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怎么办理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怎么办理

发布时间: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怎么办理

你好 你的文章要是很好很好的话 最权威得nature和science 祝你好运……

1、《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起因》(《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2001年2月1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第18卷第3期2001年摘录。2、《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论的历史演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5月第2期。3、《解开林彪是否被劫持之谜》,《党的文献》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15日。《中国档案报》2001年3月9日全文转载。4、周敬青:《德国社会民主党:从“全民党”到“新型政党”》,《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5、《“三个代表”与党的纲领》,《光明日报》2002年10月26日。6、《挑战与思考》,《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7、《前进还是停止——2002年联邦议会大选以来德国政党的走向》 译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8、《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体系的重构》,《探索》2005年第4期。9、《试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底蕴》 《探索》 2004年第4期。10、《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看问题——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评价方法探析》《党政论坛》2002年第2期。11、《正确把握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相统一中的五大课题》《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第8期。《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12、《建立社区党委是探索社区党建网格化的新思路》,《上海党史党建》,2004年第9期。13、《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的双向互动》,《党政论坛》,2004年第8期。14、《传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跨世纪探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15、《第二届中德政党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党史与党建》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16、《领导干部中的“两面人”现象探析》,《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04年第2期转载。17、《毛泽东对林彪接班人地位的确立和废黜》(上)(中)(下)《党史纵览》(上中下计 18000字)(2003年第11期,2004年第1、2期三期连载)。18、《“九一三”事件前后怀疑和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思潮》,《中国现代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19、《保持先进性要有新观察新创造》,《人民日报》2006年5月25日。20、《关于社区党建网格化的内涵与功效的理论思考》,《党史与党建》2005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全文转载。

313班,现任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主持或参加的项目主要有:安徽省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淮北市隐伏岩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地矿部科技成果四等奖)、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安徽部分)(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江淮分水岭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省地矿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安徽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安徽省大中型闭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安徽省西北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安徽省辖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潜力评价,合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安徽省天柱山地质公园申报等。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淮北市隐伏岩溶水特征及水资源管理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1993),淮北、阜阳、宿州、蚌埠四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安徽地质,1997),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方法讨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战略研究(安徽地质,2007),(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遗迹及其科学价值(安徽地质,2007),安徽省重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现状研究(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舒城市东部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分析(地下水,2011)等。 王林清 赣州地质学校83级岩矿分析专业604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生工作处处长(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199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留校工作,在职继续攻读研究生,2002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12月被评为副研究员,2008年6月获博士学位。王林清博士在作论坛讲座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生工作处处长(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兼)。主要社会兼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秘书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籍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王林清博士长期从事高校教学、科研与学生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先后主持和参与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学校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出版有专著《亲历康博思:大学新生完全手册》(副主编,2004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特等奖)、《管理经济学》(副主编,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项目质量管理》(副主编,2008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书。