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算高分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算高分

发布时间: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算高分

2012年国内(不包括台湾地区)有150多种学术期刊被SCI收录,影响因子最高的是526(CELL RES),影响因子>2的有15种,1-2之间的有40种,1-5之间的有50种。影响因子的高与低是相对的,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看你如何比较。

这个网页可以查

这个要具体分析,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别挺大的。国内的期刊一般在0以上的就不错了,到0或更高的就不多了。第二作者算不算作者要看你评什么职称,一般中级可以算,但2~3篇第二作者相当于一篇第一作者,评高级的话第二作者基本不能算。

这个怎么说呢,中国的期刊当中最高的影响因子也就5左右,就算是不错的了。像NATURE这种杂志,根本不用影响因子来衡量,只要发了这种杂志的文章就算是大牛了。至于第几作者,看你干什么用了,评职称什么的也要看各学校要求,有的算,有的不算。要是研究生毕业的话,第二作者肯定是不行的。一定得是第一作者才可以。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算高分子

影响因子也看是什么机构收录的,国内的如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有他的影响因子,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SCI收录,国内很少有杂志能被收录,国内学校发的一般也就看在国内的影响因子,在国外如果SCI 3-4就属于高区的文章了(生物学),也就是说水平相当高了。

ISI web of knowledge_Login&SID=N25E59dODE78hEgM1Fe&style=CAP&rurl=http%3A///%3FSID%3DN25E59dODE78hEgM1Fe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生物学上,国际期刊的影响因子达到3-4已经很不错了,国内的核心期刊都很少被SCI收录,即使收录了也很少达到这个因子。至于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怎么算,价值有多大,这个很少关注。

不同领域差别比较大,不能一概而论。3-4比较好了,至少是主流期刊吧。生物方向不太了解。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算高

影响因子的高与低是相对的,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看你如何比较。

这个要具体分析,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别挺大的。国内的期刊一般在0以上的就不错了,到0或更高的就不多了。第二作者算不算作者要看你评什么职称,一般中级可以算,但2~3篇第二作者相当于一篇第一作者,评高级的话第二作者基本不能算。

012年国内(不包括台湾地区)有150多种学术期刊被SCI收录,影响因子最高的是526(CELLRES),影响因子>2的有15种。影响因子的高与低是相对的,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看你如何比较,1-2之间的有40种,1-5之间的有50种

影响因子是什么?是万能的吗?如何客观评价影响因子呢?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算高的

实SCI期刊影响因子因期刊专业不同而不同,因此,影响因子高低并不绝对,也许在这个专业内是影响因子比较低的刊物,其他专业同等水平影响因子的刊物就是高水准的刊物。SCI期刊一般是收录理工科的较多,以化学专业刊物为例,IF小于3的就很一般,5左右的算是小专业优秀的杂志了,10左右就是十分优秀的杂志,10以上的一般都是综述类杂志,一般为约稿,很难投,20以上的就很难了。扩展资料一般作者发表论文,选择影响因子在5左右的刊物就不错了,如果高于10那就非常了不得了,影响因子是否高是要相对比较的,在同专业同范围的期刊里,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大多数情况都是零点几的。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说明了一本学术期刊的质量优劣,在期刊挑选上上,选择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对于学术能力有更好的肯定作用,在职称评审中自然也会起到大作用了。

国内的期刊能到0及以上就算很高的了。影响因子:1、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2、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计算方法: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012年国内(不包括台湾地区)有150多种学术期刊被SCI收录,影响因子最高的是526(CELLRES),影响因子>2的有15种。影响因子的高与低是相对的,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看你如何比较,1-2之间的有40种,1-5之间的有50种

这个要具体分析,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别挺大的。国内的期刊一般在0以上的就不错了,到0或更高的就不多了。第二作者算不算作者要看你评什么职称,一般中级可以算,但2~3篇第二作者相当于一篇第一作者,评高级的话第二作者基本不能算。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合格

