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延安大学学报影响因子是多少

延安大学学报影响因子是多少

发布时间:

延安大学学报影响因子是多少

难度都是差不多的,主要看你的文章是偏向于哪一方面的

参考文献:[1] 彭少麟, 周凯, 叶有华, 等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 2005, 14(4): 574-Peng Shaolin, Zhou K, Ye Youhua, et Research progress in urban heat island[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5, 14(4): 574-[2] CONTIA S, MELI P, MINELLI G, et Epidemiologic study of mortality during the Summer 2003 heat wave in Italy[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5, 98: 390-[3] SARRAT C, LEMONSU A, MASSON V, et Impact of urban heat island on regional atmospheric pollution[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1743-[4] WANG W C, ZENG Z, KARL T R Urban heat island in China[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0, 17: 2377-[5] 李兴荣, 胡非, 舒文军 北京冬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强弱热岛影响因子研究[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24(4): 431-Li Xingrong, Hu Fei, Shu W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 winter UHI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 strong UHI and a weak one[J] 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24(4): 431-[6] ROSENZWEIG C, WILLIAM D, PARSHALL S L, et Characterizing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 current and future climates in New Jersey[J] Environmental Hazards, 2005, 6: 51-[7] MASMOUDI S, MAZOUZ S Relation of geometry, vegetation and thermal comfort around buildings in urban settings, the case of hot arid region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4, 36: 710-[8] CHEN Y, WONG N H Thermal benefits of city park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6, 38: 105-[9] 冯欣, 应天玉, 李明泽 哈尔滨市热岛效应与绿色空间消长的关系[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 35(5): 55-Fegn Xing, Ying Tianyu, Li M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heat island and effect and green space in Harbin[J]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07, 35(5): 55-[10] OKE T R, EAST C The urban boundary layer in Montreal[J]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1971, 1: 411-[11] 刘继韩 论城市热岛强度的表示方法[J] 地理研究, 1987, 6(3): 50-Liu J A discuss of the intensity of urban heat island[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87, 6(3): 50-[12] 周淑贞, 束炯 城市气候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315-Zhou Shuzhen, Shu J Urban climate[M]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994, 315-[13] KIM Y H, BAIK J J Daily maximum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in large cities of Korea[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04, 79 (3-4): 151- [14] 曾侠, 钱光明, 潘蔚娟 珠江三角洲都市群城市热岛效应初步研究[J] 气象, 2004, 30(10):12-Zeng Xia, Qian Guangming, Pan W Study on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Group[J] Meteorological Monthly, 2004, 30(10): 12-[15] 程炳岩, 朱业玉, 王记芳 郑州城市气候环境的观测研究[J] 气象, 2004, 30(2): 50- Chen Bing Yan, Zhu Yeyu, Wang J Observational Study on Environmental Climate of Zhengzhou City[J] Meteorological Monthly, 2004, 30(2): 50-[16] 彭少麟,叶有华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6(5): 59-Peng Shaolin, Ye Y The influence of urban heat island on urban planning[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2007, 46(5): 59-[17] 王芳,卓莉,冯艳芬 广州市冬夏季热岛的空间格局及其差异分析[J] 热带地理,2007, 27(3):198-Wang Fang, Zhuo Li, Feng 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t island in Guangzhou in summer and winter[J] Tropical Geography, 2007, 27(3):198-[18] 张景哲, 刘启明 北京城市气温与下垫面结构关系的时相变化[J] 地理学报, 1988, 43(2): 159-Zhang Jingzhe, Liu Q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temperature and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urface in Beijing[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8, 43(2): 159-[19] 周蕾芝, 张国庆, 张爱光 森林公园旅游设施建设中舒适度问题的探讨[J] 林业资源管理, 2002, (2) : 55-Zhou Leizhi, Zhang Guoqin, Zhang A Study on the comfortableness of the tourist facilities under construction in the forest parks[J]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2, (2): 55-[20] 宋德萱 建筑环境控制学[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Song D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controls learning [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3,[21] 马秀力, 肖勇全, 李彬 不同下垫面的反射特性对空调负荷的影响[J]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 20(5): 35-Ma Xiuli, Xiao Yongquan, Li B Influence on cooling load induced by the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ound surfaces[J]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2005, 20(5): 35-[22] HAGE K D Urban–rural humidity differences[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75, 14: 1277-[23] HMSO Meteorological Glossary[M] London:Meteorological Office, Her/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91,[24] WMO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vocabulary[M] Geneva: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1966, [25] YE Y H, ZHOU K, SONG L Y, et Dew amounts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urban landscapes of Guangzhou, China[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07, 86: 21-[26] RICHARDS K Observation and simulation of dew in r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s[J]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04, 28(1): 76-

