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范文英文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范文英文

发布时间: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范文英文

OverpopulationOverpopulation is a condition where an organism's numbers excee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its In common parlance, the term usually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population and its environment, the E[1]Overpopulation does not depend only on the size or density of the population, but on the ratio of population to available sustainable It also depends on the means of resources used and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If a given environment has a population of 10 individuals, but there is food or drinking water enough for only 9, then in a closed system where no trade is possible, that environment is overpopulated; if the population is 100 but there is enough food, shelter, and water for 200 for the indefinite future, then it is not Overpopulation can result from an increase in births, a decline in mortality rates due to medical advances, from an increase in immigration, or from an unsustainable biome and depletion of It is possible for very sparsely-populated areas to be overpopulated, as the area in question may have a meager or non-existent capability to sustain human life ( the middle of the Sahara Desert or Antarctica)The resources to be considered when evaluating whether an ecological niche is overpopulated include clean water, clean air, food, shelter, warmth, and other resources necessary to sustain If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is addressed, there may be additional resources considered, such as medical care, education, proper sewage treatment and waste Overpopulation places competitive stress on the basic life sustaining resources, leading to a diminished quality of [2] Some countries have managed to increase their carrying capacity by us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modern agriculture, desalination, and nuclear

About the courseThis survery course introduces students to the important basic material on human fertility,population growth,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population Topics include: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of population pressure,demographic history,economic and cultural causes of demographic change,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Political,religious and ethical issues surrounding fertility are also The lectures and readings attempt to balance theoretical and demographic scale analysis with studies of individual humans and The perspective is globaa with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本次调查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有关人类生育的重要基本材料,人口增长,人口转变和人口政策。 主题包括:人口压力,人口历史的人类和环境方面的问题;人口变化,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宗教和道德问题围绕:生育杀婴,堕胎,避孕,重男轻女,政府强制,移民和妇女地位。 这些讲座和阅读试图分析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形成的人口规模与理论上的平衡。 该观点涵盖了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争论的原因是医疗和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等问题。

This is really aserious problem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So this topic is quite meanfulling!so net collected this essay for you! The human race has experienced aconsistent increase in popula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its Famine and disease have done little to offset(抵消)this steady Too many people are added annually to the population of the So both the causes of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the results of having more people are worth careful Culture evolution is the major factor responsible for population Early in human development,people invented tools to hunt Later they built shelters to protect Step by step,they made life As aresult,fewer died from natural forces,such as harsh climate and In the past,when population grew,there was unexplored territory to But now,almost all the habitable land has been The world's population may reach 7billion in It is clear that world population is aserious issue that needs careful Human beings are unique to solve problems through cultural (发展)Facing the world population explosion in the near We must carry out the birth control program in order to save the mankind and save the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范文

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收集人口数据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人口普查所收集到的数据是很全面和很详细的。这些数据可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依据,可以为日常行政工作提供详细的信息,可以了解人类群体居住的型态,还可以用来作学术研究,认识市场,和促进工商发展用。 人口普查的数据还能够同其它一些调查或登记的数据一起使用,作为其它统计数据的基数,或是作为其它统计调查的基数。比如说,人口普查数据可以作为其他抽样调查的框架,用人口普查数据和生命统计数据一起可以计算出各种生命率,如出生率、死亡率、妇女生育率、结婚和离婚率等。此外人口普查数据还可以用来做人口推测和估计的基础,它又是编制社会统计指标的基础。人口普查的主要作用有: 1) 为制定政策,拟制计划和日常行政管理服务。 2)为社会经济研究服务。人口普查的数据除了为政府的施政、计划提出了重要的依据更是研究人口组合、人口分布、过去和未来人口增长不可缺少的资料。 3)为工商企业服务。用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对不同的工商业和劳动市场提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html#

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2010年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XX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在省、市人普办具体指导下,全市各相关部门以及各级普查机构共同努力,认真按照国家和省、市普查方案规定的步骤、程序和要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如下:一、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是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保证。一是领导重视,责任明确。这次人口普查和十年前“五普”相比,人口结构、规模、流动性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查难度非常大。对此,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早着手研究各项普查准备工作。2009年12月,我市下发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通知》(X政发[2009]35号),XX市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2010年6月17日XX市召开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市委常委、XXX市长对全市人口普查工作作出动员和部署,并与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签订人口普查责任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责任的层层落实为我市人口普查工作的圆满成功起到重大作用。二是健全组织,选配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经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研究决定,2010年2月,抽调公安、计生、民政、建设、统计等部门12名业务骨干成立了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组织和部署我市人口普查工作。在抓好市级机构组建的同时,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市直各部门、各主要企事业单位都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成立了人口普查机构,明确工作责任,为我市人口普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 深入宣传,营造氛围,是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基石。