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选题目录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选题目录

发布时间: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选题目录

你的这个问法很不好,如果你真的很介意女生的过去,最好不要去问,有时候知道太多反而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而且女生的回答也很坦诚没有欺或者隐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有曾经喜欢过的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喜欢一个人就不要太在意她的过去,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只要她现在真心对待你就可以了,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你的这个问法很不好,如果你真的很介意女生的过去,最好不要去问,有时候知道太多反而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而且女生的回答也很坦诚没有欺或者隐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有曾经喜欢过的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喜欢一个人就不要太在意她的过去,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只要她现在真心对待你就可以了,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

海南大学园艺专业共有两个,一个是普通园艺专业,主要学习园林绿地规划原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城市生态)、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苗圃学、园林设计初步(包括形态构成设计与表现技法)、园林植物造景、生态景观规划等,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工程以及园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管理和植物造景种植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城乡各类园林绿地、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园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和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一个专业是园艺(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主要学习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园艺植物育种学、土壤肥料学、生物统计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栽培学、观赏树木学、观赏花卉学、美术基础、园林设计、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设施园艺学等,培养掌握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了解花卉学发展前沿和趋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能在农业、林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花卉与景观设计有关的技术推广、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具有进一步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容重为3g/cm3质量含水量20%相对含水量52%

