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群众文化的论文

群众文化的论文

发布时间:

群众文化的论文

了解群众所需,了解实际情况,相应的制定一些计划,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组织相关一些部门。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论文3 篇精选 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指导方针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群众工作也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和考验。准确把握党与群众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是自觉坚持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 党的群众工作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党要通过深入细致、有效管用的群众工作,更加深入地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准确地掌握群众的思想动向,以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本质就是密切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宣布自己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而且在实践中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始终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正是这一优良传统,才使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我们党在总结世界各国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 训过程中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当前,密切联系群众的考验非常严峻,脱离群众的危险始终存在。一些党政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有所淡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逐渐淡漠。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滞后,正确处理群众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本领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新形势,我们只有立足密切党群关系,不断加强群众工作,才能始终代表和维护群众的利益,保持先进性,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 做好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离开了这个核心,就必然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坚持这个核心,就能够使党赢得群众的支持,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较为集中和凸现的时期。对此,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并认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目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问题就是利益问题,而利益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利益。这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所在。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注重维护群众利益。群众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保持同民众的血肉联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完善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要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的每一步、施政的每一策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凝聚我们的力量之源,筑牢我们的执政之基。 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是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工作。树立群众观点,最根本的是要深刻认识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等。 群众立场是反映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首先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 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我们党才能正确制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我们的干部才能够始终正确对待事业、群众、自己,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站稳群众立场必须体现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全党同志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坚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多样化社会条件下人民利益的实现。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主要因素来看,依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解决矛盾、做好工作的根本之道。首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源。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力的提高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第二,所有制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是产生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必须面对的新情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寻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第三,某些人民内部矛盾是由城 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带来和加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四,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转型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是正确的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是开展工作并达到一定目的和效果所采取的办法和手段。做好群众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艰巨繁重的任务、不断提升素质的群众面前做好群众工作,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主动确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原则,并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作发现事物内在问题和规律的过程;当作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当作不断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其次,要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主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主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主动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要运用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注意在把握全局的过程中克服对全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薄弱环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第四,要运用说服、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通 过自觉运用此方法,要善于对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善于在联系群众、为民谋利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善于在为服务群众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第五,要运用总结经验、吸收借鉴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努力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并在解决新问题中实现新的探索、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群众工作五题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党夯实执政基础的“生命工程”,也是各级党委、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自觉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践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具体来说,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解决“想不想”的问题 想不想做群众工作直接检验着领导干部宗旨意识和官德人品。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了,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薄了。有的干部下乡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回到城里谈一谈,像鸭子浮在水面游,对群众没有感情,哪怕给群众送去钱物,群众也不会满意。增强群众感情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如果对人民无所挂念,奢谈做群众工作就是水中月、镜中花、纸上谈兵、无的放矢。领导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做好群众 工作作为一种修养来加强,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作为一种作风来锤炼。