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化发展论丛杂志官网电话联系方式

文化发展论丛杂志官网电话联系方式

发布时间:

文化发展论丛杂志官网电话联系方式

总计发表180多篇论文,主要有如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研究》《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优先战略选择— “零失误城镇化战略”的理想类型与模式》《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再论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国名城》2014年第1期。《文化产业深化改革的切入点与行动逻辑》《新华日报》2014年7月1日《中国新型城市镇化理论与战略实践创新》《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3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 第9期全文转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市长》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十大难题及对策创新》《探索与争鸣》2013年 11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自觉”与创新——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化与城市功能转型——以江苏的城镇化发展为例》《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4期《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功能转型与实现途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率先基本实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江苏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全球化语境中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解构”与“结构”——新城市社会学的视角》《社会科学》2012年10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1月《社会学》转载)《西方城市社会的文化进化规律及社会问题研究—新城市社会学属性的认知视角与创新》《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中国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论与模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城市化理论模式的建构》上海《学术月刊》2012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论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中国名城》2012年第12期《全球城市价值链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论——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战略》《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西方城市化理论反思与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模式建构论》《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09期 (1、《新华文摘》2012年第02期全文转载。2、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以江苏省为例》《城市问题》2011年第07期《深圳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批判研究:中国改革试验场再创新(下)——从传统创业城市到创新型创业城市的转型》《中国名城》2011年第05期《深圳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批判研究:中国改革试验场再创新(上)——从传统创业城市到创新型创业城市的转型》《中国名城》2011年第04期《上海文化核心价值的缺失批判与”新海派文化”的建构研究——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战略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3期《被长三角结构空洞化的南京城市定位批判研究与建构——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雷同化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2期《北京城市形态空间发展战略与定位批判研究——十二五规划前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1期。《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反思与建构——中国城市化本土化理论建构与战略创新》《城市问题》2010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年第04期全文转载)《中国“非典型现代都市病”的社会病理学研究》《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都市转型病”能否避免》《解放日报》(理论版)2010年7月12日。(2010年获第十八届全国副省级党报一等奖)《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治理与控制论 ——城市管治与客户服务型城市政府的理论与行为创新》《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01期。《文化差异与科技文化创新——杨振宁教授访谈录》《中国名城》2009年第09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合理性危机”论》《城市问题》2009年第03期。《欧洲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启示录——从再造人类“集体记忆”与“城市文化资本”论起》《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03期。《“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与城市社会来临——从胡适的文艺复兴观的论起》《南京社会科学》2009第03期。《“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新论——布尔迪厄“社会炼金术”的启示录》《社会科学》2009年第03期。《“嵌入性”城市定位论——中式后都市主义的建构》《城市问题》2008年第10期。《城市定位的本土化回归与创新:“找回失去100年的自我”》《社会科学》2008年第08期。《城市定位的中国本土化与创新——城市核心竞争力与特色竞争力整合建构论》《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08期。《全球化的城市空间与世界城市》《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12日第二版。《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与第六次城市革命》《城市问题》2008年第01期。《中国城市社会的来临》《社会科学报》2008年2月9日第二版。《和谐城市及其指标体系建构》《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01期。《中国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嵌入性结构关系”论——一个关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论当代中国城乡多梯度社会文化类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依据“社会事实”对“二元结构”的重新认知》《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正确把握中国城市化的总体模式》《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6日第2版。《城市空间生产与城市价值——总部经济与城市软竞争力》《中国房地产评论》2007年第06辑。《“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整合建构新论——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创新研究》《社会科学》2007年第05期。《城市空间结构生态调控研究——以常州生态城市规划为例》《城市生态与环境》2007年第03期。《沪宁杭文化产业比较研究》《城市管理》2007年第01期。《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学视角的理想类型建构》《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1、《新华文摘》2006摘要转载;2、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全文转载。3、李迅在《城市》(1)上发表文章,把张鸿雁提出的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列为中国新的城市化理论之一。)《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论》《城市问题》2006年第08期。《城市:因记忆而存在 凭创意而发展》《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第06辑。《房地产与城市社会学——房地产社会学研究之一》《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第05辑。《中国城市社会的变迁论》《中国城市评论》2006年第03辑。《“制度主导型”城市化论》《城市管理》2006年第02期。《合法化危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论 》《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01期。《城市空间社会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城市问题》2005年第05期。《城市市民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问题认知—中国六城市电话调查报告》《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地区空间整合与地域生产力重组——江苏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年第01辑。《中国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创新》《社会科学》2004年第06期。《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城市问题》2004年第05期。《大城市回族社区社会与文化功能——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研究》《民族研究》2004年第04期。《商业业态变迁与消费行为互动关系论——新型商业业态本土化的社会学视角》《江海学刊》2004年第03期。《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战略比较》《上海经济》2003年增刊。《人类城市化的“城市文化基因”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论——城市社会进化的人类学的新视角》《社会科学》2003年第09期。《国际性城市社会发展特点与模式——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07期。《郊区化的内涵及其二重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05期。《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社会的来临》《理论参考》2003年第04期。《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1万2千字)。《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分异与变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规划师》2002年第8期(8千字)。