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

发布时间: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定位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经学分今文经学派及古文经学派。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呢

《10 儒家代表与儒家经典【完结】》百度网盘免费下载链接:  提取码: xmvk被称为国家精典的儒家著作是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道哲学概要》,60千字,收入《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中华价值 世界意义》 ,6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6日。《回应道哲学》,12千字,《哲学动态》2012年第1期。《当代儒学十家撮要》,19千字,《当代儒学》(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儒学创新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9千字,载《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道哲学——重建中国哲学的新尝试》 ,7千字,《人民政协报》2011年8月22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载。《作为儒家终极价值的“道”及其形成》,9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18辑,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国学精华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出版。《世界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 ,《人民论坛》2011年1月(中)。《道与人生》,9千字,载《聆听智者的声音——香山讲坛演讲录》,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版。《当代儒学范式》,载《文津演讲录》之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儒学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和现代价值》,3千字,《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儒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访谈),5千字,《人民政协报》2010年8月30日。《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5月17日。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and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载《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孔子>:银幕应该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8千字,《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道与道统——儒家对人间秩序的探求》,21千字,载《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下),25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上),27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Knowledge, Value andLife-World -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of Dao ,“Deutsches JahrbuchPhilosophie” (German Almanac of Philosophy),《思孟心性论及相关问题》,25千字,载《儒家思孟学派论集》,齐鲁书社2008年12月出版。《人性与善恶——兼评孟荀的人性善恶论》,12千字,载《儒林》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当代儒学范式》,26千字,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华教与儒道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千字,《人民政协报》2008年5月5日。《儒学返本开新新运动即将展开》,4千字,《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12日。《“天生德于予”别解》,2千字,载《东方道德研究》第九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Looking at Globalism fromthe Ancient Chinese Organicizing World,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Spring 2008, published by Global ScholarlyPublication, New Y《出土文献背景下的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28千字,载《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三联书店2007年6月出版。《性自命出》对子思人性论的扬弃,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形态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17千字,《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德”“欲”之际――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33千字,载《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10千字,《人民政协报》2006年12月18日、2007年1月15日连载。《第三个儒学范式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见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编《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社会》,2007年版。《以“五经七典”代“四书五经”》,20千字,《中国儒学年鉴》(2006),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6年版。《新道论提要》,《国际儒学研究》第14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从古代中国的天下一体化看当代全球化趋势》,11千字,《哲学动态》2006年第9期。《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18千字《孔子研究》2005年第5期。《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7千字,分期刊于《人民政协报》2005年4月4日、4月18日、5月16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新儒学、新新儒学与四界哲学论》,10千字,《本体与诠释》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2千字,《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略说儒学的现代开展》,14千字,《东方论坛》2005年第1期。《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帛书〈要〉篇考释》,32千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儒学复兴》,载《儒学与全球化》,齐鲁书社2004年版。《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文史哲》2003年第6期。《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10千字,《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17千字,《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1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7·5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31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五行〉考释》,40千字,《论衡丛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2年8月版。