其实那就是为了用实验震撼吸引下线而发明的一种产品,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你感觉他们的东西很优秀而且便宜!为下一步让你掏腰包入会员。有记者算过他们的奖励模式,会员越多公司亏损越多。这样的公司不会长久的!对于产品如何,其实专业做卫生巾的还不如一个直销公司做的一个入门产品?开国际玩笑了。大家记住一点,做实验的直销产品都不要相信就可以了!这把戏就像以前集会上卖膏药的实验一样,你没见过就感觉很神奇,越是好奇越是容易上当!直销挣钱的永远是真正公司的人,其他的很少。如果被洗脑了就没办法了!

一、致敏性:越低越好网面:作为密切接触皮肤的(而且是特别薄而敏感的皮肤部位)日用品,姨妈巾的最上层,也就是网面,对致敏性负有主要责任。网面大致分二种:1)棉质网面,是用水刺无纺布制造的,更柔软,致敏性更低;2)打孔膜,又称干爽网面。由聚乙烯薄膜打上小孔而成,这种的致敏性更高一些。无论是网面还是底膜(流延膜),都不能有任何异味,也不能有色点、杂点。香精:有些产品喜欢加上香精以吸引女性青睐,不管是天然香精还是人工香精,都会增加产品的致敏性。所以选择无香精的安全机率更高。二、渗透速度:越快越好很明显,液体被姨妈巾吸收得越快,皮肤就会觉得越舒服。这个吸收速度也就是液体的渗透速度,渗透是由一系列结构协作完成的,所以自然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测试方法:将等量生理盐水倒在网面上,记录时间,最快渗入的为佳。网面材质:棉质网面非常疏松,液体渗入的速度更快。而干爽网面本身是一种防水材料,液体通过小孔进入下层后,就不容易再返回来,因此肤感会更干爽。导流槽:液体到达网面后,先由凹陷的导流槽疏散到平面的各个方向,导流槽的深度、沟槽分布的合理性会影响导流速度。导流条:液体穿过表层后,需要有一层导流条,它是纤维比较长的无纺布,通过毛细作用,使液体顺着纤维迅速向四周扩散,并继续渗入更深层。不太好的姨妈巾一般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吸水棉芯纤维直径和长度:姨妈巾内芯的主要材料是“棉芯”,其实并不是棉花,而是纸浆纤维——用木材的纤维素制作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纸浆,使用针叶木为原料,化学漂白法制造,故属“化学漂白针叶浆”,主要用于卫生用品,纤维更长、更软,卫生等级高,叫作绒毛浆(Fluff Pulp)。国内由于木材缺乏,主要依赖从北美(美加,主要是International Paper等)和北欧(芬兰和瑞典,主要是Stora Enso)进口。欧洲的针叶木纤维更细更长,弹性略弱,但是也有更好的渗透性。北美的松树生长速度更快,纤维粗一些,渗透性略弱,但是也有更好的弹性。护舒宝作为美国的代表,所以多用北美针叶浆。图3:成品绒毛浆卷、浆样,及粉碎蓬松的绒毛浆吸水珠的颗粒与混合均匀度:与“棉芯”混合的,就是大家最常吸说的吸水珠珠了,其实有个专门的名字:高分子吸水树脂(SAP, Super Absorbent Polymer),主要成分是聚丙烯交联树脂,可以吸收自身500到1000倍的水分(其吸收能力受液体渗透压影响,血液是高渗透压液体,SAP吸收的量会大幅减少,所以实际测试吸水量时,会用人工血或生理盐水代替)。