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nbsp;〔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nbsp;Abstract:Thisnbsp;thesisnbsp;discussesnbsp;thenbsp;characteristicnbsp;ofnbsp;networknbsp;bsp;Thenbsp;authornbsp;pointsnbsp;outnbsp;thatnbsp;thenbsp;traditionalnbsp;communicationnbsp;theorynbsp;can‘tnbsp;properlynbsp;explainnbsp;thenbsp;networknbsp;communicationnbsp;phenomenonnbsp;andnbsp;thereforenbsp;anbsp;newnbsp;networknbsp;communicationnbsp;mustnbsp;benbsp;bsp;Thenbsp;researchnbsp;object,nbsp;researchnbsp;actualitynbsp;andnbsp;futurenbsp;ofnbsp;thenbsp;networknbsp;communicationnbsp;theorynbsp;havenbsp;beennbsp;discussednbsp;innbsp;thisnbsp;bsp;Keynbsp;word:Networknbsp;communication,nbsp;Internetnbsp;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nbsp;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nbsp;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nbsp;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nbsp;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nbsp;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nbsp;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nbsp;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nbsp;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nbsp;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nbsp;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贸易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营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营销已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 21世纪企业竞争的焦点。但是,对网络营销的绩效 却往往缺乏系统的评价与控制,即使进行评价也往往是侧重某些方面,难以反映网络营销绩效的全貌。目前网络营销已开始被我国企业采用,各种网络调研、网络广告、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网络营销活动,正异常活跃地介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去。  1 研究网络营销的意义和目的网络营销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  1互联网革命中网络营销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型的商务概念。网络是一种新媒介或新分销渠道,可以代替或至少补充现存传统的分销方法。网络的演变是快速巨大的,网络营销活动将使我们把市场营销理解为“完整的价值提供过程,并超越公司内部传统的分工界限”,网络同时还简化和缩小了所有类型的组织,而且让我们更进一步扩展市场营销的概念,使其成为企业可以不断改进和协作完成的一整套工作能力而非孤立的职能单位。  网络营销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企业营销的重要方式。在美国,有超过 40%的企业在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业务,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的全球 500强几乎全部在网上开展营销业务。全球互联网上交易额1996 年为 30 亿美元, 1997 年 134 亿元美元,年为 313 亿美元,预计 1999 年将达到 710亿美元,2000 年将突破 2230 亿美元,到 2010年网络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 42%。网络营销极具发展前景,必将成为 21世纪的企业营销主流。  互联网意味着低成本,意味着机会,全球一体化,服务个性化,开放互动和平等,它引发人类社会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互联网革命将使中国获得与世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机会,而这场革命的迟到者将会彻底地丧失时机。这一点与工业革命可在不同国家先后演进截然不同。  2研究网络营销的目的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个飞跃,其影响不会仅仅停留在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上。由于某些因素的改变,尤其是供应链的缩短、市场核心的转移、各方面管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改革自身、重新适应新环境、迅速投入新环境的最佳契机,体现在电子商务中最直接的应用就是网络营销,而网络营销最直接地改变着传统经济形态,最深刻地改变着企业运作方式。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使企业从网络中获取巨大的资源和潜力,企业将拥有全球的市场,同时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商业经营模式转型带来的冲击、机遇和挑战。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网上购物始于 1999年。这一年先是 8848网上超市震撼登场,接着是拍卖网站接踵而来,加上轰动一时的“网上 72小时测试”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网上购物已走入网民生活,而起催化剂的是招商银行一网通的推陈出新和有 70多家商户加盟的招商网上商城的正式启动;在 1998年,中国银行便推出了网上购物服务,招商行的市场触角和行动似乎更为敏锐和快捷,加上成功地市场宣传和网上购物幸运抽奖活动,为 1999年的网上购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 2000年中国政府和企业上网工程的全面启动,无疑证明了政府及企业对网络的巨大资源和潜力有了一定的重视和开发。从这些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目前网络营销已开始被我国企业采用,网络营销势必将成为 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主流。  