一是制定宣传方案。2010年6月与XX市委宣传部共同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X人普办字[2010] 5号)。以依法普查为主线,紧紧围绕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内容、目的和意义进行宣传,有计划的推进全市人口普查宣传工作,积极营造一个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社会关心的良好氛围。二是制作人普宣传材料。为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在人口普查试点工作期间制作了2000份《致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综合试点被调查户的一封信》;在正式普查登记期间,制作15000份《XX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宣传画》,向社会广泛散发,在全市各村居醒目位置张贴,告知广大群众积极配合人口普同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内容,组织各级普查机构制作宣传横幅1500多幅,在各小区院落、建筑工地、行人较多的公路边悬挂。三是积极做好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月活动。2010年10月是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宣传月。XX市人普办积极行动,广泛发动,在XX市主要新闻媒体黄金时间连续播放人口普查宣传短片;组织各乡镇和市直中小学开展积极配合人口普查工作的一堂课;在城区主要街道利用广播、宣传车和直接向市民发放宣传画等多种形式高密度开展人口普查宣传工作,为11月1日正式普查入户登记工作造势。通过以上宣传活动,增强了XX市广大人民群众对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知晓度,为普查员入户登记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注重两员培训,提高普查技能,是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2010年9月15日-22日,XX市人普办分四批对全市1200名普查指导员进行业务培训;2010年9月22日-10月1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普查机构又分别组织对我市2004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培训。由于此次人口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复杂,工作量大,市人普办组织的师资骨干根据各普查区域普查对象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业务培训重点,并结合实例深入浅出讲解普查操作技巧,确保两员培训的质量。四、狠抓登记审核,是确保普查数据质量的核心。数据质量是人口普查工作的生命线。XX市、乡两级普查机构仅仅围绕普查质量这一核心,全力做好普查表的登记填表、收集和审核工作。一是严把登记填报关,确保一线数据准确可靠。2010年11月1日-10日,是国家法定的普查登记日,全市所有普查员进入紧张的普查登记阶段。普查登记期间,我们要求每个普查员,必须入户登记,对每一张报表、每一种指标、每一项数据按照要求如实填写,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普查登记期间,市普查办多次组织督导组对各个乡镇、街道进行反复数据质量抽查,对抽查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及时反馈,这一举措对各普查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复查核实工作起到了较好指导作用。二是严把审核关,确保普查数据经得起逻辑推敲。在普查表上报期间,严格把好普查表的审核关口,重点对普查表的完整性(缺项、漏项、错项)进行审查,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力度。五、后勤保障到位,是完成人口普查工作的有力保证。一是对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要严格要求工作职责,完善两员考核机制,增强普查两员工作的责任心。二是自9月份开始,XX市建立人普工作周报告制度,每周五各乡镇、街道人口普查办公室将本辖区人普工作进度进行汇报,做到全市一盘棋。三是建立督导制度,在普查摸底和正式登记阶段,组织督导组对普查员入户登记工作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确保物资保障供给。XX市人普办下拨部分专项资金为普查两员的物资配备提供保障。同时,在普查表整理、审核和编码阶段,按照每张普查表5-1元的标准,为普查两员提供补助,确保了普查表填报的工作质量。目前,我市的人口普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人口普查表的光电录入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做好人口普查表的光电录入工作,同时,将普查数据的结果加强与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真实客观的评估普查结果,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发展宏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人口数据资料。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范文初中

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 双语教学 多元智能 目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连网技术的整合,也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所介绍的“丝绸之路”案例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的。 一、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 任何教育行为,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应有自身的教育目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起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活动,在能力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操作形式上是相似的,但在认知目标上体现得更具体。所以,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但要迎合学生的兴趣,还要有研究价值,要使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以“丝绸之路”为例,丝绸之路沟通了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纽带和桥梁,它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科书上对于丝绸之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以后只是了解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经过、意义及丝绸之路的简单路线,东汉班超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所做的努力。但总体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什么是河西走廊?地图上标注的古地名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汉朝以后,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上又作出了哪些重大的贡献? 我们国家现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曾经繁荣、辉煌的丝路今天又能发挥什么作用?等等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间,而这也就是我引入“丝绸之路”这一课题的原动力。 二、设计课题内容 由于对象是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中生,所以课题的内容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如果对象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逐步减少活动提示,甚至活动建议,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课题并完成课题。 “丝绸之路”是给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一学生,所以给出了“初识丝路”、“丝路初创”、“丝路古道”、“丝路史话”、“丝路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丝路贡献”等七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提示。 初识丝路 【活动建议】 ◆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谈谈大家所知道的“丝绸之路”。 【活动提示】 ◇“丝绸之路”名字的得来?它兴起于什么时间?至今还存在吗? ◇“丝绸之路”最初的作用是什么?后来的呢?现在的呢? ◇“丝绸之路”都要穿越哪些省市、自治区?沿途要经历哪些关卡、重镇? ◇试着想象、描述一下在古时候,人们走“丝绸之路”的情形。所用的交通工具有什么?运送的货物又有哪些? ◇“丝路”曾经是那样的繁荣与辉煌,你是否能把它和现在的“西部开发”联系起来呢? ◇“丝绸之路”是否只有一条?你知道还有一条海上丝路吗?它们在各朝历代的发展有所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研究性学习:关注的焦点在哪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专题进行研究探索,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像力的学习,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方式。 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国外已屡见不鲜,在我国大城市也相当普及,但是在农村学校开展得还不是很活跃,在个别学校甚至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初中阶段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观念一转天地宽。”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自主环境。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性学习兴趣,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像。当然,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目的性,如教朱自清的《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暂时抛开课本,闭上眼睛去回忆、想像春天的美好景色,也可以通过播放描写春天景物的录像带,逐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问题是科学思想的焦点,研究问题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得出合乎逻辑的独到见解的能力。因此,我们在选题方面必须立足实际,做到科学、合理。一是注意选择研究课题本身的科学性,不能成人化;二是选题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层次。如学习《故宫博物院》,可设置“从故宫博物院的独特建筑,看中国的建筑文化”、“为什么说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何联系”等问题。再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以设置这样几个研究专题:“根据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皇帝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当时的社会环境”、“从皇帝的形象塑造,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形象”。 当然,选题还要体现人文性、地方性的色彩,因为这样的选题最能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当地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家乡地名的来历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研究的对象。