吸水珠应当与纤维均匀地混合,并且颗粒直径不应太细,否则它们在局部快速吸水,迅速膨胀,阻塞水渗入更深层的通道。测试方法:倒杯水,姨妈巾表面出现较大的隆块,多半是因为混合不均匀。图4:高分子吸水树脂的电镜片的吸水原理三、吸水能力:越大越好姨妈巾的吸水能力取决于吸水珠和纤维。这中间有许多学问。吸水珠的来源:吸水珠的主要产自美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日本和新加坡的主要制造商是住友精化(Sumitomo Seika),这是吸收能力最强的SAP,美国的次之,韩国的最弱。就我之前看到的,住友的SAP吸水后呈圆球形,美国和韩国的均是不规则的多面体,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日本的品牌通常会使用住友。吸水珠吸收能力强,就可以把产品做得比较薄。四、返渗性:越低越好吸水珠吸收水分后,是否能牢牢锁住水分呢?在一定挤压力下,会发生返渗,返渗高当然就不舒服。降低返渗性还需要吸水珠与纸浆的合理比例。测试方法:倒一定量的生理盐水之后,滤纸放在姨妈巾表面施加压力,看有多少液体会吸到滤纸上,返渗越低越好。五、卫生指标和荧光剂:越干净越好制造条件:我参观过的工厂有一些,大一点的如晋江*安,重庆*爽,上海*欧,温州*蝶、南通、临安等等一些工厂,时间久了名字都记不太起来了。大的品牌工厂管理都比较严格,一些中型工厂管理也相当不错。卫生条件越好,生产出来自然越有所保障。生产基本上是自动化的流水线,不需要太多的人接触各个环节,因此环境和原料是影响质量的重点。荧光剂:有某个牌子为了打击国产品牌抬升自己,说国产的全部都加有荧光剂,所以千万不要买国产的。这纯属造谣。国产的正规品牌不会这么去做的,例如恒安、丝宝、唯尔福、申欧,当然外资大品牌也不会这么做的。荧光剂是否影响健康另说,但加荧光剂的姨妈巾一定不是好东西。因为绒毛浆本身已经经过相当精细的处理,只需要粉碎成绒,就像棉花一样洁白柔软,粉尘低。只有使用劣质纸浆甚至回收纸浆的产品,才会有增加白度的需求,才会添加荧光增白剂。这种产品通常吸水性弱,粉尘很大。也有某些工厂使用国产的造纸用针叶浆,例如云南产的云景林纸,主要制造思茅松为原料的针叶浆,这种纸浆的纤维也特别长,算是一个奇葩,浆的质量也算过得去,价格低廉,有一些中小型工厂使用,问题不大。以前它的年产量也就不到十万吨,用到卫生用品行业也只有几万吨的样子,在整个市场中占有率不高。对于荧光剂,真正可怕的是乡镇农村渠道销售的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小牌子,有的很触目惊心。 有的餐巾纸也是此类情况,尤其是用回收纸浆做的餐巾纸,为了增白,添加荧光剂。测试方法:撕开内芯,用365nm的紫外小手电一照就知道有没有荧光了。六、粘附性:越牢越好。胶条:大家可能已经看到了,在底膜上覆盖有胶条,能将底膜的两翼翻过来固定在NK上,固定不紧的话……真的很要命。别看小小胶条,作用可大。主要的产品来自国民淀粉(National Starch),基本上不是个大问题。