量管理等技术岗位的工作。JAVA软件开发,软件公司中Java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等相关职位。网络方向,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外资企业、电力、电信、汽车、房地产、金融、保险、税务、教育、科研等各个行业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六、计算机的就业趋势从总体上讲,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总需求量有明显变化,但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将更加宽泛,需求的主体由政府机关、金融单位、电信系统、国有企业转向教育系统、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等中小用人单位,由于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率与供求比例明显相差大。企业是吸纳人才的主力,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需求会迅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产值增长在20%以上,中国加入WTO,外国资本、公司的涌入,需要招聘大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人才流动会偏向外资企业。七、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应用的逐渐普及。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IT行业迅猛发展,就业工作岗位也比比皆是。在最近几年内IT在职场排行榜中仍旧处于所有行业中的“老大”。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也应该有所提高。虽然说计算机这行就业单位很多,但是面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

目前互联网行业发展还是处于比教良好的一个状态,薪资已经超过金融行业,岗位需求还是很多的。

一、引言21世纪将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纪,21世纪将是计算机化的世纪。在计算机大家族中,超级巨型计算机(或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技术发展的顶峰,它集中了现代高科技之精华,因而国际上公认超级计算机技术及其超级计算机产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行家们认为,在21世纪超级计算机将是决定谁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美国国防部曾声称"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技术的顶峰,如果超级计算机的研究与开发落后于外国,国家安全将受到威胁。"美、日以及西欧各国围绕超级计算机,即万亿次量级的超级巨型计算机,已开展激烈的争夺战,都想捷足先登,先发制人。为此,他们各施高招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制订了发展超级计算机的五年或十年计划。美国政府制订了"超级计算机与通信"(HPC&C)的发展计划,美国国防部也把超级计算列为"21世纪科研关键技术"之一,仅此一项,投资就达17亿美元。为了保证在1995~2000年分别研制成功万亿次和百万亿次量级的高性能超级巨型计算机,美国国防部还准备拨款21亿美元以支持此项研究任务的按期完成。如果此项计划得以圆满完成,将使美国今后十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增加2000~3000亿美元。日本也不甘落后,他们对美国发展万亿次量级的巨型机极为关注,计算机业界反应十分强烈,积极主张动用三倍于美国的巨额投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高技术基础的设施建设(包括10个巨型机中心)。日本政府依据知识阶层与计算机业界的强烈呼声,于1992年制订了国家直接领导、统一指挥,组织政府相关部门、计算机界厂商、高等学府联合研究、成果共享、全面开发的国策,并把大规模并行计算机列为国家90年代的重点发展项目。日本政府依据此国策,制订了为期十年的"真实世界计算机计划"(简称RWC计划),其中有两项是发展万亿次量级超级巨型计算机的计划。日本计算机业界则雄心勃勃,企图从美国人的手中抢占巨型机霸主的世界领导权。西欧对于并行处理技术的研究以及并行机产品的研制也已有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德、英、法对发展并行机系统十分重视,并于1991年制订了"TeraFlop计划"(即研制万亿次量级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旨在5年内推出万亿次量级的超级巨型计算机。近五年来的实践表明,要实现万亿次量级超级巨型机,非并行机型莫属,即唯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才能胜任。传统向量多处理系统是不行的,这是因为单个CPU的速度总会受到物理极限的制约,其性能总是有限的,即使采用多处理机结构形式,因其紧耦合势必制约了微处理器的数量,最终导致系统性能有限而无法攻克万亿、百万亿次量级的难关。因此,只有并行机才能担负攀登万亿次量级的大关,挑起计算机业界的历史使命。二、并行机领域的热点与发展动向向量处理机高度并行化模式的兴起近年来,美、日两国的许多著名巨型机厂商,兴起了传统向量巨型机技术和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处理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向量处理机高度并行化,既能保持同以往传统向量巨型机软件的兼容性,又能大幅度提高系统运算速度。例如,CrayResearch公司的CRAY-YMP系列、日本富士通公司研制的VPP500等。业界人士极为关注这一模式,而且引发了一些产品转向这一模式,增加了并行机产品的类型、档次与数量,从而扩大了并行领域的竞争者,加大了竞争力度。Unix操作系统将统一标准1995年9月,以美国IBM和HP为首,联合欧洲、日本等全球50多家著名电脑厂商结成同盟,共同商定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Unix操作系统的诸多版本已广泛应用于巨型机、工作站甚至台式机。目前,Unix系统主要版本已超过25种,从而使编程人员的工作非常繁杂,因他们首先必须弄清楚是为哪种平台编制软件。Unix操作系统标准统一后,新一代Unix将适用于64位微处理器,比现行的32位微处理器功能更强大,方便于各档次主机用户。美、日政府重新定义巨型机具有何种等级性能的计算机才能称之为巨型计算机?美、日政府为此曾几次修改其定义,这是因为计算机性能这几年大幅度提高。经美、日商定,从1995年4月1日起,将巨型计算机的性能定义为5Gflops(即每秒50亿次浮点运算),而1990年至1995年3月定义为300MFlops,1990年以前定义为100Mflops。美、日政府修改巨型机定义的主要目的是方便政府采购时的公开招标和简化手续。万亿次量级CRAY-T3E系统已有主CRAYResearch公司于1995年初接受美国国防部下层"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的订货,为其研制高性能超级并行机系统CRAY-T3E,其最高性能可达每秒2万亿次浮点运算。T3E系统的PE板的微处理器是采用DEC公司最新产品DEC21164(DECAlphaEV5),体系结构为MIMD与SIMD,32位和64位,时钟频率为300MHz,冷却采用液冷和空冷。