新教材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册对民俗风情的描写,有一个集中的单元。沈从文的《端午节》描写了湘西一带过端午节的活动,尤其是赛龙舟的场面。学了这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探求端午节的来历,并通过调查走访了解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情形。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写了家乡人迎年、过年的情景,从腊八节写到春节,突出了当地过年的民俗风情,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学了这一课后,可布置让学生探求“年”的来历,并调查了解自己当地过年的习俗。《高密日报》有一个“村名溯源”栏目,专门介绍某村村名的来历,这都是通过探究才能获得的知识,不妨让学生学习一下。 另外,选题不要仅限于语文课本,可以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如对于岳飞这个人物,最近有关网络介绍,要把他从民族英雄的神坛上请下来,可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及自己个人的认识,对这一做法表示评判,以增强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辨别能力。再如,可运用所学过的政治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西北的必要性,阐述一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善于探究、思索联想、总结对比的习惯,它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的研究,其形式是简单的,内容是肤浅的,因而不能搞得太复杂。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立足于学生对某项研究内容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从教学内容上讲,研究性学习不是提供一篇现成的教材让学生理解、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讨、研究的问题作为解决的目标,教师的任务只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就语文学科来说,主要是提出问题、讨论学习、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其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其他方法可以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而且周期较长。其中特别要利用好节假日,如在春节可以布置让学生进行有关家乡风俗习惯的调查访问,规定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如“吸烟、喝酒对人体的危害”、“过年吃饺子的来历”、“过年放鞭炮的传说”、“过年老百姓购买鞭炮的开支情况调查报告”等。既可以统一发放调查表,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随意调查。对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审阅评选,对于好的调查报告要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作为一种发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中学生手机调查报告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开始升高,而且使用者范围也开始扩张,还记得前几年,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还是大人们的事而已,大学生、中学生……想也别想。但是20世纪的今天,却不同了,在学校里,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讯工具,接着是中学生,小学生,父母为了跟儿女第一时间联络,纷纷给儿女们买起手机来,有得学生身上还有两部手机呢,那更不用说手机电话卡了。  从以前的“水壶”到现在的只有手掌大的手机,无论从功能到外表都是一个大飞跃,但是,价格却成反比,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买机好时期,所以不少学生赶上了这好时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而且越来越年轻化。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短信服务的开通和各种手机SIM卡的出现,手机不再是一种高身份的象征或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通讯工具。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中学生手机调查。  调查目标  (1)了解中学生使用手机现状  (2)研究怎样解决手机一族问题  调查方法  (1)采访调查  (2)问卷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活动计划:  阶段 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活 1 研究确定课题 确定课题  动 2 拟写问卷 问卷调查打印好  计 3 社会调查 走上社会,调查访问  划 4 分组讨论 问卷分析  5 总结 书写调查报告  这次调查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就购买手机的心态、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总体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生购买决策的因素等。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在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在性别构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占52%,女性所占比例是48%。经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其结果分析如下。  调查分析:  调查中发现,80%的同学已经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就算暂时还没购买手机的同学,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在学里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机。下面是我们对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分析:  1、手机的品牌、价格、档次及考虑因素调查发现中学生所购买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三星,索尼爱立信,诺基亚倍受中学生青睐,三者共占调查总数的55%。而国产手机问津者很少,如国产王牌 TCL、波导,所购者也不多,两者共占12%,可见中学生在手机品牌上基本倾向于洋品牌。中学生所购手机价格基本在2000——3000元之间,约占总数的76%,高于3000元和低于2000元共占30%,1000元以下的低档手机则无人问津。调查还发现决定中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因素是手机的质量,其次是价格和外观。  2、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约为19%,26%的中学生是自己打工挣的钱,23%是勒紧裤腰带从生活费中挤出来的,32%是别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别人借钱或银行贷款购买手机的现象。  3、忽如一夜春风来——校园里的手机消费情况调查显示,选用充值卡在大学生中仍占大多数,这样可以保证每月的话费保持在本人可控制的范围内,集中在每月50元至120元之间。短信费所占月通话费比例在逐步提高,60%左右的同学每月短信费都超过了话费总额的30%,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每月的短信费占话费总额的60%以上。短信息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通信的重要手段。  4、购机目的及交往对象中学生购买手机36人是为了通信,占总人数的70%,是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有45%的人是因为受别人的影响,23人是因为看中了手机的功能;而另有21人,约占58%购买手机是没有原因的想购买就购买了,约有7人选择其他,约占53%,中学生购买手机主要用于同学朋友之间交流的约占1%,而用于跟父母交往的很少,只有56% 学生是追求个性的群体,在手机的使用上也不例外,近48%的学生中意拍照手机,0%的学生使用下载的流行音乐作为铃声。随着彩屏和摄像手机的普及率上升,学生也开始更多的使用下载图片或者自己拍摄的图片,甚至自己制作的图片作为待机图片。  5、手机的使用情况  (1)更新频率低 中学生在手机的更新上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超过半数的同学在这学期间没有更换的打算。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购买手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由家里承担,因此父母不允许子女频繁地更换手机。但是我们从中学生能承受的手机价格中可以发现,虽然2000元左右的手机目前仍占在校大学生需求的最大比例,但随着他们日益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直至参加工作,大多数同学的未来目标更倾向于高于3000元的高档手机,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将成为满足他们需求的经济保证,他们也将成为中高档手机的潜在消费群。昂贵的话费依然是在校学生手机族的最大烦恼(42%),其次是担心被偷,占1/5,另外占用时间多占23%,怕被人骚扰,的占04%,以及款色不流行占65%。  (2)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引起社会的争议,主要是因为手机作为高端消费产品,在校学生由于生活圈较为固定,没有必要,可能会是一种物质的浪费。其二是容易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同时影响学习,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由于中学生处于性格塑造时期,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特征,使得他们的消费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手机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分析使用手机不利的影响中,主要体现在影响上课、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浪费钱,比例分别为1%、6%、1%,而认为没有坏处的比例为5%。这也反映出学生学习与社交活动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则需要社会正确引导。  另外,专家认为:手机辐射不容忽视。今年4月7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提醒人们,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辐射会渗入其大脑50%的区域;对10岁的孩子来说,辐射则会渗入其大脑30%的区域。而德国防辐射机构主席沃尔弗拉姆•柯尼希也对当地媒体《柏林日报》表示,为健康着想,人们尤其是儿童应该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一般来说,手机通话应尽可能短。父母应使子女尽可能远离这项高科技。”而一位从事职业病防治的教授也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统较成人脆弱,因而特别容易受到手机辐射的影响。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一般来说,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当把手机放在耳边时,有些游戏的伴音比喷气式飞机发动机旁边的噪音还大,最差的手机噪音达133分贝,大大超过120分贝的痛苦极限。  结论:总结一下学生手机消费群的特点:  追逐时尚、注重个性张扬  易于接受新事物  需要更多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物品的使用大多“喜新厌旧”  主要任务是学习  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7 学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相互间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影响。  