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武汉大学编辑部

武汉大学编辑部

发布时间:

武汉大学编辑部

成立于2001年3月的珞珈青年报社由大通社《珞珈青年》编辑部演变而来,全面负责校团刊《珞珈青年报》的编辑出版工作,隶属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宣传部。《珞珈青年报》是目前该校唯一一份完全由学生自己主办的全校性报纸,发行范围覆盖全校四个校区、校外公寓以及东湖分校,并与80多所高校媒体保持着频繁的交流。目前报纸每期正常发行12300份,是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高校中发行量最大的学生刊物。报社努力按照正规报社运营体制经营,拥有校内最为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人才体系。武汉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简称大通社)成立于1993年,作为武汉大学拥有十年历史的重要社团,是武汉乃至整个中南地区最大的正规大学生通讯团体。大通社的业务对内主要面向校内媒体供稿,对外与诸多正式媒体联系,报道武汉大学的最新动态。自成立以来,大通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成为校园内热爱新闻事业,具有媒体视角的同学学习交流的园地;同时,大通社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其“大通社001讲座”、“大通社校园艺术展”等品牌活动在校内外享有盛誉。 1998年9月12日《珞珈青年》创刊,主编:彭捷,版式:4开4版 ,发行量:3500份 “……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珞珈青年》将真正成为:一面旗帜、一个阵地、一扇窗口、一座桥梁……” ——《珞珈青年》发刊词1999年10月《鲲鹏》,发行 武汉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珞珈青年》编辑部编辑发行,主编:王欢喜,封面题字:侯杰昌校长 ,序言作者:龙泉明教授 。“7月份,南风吹起,校园里的凤凰花开时,许多毕业生即将告别珞珈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希望得到一本《珞珈青年》合订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那一颗颗火热的心与奔放的情,这样在人生的征途中他们才不会惶恐与寂寞。也为了给远行者沉重的行囊,麻木的步伐与不可测的未来增添一丝温情的慰藉。于是,一个计划诞生了。…… ” ——《鲲鹏 后记》(王欢喜)2001年3月28日,珞珈青年报社(原大学生通讯社)成立,同日召开珞珈青年报社成立新闻发布会,社长兼主编 罗勇 。2001年4月7日总第37期,《珞珈青年》改名《珞珈青年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李敬一、哲学院赵林三位教授担任报纸顾问,发行量:7000份,曾经一纸风行。2001年5月,《南方周末》编辑一行来我社参观指导扩版,2001年12月13日,《珞珈青年报》扩版由4开4版扩至4开8版。主编:高园园。2006年4月,第一次由社务方向人员主编的《珞珈青年报樱花特刊》发行2006年6月,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成立,珞珈青年报与未来网、未来演播室共同成为旗下媒体,三方共用记者团、编审部、人力资源部和公关推广部。青年传媒(集团)下设五个中心,珞青报业中心成立,包括编辑部、版排部、发行部第一任珞青报业中心主任 余维龙第二任珞青报业中心主任 黄珊璐2007年9月,纪念《珞珈青年报》发行百期系列活动之百期报展(配新闻图片)一个月间,第1到99期的原版《珞珈青年报》在武汉大学四个校区轮流展出。第三任珞青报业中心主任 施诗2007年10月,《珞珈青年报百期特刊》,发行15000份2007年10月,《珞青百期·回眸展望》——《珞珈青年报》百期精华集它分五辑:百期要闻——珞珈风云,百期“武林”——风流人物,百期关注——静水流声,百期思想——激扬文字,百期文艺——青春纪念,收录《珞珈青年报》1998——2007年九年九十九期间近百篇精华报道 发行1000份2007年10月17日晚,武汉大学《珞珈青年报》发行100期庆祝晚会举行。晚会上,“珞青读报”、“珞青访谈”特色板块展示珞青九年风雨历程,视频DV、情景剧、合唱则展示了当前珞青人的工作状态。晚会在校内外取得了良好反响。