Intel将拥有万亿次量级MPP系统Intel公司已接受美国能源部的订货,为其建造一台优于目前最高性能的新型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将采用9000多个Intel生产的PetinumPro(P6)微处理器,其峰值性能达到每秒8万亿次浮点运算。系统主存容量为262GB,产品合同规定于1996年底以前交付用户使用。该设备将安置于墨西哥州的阿可奇市的圣地亚国家实验室内。美能源部部长助理维克多·雷斯说:"克林顿总统已许诺要结束地下核实验。这样,计算机模拟就成为确保美国核威慑力量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主要手段,我们即将执行一项十年计划,利用高性能的超级计算机技术,以实现国家安全目标。"这台万亿次量级的计算机,可使美国能源部的各项重要应用项目的运算速度提高十倍。日本研制万亿次量级的超级计算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全日本18所大学的30多名研究人员,经过三年的前期研究,已取得丰厚的成果,并已在1995年开始着手研制每秒万亿次运算性能的超并行计算机———JUMP-1。研究重点:微处理器网络化的处理器的结构,尽可能地利用流水线方式向量巨型机的应用软件。从1996年起,把重点研究领域转向超并行机和通信的结合问题。JUMP-1系统将配置512个Sun公司生产的SuperSPARCCPU芯片,至多可配置16000个。该系统由128个集群处理器组成,每一个集群处理器包括4个SuperSPARC、2个64MB存储器、智除JUMP系统以外,日本研制巨型机的著名厂商还加紧向研制万亿次量级的超级巨型机进军。富士通在VPP500的基础上,继续采用向量技术和并行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将由1000个处理器构成,旨在完成万亿次运算。NEC公司计划于1996年推出万亿次量级超级巨型计算机,系统将由512个微处理器组成(单个微处理器峰值达2Gflops)。日立公司也不甘落后,也计划于1996年推出万亿次量级超级巨型机,该系统将采用三维交叉开关连接2000~4000个微处理器。Alpha21164实现10亿次量级大关1994年9月20日,DEC公司宣布推出其新产品一代骄子———21164高速微处理器芯片,其性能达到每秒10亿次指令大关,震动了整个计算机业界。21164微处理器芯片集成了930万个晶体管,钟频高达300MHz,在业界率先突破了Bips级大关。21164的问世,表明64位体系结构技术正走向成熟,市场潜力也正在逐步释放出来。CRAYResearch公司行将推出的万亿次量级超级巨型计算机CRAY-T3E,确定采用DEC公司生产的21164芯片,这就是对21164芯片潜能的有力佐证。中国自行研制的曙光1000并行机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已于1995年5月通过了国家级鉴定。系统峰值速度可达每秒25亿次,实际上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亿次浮点运算,内存容量1024MB。曙光1000采用多项90年代国际上最新并行处理技术,特别是蛀洞路由器芯片和并行优化编译器堪称世界先进技术。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曙光1000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并行处理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曙光1000并行计算机可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石油勘探与地震数据处理及科研工程等领域。西欧的并行机1995年春,日本先进科技研究所向德国Parsytec计算机公司购置一台Gc/Power-plus并行机,该系统是由128个Motorola、IBM、Apple三家公司联合研制的PowerPC微处理器组成,性能达到每秒100亿次浮点运算。日本向德国进口并行机产品一事,说明了欧洲并行技术正趋于成熟,其产品正在走向国际并行机市场,并将同美、日诸多并行机厂商展开有力的竞争。并行机的市场走向传统的向量巨型机市场将逐步被大规模并行机(MPP)以及基于RISC的对称多处理机(SMP)所取代,因而今后传统向量巨型机的市场将进一步滑落,但因种种历史缘由,在近几年内,传统向量机与并行机仍将共存互补。MPP已达到技术发展的成熟时期,并已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TMC(思维机器公司)等公司的破产印证了这一点。目前,MPP产品市场已出现供大于求,在过去一两年内,MPP厂商没有几家能获盈利。IDC(国际数据公司)预计,MPP厂商将会在商业领域里寻找到用户,并且应减少在技术领域里的注意力。在MPP产品结构方面,以中档产品为主,在此领域里将会增长12%~24%,而传统向量巨型机将滑落3%。IDC还认为在未来的几年里,由于并行市场疲软,加之不断有新的厂商加入这一市场竞争,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遂使并行机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因此,一些实力不强的厂商将被迫退出市场。例如,TMC公司破产后,弃硬从软,将从事并行处理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计算机体系结构面临重大变革随着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冯·诺伊曼计算机结构将面临诸多重大变革,内容如下(1)理想的并行计算机模型模型提供并行硬件与并行软件之间的高效率接口,以最大限度地支持高性能。(2)万亿次量级高性能并行处理系统为实现万亿次量级高性能并行处理机需要解决单个处理器效率、可扩展的并行处理节点、友好的I/O子系统,以及统一的地址空间、存储器带宽和访问时间,并进一步提高性能价格比等技术问题。(3)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将向着高度复杂化、集成化,走大规模,并行化的道路。(4)与计算机发展相关的领域·重点革新硬件体系结构、封装工艺及设备技术;·开发与处理器功能相匹配的高性能外部设备;·在网络中,优化集中式通信的信息处理,满足实时要求,解决可靠性与容错性问题;·进一步更新编程模型与环境。三、并行机的发展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种高性能的,即运算速度达到万亿次、百万亿次甚至于更高的超级计算机,以此解决诸如气象模拟、流体湍流分析、污染分析、人类染色体、半导体模拟、视学科学、认知科学、燃烧系统、海洋环境以及核试验模拟等一类的问题。具体的例子有,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希望提供一台拥有每秒百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美能源部希望在2000年时为他提供10万亿次量级超级计算机。这些用户的要求,只有靠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去实现,只有大规模并行机才能胜任。尽管在1994年末,1995年初,在并行机领域里曾出现TMC等几家公司的破产、倒闭,但这恰好表明,MPP系统进入优胜劣汰的成熟时期。CRAYResearch公司的2万亿次CRAY-T3E、Intel公司的8万亿次MPP系统已分别被美国防部、能源部订购,并将于年内交货。此外,美、日、西欧等国一大批并行机制造商推出的中、低档的并行机系统,正源源不断地涌入世界巨型机市场,并在各个领域(特别是正在向商业领域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支持。当前,世界上凡是有能力研制巨型机的厂商,已大多转向研制并行机或者是研制向量技术与并行技术相结合的向量处理机高度并行化的系统,如VPP500等。总之,超级巨型机系统结构离不开并行处理技术,并行机将逐步取代传统型向量机。