反思:手机对学习是否有影响?如手机作弊、上课时手机铃声影响课堂秩序、手机辐射对身体健康有害,手机还会带来攀比风,而且一些学生在上课时接听电话,还会影响老师上课,也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中学生最好还是正确对待手机,有效的运用我们的通信工具,做到不为手机着迷,而不是手机控制我们的思想。总的来说,本调查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影响中学生手机消费的因素。不过,还不够深入,尤其是理论支持还不够。谨以本调查为以后的研究作下铺垫。  感受:这次调查让我们知道了应该如何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提高了我们的社会交际能力。为了完成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不仅网上查找了有关资料,而且还到实地参观、访问。通过这次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了我的组织能力,体会到科学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有坚定的信念,面对挫折,不能言败,不能放弃,要有急流勇进、勇于探究的精神。  附录  中学生手机调查问卷  1.你是否拥有手机( )  A 有 B 无  2.你选购手机或你有选购的机会时,你会优先考虑下列哪个因素( )  A 性能 B 价位 C 品牌 D 服务 E 流行趋势  3.你最能接受的手机价格是( )  A 1000元以下 B 1000―1500元 C 1500―2000元 D 2000―3000 元 E 3000元以上  4.在手机质量方面你最注重什么( )  A 持久耐用 B 信号灵敏 C 实用省电 D 功能齐全 E 其他  5.请按顺序选择你所喜欢的手机品牌(选三者即可):( )  A 摩托罗拉 B 诺基亚 C 西门子 D 索尼爱立信 E TCL F 三星 G飞利浦 H首信 I 厦新 J 海尔 K 科健 L 阿尔卡特 M松下 N 波导  6.你是否希望手机具有以下哪些功能(可多选):( )  A 蓝牙功能 B 即时翻译功能 C MP3播放功能或收音机功能 D 拍照功能 E能玩游戏  7.你购买手机的费用来自( )  A 家长 B 亲戚 C 其他  8.你的月消费额大概是多少( )  A 350元以下 B 350―500元 C 500―800元 D 800―1200元 E 1200元以上  9.你每个月话费支出多少( )  A 50元以下 B 50―80元 C 80―100元 D 100―200元 E 200元以上  10.你购买手机的目的是( )  A 方便与家人、朋友联系 B 受周围人影响 C交异性朋友 D炫耀自己  11.你使用手机最多是( )  A 打电话 B 发短信 C上网 D玩游戏 E其他  12.你使用手机进行沟通最多的内容是( )  A 日常交流 B讨论专业知识 C了解社会新闻 D获得前卫信息 E其他  13.你的手机更换频率( )  A 半年左右 B 半年至一年 C 一年至两年 D 两年以上 E 从未换过  14.你所了解的话费节约方式( )  A 不知道 B 话费套餐 C 给对方发短信 D拨打IP电话  小组成员: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毫无疑问,中国人口科学人口学期刊排名第一,社科院人口所的杂志。几乎在所有的高校中中国人口科学都是B类权威期刊,人口研究偏数理。从发表难度来看,中国人口科学录用率不超过10%,人口研究在20%左右。

《人口研究》是人口学领域的顶刊,理论文章和数理文章兼收,更具学术性。《中国人口科学》缺乏理论文章,但是数理文章比《人口学刊》《人口与经济》水平更高一些。人口学期刊的排名是:《人口研究》(A)、《中国人口科学》(A-)、《人口学刊》(B)、《人口与经济》(B)、《人口与发展》(B-)、《南方人口》(C)、《西北人口》(C)、《人口与社会》(D)。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 相关性分析:1978-2004倪静远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区历年人口及GDP统计数据,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1]三大地带为划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年人口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呈阶梯状分布,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人口增长又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关键字:空间分布 区域经济 人口密度一,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历经90年代的飞跃式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空前规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总量同步增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持续变化1978年以来,以东,中,西部为划分的三大地带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导致人口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且近年来,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扩大,这种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日趋明显针对这一趋势许多研究者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部分学者从经济地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人口密度函数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另外一部分研究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即侧重于分析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的因素和人口迁移的经济绩效但是,关于人口空间分布与大范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完成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分析二,文献综述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经济模型以来,以凯恩斯,西蒙,纳尔逊,索维,舒而茨和卢卡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建立模型,论证了人口与经济增长的之间关系由于出发点和引入参数的差异,结果莫衷一是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研究的侧重点逐步从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转移至人口质量和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单纯分析发达国家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转移至以研究发展中国家人口与经济增长状况为主然而,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人口数量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缺乏有关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阐述有关人口空间分布问题的研究最初集中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近年来,地理学者开始运用GIS等技术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数量之间的关系,将其研究扩展到地理学,经济学甚至环境生态学交叉领域随着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中,将人口向城市流动视为劳动在产业间的转移,这种流动是个人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收入(或者预期收入)差距的回应(朱农,曾昭俊,2004)克鲁格曼在H-O定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经济地理学",从规模经济角度分析城市经济聚集与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关系与西方学术界相同,我国理论界有关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的讨论经历了一个由数量到结构的发展过程研究重心逐渐由控制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转移至分析现有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绝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动态角度分析,研究人口空间分布的增量变化即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张善余通过计算迁移者比重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得出结论:经济收入的高低是影响迁移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严善平对90年代以来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证检验证明,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严善平,1998)王德等通过比较迁移前后各省区人口与GDP的基尼系数变化,验证了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均衡作用(王德等,2003)许多学者还从经济绩效方面分析了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蔡昉1996;陈皓1996;王桂新,1997;李强2001;董栓成2004)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揭示出人口的区域间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终究只是从人口空间分布的一个侧面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已有的成果来看,有关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沿以下三种思路进行:1,从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角度分析二者的相关性韩光辉等通过分析近三十年来我国人口空间结构和变动趋势,认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不平衡态势,地区差异巨大,但人口密度增长率逐步缩小,在局部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与聚落性质和规模,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开发的类型直接相关(韩光辉,陈喜波,1999)韩惠等通过对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和成因的探讨,认为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策导向等等其中自然环境又是其它因素的基础,但是决定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还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人口的聚集,同时人口的聚集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韩惠等,2000)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口分布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人口分布,迁移,城市化等人口空间现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尚未达到较高水平,人口分布总体上还是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而受经济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虽然中国东,中,西三地带建国以来人口规模和密度都呈增长趋势,但人口分布比例并未发生大的变化(王桂新,1997)这些研究从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角度综合分析了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因,提出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