要时刻把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视人民的事业重如山,为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要带着对群众的满腔热情干事业,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期望挂在心上。 第二,要解决“愿不愿”的问题 愿不愿做群众工作反映了领导干部的群众立场。毛泽东同志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要充分认识到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对人民常怀敬仰之情,唯有如此,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对人民群众要常有敬重之念。只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对人民群众要常存畏惧之心。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伟力,因此人民群众最可畏。倘若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不管什么人都得垮台。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其中的“怕”,指的就是畏惧之心。纵观世界各国政党的执政经验教训特别是一些大党老党的执政教训,往往是在取得政权之前不乏奉献和牺牲精神,与人民群众走得近、连得紧,在取得政权之后却把人民群众作为统治对象,对人民群众的畏惧之心荡然无存,执政危险由此产生。因此,在人民群众面前,领导干部必须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能忘记根本、忘记初衷、忘记使命。 第三,要解决“敢不敢”的问题 敢不敢做群众工作彰显了领导干部的气节和操守。共产党人干事业,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领导干部要成为群众公认的领头羊和带头人,这种影响力和带动力是上级封不出来,权力压不出来,自己喊不出来的,必须以个人良好的操守和形象来形成和造就。 要把人民当主人来尊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领导干部不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资格多老,都是人民的公仆,要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而不是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同时,公仆就意味着牺牲、奉献,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要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毛泽东同志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发扬和保持这种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不断提高自己、改进工作。要牢记责任,扑下身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的业余爱好,保持一身正气,才 能真正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勇敢地担负起团结带领群众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重任。 第四,要解决“善不善”的问题 善不善做群众工作映衬出领导干部的谋略和智慧。领导干部是管宏观、管方向的,形势越复杂,“罗盘”的引领作用就越突出,任务越艰巨,“战鼓”的激励作用就越重要。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干正确的事”的硬本领,更要有“正确地干事”的大智慧,遇到问题必须拿得出主意、拿得出好主意、拿得定主意。要尽量把视野拓宽一些,把眼光尽量放长远一些,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在党的群众工作全局中了解和把握客观实际,科学安排工作,合理配置资源,使决策符合人民的愿望。 要主动问政于民。党能否做到执政为民,关键在于能否坚持问政于民,使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主动问需于民。群众利益无小事。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主动问计于民。领导干部要在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起来,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第五,要解决“能不能”的问题 能不能做群众工作体现了领导干部的作风和意志。做群众工作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凝聚着奋斗者的心血和汗水。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认真了解群众疾苦,做到在群众家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热情服务群众,坚决克服官僚作风,切实改变“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把真抓实干、求真务实贯彻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使党员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本领。 要依法维护好群众权益。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检验尺度,努力解决与群众权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要增强预见性,及时发现、尽早处置矛盾和问题,努力使简单矛盾不演化成复杂矛盾,小问题不延误成大问题。要多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多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多到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现场去,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 做好群众工作就要牢记群众观点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做好群众工作,是对每一名法官能力的严峻考验。法官在新时期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牢记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在工作中,法官要随时注意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改进作风,深入基层群众调查研究,对人民群众和颜悦色、亲密无间,紧紧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做到“三心”,即用心把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实,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探索和建立化解各种矛盾的机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群众观点的强弱,实质上是对群众感情问题,是世界观和宗旨意识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我们了解民间疾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情感基础。对法官来说,对群众的感情,是衡量法官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的一把标尺。法官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越深,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就越强,就会真正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会自觉与群众结合,并由衷地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就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倾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就会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份内事,把为民办事当成一种快乐、一种满足。同时,法官与群众建立了感情,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而又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群众就能体谅,矛盾就容易化解,问题就容易解决。“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人民法官只有把自己的感情、利益和命运与老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才能更好地更有利地维护群众利益。 法官要善于从政治上判断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况下控制局面。要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计民生,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做好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保障和服务民计民生是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官只有把百姓放在心里,百姓才会把法官看在眼里。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联系实际,把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理念贯穿始终。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坚持用心、用情、用力,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百姓身上,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一线,访民情、知民意、解民难、暖民心, 努力做到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让百姓过一个欢乐祥和、安宁稳定的好日子。 在新时期下,法官要牢固树立好群众观点。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形成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的正确司法理念。要把司法过程变成做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坚持公正廉洁文明规范司法,认真解决好群众实际问题,努力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司法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对法官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法官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群众文化的论文题目

