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网址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网址

发布时间: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网址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禁锢在狭小的天地。宋代理学盛行,对女性的压制越来越严重。程颐和程颢特别看重妇女贞节,极力反对女子在丈夫死后再婚,“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认为女人宁可死,也不能失节。他们的理论在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提出“忠臣节妇”,“盖闻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礼不可废。”宋代刑法对男女判决也是不平等的。“夫有出妻之理,妻无弃夫之条。”所谓“七出”之条,而妻妾如任意离开丈夫则受到刑罚制裁。  理学的盛行,宋代贞节观念极强,婚姻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若不听父母命,自由恋爱,会被看作是丑事。宋代有一位才女,因大胆追求自由自主的爱情,不为封建礼法所容,抑郁抱恨而死后,“不能葬骨于地下”。她,就是性格刚烈、大胆反抗封建势力的一代才女——朱淑真。  朱淑真是宋代杰出的女作家。生卒年不详,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人。她生于仕宦家庭,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善绘画,通音律。她的婚姻极为不幸,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将对爱情的感受写进诗词,被迫害致死,死后诗稿被焚。今存《断肠集》,是明以前作品最多的女作家。  朱淑真从小生活在富贵家庭中,有机会识字,受到良好教育。童年时代,她以一颗无忧、敏感的心感知着这个世界,花开花谢,春去春回,她的诗才大进。父亲教她读诗词、与她一道把酒研讨,没有受到过多的压制,在这样和睦、相对自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也塑造了她那任性、倔强的性格。  对于封建礼教所宣讲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朱淑真极为不满,在作品中表现了她的愤慨与对卫道士们的讽刺。如《自责》中所云,“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成何事,绣折金针却有功。”她不愿屈服,逆来顺受,她看透了这些宣传背后隐藏的真正意义,用诗文发出自己的“反抗”之音,“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  作为封建社会的闺中女子,没有男子的仕宦之途与广泛社交的自由,她们被陷于封闭狭小的深闺之中,爱情成为她们生活的重心,颇具浪漫情怀的朱淑真心中也勾画着自己的爱情。但她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魔爪,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的年代,年轻女子没有选择的权利。无奈之下,她服从父母命令,所嫁非偶。个人不幸的婚姻,一腔幽怨,唯有在诗词创作中得以排遣。“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  她的诗作中,有许多是以春为题材的,春本是明亮、温暖的,充满生机与希望。但淑真却看到了春的短暂,春的易逝,如同青春年华。  《蝶恋花 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春前飘柳絮,随风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首诗构思巧妙,将自然景物与惜春、送春的感情交融,名为送春,实为惜春,留春,不忍她离去。将春拟人,在空洞寂寞的生活中,没有之音,亦无知己,春是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温柔抚人,朝夕陪伴在她左右。而如今面对离别,作者忽发奇想,那千万缕的垂柳似乎可以将春系住,但春只作短暂停留,又匆匆离去。她还是不愿放弃,又寄希望于柳絮,盼望着轻柔的柳絮可随风飘舞,跟随春的脚步,将她的音讯告诉作者,聊以自慰。下片用杜鹃的哀鸣寄托送春之情,结尾以酒送春,春不语,待到黄昏时刻,潇潇暮雨,仿佛是春在作答,亦或是作者寂寞的泪水。  这首词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情感,淡淡的忧思,对美好事物不常在的感慨。全词自然与情感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质朴清新的语言,读之,深远缠绵,回味无穷。  朱淑真是孤独的,是抑郁的,她拿起笔,抒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发出自己的声音,又如《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坐,独唱独愁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清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 剔进寒灯梦不成。  开头5个独字,重复出现,将凄苦、幽怨如瀑布般一泄而出,绝望、孤寂包裹了她,久久的伫立,思索着过往人生,不禁心寒,再加轻寒触体,欲言难言,肠回心倒。下片写她憔悴泪容,愁病相仍。春的不常在,婚姻的不如意,爱情的不确定,时时侵扰着她,困惑着她,无法入睡。  她对婚姻的不满,也写进了作品中。如《愁怀》:“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她对自身命运、自我生存境况有清晰省察,表现了企图实现自我潜力的生命意识,展现了深层的孤独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淑真对婚姻的不满,不是物质生活上的,而是,作为有才情、有思想的女性,渴望与自己的丈夫吟诗作词,与之“江上共诗裁”。可他与淑真是完全不同的人,热衷功名,她俩貌合神离,志趣迥异。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无法对话,于淑真而言是莫大的痛楚:“帆高风顺疾如飞,天阔波平远又低。山色水光随地改,共谁裁剪入新诗?”(《舟行即事》)  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她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她任性、倔强刚毅的性格,在面对礼教的重压下,义无反顾。她肯定自我欲望,敢于宣扬一种女性主动的爱情哲学。她的词,深层里表达了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她对命运进行过抗争与挑战,在《清平乐 夏日游湖》中,勇敢描述与情人的欢会,冲破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在古代妇女中是绝无仅有的。  清平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宋代礼法极严,贞节观念浓厚,不允许女子自己谈情说爱,更不能在文章中表达。而淑真在这首词中却描绘得毫无顾忌,大胆书写爱情想望,直抒胸臆,率真、爽朗、坦荡地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与情人在西湖恣意享受爱情的欢乐,携手漫步,和衣倒怀,旁若无人。这对一个闺中少妇而言,是极为大胆的举动。这样的大胆吟咏,在情感上、行动上都是对封建礼教的公然挑战,反映了作者对情爱的追求、渴望与勇敢的反抗精神,不妥协的刚烈性格。这首词将女性面对爱情的细微心理也描写得淋漓尽致,与情人相守时,尽情享受,不矫揉造作。分手回到家中,仍想着刚才想聚时的点点滴滴,“懒傍妆台”,心绪万千,无心整妆与卸妆,沉浸在浓浓的爱意之中。她是一位大胆的叛逆者,她诉说出广大女性不敢言说的真实话语、真实心声,具有强烈鲜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落花》也是一首对封建礼教控诉的诗歌。“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台。”表面惋惜落花,实则借催落花的无情风雨象征催残爱情的封建恶势力,表达了争取爱情、婚姻自由,反封建的愿望。  在封建势力强大的社会,她大胆、赤裸的反抗行为必然遭受到众多人的诽谤。有人称她“失妇德”,《古今词统》卷四说她“太纵”!她的一首《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描写了主人公对爱情的追忆,对今昔非比的感慨,词艺水平很高,三四两句已成为名句。有人借此攻击她失节,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欧阳修所做。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人们认为是欧阳修所作,认为合情合理,毫无指摘,大加赞赏。而朱淑真作此词却是“失妇德”。封建社会中男子享受种种特权,可以三妻四妾,丝毫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而女子则不容半点越轨行为,受到严酷的压榨。  