土壤学是广义的土壤科学.从土壤学的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可分为发生土壤学和农业土壤学两个方面.发生土壤学认为,土壤是地壳表层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在气候,生物,地形等环境条件和时间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体.主要研究土壤自然体发生,组成,形态,特征,演化,分类和分布规律.农业土壤学则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质组成,性质极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耕作施肥管理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等内容.土壤学是界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环境科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除农业外,它又可服务于水利以及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 目录[隐藏] • 基础理论 • 发展简史 • 分支学科 • 研究方法 • 研究趋势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土壤学-基础理论 土壤是有生命的自然体。在每平方米的草原土壤里除了盘根错节的根系外,还有约1210万头土壤小动物,每克肥沃的农田土壤中除了(数以万计)根系及其脱落物外,还有25亿个细菌,40万个真菌,5万个藻类生物,3万个原生动物。因此,土壤是生物的乐园,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自然界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见图00-04。土壤中大量的生物的存在,使土壤具有明显的呼吸作用,存在着旺盛的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 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如细菌与粘粒结合,可使细菌在极端严酷的条件存活,地球上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土壤(或母质)。现在人们已发现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着DNA质粒或片段在不同生物细胞间的迁移,可导致物种变异或进化。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这个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一种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质;与形成它的岩石和沉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它是一个动态生态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机械支撑、水分、养分和空气条件;支持大部分微生物群体的活动,来完成生命物质的循环;维持着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其中通过供给粮食、纤维、水、建筑材料、建设和废物处理用地,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通过滤掉有毒的化学物质和病原生物体,来保护地下水的水质,并提供了废弃物的循环场所和途径或使其无害化。土壤学家认为:土壤同自然界中的其它物质一样,不仅是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实体,而且有着自己发生发展和长期演变的历史,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母质在生物等因素的参与下逐渐形成的,是自然界中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学-发展简史 相关书籍 土壤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息息相关。16世纪以前,人们对土壤的认识仅是以土壤的某些直观性质和农业生产经验为依据。如中国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根据土壤颜色、土粒粗细和水文状况等进行的土壤分类,其后许多农学家有关多粪肥田和深耕细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的论述,以及古罗马的加图所描述罗马境内的土壤类型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水平。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进行达5年之久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17世纪末,J伍德沃德将植物分别置于雨水、河水、污水及污水加腐殖土 4种介质中生长,发现后两种介质中的植物生长较好,因而他认为细土是植物生长的“要素”,从而否定了海耳蒙特的观点。18世纪末,AD泰伊尔提出“植物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除了水分以外,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能作为植物营养的物质。这一学说在西欧曾风行一时。这些假说,虽未能全面正确地指出土壤的本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对于启发后人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土壤仍有裨益。 土壤学 18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土壤学在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三大学派:①农业化学派。1840年,Jvon李比希的《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问世,书中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矿质元素(无机盐类)是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而土壤则是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给源。他并指出,土壤中矿质养分的含量是有限的,必将随着耕种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减少,因此必须增施矿质肥料予以补充,否则土壤肥力水平将日趋衰竭,作物产量将逐渐下降。这个主张即著名的“归还学说”。它正确地指出了土壤对植物营养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田间试验、温室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的兴起以及化肥工业的发展,并为土壤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②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期,以德国的FA法鲁为代表的一些土壤学家用地质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研究土壤。他们认为土壤是陆地的一个淋溶层;甚至认为土壤过去是岩石,而今正在重新形成岩石。尽管这个学派未能阐明土壤形成的实质,但是他们提出的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等主张,对土壤学的发展也有一定意义。③发生土壤学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ΒΒ多库恰耶夫提出发生土壤学观点。认为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陆地年龄(时间)等 5种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其发生过程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带规律性。他的学说得到各国土壤学家的公认,为现代土壤学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现代土壤科学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进行了某些土壤调查、制图和一般的分析、试验。对中国的土壤资源、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改良等也作了初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壤科学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土壤和农业化学的有关专业。广大土壤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土壤的基本性质、发生分类、肥力特征进行的系统研究,以及对华南地区红壤和华北平原盐渍土等低产土壤进行的改良研究都取得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肥力概念等提出了新的见解。 土壤学-分支学科 土壤物理学 土壤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下述门类: 土壤物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气三相体系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内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气的组成与交换,热的传导与转化,土壤固相的组成与排列,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电、磁性质等。 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以及固液相之间的反应。内容包括土壤固体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及阳离子交换,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土壤生物学:主要研究栖居于土壤中的有机体(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与土壤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及分布规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环,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 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主要研究土壤供应矿质养分的能力及其影响因子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实质及其指标,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营养诊断,主要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土壤调查、制图等。 土壤矿物学:主要研究土壤矿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化学反应。内容包括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的数量、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反应,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迁徙状况,粘粒与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矿物的形成与转变以及矿物鉴定等。 土壤管理: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对土壤和作物生产的影响,内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护措施对土壤肥力、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学-研究方法 户外研究土壤学 土壤学经历了近代15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下述。 野外调查法:即在野外(田间)通过对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态的观察,并结合对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利用情况的综合分析来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征。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肥力特征以及进行土壤制图的最基本的传统方法之一。 实验室研究法:即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温室设施等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定,或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生物学试验(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拟试验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间选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区,对土壤的某种属性或过程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测定,以研究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土壤性质或肥力的影响。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间生物试验法和排水采集器法。 土壤学-研究趋势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前土壤学的研究更趋向于重视保护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土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以适应人口增长与耕地日益减少的矛盾。在研究内容上,除继续深入进行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土壤分类和土壤肥力等基础研究外,更侧重于研究土壤中生物物质的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重金属、化学制品(农药及化肥)和各种有机废弃物对土壤、作物、森林以至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在研究手段上,大型分析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使土壤分析的分辨力、精密度和分析速度进一步提高,并能为土壤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而土壤数据库和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则将使数据处理和某些模拟研究更为有效。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选题