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从日本、美国引入我国,经过20余年的消化、吸收和发展,“企业文化”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特别是当大家都开始意识到,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建设自身企业文化便被纳入到众多企业的管理议程中。正当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不由得要反问一句: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员工频繁的文化娱乐活动;一组有气势、且放之四海皆可用的标语口号;争得几块诸如花园工厂、群众文化先进单位等等的铜牌,难道这些就是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吗?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观念,是指企业等经济实体在生产经营中,伴随着自身的经济繁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包括以下6个方面:  1、企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有企业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它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2、企业文化是象征的、整体的、惟一的、稳定的、难于改变的。  3、企业文化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是由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组成的,不是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而是日常的实务、沟通和信仰。  4、企业文化可以看做是一个循环。哲学表达价值,价值体现于行为上,行为说明哲学。  5、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个体文化,是一种“硬管理”与“软约束”的有机统一。“硬”表现为对规章制度的创建,对文化环境的创建,“软”表现在重视创造风气,树立企业精神,培育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加强成员间的感情投资  6、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指在一个企业里如何把事情做好。  企业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精神文化层: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理念、企业道德等。  2、制度文化层: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资源理念、营销理念,生产理念等。  3、物质文化层: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  企业的精神层为企业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而企业的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三者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为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

平凡的魅力 --浅析“大家”眼里的大众文学

构建和谐社会的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而有效地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多社区建立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科普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还有很多社区成立了书法、秧歌、舞蹈等群众文化团体,有的社区经常组织文体活动,还有的社区成立了老年大学、市民学校等,这些措施都活跃了社区的文化氛围,促进了邻里关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深了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对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实际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发展不协调,不能起到全面的协调作用,明显表现在了社会上,一些事件上,典型事例就是今年的黑童工事件,整个村的人就没有一个能表现出社会主义公民该有的基本道德。其次要克服的就是文化设施的建立目的是能发挥其充分的作用,不是摆设,不是为了应付,应充分的利用使之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还有就是广大人们的精神境界不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社区文化应积极倡导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能积极地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能予解决,使社区成员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自觉抵制不良、不健康的文化,并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东西。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的精神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这就更加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在社区空间内,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渴望融入社区整体。个体与群体的互融不仅能极大地丰富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生了共同的“社区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社区文化应积极倡导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能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解决,使社区成员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东西。社区发展总是涉及到人与物两个方面,总是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和一定文化基础之上。通过人的作用,一定的文化必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社区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影响社区居民衣食住行条件的改进、文化设施的改善,到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的协调等,都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进步、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更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都是建设社区文化的目的和要求。凝聚力和吸引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社区居民所具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增强社区发展凝聚力与吸引力的基础。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自我创作、自我表演、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社区新型、和睦的人际关系,而且通过共同参与可以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展反映时代特征、寓意深刻、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广大居民参与,而且可以使广大居民在美的艺术感染中受到教育,身心得到陶冶。建设和谐社区,物是基础,人是关键。只有提升全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社区的稳定和谐才有保障,而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的精神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社区文化以其活泼、生动、多样化,以及易于接受的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这就更加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为我国社区注入了新内容、新活力,与之相适应,社区文化也应具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特征,即建立新型社区文化。这种文化是指在建构新型社区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体系、社会规范及伦理道德等,如效益观念、平等观念、竞争观念等。作为与新型社区文化相匹配的文化丛,还要包括更宽泛的文化样式,诸如组织结构的多元化,人们行为目标上的合理化,管理和控制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文化建设要有新途径、新机制和新载体。为此建议:1、大力开展音乐艺术等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实践特点就在于要发挥社区的综合优势。以社区基层文化为龙头,以社区各街道、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有偿性的文化艺术节、各类教育培训等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得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2、壮大群众性文艺队伍,提升文艺队伍的素养。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文艺队伍一般是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艺术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而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注重在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院校定向培养人才,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加强业余队伍建设,利用好社区内音乐、美术院校、文艺团体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社区文化的志愿者队伍。3、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营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建设。通过这些举措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适当拓展有偿服务范围,建立“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运行机制。社区文化活动应适当由福利型的无偿服务过渡到 “以文补文”的有偿服务,给社区文化单位的自身发展注入活力,确保社区文化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方向。社会文化活动建立“以文补文”的文化运行机制,一方面能弥补社区文化活动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大力支持社区的其他各项工作。5、建设覆盖面大、牵动性强的社区文化网络。社区文化网络是社区文化活动的运行机制和组织载体,是连接各种文化形式的桥梁和纽带。各个社区可根据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需要,统一领导,全面规划,逐步建立健全群众文化活动网、少年儿童文化活动网、青年文化活动网、老年人文化活动网、家庭文化活动网、社区科普活动网等文化网络。在社区上下形成以街道或村镇为“纲”,以各条文化网络为“目”,纵横交错、紧密相连、纲举目张的社区文化网络。参考资料有所改动 仅供参考侵害版权 不予负责%C9%E7%C7%F8%CE%C4%BB%AF%D3%EB%BA%CD%D0%B3%C9%E7%BB%E1%B9%B9%BD%A8BLOG&sr=&z=&cl=3&f=8&wd=%C9%E7%C7%F8%CE%C4%BB%AF%D3%EB%BA%CD%D0%B3%C9%E7%BB%E1%B9%B9%BD%A8&ct=0