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高校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被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中国高校招生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招生优秀论文,《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新体系的实践与探索》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戴世坤(赣州地质学校82级物探专业215班)男,1964年10月生, 博士后,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1991年7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7月获得青岛海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2月于石油大学(北京)完成博士后研究,留校工作至今。研究方向:1、电磁勘探数据处理、数值模拟、反演成像和综合解释;2、震电理论及应用;3、地球物理勘探综合信息处理、反演成像和综合解释;4、计算可视化、人机交互和应用软件开发。讲授课程:1、普通物探(本科);2、地球物理勘探原理(研究生);3、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研究生)。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著作及论文: 戴世坤、罗延钟,1993年,二维地电模型多参数反演方法及其在MT测深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报,36(6); 董树文、戴世坤,1993年,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科学通报,38(6); 戴世坤,1996年,用视模型空间对比进行地球物理反演,地球物理学报,39(4); 戴世坤、徐世浙,1997年,MT二维和三维连续介质快速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四期; 戴世坤、牟永光,1998年,双相介质中的震电效应和震电波场传播理论,第二届SEG/BEIJING 年会论文集 shizhe xu, 戴世坤, 4,Calculation of electrical potentials along a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a 2-D terrain, geophysics,67(2)(进入三大检索); 黄临平、戴世坤,2002年,复杂条件下3-D 电磁场有限元计算方法, 地球科学,27(6); 杨辉、戴世坤,2002年,综合地球物理反演综述,地球物理学进展,17(2); 徐世浙、戴世坤,2002年,起伏地形位场快速延拓新方法,高校地质学报,27(2)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1、 电磁勘探资料可视化、人机交互综合处理、成像和解释软件系统。已在国内各相关单位广泛推广应用,2000年2月,负责人;2、 大地电磁场拟波动变换和成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年12月,负责人;3、 大地电磁场拟波动变换和应用技术,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2000年12月,负责人;4、 双相介质中的震电效应及震电波场传播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年1月,负责人。获奖:1、 中国复杂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01年;2、 油气储层地球物理理论与实验技术,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002年;大别山大地电磁测深研究报告,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3年。 研究领域高能天体物理(伽玛暴,软重复伽玛暴,TeV blazar, 高能宇宙射线);暗物质间接探测(相关)理论研究教育背景9-9: 紫金山天文台,攻读博士学位(3获博士学位)9-7: 南京大学天文系,攻读硕士学位9-7: 长安大学雁塔校区,测绘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9-7: 南方工业学校,中专出国学习工作12-3: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短期访问学者9-1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独立博士后11-8: Hebrew University: 博士后9-8: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访问学者、学生工作经历4-: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12-3: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短期访问学者9-1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独立博士后11-8: Hebrew University, 博士后专利与奖励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8年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6: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new hot paper2004年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出版信息在“伽玛暴”和“暗物质”间接探测相关领域发表(或已投稿)SCI科研论文、综述40余篇,被他引数百次(ADS)。发表论文代表性工作:(1)于2002年首先发现了GRB 990123的反向激波区域是磁化的 (Fan et 2002),为伽玛暴的磁化外流体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2)于2005年独立提出滞后内激波(late internal shock)模型来解释GRB余辉中X射线闪耀现象(Fan & Wei 2005)。(3)于2006年中总结出了Swift卫星发现的GRB X射线余辉的代表性图象并给出了理论解释框架(Zhang, Fan & Dyks et 2006)(4)于2006年率先指出GRB的X射线余辉和光学余辉的拐折不一致现象不能用主流的能量注入模型甚至任何已知简单模型来解释(Fan & Piran 2006, MNRAS, 369, 197)。该疑难现在得到了一致公认并/但尚待解决。(5)首次指出GRB的正向激波同步辐射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逆康普顿散射可能成为Fermi卫星LAT探测器的主要光子来源(Zou, Fan & Piran 2009) 该预言得到了现阶段Fermi-LAT观测的支持。科研活动科研项目 黑洞以及其它致密天体物理的研究 (-2013), 科技部973项目, 第四课题组骨干成员费米卫星时代的伽玛暴外流体的物质组分研究(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主持参与会议12以来参加过在美国,以色列,意大利,荷兰,法国,瑞典,以及中国南京,北京等地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或研讨班10多次,做口头报告约10次。被邀请成为国际会议Prompt GRB 2011 workshop 的科学委员会成员。合作情况和境外的有共同兴趣的观测/理论同行(如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Tsvi Piran, 意大利国立天体物理研究所的Stefano Covino, 在英国工作的日本同行Shiho Kobayashi,在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任教的Bing Zhang)建立了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九八七年毕业于赣州地质学校地质专业(127班)现任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院长。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2008年网易“100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成员之一,“宁波银行全员造富神话”独家分析人,曾获湖南省第五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复旦大学“光华”奖学金等,贵州省第一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先后成功地承办了一系列重大学术会议: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八次学科论坛),现为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原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助理。