中国盐碱土园林十大课题研究 2006-8-10 8:25 摘要:我国有2亿亩盐碱地,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00多个城市。北方多数是微碱性土壤。盐碱土园林技术的研究在现实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全国盐碱土绿化开发协作组组织德州市园林处、德州市盐碱土绿化研究所、德州农校、中国农科院德州实验站、北京林大、德州市科协开发中心、大庆采油五厂、德州市科协、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等九个单位在全国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陆、滨海、苏打盐碱土三种基本类型,包括德州、天津、东营、大庆、银川进行盐碱土园林十项课题试验,一项获国家奖;三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十大课题"成果系列绿化技术及产品开发,先后完成德州中心广场绿化等多项绿化工程。 关键词:盐碱土 园林 耐盐花木 耐盐草坪"十大课题"是中国园林领域有独特风格的课题,现将全部研究成果要点整理如下。 一、微区改土绿化技术 研究结果表明在德州中度盐碱土上利用人工生态条件,运用隔离层、筛孔隔盐膜、防碱栽植袋等措施在树穴、树池、花坛、绿地微区改土,形成淡化微区,局部控制土壤返盐,(重盐碱地埋设淋水管或罗纹塑料暗管排水洗盐);能有效地提高树木花卉成活率。作隔盐层的材料可以用炉灰、锯末、麦糠、麦秸、稻草等有机物料。据德洲市财政局审定仅1989~1991年德州市区利用该技术仅节省苗木费一项就创造间接经济效益156万元,该项目在第二届国际发明及专利技术展览会(广州)获铜奖,其论文《盐碱地微区改土植树的盐分变化》在国际盐渍土学术讨论会(南京)上宣读。 (该成果1989年获德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德州市园林绿地绿化设计模式 德州市是全国著名的重盐碱区,探索一条适合德州土壤环境的园林设计模式势在必行。该课题根据德州市的土壤、环境条件,实施筛选出了居民区花园、街头游园、道路绿化、分车绿地、庭院绿化几个主要园林绿地类型的最佳模式,突出植物造景,筛选出德州市适地适树、适地适花、适地适草的植物品种。建设生态园林。从而使土壤改良、栽培技术、植物选择和植物造景因地制宜模式化。 (该成果1989年获德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耐盐花木与地被植物的筛选 在德州市中度盐碱地带设立筛选圃。选择与引进相结合从全国各地共搜集106种园林植物栽植于筛选圃内,进行观察测试,同时,结合进行盆栽耐盐试验。经过三年的观察、对比、评选,筛选出国槐、白腊、垂柳、法桐、臭椿、火炬树、刺槐、毛白杨、加杨、苦楝、侧柏、桧柏、龙柏、枣树、杏树、桑树、梨树、石榴、丰花月季、月季、木槿、荷兰菊、地被菊、秋葵、马蔺、多年生黑麦草、本特、紫羊茅、瓦巴斯、中华结缕草、天堂草419等37种耐盐花木及地被植物。该课题还进行了龙柏、石榴、紫薇、秋葵、荷兰菊耐盐力的研究,调查了德州地区10种耐盐野生地被植物及其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编写了德州市耐盐园林植物名录。 (该课题199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第四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二等奖(上海)。) 四、地被菊的引种 地被菊是北京林大的重大科研成果,采用远缘杂交的方法达到"野化育种"的目的,并将菊花从花盆中解放出来,通过大规模的露地栽培,呈现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的群体美。可作花坛、块植、带植、切花、盆花等用。它有抗逆性强,抗碱、抗寒、抗旱、花期长、耐粗放管理等优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大全国著名的陈俊愉教授亲自来到德州作指导,在德州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带进行栽培试验。历时3年的研究,从15个品种中筛出适合德州地区8个品种,主要有铺地荷花、美矮黄、晚粉、落日红、紫荷等,丰富了德州国庆节应时花卉品种。1995年德州市街头摆花4万余盆,其中80%是地被菊。 (该课题1993年通过市科委鉴定。) 五、菊花栽培新技术及切花生产技术开发 菊花是德州市市花,在全国性菊展多次获奖,但传统的栽培技术已远远不适应现代园林绿化的需要,1992年立题研究,目前已筛选出适于德州菊花栽培专用营养土的最佳配方;同时总结出菊花栽培管理的配套措施,包括菊花叶面肥配方。前期尿素2%,中期磷酸二氢钾3%,育蕾期硫酸镁2%,硼酸1%,从而达到菊花棵矮、花大、叶全、杆粗、色艳五大标准。德州名菊主要品种有古都瑞雪、绿浪、凤凰振羽、相国之爱、墨菊等。适应于华北盐碱区的水土栽培。 (1997年获德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苏打盐碱土绿化新技术 试验区设在大庆市采油五厂,通过反复试验,筛选出适合东北苏打盐碱土的园林植物,如旱快柳、糖槭、玫瑰、接骨木、榆叶梅等10种园林树种,在中度苏打盐碱土上应用苏打盐碱土改良肥种植糖槭成活率高达4%,而比对照42%提高了51个百分点。苏打盐碱土改良肥能有效地降低土壤pH值。促进土壤脱盐的作用。该课题总结出了一套应用化学改良技术配合树种选择的寒冷地区苏打盐碱土绿化的新经验。 (1994年10月通过大庆市组织的专家会议鉴定。) 七、园艺盐碱土改良肥的研制 该产品为有机——无机型复混特种肥料,配方设计利用"钠离子吸附剂"、"化学改良剂"、"全元改良精"等16种原料配制而成。内含氮磷钾8~10%,pH5,利用酸碱中和、离子吸附、转化盐类化学反应原理,降低土壤含盐量、酸碱度,改良各种盐碱土壤,全元营养供肥效果明显,而且防止花木黄化病。适用于含盐量4%以下的盐碱土,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盆花及保护地鲜切花栽培等。银川市科协用于新疆苗圃,每亩用量100kg,苗木高生长和地径粗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49cm、用于新疆杨造林,株施改良肥1㎏,成活率比对照提高7%,新梢生长量增加用于云杉、侧柏幼林,株施5kg,年平均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9cm和以上三处的土壤pH值0,施用改良肥四个月以后,测定pH值分别为0、75、天津开发区翠亭村小区绿地施用园艺盐碱土改良肥种植雪松、月季、草坪等成活率达到95% (199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盐碱地草坪栽培与防碱草坪肥的研究 经两年的试验,筛选出耐盐碱草坪品种8个,研究出高羊茅、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不同品种的多元混合配比草种(东方明珠、雪碧、克碱),加大了草坪抗逆性适应性。根据草坪需肥规律和盐碱地的特点,配制成既能改碱又能增肥延长草坪绿期的专用肥。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2万m2中度盐渍土上建植马尼拉草坪,按每平方米0kg撒施,2个月后成坪率比对照高80%,未发生返盐黄枯现象;绿色期延长16~20天。1996年由天津刘园苗圃建的开发区净水厂绿化工程,土壤含盐量4%,土壤pH值5,施用"盐碱地草坪专用肥"40吨,按1kg/m2施用,播黑麦草与高羊茅混合草坪4万余m2,一次成坪。在开发区绿化工程评比中获第二名。在开发区同样的立地条件下,对照区的草坪成坪率仅有70% 九、盐碱地雪松栽培技术 盐碱地能否栽培雪松是个世界园林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历时十年研究,总结出一整套雪松栽培技术,其要点整理如下: (一)采取工程措施,利用花坛抬高地面栽培,树高与花坛直径比例为2:1~2,树坛高60~在坛底铺放隔盐层、砂粒状"纳离子吸附剂"淋水层控制地下返碱及渍水栏根。 (二)雪松专用培养土,配方如下: 园艺盐碱土改良肥2%、蛭石5%、泥炭20%、素土40%、粗砂30%、矿石砂4% (三)立秋后控制水肥,充实植株组织,初冬浇一次抗旱水是关键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低温下生理干旱现象的发生。 (四)用水质改良剂改良偏碱性水。 十、德州市中心广场绿化新技术应用的研究 德州市中心广场面积8公顷,地处新湖东畔,60年代是一片盐碱地,采取综合改良措施,包括利用新型耐盐花木、微区改碱、园艺盐碱土改良肥及新设计艺术的应用,取得了成功。 园林设计思路采用大线条、大手笔、大色块、大效果简洁明快的抽象式设计手笔,突出彩色观叶植物及花卉造景,各种植物5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2%总体植物配置以草坪为基调,点缀少量雪松、棕榈等特色树种,用微起伏地形模拟自然山峦景观。整个广场点缀低矮的20多种花灌木以保持全园开阔的空间视野,形成三季有花、多花并开,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 植物造景图案突出"红黄绿",新颖别致,注重大块色彩对比,以简洁流畅的曲线为主,红色的紫叶小檗,黄色的金叶女贞,嫩绿的龙柏球、瓜子黄杨,构成"红黄绿"各种图案,形成抽象的图形美与色彩美。广场周边花池,用低矮的龙柏球,组成几十组抽象的"浪花"图,意寓德州经济发展乘风破浪突飞猛进,一丛丛曼海姆丰花月季,火红的花朵,浓郁的芳香,令人精神爽悦。 (德州中心广场1998年获省城市设计精品工程金奖。) 结语: 盐碱地绿化要采取综合的改土措施配合科学选择花木、草坪品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轻度盐碱地可用园艺盐碱土改良肥;中度盐碱地用微区改土加园艺盐碱土改良肥(客土);重度盐碱地设暗管排水加园艺盐碱土改良肥(客土)。