群众文化的论文摘要

摘要:文化馆免费开放可以保障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采取措施使文化馆免费开并放充分发挥其作用。关键词:作用;措施;内容前言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文化馆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处于群众文化建设的最底层、最前沿。在文化建设领域政府和群众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组织和实施群众文化活动的枢纽作用以及专业研究、创作、普及与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和活动水平的作用。新时期究竟如何发挥文化馆的职能作用,如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呢?本人认为,文化馆应站在时代的前列,认清形势,开拓进取,按照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能,大力开展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文化品味,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就必须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馆免费开放遵从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可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作用,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科学发展理念,是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1 文化馆免费开放的主要作用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群众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各种文化知识为人们的生存发展、立足社会所必需,而艺术素养和能力也是人们愉悦身心、享受高质量生活所必需的。文化馆免费开放,更好地实现了现代公民学习科学知识、接受文化熏陶的权益,对他们提高文化艺术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具有极大的价值。此外,通过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群众休闲娱乐、愉悦身心的权益得到很好的体现。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免费开放,基层群众、一些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现。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共享和放大,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可以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文化馆是青少年塑造心灵的地方,是他们主动求知、接受校外教育的社会大课堂。文化馆免费开放会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主动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还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文化馆各项工作水平的提升。文化馆免费开放为改变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新的方式带来文化馆运行模式的变化,对辅导培训、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文化馆免费开放意味着文化馆要有更加丰富的文化传播内容、更加细化的服务标准和更高的管理水平。外在的压力可以转换为创新的动力。2 文化馆免费开放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应采取的措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文化馆免费开放,符合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受到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一是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责任。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出发点是丰富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以最大限度地服务广大群众为主要目标。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带来的生存压力,加之约束监管不到位。导致文化馆在实际运作中功能出现某种弱化、异化的现象。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文化馆功能的发挥,偏离了国家设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初衷。因此,文化馆免费开放后,场地设施的运行、设备购置保养、培训辅导等费用都需要财政部门的资金保障。二是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服务模式。在思想观念层面,免费开放要突破业界一部分人士的一些既有观念或担心,如文化馆是高雅文化场所,无需免费开放,全面免费开放,财政无力承担、秩序难于管理,免费开放后群众整体素质下降导致文化设施、设备等损坏。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科学预测、系统安排、强化管理,免费开放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制度层面看,免费开放在文化馆的提供方式、补偿机制上应有所创新。要推动服务内容创新,面向不同群体组织开展各类新型文化活动。要在运行上优化服务接待流程,加大质量管理力度。三是牢记文化馆的服务性和公益性。文化馆作为面向群众服务的窗口,要时刻牢记服务性和公益性。群众参加活动时要热情接待,耐心指导,不辞辛苦,不计报酬。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面对一切需提供服务的人群。因到文化馆参加活动的群众不同于专业人士,受学历、艺术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艺术水平、基础会千差万别,面对这样的群体首先要热情耐心,然后分门别类分开档次对他们进行指导。对群众热情耐心是文化馆实现其服务职能的基础。如果群众满怀激情来到文化馆,而遇到的是冷冰冰的面孔,其心情可想而知,辅导就不会取得预期效果。要创新辅导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得培训辅导生动有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要降低门槛,面向最广大的基层群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好每个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样做,既符合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现阶段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在免费开放的同时,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面向基层,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文化馆业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馆业务人员要不断创新学习,研究群众文化领域的新需求、新动向。要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拓宽学习面。业务辅导人员的提升,是带动整个辅导对象提高的基础。3 关于文化馆免费开放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促进文化馆免费开放,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推进文化馆的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对文化馆功能定位的理解,继续创新发展思路。文化馆是国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的主要途径。公共服务的普遍性、均等性、非营利性是它的基本特点。研究构建文化馆的新型体制,目前,文化馆实行事业单位的体制,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财政。其工作人员是国家事业单位编制身份。在绩效管理方面,缺乏对文化馆全面、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以行政性评价为主,法制化管理的手段比较缺失。应探索更加科学、分类指导文化馆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如将服务覆盖面和到达率、群众满意度、社会影响力等纳入评估体系,对财政投入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度。研究建立更具活力的文化馆运行新机制,文化馆现有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全能适应新形势和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员工身份与岗位管理制度、分配激励制度等多个方面。如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在劳动用工和人事管理、岗位设置、岗位聘任、绩效考评等诸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尝试。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建设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摘要]在剖析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文化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社区文化 对策 社区建设    1 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2社区建设  所谓的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力量,依靠社区的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的方式,整合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健康等协调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  从1999年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试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刚刚十个年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治。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和“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然而街道办事处并不能完全胜任。于是街道办事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分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结果这又导致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办事处分派的各项任务,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  2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  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当前,受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中政府主导机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投入主体呈现一元化的特征。同时,基层社区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使社区文化管理资金一直采用向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方式,未能积极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如驻区单位、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开拓多种社区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运作机制。  3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3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  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全过程,社区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所在社区的特色,符合该社区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群众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所谓“社区文化”。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的主体,希望参与到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但由于其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无法实现,必须通过社区居民的代表——社区居委会来行使自己管理社区文化的权力。因此,保证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能够使社区避免疲于应付街道下派的行政任务,进而有效保障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并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从过去的“划桨者”变为“掌舵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引导作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全盘直接管理。  2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知,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投资体系则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如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因此,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3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往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常难以将社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消费导刊,2008,(8)