2009年7月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赴美国考察团,2010年11月应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2010年12月31日应邀参加第二届贵州省委决策咨询博士高端论坛并作大会发言。先后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高等教育》及《复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政策。主要科研成果范方志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11)[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6(08)] 范方志,汤玉刚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公共财政还是公共选择[J]复旦学报,2007(03) (该文被《新华文摘》引用)范方志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与演变[J]金融研究(实务版),2007(05)范方志,张耿庆中国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J]统计研究,2004(11)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实践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02)范方志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8(06)范方志,赵大平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传递对中国外贸平衡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02)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0(23)(该文入编《三湘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范方志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该文原发表于《金融研究》2005年11期)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6(08)范方志,麻勇爱旅游消费信贷初探[J]旅游学刊,2006(11)范方志,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年会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5)范方志,李璐媚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8(9)(被国研网转载)范方志,李海海,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05(11)范方志,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5(10)范方志入世,不确定性与居民消费[J]消费经济,2002(06)范方志,杨海水“理性党派信徒”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2)范方志,加强《资本论》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8(10)范方志,毛晋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股改上市和道德风险社会科学辑刊,2004(06)范方志市场经济呼唤存款保险制度[J]经济纵横,1999(06)范方志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的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06(10)伍柏麟,范方志新制度经济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01)范方志,汤玉刚,齐行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和动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4)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修改稿)[J]经济研究参考,2000(114)范方志,毛晋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股改观点述评[J]国有资产管理,2004(10)范方志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及其启示(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J]投资研究,2008(01)范方志我国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1999(06)范方志货币政策制度国际比较与我国货币政策制度完善[J]东南学术,2006(05)(该文题目被列入《新华文摘》(2006年22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范方志,张立军以金融结构的优化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J]中国国情国力,2004(03)范方志,汤玉刚,虞拱辰反思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演变:一个建设性分析框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5)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62)范方志,谭燕芝,郭英论跨域消费[J]消费经济,2003(05)范方志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03)范方志,周陈曦新旧两类农村金融机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11)范方志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J]开放导报,1999(12)范方志,苏国强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范方志,汤玉刚,齐行黎国内外银行业聚集上海动因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5)范方志,汤玉刚政府间纵向分权的契约性质:——以浙江强县扩权、强镇扩权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7(11)范方志,李海海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中国的实证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5(04)范方志 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范方志,周剑对外直接投资、外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J]东岳论丛,2003(06)(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C7《高新技术产业化》2004年1期全文转载)范方志,赵明勋中国金融抑制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范方志诺德豪斯—麦克雷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05)(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汤玉刚,范方志财政规模决定:基于经验模型的经济学解释[J]财经研究,2005(10)朱波,范方志,汤玉刚出口退税中央、地方分担机制——运作原理、负面效应与机制优化[J]财经研究,2004(01)朱波,范方志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5(06)范方志基于选举的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4)范方志我国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02)范方志金融监管、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J]宁夏社会科学,2009(06)范方志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贵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记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范方志对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的反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01)范方志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部门名称和地位的科学界定[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3)范方志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部门名称和地位的科学界定[J] 