武汉大学法学院源于1926年武昌法科大学。1928年我校命名为武汉大学时,法学院就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中国法学教育顶尖的王牌院校“五院四系”之一(在全国的法学院校中,与中国政法大学(原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原西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中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原西北政法学院)被合称为“五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原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原吉林大学法律系)和武汉大学法学院(原武汉大学法律系)则被称为“四系”)。 曾由武汉大学两任校长、著名法学家王世杰、周鲠生先生兼任或专任院长;1979年恢复法律系(院)后,著名法学家韩德培教授、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知名民商法专家马俊驹教授、知名国际法专家余劲松教授、曾入选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的曾令良教授先后出任负责人、系主任和院长,现任院长是著名国际法学家肖永平教授。二十世纪两次著名的国内外审判,该院均有著名学者参与其间,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维护正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战胜利后,时任武汉大学法律系系主任的梅汝璈教授作为法官出席东京军事法庭,义正辞严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法律系副系主任马克昌教授作为辩护人参加了对“四人帮”的庄严审判。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法学院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效益日益提高,教学质量与学术地位持续上升。法学院于2003年获批国家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1个硕士点、6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2个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环境法研究所),6个科研机构(比较宪法研究中心、刑事法比较研究中心、国家安全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税法研究所、网络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另有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法学图书馆(含联合国文献资料中心)、《法学评论》杂志社、《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编辑部、继续教育与高级培训中心,以及武汉大学文科重点实验室——刑侦实验室。现有教师、管理干部、专技人员132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48人。现有研究生2000余人,本科生1000余人。2015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法学院加入了新丝路法学院联盟。

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

每篇800,前两天刚去过,

没说,校内肯定不收,校外不是很清楚,即使有的话也在100元以内吧。附:投稿须知1.办刊宗旨及报道范围《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工业综合类学术理论刊物,1957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学术交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水利、电力资(能)源的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与发展、水利电力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刊登内容主要包括:水利水电、农田水利、土木与建筑工程、电气工程、热能动力、水能动力、机械工程、城市设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环境与应用化学等及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2.投稿写作须知(1)论文应具有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即有新的观点和见解,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推理符合逻辑、结构严谨、数据处理合理、计算正确、结论客观。篇幅控制在8000字以内。(2)论文题名的内涵应与论文的主体内容相一致,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应避免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等。(3)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作者姓名置题名下方,多个作者之间用“,”隔开;单位不同的须在姓名右上角标序。作者单位宜写至二级单位,同时给出单位所在地(省、市)和邮政编码;单位名称置姓名下方,依据姓名标序排列。(4)摘要。应简明扼要地阐明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具有独立性与自明性,篇幅在200字左右。(5)关键词。一般选3~8个,最能反映主题内容的放在前面。(6)应查出论文中国图书分类号。(7)英文部分置中国图书分类号下方,从文题到关键词,应与中文相对应,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8)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研究方向)和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名称、项目编号)置首页地脚上,内容应齐全。(9)论文的主体部分应由前言、正文、结论等组成。①前言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工作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本文主题。②正文部分一般包括研究对象、方法、结果、讨论与分析。其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标题内涵应与相关内容一致。③结论或结语应阐述论文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理论及实用价值、提出的建议或尚未解决的问题。(10)图表应有自明性,在文中要有交待。①图序、图题、标目、标值等项目齐全,所用单位正确,图面清晰,线条粗细合适,标字大小适中。②一律采用三线表,表序、表题等项目齐全,表注排在表的下方。(11)量和单位的使用要符合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禁止使用已废弃的单位;量的符号(字母)一般用斜体,矢量、向量符号用黑斜体,单位符号用正体。上下角标符号的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12)参考文献。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文献必须在文中标注,且与文献表中文献一一对应。著录要符合规范,中、外作者姓名一律姓前名后,中国人名不用缩写。3.投稿约定(1)可用信函或电子信箱投稿,请勿一稿多投。稿件收到后经过审理,将在3个月内决定是否录用,3个月后作者未收到编辑部答复的,请致电查询。未录用的稿件一律不退还作者,请自留底稿,稿件末尾请注上作者详细联系地址、电话、电子信箱。(2)经审查通过的稿件,须退修的,编辑部写出修改意见,作者应对照修改意见认真修改,及时返回,刊登事宜请及时与编辑部联系。(3)本刊现为纸张版、光盘版、网络版三位一体的出版模式,若作者不同意将论文编入光盘版、网络版,请在来稿中声明。(4)稿件文责自负,若涉及保密等问题,请作者自行处理。(5)编辑部对录用的稿件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实质性内容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6)来稿一经发表,酌付稿酬,并赠送刊物2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是由中国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的人文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发展而来,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为双月刊,逢单月6日出版,128页,大16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解放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吴于廑教授,著名哲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先后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编。现任主编是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常务副主编是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叶娟丽教授。本刊宗旨在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结合武汉大学的文科科研优势,主要开设有哲学、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固定栏目,刊发的文章强调学术创见和理论深度,要求关涉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关注国家、教育部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力求代表本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