哈哈哈哈哈,我穷的连早点都买不起了,等饿死了就和大自然彻底和谐了

关于群众文化的论文

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母体,站在民间文化这个巨人肩上的群众文化,其创造性恰恰来自前辈文化传统的禀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给了我们烛照传统文化的慧眼,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繁荣群众文化的基础,是发展群众文化的起点,是群众文化与时俱进的特征。传承是为了保护,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方向的本质特征,在民间文学艺术中排沙拣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族遗产;传承;保护;创新  当前,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市将民间文学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当作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其久远的历史可溯源商周时期的肃慎。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我市的民间文学遗产浩如烟海,俯拾即是,许多艺术珍品尚未被挖掘整理。仅从已经整理出来的作品中,人们便可以窥测出女真及其后裔所形成的民风、习俗、文学艺术为载体的民间文化,蕴藉厚重。数百年来,流传在海伦的民间故事,虽不是历史的直叙,但却始终保持着这一段历史投影。它由生存在蚂蚁河流域的人们世代相传而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认真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遗产,不但可以将千百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文艺作品保存下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于了解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的历史是不可缺少的。民间文学虽然不能等同于历史的真实,但却可以激发人们回顾历史,从中填补思古幽情的想像 空白,藉以思考与评断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与人物。这也是 “民间文学” 流传的根脉所在。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晶,及时地搜集,认真地整理可以使优秀的作品得到推广。例如《蚂蚁河的故事》等脍炙人品的篇章,都是从民间产生,在民间流传后经文人墨客整理加工而成的。事实证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遗产,不但可以指导民间文艺得以健康发展,还可以使作家、艺术家得到创作的借鉴;同时,认真搜集民间当前流传的作品,还可以为我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做贡献。  民间文学是人类的精神植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珍品。人类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着,女真族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而它蕴涵着深层次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女真族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历经多少人的完善才能传到今天,这是何等的不易。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头讲述的方式在民间产生和流传的。而那些能说善讲“瞎话”的“故事大王”、“民间故事家” ,大多数都是年愈古稀的老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和正在陆续地谢世而去,随着这些老人的相继作古,许多宝贵的风俗资料,民间传说在一夜之间竟成了绝响。仅从我市《民间文学故事集》的编辑工作来看,大量作品的搜集者、整理们还没有来得及见到自己搜集、整理的故事付梓成书就离开了我们。这些民间文学艺术家为民间文学遗产做了大量的抢救工作,他们对这一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 们这一代人学习,他们为此耗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且还有一批肚里有许多老故事的老者尚未被发现。这些老者对自己记忆中的那些 “嗑儿” 和 “瞎话” 误以为是老辈人那听来的 “闲篇儿”。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把他们知道的 “老故事”讲给他们的子孙后代,使其流传下去。因此,许多极为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就这样相继失传了。我认为对于民间文学遗产说搜集也罢,说挖掘也罢,均不如说抢救来得准确。事实正在不断地证明着这项工作的迫切性,否则,留给我们的将是无济于事的遗憾。因此,抢救民间流传的文化遗产迫在眉捷。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都听过老人们讲的流传于口头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异常美丽而动听,有些故事伴随我们一生也不会忘记。我们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种民间文学的滋养而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是因为这些口碑流传的民间文学使我们最早知道了人应该善良,而且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最终有战胜邪恶,相信有情人最终能成为眷属;知道了人类因为有爱世界才美好,我们活着才会感到温暖,同时,民间文学的流传也使我们感到来自这方水土,来自祖辈先人们感情链条的代代传递,我们必须把这条美丽的情感链传递下去。出版《海伦民间故事集》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我们所做的仅仅是民间文学艺海里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民间的故事没被发现,有待于我们保护与传承。  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必须有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作为上层建筑,民间文学具有突出的社会属性,要确保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重要的本职工作,是繁荣群众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是责无旁贷的事。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就必须走出办公室,离开书案,迈开双脚,深入社区、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街巷胡同,甚至要把工作细化到老百姓的大杂院里、小炕桌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很快地开展起来。  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民族性和民间性。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点, 传承它保护它不是单纯的怀旧复古,也不是为保护而保护,为传承而传承,而是要接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接力棒,在保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服务,为贯彻党的 “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服务,为丰富、创新和发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文化生活充实新的内容。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要求精神生活的丰富与之相适应。群众文化活动不能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停止了就没有生命力,所以必须不断发展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民间文学正是群众喜爱的有着深厚基础的表现形式。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让我们的民间故事充实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所认知、 所接受、所热爱,使之成为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力军,从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文化的目的。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看待民间文学遗产,认真做好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以及发表推广工作,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故事。  其次,正确处理民间文学遗产的艺术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把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当成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把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看成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创新的广阔舞台,从而激发人民群众保护民间文学遗产的积极性。  再者,要大力研究和实践民间文学遗产的改革与创新,使民间文学与现代传媒有机结合而实现与时俱进,在发展中继承,既保护原汁原味,又适合现代生活节奏,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所易于接受、推广、普及,让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显示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我市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间文化,努力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群众文化的创新,群策群力、密切协同,总之, 民间文学研究与传统文化的课题巨大而精深。现在出版这本《海伦民间故事集》仅仅是大课题的开端。研究、开掘这个课题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在海伦这块有着历史独特的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更加适合民间文学的生长和流传。这里有着太多的传奇与故事。在这块 土地上生长出的民间文学真诚粗犷、热情奔放,与这片黑土地融为一体,显得越发博大、凝重。  就文化而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有它的合理性,正是这些合理性才是它得以生长、流传、延续的前提,这些合理性具体说也就是民众的喜闻乐见,这就是它存在流传的基础。民间文学会从自己的角度对宏观的传统文化提供独特的启示,以证明它不仅促使传统文化更加瑰丽多彩,而且也证明它还是诸多文化的根系,民间文学由大家共同分享它的思想、情感、知识、信仰,如果缺少了民间文学这一环节,民间文学的思想意识就无法在人们中间代代相传,民间文学升华了文化,又丰富了文化,所以应充分尊重民间文学,进而挖掘其内涵 ,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机与活力,从中寻找出有利于文化建设的转换方式。  水有源,树有根。