马克思主义文摘(人大复印资料),2011(02)范方志房地产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与收入分配差距[J]青海社会科学,2010(03)范方志我国高房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3)范方志论通货膨胀[J] 宁夏社会科学,2011(02)参与课题及专著主持2006年度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一等资助5万元,中博基字[2006]15号)《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资助编号:20060390108](2006年1月-2007年6月); 主持2010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十七批面上二等资助(三万元)课题《城市化、土地供给制度缺陷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资助编号:20100470934)(2010年6月-2011年6月);主持2006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常规性课题《行政级次与经济发展:浙江经验及其超越》[课题编号:06CGYJ24YBX],(2006年9月—2007年6月);编著《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三联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作者;专著《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5月。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怎么办

都是相对应的,大学教师发论文最低也要发国家级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还有时代教育,有些杂志就不收中小学的文章。大学学后关键是评什么,学校要求发什么级别的期刊。

你好 你的文章要是很好很好的话 最权威得nature和science 祝你好运……

不是的,其仅在2008和2011版是核心,2007年度应该是属于2004版范围。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复合影响因子:765 综合影响因子:241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The 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主办: 上海行政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3176CN: 31-1815/C邮发代号: 4-666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创刊时间:2000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怎么办呀

《银贵钱贱对1843-1856年中国外贸的影响》,《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1840-1849年的清朝财政》,《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年第2、3期连载。《铜钱小史》,《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甲午战后清朝财政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中国会党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萍浏醴起义与洪江会》,《史林》1988年第1期。《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清末内债的举借及其后果》,《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朱九涛考”补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青莲教的源流及其与天地会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早期青帮的起源和性质》,《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从陈宝琛论清流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从官制改革到丁未政潮》,《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康有为寓所金顶庙考》,《京华史迹揽胜》,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法华古寺话风云》,《京华史迹揽胜》,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贯道前期历史初探》,《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7月版。《辛亥革命与游民社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收入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中华书局1994年3月版。《开埠初期上海游民社会研究》,《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关于清代厘金创始的考订》,《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清末〈各省厘金创办年月及人名表〉的订正与评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关于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对北京几位历史学家批评的回应》,《开放时代》2009年第1期。《国民性认识与孙中山的民权道路》,《中山思想、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台北国父纪念馆丛书,2008年12月版。《论孙中山民主理论的发展》,《孙中山与现代文明》,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统一”——兼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苏沪行政关系》,《史林》2002年增刊,并收入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华书局2002年版。《己亥建储与义和团运动》,《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义和团兴起初嘉祥县的民教冲突形态研究》,《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与华北社会暨直隶总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义和团运动·华北社会·直隶总督》,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晚清财政与经济变迁》,《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风雨八十载——魏建猷传》,姜义华主编《史魂——上海十大历史学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389页。《纵观金融历史风云,把握市场经济脉动——“20世纪的上海金融”读后》,《近代中国》第十五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民国时期一个文坛巨子乩笔下的灵界》,《民间宗教》第1期,台湾民间宗教研究室编,1995年,第37~56页。《清代天地会的钱币与鉴别》,《中国钱币》1999年第3期。