《〈五行〉考略》,6·5千字,载《古墓新知》,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本体诠释――早期道家宇宙论的演进》,23千字,《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从中国早期宗教和人文主义传统看儒学的性质》,2·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13千字,《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5千字,《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11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2年第1期。《自由的本体诠释――兼论老庄哲学的本体架构及其内蕴》,20千字,《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2000年1月出版。《郭店竹简与中国哲学》,12千字,《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代信仰危机》,4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0年第2期。《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原题《“中体西用”新释》,32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需要重写》(记者访谈),2千字,《北京日报》1999年6月9日。《老聃不是太史儋》,3千字,《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6千字,《光明日报》1999年4月23日。《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23千字,《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自由何须逃避--回应弗洛姆》,10千字,《原道》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试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9千字,《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疏证》,9千字,《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13千字,《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下),15千字,《原道》第4辑,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13千字,《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23千字,《国际易学研究》第3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孔子学易考论》,15千字,《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从道论到心性之学--老子哲学之建构》,20千字,《哲学与文化》(台湾)1997年第4期。《儒学与现代精神文明》,7千字,《21世纪》1997年第1期。《庄子形上学新论》,20千字,《学术界》增刊《中华道学》1996年第1期。《再论原始〈论语〉及其在西汉以前的流传》,15千字,《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上),20千字,《原道》第3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心本性的丧失与复归--老子对孟子思想的影响》,12千字,《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原道》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大学〉新论--兼评新儒家的有关论述》,23千字,《新儒家评论》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庸〉成书辨证》,13千字,《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以“自然”的本义观照老子哲学之底蕴》,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4期。《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13千字,《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谈由生、命、才、德诸范畴构成的庄子人性论》,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3期。《老子的宇宙论与规律论新说》,12千字,《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考辨》,9千字,《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出版。《试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道路》,9千字,《探索与争鸣》1991年第5期。《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11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儒学的发展与孔子形象的演变》,12千字,《孔孟荀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论语〉源流再考察》,《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重新考察思维、认识、意识诸问题》,16千字,《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打倒孔家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4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孔子言行资料辑录源流》,11千字,《中国哲学史》1989年第3期。《嬗变不居的孔子形象--一个文化之迷》,13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从文化生成机制看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13千字,《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文字·思维·文化--一个中西比较的尝试》,9千字,《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孔子的情感理论与情感教育思想》,9千字,《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孔子的思维结构及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9千字,《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

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的内容包括: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ì〕、曹、豳〔bīn)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二雅:大雅、小雅)“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2、《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内容丰富全面,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从宇宙自然到人生社会都有辩证的论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易经》用抽象的符号来组成各种卦象,其中蕴含着大千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思想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奇一偶谓之数”。从六十四个不同的卦象中,可见古人们“天人合一”的朴素的辩证法。《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遥远。它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重锤战鼓,身处逆境的人更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活的智慧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品读它,体悟它,完全可以用之来谋划和指导我们的事业与生活。