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医文献导读

中医文献导读

发布时间:

中医文献导读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百草经》。这三本书都是特别厉害的医学典籍,如果学中医的话,一定要读。

你可以看下(中医学)上面别人是怎么写的文献吧

可以读《黄帝内经》,孙思邈的《千金妙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等。

中医典籍可分为医经、医论、本草、医方、医案、医话等,比较有名的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名医类案等等。其中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被并称为四大医书。如果你的古汉语基础很好的话,建议你看看中医古书专写走方医秘籍绝活的《串雅内外编》,就能明白很多知识,学到很多本事で。我国第一部综合性中医药辞典《说文解字》《尔雅》等我国古代的字典、辞典,虽有某些中医药的词目,但毕竟不是专业的中医药辞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中医药类书,虽将某些内容的文献资料按照时代先后编排在一起,但体例规范都不符合辞典的基本特征与要求。我国第一部综合性中医药辞典的桂冠,当属谢观主持编纂的《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字利恒,是近代中医界的风云人物,当时的中医学校、学会、杂志等机构都争相延聘,其“美髯公”的照片也频频登载于各种报纸杂志,但都没有关于其早年学习与工作经历的介绍。综观其同乡吕思勉于1935年4月1日撰写的《谢利恒先生传》及其弟子陈存仁于1951年3月所作的《谢利恒先生传记》,谢观在1917年出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长之前的大致履历是:谢观的父亲谢钟英为地理学大家,少年时代的谢观聪颖好学,承继家学,12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并对中国古今山川情况了如指掌,如数家珍。15岁入常州致用精舍,致力于经史舆地之学。21岁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05年以地理之学应邀赴广州府中学任教,成为名藻南粤的地理名师。1908年因母亲不服岭南水土,辞归上海,入商务印书馆就职,编纂地理图书;不久即被上海澄衷学堂聘为校长。1911年后,回故里武进主管教育,两年之间便使全县教育成绩名列全国第二。1914年“仍入商务印书馆,主纂地理书籍”。很明显,35岁之前的谢观既无学医经历,更不以医为业,何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编辑完成收罗宏富、剖析详明、体例新颖的中医药辞书呢?《中国医学大辞典》“谢润”条云:“字葆初,清武进县附生……著有《医学经纬》五十卷,未及刊行。其孙观,因其原稿而分析扩充之,成《中国医学大辞典》。”我们从此可以很容易地知道,谢观是以其祖父没有刊行的《医学经纬》原稿为蓝本,“更以历代学说制为条释”,“证以新说,决其取舍”,扩编而成《中国医学大辞典》的。全书“搜集之名词,以中国原有医书所载者为限,故定名为《中国医学大辞典》”。所辑词目,包括病名、药名、方名、身体、医家、医书、医学七大类,共三万七千余条目,约计三百五十余万字。排列方法以首字笔画为序,首字相同者则以次字笔画为序。为方便检索,还编有《辞头索引》《辞条索引》。《中国医学大辞典》于1921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1926年7月修订再版,1933年8月再次出版,并注明为“国难后第一版”。1951年陈存仁说:“出版迄今,凡经三十二版,达百万余部,行销地区,几遍及通商各国。”新中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为了配合中央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分别于1954年12月、1955年4月与8月三次重印发行。毋庸讳言,《中国医学大辞典》某些词条的注释确实存在着错讹之处,早在1928年余择明即在《卫生报》撰文指出将树脂的音译名“拔尔撒摩”误为药物实名(《中国医学大辞典订误一则》),1933年杨彦和在《医界春秋》上更是明确提议应全面进行补充修正(《中国医学大辞典有补正之必要》)。若以现今通行辞书体例来衡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至今仍不失为嘉惠医林、启迪后学的重要工具书。关于编写缘起,吕思勉在《谢利恒先生传》中说:“治中国医学者,谋编辞典,以谂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以属君。”而谢菊曾《涵芬楼往事》却说:“谢观……初在国文部编辑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后调至字典部参加编纂《中国医学大辞典》和《中国名人大辞典》。”究竟是中医学界要求商务印书馆组织编写,还是商务印书馆自行发起编撰,已难以知晓。对于编撰起止时间,谢观在《中国医学大辞典》1921年版的“序言”中说:“民国初元,不佞忝长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即有志补救此弊,而事体既大,措注为难。继念举要删繁,莫如辞典。乃合全校员生,互相考校,凡典籍所载……莫不条分缕析,博采兼搜,删其复重,裁其空论,约辨难攻讦之旨,省浮泛藻饰之词,程功至六七年……民十之春,初版竣事。”由此看来,开始编撰的时间在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立之后,完成于1921年春天,历时四年之久。但却又说“程功至六七年”,时间上就不能吻合了。不过,若从谢观第二次入职商务印书馆的1914年算起,到1921年出版,倒正好是“六七年”的时间。至于参加编写的人员,陈存仁在《谢利恒先生传记》一文中说:“辅助《辞典》工作者得十二人,焚膏继晷,日夜辛勤,屡删屡增,数易其稿,历时八载,书乃告成。将付剞劂,不意此十二人中,积劳而病殁者二人,撄疾而获治者四人。”这应该说的是1921年“初版”时的情况。到1926年“再版”时,参加修订的人员达66人之多,“门人参订”名单见于1954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是目前为止所有的《中国医学大辞典》版本中,唯一保留有编写人员名单者。此外,1952年吕思勉在《自述——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一文中说:“一九一九年,入商务印书馆,助谢利恒君编辑《中国医学词典》。予于医学,本无所知,而先外王父程柚谷先生、先舅氏均甫先生、先从舅少农先生,皆治汉学而兼知医,故予于中国医书之源流派别,略有所知。谢君本旧友,此时此书亟欲观成,乃将此一部分属予襄理。至暑假中事讫。”由此可知,吕思勉也曾经参加过《中国医学大辞典》的编撰工作。“至暑假中事讫”,是说吕思勉负责的部分于1919年暑假完成,还是整部《辞典》编撰告竣,我们已很难考证清楚了。