优秀的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母体,站在民间文学这个巨人肩上的群众文化,其创造性恰恰来自前辈文化传统的禀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给了我们烛照传统文化的慧眼,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繁荣群众文化的基础,是发展群众文化的起点,是群众文化与时俱进的特征。千年风物千年情怀,民间文学艺术弥足珍贵。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方向决定了我们的传承与保护,也决定了我们的创新。传承是为了保护,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方向的本质特征,在民间文学艺术中排沙拣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要动员全社会都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持之以恒,才能够见实效,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让传统的民间文学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扬光大。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创造辉煌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论文3 篇精选 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指导方针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群众工作也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和考验。准确把握党与群众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是自觉坚持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 党的群众工作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党要通过深入细致、有效管用的群众工作,更加深入地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准确地掌握群众的思想动向,以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本质就是密切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宣布自己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而且在实践中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始终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正是这一优良传统,才使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我们党在总结世界各国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 训过程中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当前,密切联系群众的考验非常严峻,脱离群众的危险始终存在。一些党政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有所淡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逐渐淡漠。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滞后,正确处理群众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本领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新形势,我们只有立足密切党群关系,不断加强群众工作,才能始终代表和维护群众的利益,保持先进性,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 做好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离开了这个核心,就必然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坚持这个核心,就能够使党赢得群众的支持,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较为集中和凸现的时期。对此,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并认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目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问题就是利益问题,而利益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利益。这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所在。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注重维护群众利益。群众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保持同民众的血肉联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完善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要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的每一步、施政的每一策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凝聚我们的力量之源,筑牢我们的执政之基。 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是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工作。树立群众观点,最根本的是要深刻认识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等。 群众立场是反映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首先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 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我们党才能正确制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我们的干部才能够始终正确对待事业、群众、自己,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站稳群众立场必须体现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全党同志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坚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多样化社会条件下人民利益的实现。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主要因素来看,依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解决矛盾、做好工作的根本之道。首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源。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力的提高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第二,所有制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是产生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必须面对的新情况。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寻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第三,某些人民内部矛盾是由城 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带来和加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四,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转型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是正确的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是开展工作并达到一定目的和效果所采取的办法和手段。做好群众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艰巨繁重的任务、不断提升素质的群众面前做好群众工作,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主动确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原则,并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作发现事物内在问题和规律的过程;当作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当作不断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其次,要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主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主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主动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要运用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注意在把握全局的过程中克服对全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薄弱环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第四,要运用说服、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通 过自觉运用此方法,要善于对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善于在联系群众、为民谋利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善于在为服务群众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第五,要运用总结经验、吸收借鉴的方法。通过自觉运用此方法,努力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并在解决新问题中实现新的探索、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群众工作五题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党夯实执政基础的“生命工程”,也是各级党委、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自觉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践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具体来说,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解决“想不想”的问题 想不想做群众工作直接检验着领导干部宗旨意识和官德人品。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了,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薄了。