城市是人口、商业、工业、交通高度集中的区域,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城市气温比周围郊区气温高,这一新现象就称为“城市热岛效应”。我国曾观测到的最大城乡温差(城市热岛强度),上海是8℃(1979年11月13日20时),北京是0℃(1966年2月22日清晨)。城市热岛最早见之于科学记载的,可能是1818年英国出版《伦敦气候》。作者L·赫华德对城市气候的两大发现,就是伦敦市中心气温比郊外高(各月平均分别高5℃—2℃),以及城乡温差夜间比白天大。随着世界各地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稠密化,“城市热岛效应”变得日益突出。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因素及危害 城市热岛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综合形成:①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大量人为热量喷发。②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是气流通行的障碍物,造成的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③城市绿地的缺少。④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增强。据统计,热岛的80%归咎于绿地的减少,20%才是城市热量的排放。由此可见绿地对城市的重要性。 城市热岛的危害主要表现在:①“热岛效应”引起自然环境和植物生态发生变化,夏季城市更加闷热,“热岛效应”使大气中的粉尘增多,威胁市民的健康。②“热岛效应”的产生不仅使人们工作效率降低,而且中暑人数增加,夏季高温导致火灾多发,加剧光化学烟雾的危害。③产生热岛效应后,阻碍城乡空气交流,新鲜空气进不来,有害气体排不出去,烟尘、二氧化碳、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便会在地表空气磨擦层长时间滞留,形成灰蒙蒙的大气状态,诱发多种疾病。 武汉市热岛遥感成果 应用遥感技术,特别是应用卫星遥感资料TM6热图象研究城市热岛,在国内外都有过报导。武汉市曾于1988年、2000年分别利用遥感技术对武汉市冬季和夏季的热岛效应做了研究,初步掌握了武汉市热环境的空间和变化规律。其对武汉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规划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城区热岛分布规律和特征(1988年的分布状况) (一)城区热岛的水平结构 根据白天(12-15时)和夜间(0-3时)热环境资料的分析,武汉市区热岛日周期水平变化较大,白天构成以市区为主、面积大、分布集中的多中心城市热岛为主要特征,市区被长江、汉江分割形成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四片(汉口、汉阳、武昌、青山)的多中心热岛结构,其中汉口有三个强热岛中心(以9 ℃)为界:一是从武胜路—三阳路,从中山大道—建设大道呈“凸”字形,范围最大,强度最高,基本分布在人口稠密区;二是堤角工业区,从黄浦路沿工农兵路到新村街,为一直径2公里的圆形;三是易家墩工业区,从汉宜路南端沿解放大道到古田一路呈南北宽1公里的东西向带状,与工业区的分布位置吻合。 青山区有两个强热岛中心:一是武钢厂区,呈北西向排列长约5公里,宽1公里的平行四边形;二是生活区,以红卫路街和新沟桥街为中心两个相邻的小热岛,直径小于1公里。 武昌有两个弱热岛中心,分别位于武昌老城区沿江呈岛带状 和四美塘的两端,面积较小。 夜间城市热岛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以工业热源和水体效应为主构成热岛呈零散分布为主要特征,青山武钢为热岛最强,以炼铁厂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外扩散,直径为1公里。汉阳汉钢为一弱热岛中心,汉口城区温度略高于背景温度(1℃)强度极弱,而大面积的水体都表现出较市区更高的温度,形成与水体形状相类似的热岛和热带,分布于市区外围或横穿市区。 (二)城区热岛的强度分布 总的来说,武汉市在温差较小的秋未季节(11月份)整个城市热岛强度较小,特别是在午后和午夜时,最大强度仅有1℃。并且汉口几个热岛中心的强度均大于武钢热岛中心强度,白天市区均呈不同强度的热岛,热岛边界出现的范围基本上与建城区吻合,只有在大的水体附近和广埠屯以东没有热岛出现,呈“冷湖”特征。 夜间热岛强度大小主要与工业热源有关,武钢最强,达1℃。汉阳的七里庙工业区次之,达3℃,汉口人口稠密区为1℃。并且汉口几个热岛中心的强度均大于武钢热岛中心强度,白天市区均呈不同强度的热岛,热岛边界出现的范围基本上与建城区吻合,只有在大的水体附近和广埠屯以东没有热岛出现,呈“冷湖”特征。 白天热岛强度除与下垫面类型有关外,各具特色的工业区对热岛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如易家墩工业区,堤角工业区,七里庙工业区,青山工业区等,绿化较好的地区(解放公园)和较大水体对气温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形成市区内的低温区。 总之,城市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上半夜大于下半夜,具有热源的工业区大于一般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的城区高于稀疏区,白天水体植被具有调节气温作用,削弱了热岛强度;夜间水体具有保温作用,形成热岛。不同季节的城市热岛心基本不变,热岛强度差别较大。 利用2000年遥感温度片对城区热岛效应综合分析 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武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和97年市政府第112次常务会议决定,用五年时间把我市初步建成“山水园林城市”,这是我市园林绿化事业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经过这几年大力度的绿化建设,一大批环境创新工程相继竣工,江城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观。截至2000年,武汉市城区公园由25座增至33座,绿化广场由2个增至12个,街头游园由232个增至254个,绿地覆盖面积已达到6981公顷,绿地覆盖率达24%,人均公共绿地44平方米,武汉市市容环境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 根据ETM+传感器于2000年9月21日上午10:00~10:15获取的第6波段的高增益影像资料分析,武汉市热岛的白天构成仍以市区为主,市中心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热岛中心,而是呈现一种复杂的镶嵌式结构,呈多中心分布模式。但比照88年的热岛分布状况,大片的热岛被瓦解或已成点状分布,较明显的例证有以下几处: 其中,原汉口从武胜路——三阳路,从中山大道——建设大道呈“凸”字形,范围最大,强度度最高的区域,已明显在菱角湖、机器荡子湖等五湖组成的“绿心”周围挖空,这同近几年通过水体保护和环湖绿化将这“五湖”建成汉口中部的湖泊公园是分不开的。这里已形成绿色空间相对集中的汉口中心区“绿心”,再加上这里旧城区改造,增加绿化量,都大大降低了周围温度。据估算,一公顷绿地昼夜蒸发水的调温效果相当于500台空调连续工作20小时的制冷效果。可见,多植树、多植草给整个城市居民带来的益处多多。 其次是青山区,根据96年普查资料统计,绿地面积为07公顷,99年普查资料统计,绿地面积为70公顷,增加63公顷,单位附属绿地面积96年普查资料为12公顷,99年普查资料为44公顷,增加32公顷,88年热岛较集中的武钢厂区、生活区热岛范围明显减少,红色(温度最高位置)区域基本上由88年片状打散成局部、点状,面积大大减少。这同近几年武钢以加入WTO为契机力求创建具有国际一流企业水准的环境容貌,掀起大规模的拆除闲置房植树造林的活动密不可分。武钢仅从1998年~2000年就投资将近四千万兴建绿化工程,而且力度逐年加大。仅2001年就拆除各类闲置房等建筑5万平方米,建成绿地9万平方米。武钢的居住区还被评为全国绿量最大的工业人口居住区 武昌区在96年普查资料中绿地面积是13公顷,99年普查资料绿化面积是66公顷,增加了53公顷,比较 显著减少的是长江大桥沿武珞路与中南路附近,这同近几年这里大型广场红楼广场、洪山广场的建成密不可分,红楼广场由2万平方米的小游园改建成42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化广场,拆除2万平方米的建筑及商业门面,搬迁了阅马场小学,使南北两个广场连成整体,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大树,体现了“绿色广场”的新概念,洪山广场将原东、西广场贯通形成8万平方米的绿化广场,新建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大型绿地带给我们最大的生态效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其降温效应主要归功于它能对水分进行吸收和蒸腾,清洁空气中的毒气。 