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领悟《易经》,编者对每一卦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是“卦辞阐论”。记录卦辞和易传的原文,使读者可以初步领会卦辞的韵味。二是“爻辞释语”。对每一爻的意义进行了逐一解释,以提纲挈领的解说,使读者进一步领会卦辞的意义。三是事典。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例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四是思悟。就作者的个人理解,从中挖掘其象征意义和引中意义,力图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起到忠告、警示的作用。《易经》是一座智慧的宝库,我们也许悟不透它,但不可以不读它。即使不能完全还原其本意,至少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去感悟它,只要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进入《易经》的门径,便可徜徉其中,并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营养。读《易经》,哲学家悟得思辨,史学家悟得历史,政治家悟得治世,军事家悟得兵法,企业家悟得经营与管理的真谛,是一种追求真理、不断接近真理的享受。《易经》作为一本永不过时的经典之作,就多数人而言。读解之难犹如一部天书,但如果读者心有所用,始终抱着“君子终日乾乾”、“与时俱进”的态度,相信必能悟有所得。3、《论语》《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4、《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5、《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zhuàn)"。《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现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关于《墨子》的佚失情况,一种说法是从汉代开始的,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佚失10篇,其余8篇是南宋以后佚(yì)失的。有关《墨子》一书的作者和真伪问题,在学术界频有不同看法:一种是三项分类法,把《墨子》全书分为《墨经》、《墨论》、《杂篇》三类,《墨经》类有《亲士》、《修身》、《非儒》、《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因为这些篇没有"子墨子曰"字样,所以认为是墨子自著。《墨论》从《所染》到《非命》共28篇,认为是墨子弟子所记。《杂篇》从《耕柱》到《杂守》共16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与前两类体例不同,当是后期墨家学派的东西。另一种是五组分类法,第一组是《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辨》共7篇,有的认为是墨家著作,有的认为是儒家作品,还有的认为前3篇是伪作,后4篇是墨家记述的墨学概要。第二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共23篇,这是墨学大纲,是墨子弟子所记。墨子死后,墨家分成三派,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因三派所传的学说不同,后人在汇编此书时,便把三派所传之学分上、中、下三篇并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非儒》篇,有的认为不是墨家学派的作品,有的认为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成书年代较晚。第三组是《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共6篇,又称《墨经》或《墨辩》,有的认为是墨子所作,多数学者认为是后期墨家的作品。第四组是《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并5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是墨子弟子所记,成书年代较早,是研究墨子的可靠资料。第五组是从《备城门》到《杂守》共11篇,讲的是守城兵法。有的认为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家的军事思想史料,有的认为是汉人作品。《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6、《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7、《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13篇,现存最早的兵书,孙武著。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可考,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兵法》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战争经验和进行兼并战争的军事理论,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这是《孙子兵法》的重要贡献,二千年来一直被视为军事著作中的经典之作,他总结的用兵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世界各大军事院校和军事研究机构,都把《孙子兵法》作为教材和研究资料。“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场”人士,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孙子》当然是首选。此书文句趋向整齐,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使理论通俗易懂,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所以,即使是对兵法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实战演习,阅读此书,对于提高自己的思维,也大有裨益。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银雀山竹书《孙子兵法》,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注本以曹操注最早,今人新出的有吴九龙主编的《孙子校释》、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新论》等。8、《山海经》《山海经》,十八卷,撰者不详,古代地理类史书。西汉刘歆校书时,有三十四篇,歆并为十八篇,《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三篇,今本为十八卷,计山经五,海经十三。记大小名山五千三百七十,河流大泽三百余,动物百二十七种,异国九十五,及《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所载地理、博物、故事、巫术、神话极为丰富,自古号称奇书,影响深远。近代玄奇小说《镜花缘》,大部分素材即取自《山海经》。《山海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从好仙术之郭璞到文学战士鲁迅,都爱不释手,陶渊明还写了《读山海经》(十三首),大部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聪明的人都十分好奇,并且想象力极为丰富,《山海经》是为聪明人写的,给聪明人看的神话。其中记载的缥缈的仙山与瑞兽,常常为后世所引用,如宋杨亿据《山海经》中关于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言下不无标榜之意。9、《史记》《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10、《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认识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金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梵文名称修改)')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类型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定位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王启发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已经不间断地埋头研究三礼之学十五年,他的一些研究论文曾发表在《华学》、《中国哲学》等学术刊物上,现已撰成一部题名《礼学思想体系探源》的三十万字的专著,书将付梓,要我写一篇序。