“以类相动——《乐记》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美’字探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英主义倾向”,纽约《知识分子》1994年第9卷第1期。 “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学人》1994年,第5期。 “中国绘画像什么?”《读书》1996年第11期。 “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学术思想评论》1998年第4期。 “‘汉学’杂谈”,《国际汉学》第五期。《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转载。 “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艺术研究呼唤比较的视野”,《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朱光潜与当代西方”心理距离”说探析”,文洁华主编《朱光潜与当代中国美学》,香港中华书局1998年。 “新时期文艺学二十年学术讨论会综述”,《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 “文化生产的地方特色与全球化”,1999年”亚欧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发言,收入文化部所编的该会论文集。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7月,《文艺报》2000年3月。 “仿造的根源”,《读书》1999年11期。 “对话与文艺学的发展”,《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 “市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刘玉珠、金一伟编《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帕尔梅墓前的沉思”,《读书》1999年第5期。 “谈谈网上文艺学沙龙”,《中外文化与文论》第6辑。 “鲁迅:从网上评选说开去”,《收获》2000年第1期。 “诺贝尔奖不是文学法庭”,《文化月刊》2000年第4期。 “看鲁纳石碑”,《读书》2001年第2期。 “‘心理距离’研究纲要”,《学人》第1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论文学艺术评价的文化性与国际性”,《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选载。 “寻找美学的线条”,《哲学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2002年。 “‘书画同源’之源”,《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2年。 “什么样的印迹?”《读书》2002年第11期。 “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建构中国美学”,中文笔谈,《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实用与桥梁­——访理查德·舒斯特曼”,学术访谈,《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中文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全球化与中国美学”,《民族文艺研究》2004年1月。《高校文科文摘》摘要,《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4期转载。 “现代文艺学几个关键词的翻译与接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9期转载。(1万8千字)。《人文新视野》第二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转载。 “科学与人文关系辨析”,《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万1千字),清华美院《科学与艺术》丛刊转载。 “从一根线的美谈起”,《2003中国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003年中国美学学院讲座稿。 “西方思想对20世纪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的影响”,载《全球化与中国文论》一书,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 《从棋理看画理》,《审美文化丛刊》2004年第3期。 “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3期转载。 “席勒与‘自由的游戏’”,〈(中华美学学会通讯》2005年第1期。 “文学与图像的共生”,《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3期转载。 “非空间的赛伯空间与文化多样性”,《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摘要转载。 “文学理论的边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 “全球化与中华文明的选择”,《民族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医学美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转载。 “西方美学”、“接受美学”、“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条,刊载于中国传媒大学编《美学前沿》征求意见。 “‘描写之辨’与从‘描’到‘写’”,《美学》2006年第1辑,南京出版社2006年。收入《北大—耶鲁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孙康宜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5期。《高校社科文摘》摘要转载。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学术访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9日。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2006年12月2日《人民网》转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2日摘要转载。 “多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人民政协报》2007年1月29日。 《从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学述评》,《意象》2007年第一辑,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哲学年鉴》2007年摘要转载。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上海《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8期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摘要转载。 《中外交流中的美学寻求》(学术访谈)《文学教育》2007年第2期。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全文转载。 《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1日。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美术焦点》2007年9月,《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中国文化报》2007年9月9日。 《中国美学三十年:从1977到200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论文学艺术历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29日“学术专刊·专论”,刊登摘要。 《从获得性语汇的差别看中西绘画不同的根源》,《东方丛刊》2008年第1期。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美育与社会改造》,《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美学”的起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 第10期。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美学的命运》,《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怎么办啊

“以类相动——《乐记》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美’字探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英主义倾向”,纽约《知识分子》1994年第9卷第1期。 “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学人》1994年,第5期。 “中国绘画像什么?”《读书》1996年第11期。 “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学术思想评论》1998年第4期。 “‘汉学’杂谈”,《国际汉学》第五期。《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转载。 “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艺术研究呼唤比较的视野”,《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朱光潜与当代西方”心理距离”说探析”,文洁华主编《朱光潜与当代中国美学》,香港中华书局1998年。 “新时期文艺学二十年学术讨论会综述”,《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 “文化生产的地方特色与全球化”,1999年”亚欧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发言,收入文化部所编的该会论文集。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7月,《文艺报》2000年3月。 “仿造的根源”,《读书》1999年11期。 “对话与文艺学的发展”,《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 “市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刘玉珠、金一伟编《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帕尔梅墓前的沉思”,《读书》1999年第5期。 “谈谈网上文艺学沙龙”,《中外文化与文论》第6辑。 “鲁迅:从网上评选说开去”,《收获》2000年第1期。 “诺贝尔奖不是文学法庭”,《文化月刊》2000年第4期。 “看鲁纳石碑”,《读书》2001年第2期。 “‘心理距离’研究纲要”,《学人》第1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论文学艺术评价的文化性与国际性”,《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选载。 “寻找美学的线条”,《哲学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2002年。 “‘书画同源’之源”,《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2年。 “什么样的印迹?”《读书》2002年第11期。 “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建构中国美学”,中文笔谈,《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实用与桥梁­——访理查德·舒斯特曼”,学术访谈,《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中文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全球化与中国美学”,《民族文艺研究》2004年1月。《高校文科文摘》摘要,《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4期转载。 “现代文艺学几个关键词的翻译与接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9期转载。(1万8千字)。《人文新视野》第二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转载。 “科学与人文关系辨析”,《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万1千字),清华美院《科学与艺术》丛刊转载。 “从一根线的美谈起”,《2003中国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003年中国美学学院讲座稿。 “西方思想对20世纪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的影响”,载《全球化与中国文论》一书,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 《从棋理看画理》,《审美文化丛刊》2004年第3期。 “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3期转载。 “席勒与‘自由的游戏’”,〈(中华美学学会通讯》2005年第1期。 “文学与图像的共生”,《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3期转载。 “非空间的赛伯空间与文化多样性”,《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摘要转载。 “文学理论的边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 “全球化与中华文明的选择”,《民族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医学美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转载。 “西方美学”、“接受美学”、“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条,刊载于中国传媒大学编《美学前沿》征求意见。 “‘描写之辨’与从‘描’到‘写’”,《美学》2006年第1辑,南京出版社2006年。收入《北大—耶鲁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孙康宜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5期。《高校社科文摘》摘要转载。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学术访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9日。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2006年12月2日《人民网》转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2日摘要转载。 “多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人民政协报》2007年1月29日。 《从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学述评》,《意象》2007年第一辑,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哲学年鉴》2007年摘要转载。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上海《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8期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摘要转载。 《中外交流中的美学寻求》(学术访谈)《文学教育》2007年第2期。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全文转载。 《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1日。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美术焦点》2007年9月,《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中国文化报》2007年9月9日。 《中国美学三十年:从1977到200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论文学艺术历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29日“学术专刊·专论”,刊登摘要。 《从获得性语汇的差别看中西绘画不同的根源》,《东方丛刊》2008年第1期。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美育与社会改造》,《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美学”的起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 第10期。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美学的命运》,《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1)CPI统计需要改进(中国经济观察3)(2)重视低收入居民价格指数及其政策含义(人民日报《内部参阅》6)(3)使用民生指标应明确统计概念和口径(人民日报《内部参阅》4)(4)最低工资标准与“副作用测算”(文汇报29)(5)讨论劳动者报酬占比问题应注意科学定位(探索与争鸣5)(6)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究竟是多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6,人大复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4(7)对新一轮“调结构”要有新认识(文汇报14)(8)60年来上海发展战略的演进(文汇报1)(9)应当慎用“幸福指数”的概念(学习与探索1)(10)“人类发展指数”(HDI):含义、方法及改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3)(11)索尼公司的公司治理变革与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5)(12)“纽约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及对上海的启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4)(13)“纽约市的GDP到底是多少——兼论上海市与纽约市的经济比较”(上海经济研究2)(14)“杜邦公司的安全信念及其实践”(外国经济与管理4。