大规模并行处理机正值年富力强的壮年时期,技术上已趋于成熟,因而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担负起攀登万亿次、百万亿次,甚至于更高量级超级计算机的历史使命。万亿次量级的超级计算机有望在今年年内问世。诚然,并行机在今后的发展史上,在前进的历程中,还会有许多诸如应用软件不丰富,运算效率不高,高档次代表MPP风格的大系统实际用户还很少等等现实问题。尽管如此,但决不会影响并行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并行处理技术及其产品大规模并行机系统的竞争是激烈的,前途是光明的,攀登万亿次量级超级计算机的历史使命是能够如期完成的。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一:微型化什么是微型化?简单来说微型化就是计算机体积更小了。对于那些需要经常携带计算机出门工作的人来说,计算机如果太重了,携带出门是非常累的一件事,而目前计算机的体积显然是还没有达到人们心中理想的重量。小编来和大家举个例子,办公计算机总共有两个尺寸,一个是13英寸左右,体积重量大概是1365g;而另一个是15英寸以上,体积重量基本上不会超过1500g。所以,关于计算机的体积,小编认为这是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之一,小编希望未来计算机体积可以控制在500g左右。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二:巨型化所谓巨型化,是指计算机的反应速度更快、储存容量更大、功能更完善、可靠性更高。现如今,计算机已在各个方面都有运用,比如电子、人工智能、军事等等,计算机应用领域可以说是非常广泛的,由此则可反映出一个现象,人们对于计算机的要求也更高了,如果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缓慢的话,则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小编认为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在更新换代速度上,需要再次加快脚步,这就是巨型化。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三:智能化智能化不用多说了,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计算机更加智能,与人类接轨,可以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举个例子,假如有人需要上网查找资料,搜索出来的结果通常有很多,这需要人们一个一个的看下来,才能找出自己想要的资料;而如果计算机搜索引擎可以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自动识别出人们想要的资料,把它排在第一位,这样的话就可以节省人们很多时间,而且非常方便。因此,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小编认为智能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计算机发展概述论文

这是幸福校园论文网站的论文,你看看,对你有帮助吗?除了这篇,还有很关于计算机的论文那你就得登陆幸福校园论文网站了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思想及相关技术  [资料介绍]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软件无处不在,以软件的说明、开发、维护和管理为内容,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支柱,软件工程这一学科有逐渐成为人们所熟悉和广泛应用。  软件工程领域在1997至2003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其成果超过软件工程领域过去20年来的成就总和。其中最重要的、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成果之一就是统一建模 语言(UML)和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 工具的出现。  本文介绍的就是在软件科技成果管理系统中如何使用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的全过程,从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思想和当前CASE工具的介绍,到如何应用CASE工具ER Win 0为本系统建立E-R模型。配置后端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并通过它实现从E-R 模型到数据库物理设计的转换,以简化软件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  [目录]  第一章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思想及相关技术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简介  第三章 数据库建模的具体实现  第四章 科技成果管理系统概述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原文]  第一章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思想及相关技术  1 软件发展过程及软件危机  本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以后,就有了程序的概念,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计算机软件经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程序设计阶段,约为50到60年代  2. 程序系统阶段,约为60到70年代  3. 软件工程阶段,约为70年代以后  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软件技术虽然一直保持着发展,却始终未能满足形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在软件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致使问题积累起来形成了日益尖锐的矛盾,具体如下:  (1) 软件开发无计划性  (2) 软件需要不充分  (3)软件开发过程无规范  (4)软件产品无评测手段  从上述软件危机的现象和发生危机的原因可以看出,想摆脱危机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能从一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许多计算机和软件科学家尝试,把其他工程领域中行之有效的工程学知识应用到软件开发工作中来。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把计算机辅助设(CASE)思想和面向对象技术想结合是行之有效的,也是摆脱软件危机的一个主要的出路。  2 计算机辅助设计(CASE)思想介绍  1 CASE发展史简介  软件工程领域在1997至2003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其成果超过软件工程领域过去20年来的成就总和。其中最重要的、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成果之一就是统一建模 语言(UML)和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 工具的出现。