《市民社会与社会结构变迁论》《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1万5千字)(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论城市现代化的动力与标志》《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1万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农村人口都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孟德拉斯〈农民终结〉带来的思考》《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并被多次引用。《城市中心区更新与复兴的社会意义--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问题》2001年第6期(被收入2002年《中国城市年鉴》)《江苏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国家课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1世纪初江苏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战略》上海:《决策参考》2000年第7期《江苏应走大城市发展道路》《上海经济》2000年第5期《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社会结构变迁论》《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迈向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发展战略定位》(国家课题项目)《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论中国21世纪初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优先战略选择——与发达国家及地区城市化比较》《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0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联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张颢瀚 张鸿雁)《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迈向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战略》《学术季刊》1999年第1期《都市化理论的创新与实际应用研究范例——李国鼎都市化理论研究》《李国鼎经济与科技思想研究论文集》海天出版社1999《中美城市化与城乡关系发展基本规律比较——中美城市化比较的社会学视角》《江海学刊》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南京城市市场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论》《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论中国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崇高伦理道德观--理想与现实文化价值观“错位”的透视》《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中国沿海城市发展的结构性比较选择》《沿海经济》1996年第9期《创建“中国大沿海城市带”构想与中国沿海城市群结构分析》《沿海经济》1996年8期《当代中国沿海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格局分析》《沿海经济》1996年第7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与演变》(下)《沿海经济》1996年第6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与演变》(上)《沿海经济》1996年第5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因素论》《沿海经济》1996年第4期《论江苏城市化发展总体格局的理论认识及定位依据》《江海学刊》1996年第4期《中国古代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发生时空差异论》《沿海经济》1996年第3期《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条件下“结构性农业经济”的构想》《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转载)《二十一世纪苏南城市化前景》《新华日报》1996年1月25日《城市与农村关系转型的新构想》《南京日报》1996年1月10日《论人才的社会选择机制》《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10期《中国古代城墙文化特质论--中国古代城市结构的文化研究视角》《南方文物》1995年第4期《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论》《哲学与文化》1995年10月(台湾)《休闲文化正负功能论》《探索与争鸣》1995年6期。《南京城市建设还缺什么--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张鸿雁教授》《南京日报》1995年6月20日《认中国封建农业社会与家庭手工业一体化结构》《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当代中国城市的整体“CI方略”导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年第4期。《中西文化价值观异同论》《暨南大学学报》1995年4期。《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关系转型中的“特有问题”分析》《南方经济》1995年第4期。经济类核心期刊。《论重农抑商政策、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负面影响》《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3期。《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与南京城市文化发展》《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市场经济生成前提》《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1期。《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城市现代化道路及方式选择》《城市问题》1994年6期。《古希腊罗马城邦与先秦城市比较研究-从东西方古代商品经济关系透视城市本质》《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3期。《论传统夏夷观的演变及其对近代社会民族观的影响》《民族研究》1993年2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全文转载)《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1期。《论东西方古代城市文化的差异及属性特点——与古希腊罗马城市文化比较研究之三》《东方文化》第二集,东南大为出版社1993年。《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不同道路、进程及原因新论——与古希腊罗马城市比较研究之三》《学术月刊》1992年9期。(该文被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全文转载)《论先秦城市产生过程的特点》《江海学刊》1992年4期。156、 《古城苏州的未来发展》《中国名城》1991年第1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形态》《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5期《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若干问题探论》《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6期《再论春秋战国城市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东西方古代社会城市经济本质差异论——马克思主义东西方城市差异理论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论中国早期城市和城市概念─与张光直先生商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①张光直先生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世界著名汉学家,该文章被《中国史学研究动态》1988年第1期摘要转载; ②被《文史知识》1988年11期转载)《论春秋战国城市经济的属性-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人口构成、变移及生活消费所展现的城市经济特点》7万字《华东师大学报》1988年1期。①该文被《中国史研究动态》2期转载;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③《高等院校学报文摘》摘要转载。》《论学报的本质属性》《沈阳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该文章获东北三省学报学会优秀论文奖)。《“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式>与古代东方社会研究”》《学术季刊》1987年3期。《商鞅“焚诗书”辩》4千字《光明日报》1987年2月4日。 (该文被《新华文摘》1987年第4期全文转载)。《五种社会形态规律初探》《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5期。《中国传统文化新论》《社会科学》6。(①该文章被《社会》 杂志1986年第5期摘要转载;②《复旦大学学报》编《断裂与继承──青年学者论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选用此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劳动者阶层的分析》《历史研究》1986年6期。《城乡对立运动规律和乡村城市化理论研究》《学术月刊》 1986年11期。《城市经济的原始性-农业经济对城市经济的渗透》《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2期。文被《全国高校学报文摘》全文转载)《春秋战国城市管理述略》《安徽史学》1986年第3期。《民族自我认识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解放日报》1986年4月4日 。《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85年2期全文转载)。《春秋战国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济南:《文史哲》1984年4期。①该文章获辽宁省史学会优秀论著奖;② 《中国史研究动态》 10期摘要转载;③《史学情报》1985年第1期转载; ④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1984年第8期全文转载。)《西周都邑雏论》《人文杂志》丛刊1984年4期。《论西汉初年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辽宁师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与西欧中世纪城市比较——春秋战国城市在兴起过程中的特点》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3期。(①该文章是中国比较比较城市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著名历史学家杜瑜先生在《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5期发表文章说:“(此文)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比较研究的端倪。”②《全国高校学报文摘》全文转载)。《论战国城市的发展》《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该文被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82年第4期全文转载)。《论刘晏理财的成就》《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1980年4期全文转载)。