朱淑真不像李清照那样,有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很少与外界接触,生活在深闺之中,她的诗作多写自然风光、恋情相思,但她也并没有局限于自身的生活,一些作品关注农事,关心农民的疾苦,跳跃出自己生活的圈子。如《苦热闻田负语有感》:  日轮推火烧长空,正是六月三伏中。  早云万叠赤不雨,地裂河枯尘起风。  农忧田亩死禾黍,车水救田无暂处。  日长饥渴喉咙焦,汗血勤劳谁与语?  播插耕耘功已足,尚愁秋晚无成熟。  云霓不至空自忙,恨不抬头向天哭。  寄予豪家轻薄儿,纶巾羽扇将何为!  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  酷夏来临,天气炎热,遭遇旱灾,地裂河枯,禾黍将死,农民奋力抢救,“饥渴喉咙焦”。同时,他们又抢插晚稻以救饥荒,但收成无望,农民们绝望得只能“向天哭”。朱淑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农民生活的疾苦,感受到他们的苦难,与他们悲喜与共,并将之归咎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高声质问当朝者“安坐高堂知不知?”朱淑真的目光已不仅局限于“小我”,而开始关注广大的劳动人民,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在男女两性关系极为不平等的古代社会,在将 “女子无才便是德”信奉为道德标准,在绝大多数的女性被视为“牛马”“玩物”、封闭在家庭、闺阁之中,忍受婚姻的不幸、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朱淑真——如同一道闪电,闪亮在漫漫黑夜,释放出夺目异彩的光辉。

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 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Community Tourism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旅游人类学与社会学/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旅游与族群关系/Tourism and Ethnic Relations主要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Research Projects[1]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2] 主持: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粤港澳旅游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3] 主持:中山大学“博学工程”——“《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4] 主持:国家民委“海南三亚民族关系研究”[5]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岛型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研究――以海南岛为例”[6]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西南族群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区域文化研究”[7] 参与:美国LUCE基金“宗族、乡镇企业与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8]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9] 参与:福特基金“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培训”[10] 参与:台湾CCK基金“‘汉’的重新思考:广东的族群关系和地缘认同研究”[11]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人类学与华南田野调查”[12] 参与:澳门文化司署“澳门族群与省澳文化关系” 主要论著目录/Publications[1] 孙九霞 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 旅游学刊,2008(9):22-/Sun J Empowerment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ap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 Tourism Tribune, 2008(9):22-[2] 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 旅游论坛,2008(1):58-/ Bao Jigang, Sun J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of Yubeng Village:Means of Particip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E Tourism Forum, 2008(1):58-[3] 孙九霞,陈浩粤港澳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 思想战线,2008(3):129-/ Sun Jiuxia, Chen H Guangzhou Urban Tourism Growth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 Thinking, 2008(3):129-[4] Sun Jiuxia, Bao J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in China: The Case Studies Across R Touris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ian Practices World Tourism O pp23-[5]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3:144-/ Sun J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8,3:144-[6] 孙九霞新农村法制建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视角 广西民族研究,2007,4:179-/Sun J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View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7,4:179-[7]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 Sun J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3:144-[8] BAO JIGANG AND SUN JIUXIA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Sociology and A SPRING 2007/VOL39,NO[9] Sun Jiuxia, Bao J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 Chinese Sociology and A SPRING 2007/VOL39,NO[10] Sun Jiuxia, Bao J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Yulong River in Y Chinese Sociology and A SPRING 2007/VOL39,NO[11] Sun Jiuxia, Bao J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Arcadia in Y Chinese Sociology and A SPRING 2007/VOL39,NO[12] 陈志钢,孙九霞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动力机制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3):206-/Chen Zhigang, Sun J Analysis of Countryside Tourist Motive Mechanism in the Suburb of a C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7(3):206-[13] Sun Jiuxia, Bao J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of Tourism: an Empirical Study of Yunnan and G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06,2(1-2):137-[14] Bao Jigang, Sun