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是支持一种或多种系统生命周期活动或使系统生命周期活动自动化的软件包  简而言之,CASE工具是指支持系统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工具。计算机系  统分析人员、设计人员和应用人员,如果在系统生命周期中,都有响应的工具来辅助他们进行分析、设计、提供响应的方法论指导,使他们更容易、更准确地开发系统,使软件开发这个过程能避免冗余,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那么系统开发就会更方便、更科学    [参考资料]  【1】 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7-34。  【2】 白尚旺:PowerDesigner软件分析设计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92-131,163-207。  【3】 谢玉凤:Delphi5 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22-146。  【4】 李维:Dx ado/mts/com+高级程序设计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82-123。  【5】 李维:Dx分布式多层应用电子商务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3-78。  【6】 Date:数据库系统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3-192。

《博古通今》是小码王斥资打造的科普性趣味视频,从历史上计算机什么时候出现发展到目前的智能家居,从计算机内部执行的二进制原理到文件的编码解码。让孩子们在学习编程的时候,了解计算机周边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用了18000个电子管和86000个其它电子元件,有两个教室那么大,运算速度却只有每秒300次各种运算或5000次加法,耗资100万美元以上。尽管ENIAC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计算机的始祖,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计算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时代,从1946年到1959年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由于一部计算机需要几千个电子管,每个电子管都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因此,如何散热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电子管的寿命最长只有3000小时,计算机运行时常常发生由于电子管被烧坏而使计算机死机的现象。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从1960年到1964年,由于在计算机中采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体管,所以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得多,不需要暖机时间,消耗能量较少,处理更迅速、更可靠。第二代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从机器语言发展到汇编语言。接着,高级语言FORTRAN语言和cOBOL语言相继开发出来并被广泛使用。这时,开始使用磁盘和磁带作为辅助存储器。第二代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来了,计算机工业迅速发展。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政府机关。 从1965年到197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到计算机中来,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这个晶片比手指甲还小,却包含了几千个晶体管元件。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亿美元开发的IBM 360系列。 从1971年到现在,被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不过,这种集成电路已经大大改善,它包含着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简称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简称VLSI)。1975年,美国1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PersonaI Computer),从此,人们对计算机不再陌生,计算机开始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题目: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管理维护分析  【摘 要】本文围绕医院常见计算机网络设备、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措施、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管理及维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管理及维护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关键词】医院 计算机网络设备 管理 维护  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为其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同时也是确保医院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的关键手段因此,必须全面做好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使计算机网络设备能够为医院提供更高质的服务,推进医院一切事务的顺利进展  一、医院常见计算机网络设备  医院中常见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主要由服务器、边际设备、中心机房以及网络布线所组成,要想确认信息系统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性,主要是通过观察上层数据库以及服务器是否可以为下层计算机提供持续稳定的数据因此在对医院服务器进行设置时,须对电源进行连续性安装,这也是确保医院能够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即使医院突然停电,也可以防止数据库中的信息受到损坏,在对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设置时还应在其中的内部系统内使用 网关,防止网络数据在相互交换过程中发生信息泄露,必须在受到医院批准后才可以访问在选择计算机网络机房时,必须对电磁、温度、湿度等多项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针对其中一些关键工作环节进行严密管控,防止其受到雷电、雨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还需定期检查网络布线情况是否合理、安全,避免因布线问题而导致的信号干扰问题出现  