武汉大学编辑部电话

我经常投稿中学生杂志的,目前和三家合作,据我的经验,现在投稿基本都是靠邮箱和qq联系的,你用邮寄的,基本没戏,有时候我的文章需要修改,编辑就会和我交流,我改完再传给她,她直接排好版给主编审阅。你用信封邮寄,难道还指望编辑帮你打到电脑里?再帮你修改?这是老一辈不会用电脑的文学大家才能享受的待遇好不好?现在还有不会用电脑的中学生吗?所以楼上那些地址,作为投稿的话,真的已经out很久了。中学生杂志,投稿的第一次都特别难,但过稿以后,编辑就会来加qq,以后联系就会很方便的,稿子也会优先审核回复,只要大体没问题的,都会建议你按照要求修改下,然后就能很顺利的过了……第一次总是特别难,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就是修改n遍……需要很大的毅力啊。我投过以及中过的有信誉的杂志有:中学生百科,红树林,少男少女,第二课堂,课堂内外,第七感,中学生青春悦读,编辑都挺负责的,如果文章真的好,能得到指点和发展。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办公室电话——02768752655,以及02768752135

直接到武汉大学官方网站或者是教务部上去找,有各个学院和教务部的联系方式

武汉大学编辑部主任

他是河北石家庄人

曾业英,男,1940年9月15日出生于江西省于都县岭背乡大禾溪村。1955年秋考入江西省赣州高级中学(今赣州市第三中学)。1958年秋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196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65年6月至1966年6月在黎澍主编的《历史研究》任编辑。1972年秋转至中华民国史组任研究实习员,成为大陆民国史研究领域的第一批拓荒者。1979年至1990年,由助理研究员晋升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任民国史研究室副主任,同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93年9月起应聘为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94年任《近代史研究》主编、编辑部主任。

张宗子,旅居美国的汉语写作者。1961年11月出生于河南光山县。祖籍河南长葛。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0年转入中文系。1983年毕业,在北京中央电视台工作五年,1988年秋自费赴美留学。自1990年起,在纽约侨报工作十余年,先后担任编译、编辑、编辑部主任,副总编。2006年后,在纽约市皇后区公共图书馆工作。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九十年代以后,写作以散文和读书随笔为主,偶尔翻译英文作品。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先秦诸子、南北朝文、唐宋诗歌、唐人小说和历代笔记。现代作家中,最尊敬鲁迅先生,认为个人写作从鲁迅那里获益最多。喜爱欧美近现代小说和现代诗歌,常读的作家包括普鲁斯特、博尔赫斯、里尔克、卡夫卡、乔伊斯等。

武汉大学编辑部在哪

学校法定住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武汉大学在武昌珞珈山,从汉阳钟家村可以坐413,从汉口武胜路可以坐608和806,从武昌可以坐515,572等