J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Tourism and Local Communities, [15] 孙九霞,保继刚 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 旅游学刊,2006,7:63-/ Sun Jiuxia, Bao J From Absence to Distinction: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 Tourism Tribune, 2006,7:63-[16] 孙九霞 守土与乡村社区旅游参与――农民在社区旅游中的参与状态及成因思想战线, 2006,5:59-/ Sun J Land-watch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Tourism: A Study of the Farmer 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al Tourism and its C Thinking, 2006,5:59-[17] 保继刚,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地理学报,2006,4:401-/ Bao Jigang, Sun J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4:401-[18] 孙九霞 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2:40-/ Sun J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Urbanization of Daizuyuan C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2:40-[19] 孙九霞 藏区城镇、农业、牧业社区文化比较研究――以甘南夏河县为例 青海民族研究, 2006,3:33-/ Sun J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munity Culture among Town, Farm Belt and Pasturing Area of Tibetan——Case Study of Xiahe County G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2006,3:33-[20]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2-/ Sun Jiuxia, Bao J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Peach Resort in Y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1:82-[21]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6-/ Sun Jiuxia, Bao J On Tourism Anthropology Involv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1:86-[22]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透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89-/ Sun J Theor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2005,5:89-[23]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35-/ Sun J Positive Effect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upon the Prote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C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4:35-[24] 孙九霞 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 民族研究, 2004,3:61-/ Sun J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ization: with an Example of the Hui People in Fenghuang Town of Sanya, H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4,3:61-[25]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29-/ Sun Jiuxia, Bao J Tourist Anthropolog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6:129-[26] 孙九霞 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运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134-137/ Sun J Applying Festival Symbols to the Exploitation of Ethnic T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3,6: 134-137[27] 保继刚 孙九霞 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 规划师, 2003,6:132-/Bao Jigang, Sun J O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 Planners, 2003,6:132-[28] 孙九霞港澳旅游业比较研究余振主编双城记――回归后港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Sun J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ourism Industry between Hong Kong and M In Yu Zhen(Ed) A Tale of Two Citie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Hong Kong and M Macao: Maocao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2003[29] 孙九霞 澳门土生葡人认同解析 广西民族研究,2003,3:104-/ Sun J The Identify Analysis to the Portuguese Born in M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3,3:104-[30]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72- / Sun J The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of Pearl River D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1,5:72-[31] 孙九霞 澳门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 思想战线,2002,5:51-/ Sun J The Value of Macao’s Cultural Resources in Tourism and Their D The Ideological Front, 2002,5:51-[32]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上)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 / Sun J Racial Groups and Racial Group Relationship in the Enterprises from Outside in the Perl River D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3:10-[33]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39-/ Sun J The Ethnic Group Components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Pearl River D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4:39-[34] 孙九霞 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 民族问题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1,/Sun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Dress