中医骨伤文献导读

《中医骨伤科学》(王和鸣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ucfe书名:中医骨伤科学作者:王和鸣 编出版社:中国中医社出版年份:2004-1页数:385内容简介:《中医骨伤科学(供中医类专业用)(第2版)》共十章,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介绍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临床诊查、治疗方法及创伤急救;各论包括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及骨病,基本概括了中医骨伤科的内容。使用本教材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既强调中医学术的系统性,又要突出骨伤科的学术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方法和临床实践能力。教学中应充分利用X线片、幻灯片、挂图、实物、多媒体、电影及电视录像等各种现代教学设备,实行启发式形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造就新一代高水平的应用型中医人才。

《肘后救卒方》——葛洪。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首先记载竹片夹板固定骨折,论述开放性创口早期处理的重要性,桑白皮线进行断肠缝合,烧灼止血法。《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著。它较详尽的论述了金疮和痈疽的诊治。并收载了34首治疗伤科疾患的方剂。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外消、内托、 排脓、生肌、灭瘢等治法。《诸病源侯论》。清创疗法4要点:早、彻底、分层缝合、正确包扎 详细描述破伤风,指出是创伤后并发症 论述“筋伤”的证候、治疗方法、预后 创口不愈合的病因病理,强调去碎骨和清除异物 的重要性。指出骨结核(附骨疽、骨痨)的好发部位:髋、 膝关节,儿童脊椎、膝关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骨伤科专著。又名《理伤续断方》、《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一卷。唐·蔺道人传。刊于846年前后。首论整骨手法的14个步骤和方剂,次论伤损的治法及方剂。书中记述了关节脱臼、跌打损伤、止血以及手术复位、牵引、扩创、填塞、缝合手术操作等内容。本书成书较早,在骨伤科著作中有较大影响。于临床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清代吴谦。系统总结清以前骨伤科经验,对人体各部的骨度、 损伤的治法记录周详旧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新正骨八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 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夹挤分骨、折顶回旋 、按 摩推拿 )。改进多种固定器具:竹帘固定四肢长骨干骨折、 抱膝圈固定髌骨骨折等 ? 运用攀索叠砖法、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

中医文献导读重点

怎么用就怎么写,中医古籍浩如烟海。

中医学里的论文都是中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案例挺丰富的

你可以看下(中医学)上面别人是怎么写的文献吧

中医经典文献阅读指导

先了解一些古文中常用的字词的解释,以及一些常用的句式,再读一些经典的文章,有助于阅读古文书籍

先看摘要,如果觉得和自己的课题相关再读全文,对于文中关键有用的部分可以打上亮色做上标记,然后再给这篇文献重命名一下方便日后查找,最后可以给有用的这部分文献再分类整理一下