变动的重要力量,但对二者间关系的分析大多是单向的,更偏重于地理学和人口学领域2,从人口空间分布的经济绩效角度分析范红忠等从人口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方面分析在比较中,美,日等6国生产与人口分布后,他发现我国人口分布与生产的矛盾在于生产集中的同时并未引起人口的相应集中,这种人口分布与生产分布的不一致性导致较大的地区经济差异(范红忠,2003)从而论述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性和滞后性,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蔡昉从人口密度着手,通过分析人口密度对制度选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分析了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认为制度选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密度制约着市场制度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作用;相对于对物质资本的稀释能力,人口密度对劳动力的充分供给的正面作用更加明显;教育的正外部型使得人口密度对人力资本存量有着可预期的正面效应因此,人口密度对经济发展并不必然是负面影响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增长绩效与人口密度关系的实证检验他得出结论:尽管人口增长与人口密度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复杂多变的关系,但人口密度与人均收入水平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蔡昉,2001)3,从人口聚积与城市发展关系角度分析王法辉等依据区域人口密度函数,运用GIS方法,在1982-1990年人口资料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考查了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特征以及城市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人口增长的关系指出我国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呈现出距离衰减特征,由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原因,城市人口增长快于边远地区,呈现出向心集聚的趋势(王法辉等,2004)以上研究虽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存在相关性,但均未明确地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对二者相关性进行具体阐述,因而无法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做出一般性分析,也难以对人口空间分布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变动的趋势做出合理预测而已有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均表明,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人口数量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和人口空间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前者的分析而忽视了后者然而必须看到,长达二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后一种关系在我国严重扭曲因此,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的研究是必要且有意义的三,人口空间分布的统计描述1,统计指标描述⑴人口空间分布的定义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2]具体表现为该时点当地的人口密度⑵人口密度的定义人口密度通常指一定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 = 总人口/总土地面积⑶数据说明本文所采用人口和GDP相关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全国总人口数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全国人口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2,人口空间分布的时间序列分析1978年至2004年,中国总人口数量呈平稳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按地区呈现出东,中,西三大阶梯其中,东部人口比重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三大地带内,中部和西部人口数量稳步提升,增长速度平稳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相对起伏较大全国人口空间分布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⑴人口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阶梯状分布从人口规模上看,东部人口总量最大,是第一阶梯;中部次之,属第二阶梯;西部人口规模最小,是第三阶梯三大地带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特征由78年延续至今,总体趋势未发生改变,且地带间人口绝对数量的差异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见图1)图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计算结果⑵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明显,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除西部地区外,东部,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超过中西部地区总和,且差异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同时,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起伏变化量也相对较大(见图2) 图2 数据来源:同上图 ⑶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集中于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经济发展中心地区和贵州,云南,宁夏,新疆等西部省份(见表1)表1 1978,1992,2004年中国各地区人口比重省份各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197819922004北京89 95 15 天津75 79 79 东河北28 38 24 辽宁91 45 24 部上海15 15 34 江苏09 93 72 地浙江91 63 63 福建56 67 70 区广东84 60 39 山东47 39 06 海南00 59 63 合计85 52 89吉林58 17 08 中黑龙江52 10 94 安徽92 00 97 部河南38 60 48 湖北77 79 63 地湖南39 38 15 江西32 36 30 区山西53 56 57 合计42 95 12内蒙古93 89 83 广西55 76 76 西重庆00 00 40 四川13 43 71 部贵州80 88 00 云南23 29 40 地西藏19 20 21 陕西90 92 85 区甘肃95 99 01 青海38 40 41 宁夏38 42 45 新疆29 36 51 合计54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1993),(2005)计算上表显示,78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展中心地区人口聚集趋势明显除四川,陕西两省外,西部各省人口数占全国比重均有所增加与东西部相比,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持续下降⑷地带间人口增长速度基本相同,人口增速与经济增长速度关系并不显著总体而言,三大地带人口增长速率曲线基本重合,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基本在5个百分点内,东部地区稍大与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比,东部地区人口增速并未显著增加(见图3)图3 数据来源:同上图3,人口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截面分析根据2003年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其中,西部地区总人口37127万人;中部地区43037万人;东部地区49251万人[2]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公里东,中,西三大地带各省市人口密度见下表:2004年东中西部各省人口空间分布情况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省份人口面积人口密度省份人口面积人口密度省份人口面积人口密度(万人)(万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万人)(万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万人)(万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内蒙古3020北京68889山西63213广西60207天津13906吉林74145重庆24379河北77363黑龙江4684四川50180辽宁59289安徽96463贵州60222上海632765江西69257云南40112江苏26724河南70582西藏842浙江18464湖北59324陕西56180福建14289湖南18316甘肃4064山东67586---青海127广东79467---宁夏18114海南39241---新疆196316512------表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计算不难看出,2004年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空间分布差别较大东部地区各省人口密度明显大于中部,西部地区,成为中国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区域内各省人口密度均远高于全国水平,上海,天津,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分居前几位其中,上海以2765人/平方公里的绝对优势超过北京,天津,成为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中部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平均,各省人口密度差异较小河南,安徽分列人口密度前两位除黑龙江以外,区域内各省人口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地带内部省际人口密度差异较大重庆,贵州,广西,四川,陕西五省人口密度列前四位,略高于全国水平,其余各省人口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青海,新疆三省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三个省份其中,西藏每平方公里仅2人,是全国人口分布最稀疏的省份四,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了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推-拉理论认为,同时存在着一推一拉两种力量共同决定人口迁移前者是推动人口迁出居住地的力量;后者是吸引人口流入的力量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人口的迁移是劳动者对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更高的收入水平的回应(朱农等,2004)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吸引人口迁入的重要力量比较我国三大地带人口空间分布与GDP变化趋势不难发现,三大地带人口密度变化与GDP增长的总趋势保持一致(见图3,图4)90年代中期以后,东部地区GDP规模大幅上升,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水平而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其它两大地带的差别在这一时期内也明显扩大图4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然而,由图形3,4分析可知,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并未相应的引起人口增速提升,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量相关性较弱由此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量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量,初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分布集中,初始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地区间人口分布不平衡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而日益明显 ⑵资源,环境,人口规模,国家政策等因素通过制约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间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水和各种矿产资源,能源等工业生产的必需原料通过对工业的布局和城市规模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以水资源为例,2003年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工业发达的超大规模人口聚集中心的城市水供应总量分别为128823万立方米,308309万立方米和568949万立方米而西部地区青海,宁夏等欠发达省份城市水供应总量仅为15000-20000万立方米左右西北部地区水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口规模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人口规模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体现为在迁出地形成的推力,和在迁入地形成的拉力分析表1不难看出,四川,山东,河南等主要人口迁出源地均是人口大省尤其是山东,河南两省,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80人以上,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当地人口的外迁形成有效的推力同时,广东,江浙,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强势吸引中心也都是人口高密集地区,庞大的"聚集效应"形成一股有效的拉动人口迁入的力量国家政策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开放内陆省份的政策,推动西部内陆省份加速经济发展结果显示,以新疆为代表的边疆省份成为新的人口迁入中心地,其中新疆的年净流入率达到7%(张善余,2004)这充分表明,国家西部大开发等地区导向性政策的实施在改变区域经济格局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2,人口空间分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人口空间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于人口规模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在理论上主要分为马尔萨斯派和反马尔萨斯派以托马斯·马尔萨斯为代表的马尔萨斯派学者坚信,人口增长对人均的福利有负面影响马尔萨斯认为一旦工资超过生存水平,就有新的人口压力使工资下降,因为人们会更早地结婚,并生育更多的孩子这样,又把工资将导致能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从长期来看,人口的内生性使得人均收入保持在维持生存水平并停滞不前(德布拉吉·瑞,2002)不难看出,马尔萨斯理论在当代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不一定倾向于选择生育更多的子女,相反,发达国家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说明经济水平与人口出生率正相关的假设前提难以普遍使用,因此,由之得出的结论也有待商榷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在资本产出给定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将增加消耗,减小人均数值但是考虑到劳动力投入对扩大生产的作用,简单的假定资本产出固定是不现实的在索罗模型中,人口的消耗作用和劳动力投入对产出的扩大作用相互抵消,长期经济增长率不受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但高人口增长率降低了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率不变),劳动-资本比率上升降低了劳动的平均生产率因此,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仍是负面的反马尔萨斯派学者提出需求推动和供给推动两种观点前者认为,人口增长产生的需求压力有助于创新的产生,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后者认为,更多地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三个臭皮匠",因此,技术进步的速度应该随人口增长而加快而根据克鲁格曼的理论,经济发展"中心"地区同时存在着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力量前者表现为在高工资和高利润的吸引下,劳动力和企业向"中心"聚集;后者则表现为人口和工业过度密集带来的资源,环境等问题可能导致的"中心"地区的解体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东部地区人口与GDP增长的实际情况表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首要原因,而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增长,这种反作用具有正负两方面效果一方面,随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投入量增多,技术创新加快,产出规模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着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地区工业结构的支柱部分来自于中西部地区的大量迁入人口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迁入在业人口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建筑业三个行业(魏星等,2004),为蓬勃发展的二,三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创新支持,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人口规模的扩张带动城镇基础是设建设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大大加速了中心地区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过度集中,中心地区的过度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住房交通拥挤,社会治安混乱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此外,西部地区以及中部人口输出大省以高素质劳动力流出和中低水平劳动力流入为主的劳动力流动现状,造成人口输出地高端人力资本大量流失,陷入低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从而对缩小东西差距和落后地区经济起飞的实现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五,结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因素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配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三大阶梯状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与经济增量相比,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人口分布的变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同时形成人口的高度密集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东三大地区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日趋明显,且仍有继续扩大之势总体上呈现出"劳动跟随资本流动"的趋势由于人口空间分布变化需要一个缓慢的长期变化过程,而沿海和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可能长期存在,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加之人口迁移具有惯性,所以,这种人口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分布趋势可能还将继续长期存在下去高度集中的人口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人口过度密集也带来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此外,中西部地区知识资源的大量流出使得地区经济增长步伐更加缓慢,陷入低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建立更加顺畅的人口流动机制的同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人力资本建设扶持,是实现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参考文献:⑴朱农,曾昭俊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⑵严善平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社会学研究,⑶王德,朱玮,叶晖1985-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人口与经济, ⑷陈浩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人口研究,⑸蔡昉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⑹王桂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之关系研究人口与经济,⑺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社会学研究,⑻董栓成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⑼韩光辉,陈喜波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的空间结构,变动趋势及问题与对策人口与经济,⑽韩惠,刘勇,刘瑞雯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⑾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口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⑿范红忠,李国平对我国生产与人口分布现状与问题的比较分析预测,⒀蔡昉,王美艳,都阳人口密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⒁王法辉,金凤君,曾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地理研究,⒂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⒃张善余基于出生地的中国人口迁移态势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⒄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⒅魏星,王桂新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特征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历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⒇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 本文讨论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9省市[2] 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3]因统计过程中对现役军人数处理方法不同,统计所得全国总人口数与由分地区数字加总结果不同

德语人文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英文

毫无疑问是德语。英语相对于德语来说不是一门纯净的语言。

我个人认为你母亲的建议很有道理!其实跨专业考试不是特别难,你还是按照一般的考研准备就好! 祝你一切顺利!!