以上是从三处较大变化的面的角度作以概述,从点上说,最明显的例证是位于两江交汇处的半岛型地域——南岸嘴,南岸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临长江,北依汉水,南枕龟山,西接月湖,南岸嘴地区总用地面积为172公顷。一直以来,这里民居稠密,街道纵横,解放后,由于交通、防洪等方面的因素限制了该地区的发展,这里的面貌较为破旧。从88年热岛分布图上,可看到此处正是热岛明显集中的区域,由于近几年市政府重视对其的改造和绿化,这里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2000年热岛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这里核心区的热岛已基本消失。随着改造力度的加大,这里将逐渐形成武汉市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2000年热岛分布状况中,仍可见许多热岛区域的存在,并有新的热岛中心产生,较大的区域如武汉沌口经济开发区工业密集区,这是整个城市发展、延伸、新工业园产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热源的危害,这就给整个绿地系统规划工作带来新的课题,怎样更好地利用绿色植物减缓城区热岛效应。利用绿色植物,减缓城区热岛效应的方法和措施。 武汉市绿化建设应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绿化、规划、环保、城建部门联手,使过去的“见缝插绿”变成今天的“规划建绿”。在规划建绿中,依据生态学理论,结合大型城市的特点,逐步形成平面绿化和空间绿化相结合,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化同步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型城市绿化发展特色,具体方法和措施如下: (1)加强绿廊建设 由于道路处于交通污染严重的环境下,更应进一步加强对道路绿化的建设,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直观地看,廊道(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达成了微环境条件,除改变小气候外,还起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在规划市区外缘,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宽展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邻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联结,在规划市区内,要在居住区、集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特别是工业区和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在这方面,上海市已做了不少努力,提出并着手建设长97km,宽500km的外环线绿化带,并且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这样,夏季就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凉风入城,消除一部分热岛,而冬季,大片树林可以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在市中心创建大型绿地——“绿心” 大型绿色地带给我们最大的生态效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气象专家认为,绿地是城市的天然的“空调”和“空气清洁器”,夏季林区的太阳辐射量为非林区的66%,平均辐射温度可降低1%。赤裸的街道气温如40℃的话,公园林地可降低64℃,仅为36℃。例如,在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是上海“热岛效应”最强的地区,而三区的交汇处更是一直受到气象部门关注的“特高温区”,在此规划建设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绿地等于为城市打开一扇“天窗”。一期工程竣工后,市气象局对该地块测试表明,在7、8、9三个月间,白天气温与同期相比,平均下降6℃,晚上气温平均下降1℃多。有专家推算,面积7万平方米的延中绿地一期工程在每小时吸收的热量相当于1385台两匹空调的工作量。目前,面积23万平方米的延中绿地已经建成,缓解“热岛效应”的范围达到5平方公里。可见,延中绿地的建设对缓解上海市中心“热岛效应”已经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并且在上海建成的和在建的绿地中,面积过万的信手拈来,7万平方米的徐家汇公园,10万平方米的陆家嘴中心绿地,13万平方米的虹桥花园,23万平方米的延中绿地,140万平方米的浦东世纪公园……这些都是上海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中心城区热岛效应,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所作出的重大措施, (3)加强屋顶绿化 对城市屋顶进行绿化是美化城市环境,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有力措施。如果从空中向下俯视江城武汉,大都是“素面朝天”的水泥屋顶,很少见绿。这样的屋顶对光热日储夜放,不仅使江城夏季燥热难当,而且空中俯瞰,更是有碍观瞻。截至2001年底,武汉市建成区面积约 88 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房屋占地面积约70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如果将已建成的房屋中的半数屋顶用来绿化,可增加绿地 35平方公里,相当于106个中山公园的面积。屋顶绿化还大大可以降低绿化成本,据市园林局统计,在市中心建造绿地,绿化、养护,连同拆迁费等成本一起计算在内,每平方米绿化成本在1万元以上,而屋顶绿化的成本每平方米在200—500元左右。很显然,屋顶绿化潜力巨大,可以成为城市绿地的重要增长点。其对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城区热岛效应以及美化城市的环境景观,改善生态效应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屋顶花园在国外已不再是“空中楼阁”,美国芝加哥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正推动一项屋顶花园工程来为城市降温,日本东京明文规定:新建筑与地面面积只要超过1000平方米,屋顶的1/5必须有绿色植物覆盖,否则开发商就得接受罚款。国内深圳、长沙、兰州等城市也把城市楼群的屋顶作为新的绿源,武汉市应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一些相应的政策和规定,鼓励相关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设业主单位绿化建筑屋顶。让武汉的上空绿来、美起来,必将成为人们的共识! (4)发展针对性强的垂直绿化 凡有条件的地方,都要下大力度继续拆墙透绿,把绿色亮出来。广泛栽种爬墙虎、常青藤等攀援植物,研究材料表明,有垂直绿化的墙面表面温度比清水红砖表面温度低5℃~14℃,并且可减少墙面热辐射1464千卡/平方米·小时。 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来减缓城区热岛效应较典型的例证就是广州市。广州城外远郊森林围城,市区绿化遥相呼应。从“一年一小变”开始规划建绿、动迁造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环城围绿……地面绿化的同时,空中也建设立体性绿化。技术人员根据对遥感影象图和城市气象观测数据综合分析发现,近几年来,广州城区“热岛效应”已有减弱迹象,温差大于2℃的热岛面积已停止扩大,温差大于6℃的热岛面积已有缩小趋势,闹市区的“热岛效应”明显降低,特高温区减少。 总之,武汉市应当应用“生态系法”,以减缓热温为主,规划生态轴、生态绿心、生态环和放射生态走廊相互联系的“环状——放射”型框架结构,创造新的城市绿地体系。并运用航空红外遥感技术资料的热岛分布,因害设防,在中心城区按照服务半径和防灾、消防功能要求布局绿地;按城市组团要求设置结构性绿地;在主城外围造人工森林、绿色廊道 、楔形绿地成为新鲜空气的库地和通道,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形成树木成荫、成林、成片、成景,碧水蓝天的空间绿色城市。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卢大远,万远翔等著城区热环境污染武汉市环境质量报告书(一九八六年~一九九零年度) 【2】 缪义民,赖宝清著 对屋顶绿化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认识与探讨 中国园林2001(4) 【3】 中国环境在线日本城市楼高 市区绿化招多 【4】 大洋网讯森林围城 【5】 千龙新闻网绿色住宅闪亮登场