阅读文献主要分为3个阶段:一、判断论文是否值得读1、读标题和关键词推测这篇论文的大致主题和内容,以此判断自己是否感兴趣或者是否需要 2、读摘要。摘要会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方法特色、主要贡献,是整篇论文内容的浓缩,非常重要。  3、看结论。跳过前言、实验的方法等部分,直接看作者得出的结论,如果结论和你不是很相关,同样地舍弃这篇论文。 二、读论文  1、读图表和数据。在查看实验细节之前,先花点时间看下图表和数据。  2、读引言。引言的功能是介绍研究的背景,以及在这个背景下这篇论文想解决的问题和它的重要性。  3、读结果和讨论。结果和讨论是论文的核心,值得花费大部分时间来阅读。  4、读实验。这是论文中最晦涩难读的部分,所以要放在最后。当这部分需要仔细阅读,了解作者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做的,阅读速度肯定要慢下来,花更多时间。  三、做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完论文后还需要认真做笔记。一份好的笔记,可以帮你把一篇论文的重要内容全部“偷走”。这样下次只需要看自己的阅读总结即可,不需要再对论文进行重新阅读。

中医的入门学习应该从人体的经脉入手,然后就是各种中药材的药性等中医的基本常识。

中医文献导读课件下载

此部中医合集,看了几本非常不错,不仅仅高清而且还有几本世面上非常少见的中医书籍如是是80后大概小时候还有被中医治过病的经历,有些村有些镇上还会潜藏着真正的不知名的高清,不说药到病除,但真能让你体会到中医的神奇,由于中医的成长非常的慢,中医可以说长到大学到大,一生都在学习和实践中,不像西医有条条框框可寻到了现在这个年代真正算得上中医的医者非常少,可惜中华传统千年的古中医慢慢的没落而去如果想获得此中医药和中医类的电子书注意看右下角,全在那里可获得中医药书籍目录如下: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中华药海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广东科技出版社)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中国本草彩色图鉴(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藏药(全3卷)中草药大典(陈士林  林余霖  主编)中草药彩图手册(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中药材图片中药研究文献摘要临床常用方药应用鉴别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云南科技出版社)全国中草药名鉴(谢宗万  等主编)全国中草药汇编(第二版)宁夏中药志 (邢世瑞主编 宁夏人民2006)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广东科技出版社)实用本草纲目彩色图鉴(第一至四卷)当代药用植物典新编中药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植物活性成分辞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生成文件名bat草药彩色图集(全4集 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扫描版)《本草纲目》(校点本)_〔明〕李时珍 著_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中医治法与方剂中华临床药物学  (上、下册)中华传世医方(上册)(张方胜  主编)中华传世医方(下册)(张方胜 主编)中华药海上部中华药海下部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正文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目录)中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医研究院 编着)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 中药炮制-0中国动物药志(高士贤  编著)中国名贵动植物药材图鉴中国地道药材鉴别使用手册(上、下册)(张穗坚 )中国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中国民族药志要(贾敏如  等编著)中国膏药药膏糁药全书(孟宪武    主编)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中国药业史(2001版)(唐廷猷 编着)中国药用真菌学(陈士瑜  主编)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pdf中草药大典(上册)(陈士林  林余霖  主编)中草药彩色图谱(第三版)(徐国钧  等主编)中药亲试记(超清版)中药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中药制剂汇编(曹春林  主编)中药名考证与规范 (上卷)(朱建平  等主编)中药图典(高清全彩版)--沈连生主编中药大辞典附编(第二版)(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著)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上册)(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著)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著)中药师手册(黄红中 等主编)中药彩色图集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与药效(下册)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及药效(上册)-0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原理与应用-0中药显微鉴别图鉴(赵中振  主编)中药材及饮片原色图鉴中药材识别与应用 — 袖珍彩色图册(1)中药植物原色图鉴中药炮制学辞典(高清版)中药熏洗疗法(超清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技术与应用(扫描版)

只要写【湖北中医药大学课件】(加精品也行)就行了。(要在土豆网上找!:)

到这里看看是否适合你!

我这里有一些。联系我吧!

  • 索引序列
  • 中医文献导读
  • 中医骨伤文献导读
  • 中医文献导读重点
  • 中医经典文献阅读指导
  • 中医文献导读课件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