and Religion C Ethnic Issues Research(Duplicated Materials by People's University), 2001,[35] 孙九霞 外来人口对粤文化的吸纳与整合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49-/ Sun J Nonnatives Assimilation of and Conformity with the Guangdong C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1,5:49-[36] 孙九霞 澳门族群与族群文化研究 开放时代,2000,3:74-/ Sun J Research on Macao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C Open Times, 2000,3:74-[37] 孙九霞 论影响澳门族群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7-12/The Three Major Factors Impacting the Ethnic Group Relations of M 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999,4:7-12[38] 孙九霞 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23-/ Sun J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Group I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98,2:23-[39] 周大鸣,孙九霞 史前人类的文化与生态南方文物,1997, 3:48-/ Zhou Daming, Sun J Prehistoric Human Culture and E Relics Form South, 1998,2:23-[40] 周大鸣,孙九霞 澳门人口与族群南方人口,1996,3:45-/ Zhou Daming, Sun J The Population and Ethnic Groups in M South China Population, 1996,3:45- 主要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s[1] 参与: “桂林市旅游发展规划(修编)(2008-2009)”[2] 参与:“林芝地区四县旅游发展规划(2008-2009)”[3] 副组长:“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4] 副组长:“新疆哈巴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5] 副组长:“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指标监测(2006-2009)”[6] 参与:“新疆喀纳斯禾木村文化景观保护规划(2007-2008)”[7] 参与:“山东日照涛雒镇雒园文化旅游区控制性及修建性详细规划(2008)”[8] 副组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2006-2008)”[9] 副组长:“莱芜市莱城区旅游发展整合提升规划(2007-2008)”[10] 参与:“新疆喀斯湖旅游发展规划(2005-2006)”[11] 参与:“武陵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07)[12] 参与:“蒙山旅游区整合提升规划(2005-2006)”[13] 参与:“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14] 参与:“桂林阳朔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15] 参与:“西双版纳在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战略研究(2003-2004)”[16] 参与::“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2002-2003)”[17] 参与:“海南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2)”[18] 参与:“贵州省赤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十丈洞景区、四洞沟景区、竹海桫椤景区总体规划(2002)” 参加主要学术会议/ Academic Conferences[1] “2008’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主办,2008,南京。[2] “异文化与多元媒体”学术研讨会,台湾世新大学主办,2008,台北。[3] “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贵州民族学院主办,2008,贵阳。[4] “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国际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主办,2007,北京。[5] “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主办,2007,南京。[6] “遗产与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7,广州。[7] “当代中国的旅游、认同与全球化”研讨会,香港大学社会学系主办,2006,香港。[8] “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70周年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海大学主办,2006,吴江。[9] “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等主办,2006,广州。[10] “人类学第三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中南民族大学主办,2005,武汉。[11] “边境旅游与社区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西双版纳景洪,2005。[12] “第二届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旅游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旅游学术论坛年会国际学术会议”,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主办,2005,广州。[13] “人类学第二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宁夏大学主办,2004,银川。[14] “第15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国际大会”, 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办,2003意大利佛罗仑萨。[15] “事件旅游与目的地组织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3,宜昌。[16] “第十四次粤澳关系研讨会”,澳门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2002,澳门。[17] “人类学高级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广西民族学院主办,2002,南宁。[18] “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南民族学院主办,2001,武汉。[19]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人类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主办,2001,广州)。[20]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国家民委等主办,2000,北京 主要学术奖励/ Academic Awards[1] SUN JIUXIA AND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 Chinese Sociology and A SPRING 2007/VOL39,NO3一文获得“陈传康优秀旅游地理学术论文奖”,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2008年7月。[2] 《社区参与旅游的中西差异》(第二作者,地理学报,4:401-413,2006)2008年获得“吴传钧优秀人文地理论文奖”一等奖。[3]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4期)一文获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组织的“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十年优秀论著评奖”的一等奖(2001)。