七、防漏性能:越严越好。长度:长度是直接与防漏性相关的。在量多的时候,当然要用长的,象*菲,有一个41cm的,就象一个婴儿尿片,自然是无忧保护。不过很大也自然意味着更闷,对于娇小身材的妹纸,也有各种不便。不过液体的量与周期是有关系的,在最多的时候用最大的,在少的时候用小的、越薄的,在末期的时候用护垫。所以我记得有个牌子推出了一个组合,按每天的大小要求设计,还是蛮人性化的。护围:大家在图上已经看到了立体护围,它的作用就象是长江大堤,防止在瞬间量大的时候从四周溢出(这真是个聪明的发明)。护围真心一定要有,而且不能太低。使用时间:无论多么强大的姨妈巾,一定都有个饱和吸收的极限。不要等它超过极限了再换。没有一定规定说每个人必须多久就要换,因人而异,但不能在觉得潮湿不适时才换。曾经看到数据说中国女性更换的时间间隔过长(当然这样也更环保一些,纸浆倒还算是可降解、可再生资源,那些个塑料膜就不行了,现在也成为一个很大的白色污染源。未来会有可降解姨妈巾,但似乎普及还需要时间)。七、品牌大家一直希望我推荐一些品牌。其实这比较难,同一个品牌也有很多不同的系列,其技术性能可能是不同的。大的工厂,无论是国产、外资的品牌,都是比较可靠的。国产的如恒安(安尔乐)、丝宝、唯尔福、申欧(三五)我已经说过,外资的如尤妮佳(苏菲)、花王(乐尔雅)、宝洁(护舒宝)、强生(娇爽),都是值得信任的。各地也有一些本地品牌,凭心而论,大部分也都还不错,大家不妨根据前面所说的知识,作一些测试以鉴别之,找到自己自己适合的、舒服的产品。八、其它关于内置式棉条从工作原理上说,棉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闷、更低的致敏率、更环保。多年来在国内没有流行起来,我觉得主要还是习惯问题。女性很难接受一个持续的半侵入性存在。有人问我的倾向性……其实我的倾向性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实在不是用户,但是我觉得没用过的妹纸也不妨尝试,万一适合自己呢?万一感觉不是想象的那么糟糕呢?大家各自根据感受选择吧。特别提示是:使用棉条,请注意勤换。使用不当(长时间使用不换)有可能中毒性休克综合征(金黄色葡萄球菌过度繁殖所致)。下图来源:临床皮肤病学上册,P445。姨妈巾是否有助于改善妇科疾病?我认为很难,但是对于改善局部皮肤的敏感状况、菌落生态或许有一定意义。在这方面还缺乏相关的研究。总结:姨妈巾的制造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利润行业(许多工厂的中低端产品利润以厘/片计),所以也不排除一些厂家为了提升利润而采用低廉的原料,也有的为了达到上位的目的,攻击其它品牌而获取市场份额及利润,但姨妈巾的市场和品牌已经完成了集约化,市场上都是主要玩家了,他们运行平稳,有固定的原料供应商(主要的原料都是由全球的供应链上若干家固定的公司提供的),因此在产品质量上并不会有本质性差异。一些基于用户需求、习惯所作的微创新,可能成为影响大家选择的主要因素。根据前面讲述的原理和测试方法,相信大家能够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姨妈巾。