研究网络营销的目的就是要求企业把传统经营模式与电子商务网络模式紧密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以网络带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在 21世纪更方便、更快捷、更具有信息化的特征,使网络成为我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  3网络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的明显优势1网络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无时间版面约束、内容详尽 ,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效率,增强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效果,降低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成本。  2网络营销无店面租金成本,且有实现产品直销,能帮助企业减轻库存压力,降低经营成本。  3国际互联网覆盖全球市场,通过它企业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任何一个市场。尤其是世贸组织第二次部长会议决定在下次部长会议之前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网络营销更为企业架起了一道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渠道。  4在网上,任何企业都不受自身规模的绝对限制,都能平等地获得世界各国各地的信息及平等地展示自己,这为中小企业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发展空间。利用互联网,中小企业只需花极小的成本,就可以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全球信息网和贸易网,将产品信息迅速传递到以前只有财务雄厚的大公司才能接触到市场中去,平等地与大企业进行竞争。从这个角度看,网络营销为刚刚起步且面临强大竞争对手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武器。  5网络营销中公平、公正、公开的经营特色,体现在销售和服务的价格、质量等方面。网络营销能使消费者拥有比传统营销更大的选择自由。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快速寻找所需的商品,并进行充分比较,有利于节省消费者的交易时间与交易成本。  此外,互联网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与消费者一对一的沟通。  6准确高效的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并非只是通过网上直接销售一种形式,利用网络开展服务和技术支持同样是一种营销形式,而且是极具魅力的一种营销形式。比如在互联网上企业提供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产品咨询服务、顾客咨询服务、技术使用指南、顾客意见收集和反馈、产品质量指标、质量监督等等服务。  2 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 为,网络营销起步较晚,直到 1996 年,才开始被我国企业尝试。 1997年,江苏无锡小天鹅利用互联网向国际上八家大型洗衣机生产企业发布合作生产洗衣机的信息,并通过网上洽商,敲定阿里斯顿作为合作伙伴,签定合同万元;海尔集团 1997 年通过互联网将 3000台冷藏冷冻冰箱远销爱尔兰,至 1999 年 5 月 12日,该公司累计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共 11298次,接受并处理用户电子函件 3600多封,访问人数由去年同期平均每天 2300 人次扩大到现在平均每天 27000人次,并有 20%的出口业务通过互联网实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不少商业企业也纷纷在网上开设虚拟商店,全国网上商店已达 100家左右。目前网络营销已开始被我国企业采用,各种网络调研、网络广告、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网络管销活动,正异常活跃地介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经国家信息中心有关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有 8万余家企业已加人互联网涉及网络营销,其中以计算机行业、通讯行业、金融行业较为普遍,计算机行业占 34%,通讯行业为 23% ,金融行业为 11% , 其他为 32%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具体表现在:  第一,网络竞争意识不强,对网络营销认识不清。绝大部分企业还只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这一虚拟市场对赢得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把网络看得过于神秘,总以为只有工程师、电脑技术人员才能使用这一高科技产物。  第二,上网企业数量少,分布不均衡。目前,国内企业上网总体雷声大,雨点小,全国 560万家企业(含乡镇企业)中,上网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五 5%,且集中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几个大城市。上网企业数量少,测览的客户就下降,网络给企业创造的效益就减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网络利用率不高,营销方式单一。大部分上网企业的网络营销只仅仅停留在网络广告与网络宣传促销上,而且最终促销也只是将企业的厂名、品名、地址、电话挂在网上而已。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域名网址,并利用其对企业形象及产品作具体、系统介绍,网络利用率低。甚至有不少企业上网是为了赶时髦、追潮流,把网络仅当作一种方便快捷价廉的通讯联络方式。网络调研、网络分销、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服务等营销活动,涉足者寥寥无几,网络对企业营销的巨大优势与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第四,网络营销产品少、范围不广。目前,我国企业网上营销的产品主要集中于电脑及其配件、软件、图书、汽车等有限的几类特殊产品,面向大众的服装、食品、日用品、家电等上网的商品甚少。  第五,网络营销策略水平不高,效益不佳。对网络营销这一特殊营销方式的营销策略缺乏系统研究,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营销策略。不少企业还只能沿用过去传统实体市场营销策略,网络营销效益不高。据悉,目前全国开通网上购物的商业企业,迄今尚无一家盈利,不少网上商店开张不久即宣布倒闭,少数几家也是依靠现时的实体商场的信誉而勉强维持。  2我国网络营销中出现的问题1从整体看,网络营销并未取得应有的效益从整体看,我国目前的网络营销并未取得应有的效益。据有关人士分析,在中国开展网络营销理应节省 76 59%的交易费用,但实际上只节省了 61%的交易费用。这说明中国网络营销的效益潜力只发挥了 6%在近几年的电子商务热中,我国兴办了不少电子商务网站。但相当一部分电子商务网站走的是“大肆炒作——吸引公众——争取广告——上市圈钱”这样一条路子,并没有在扎扎实实地搞好商务上下功夫。由于网上交易量太少,其收入不足以维持日常的运转,大多数网站不得不依靠外来的资金投入(俗称“烧钱”)就是说,我国的电子商务中存在不少泡沫的成分。 2000年下半年以来,在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迅速下降的影响下,我国不少互联网企业出现了生存危机,裁员、倒闭接踵而至。  在我国,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最大使用者。而据调查,政府部门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有近 80%处于封闭状态。虽然许多政府部门花费大量资金,开启了政府网站,但相当数量的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陈旧,特色欠缺,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窗口的基础作用。  