二、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措施  (一)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除尘管理以及网络协议管理  医院中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处于长时间不间歇运作状态中,运作过程中由于静电作用会向外界吸附大量灰尘,计算机网络设备表面的灰尘聚集量一旦达到某种程度,便会干扰其正常工作,若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清理这些吸附在设备表面的灰尘,就会严重影响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运行速度,导致医院工作效率降低因此,医院内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定期针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除尘处理,随时确保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洁净,保持机房的整洁和干净,尽量避免计算机网络设备受到灰尘的吸附此外,在局域网的运行过程中,TCP/IP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协议,它能够保证各种网络设备之间的有效连接其中Netbeu就是在Microsoft网络下获得支持的一种网络协议,它具有运行速度快的特征,在使用TCP/IP这种共同协议的过程中,必须针对所有计算机设备设备设置相应的静态TCP地址,这样有助于工作站实现更高效的维护管理  (二)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工作站管理  医院需建立相应的管理标准来规范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一些奖惩规则,这样有助于工作人员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并形成严谨的网络信息管理意识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在日常计算机网络设备操作过程中,开机时应注意先开启外设电源,随后再开启主机电源,而关机时的操作顺序和开机恰恰相反,工作人员应注意不要出现直接关机的现象,同时也应避免非正常关机操作的发生此外,医院还应针对每个部门的计算机用户设置不同的登录密码,并定期进行修改,以防非法份子盗取密码信息,严格管理密码动态口令,确保用户使用权的协调和统一对医院工作站实施硬性保护措施,例如去除计算机网络设备中的光驱及软驱,针对CMOS进行密码设置并禁止USB接口的非授权使用,通过机箱上锁来预防CMOS放电,这些措施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工作站受到人为攻击及破坏  三、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措施  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工作应基于它的工作环境和实际运行情况来开展要想全面确保网络设备的运行处于安全环境中,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做好操作系统的维护工作,在对操作系统进行维护之前需针对医院内部各种不同的网络系统展开具体的分析,其中绝大部分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系统,医院应针对所有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设置访问权限,这是做好操作系统维护工作的第一步另外还应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内的病毒信息库,以此来识别不断变化的病毒,防止新型病毒的侵入此外,医院还应定期对医院内部计算机设备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故障并进行维修,确保操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旦识别出多余的数据端口也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屏蔽,为医院数据信息提供一个安全的储存环境,久而久之,计算机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最后,医院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维护制度,结合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安全管理现状制定相应的安全维护条例,认真落实安全监督工作,对设备的运行安全情况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合理性维护例如可以对医院使用中的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分组管理,以组为单位进行维护,对维护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维护管理制度开展日常工作,使工作人员的设备维护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工作人员还应根据计算机设备的实际工作状态来调整维护频率及内容,使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工作更加灵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医院有效运行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种自我优化措施,它可以不断推进并完善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使医院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合理,强化医院综合实力,提升医院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是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伍毅强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管理及维护策略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1:  [2]汪忠乐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维护措施[J]无线互联科技,2015,07:55-  [3]张波试论医院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措施和维护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3,24:  作者简介:张伟(1979-),男,汉族,河北邯郸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工程  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 索引序列
  • 简述计算机发展史与其发展前景论文
  • 简述计算机发展史与其发展前景论文的区别
  • 简述计算机发展史与其发展前景论文的关系
  • 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前景
  • 计算机发展概述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