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评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研究 1994(1) 论《荒原》的美学思想 外国文学研究 1996(2) 社会存在与心理动机——论《土生子》别格的人格裂变 外国文学研究 1997(4) 汉英定语对比及其翻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4) 创作谈·我拍海迪大众摄影1993(10) 论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透视美国政治制度下的人际关系 东北师大学报 2003(5) 人的本质与其所处的社会—欧亨利与莫泊桑的两篇短篇小说对比评析 学术交流 2004(2) 是虚无,还是硬汉?——再论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 山东大学学报 2004(1) 论美国现代社会悲剧的特质 戏剧文学 2004(9)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背景评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2) 奥尼尔的社会悲剧观——兼评社会悲剧《长日入夜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5) 对全球化的悖论及中国发展的再思考 东岳论丛 2004(6) 论阿瑟密勒的悲剧观 学术研究 2004(12)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德莱塞《嘉莉妹妹》与左拉《娜娜》的人物比较 名作欣赏 2005(1) 论文学发展与全球化因素的互动关系—中美文学发展史中全球化因素的对比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05 (2) 论美国文学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1) 美国革命时期政治哲学背景论略 北方论丛 2005(1) 论美国印第安文学演变历程中的内外因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2) 生命文学的美学价值观——郁达夫和劳伦斯生命文艺美学比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12) 人格结构的裂变与升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与齐灵渥斯的人格对比评析 学术论坛 2005(11) 美国戏剧的欧洲传统与本土化因素 戏剧文学 2006(1) 人的自我探索与和谐境界的追求——评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 宁夏社会科学 2006(1) 英语学位建设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英语学位建设的意义及吉林省英语学位建设现状调查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1) 新形势下吉林省英语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建设现状评估及其发展可行性分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1) 结构与解构:基于文本的悖论与统一 东北师大学报 2006(6) 多元民族的整合及其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学发生学的全球化因素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师的素质建设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12) 欠发达地区英语高层次教育改革探索——吉林省英语高层次教育评析及其对西北开发的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07(2) 论文学话语权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转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 (5)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论美国华裔作家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江海学刊2008(4)