我对三礼之学虽有所涉猎,但远不及王启发博士研究得专深细致,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这里愿把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写出来。儒家礼学的基础文献是《仪礼》、《礼记》和《周礼》,关于这三部书的学问,习惯上称为“三礼之学”。汉代儒家所谓五经的礼经,是指《仪礼》,后来儒家扩大“经”的范围,而有十三经之目,三《礼》都被作为经书。关于三部礼书的成书年代,学者颇多争议。王启发博士对三《礼》成书年代皆取先秦说,这是一个较宽的断代方法,但还是排除了三《礼》是汉儒伪作的说法。这一点,我是赞同的。汉儒虽然能接触较多的先秦文献,但汉代已没有先秦那样的社会环境和学派活跃的文化氛围,我颇怀疑他们是否有能力造作像三《礼》这样的书。对三《礼》我们可以分别观之:《仪礼》一书在汉代有两个传本,一出于鲁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文;一出于鲁恭王所坏之孔子宅,五十六篇,较前本多三十九篇,为古文,郑玄注三《礼》时,多引其书,此书后亡逸。既然孔子宅中藏有其书,则此书当出于先秦,应无疑义。《礼记》初无其书,它是汉代发现的几批儒家文献的汇编,其中有一半内容解释《仪礼》,一半内容属于儒学通论。其中《缁衣》一篇,在近年出土的两批战国竹书――《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均有其文。虽然有文献记载说《礼记》中的《王制》等篇出于汉儒之手,但多数学者认为《礼记》中的大部分文献作于先秦时期。关于《周礼》一书,学者争议颇大,或认为出于周公之手,或认为是西汉末刘歆伪作,等等,各人提出的证据都非常有限。虽然认为此书是伪书的声势颇大,但一些研究古史的学者认为此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周代制度。我对此研究不深,愿附末议。《礼记·缁衣》中有“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民之表也”一句,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缁衣》中,这个“表”字写作“ ”。为什么“表”字这样写,颇费索解。我经过一番探究,从《周礼》中找出答案,写出关于此字的考释:《周礼·夏官·大司马》:“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一表。”注:“表,所以识正行列也。”古代习兵之礼,先选山田之野放火除草莱,并以一定规制建立列阵场地,且设有相应标志,而称此事为“表”,“ ”字象其事,当为其本字,其字上部象焚草莱建列阵之地,下从“木”,盖“表”者竖木以为之,《汉书·淮南王传》:“树表其上”注:“表者,竖木为之,若柱形也。”“ ”既含“识正行列”之义,因此,“民之 也”一句,可以解释为“民之仪范”。如果此字考释不误,则此字便有承载一定信息的“文物”效应,反过来证明《周礼》一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的制度,而此书亦当成于先秦时期。礼学本是一门繁琐枯燥的学问,但王启发博士从思想史的角度解读礼学,有论有史,条分缕析,古代的礼制、礼仪、礼义,一一开示,娓娓道来,读之别有韵致。他的礼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礼学,重要的是把握其历史脉动的规律和社会功能,把握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对礼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考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有一种整体观照的情怀和角度。 从古代文献看,夏、商、周三代各有其礼制,周代礼制已极其完备,一个“礼”字已涵盖了制度文化的一切方面,其涵义略近于今日所称之“文化”或“文明”。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

各学科的世界顶级权威期刊有如下几种:1、《新科学家》:主要针对科学领域的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被认为是一个广受欢迎的科学杂志,其致力于最近的科学发明和思想。2、《史密森科学杂志》:这本杂志涉及科学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当代艺术、人文地理等方面,每一篇报道都非常严谨,给人更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了这些知识,是很优秀的作品。3、《Astronomy》是很多关注自然科学人群的最佳读物,重点讲述了世界上出现的天文奇观和宇宙奥秘。4、《bbc聚焦》:发布以来一直受到世界的欢迎,销量超高。这本书主要围绕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宇宙探索进行,内容丰富,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地了解科学发展方向。5、《今日心理学》:这本杂志对很多人都是有好处的,主要研究人类心理上产生的问题,针对人们日常所做的举动有着自己的看法,例如慌乱时会有什么表现等。6、《科技新时代》: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学杂志之一,主要围绕天文学、物理学、航空等方面的知识开展,研究内容非常广泛。7、《科学画报》:主要围绕科学成果开展,解释了很多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特点,使得人们对科学产生更深刻的认识。8、《美国发现》:主要讲述的是物理、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具有权威性,但每期都很有看点,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了人们对科学研究的理解。9、《科学美国人》:发布于十九世纪初,美国最古老的月刊科学杂志,距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科学杂志。它每一篇文章都有很高的价值,思路清晰,主要研究科技发展和应用方面。10、《国家地理》:是世界科学领域非常有名的一本杂志,自1888年起发行,也是最受人欢迎的杂志。以生活为题材,围绕着人文、自然等方面进行,每一篇文章都非常精彩。

当代心理学期刊有哪些专著

目前国内所拥有的全部心理学学术性期刊如下:1、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期刊有三种:《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心理学进展》(原名“心理学动态”)前两种为我国心理学界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际心理学权威索引《心理学文摘》的来源期刊。后一种主要刊载心理学各领域最新进展的综述性论文。2、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刊物也有三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健康心理学杂志》顾名思义,此三种杂志刊载的文章绝大部分为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以及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作者大部分的单位都在医疗卫生机构。3、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的杂志有两种:《社会心理研究》和《社会心理科学》 此两种刊物均无公开发行的CN刊号4、由中国心理学会所属的专业委员会或由省级心理学会主办的刊物有四种:《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探新》和《四川心理科学》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心理学》,不过这是一种复印国内1000多种刊物上的重要心理学文章编辑而成的月刊。有关工效学的杂志也有一两种,还有心理学的通俗性杂志,如《大众心理学》、《心理世界》等。