成立于2001年3月的珞珈青年报社由大通社《珞珈青年》编辑部演变而来,全面负责校团刊《珞珈青年报》的编辑出版工作,隶属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宣传部。《珞珈青年报》是目前该校唯一一份完全由学生自己主办的全校性报纸,发行范围覆盖全校四个校区、校外公寓以及东湖分校,并与80多所高校媒体保持着频繁的交流。目前报纸每期正常发行12300份,是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高校中发行量最大的学生刊物。报社努力按照正规报社运营体制经营,拥有校内最为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人才体系。武汉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简称大通社)成立于1993年,作为武汉大学拥有十年历史的重要社团,是武汉乃至整个中南地区最大的正规大学生通讯团体。大通社的业务对内主要面向校内媒体供稿,对外与诸多正式媒体联系,报道武汉大学的最新动态。自成立以来,大通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成为校园内热爱新闻事业,具有媒体视角的同学学习交流的园地;同时,大通社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其“大通社001讲座”、“大通社校园艺术展”等品牌活动在校内外享有盛誉。 1998年9月12日《珞珈青年》创刊,主编:彭捷,版式:4开4版 ,发行量:3500份 “……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珞珈青年》将真正成为:一面旗帜、一个阵地、一扇窗口、一座桥梁……” ——《珞珈青年》发刊词1999年10月《鲲鹏》,发行 武汉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珞珈青年》编辑部编辑发行,主编:王欢喜,封面题字:侯杰昌校长 ,序言作者:龙泉明教授 。“7月份,南风吹起,校园里的凤凰花开时,许多毕业生即将告别珞珈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希望得到一本《珞珈青年》合订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那一颗颗火热的心与奔放的情,这样在人生的征途中他们才不会惶恐与寂寞。也为了给远行者沉重的行囊,麻木的步伐与不可测的未来增添一丝温情的慰藉。于是,一个计划诞生了。…… ” ——《鲲鹏 后记》(王欢喜)2001年3月28日,珞珈青年报社(原大学生通讯社)成立,同日召开珞珈青年报社成立新闻发布会,社长兼主编 罗勇 。2001年4月7日总第37期,《珞珈青年》改名《珞珈青年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李敬一、哲学院赵林三位教授担任报纸顾问,发行量:7000份,曾经一纸风行。2001年5月,《南方周末》编辑一行来我社参观指导扩版,2001年12月13日,《珞珈青年报》扩版由4开4版扩至4开8版。主编:高园园。2006年4月,第一次由社务方向人员主编的《珞珈青年报樱花特刊》发行2006年6月,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成立,珞珈青年报与未来网、未来演播室共同成为旗下媒体,三方共用记者团、编审部、人力资源部和公关推广部。青年传媒(集团)下设五个中心,珞青报业中心成立,包括编辑部、版排部、发行部第一任珞青报业中心主任 余维龙第二任珞青报业中心主任 黄珊璐2007年9月,纪念《珞珈青年报》发行百期系列活动之百期报展(配新闻图片)一个月间,第1到99期的原版《珞珈青年报》在武汉大学四个校区轮流展出。第三任珞青报业中心主任 施诗2007年10月,《珞珈青年报百期特刊》,发行15000份2007年10月,《珞青百期·回眸展望》——《珞珈青年报》百期精华集它分五辑:百期要闻——珞珈风云,百期“武林”——风流人物,百期关注——静水流声,百期思想——激扬文字,百期文艺——青春纪念,收录《珞珈青年报》1998——2007年九年九十九期间近百篇精华报道 发行1000份2007年10月17日晚,武汉大学《珞珈青年报》发行100期庆祝晚会举行。晚会上,“珞青读报”、“珞青访谈”特色板块展示珞青九年风雨历程,视频DV、情景剧、合唱则展示了当前珞青人的工作状态。晚会在校内外取得了良好反响。

武汉大学在珞珈山,具体位置,你可以先到街道口,街道口这地方很好找,几乎武昌大部分的公交车过这个地方,你到了街道口,你就可以看到一个新世界商场,就在就往新世界那边那条路看,你会发现武汉大学的大门

  • 索引序列
  • 武汉大学编辑部
  • 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
  • 武汉大学编辑部电话
  • 武汉大学编辑部主任
  • 武汉大学编辑部在哪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