人大复印《管理科学》4)(15)“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领导能力建设”(青海社会科学4)(16)“我国中央公布GDP与地方统计之和差异的实证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5)(17)“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障碍与突破”(学习与探索3)(18)“美国GE公司董事会的运作理念与模式”(外国经济与管理5;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转载7)(19)“对微软公司与福特公司的比较与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6;复印《W-F8国际经济文摘卡》3)(20)“领导者的思维弹性”(领导科学8)(21)“知识经济呼唤新会计体系”(上海会计10)(22)“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光明日报30;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转载9)(23)“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劳动力资源的适应”(经济研究参考4)(24)“构筑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梯队”(南开管理评论1)(25)“美国经济调整中的劳动力问题研究”(经济学动态1)(26)“人力资源开发谬误举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27)“跨世纪领导干部的思维和视野及其特征”(社会科学4)(28)“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的表现、原因和对”(中国经济问题6)3.科研成果获奖(1)“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获上海市(1996—1997)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2)“人力资源开发者的思维与行为误区”,获上海市(1998—1999)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3)“知识经济的兴起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获上海市(2000—2001)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内部讨论奖;(4)“劳动价值论和上海经济发展”(主要参与者),获上海市(2000—2001)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内部讨论奖;(5)劳动价值论和上海经济发展(主要参与者),获中央党校2001年调研特等奖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

“以类相动——《乐记》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美’字探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英主义倾向”,纽约《知识分子》1994年第9卷第1期。 “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学人》1994年,第5期。 “中国绘画像什么?”《读书》1996年第11期。 “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学术思想评论》1998年第4期。 “‘汉学’杂谈”,《国际汉学》第五期。《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转载。 “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艺术研究呼唤比较的视野”,《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朱光潜与当代西方”心理距离”说探析”,文洁华主编《朱光潜与当代中国美学》,香港中华书局1998年。 “新时期文艺学二十年学术讨论会综述”,《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 “文化生产的地方特色与全球化”,1999年”亚欧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发言,收入文化部所编的该会论文集。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7月,《文艺报》2000年3月。 “仿造的根源”,《读书》1999年11期。 “对话与文艺学的发展”,《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 “市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刘玉珠、金一伟编《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帕尔梅墓前的沉思”,《读书》1999年第5期。 “谈谈网上文艺学沙龙”,《中外文化与文论》第6辑。 “鲁迅:从网上评选说开去”,《收获》2000年第1期。 “诺贝尔奖不是文学法庭”,《文化月刊》2000年第4期。 “看鲁纳石碑”,《读书》2001年第2期。 “‘心理距离’研究纲要”,《学人》第1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论文学艺术评价的文化性与国际性”,《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选载。 “寻找美学的线条”,《哲学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2002年。 “‘书画同源’之源”,《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2年。 “什么样的印迹?”《读书》2002年第11期。 “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建构中国美学”,中文笔谈,《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实用与桥梁­——访理查德·舒斯特曼”,学术访谈,《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中文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全球化与中国美学”,《民族文艺研究》2004年1月。《高校文科文摘》摘要,《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4期转载。 “现代文艺学几个关键词的翻译与接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9期转载。(1万8千字)。《人文新视野》第二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转载。 “科学与人文关系辨析”,《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万1千字),清华美院《科学与艺术》丛刊转载。 “从一根线的美谈起”,《2003中国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003年中国美学学院讲座稿。 “西方思想对20世纪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的影响”,载《全球化与中国文论》一书,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 《从棋理看画理》,《审美文化丛刊》2004年第3期。 “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3期转载。 “席勒与‘自由的游戏’”,〈(中华美学学会通讯》2005年第1期。 “文学与图像的共生”,《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3期转载。 “非空间的赛伯空间与文化多样性”,《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摘要转载。 “文学理论的边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 “全球化与中华文明的选择”,《民族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医学美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转载。 “西方美学”、“接受美学”、“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条,刊载于中国传媒大学编《美学前沿》征求意见。 “‘描写之辨’与从‘描’到‘写’”,《美学》2006年第1辑,南京出版社2006年。收入《北大—耶鲁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孙康宜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5期。《高校社科文摘》摘要转载。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学术访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9日。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2006年12月2日《人民网》转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2日摘要转载。 “多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人民政协报》2007年1月29日。 