1、译著:毛邦倬、关世桥、涂光绶、王双明、吕道生 译,煤和含煤地层研究新进展,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刘 枢、吴桂英、王双明、吕道生、李玉萍、王水利、王晓刚、陈世锐、徐俊杰、曹文彦、赵天佑、牟国栋、张玉平、张国华、佟英梅、冯报东、莎莉、侯恩科 译,煤及含煤地层沉积学译文集[C]~第十一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煤和含煤地层》专辑,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鄂尔多斯项目管理办公室(内部出版),1987。2、专著和主编的论文集王双明等,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M],煤炭工业出版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他引385次)。王双明,黄庆享,范立民,王文科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与生态水位保护,科学出版社,王双明,王晓刚,范立民等韩城矿区煤层气地质条件及赋存规律[M],地质出版社,王双明 主编、范立民副主编,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3、主要论文:王双明,李思田焦坪矿区南部封闭状无煤区的特征及成因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5(4):9-王双明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概况及煤地质学研究新进展[J]中国煤田地质,1(4):90-Wang Shuangming,Origin Types of Paleotopography Before Coal Forma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Coal Accumulation[A],Progress in Geosciences of China(1985-1988)—Papers to 28th IGC,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VⅡ,181-1989:181-王在霞,刘焕杰,王双明有关煤矿床部分的专题总结(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J]地质科技情报,1990(2)王双明陕西焦坪矿区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的湖泊三角洲[A]见:彭建兵 等主编青年科学文集[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76-王双明现阶段聚煤模式研究的趋势和特点[J]中国地质,(4):26-王双明煤化作用研究新进展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科技动态,(2):15-Wang Shuangming,Lu Daosheng,Zhang Y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Coal Accumulation in Ordos BBeijing: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Abstrarts Volume 3 of 王双明,李锋莉,佟英梅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地层延安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煤田地质,9(1):25-Wang Shuangming,Lu Daoshgeng ,Zhang YDepositions Evolution and Coal Accumulation in Ordos B P30th Int’l Geol Congr,Vol 18-Part 2,Yang Qi & WJJ Fermont(Ends) © VSP 王双明,张玉平鄂尔多斯侏罗纪盆地形成演化和聚煤规律[J]地学前缘,6(S):147-王双明,范立民,杨宏科陕北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之开发思路[J]中国煤田地质,15(5):7-王双明认真学习贯彻《意见》 促进陕西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煤炭经济研究,2005(7) 王双明,范立民,王国柱沙漠煤田综合勘探技术及在于神府矿区的应用[J]煤炭工程,(1):37-范立民,王双明,刘社虎,申涛榆神矿区矿井涌水量特征及影响因素[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29(1):7-11,王双明,范立民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煤炭工业区域性规划,中国煤炭,2008,(11):22-王双明,范立民等生态脆弱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科学中国人,2009,(11):122-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生态脆弱地区的煤炭工业区域性规划,中国煤炭,2009(11) 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陕北生态脆弱矿区煤炭与地下水组合特征及保水开采,金属矿山,2009(S) 范立民,王双明,刘社虎,申涛榆神矿区矿井涌水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1) 王双明,范立民等 榆神矿区煤水地质条件及保水开采[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30(1):1-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申涛 基于生态水位保护的陕北煤炭开采条件分区[J] 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37(3):81-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王文科 榆神府矿区煤炭开发与生态水位保护[A]//科技创新促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首届能源论坛论文集[C]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19-卞惠瑛,王双明,杨泽元,等 固市凹陷地下热水水动力条件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4,42(3):50–54 宋世杰,赵晓光,王双明 煤系覆岩中砂岩层数对开采沉陷的影响,煤矿安全,2014年第11期 。宋世杰,赵晓光,王双明,赵潞覆岩内砂岩层数对开采沉陷的影响分析与数值模拟,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第5期 宋世杰,赵晓光,王双明,张勇 覆岩岩土比对开采沉陷的影响分析与数值模拟,中国煤炭,2015-6 雷磊,王双明,黄金廷,潘桂行海流兔河流域植被生长季的覆盖度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雷磊,王双明,徐晗,潘桂行 鄂尔多斯盆地海流兔河流域叶面积指数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水土保持通报,2015-6

