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动物学报官网

动物学报官网

发布时间:

动物学报官网

综合性大学的学报Q--综合性生物科学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 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 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 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Q94--植物学 1、植物生态学报 2、植物生理学通讯 3、西北植物学报 4、植物分类学报 5、云南植物研究 6、植物学通报 7、武汉植物学研究 8、菌物学报 9、植物研究 10、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1、广西植物 Q95/96--动物学/昆虫学类 1、动物学报 2、昆虫学报 3、动物学研究 4、动物分类学报 5、兽类学报 6、动物学杂志 7、昆虫知识 8、昆虫分类学报 9、人类学学报 10、四川动物 下面还有一些是农业和食品的看能不能靠上第六编 农业科学S--综合性农业科学 1、中国农业科学 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华北农学报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6、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0、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3、西南农业学报 1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6、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安徽农业科学 18、上海农业学报 19、中国农学通报 20、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西北农业学报 2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江苏农业科学 25、江苏农业学报 26、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浙江农业学报 29、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广东农业科学 31、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湖北农业科学 33、新疆农业科学 34、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6、贵州农业科学 37、河南农业科学 38、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 1、土壤学报 2、水土保持学报 3、土壤 4、土壤通报 5、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水土保持通报 7、水土保持研究 8、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生态环境 10、中国水土保持 11、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农业工程 1、农业工程学报 2、灌溉排水学报 3、农业机械学报 4、节水灌溉 5、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农机化研究 8、中国农机化 S3,5--农学、农作物 S4--植物保护 1、植物病理学报 2、中国生物防治 3、植物保护学报 4、植物保护 5、农药 6、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7、植物检疫 8、中国植保导刊 S6--园艺 1、园艺学报 2、果树学报 3、中国蔬菜 4、北方园艺 5、食用菌学报 6、中国果树 7、中国食用菌 8、中国南方果树 S7--林业 1、林业科学 2、林业科学研究 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 福建林学院学报 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6、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7、浙江林学院学报 8、西北林学院学报 9、世界林业研究 10、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11、竹子研究汇刊 12、中国森林病虫 13、林业资源管理 14、浙江林业科技 15、林业实用技术 S8--畜牧、动物医学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 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 S9--水产、渔业TS2--食品工业 1、食品科学 2、食品与发酵工业 3、食品工业科技 4、中国油脂 5、中国粮油学报 6、食品科技 7、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8、中国乳品工业 9、食品工业 10、茶叶科学 11、食品与机械 12、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中国调味品 14、粮食与油脂 15、粮食与饲料工业 16、中国食品添加剂 17、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改名为:粮油加工) 18、中国食品学报 19、中国酿造 20、食品研究与开发

动物模型类研究,若发表SCI,可以到这个ICBB征稿网站看看,除了动物模型领域研究,还包括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SCI;动物养殖、畜牧科技,饲料与营养SCI;水产科学、水产养殖与渔业SCI;动物疾病,兽医与动物医学SCI,动物免疫及疫苗SCI;动物来源的制品、食品SCI;及其他动物科学领域研究SCI发表。

2010最新SCI影响因子检索收录期刊目录 - 小类:动物学 SCI影响因子主要看你研究结果选,哺乳动物比如遗传、细胞、行为、生态这些方面去投稿

动物学报官网网址

动物模型类研究,若发表SCI,可以到这个ICBB征稿网站看看,除了动物模型领域研究,还包括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SCI;动物养殖、畜牧科技,饲料与营养SCI;水产科学、水产养殖与渔业SCI;动物疾病,兽医与动物医学SCI,动物免疫及疫苗SCI;动物来源的制品、食品SCI;及其他动物科学领域研究SCI发表。

刊登生态学(含各分支)和行为学、动物地理学、进化生物学、动物的生殖、发育和衰老、动物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细胞学、动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动物形态学等方面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

动物学报官网投稿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1 动物分类学报C 2 动物学报 C 3 动物学研究 C 4 动物学杂志 C 5 古脊椎动物学报C 6 四川动物 E 7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C

退改稿后,是主编定稿。主编主要会根据你的审稿意见决定录用与否,不用再送外审了。退修后也可能被拒,主要原因是外审意见不好。只要修改意见没什么问题,然后你按照意见改好后,就没问题了!录用后,编辑部还会要你修改。到出论文检索更漫长。退修一般都会录用的!只要认真按照要求修改!