有的干部下乡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回到城里谈一谈,像鸭子浮在水面游,对群众没有感情,哪怕给群众送去钱物,群众也不会满意。增强群众感情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如果对人民无所挂念,奢谈做群众工作就是水中月、镜中花、纸上谈兵、无的放矢。领导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做好群众 工作作为一种修养来加强,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作为一种作风来锤炼。要时刻把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视人民的事业重如山,为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要带着对群众的满腔热情干事业,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期望挂在心上。 第二,要解决“愿不愿”的问题 愿不愿做群众工作反映了领导干部的群众立场。毛泽东同志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要充分认识到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对人民常怀敬仰之情,唯有如此,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对人民群众要常有敬重之念。只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对人民群众要常存畏惧之心。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伟力,因此人民群众最可畏。倘若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不管什么人都得垮台。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其中的“怕”,指的就是畏惧之心。纵观世界各国政党的执政经验教训特别是一些大党老党的执政教训,往往是在取得政权之前不乏奉献和牺牲精神,与人民群众走得近、连得紧,在取得政权之后却把人民群众作为统治对象,对人民群众的畏惧之心荡然无存,执政危险由此产生。因此,在人民群众面前,领导干部必须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能忘记根本、忘记初衷、忘记使命。 第三,要解决“敢不敢”的问题 敢不敢做群众工作彰显了领导干部的气节和操守。共产党人干事业,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领导干部要成为群众公认的领头羊和带头人,这种影响力和带动力是上级封不出来,权力压不出来,自己喊不出来的,必须以个人良好的操守和形象来形成和造就。 要把人民当主人来尊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领导干部不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资格多老,都是人民的公仆,要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而不是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同时,公仆就意味着牺牲、奉献,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要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毛泽东同志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发扬和保持这种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不断提高自己、改进工作。要牢记责任,扑下身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的业余爱好,保持一身正气,才 能真正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勇敢地担负起团结带领群众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重任。 第四,要解决“善不善”的问题 善不善做群众工作映衬出领导干部的谋略和智慧。领导干部是管宏观、管方向的,形势越复杂,“罗盘”的引领作用就越突出,任务越艰巨,“战鼓”的激励作用就越重要。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干正确的事”的硬本领,更要有“正确地干事”的大智慧,遇到问题必须拿得出主意、拿得出好主意、拿得定主意。要尽量把视野拓宽一些,把眼光尽量放长远一些,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在党的群众工作全局中了解和把握客观实际,科学安排工作,合理配置资源,使决策符合人民的愿望。 要主动问政于民。党能否做到执政为民,关键在于能否坚持问政于民,使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主动问需于民。群众利益无小事。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主动问计于民。领导干部要在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起来,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第五,要解决“能不能”的问题 能不能做群众工作体现了领导干部的作风和意志。做群众工作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凝聚着奋斗者的心血和汗水。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认真了解群众疾苦,做到在群众家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热情服务群众,坚决克服官僚作风,切实改变“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把真抓实干、求真务实贯彻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使党员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本领。 要依法维护好群众权益。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检验尺度,努力解决与群众权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要增强预见性,及时发现、尽早处置矛盾和问题,努力使简单矛盾不演化成复杂矛盾,小问题不延误成大问题。要多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多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多到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现场去,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 做好群众工作就要牢记群众观点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做好群众工作,是对每一名法官能力的严峻考验。法官在新时期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牢记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在工作中,法官要随时注意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改进作风,深入基层群众调查研究,对人民群众和颜悦色、亲密无间,紧紧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做到“三心”,即用心把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实,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探索和建立化解各种矛盾的机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群众观点的强弱,实质上是对群众感情问题,是世界观和宗旨意识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我们了解民间疾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情感基础。对法官来说,对群众的感情,是衡量法官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的一把标尺。法官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越深,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就越强,就会真正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会自觉与群众结合,并由衷地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就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倾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就会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份内事,把为民办事当成一种快乐、一种满足。同时,法官与群众建立了感情,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而又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群众就能体谅,矛盾就容易化解,问题就容易解决。“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人民法官只有把自己的感情、利益和命运与老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才能更好地更有利地维护群众利益。 法官要善于从政治上判断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况下控制局面。要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计民生,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做好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保障和服务民计民生是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官只有把百姓放在心里,百姓才会把法官看在眼里。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联系实际,把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理念贯穿始终。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坚持用心、用情、用力,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百姓身上,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一线,访民情、知民意、解民难、暖民心, 努力做到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让百姓过一个欢乐祥和、安宁稳定的好日子。 在新时期下,法官要牢固树立好群众观点。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形成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的正确司法理念。要把司法过程变成做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坚持公正廉洁文明规范司法,认真解决好群众实际问题,努力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司法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对法官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法官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文化馆群众文化论文