延安大学学报影响因子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译文10多篇。其中 AHCI、CSSCI检索论文8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EI检索论文一篇。中文及社科核心论文13篇,承担湖北省科教研项目5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基金项目1项,作为重要成员参加国家、教育部科教研项目2项。作为第一申报人获2009年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及2009年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5年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部分论文)1)生命和谐之歌:《裂缝》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读解 《外语教学》(外语类核心CSSCI)2013年5期 第一作者2) 《又来了,爱情》:一个女性对男性中心社会的生态伦理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CSSCI ) 2011年2期 独撰追寻生命和谐的精神家园 《外语教学》(外语类核心CSSCI )2012年1期 第一作者4)生态女权主义批评论对《简·爱》的重新读解《外国文学研究》(重点核心AHCI & CSSCI) 2008年1期 独撰5)《简·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延安大学学报》( CSSCI ) 2008年2期 第一作者6)男权、女性、自然——《简·爱》中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解读《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3期 独撰7)在绝望中寻求解放--对“我”和蘩漪的女性解读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年3期 独撰8)背负着传统的反叛--从《简·爱》的“叙述声音”说开去《延安大学学报》(CSSCI ) 2007年7期 第一作者9)《简·爱》的双层文本读解 《外语研究》(外语类核心CSSCI )2006年1期 独撰10)汲取与改造《简爱》与哥特小说艺术 《民族论坛》(中文核心)2006年12期 独撰11)表面的安琪儿与拖着癫狂影子的“疯女人” 《名作欣赏》(中文核心)2005年12期 独撰12)Thinking on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2004) and the multimedia-aided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High Performance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11 (EI检索) 第一作者13)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融入写作训练的探索 《民族论坛》(中文核心)2007年6期 独撰14)英语经典诵读文(大学下卷)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副主编 1)多丽丝·莱辛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基金项目(2011年) 负责人2) 叙事形式政治潜素与意义及其生成模式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10年) 重要成员3)二十世纪欧美经典小说的生态文学批评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2009年) 负责人4)英美现当代女权主义文学作品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2007年) 负责人5)基于网络资源的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省教育厅重点教研课题(2009年) 负责人6)大学英语基础性课程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的探索 省教育厅教研课题(2007年) 负责人7)网络技术资源下的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省“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年) 负责人 1)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 负责人2)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 负责人