是打黄办吗

中国历史文化传承

语言与文化论丛杂志官网电话联系方式

读者,青年文摘,看你什么性质的了,自己去书店看看啊,看性质和你文章差不多的杂志,不买就把出版社地址信箱什么的记下来。

投稿邮箱:记得要注明投稿“语文学刊杂志”哦投稿QQ:1542851538这是工作qq,加好友时要注明目的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杂志很好。

曹志耘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楼1118室 通信: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电话:010-82303575 E-mail:

国际儒学论丛杂志官网电话联系方式

1、《四书五经简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10月;2、《三言简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10月;3、《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与人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4、《社会学概论》(与人合著,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7月;5、《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与人合编,第一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法句经释译》、佛光出版社会1997版8、《那先比丘经译释》、佛光出版社会1997版9、《墨子与世界和平》(第三作者)中国书店1997年版;10、《郑板桥的诗与画》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11、《诸子学志》(第二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会1998年版12、《鲲化鹏飞——传统价值的当代透视》(第二主编)2001年9月版;13、《自由的表演与与力——中国人的自由观》,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14、《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译)JSpence(中国名史景迁);2001年12月版;15、《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会议论文集)(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16、《中国辩证法史》,(第二作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17、《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大学出版社,学术丛书,2004年出7月版 1、老庄生命哲学略论 《哲学研究》1990年第10期。2、一个道德批判的早产儿——〈金瓶梅〉》主题探论《新东方》1992年第3期;3、《易经》——中国历史哲学之滥觞 《易经研究》(季刊)1992年第4期。4、《龙舟会》道德启蒙意义浅绎 《船山研究》1993第1期。5、试论明清之际“求真”与“崇公”价值观对近世中国的影响 《江汉论坛》 1994年第6期。6、试论戴震“新理观”的历史定位 郭齐勇 萧汉明主编《不尽长江滚滚来》论文集 东方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7、葵心不改完美志 慧境芳心两护持 (同上书)。8、中国易学发展史纲要 《羑里易学》第一辑 中州出版社1994年9月版。9、批判哲学的批判 《社会科学研究》(双月刊)1994年第5期。10、缘命复性,超切中道--唐力权场有哲学终极关怀浅绎 (台湾)《哲学杂志》1995年第三期。11、再论今日国民性之改造 《新东方》1995年第5期。12、场有哲学学术讲座综述 《哲学动态》1995年第9期。13、徐复观与新儒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哲学动态》1995年第12期。14、明清启蒙学说新论 《东方论坛》1995年第5期15、一本深化明清启蒙学说的力作——读许苏民《李光地传论》《福建学刊》1996年第4期。16、缘起性空说述评 《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7、一个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浅绎 《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18、从个人宗教到社会宗教 萧捷父 黄钊主编《“东山法门”与禅宗》论文集1996年4月出版。19、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贞爱”自杀形象研究 罗萍主编《女性与社会》论文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20、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申论 《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21、文化批评与社会进步——读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化矛盾的哲学反思》《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2期;22、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化矛盾的哲学反思》给我们的启示 《福建学刊》1997年第4期;23、世纪之交的哲学回顾与展望 《哲学动态》1997年第4期;24、批判的武器与批判的目的《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4期;25、人文知识分子:思想的教练与精神的探险者 《科学·经济·社会》1998年第3期;26、板桥家书中的仁爱思想 《人文论丛》1998年卷(创刊号);27、人性与神性的交响曲——读赵林《西方宗教文化》《现代哲学》1998年第4期;28、“恒德”追求与自由意志——传统中国人道德自由意志鸟瞰 《科学·经济·社会》1999年第4期;29、乡土中国如何中走向现代化《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30、分理与自由——戴震伦理片论《哲学研究》1999年第4期;31、现代人文精神内在架构寻绎》《人文论丛》1999年卷;32、科学精神、个性原则与人文素养——试评当前大学教育理念《新东方》1999年第5期;33、道论在楚简本《老子》中的地位及道、德等概念在简、帛、王本中含义异同初探《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第2期全文转载)34、个人自由与理想社会——殷海光与冯契自由思想之比较《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第9期全文转载)35、近十年美国儒学儒学研究综述,《光明日报》2001年;36、近十年欧美东亚儒学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37、楚简本《老子》“大植若屈”等新解 《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38、走向多元对话的中国哲学——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侧记 《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39《从人道主义看儒家“仁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可能性》(见《儒家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40、熊十力“明清学术史观斠评” 《船山学刊》2001年第4期;41、《先秦学术原貌的重构——读郭沂〈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一书》,《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42、《从一国宪政到万民宪政——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逻辑理路浅绎》,《武汉大学学报》2002的第六期。43、《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范式及其转换——对冯友兰哲学史范式演变之反思》,收入胡军主编《传统与现代——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44、戴震哲学“道论”发微——兼评村濑浴也《戴震的哲学——唯物主义和道德价值》,《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45、《易传》中的语言哲学思想探论——兼论儒、道《易》的语言哲学思想之异同,《周易研究》2003年第1期。46、现代中国人际信任的传统资源《伦理学研究》(双月刊)2003年第3期;47、21世纪中国哲学主题:创造性转化(郭齐勇、陈来、吴根友等)《新华文摘》2003第4期48、我们如何建立现代人际信任?《长江日报》2003年6月5日第11版。49、《庖丁解牛,技进乎道》——读《观念的选择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文汇读书报》2003年2月21日第9版。50、全面反映佛教大发展《光明日报》7月15 日星期二,理论周刊,第二作者,与萧先生合作。51、儒家“君子人格” 及其现代意义《价值论与伦理学》第2期,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52、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内部的现代性因素之分析《江汉论坛》2003年第3期,53、李大钊的社会理想述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论文集第3集《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54、《思想的出口国与进口国》,《长江日报》2003年6月19日,第11版。55、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国家吗?《长江日报》2003年7月10日,第11版。56、简论早期梁启超的自由观 《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57、试论西译“自由”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由”观念的价值改写 刘可风主编:《哲学伦理学评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6月版。58、《二十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的三种范式》(《哲学门》2004年第二册,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59、《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近代转向》(《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60、《20世纪戴震哲学思想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2年卷)。