不是,你如果信不过,可以自己花八块钱买一袋回去做个对鄙

时钧一生从教,60多年来,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1980年起,他开始招收研究生(1945年在重庆曾招过2名研究生),到现在已有5人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生有不少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就有16位,获得高级职称的数以百计,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的辛劳熬白了他的鬓发,而他的青春活力却在一代代弟子身上得到焕发,他的事业正由众多的学生去弘扬光大。在他的从教生涯中,所带过的学生中先后产生了16名院士。名单如下 : 姓名院士主要成果备注陈家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湿法冶金开拓者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学系梁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闵恩泽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46年夏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今南京工业大学)毕业,闵恩泽和陆婉珍(女)为同班同学,也是夫妻 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石油化学家胡宏纹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合成化学专家1946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化学系(今南京工业大学)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朱起鹤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陆钟武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专家1950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前三年在中央大学)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机械专家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陈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唐明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56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江东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83年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1981年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工作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领域1989年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根据全国图书参考资料联盟,时均共培养硕士2名,博士52名,具体情况如下 : 年度论文名称作者授予单位学位2005《苯氯化三相催化精馏过程研究》崔咪芬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7《里氏木霉分泌蛋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欧阳嘉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陶瓷膜处理含油乳化废水的技术开发及传递模型研究》谷和平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溶液结晶动力学实验与模型研究》伍川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过程研究》管国锋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过程研究》崔群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陶瓷膜分离对氨基苯酚生产中镍催化剂的研究》金珊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一体式陶瓷膜乳化装置的研究和应用》景文珩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面向中药水提液体系的陶瓷膜设计与应用》李卫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料仓内散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肖国先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综合建模方法和先进控制技术在两个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张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分光光度分析专家系统》陈国松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钙钛矿型透氧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谭亮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新型锆基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研究》杨丽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面向钛白工业废水处理的陶瓷膜材料设计与应用》赵宜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乙烯/乙烷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梅华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成套装备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邢卫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纳滤浓缩和脱盐的传质过程研究》杨刚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徐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反应器进行甲烷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顾学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D-氨基酸的制备研究》韦萍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三相流态化光催化过程的研究》崔鹏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NaA型沸石分子筛膜的合成及渗透性能研究》董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0《氧化锆陶瓷超滤膜制备及相关基础技术研究》琚行松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强化传递的多相催化内循环气升反应器研究》 吕效平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高质量低成本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冯新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硫酸钾生产工艺模拟及其溶解动力学研究》陈栋梁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9《混合传导型致密透氧陶瓷膜》李世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TiO2起滤膜和超薄Pd/TiO2复合膜的研究》吴立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甲缩醛合成流化催化精馏过程研究》乔旭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1《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微粒合成及在光解水制氢反应中的应用》陈洪龄南京工业大学硕士  1999《光催化陶瓷膜反应器的实验研究与数学模拟》 史载锋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液体混合物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刘晓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面向过程模拟的电解质溶液化学和相平衡研究》 