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发布时间: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江苏大学主编:范明ISSN:1671-6604CN:32-1655/C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巷30号邮政编码:212003 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 中山大学法学院课题组;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 南帆;辽金诗僧与僧诗 刘达科;从《中州集》作家小传看元好问的诗学思想 裴兴荣;东晋孝武帝之“威权己出”及其对高门士族之抑制 王永平;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兼论晚清时期河政体制的变化 高中华;民国时期“劣绅”话语源流考略 余进东;碳交易市场的监管机制研究 李挚萍;从碳排放权之争看我国在气候变化上的法律应对 曾文革;彭菁菁;2007—2010年国内风险社会研究述评 童星;曹海林;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动因刍议 李兵水;祝明银;“80后”新生代社会建设非职业化参与机制初探 高中建;张娟;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大学MBA教育中心中国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体制效率提升问题探析 刘鑫;江苏现代化进程中若干重大政策研究 储东涛;对粮食安全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刘成玉;

《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江苏商论,联系5k8征稿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网址

内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江苏大学主编:范明ISSN:1671-6604CN:32-1655/C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巷30号邮政编码:212003 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 中山大学法学院课题组;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 南帆;辽金诗僧与僧诗 刘达科;从《中州集》作家小传看元好问的诗学思想 裴兴荣;东晋孝武帝之“威权己出”及其对高门士族之抑制 王永平;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兼论晚清时期河政体制的变化 高中华;民国时期“劣绅”话语源流考略 余进东;碳交易市场的监管机制研究 李挚萍;从碳排放权之争看我国在气候变化上的法律应对 曾文革;彭菁菁;2007—2010年国内风险社会研究述评 童星;曹海林;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动因刍议 李兵水;祝明银;“80后”新生代社会建设非职业化参与机制初探 高中建;张娟;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大学MBA教育中心中国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体制效率提升问题探析 刘鑫;江苏现代化进程中若干重大政策研究 储东涛;对粮食安全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刘成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网址查询