61、儒家“王道天下观”与当代国际和平的可能向度——兼论康德等人有关“世界和平”的思想(郭齐勇 吴根友编:《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62、创造的诠释学:一条通向未来中国哲学的可能之路——傅伟勋的哲学思想探析(吴根友 欧崇敬 王立新主编:《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63、《哲学理诗心船山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5期。64、《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65、仁者爱仁,施由亲始——关于儒家亲情伦理的现代转化,(加拿大)《文化中国》2004年第4期。66、政治的民主化与民主的中国化——对当前中国社会制度建设与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冲冲突突问题的思考 《东方财经周刊》2005年第1期67、如何在普遍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对刘、郭、穆有关儒家伦理争论的哲学史方法论之反思 《儒学争鸣集》郭齐勇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68、论胡适“近世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9、21世纪宋元明清哲学综合研究突破的可能性之探寻,《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70、关于宋元明清哲学研究范式及其方法诸问题的思考,《江汉论坛》2005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双月刊)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71、读庄献疑——莫若以明新解,《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72、徐复观与儒家政治哲学 《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73、“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双月刊)74、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自由语词、概念与观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双月刊)75、“保合太和,乃利贞”新解——《易传》论社会和平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76、如何说不可之道——老子哲学中“道”概念的语义分析 《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77、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哲学问题意识的内在根芽?——从晚明以降儒家“经世哲学”的三种新动向谈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78、On the Idea of Freedom and Its Rejection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Asian philosophy NNovember 3, 200680、直面问题寻方法,重铸“经世”新精神 《求是》,2006年第6期。81、网络时代与经典的价值 《武汉大学学术讲坛》第2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82、进步观念——理解中国现代性的一把钥匙——读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1、 4月6日至11日,出席在杭州、上海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年会,提交论文为:中国民主政治理想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分组会议上发言。2、5月12—13日,出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当代新道家会议,提交论文:“上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并在大会上发言。3、6月12日,出席了由湖北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为:“从‘无之以为用’到‘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试论老、庄哲学的价值发现及其当代启示意义”。4、 6月14—17日,出席四川大学宗教所主办的第十届中美哲学——宗教对话小型会议(同行者有郝长墀博士),提交英文论文:Education of Moral Sentiment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Modern Appropriation of Confucian Family-E该论文受到美方学者Huntington College William Hasker教授, 和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的 Michael Murray教授的肯定。作为评论人,还对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Lee H Yearley教授的论文Pride’s Place in Picturing Person 作了学术评论。5、8月8日—12日,在北京出席第一届中国哲学大学会,提交论文:《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开放性》在分组会议上发言。6、8月20—23日,在武汉组织并主持了“我们的时代问题与此我们时代的知识”小型学术讲座会,提交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与民主政治的中国化》论文初稿。7、9月10—11日,出席了南京大学哲学系与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所共同举办的“中西社会哲学对话”的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论文:“我们为什么拒斥自由的观念?——从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自由概念与自由观念谈起”,8、10月8日—12日,出席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255周年国际儒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为:清代前期民主政治理想与儒家政治哲学的近化转化。9、10月20—23日,出席安徽大学“当代中国哲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为: 论胡适“近世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并主持一次分场会议。10、12月20—23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为:徐复观与儒家政治哲学。11、12月25—27日出席深圳大学“西方学术背景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交论文为: 试论严复、梁启超对中国传统自由观的价值改写。 1、7月12—19日,澳大利亚悉尼,第十四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提交论文:徐复观的政治哲学2、9月9—12日,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提交论文:第七届当代新儒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人类文明的一体与两面——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杜维明“文明对话论”的政治哲学检视3、11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冯契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道德的真诚如何推动真理的发现——从冯契先生论“真与人生理想”说开去4、12月9—1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儒学论坛2005——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提交论文:“保合太和,乃利贞”新解——《易传》论社会和平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2006年2月19日——3月9日,应美国Weslyan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东亚研究中心认任Steve Angele的邀请,出席“新儒家与全球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短期访问。提交论文为:“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理想与当代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3月17—19日,在武汉市和田会所,出席哲学学院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的会议,提交论文:“庄子论真人与真理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3月25—26,出席“首届中国式医院管理研讨会 ——文化的管理学价值和功能的思考”,作为特邀专家,作“儒家人性论与士君子的责任伦理”专场报告。4月1—3日,出席“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6月26—28日,出席武汉大学传统文化中心举办的国际楚简会议,提交论文:“传贤不传子”的政治权力转移程序——上博简《容成氏》篇政治哲学及其学派归属问题初探9月17日—18,出席武汉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明清之际”价值观念的变化看现代性的内在张力11月9—12日,出席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转型与思想文化变迁”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晚明以降解放女性的思想11月24—26日,出席北京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的“儒家传统的修身理念与人格塑造”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明清时期新人格理想12月12—14日,出席深圳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哲学建构的当代反思与未来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 提交论文:道义论—兼论荀子的“圣王观”及其对王权合法性的论述12月15—16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内部讨论会,提交论文:唐诗中“自由”一词的语义分析