2010最新SCI影响因子检索收录期刊目录 - 小类:动物学 SCI影响因子主要看你研究结果选,哺乳动物比如遗传、细胞、行为、生态这些方面去投稿

动物营养学报官网

点击进入作者投稿系统,登录账号,点击需要修改稿件,页面下面有上传文件的链接

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报例句: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动物生理学与动物营养学杂志。

问面太面先看看 畜牧、物医、狩猎、蚕、蜂: 畜牧兽医报 兽医报 预防兽医报 兽医 兽医科技(改名:兽医科) 兽医杂志 草业报 草(改名:草报) 草报 物营养报 蚕业科技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 家禽 物医进展 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畜牧杂志 饲

你们学校或单位,根据省里的规定,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般是按照研究领域的专业性,把全国的刊物划分为A、B、C类(有些地方称为一、二、三类),和你们研究领域最合适的,就是A类,其次的是B类,再次是C类。刊物的目录,只有你们单位的人事处有,其他地方的规定,对你们来说,是无效的。

野生动物学报官网

退改稿后,是主编定稿。主编主要会根据你的审稿意见决定录用与否,不用再送外审了。退修后也可能被拒,主要原因是外审意见不好。只要修改意见没什么问题,然后你按照意见改好后,就没问题了!录用后,编辑部还会要你修改。到出论文检索更漫长。退修一般都会录用的!只要认真按照要求修改!