你的把信箱给我,我给你发几个文献吧用Adobe reader看你的课题是什么呀?

建议你自己写吧,多看下这方面的资料,像(土壤科学),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吧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题目

首先你得确定下你的论题吧,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找灵感,可以看下(土壤科学)等等这样的资料参考吧

你的把信箱给我,我给你发几个文献吧用Adobe reader看你的课题是什么呀?

建议你自己写吧,多看下这方面的资料,像(土壤科学),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吧

容重为3g/cm3质量含水量20%相对含水量52%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选题方向

首先你得确定下你的论题吧,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找灵感,可以看下(土壤科学)等等这样的资料参考吧

中国盐碱土园林十大课题研究 2006-8-10 8:25 摘要:我国有2亿亩盐碱地,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00多个城市。北方多数是微碱性土壤。盐碱土园林技术的研究在现实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全国盐碱土绿化开发协作组组织德州市园林处、德州市盐碱土绿化研究所、德州农校、中国农科院德州实验站、北京林大、德州市科协开发中心、大庆采油五厂、德州市科协、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等九个单位在全国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陆、滨海、苏打盐碱土三种基本类型,包括德州、天津、东营、大庆、银川进行盐碱土园林十项课题试验,一项获国家奖;三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十大课题"成果系列绿化技术及产品开发,先后完成德州中心广场绿化等多项绿化工程。 关键词:盐碱土 园林 耐盐花木 耐盐草坪"十大课题"是中国园林领域有独特风格的课题,现将全部研究成果要点整理如下。 一、微区改土绿化技术 研究结果表明在德州中度盐碱土上利用人工生态条件,运用隔离层、筛孔隔盐膜、防碱栽植袋等措施在树穴、树池、花坛、绿地微区改土,形成淡化微区,局部控制土壤返盐,(重盐碱地埋设淋水管或罗纹塑料暗管排水洗盐);能有效地提高树木花卉成活率。作隔盐层的材料可以用炉灰、锯末、麦糠、麦秸、稻草等有机物料。据德洲市财政局审定仅1989~1991年德州市区利用该技术仅节省苗木费一项就创造间接经济效益156万元,该项目在第二届国际发明及专利技术展览会(广州)获铜奖,其论文《盐碱地微区改土植树的盐分变化》在国际盐渍土学术讨论会(南京)上宣读。 (该成果1989年获德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德州市园林绿地绿化设计模式 德州市是全国著名的重盐碱区,探索一条适合德州土壤环境的园林设计模式势在必行。该课题根据德州市的土壤、环境条件,实施筛选出了居民区花园、街头游园、道路绿化、分车绿地、庭院绿化几个主要园林绿地类型的最佳模式,突出植物造景,筛选出德州市适地适树、适地适花、适地适草的植物品种。建设生态园林。从而使土壤改良、栽培技术、植物选择和植物造景因地制宜模式化。 (该成果1989年获德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耐盐花木与地被植物的筛选 在德州市中度盐碱地带设立筛选圃。