延安大学学报不是国家核心期刊!医学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都不是!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安徽大学学报影响因子多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还没有入选过中文核心期刊榜当前影响因子是:复合影响因子:357综合影响因子:150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比中国农学通报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快捷分类:农业农业综合出版地区:安徽国际刊号:1672-352X国内刊号:34-1162/S创刊时间:1957发行周期:双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3个月所在栏目:农业科技综合影响因子:489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中国农学通报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快捷分类:农业农业综合出版地区:北京国际刊号:1000-6850国内刊号:11-1984/S创刊时间:1984发行周期:旬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3个月所在栏目:农业科技综合影响因子:577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CSCD已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指定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查询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请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等指定查询库。 A *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 Applied Mseries B: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 Acta Mathematica SEnglish Series 癌变畸变突变 *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 癌症 * Acta Mechanica Sinica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安徽农业科学 * Algebra Colloquium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B * Biomed Environl Sci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半导体光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半导体技术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半导体学报 北京医学 爆破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爆破器材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爆炸与冲击 表面技术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 冰川冻土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兵工学报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病毒学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波谱学杂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玻璃钢/复合材料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C * Cell Research 蚕业科学 * Chem Res Chin Univ 草地学报 Chin Ann Math B 草业科学 * Chin Geograph Sci * 草业学报 * Chin J Aeronaut 测绘科学 * Chin J Astronomy Astrophysics * 测绘学报 * Chin J Cancer Res 测井技术 * Chin J Chem Eng 测控技术 * Chin J Lasers B 茶叶科学 * Chin J Mech Eng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hin J Nuclear Physics 长江科学院院报 * Chin J Oceanol Limnol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Chin J Polym Sci 肠外与肠内营养 * Chin Phys * 沉积学报 * Chin Phys Lett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Commun Theor Phys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 材料保护 城市规划汇刊 * 材料导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材料工程 * 传感技术学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传感器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艺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 材料热处理学报 磁性材料及器件 * 材料研究学报 * 催化学报 D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地质找矿论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大豆科学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第四纪研究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大气科学 * 电波科学学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电池 弹道学报 电镀与环保 弹箭与制导学报 电镀与涂饰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 低温工程 * 电工技术学报 * 低温物理学报 * 电化学 * 低温与超导 电机与控制学报 * 地层学杂志 电力电子技术 * 地理科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 地理科学进展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地理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电气传动 * 地理研究 * 电网技术 * 地球化学 * 电源技术 * 地球科学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 地球科学进展 * 电子技术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电子器件 地球信息科学 * 电子显微学报 * 地球学报 * 电子学报 * 地学前缘 * 电子与信息学报 * 地震 电子元件与材料 * 地震地质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地震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地震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地球化学 *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技情报 *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学 * 动力工程 地质力学学报 * 动物分类学报 * 地质论评 * 动物学报 地质通报 * 动物学研究 * 地质学报 * 动物学杂志 * 地质与勘探 锻压技术 E* Entomologia SinicaF * 发光学报 分子植物育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 粉末冶金技术 * 纺织学报 * 福建林学院学报 飞行力学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非金属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测试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化学 * 辐射防护 * 分析科学学报 *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分析试验室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分析仪器 * 复旦学报医学版 * 分子催化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分子科学学报 * 复合材料学报 G*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功能高分子学报 * 干旱区地理 古地理学报 * 干旱区研究 * 古脊椎动物学报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古生物学报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固体火箭技术 *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 固体力学学报 * 钢铁 * 管理工程学报 * 钢铁研究学报 * 管理科学学报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管理评论 *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 管理世界 高电压技术 灌溉排水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光电工程 * 高分子通报 * 光电子激光 * 高分子学报 光电子技术 * 高技术通讯 光谱实验室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高校地质学报 * 光散射学报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光通信技术 *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光通信研究 高血压杂志 光学技术* 高压物理学报 * 光学精密工程 * 高原气象 * 光学学报 * 给水排水 * 光子学报 工程勘察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工程热物理学报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工程设计学报 *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工程数学学报 * 广西植物 工程塑料应用 广州化学 工程图学学报 * 硅酸盐通报 工业工程 * 硅酸盐学报 工业工程与管理 贵金属 工业建筑 贵州农业科学 工业水处理 桂林工学院学报 工业微生物 *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果树学报 * 功能材料 * 过程工程学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影响因子是多少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更应注重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和传统有所理解,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此进行相关探讨。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古诗词饱含诗人的情绪,用诗词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诗词的内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对古诗词中隐含的美丽意境和浓厚情感通常要通过诵读来感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难以挖掘出古诗词作品中丰富的美育资源。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很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采用灌输法,拆分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注重引导诗词大意,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层面,很多学生甚至连正确的断字断句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欣赏古诗,品悟古诗词里的深层含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无法真正的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重视知识点学习,忽略情景体会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代文不同,不是单纯讲解诗人的历史背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词句,理解主要知识点和诗词大意。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现代文教学方法,将古诗词诗情画意的感觉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诗词,讲评内容,没有创设教学情境。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字词的解释与理解,忽略了意会过程,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诗词所描述的诗情画意,但这一环节却是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所在。过度剖析而影响整体感悟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过程中,多会将诗词分割为几个部分,逐句的进行理解,逐句的引导想象,这类方式表面上使得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快,能获得较好的情境体验,但是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层面,整首古诗词学习完后的其理解仅限于诗词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还有所欠缺,体验感悟有所不足。古诗词融合了灵性和内涵,协调了情感之美,单个句子绝不能完整体现,这类拒绝喂食的方式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应多让学生放手读,鼓励其发展创造性思维,构建起自身的诗意课堂。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教师的古诗词基本功不足对教师队伍的古诗词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多数教师的水平不高,对于古诗词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学范围内或是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古诗词,甚至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词篇目仅略多于学生。学校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对于古诗词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多数教师的心态收其影响而变得轻浮,无法静心来写作和思考,古诗词的备课多为照本宣科,教学中也不能进行方式和思维的创新,缺乏另行和诗意,这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毫无促进作用。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来看,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几个方面。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无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对古诗词评价缺少人文性,方式过于单一古诗词学习完后的检测以及相关考试中,侧重的多是诗人的情感、名词名句的背诵等几个方面,考察的重点多停留在记忆里和古诗词的知识层面,使得检验方式过于单一,多数学校只是在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涉及,在制定题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这就是因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背诵个别名句无法体会到整体意境的优美,诗人情感的理解无法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剥夺,学生从考试的重点出发,通过反复背诵来记住作者和古诗词内容,课堂上不去细细赏析和品位,只是划重点、做标记,确保考试不丢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评职称需要在原工作单位工作满一年,你中间换工作了,但是需要的材料还是要原单位章;然后就是拿着报到证和转正定级表去人才中心办理,具体情况还得问问人才