对的这四校都是同一档次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

给你推荐一本书,切库的《福》,这本书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大胆颠覆,尤其是在对星期五的处理上,相信能给你不少灵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科)40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40沈阳工程大学学报(社科)40沈阳大学学报(社科)40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160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40景德镇高专学报70辽宁医学院学报(社科)45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60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科)50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40孝感学院学报(社科)60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70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70齐齐哈尔师范大学学报(社科)60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40佳木斯大学学报(社科)70长春理工大学学报90邢台学院学报70滁州学院学报40安阳师范学院学报40咸宁学院学报70琼州学院学报50阜阳师范学院学报40鸡西大学学报70绥化学院学报70新乡学院学报60贺州学院学报40牡丹江大学学报60西昌学院学报(社科)60辽宁师专学报(社科)70新余学院学报45焦作大学学报45宿州学院学报40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50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70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科)45辽宁科技学院学报40长江大学(社科)90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50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40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50许昌学院学报40凯里学院学报50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50----------------------------------------

对的这四校都是同一档次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网址查询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科)40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40沈阳工程大学学报(社科)40沈阳大学学报(社科)40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160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40景德镇高专学报70辽宁医学院学报(社科)45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60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科)50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40孝感学院学报(社科)60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70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70齐齐哈尔师范大学学报(社科)60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40佳木斯大学学报(社科)70长春理工大学学报90邢台学院学报70滁州学院学报40安阳师范学院学报40咸宁学院学报70琼州学院学报50阜阳师范学院学报40鸡西大学学报70绥化学院学报70新乡学院学报60贺州学院学报40牡丹江大学学报60西昌学院学报(社科)60辽宁师专学报(社科)70新余学院学报45焦作大学学报45宿州学院学报40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50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70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科)45辽宁科技学院学报40长江大学(社科)90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50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40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50许昌学院学报40凯里学院学报50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50----------------------------------------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是两所完全不同的高校,位于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1、广西师范大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前身为创办于1932年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2017年,学校被评为教育部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性高校。2、广西师范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10月的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现有明秀、长岗、五合、武鸣4个校区,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学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扩展资料:1、广西师范大学概况截至2018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校园面积4100多亩;在职教职员工2355人,全日制本科生26831人,硕士生6386人,博士生171人,各类留学生近1600人,成人教育学生16000多人。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文科的学科门类、博士点、硕士点及自治区级文科重点学科均位居广西高校前列。2、广西师范学院概况广西师范学院占地面积53亩,学校图书馆藏书49万册,生均纸质图书37册,另有电子图书67万种,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4693人,硕士研究生1362人。现有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普通本科专业6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拥有应用数学、测绘地理等院士工作站2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基地中心5个。参考资料:广西师范大学官网-学校简介广西师范学院官网-学校简介

中国的核心主要七大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网址是什么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为什么要来啊,我是这里的学生,条件不怎么样啊,物价又比较高,生活比较单调。娱乐的地方很少很少!!!这里几乎没什么讲座,教授级人物很少,食堂也不怎么干净。每周的内容就是上课要么就在宿舍上网。另外好的就是,这市的唯一本科学校,所以市里的一些活动会考虑到我们啦,机会还算多吧。最近新文化交流节,发展还是挺快的吧。崇左校区在建设当中。虽然目前还有荒地,不过等着一两年会完善的吧。目前除了教学楼和宿舍。室内体育馆也没有,食堂不怎么干净,不久前看见一只死老鼠!!!分数高的话就别来了,低的话还是可以考虑的。希望能帮到你啊。

老实话还是普普通通吧,没有什么特别好或特别不好的地方,都只是过得去。他有不同的校区,在旧校区是较偏远的。这是个人感受,希望能帮助到你。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首页