选择与引进相结合从全国各地共搜集106种园林植物栽植于筛选圃内,进行观察测试,同时,结合进行盆栽耐盐试验。经过三年的观察、对比、评选,筛选出国槐、白腊、垂柳、法桐、臭椿、火炬树、刺槐、毛白杨、加杨、苦楝、侧柏、桧柏、龙柏、枣树、杏树、桑树、梨树、石榴、丰花月季、月季、木槿、荷兰菊、地被菊、秋葵、马蔺、多年生黑麦草、本特、紫羊茅、瓦巴斯、中华结缕草、天堂草419等37种耐盐花木及地被植物。该课题还进行了龙柏、石榴、紫薇、秋葵、荷兰菊耐盐力的研究,调查了德州地区10种耐盐野生地被植物及其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编写了德州市耐盐园林植物名录。 (该课题199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第四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二等奖(上海)。) 四、地被菊的引种 地被菊是北京林大的重大科研成果,采用远缘杂交的方法达到"野化育种"的目的,并将菊花从花盆中解放出来,通过大规模的露地栽培,呈现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的群体美。可作花坛、块植、带植、切花、盆花等用。它有抗逆性强,抗碱、抗寒、抗旱、花期长、耐粗放管理等优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大全国著名的陈俊愉教授亲自来到德州作指导,在德州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带进行栽培试验。历时3年的研究,从15个品种中筛出适合德州地区8个品种,主要有铺地荷花、美矮黄、晚粉、落日红、紫荷等,丰富了德州国庆节应时花卉品种。1995年德州市街头摆花4万余盆,其中80%是地被菊。 (该课题1993年通过市科委鉴定。) 五、菊花栽培新技术及切花生产技术开发 菊花是德州市市花,在全国性菊展多次获奖,但传统的栽培技术已远远不适应现代园林绿化的需要,1992年立题研究,目前已筛选出适于德州菊花栽培专用营养土的最佳配方;同时总结出菊花栽培管理的配套措施,包括菊花叶面肥配方。前期尿素2%,中期磷酸二氢钾3%,育蕾期硫酸镁2%,硼酸1%,从而达到菊花棵矮、花大、叶全、杆粗、色艳五大标准。德州名菊主要品种有古都瑞雪、绿浪、凤凰振羽、相国之爱、墨菊等。适应于华北盐碱区的水土栽培。 (1997年获德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苏打盐碱土绿化新技术 试验区设在大庆市采油五厂,通过反复试验,筛选出适合东北苏打盐碱土的园林植物,如旱快柳、糖槭、玫瑰、接骨木、榆叶梅等10种园林树种,在中度苏打盐碱土上应用苏打盐碱土改良肥种植糖槭成活率高达4%,而比对照42%提高了51个百分点。苏打盐碱土改良肥能有效地降低土壤pH值。促进土壤脱盐的作用。该课题总结出了一套应用化学改良技术配合树种选择的寒冷地区苏打盐碱土绿化的新经验。 (1994年10月通过大庆市组织的专家会议鉴定。) 七、园艺盐碱土改良肥的研制 该产品为有机——无机型复混特种肥料,配方设计利用"钠离子吸附剂"、"化学改良剂"、"全元改良精"等16种原料配制而成。内含氮磷钾8~10%,pH5,利用酸碱中和、离子吸附、转化盐类化学反应原理,降低土壤含盐量、酸碱度,改良各种盐碱土壤,全元营养供肥效果明显,而且防止花木黄化病。适用于含盐量4%以下的盐碱土,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盆花及保护地鲜切花栽培等。