从几十页有关德语学习经验的帖子中找出来一些不错的建议,比较乱,简单整理如下: 多阅读,坚持写作,多用新学到的单词是最好的办法新单词多用几次自然就记下来了 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名词一般是阳性: 风,雷,雨,电,四季等等 德语不像英语那么简单 词性,复数,形容词变化,不同的固定动词搭配和介词搭配,是否有反身动词,等等不可能光靠死记的 阅读和写作,不断的练习和巩固,才是最好的办法 个人感觉做题的用处不大。我想关键问题是:你没有培养起自己学习德语的感觉,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你首先要问自己:学习德语是做什么用的?然后有的放矢。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我感觉主要是说得多了,兴趣自然也有了。常给自己设想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场景,在心中反复思量几遍,然后再用德语表达出来。个人感觉,是一个满有意思的方法。当然学语言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所以还要有做得住的心态来应付。最后祝你成功! 楼主可以尝试买点基础的阅读联系,新求精里也有很多阅读的。本人认为可以使自己提高最快的方法就是阅读和写作。你可以把阅读里看到的生词,立刻按它在文章里出现过的样式写到自己的文章里,再看看字典里的用发,这样很容易记住生词。 语法的联系也是必要的,单项做好以后,主要的是要可以做综合的,因为单项里面比较简单。 至于听力,由于我不是在中国学的德语,所以就没有方法提供了。口语你可以找你们德语老师练练,而且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找PARTNER练习,个人经验是不一定要找德国人的,我在语言班时曾和一个印度,一个马塞多尼亚的朋友一直在一起,觉得进步非常大。 建议多看点DSH或DAF有关写作的例文,背点连接的句子,看清楚文章的格式,分段。然后自己尝试写几篇,给德语老师修改一下,回家再仔细看看! 如果背文章,就不要背故事了吧。 把你的好记性都用在背故事上,有点浪费呀。 尽量背些课文,尤其是那些理论性的课文,句子长长的,从句套从句,很规范,很有逻辑性的那种。 我觉得关键是交流。 我在国内学了一点点德语就一个人过来了。这边一个朋友同学都没有。 但是我要找房子,要去银行开户,要买保险,要去大学外办…………有太多的事情我必须要做的。而英语还是两年前过了四级后就没有看过了。 过来后找房子的时候别人说话我根本听不懂,但是没有关系,大概意思能听懂,等找了一个星期的房子后就基本能听懂了。 去银行开户的时候人家问我wo zu? 我不知道,人家给我解释了半天我就是不懂,最后人家说让我去找个德语好的朋友来陪我开户,我就说dank schoen,然后马上换个营业点去开。等我跑了四家营业点后我终于知道是要开giokanto。去大学外办都快把别人搞的跳楼了,问我会不会英语,我对自己英语是在不自信,特别是听力,于是就说“ja,ich habe zehn Jahre Englich gelernt,aber ich finde, ich muss nur auf Deutsch weil ich jetzt in Deutschland 外办的秘书还对我伸出大拇指,态度也好多了,很耐心的给我解释。(自己在心里暗笑。呵呵)。找房子的时候我也特意找了个德国人一起住(VG)我觉得现在每天都有进步。关键是要说出来,只要能说了就什么问题就解决了。

由于自己是一步步从零开始学德语,到最后德国德语硕士毕业,期间获得和总结了不少学习德语的方法,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下。成开始学德语时,确实感觉很难,各种单词需要变格不说,还居然有三个词性。What?德语还分分男女中性?第一感觉是相当洋气,但很快这种崇拜感便转为一种悔当初的情绪。其实德语并没传说中那么难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一旦被逼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的学习能力连自己都无法相信。正因如此,我慢慢开始钻研德语规律和学习技巧。1)德语名词词性德语难学的地方,首先是名词的三个词性:阴性,阳性和中性。由于每个名词都有自己的词性,这便造成了单词学习的困难。稍微有逻辑的比如男士Mann(阳性),女士Frau(阴性), 它es(中性), 这些都可以很好与词性本义关联。但若碰到非人的名词,比如一直以来仍旧困扰着我的厨房三件套勺子Löffel (der), 刀子Messer (das)和叉子Gabel(die) 则毫无逻辑可言,死记硬背也只是解决得了一时,解决不了一世的生硬办法。那究竟有什么技巧可以让词性学习更简单?(先卖下关子,之后会告诉大家)。2)德语语音和拼写虽说德语词性难学,不过德语单词却很好拼写,只要你能正确读出,就可以正确写出。这也是德语较英语或者法语而言比较容易的地方。要想拼写正确,一定要学好语音这部分。如果你说德语时单词正确,语音错误,德国人是无法听懂的。另外,长短音也要特别留意,否则可能就表述成另一个意思了,比如Stadt(a发短音)与 Staat (a发长音)。3)德语动词及变格再来说说德语动词。德语的动词也有变格,根据人称,句式还有时态的不同而变化。动词的变格相对词性(阴阳中性)记忆要简单些,不同人称动词末尾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此处针对的是规则动词,即形式与动词原形基本类似,不会有太大出入)。下面就来举例说明:动词 lernen: 中文【学习】Ich-> lerneDu-> lernstEr/Sie/Er -> lerntihr(第二人称复数,你们)-> lerntsie (他们的复数)-> lernen不知大家是否已经发现规律所在?再来一个规则性动词变格 machen:中文【做某事】Ich-> macheDu-> machstEr/Sie/Er -> machtihr(第二人称复数,你们)-> machtsie (他们的复数)-> machen由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以下规律: 第一人称规则动词变格只需去掉动词原形末尾的 第二人称去掉en,添加 第三人称去掉en, 添加 你们的复数形式与第三人称相同 若是复数人称则直接用动词原形(这是最简单最好记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4)如果遇到不规则动词怎么办?