不算难

内刊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官网查询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原“机械电子部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江苏省高校学报优秀期刊一等奖江苏省优秀科技期刊奖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作者的投稿须明示该文版权(含各种介质的版权)是否同意转让给编辑部。2.本刊仅接收博士生和中级职称以上作者的论文,录用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以上项目、特别是国家级基金项目(不包括校内基金和横向课题基金)的论文。不刊登综述性论文。3.请右击迅雷下载《论文基金项目基本信息》表格,如实填写后由第一作者签字连同基金项目批文(复印件)一起在投稿时交(寄、发邮件)给编辑部。4.规范的论文写作是作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点明确、数据可靠、言简意明、重点突出是论文的基本要求。写作规范的论文对于论文能否录用是基本的前提,对于被国际数据库检索至关重要。5.投稿前应认真阅读请右击迅雷下载《论文写作》,请按要求仔细整理稿件后再投稿。6.作者不得超过5人,投稿时需确定好作者的排序,以后不得更改(包括次序、增减、更换)。7.来稿经初审后需预交审稿费篇。本刊的所有来稿均通过校外专家的审稿,经编委会讨论决定是否录用,录用后论文的发表另需交纳版面费。8.来稿请通过电子信箱投递。本刊对所有来稿均会通过网页文章查询栏目或邮件形式作出回复,由于人力有限本刊谢绝电话查稿。9.文稿请勿一稿多投,切勿剽窃,一经发现永不可在本刊投稿,并将剽窃情况通知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刊物,主要刊登校内外有关政治、哲学、历史、法律、企业管理、金融财会、国际贸易、教育教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论文文献引用格式示范如下:(一)学术期刊文献[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二)学术著作[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首次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三)有ISBN号的论文集[序号]作者.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四)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五)专利文献[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六)技术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七)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八)报告[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九)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文献网址或出处,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专著文集  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周学鹰:《徐州汉墓建筑——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邹后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秦汉部分,南京出版社,2000年。  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馆: 《邳州山头东汉墓地》 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  王恺、葛明宇:《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主编,夏凯晨、及巨涛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王中文主编,及巨涛、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孙厚兴、郭海林主编,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综论  尤振尧:《江苏汉代诸侯国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南京博物院60周年纪念文集》,1993年出版。  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  郑绍宗、郑滦明:《汉代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文物春秋》2001年第2期。  刘瑞:《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三题》,《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出版  李银德:《徐州西汉楚王陵墓考古的发现与收获》,《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周保平、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形制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  邱永生、刘照建:《江苏汉代王陵研究》,《东南文化》2005第5期。  孙波:《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制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郝莉蓉; 杨孝军:《浅谈外来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杨孝鸿:《欧亚草原动物纹饰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8年第1期  申茂盛:《试论西汉初期汉廷对诸侯国军队控制的加强——从狮子山出土的兵马俑谈起》,《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王恺:《徐州狮子山兵马俑与西汉楚国》,《江苏史论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文物座谈会纪要》,《文物》1998年第8期  王进南、刘尊志:《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在徐州汉墓中的体现与反映》《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墓葬结构  梁勇:《从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看楚王墓的排列顺序》,《文物》2001年第10期。  邱永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孟强:《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原因》,《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刘照建:《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天井成因考》,《考古》2006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陪葬人位置问题初探》,《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  刘照建、梁勇:《楚王山汉墓群考古调查》,《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出版。  周学鹰:《因山为陵葬制探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刘尊志:《西汉晚期楚王(后)墓葬浅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马永强:《对徐州龟山和狮子山汉墓结构的几点认识》,《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汉墓墓主人研究  王云度:《狮子山汉墓墓主刘戊说释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宋治民:《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开凿时间考析》,《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刘照建、张浩林:《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东南文化》2001年7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文博》2002年第6期。  韦正:《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墓主的再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  刘尊志:《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孟强:《从随葬品谈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主问题》,《考古》2006年第9期。  耿建军:《刘戊还是刘郢(客)——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墓主之谜》,《中国考古谜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冉如波、陈海霞:《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07年2期。  李春雷、李红:《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邱永生、茅玉:《北洞山王陵考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4期。  葛明宇、孙凤娟:《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墓主应为夷王刘郢客》,《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19日。  刘瑞:《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考》,《考古》2008年第10期。  葛明宇:《徐州北洞山汉墓年代与墓主探讨》,《考古》2009年第3期。  刘照建、边策:《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东南文化》2010年第3期。  蒋若是:《徐州龟山楚王陵及其家族墓葬制年代、葬制与钱币类型》,《徐州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器物研究  李银德:《徐州出土西汉印章与封泥概述》西冷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编《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出版社  梁勇:《试论“大匠宫司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孟强:《西汉楚王刘注墓薄葬刻石浅析》《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17日。  吕健、杜益华:《江苏徐州黑头山汉墓出土印章的几点认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6辑  李永乐:《馆藏汉代玉枕》《收藏》2010年第2期。  赵赟、刘照建:《江苏邳州纪年东汉墓出土铜人造像考辩》《青铜文化研究》2010年第六辑。  王恺:《浅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东亚玉器》第二册,香港,1998年出版。  王恺、王凌:《西汉楚王刘戊墓及出土玉器》,《收藏家》2000年第11期。  张玉、李国安:《中国古代玉敛葬现象研究》,《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梁勇:《徐州出土汉代玉器的历史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4月8日。  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  石荣传:《从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汉玉艺术风格》,《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  卢兆荫:《弥足珍贵的西汉楚王陵墓玉器》,《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田芝梅:《徐州出土汉墓玉器的分类》,《东南文化》2008年1期。  王黎琳:《徐州出土汉玉概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谷娴子、 丘志力、李银德、 杨萍、 李榴芬:《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中的石墨包裹体》,《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  魏鸣:《鳞片式玉衣》,《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  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年第10期。  龚良孟强耿建军:《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李春雷:《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镶玉漆棺的推理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  李银德:《汉代的玉棺与镶玉漆棺》,《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2001年。  徐州市博物馆:《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缕玉衣修复》,《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3期。  王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制及封域的意义》,《文物》1998年第8期。  赵平安:《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文物》1999年第1期。  韦正:《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考古》2000年第3期。  黄盛璋:《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与出土印章问题》,《考古》2000年第9期。  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考古》2000年第9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封泥考释》,《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汪俊明 韦正:《从出土印章谈西汉王侯国行政关系》,《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吴荣曾:《从西汉楚国印章封泥看王国中央官职》,《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梁勇:《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印章与墓主问题的再认识》,《考古》2006年第9期。  刘照建:《秦汉兵马俑形体差异探源》,《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  张玉:《徐州汉兵马俑的再认识》,《考古与文物》2002年汉唐考古增刊。  张振中:《徐州狮子山西汉兵马俑阵大揭密》,《文史春秋》2002年第3期。  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邱永生、葛明宇:《狮子山楚王陵铁甲胄研究综述》,《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13日。  申茂盛、阎红霞:《试论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铜质“鸡鸣戟”》,《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一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杨泓:《徐州楚王陵墓出土兵器初论》,《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葛明宇、邱永生、白荣金:《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铁甲胄的清理与复原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1期  李银德:《徐州出土“明光宫”铜器及有关问题探释》,《江苏省考古学会论文·1984-1985合集》。  邹厚本、韦正:《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文物》1998年第8期。  单月英、 黄琛:《大汉楚王的时尚腰带》,《文明》2006年第4期。  李永乐:《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腰带扣面图案含义略考》,《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孙机:《徐州楚王墓出土文物珍品散记》,《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顾风:《寥若晨星珍比拱璧——徐州龟山汉墓石刻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书法丛刊》1998年第3期。  赵雄伟:《先秦至西汉札甲形制的继承与演变》《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2期。  文物保护  王爱超:《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壁面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山西建筑》2005年第13期  万俐、徐飞、范陶峰、陈步荣:《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

  • 索引序列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网址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网址查询
  •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官网查询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