银川市科协用于新疆苗圃,每亩用量100kg,苗木高生长和地径粗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49cm、用于新疆杨造林,株施改良肥1㎏,成活率比对照提高7%,新梢生长量增加用于云杉、侧柏幼林,株施5kg,年平均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9cm和以上三处的土壤pH值0,施用改良肥四个月以后,测定pH值分别为0、75、天津开发区翠亭村小区绿地施用园艺盐碱土改良肥种植雪松、月季、草坪等成活率达到95% (199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盐碱地草坪栽培与防碱草坪肥的研究 经两年的试验,筛选出耐盐碱草坪品种8个,研究出高羊茅、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不同品种的多元混合配比草种(东方明珠、雪碧、克碱),加大了草坪抗逆性适应性。根据草坪需肥规律和盐碱地的特点,配制成既能改碱又能增肥延长草坪绿期的专用肥。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2万m2中度盐渍土上建植马尼拉草坪,按每平方米0kg撒施,2个月后成坪率比对照高80%,未发生返盐黄枯现象;绿色期延长16~20天。1996年由天津刘园苗圃建的开发区净水厂绿化工程,土壤含盐量4%,土壤pH值5,施用"盐碱地草坪专用肥"40吨,按1kg/m2施用,播黑麦草与高羊茅混合草坪4万余m2,一次成坪。在开发区绿化工程评比中获第二名。在开发区同样的立地条件下,对照区的草坪成坪率仅有70% 九、盐碱地雪松栽培技术 盐碱地能否栽培雪松是个世界园林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历时十年研究,总结出一整套雪松栽培技术,其要点整理如下: (一)采取工程措施,利用花坛抬高地面栽培,树高与花坛直径比例为2:1~2,树坛高60~在坛底铺放隔盐层、砂粒状"纳离子吸附剂"淋水层控制地下返碱及渍水栏根。 (二)雪松专用培养土,配方如下: 园艺盐碱土改良肥2%、蛭石5%、泥炭20%、素土40%、粗砂30%、矿石砂4% (三)立秋后控制水肥,充实植株组织,初冬浇一次抗旱水是关键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低温下生理干旱现象的发生。 (四)用水质改良剂改良偏碱性水。 十、德州市中心广场绿化新技术应用的研究 德州市中心广场面积8公顷,地处新湖东畔,60年代是一片盐碱地,采取综合改良措施,包括利用新型耐盐花木、微区改碱、园艺盐碱土改良肥及新设计艺术的应用,取得了成功。 园林设计思路采用大线条、大手笔、大色块、大效果简洁明快的抽象式设计手笔,突出彩色观叶植物及花卉造景,各种植物5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2%总体植物配置以草坪为基调,点缀少量雪松、棕榈等特色树种,用微起伏地形模拟自然山峦景观。整个广场点缀低矮的20多种花灌木以保持全园开阔的空间视野,形成三季有花、多花并开,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 植物造景图案突出"红黄绿",新颖别致,注重大块色彩对比,以简洁流畅的曲线为主,红色的紫叶小檗,黄色的金叶女贞,嫩绿的龙柏球、瓜子黄杨,构成"红黄绿"各种图案,形成抽象的图形美与色彩美。广场周边花池,用低矮的龙柏球,组成几十组抽象的"浪花"图,意寓德州经济发展乘风破浪突飞猛进,一丛丛曼海姆丰花月季,火红的花朵,浓郁的芳香,令人精神爽悦。 (德州中心广场1998年获省城市设计精品工程金奖。) 结语: 盐碱地绿化要采取综合的改土措施配合科学选择花木、草坪品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轻度盐碱地可用园艺盐碱土改良肥;中度盐碱地用微区改土加园艺盐碱土改良肥(客土);重度盐碱地设暗管排水加园艺盐碱土改良肥(客土)。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选题背景