个人的学习经验就是将常用或者常遇到的不规则动词列成表格,并写下不同人称的相应动词表格形式,在学习初期以朗读形式记忆以增强语感(大家还记得九九乘法表是怎么学习的吗?原理相同,目的是达到朗朗上口和条件反射的程度)。同时,学习时尽量套用到句子里,更有助于理解。5)德语和英语的类比学习法由于德语和中文不属于同一语系,所以无法进行类比。这时,英语的魅力就散发出来了。用英语来辅助学习德语是很好的方法。有德语基础的同学也许会立刻反驳,抱怨德语学习严重影响了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语序简直混乱得蓝瘦香菇。对于这个观点,我基本赞同的,但并不完全同意,为什么这么说?德语影响英语(特别是口语)主要是因在德语从句里,动词都会到最后才冒出来。当你和德国人交谈时,他声色并茂的说了半天,你也许压根就不明白他究竟想表达什么,于是浑身冒汗,只想一拳挥过去来个重力加速度。而导致思想“暴力倾向”的原因正是因为动词在从句里永远都是非亲生的地位,排在最后。而我们在造句时总是巴不得快点将动词甩出来,结果非得等到所有主谓宾定状补show完了才能出动词。而英语就不一样了,语序相对更随意,就跟见面打招呼一样(hey yo bro, what´s up?) 英语里动词基本上是公主王子地位,早早的就亮相在众人面前。不过,在一些词语的用于上,英语和德语是能触类旁通的。比如下面三个例子:A 初级版:中文:太多了英语:too much德语:zu vielB 中级版:中文:太多了,以致不能吃下英语: too much to eat up德语: zu viel, um aufzuessenC 高级版中文: 让他做吧英语: let him do it德语: *lass ihn das machen*原形为lassen, 意思为让,使大家可以看出,语序和用于几乎是可以一对一的转换的。除了上述例子外,德语与英语共同的地方还有很多,建议学习德语的同学们多留心这类用法,并总结下来。当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你自然会豁然开朗。6)德语名词词性记忆法现在回到前面提到的三个变态词性的学习技巧。当时我学习德语的时候,使用的是当代大学德语课本,课程是按章节来学习的,每一章节后都有生词列表。我的学习方法便是把所有名词按照词性分类(比如阳性名词一类,中性名词一类,阴性名词一类),然后将剩下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按照意思分配给每一类词性的名词,最后用编故事的形式将所有词语串在一起。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你所记得并不是枯燥独立的单词,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每当你想到这个故事时,所有词性相同的名词就都在里面,这样省去了很多时间。但是,这一做法更适合单词不多的情况下。如果单词太多,可能编故事的时间就已经很长了,之后如果再去记忆,所花费的时间会更多。那么,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方法呢?如果单词太多,又或者你并不擅长”东拼西凑” 编故事,那么建议给每个词性找一个有代表性的名词,比如阳性名词Mann(男人),然后在学习所有阳性名词时,统统把他们跟”男人”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自编简单俗语,短语,打油诗还是短故事,都可以,只要自己觉得方便记忆就行。同样的原理可以用在中性名词和阴性名词上。另外,对于"眼见为实"的学习型同学,也可以尝试通过画图学习。总之,词性学习方法有很多,只有不断尝试和总结,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7)德语语法学习最后提一下,德语语法学习问题。语法永远是外语学习里的最大难点,学习时不只是一万个为什么,而是一万个n次方为什么。不过由于我天生痴迷于研究外语语法,所以在学习时还算轻松。大部分语法是需要记忆的(说的不好听点,就是要死记硬背)。比如虚拟语气第二格*hätten的用法,这个是无法用言语解释,也无法用逻辑来推理理解的。不过用多了之后你便会发现,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这个句式是唯一一个区别于一般语法对句子顺序的规定,而用了非正常形式的顺序。*举例 (难度超高级版,初学者慎重阅读,不然会更引发更多混乱):中文:我真应该学习德语。德语:Ich hätte Deutsch lernen 看到这句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用gelernt,完成时不是都应该用动词的完成态?但请注意,这里句末有情态动词sollen,它直接决定了学习这个动词的形式为原形。所以,如果出现类似的句子,大家记住顺序和形式(全部原形不变格)就行了。实在不理解,多读几遍,顺口了自然就习惯了(又或者我已经到了自我麻痹的阶段了? :)上述经验为个人学习中总结所得,希望借此能让大家对德语学习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 索引序列
  •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范文英文
  •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范文
  •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范文初中
  • 人口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 德语人文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英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