《从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学述评》,《意象》2007年第一辑,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哲学年鉴》2007年摘要转载。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上海《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8期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摘要转载。 《中外交流中的美学寻求》(学术访谈)《文学教育》2007年第2期。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全文转载。 《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1日。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美术焦点》2007年9月,《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中国文化报》2007年9月9日。 《中国美学三十年:从1977到200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论文学艺术历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29日“学术专刊·专论”,刊登摘要。 《从获得性语汇的差别看中西绘画不同的根源》,《东方丛刊》2008年第1期。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美育与社会改造》,《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美学”的起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 第10期。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美学的命运》,《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古籍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识水平、管理漏洞以及有些不法分子的破坏行为等诸多原因,使许多珍贵的古籍被破坏、散佚甚至卖到国外,这是国家与民族的重大损失,针对当时的情况党和政府在1949-1957年间曾采取了多种积极保护措施。1、党和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政策指导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军政委员会、地方人民委员会等部门都曾发布政令、通告、指示,制定条例、办法等为古籍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1、保护古籍图书,避免古籍散佚、毁坏的政策1、规定古籍的范围,并要求对古籍进行认真保护、保管1951年5月5日,川南人民行政公署下达保护文物的补充指示,其中第五点:“图书:古版及各种珍贵版本、孤本、绝本、抄本、金石拓本与不常见书籍、碑版、图书版片、简牍、档案、志书、年检、佛经、名人书法、墨迹等应负责征集,妥为保护与保管[1]。”1951年8月西南区制定《西南区土地改革期间保护民族文物暂行条例》,将报刊、杂志、图书档案均列入必须严密加以保护的范围[1]。1950年5月,政务院公布《关于古籍、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方法》[1]。1951年9月10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向各地发出《关于健全各级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加强保护历史文物图书手迹的通知》[1]。1951年11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发布通告,指出:“历史文物包括古代金石、碑帖、书籍、字画……应很好地收集保管。”1951年,川西人民行政公署第17次行政会议通过《川西区保护历代古籍文物暂行办法》第四条指出:“各种珍贵版、孤本、绝本、抄本与不常见之书籍……近代具有价值之中外图书、仪器、报章、杂志、图表,均应妥为保管,不得毁损[1]。”1956年,四川省文化局指示各地“注意保护古旧图书资料”(以文社〈56〉第210号文件发出)。

中国历史悠久,珍贵古籍灿若星河,但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以及外国的劫掠等原因,古籍遭受巨大损失。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进行保护,为以后古籍的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古籍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识水平、管理漏洞以及有些不法分子的破坏行为等诸多原因,使许多珍贵的古籍被破坏、散佚甚至卖到国外,这是国家与民族的重大损失,针对当时的情况党和政府在1949-1957年间曾采取了多种积极保护措施。1、党和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政策指导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军政委员会、地方人民委员会等部门都曾发布政令、通告、指示,制定条例、办法等为古籍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1、保护古籍图书,避免古籍散佚、毁坏的政策1、规定古籍的范围,并要求对古籍进行认真保护、保管1951年5月5日,川南人民行政公署下达保护文物的补充指示,其中第五点:“图书:古版及各种珍贵版本、孤本、绝本、抄本、金石拓本与不常见书籍、碑版、图书版片、简牍、档案、志书、年检、佛经、名人书法、墨迹等应负责征集,妥为保护与保管[1]。”1951年8月西南区制定《西南区土地改革期间保护民族文物暂行条例》,将报刊、杂志、图书档案均列入必须严密加以保护的范围[1]。1950年5月,政务院公布《关于古籍、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方法》[1]。1951年9月10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向各地发出《关于健全各级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加强保护历史文物图书手迹的通知》[1]。1951年11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发布通告,指出:“历史文物包括古代金石、碑帖、书籍、字画……应很好地收集保管。”1951年,川西人民行政公署第17次行政会议通过《川西区保护历代古籍文物暂行办法》第四条指出:“各种珍贵版、孤本、绝本、抄本与不常见之书籍……近代具有价值之中外图书、仪器、报章、杂志、图表,均应妥为保管,不得毁损[1]。”1956年,四川省文化局指示各地“注意保护古旧图书资料”(以文社〈56〉第210号文件发出)。2、禁止将古旧书籍作为造纸原料1951年3月2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通令中指出“造纸纸浆工厂、作坊今后不得再行收购古书故纸为造纸原料,否则以破坏民族文物论处”[1]。1951年12月,为了加强古旧图书的搜集与保护工作,中央文化部和轻工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用旧版书做纸浆材料的指示》[1]。3、避免珍贵古籍散佚1950年12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通知西南各省人民政府在减租退押时期应注意部分地主借口完成这一任务,将其所藏古书、字画贱价出售,分散破坏的行为[1]。1951年1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通令各级人民政府密切注意查禁将有历史价值之文物、图书、碑板任意破坏,零散出售,以及各寺庙僧道退押,售卖庙中各种宝贵经典[1]。1955年湖北人民委员会为保护图书文物,防治散佚损坏,向各市县发出通知,指出“土改中没收地主之书籍文物,均为国家财产……为各机关团体收藏者需进行一次清理登记,防止散佚损坏”[1]。4、禁止珍贵古籍流向国外1950年5月,政务院公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1]。1951年6月,文化部颁布关于“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对一些图书要经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才能运往国外展览、交换、赠予,发给准许执照者准许出口

  • 索引序列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怎么办理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怎么办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怎么办呀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怎么办啊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拒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