《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是另一本美国著名心理学教科书。本书译自原著最新修订的第9版,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员组织翻译。这两本书都是大部头,但写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同时其内容又都包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实为心理学爱好者最佳的入门书。《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是在英国心理学家MW艾森克主持下由众多专家参与完成的。这本名著侧重对欧洲心理学的发展与贡献做介绍,因而可以给读者提供另一个视角。《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本由孟昭兰主编的教材自1994年第一版问世后,迄今已多次印刷,是深受欢迎的国内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台湾张春兴著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崔丽娟等著的《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对普通读者而言亦是一本很不错的入门读物。《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这本由BR赫根汉所著的心理学史详细考察了心理学的起源,对西方各种心理学思想及流派做了全面描述。在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的专著《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可基本代表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水平。张春兴著《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则从心理学名人传角度入手,介绍了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流变。而墨顿·亨特的《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1999),更是把心理学名人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讲得生动有趣。上个世纪还出过几本这类书籍,如黎黑的《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出版社,1981年),柯瓦奇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出版社,1980年)等。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方面,可以阅读《中国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作者按照对历史上心理学思想家或及其著作加以剖析的方式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发展史及其背景作了深入的分析。《心理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此套书共五卷,其中一、二卷是中国古代及近代心理学思想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由300多位专家、学者编纂而成,内容全面,书中关于中国心理学史、汉字心理学等方面的条目,突出了中国特色。而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杨治良和黄希庭三位教授领衔编纂的《心理学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则是目前为止国内收词规模最大、内容最新的一部心理学专科辞典,可以反映出心理学前沿动态。新世纪版《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由世界多国的著名学者共同完成,可反映国际水平的权威性工具书,是献给2004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一份厚礼。 心理学理论研究涵盖面很广,由此形成了众多的基础心理学分支,如感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等等。在这些分支中,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系统探讨人性的心理学分支,普通人比较感兴趣。在这方面,《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内容新颖而全面,引人入胜。译著《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使用了人格研究专题为结构的布局,很值得推荐。 发展心理学是一般读者感兴趣的另一心理分支。这方面既有比较全面的论著《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1997)与《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也有仅取人生发展某一阶段的论著,如孟昭兰著的《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等。岳晓东著的《少年我心——一个心理学者对自我成长的回顾与分析》一书记述了作者中小学的一些往事并加以心理分析,是一本独具特色的读物。 智力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了两本可反映最新智力理论进展情况的学术名著:《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2001),《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2001)。世界畅销书《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则拓宽了智力的内涵。 情绪心理学方面有辽宁人民出版社引进的《情绪心理学》(1987)与国内著名心理学者孟昭兰著的《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可做推荐。意识心理学方面一本综合性的新作是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意识与大脑——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2003),另外《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动物有意识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等都是很好的科普读物。在记忆心理学方面,既有一些如何提高记忆的通俗读物如《记忆术:心理学发现的20种记忆妙法》(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等,又有专著如《记忆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此外还有一本非常耐读的关于记忆的科普读物《找寻逝去的自我: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此书对人类记忆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翔实而富有趣味的阐释。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时蓉华著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是比较流行的教材之一。教育心理学方面已有了一本相当出色的引进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004),人民邮电出版社引入的是原著第7版。宗教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宗教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内容最为详尽。 西方现代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和学说,迄今为止,多途径研究仍是现代心理学的现状。这其中以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最大,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1995),是弗洛伊德本人对其前期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精要总结,可以作为了解弗洛伊德本人观点的最佳入门。《释梦》(商务出版社,2001)是弗洛伊德最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为深入了解弗洛伊德之必读。近年来翻译弗洛伊德著作最成规模的是长春出版社的《弗洛伊德文集》(2004)全八册。 弗洛伊德的传记可以看欧文·斯通的《心灵的激情》(上、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该书属于传记小说,内容翔实而且可读性强。另一本比较注重阐述弗洛伊德思想的传记是由高宣扬编著的《弗洛伊德传》(自华书店,1986),这是繁体版,不容易买到。不过,现在网上倒是随处可以下载此书的简体版。目前市面上还可以见到更多新的由国人写的弗洛伊德传记,不过这些新书并没有引入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基本上是以前材料的重新组合,内容相差不大。 要想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认识,还可以读几本介绍其思想的著作。查尔斯·布伦纳所的《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与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述明确贴切,在同类书中极为难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阐述了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书虽写于上世纪30年代,却仍不失其价值。