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哲思杂志讲的是什么

哲思杂志讲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哲思杂志讲的是什么

这是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题,很多人写过。我记得看过楼主说的那篇,但想不起是谁写的了。网上很难找,可以到书店翻下当年的获奖作品集。

哲思主要是励志类文章,文苑主要是教你写文章的

上邪吧,恋恋上的

《哲思》杂志里的一篇文章:人为什么总在仰望 我所要说的是--人为什么都不一样? 当然,人不可能一样,起码,一个只要不是智障的人只要用眼睛就可轻易分辨得出男人、女人、高个、胖墩、竹竿等等。 所以,人就不一样? 5岁的时候,我就一直幻想着哪天,若能坐上不用人力就可跑的车那该有多好!快6岁的时候,梦想成真了,从村里的小学到镇上去考试,要走十多里的路,好心的老师自掏腰包为我们那群没见过世面的小家伙请了一辆手扶拖拉机,下车的时候司机瞪着眼睛用力地掰开我们抚摸着拖拉机车头一双双胖乎乎的手--说我们把他的新拖拉机弄得污七八脏全是形状不一的泥斑。 11岁的时候,我忽地发觉自己上课的时候时常不由自主地走神,若是下课或放假就更加心神不定了,我试着解释--都应该是坐在我前面那个小女孩子一头乌黑长发的错,飞动着的长发有些清香,还不止,更令我痛绝的是它还能挡住我的视线,尽管那时的我较同龄人高了许多,尽管我竭力地挥动着一双已经不小了的手,然,却终无能为力、拨弄不开那些似乎已经约定俗成的头发对我的束缚。有时,我会天真地想:若我是一阵风该有多好啊!我不就可以吹开她那些长长的头发吗?可我是风吗?不是。 十多年后的现在,我仍然孤独地在这陌生的城市自嘲--她的头发真那么利害吗?真的像网吗?是网住了我吗?我笑着摇头喃喃自语--这又是谁的错或是谁的祸呢? 14岁的时候,我对自己说--你也要让你难看的钢笔字变成铅字。十七岁的时候,我看见别人拿着小报或是小刊物指着我说:就是他!就是他!我心里就常有异样的感觉在心头荡漾。 …… 所以,对于过去的那些日子中发生的些许多看似有哲理性却还不解的东西我现在就似乎有了大彻大悟的理解,又好像自己是陷入了不知方向的迷途中。这样,就极其有必要不断地去思考,一而再三的给自己演示,千篇一律地给自己提出警示--我要怎么怎么而不要怎么怎么!这似乎就是我生活的主旋律。但身边更多的事实告诉我,不!应该是潜移默化--对于生物体,对于人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如果这种变化在某一天突然终止,那么,那天就是世界的末日。当然大多数的人不会去想这些,更多的人都似迫在眉睫地想着: 一年以后的我?十年以后的我?三十年以后的我?那时的自己又该是何番模样呢?是好吧?我们这样理解吧?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以前的火车要用十个小时的时间,现在火车提速了,只要五个小时,那么我们在火车上呆的时间自然而然也就少了,必然,旅途的风景不会大变,但欣赏却迥然不一。就是说,我们得到了一些东西,同时自然也就失去了不少的东西。 似乎什么都可以说成是理由,围绕一个论点可以海阔天空、可以各抒已见。比如天空,诗人说--手可摘星辰;天文学家说--天空的美妙之处在于它酝育了芸芸众生及有太多未知的秘密;孩童说--我愿意我是一只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而我想说的是:无论是谁?他们只要看天空,必然会抬头,必然要伸长脖子。 所以,这样理解下来,我就顺其自然想到了膜拜、灵魂、或者其它,对神、物、或者其它一切虚无的东西,都可以说是仰望吧?当然仅只是精神层面,若非要把它往物质层面上去想,那么这些东西一切都不会存在,因为存在,所以,这种想自然就只可能是精神层面,仅仅只是一种寄托而已。我一度认为对于膜拜没有什么真实意义而言,但当我想到那么多的节令世俗;那么多的古冢石雕;那么朝圣者;那么多的有关虔诚的文字;一下子,就迫使我不得不已推翻自己的看法。我想起了一位哲人所说--我们盼望十年后的将来,当十年过后,我们仍然盼望再过十年后的将来,一直到死。 --这就是人类! 这样看来,就似乎有了讽刺之嫌,人是贪婪的、是不知足的、不知有、不知多的,但也不会全面,更多的人可能只是留存奢望却难了红尘世事,逍遥地能舒服地过一天就知足。观点可能不尽相同,解释各有理由。就如同人类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困难重重,但心理必然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征服它!一定要让自己的足迹印在地球上世人不曾及地雪山之顶,那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呢?信心?希望?都不是吧?一种解释--仰望! 仰望那总是无法达到无法企及的地方;仰望曾经流走的光阴;仰望自己看不见的前方,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忠诚或者是信念,最后变成一尊雕像,或是一柱图腾。 那雕像又会是谁呢,那图腾又像什么呢?