你好!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是省级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1983年创刊,双月刊,国际标准开本,128页。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2323;国内统一刊号:CN23—1462/G4。主管单位是黑龙江省教育厅。  每年的影响因子是不同的,是和前两年所发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有关系的。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影响因子为14,2012年影响因子为187。

人人健康 医药前沿 世界临床医学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影响因子是多少度

期刊等级的划分 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 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这两种分类又逐渐演化成现在人们常说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一、期刊等级的几种划分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这种分级的特点是简单明白,容易确认;以出身定级,只要主管部门不变刊物便享受终身级别;只要主管部门平级,各类期刊(学术期刊、消息报道、工作指导、知识普及性期刊)都属同一级别,无法区分。所以,这种分级方式只适宜在已经划定了某个特定层次、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如严格的学术期刊),而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主办)平级的滑稽现象。 2、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按此标准,期刊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期刊,一般认为,在主办者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期刊要高于内部发行期刊(有保密要求或非学术因素暂不便公开的除外)。与第一种分级一样,这种分级也只有在某个特定层次或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才有合理性。 3、以期刊质量分级 以质量分级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我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这几次有影响的期刊分级都限于自然科学,说明一方面自然科学期刊的分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先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期刊质量分级,还缺乏学科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出版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标志着期刊质量评价和期刊分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总览》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组织北京地区41所高校200多人员参加编制,历时两年,从1万多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核心期刊2156种,出版了165万字的《总览》。《总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图书情报部门将此书认为订购期刊的主要参考,很多杂志社(编辑部)据此在自己的刊物上标明“全国中文期刊”等字样。《总览》的影响主要是因为:(1)它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型核心期刊目录,大部分图书情报机构都能得到,因而影响面大。(2)学科齐全,共131个核心期刊表,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各学科都有较好的适用性。(3)书中既阐述了核心期刊的研制理论和方法,还较详细地报道了各学科核心期刊的研制过程和基本数据,还有大量学科专家参与鉴定,从而使整个研制程序显得完备而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该书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点亦有相当的权威性。《总览》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使得“核心期刊”这个原本是图书情报专业的专用名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学界评价衡量期刊质量的基本词汇和基本标准。 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由于这次评比的规格高,涉及面广(所有科技期刊参与评比),评选严格、科学、规范,评选结果合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几乎全部获奖),这次评比有极高的权威性,在科技期刊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92年以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学术机构和很多高等院校,对期刊进行了多次评奖和分级研究,这些评奖或分级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全国性的,如: 国家期刊奖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入选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等。 (2)省级的,如: **省一级期刊 **省十佳期刊 **省优秀期刊 等。 (3)跨省大区级的,如: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等。 (4)由高等院校制定的期刊分级,如: 南京大学核心期刊 湖南大学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等。 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期刊级别的划分,比上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如某省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中涉及期刊等级就有如下多种提法: (1)省级以上刊物 (2)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 (3)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 (4)省级以上学术刊物 (5)省级刊物 (6)国家级报刊杂志。 二、期刊级别的认定机构 1、政府认定 政府认定是一种最权威的认定方式,因为政府可将其对期刊级别的认定纳入政策文件中,如职称评审科研评奖等。虽然到目前为此,国家尚没有一种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为期刊定级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期刊定级表,但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许多文件中都有涉及期刊定级的内容,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5年3月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上文提到的职称文件中的规定都是政府对期刊级别的抽象认定,由于政府文件具有政策性和强制性,涉及面广,因而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政府认定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政府组织的评奖。评奖在广义上也可看作是一种级别认定,如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国家期刊奖的评选,第一、二届百种重要社科期刊的评选,由省级出版管理机构组织的评选都属此类。 2、学术机构的认定 政府的认定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而学术机构的认定则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学术机构的认定对社会虽无强制性,但通过媒体的宣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社会部分认可或全部认可的效果。学术机构认定期刊级别的权威性主要来自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和它所采用的科学的认定方法。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认定过期刊等级的比较权威的学术机构有:(1)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2)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0年5月)。(3)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2000年1月)。(4)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确定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2月)。(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年3月)。(6)各重点大学研制的期刊定级目录等。 上述学术机构认定的期刊等级已被有关期刊广泛地用于自我宣传。 三、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 期刊级别的认定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期刊分级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二是以什么方式表示期刊分级的结果。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本文涉及的认定方式仅指第二个方面,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评奖 评奖的一般特点是期刊的主动参与(参评期刊须提供原始材料参与竞评)和只涉及少数期刊,对未评上奖的期刊不作任何认定。由于评奖的操作机构不同,故评奖的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也各有不同。严格、规范、完备的评奖至少应具备这么几个条件:(1)有公开的、规范的申报评审条件和程序,有权威的评审组织。(2)有明确的指标限定。(3)有评选周期的规定(不是一次性的或无期限的,因为期刊的质量是动态的),如国家期刊奖规定每两年举办一次。 评奖因主办机构不同而分为政府类和非政府类。前者如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国家期刊奖”,“全国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评选,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1992年)以及其它各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评奖。 非政府类的评奖如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 2、列入核心期刊目录 “核心期刊”在这里是个统称,包括以其它各种称谓表示的期刊分级,如重点期刊、一流期刊、一级期刊、权威期刊、A类B类期刊等。 这类分级主要在学术期刊中进行,供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使用。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等。 3、列入各种数据库来源期刊 近几年我国一些权威科研机构研制了几种与期刊和文献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建立这类数据库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保证数据库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选定的来源期刊必须在其学科领域内有权威性、代表性,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因此,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也可看作是期刊质量分级的方式之一。主要的数据库来源期刊表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四、期刊分级的级次和称谓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故一般分级层次不多,大多为2--3级,少数在4级以上。如: 2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 来源期刊--非来源期刊 3级: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非获奖期刊(以获奖与否划界,也可看作是2级) 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其它期刊 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 4级: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百强--全国高校 优秀社科学报--其它社科学报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未获奖 期刊级次的称谓有很多种,主要有: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五、几种主要的期刊定级简介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 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6、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7、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