应该不是。截至2022年4月1日,网上并无关于国际儒学是c刊的消息。C刊有多种含义,多指CSSCI,出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缩写为CSSCI。说法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即我们常说的“C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说法二:指核心期刊,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说法三:一些单位对学术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分为A类、B类、C类,各单位不一定,标准也不一致。各单位根据各自依托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特点,将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C类刊物有时会称作C刊。《国际儒学论丛》杂志创刊于2016年,是由主管,面向发行的的省级期刊(半年刊)。没有一个政府部门给刊物划分级别,所谓的刊物级别只是期刊行业的一种认识和一些社会机构推出期刊目录。虽然没有划分,可有些评审部门对期刊级别有要求,期刊的级别高,适合晋升的级别也是相对较高。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季羡林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t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t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t··>·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国内外学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印文化关系是“单向贸易” (one-way-traffic)。季羡林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实际。因此,季羡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着力探讨为前人所忽视的中国文化输入印度的问题。他先后写成《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1954)、《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1957)等论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纸张、造纸法和蚕丝传入印度的过程。 与此同时,季羡林兼治梵文文学,翻译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1956)和《优哩婆湿》(1962),并撰写有《印度文学在中国》、《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五卷书〉译本序》、《关于〈优哩婆湿〉》和《〈十王子〉浅论》等论文。 季羡林随着80年代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黄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文化发展论丛杂志官网网址电话