哲思杂志是关于什么的

哲思杂志是由共青团河南省委主管主办的青少年励志类杂志,想订阅上《杂志铺》。

报亭是可以订的,官网也可以订阅的

博物杂志讲的是什么

区别如下:《万物》来源于顶级英文杂志《How It Works》,定位在科学领域。每月内容杂而广(内容横跨七大学科,涵盖 环境生态、工程机械、太空探索、物理化学、历史人文、生物医学等方面),每页的知识相互独立,可以引爆孩子的学科兴趣!在科普杂志中,《万物》是广泛涉猎的一把好手,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宽度!同时,有大量3D和精美插图,科技迷和对图比较敏感的5岁+孩子应该会更喜欢。《万物》每期杂志,都有超过100幅的科学图解和高水准的 三维视觉图片,这些3D立体图是来自世界顶尖的3D视觉团队打造的,可以 将很复杂的原理变成触手可及的立体解构,让你不由自主地迷上科学。《博物》杂志不仅仅输出杂志内容,还有基于内容孕育而生的博物小馆文创周边,及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博物旅行、博物课堂等。《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品,口号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认识和探索自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见识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更是青少年最为强烈的、必不可少的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里,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和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在繁重的功课压力下,没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能够感动我们的大自然的美好、大千世界的奇妙,也少有机会体验探索自然的乐趣和美妙。在内容编辑上,《博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平等地向青少年读者讲述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的奇妙精彩,拉近课堂与课外的距离,充分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成为中学课本有益的补充和延伸,是青少年和科学、自然之间的桥梁。

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的《博物》,是我国第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自然人文综合知识类月刊,发刊以来深受读者好评。《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的青春版,口号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它提倡博物学的复兴,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走进自然、博学广纳、探索求知,建立充实丰沛的人生理想。  认识和探索自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见识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更是青少年最为强烈的、必不可少的需求。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里,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和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在繁重的功课压力下,没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能够感动我们的大自然的美好、大千世界的奇妙,也少有机会体验探索自然的乐趣和美妙。有鉴于此,在2004年1月《博物》创刊伊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便给《博物》定了一个方向:带领孩子们“行万里路、赏千秋景、读万卷书、立匡世志”。在内容编辑上,《博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平等地向青少年读者讲述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的奇妙精彩,拉近课堂与课外的距离,充分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成为中学课本有益的补充和延伸,是青少年和科学、自然之间的桥梁。提供积极、正向、有益、有趣的内容是《博物》编辑的原则。同时,编辑们意识到培养孩子们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并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比让他们刻板地学习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在和读者互动过程中,编辑们认为对于孩子们的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科学的辨析。孩子们提出的奇思妙想,现在看来很古怪甚至很幼稚,或者很不合理,但一定要倡导孩子们这种爱思考的精神,新世界一定是从探索而来。《博物》杂志主编许秋汉表示,《博物》和读者永远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地位,就是把我们知道的东西,和孩子们知道和感兴趣的东西进行交流,孩子们最喜欢看什么,我们就把相关内容在杂志上反映出来,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讲述自然科学的乐趣,读起来很轻松,知识蕴涵其中。同时,《博物》的博物会还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科学考察,相对来说有一些探险趣味性在里面。《博物》希望这样的活动让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有一个更好的结合,开辟更新的领域,每次活动均有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从植物、动物等多方面都会有非常规范性的指导,这对孩子们吸收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如今人们都说,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竞争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博物》希望通过杂志的微薄之力,帮助青少年加深对自然的了解和尊重、发现和体会自然和生命的乐趣,以思考、探索的精神在科学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如同李栓科对《博物》的寄语:见识、见闻与见地,是成就人生梦想的要素,愿《博物》杂志能成为青少年朋友们梦想人生的不息源头。