发稿简单的理解就是发某篇文章在某个地方,在近几年这种事情还是比较多的,就像我们公司以前也没注重这方面,只知道竞价,信息流等,但短时间还好,时间长了有点伤不起啊,所以在去年开始我们也是不定时的发文,但市场上发稿的也比较多,也是做了不少的对比,结合实际情况让锦随推发的,目前首页还有相关信息。

但是,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为了科学地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合理考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JCR(《期刊引用报告》)公布的期刊分为13大类,在每一类期刊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频率等指标分成四个区,期刊档次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第一区期刊加上第二区少量期刊,被界定为顶级刊物。发表在1区和2区的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该学科领域的比较重要的成果。有些在1区或者2区的期刊,也有影响因子很低的,比如病毒学最牛的杂志是JournalofVirology(IF=402),但是在它上面发表期刊的难度并不亚于Nature(IF=28)

截至2015年3月,学校设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联合共建机构4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创新研究平台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创新研究平台3个,吉林省特色文化建设基地2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朝鲜语言文字信息化基地、双语人才培训基地 联合共建机构:东北边疆历史与社会研究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共建)、中国朝鲜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建)、吉林省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亚洲研究中心(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建) 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转基因动物与胚胎工程重点实验室、免疫生物学吉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创新研究平台:吉林省延边黄牛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朝药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图们江区域开发研究中心 吉林省特色文化建设基地:渤海文化研究中心、朝鲜族文化研究中心 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期刊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0年、2002年、2006年本刊连续三届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2001年荣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称号和首届《CAJ-CD规则》执行优秀期刊称号。2005年荣获“吉林省一级期刊” 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称号,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全文收录期刊,在“万方数据—数据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国医学文摘》各个分册及《中国药学文摘》等收录期刊。《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参加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光盘出版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网络版,并在2000年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执行优秀奖。《延边大学农学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期刊化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首届《CAJ-CD规则》执行优秀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据2011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该刊复合影响因子为859,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586,基金论文比为64,总被引频次为715次,即年指标为188,期刊影响因子学科排序为24位(24/91)位,明显超过了其他同类刊物。《东疆学刊》:是执行CAJ-CD规范化的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吉林省一级期刊;2004-2005年又荣获吉林省十佳期刊;学刊于2004年教育部名刊工程中,被评为“东北亚文化研究”名栏期刊;2007年4月又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地区高校文科学报6家名刊之一,同时还是全国高校学报百强期刊,2007年底又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 馆藏资源 2014年,延边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2157282册,生均71册,电子图书2686054种,生均09种,中外期刊12737种。

  • 索引序列
  • 延安大学学报影响因子是多少
  • 延安大学学报影响因子
  • 安徽大学学报影响因子多少
  •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影响因子是多少
  •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影响因子是多少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