董事长、总经理 张清水 文学硕士,有多年从事图书行业经营和管理经验。董事、副总经理 江红辉 研究员,资深出版人,电子商务专家。董事、副总经理 张 卿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近十年图书采购与管理经验。书业交流与出版服务定期向客户提供由公司主办的《大音书界》内刊,并不定期主办有关书业及图书情报领域的研讨活动,为客户提供业务交流服务。公司可为客户提供论文发表及著作出版方面的支持与协助。已协助编辑出版著名作家邵江天的《邵江天散文集》三卷本、《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七十年史略》、惠州学院图书馆杨勇副馆长的专著《竞争情报导论》、国家环保总局刘鸿志司长等人的译著《美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等学术图书,并与广东省文化厅合作出版年鉴式论文集《广东文化艺术论丛》(2004-2007)等。即将出版大型文物专著《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报告》(三卷本)及专题论文集《广东旅游文化发展论丛》等。文化联谊大音公司凝聚了一大批在广东文学艺术界、媒体界、旅游及图书情报界等方面的知名人士。其中著名作家金敬迈、著名教育家和软科学家张碧晖、著名作家邵江天、著名旅游家李存修是公司特聘的文化顾问。通过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图书馆从业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交流平台。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杂志很好。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期刊官网电话联系方式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多项,全校年科技经费5亿多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共有30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与该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该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成绩同样喜人,学校的“农科教结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苏北基地为中心,辐射苏中、苏南的格局,在服务“三农”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002-2013年期间,学校共有4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13年,在ESI评价的22个学科中,学校共被ESI收录论文3672篇,被引2314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在全球排名前1%的5039个研究机构中,总被引次数位居第1664位。学校的“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被评定为首批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在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于1997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5周年之际成立。1997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1998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1999年将《江苏农学院学报》更名为《江苏农业研究》;2002年将《江苏农业研究》更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季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该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儒商研究”、“扬州文化研究”、“女性文学多棱镜”、“审美新视角”等特色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该刊为综合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类问题,既发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性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内容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该刊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教育文摘周报》、《新华文摘》等都不同程度地转载、摘引该刊所发论文。该刊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理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门类的学术论文。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被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德国 《数学文摘》(ZBL)、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收录。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原《江苏农学院学报》、《江苏农业研究》)该刊是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入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英国CABI、动物学记录(ZR)、美国DIALOG、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国内所有以”中国”名头出版的农业文摘类期刊和部分医学文摘期刊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作为一次文献源期刊收录。2002年以来多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蝉联”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9月,全校拥有文献402万余册;年订购中文报刊3376种,原版外文期刊548种。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目录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文史、农业、烹饪类文献具有特色,敦煌学资料丰富。馆内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藏有各种电子出版物,包括中国期刊网镜像站、超星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EI、PQDD、IEEE/IEE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40种,折合电子文献7万册。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古诗今译 :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 -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 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的吧!

  • 索引序列
  • 文化发展论丛杂志官网电话联系方式
  • 语言与文化论丛杂志官网电话联系方式
  • 国际儒学论丛杂志官网电话联系方式
  • 文化发展论丛杂志官网网址电话
  •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期刊官网电话联系方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