青年杂志讲的是什么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 《新青年》 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新青年》的办刊思想:陈独秀的创刊思想主要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6点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科学,民主

1、创刊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2、主要内容①、翻译世界名著,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②、进行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如刘半农的《答王敬轩书》、鲁迅的《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钱玄同的一些通信等。③、宣传马克思思想,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工人运动的论文和译介文章等。《新青年》的影响:《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追根溯源,也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的;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

意林杂志讲的是什么

意林杂志文章内容:☆采撷人文精化,让人与人心灵相通,让爱与爱交相汇融;☆彰显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倡导健康、平衡、阳光、积极的幸福生活新概念;☆致力于开掘、寻觅、展现生活中一花一木的意趣,一颦一笑的意韵; 意林杂志特点:绿色的封面——健康与活力的象征;绿色的纸张——把健康和环保融入字里行间;绿色的内容——走进心灵深处,把爱织入心田;☆每期特有的专题、话题、花生等栏目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引人深思,与时代同步。☆文章故事性强,简短生动,意韵深长,不仅有助于学子们妙笔生花,还致力于增强现代人的幸福感和感受快乐的能力,提高读者的生活智慧。《意林》既是一本现代人的心灵鸡汤,同时又是生活智慧的指南。

很多乱七八糟的字

意林杂志文章内容:☆采撷人文精化,让人与人心灵相通,让爱与爱交相汇融;☆彰显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倡导健康、平衡、阳光、积极的幸福生活新概念;☆致力于开掘、寻觅、展现生活中一花一木的意趣,一颦一笑的意韵; 意林杂志特点:绿色的封面——健康与活力的象征;绿色的纸张——把健康和环保融入字里行间;绿色的内容——走进心灵深处,把爱织入心田;☆每期特有的专题、话题、花生等栏目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引人深思,与时代同步☆文章故事性强,简短生动,意韵深长,不仅有助于学子们妙笔生花,还致力于增强现代人的幸福感和感受快乐的能力,提高读者的生活智慧《意林》既是一本现代人的心灵鸡汤,同时又是生活智慧的指南

主要栏目分为人情、人性、人生和专栏四大板块。人情以父母心、真情、牵手、感动、亲子、爱家、心灵鸡汤等为主要内容;人性以关注、调查、真相、风范、新思考、心理、万象等为主要内容;人性以搏击、情理法、悲欢、冷暖、成长、智慧树、路标、梦工厂等为主要内容;专栏是以介绍国内外热点、新知、发现等知识性补白为主要内容。公司年轻白领及大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20-35岁之间。他们有进取心、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强劲的后发优势,勇于赶超和改变自己。是《意林原创版讲述》忠实的读者。

  • 索引序列
  • 哲思杂志讲的是什么
  • 哲思杂志是关于什么的
  • 博物杂志讲的是什么
  • 青年杂志讲的是什么
  • 意林杂志讲的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