不可以。《野生动物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生物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中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与法律保护吴金梅*摘要: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众多,其中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将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但是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仍停留在低层次的追求单一价值和目的阶段,忽略从多层次、多空间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加强和完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野生动物 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人类是从地球上的生物中进化而来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亲密伙伴,自从人类主宰了世界以后,由于无节制的活动,使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可提供给人类用以改良作物的品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已被列为世界环境面临的十大威胁之一。物种的减少,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一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宝贵的可持续资源,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众多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第二,环境污染给许多生物的生存带来灭顶之灾城乡工农污水、大气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的富集,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因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第三,滥捕乱猎、国内倒卖和走私野生动物的情况日益严重。从50年代就开始对猕猴进行捕捉,加之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使中国猕猴的种群大量减少,至今尚未得到恢复此外,羚羊、野生鹿及其他可用做裘皮的动物及鱼类等资源,由于过量狩猎、捕捞,物种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第四,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是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块连续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他非适宜生境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的生境斑块(岛屿的过程。生境破碎化可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在热带地区,65%的自然生境已消失,在温带地区,原始的生境已经不存在,大面积的的水域已被分割。生境破碎化是许多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重要原因。据估计,在现已确定的灭绝的原因的64种哺乳动物和53种鸟中,由于生境丧失和破碎引起19种和20种灭绝,分别占30%和38%。因生境丧失和破碎化而受到的绝灭威胁的物种比例则更高,在哺乳动物和鸟中占48%和49%,在两栖动物中则高达64%。(二)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生境破碎化不仅导致适宜生境的丢失,而且能引起适宜生境空间格局的变化。从而,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在连续的生境中,种群内的个体通过扩散和迁移,寻找和开拓新的生境和资源,降低亲缘个体间的资源竞争,避免近亲繁殖,降低遗传漂变,增加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基因的交流。从而,扩大物种的分布范围,增加个体和种群存活的机会。在破碎的生境中,由于适宜的生境斑块周围分布着不适宜的生境,种群中的个体受到隔离效应()的影响,正常迁移和建群受到隔离和限制。同时因适宜的生境斑块面积不断减少,种群的规模变小,各种随机因素对种群的影响随之增大,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潜在的可能性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影响到物种的存活和进化潜力。生境破碎化引起斑块边缘的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和湿度)和生物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这就进一步减少了适宜生境的面积,引起大量的外部物种的入侵。伴随着生境破碎化,景观中非适宜生境的类型和面积的不断增加,各种斑块的互相作用随之增加,这最终会改变斑块生境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过程,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因此生境破碎化研究对解释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陆续开展关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动物种群的生境破碎化的评价,以及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繁殖、行为和生存状态的影响。我国生境的破碎化正在加剧,1978年以前,生境破碎化主要来自于农业垦植和森林采伐。公路和铁路主要修建在生物多样性比较低的平原和发达城市,此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弱。1978年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特别在发达的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已从改革开放前的20%发展到70%。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已把许多遥远的乡村连成一片,连续的大块自然生境被城市化所隔离。大规模的公路和铁路工程逐渐延伸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山区和无人区,随之而来的是路旁大规模的森林采伐,阻断了野生动物的正常迁移和扩散过程,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原始的生态系统逐渐暴露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将成为我国广大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大型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必然严重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开展生境破碎化研究对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协调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概况和受威胁状况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拥有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类森林、荒漠、湿地、草原和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动物栖息地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草原、海洋等五大生态系统类型。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潜水沼泽、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世界39个湿地类型,其中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全世界为我国所独有,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为2600多万公顷,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导致天然林面积的逐渐缩小,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滥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侵占林地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人工林林种单一,虽然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生物多样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天然湿地被侵占现象严重,围湖垦田、填海造地现象严重,海岸红树林破坏严重,极端的捕捞手段泛滥,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大江大河断流现象严重,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甚至需要人工注水来维持湿地面貌。 虽然划定了大批的自然保护区,但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其他大部分保护区由于林地权属不清,经费、人员不足等原因,难以正常开展工作,无形中加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受威胁程度。二 如何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和建设的构想我国濒危物种栖息地法律保护体系,是由《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其他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构成的。目前我国法律追求的还是一种理想的,单一的生存秩序。环境保护法和自然资源法各有其独特的目的和价值,当这些目的和价值发生冲突时没有更高层次的法律规则或法律原理来协调。在公民和政府对环境质量和资源禀赋要求不太高的时期,这种单一的价值选择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目前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必然依赖对土地、森林、渔业、矿业、水、草原和海洋等资源大规模地、高程度地利用和开发。相对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似乎离我们太远。实践中,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还没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它与土地使用、捕捞打猎、养殖采集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的多元化,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公众和政府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也将随之演化成多样的和多层次的。负责任的政府需要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有关单位希望自主地行使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当地居民渴望利用栖息地以维持生计。而目前法律尚无多元化的规定来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全面保护。(一)栖息地保护主体不全面目前我国缺乏鼓励个人和单位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规定,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针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的情况可以起诉的权利,只规定公民有向政府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而破坏栖息地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政府实施的,公民很难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因此应当完善相关法律赋予公众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权利,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只要认为政府或某些个人的行为破坏了栖息地,即使没有妨碍自己相关权利的行使,也可以向司法机构提起诉讼。(二)栖息地保护方式单一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律和规章,有的省区还按照“一区一法”原则专门为保护区颁布了具体的管理办法,环保、林业、农业、地矿、海洋等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行政规章,进一步规范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晋级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完善了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但是目前相关的法律在栖息地破碎化方面尚存在盲点,从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的要求出发,当前应在其重点分布区域抢救性的建立一批保护区,实行抢救性的保护。同时从维护野生动物种群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出发,搞好已有保护区的布局和网络体系的完善工作,尤其是必须重视保护区之间的廊道、破碎化的栖息地连接等工作,完善保护区体系建设。对可能对栖息地造成影响的大型工程和公路铁路的建设,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对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禁止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内开展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确保物种不灭绝。(三)栖息地保护的法律程序规则缺乏 我国法律对公民诉讼程序未做出具体规定,首先赋予公民起诉的权利,并在机构上给予保证,在法院内部设立受理个人对公共利益侵害提起诉讼的部门。另外,针对栖息地土地权和管理机构行政管理权的冲突,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栖息地管理的冲突的解决建议通过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来解决,法律应引导各种主体协调地、友好地和互补地共生。必要时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或征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给当地居民征用补偿费用。进一步完善栖息地公众参与机制,建立政府建设开发项目磋商程序。地方政府建设开发项目可能破坏栖息地的项目主管部门应与上一级政府林业、环保部门磋商,并请生态、经济、法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实行不记名半数否决制,否决的结果将导致项目被否定。专家名单应由专业部门提出后针对不同个案时随机选出。(四)通过当地的民族宗教和佛教等传统文化提高栖息地保护的法律地位在各民族中,神山,、祖先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村寨的水源地、风景林、护林道也是不能轻易触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不成文的习惯法以成文的方式形成村规民约,被写在纸上,甚至刻在石碑上,一代代传下来,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比如,侗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土地、坟山、动物、植物都是崇拜的对象,因此有的山岭不能动土挖掘,古树如杉木、枫树、银杏、榉树、樟树等上百种不能砍伐,巨石不能开道和爆炸。如果谁侵犯了它们,则认为是损伤地龙神,则破坏风水和侵犯神灵,认为会给村寨带来灾难。近年来民族和宗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而我们法律工作者也应从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习惯法和乡规民约中得到启示,来进一步完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立法。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较之法律的威慑作用更易深入人心。因此,将其作为保护管理栖息地的法律依据,继承其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素,将是防止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和消失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参考文献:霍海洲,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中国地理,2000,12,马建章,邹红菲,郑国光,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4),3-武正军,李义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存活的影响,生态报,2003,23(11),2424-王小钢,中国濒危野生生物栖息地法律保护多元性之缺失和完善,野生动物,2003,5, 4-葛宝明,鲍毅新,郑祥,动物栖息地片断化效应以及集合种群研究现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1)6.魏平,温达志,宗教文化对鼎湖山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生物多样性,1999,8,7(3),250-2547.范祖琦,“三江并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004,3,21,(2),42-488.杨昌岩,裴朝锡,侗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初识,生物多样性,1995,3(1)44-45

《野生动物》杂志由国家林业局主办,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协办,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

  • 索引序列
  • 动物学报官网
  • 动物学报官网网址
  • 动物学报官网投稿
  • 动物营养学报官网
  • 野生动物学报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