1、《在刑法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体会》《广西高教研究》 1995年4期2、《论我国行政诉讼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广西法学》 1995年3期。3、《论法对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社会科学家》1995年5期4、《试论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广西师大学报》1995年3期《论陕甘宁边区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法制建设》(论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论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广西社会科学》1996年5期8、《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新发展》《广西师大学报》1996年3期 《也谈法律经济决定论》《法学》1997年12期 《关于法与道德关系的几点思考》《社会科学家》1997年月1期 《论法治的精神》《广西社会科学》1997年6期 《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9月版13、《论法价值观及其特征》《广西师大学报》1997年3期。14、《人权研究中的一场风波》《法学》1998年5期15、《论法治的合理性》《当代法学》1998年2期16、《依法治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前沿》1998年3期17、《中国法治探索》《广西法学》1998年月1期《论法治合理性的内涵及其意义》《法制现代化研究》(第4卷)1998年10月19、《杜尔克姆法社会学思想探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1期20 《论司法审判中的法律》《空军高炮学院学报》1999年3期21.《论我国医疗事故鉴定机制的完善》《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年2期22.《经济执法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增刊 《建国50年来法理学回顾和展望》《社会科学家》1999年6期 〈〈梁漱溟法理思想及其启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8月<<论法的践合理性>> 《法理学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问题及其法律调整>>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2期27.《西部开发与发展权》《石河子大学学报》2001年6期28.《论法的正当性》《学术论坛》2001年4期29.《企业兼并中的若干法律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5期30.《论企业并购的法制化》《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4期31.《制度、法律与精神文明建设》《法学论丛》2001年第1卷32.《论要约收购》《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4期33.《论法律移植的合理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34.《论后现代主义的主体观》法律出版社2002年3月3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和德治》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36.《英国法律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法学论坛》2002年第6期。37、《论法学素质教育的实现途经》新华出版社2002年3月38.《透视行政处罚中的软乱滥现象》《领导广角》2002年7期39、《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40、《论法律在乡土社会中的困境及其推进》《民间法》1041、《中日法治形成条件比较研究》《法制现代化研究》1242、《中国企业并购法律环境的营造》中国方正出版社1043、《现代西方法学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中国检察出版社 644、《孜孜不倦的法理探索》中国检察出版社645、《人权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检察出版社 646、《日本法治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47、《中西方“以人为本”法律观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48、《刑事公诉证据问题研究》《中国检察》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49、《法学素质教育探析》《法学论丛》250、《给农民以宪法关怀》《法学论丛》451、《从主义到问题》《文史哲》(CSSCI)452、《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教论坛》553、《也谈法律方法的科学性》《学习与探索》(CSSCI)654、《马克思法的合理性思想探析》中国金融出版社655、《宪法修正案对私有财产权保护的法理思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356、《论合理性司法建构的前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357、《讨论式教学法在法学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高教论坛》158、《关于农民宪法权利的几点思考》《河北法学》(CSSCI)1059、《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法治》《社会科学家》(CSSCI)260、《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学术论坛》461、《法律技术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162、论瑶族石牌的性质及其现实影响 河北法学 2006第11期63、“股东权”实现理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民自治权 法学论坛 2006第5期64、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及其进程 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10期65、略论侗族款约的当代价值 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66、瑶族民间组织及民间法的现实影响 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67、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六段村石牌调查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年第9期6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初探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1期69、论我国“人本”法律观的更新与重构 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70、论社会分层与法律供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

是公办院校 师范学院很少有民办的

广西民族师范大学代码是10604。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简称“广西民师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崇左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由南宁师范大学对口支援。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 索引序列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网址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网址查询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网址是什么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官网首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