吉晓燕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担载钙钛矿型透氧膜的制备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管式致密膜反应器的研究》 金万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处理含油乳化液废水的研究》 王春梅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8《新型干法回转窑内煤粉燃烧、高温传热、煅烧熟料热工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叶旭初南京化工大学  1998《流体微观结构及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周健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陶瓷微滤膜过滤微米、亚微米级颗粒体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钟璟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甲烷部分氧化膜催化反应的数学模拟和实验研究》 杨超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络合吸附净化含氮气体中微量一氧化碳的研究》居沈贵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气固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研究》马正飞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液体粘度的关联推算及醇烃体系混合物粘度的测定》沈式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超临界流体沉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汪朝晖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氧化铝微滤膜的制备和工业化研究》王沛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氧化铝陶瓷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黄培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高压相平衡与状态方程研究》 云志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液相扩散系数的测定与研究》 范益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高压流体相平衡及状态方程的若干研究和应用》董军航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4《电解质溶液相平衡的热力学研究》张吕正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统计热力学的相对性及其应用》王仁远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临界区域相平衡测定及状态方程的研究》 卞白桂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9《高压流体相平衡的实验测定和状态方程研究》 徐南平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热力学研究》陆小华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非电解质溶液过量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沈树宝南京化工学院博士 时钧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常务副主编时,为编纂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若干重要条目,有的甚至五易其稿。他亲手撰写了《综论》中的若干篇章。他还撰写了《化学工程手册》中的“传质”和“吸收”两篇,并主持翻译了《传质学》以及《流态化工程》和《翅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等书。时钧非常注重科学研究。早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便在《清华大学学报》和《中国化学会杂志》上发表过有关探讨制备有色烟幕的规律和有关有机定性分析的3篇论文(英文稿)。他在缅因大学的硕士论文《关于机械木浆的筛分和性能的关系》,由导师分成两篇论文发表在美国造纸专业杂志上。1957年,由他指导的杨南如作的研究生论文《关于高铝水泥原料粒度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发表在《硅酸盐学报》创刊号上。在逆境中,时钧于1965年做过湍流塔的试验;1972年起进行了膜分离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自1974年起,时钧参加了国产填料(以拉西环为主)的性能评定试验,曾发表了4篇论文(均未署名)。对于几种填料的试验全过程,如试验方案的确定,装置的设计安装,数据的测定、整理和关联,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都是在他亲自主持下进行的。有关试验方法的一些内容,如试验体系的选择原则、数据的处理及表达方法等,后来一直被国内有关方面所引用。1979年后,时钧带领助手们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流体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色谱法研究溶液热力学和膜分离技术 。 时钧认为工程科学迄今仍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工程研究、设计和开发所用的基础物性则更需精密的实验测量。自80年代初起,他就有计划地着手组建一个热力学基础物性的测定中心,对广泛范围的相平衡、容积性质和过量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流体相平衡方面,高压下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测定的投资费用较高,并且费工费时,因而迄今有用的实测数据极为缺乏,影响了这一领域的理论进展。有鉴于此,时钧、王延儒等筹建了精度较高的高压相平衡装置,对含氯氟烃替代物体系和高压二氧化碳气田气体系的相平衡,以及多元体系近临界区域和混合物临界轨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测定。有关的论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后,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数据库来函索取单印本。有些实测结果纠正了前人所测数据的偏差,扩充了测量范围。最近,在原有的静态法基础上,结合Bumett 膨胀法成功地建立了在一台装置上同时测量高压流体相平衡组成和平衡相密度的简便方法,为快速而有效地获取高压下的流体基础物性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他和助手们一起建立了一套流体压缩因子的Bumett 法精密测量装置,用以求取高压下混合气体的P-V-T 基础数据。当论文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时,美国热力研究中心(TRC)的评阅者认为文中所测的混合物压缩因子精度“已达同类装置的最好水准”。在建立高压装置的同时,时钧与合作者还对常压下的相平衡,包括汽-液、液-液以及液—固相平衡进行了广泛而实用的测量研究。这方面发表的10多篇论文,为C5 烃的溶剂萃取、甲乙苯—甲基苯乙烯分离、重要溶剂4-甲基-戊酮的分离提纯,以及氯甲烷在偏三甲苯中溶解性能等化工工艺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物性数据。溶液的混合热(过量焓)是一类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有工程设计用途的基础物性。时钧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改进并逐步完善了一套精密测量微量热效应的装置。这套装置可用以测得各种纯物质或生物物质在混合、反应或其他物理化学变化中产生或吸收的微量热效应(可灵敏反映出1焦耳)。在这一领域中,已经接连测量了多种有机物的二元三元体系混合热和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过量焓、稀释热、溶解热等基础物性数据,并在国际化学热力学期刊上发表近10篇论文。含有有机物的电解质水溶液是一类在工业实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体系。有关的相平衡数据比较缺乏,且其热力学特性目前尚很难用一般电解质溶液理论或半经验模型来预测和推算。时钧与合作者利用不同浓度溶液电导率的差异与电导滴定相结合,以及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连续测定方法,方便而准确地测量了多种强电解质有机物水溶液的相平衡组成,并且测量精度显著提高。有关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得到众多专家好评。