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是荣格几篇文章的合集。《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1),《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出版时间都较早。前者是荣格的演讲集,是了解荣格前期思想的不错的入门书。 荣格传记以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为最佳。《荣格的生活与工作——传记体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98),作者芭芭拉·汉是荣格的女弟子,仰视的成份多了些。另有刘耀中著的《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东方出版社,1996),温森特·布罗姆著文楚安译的《人与神话》(新华出版社,1997)可作参考。 相对于引入荣格本人著作的薄弱,介绍荣格思想及荣格分析学派的著作引入则极为可观。成系统的如东方出版社1998年推出的"曼荼罗丛书",包括《大母神》等八本。另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点金石丛书",包括《荣格之道》等四本译著。阐述荣格思想的书籍较近的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荣格神秘心理学系列"。目前已出四本,其中施春华先生《神秘的原型》一书非常出色,书中对荣格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原型概念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另外,这类书还包括《人格阴影——起破坏作用的生命力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荣格心理学与佛教》(东方出版社,2004)、《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商务印书馆,1996)。后荣格"原型心理学"开创者詹姆斯·希尔曼所著的《破译心灵》(海南出版社,2001),阐述了他有趣的"橡实理论",并探讨了"命运召唤"这一令人激动的主题,很有启发意义。而《荣格崇拜》(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一书作者理查德·诺尔站在荣格的批判面,试图展示"历史上真正的荣格",其新颖的观点曾在荣格研究中引起强烈震撼。 《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7)是阿德勒最有影响的著作,在国内曾被多家出版社出版。较近的阿德勒译著有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理解人性》(2004)。 弗洛姆的重要著作在上个世纪就几乎出全了。如《逃避自由》(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等。 近几年,霍妮的著作推出不少。贵州人民出版社"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中收入了她的《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2004)。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出过几本有关霍妮的重要著作,如《我们的内心冲突》(1998年)《精神分析新法》(1999年)《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96),后者是霍妮晚年代表作,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与命运的交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一书则是使用霍妮的理论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作的崭新阐释,很有启发性。《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1997),是对霍妮的人生经历、内心冲突、思想演变的全面审视,实为了解霍妮及其思想的不可多得之作。 自荣格、弗洛姆等后,精神分析又有许多新的发展。《后现代精神分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是诺曼·N·霍兰德的论文集,充分体现了精神分析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后现代精神分析的思想魅力。《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从总体上介绍了近几十年来现代精神分析的进展和脉络。 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在其后,行为主义得到不断发展,以斯金纳最有影响。不过,行为主义的著作在国内出版不多,而让普通读者感兴趣的就更少。《行为主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是华生对其行为主义观点的最好概括。《超越自由与尊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是斯金纳很有影响的一本普及性读物。书中从行为主义原理出发,提出关于社会设计的许多设想,认为社会里公民们的行为最好按各种有计划的奖励(强化)体系进行塑造与控制。此书受到猛烈的批评,也受到一些赞扬。《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一书既有对行为主义原理的系统阐述,更佐之以生动实例说明原理的应用,理论与应用结合很好,是了解行为主义的很好选择。 有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著作,有一本非常好的选集《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可惜此书似无新版。《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华文出版社,2002)与《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则都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重要代表人物马斯洛的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有关马斯洛的传记有《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华夏出版社,2003;改革出版社,1998)。《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是国内全面系统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专著。《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一书介绍了弗洛伊德、斯金纳、与罗杰斯的学说,书不厚,介绍简捷明了,可作了解这三方面的不错的入门书。 除上述三大势力外,认知心理学于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在这方面,有最新引入的《认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国内王苏、汪安圣等编的《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是比较流行的一种。 对西方心理学的各种流派的发展,国内出版了一些综述著作。如高觉敷主编的《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叶浩生主编的《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郭本禹主编的《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此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000年间推出"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丛书,共分15册,对20世纪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中15位代表了20世纪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各个流派和不同发展方向大师人物做了评价,从中亦可一窥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国内出版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类书籍已比较可观。这方面的案例类图书以《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为首荐,此书收入了西方心理学大师的一些经典心理咨询案例,值得认真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书内容也都很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一套"心理保健与治疗丛书",作者系德国著名心理医疗医师佩塞施基安,包括《天堂与地狱》等四本,介绍了他的积极心理治疗法。