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植物系统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土壤-植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环境土壤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 研究土壤背景值。其方法是,积累原始性和基础性资料,建立土壤环境背景资料数据库,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准确性、可比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② 研究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可能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对土壤环境质量作出科学的预测。③ 研究土壤及其边界环境中污染物特别是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分布规律,弄清它们的来源和归宿。④ 定量研究人为污染因素(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的微观机理和宏观生态效应。⑤ 研究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的生态效应和卫生学评价,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相关分析和因果关系定量分析。如土壤及其边界环境污染对资源利用、生物生产力和生态效应的影响评价。⑥ 研究土壤-植物系统对主要污染物的净化功能和作用机理、反应动力学及其环境条件,为发展城市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提供科学依据。⑦ 建立土壤及其边界环境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生物物理化学行为数学模式,并通过实践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⑧ 在严格的环境土壤学实验基础上,参考各种环境质量基准值,研究土壤环境标准。⑨ 综合污染源、污染物类型、污染方式、污染途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的地貌条件、地球化学特征、气候和水文条件等因素,计算土壤的环境容量,确定表述土壤环境容量的数学模式,为实行土壤污染的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⑩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研究厂矿、企业、城市和大工程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土壤-植物系统及其边界环境的污染防治途径和措施。 研究土壤环境质量基准,例如收集和制备各种标准土壤样品、生物样品、纯化学标准品,建立跨部门的技术协作网,实现土壤环境分析测试方法的标准化。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 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 (geoscience)。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 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 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 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 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 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 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 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 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 合性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 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其中,地质学(geology) 由于其研究领域广博、分支学科较多,并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 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地质学和地球科学作 为同义语使用,其实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它们具有包容关系。随着科学 的发展,地球科学还会不断地诞生新的学科和出现一些边缘学科。 地理学(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 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 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 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气象学(meteorology)以地球周围的大气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气 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其研究内容也很广泛,包括许多 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高 空气象学、动力气象学等,主要的应用学科有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 航空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等。其目的在于揭示大 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本质,从而掌握并应用它为人 类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水文学(hydrology)和海洋学(oceanography)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体 为研究对象。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 各种水体的数量、质量、运动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生态 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海洋学是以海洋作为一个独立 体进行研究的,它实际上是从地球科学的其它几个分支学科中独立出来的, 这是由于海洋在现代地球科学、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的缘故。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各门学科的总称,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可分为海洋物理学、海洋水文学、海洋 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气象学和海洋地质学等。 土壤学(soil science)以地球表面发育的土壤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 究土壤的物质组成、结构、类型、分布和形成发展过程。根据具体研究内容 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土壤学也有一些分支学科,如土壤生物学、土壤地理学、 土壤气候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地质学等。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地球科学与物理学相结合的一门重要边缘学科。广义的地 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固体地球及其表部的水体和周围的大气圈。但由于 水体和大气圈的研究都已建立起相应的独立学科,所以一般所称的地球物理 学是狭义的,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固体地球,因而也可称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重点研究固体地球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过 程、地球的内部构造与组成、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等。其主要分支学科有地震 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热学、地电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应 用地球物理学等。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 在地球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球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地质学(geology)研究的主体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 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地壳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为几十到二百公里 左右,与地球的半径(6371km)相比只是一个很薄的表壳。这一薄壳之所以 成为地质学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实际需要,因为这一层与人 类的生活、生产及生存都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受现时人类能力的限制。人 们可以直接观测和研究地球表层,但现阶段人类尚无能力对地下深处进行直 接研究。钻井取样是目前人们获取地球较深部物质进行直接研究的唯一途 径,但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钻井所能达到的深度是有限的。目前世 界上最深的钻井(5km)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岛,这一深度尚不足 该区大陆地壳厚度的二分之一。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学研 究的对象将不断向地球的深部(如地幔、地核)扩展。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 成、内部构造和形成演化历史。按其研究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地质学的主要 分支学科可简举如下: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 (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方面的学科,如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区 域构造学、地球动力学等; (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学科,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 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 (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的学科,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 资源方面的分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其 二是研究地质与人类生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质学、环境 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 此外,人们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地质学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吸收和借鉴 其它一些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以促进和深化地质学的各项研究,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 天文地质学、海洋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及实验地质学等,这些边缘学科在现 代地质学各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农业、军事、航天、交通等产业的飞 速发展,其结果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 的(如污染问题)、有些是间接的(如气候变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 球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和全人类的广泛关 注。这一问题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关系密切,于是在地球科学中逐渐形成 了一门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即环境地学。环境地学主要研究地球 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形成、演变以及环境的破坏、污染、防止、保护、 改良与评价等。根据地球科学中各学科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环境 地质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 等。

  • 索引序列
  •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选题目录
  •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选题
  •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题目
  •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选题方向
  • 有关土壤学的论文选题背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