针对地域特点,始终将农村文化工作放到首位,在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的实践中,以“丰富群众文化”为奋斗目标,通过“五抓”工作,创建新农村农民艺术团,实现对农村文化工作的公共服务作用。一、抓组织建设为农民艺术团创建提供前提基础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农村文化建设,农民艺术团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创建农民艺术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各乡镇文化站,对各村文艺现状进行普查摸底,详细了解各行政村农民艺术团队、编创人员、音响乐器设备、民间艺术老艺人、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和文艺骨干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农村文化档案。根据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文艺基础,鼓励和支持已经具有编创、演出队伍的乡村,购置整套演出灯光、音响、幕布等设备,成立农民艺术团,文化馆人员任顾问、编导和艺术总监。对于文艺基础一般的乡村,鼓励其成立文艺宣传队或者演出队,文艺骨干带动全体村民爱好文艺,参加文艺活动。

社区文化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其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社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同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作为基层文化组织的文化馆,其不仅在引领、指导、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机构,更应当在社区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群众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富着,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馆的作用,以促进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摘要:文化馆免费开放可以保障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采取措施使文化馆免费开并放充分发挥其作用。关键词:作用;措施;内容前言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文化馆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处于群众文化建设的最底层、最前沿。在文化建设领域政府和群众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组织和实施群众文化活动的枢纽作用以及专业研究、创作、普及与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和活动水平的作用。新时期究竟如何发挥文化馆的职能作用,如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呢?本人认为,文化馆应站在时代的前列,认清形势,开拓进取,按照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能,大力开展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文化品味,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就必须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馆免费开放遵从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可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作用,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科学发展理念,是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1 文化馆免费开放的主要作用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群众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各种文化知识为人们的生存发展、立足社会所必需,而艺术素养和能力也是人们愉悦身心、享受高质量生活所必需的。文化馆免费开放,更好地实现了现代公民学习科学知识、接受文化熏陶的权益,对他们提高文化艺术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具有极大的价值。此外,通过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群众休闲娱乐、愉悦身心的权益得到很好的体现。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免费开放,基层群众、一些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现。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共享和放大,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可以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文化馆是青少年塑造心灵的地方,是他们主动求知、接受校外教育的社会大课堂。文化馆免费开放会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主动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还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文化馆各项工作水平的提升。文化馆免费开放为改变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新的方式带来文化馆运行模式的变化,对辅导培训、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文化馆免费开放意味着文化馆要有更加丰富的文化传播内容、更加细化的服务标准和更高的管理水平。外在的压力可以转换为创新的动力。2 文化馆免费开放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应采取的措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文化馆免费开放,符合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受到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一是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责任。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出发点是丰富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以最大限度地服务广大群众为主要目标。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带来的生存压力,加之约束监管不到位。导致文化馆在实际运作中功能出现某种弱化、异化的现象。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文化馆功能的发挥,偏离了国家设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初衷。因此,文化馆免费开放后,场地设施的运行、设备购置保养、培训辅导等费用都需要财政部门的资金保障。二是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服务模式。在思想观念层面,免费开放要突破业界一部分人士的一些既有观念或担心,如文化馆是高雅文化场所,无需免费开放,全面免费开放,财政无力承担、秩序难于管理,免费开放后群众整体素质下降导致文化设施、设备等损坏。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科学预测、系统安排、强化管理,免费开放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制度层面看,免费开放在文化馆的提供方式、补偿机制上应有所创新。要推动服务内容创新,面向不同群体组织开展各类新型文化活动。要在运行上优化服务接待流程,加大质量管理力度。三是牢记文化馆的服务性和公益性。文化馆作为面向群众服务的窗口,要时刻牢记服务性和公益性。群众参加活动时要热情接待,耐心指导,不辞辛苦,不计报酬。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面对一切需提供服务的人群。因到文化馆参加活动的群众不同于专业人士,受学历、艺术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艺术水平、基础会千差万别,面对这样的群体首先要热情耐心,然后分门别类分开档次对他们进行指导。对群众热情耐心是文化馆实现其服务职能的基础。如果群众满怀激情来到文化馆,而遇到的是冷冰冰的面孔,其心情可想而知,辅导就不会取得预期效果。要创新辅导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得培训辅导生动有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要降低门槛,面向最广大的基层群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好每个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样做,既符合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现阶段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在免费开放的同时,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面向基层,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文化馆业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馆业务人员要不断创新学习,研究群众文化领域的新需求、新动向。要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拓宽学习面。业务辅导人员的提升,是带动整个辅导对象提高的基础。3 关于文化馆免费开放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促进文化馆免费开放,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推进文化馆的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对文化馆功能定位的理解,继续创新发展思路。文化馆是国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的主要途径。公共服务的普遍性、均等性、非营利性是它的基本特点。研究构建文化馆的新型体制,目前,文化馆实行事业单位的体制,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财政。其工作人员是国家事业单位编制身份。在绩效管理方面,缺乏对文化馆全面、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以行政性评价为主,法制化管理的手段比较缺失。应探索更加科学、分类指导文化馆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如将服务覆盖面和到达率、群众满意度、社会影响力等纳入评估体系,对财政投入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度。研究建立更具活力的文化馆运行新机制,文化馆现有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全能适应新形势和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员工身份与岗位管理制度、分配激励制度等多个方面。如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在劳动用工和人事管理、岗位设置、岗位聘任、绩效考评等诸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尝试。

  • 索引序列
  • 群众文化的论文
  • 群众文化的论文题目
  • 群众文化的论文摘要
  • 关于群众文化的论文
  • 文化馆群众文化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