心理咨询类科普读物则以《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为首选,该书记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实习期间经手的10个心理咨询个案,以生动的文笔对咨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由此导致的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不适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对心理自助读物的巨大需求。这方面的书籍也非常之多,我这里仅列出部分书目:《减压》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你被压力压扁了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放慢生活的速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精神健康系列"(三联书店,2003,包括《不要恐惧抑郁症》等4本),等等。总的来说,这方面图书数量实在是太大了,其内容、主旨、特点也各有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的介绍。还有大量的成功学、励志类的图书也包含不少心理学的内容,但我更愿意把它们单独列为一个图书门类,本文也就付之阙如。 此外,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图书,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2004,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共6册)。 爱作为一个有魅力的字眼,与它有关的心理学书籍颇受市场青睐。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另一本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罗洛·梅的名著《爱和意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更为大众化的读物有:《爱是一种选择》(团结出版社,2000)、《是真爱还是迷恋》(海南出版社,2000)、《爱情方程式》(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你真得懂得爱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罗曼蒂克心理学》(文汇出版社,2003)等。 释梦类书籍也是受欢迎的一类。这方面的入门书推荐《梦:内心的声音》(京华出版社,1996),此书虽薄,但对了解如何通过精神分析释梦却有清晰的介绍。王溢嘉所著的《夜间风景梦》(远方出版社,1998)一书有对各种释梦理论的总结,很值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毕淑敏最近出版了《心灵7游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作者在书中发挥了她从医、写作、读心理学博士班、创办心理咨询所等多重知识经验,用散文的笔法给读者开出一道心灵保健处方。读者可以通过完成书中的游戏进行自我心理分析。 在心理学书籍出版方面,许多出版社讲究规模效应、系列效应,于是有了多套大型心理学丛书的问世。 "20世纪心理学通览"(浙江教育出版社)这套丛书以20世纪心理学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派、一家、一人、一说为选题原则,涉及心理学历史中的各种流派。选取20世纪心理科学领域中主要学派创始人或代表者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全面反映世界心理学及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成果,展示世界心理科学的学术发展脉络,是我国迄今最系统全面的世界心理学名著译丛。此套丛书从启动至今,几年的时间中已包括:《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等约30本,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世界心理学名著译丛。 "世纪心理学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这是浙江教育出版社致力于心理学理论书籍而推出一套涵盖20世纪世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大型丛书,作者系海峡两岸的著名心理学专家,其内容涵盖面极广,既有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史等基础分支,也包含有管理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众多的应用心理学分支,目前已有20多种书推出。这类书可基本代表两岸目前的心理学学术水平。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套丛书以名家名篇为取材对象,以学术性和权威性为入选标准,集中体现了各心理学家的学术观点和理念。其学术品位很高,目前已推出20本,重印12种,印刷达21次。内容涵盖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普通和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当今心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构思浑宏,规模巨大,涉及范围广泛。 "心理学丛书"、"新向导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心理学丛书分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导读、实用心理几大系列。新向导丛书则分为大众心理、儿童教育、素质教育等系列。这两套书尤其是前者在心理学爱好者圈子中有比较大的影响。其中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更是国内引入的同类书籍中最成系统也最有影响力的一套。 "应用心理学书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是一套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担任主编,组织我国应用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共同撰写的专著型教材,目前暂包括《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12部。这套书系在选题中针对目前国内外应用心理学领域发展较快、较成熟的几个学科,切合实际地介绍了目前应用心理学的热点和焦点

目前国内所拥有的全部心理学学术性期刊如下:1、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期刊有三种:《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心理学进展》(原名“心理学动态”)前两种为我国心理学界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际心理学权威索引《心理学文摘》的来源期刊。后一种主要刊载心理学各领域最新进展的综述性论文。2、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刊物也有三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健康心理学杂志》顾名思义,此三种杂志刊载的文章绝大部分为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以及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作者大部分的单位都在医疗卫生机构。3、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的杂志有两种:《社会心理研究》和《社会心理科学》 此两种刊物均无公开发行的CN刊号4、由中国心理学会所属的专业委员会或由省级心理学会主办的刊物有四种:《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探新》和《四川心理科学》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心理学》,不过这是一种复印国内1000多种刊物上的重要心理学文章编辑而成的月刊。有关工效学的杂志也有一两种,还有心理学的通俗性杂志,如《大众心理学》、《心理世界》等。

《心理学导论》

  • 索引序列
  •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
  •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呢
  •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专著类型
  • 当代儒学期刊有哪些
  • 当代心理学期刊有哪些专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