从统计力学理论建立流体状态方程的关键,在于包括径向分布函数和势能函数乘积的积分难以计算。国内外学者一般均采用数值积分进行处理,或对径向分布函数g(r) 作简化。时钧与合作者则将这一积分作为整体量处理,引用统计力学压缩性方程,通过简化势能函数形式而得到这一积分的解析计算公式,从而能够直接得到形式简单、计算精度高的状态方程,并将这一思想用于流体局部组成研究,将局部组成这一微观量首次与压缩系数这一宏观量联系起来,为局部组成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的局部组成模型已在强非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计算中获得了成功。溶液热力学是化学热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作为热力学研究工作者,时钧从80年代起即根据国内外当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院具有的条件,领导科研人员用仅有的一台气相色谱仪开展色谱法测定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时钧和汪绍昆等在这一方向上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除用色谱测定了众多体系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外,他们还改进了国外学者70年代中期提出的r与(dr/dx)x=0 预测全浓度范围活度系数的模型与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经验关联式,用于预测汽液平衡,取得了比国际上现有的UNIFAC基团贡献法还要好的预测精度。他们还利用色谱仪测定了挥发性溶质在混合不挥发溶剂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Wilcon 方程的参数多解,对称与多元系汽液平衡的预测,研究了台阶脉冲法测汽液平衡,使色谱法扩大用于含极性组分和聚合物组分的多种体系,用于吸附研究,以推算气固平衡;研究了测定有加合物生成体系的加合常数,进而预测这种体系的固液平衡。在测定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基础上,还对80 年代国外提出的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修正分离凝聚能密度模型进行了改进,提高了预测精度。在膜分离方面,时钧和他的合作者主要做了有关气体膜分离的研究,还做了一些渗透汽化过程和液膜分离设备性能的研究。前后已经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会议大会报告)。80年代初期,时钧和陈鸣德等用改性含氟树脂膜对氨、氢、氮混合气体进行渗透分离,为从混合气体中分离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在国内外是一项首创工作。1986年在东京国际膜及膜过程大会报告后,引起了各方注意,至今还被国外学者在有关论文中引用。1985年后,时钧和庄震万等在气体膜分离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用各种不同的国产膜,组成单膜和双膜渗透器以及连续膜塔,以He-N2-CH4,CH4-CO2-N2 等混合气体为对象,进行分离试验,并从理论上阐述气体在膜中的溶解与渗透机理,还探索了各种膜渗透器及其系统的气体分离计算方法,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这个新模型对任意组分数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类型的膜渗透器及其系统中的分离计算都是适用的。此外,他们还建立了气体在膜中溶解和渗透机理的通用热力学模型,以及存在有增塑化作用时的渗透机理模型等。目前时钧又和杨南如等在研究无机膜及膜反应器的国家重点课题。在液膜分离方面,时钧和裘元焘等主要进行了油一乳一水体系在多孔转盘塔中的流体力学性能、液滴直径分布以及传质效果等的研究,从而探讨在液膜分离中采用多孔转盘塔的可能性。为了表彰时钧的卓著成就,化学工业部特授予他“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成为我国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时钧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工程一级教授,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名誉系主任。同时,他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化工组组长,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化工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主任,《化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编委会委员等职。年逾八旬、童颜鹤发的时钧,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继续培育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有的荣获“洪堡研究奖学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奖”,有的获得“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普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卓有建树。这表明,时钧的事业后继有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获美国梅因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专于化学工程。1952年创设我国硅酸盐工艺学专业。合编《化学工程手册·气体吸收》,合译《水泥和混凝土化学》。 1 ShiJ,ChenM.PermeabilityofAmmonia,Hydrogen,NitrogenandTheirMixturesTroughFluoropolymerMembranes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okyo,Japan,1987:5022 ShiJun,ZhuangZhenwan.MultipleMembraneSeparationSystem.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SymposiumonMembranesandMembraneSeparationProcesses.MainLecture,Torun,Poland,1989:333 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I)Pitzer模型的扩展及其在多元体系中的应用.化工学报,1989,40(3):2934 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Ⅱ)参数的物理意义及估算.化工学报,1989,40(3):3015 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ModelofElutiononaPlateauMethod.ChromatographicScience.1989,27(10):5966 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Flexibility,MultiplicityandSymmetryofwi1sonParametersandVapor-liquid-EquilibriuminMultiComponentSystems.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1990,45(1):1997 FengX,WangSK,ShiJ.MeasurementoftheAdductionConstantbyGas-Liquid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ia.1990,30(3/4):2118 ZhuangZhenwan,ShiJun.GeneralMathematicalModelsofMembranePermeation.Proceedingsofthe1990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Chicago,U.S.A1990,V01-Ⅱ:1361.9 XuNanping,YaoJianmin,WangYanru,ShiJun.VaporLiquidEquilibriaofFiveBinarySystemsContainingR-22.FluidPhaseEquilibria,1991,69:261—270

  • 索引序列
  •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算高分
  •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算高分子
  •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算高
  •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算高的
  • 中国造纸学报影响因子多少合格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