2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虽然发展很快,但在许多方面(包括普及程度、技术管理、通讯速度、资费水平、安全保密等等)仍远不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1999年我国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的计算机只有 78台。由于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低,上网率更低,在家上网者主要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和青少年学生,再加上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费用高、速度慢,安全性不高。因此,难以形成对电子商务较大规模的最终有效需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据对重点企业的调查,我国重点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不充分等问题。  虽然有 74%的重点企业建立网站或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主页,但网站质量较好的仅有 28%,且行业和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累计仅占总资产的 3%,与发达国家大企业 8 % -10%的水平相距甚远。  我国信息产业整体技术落后,尤其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和技术。据对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在企业主要信息化装备的配备中,境外品牌的产品和技术占有绝对的市场垄断地位。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信息产业与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  3 社会公众对网络营销的安全与可靠性存在疑虑网络营销本身的运行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们固有的消费与购物方式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国际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种种风险。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转型期,市场还很不成熟,社会信用体系很不健全。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坑蒙拐时有发生,互相拖欠相当普遍,交易行为缺少必要的自律和严厉的社会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网络营销有相当的风险。在网上交易中,如何保护企业的商务秘密,如何确定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和可靠性,如何保证交易达成后的不可否认性和不可修改性,如何保证网上支付的安全?网上交易发生纠纷怎么办,如何取得满意的售后服务等等。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和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信心和热情。再加上传统购物观念对消费者的束缚,都会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  4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和金融体系支撑不足应当指出,即使在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单纯依靠网络也无法完成商务活动的全过程。  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实物商品必须借助于其他运输工具送到企业或消费者手中,才能满足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发达国家的货物配送体系社会化程度高,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可以将配送任务交给专门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去完成,既安全快捷,费用也比较低廉。在我国,目前货物配送体系尚不完善,快递业务尚未充分开展。不少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不得不自办快递业务,不仅无法覆盖较为广阔的区域,而且费用较高,配送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影响企业效益和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意欲。网络营销虽然缩小了企业之间的信息虚拟市场的竞争差距,但对企业的物流水平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拥用全国物流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物流能力不强,效率不高,不能及时与网络用户实体交流,已成为阻碍其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因素。高层次的电子商务还需要有相应的安全高效的电子化金融服务相配套。目前我国金融水平和电子化程度不高,现阶段绝大部分的电子商务只能做到“在线浏览,离线交易”,无法进行“网上支付”。网络分销也成了一种“网上订货、网下付款”的一种交易方式 ,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分销的效率。这对于提高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效益和水平是不利的。  3 发展我国网络营销的主要对策1大力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事业1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搞好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必须更新企业经营观念,改革企业经营管理,建立起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政府要为企业信息化做好组织工作,制定好发展规划。  开展电子商务的示范工程,积累经验。首先,在一些管理特点比较适合电子商务发挥长处的领域中推行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应选择条件成熟的行业,国家优先发展的行业,例如银行、民航、证券、外贸、连锁店、软件、出版物和影视产品等。 让这样的行业先行动起来,获得成功,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去带动其他的企业。其次,对那些经济比较发达、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领导重视、对电子商务有需求和有效益的地区,特别是一些有条件的沿海省市。以及内地的少数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应鼓励他们不失时机地发展各种方式的电子商务,发挥其示范效应。以便向其他地区推广普及。第三。采取在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的结合中逐步扩大电子商务比重的做法,电子商务解决不了的问题先由传统商务解决,这样电子商务的起步和发展将会容易一些。  2加强物流配送系统的建立发展网络营销,必须物流先行。国外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面有着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物流中央化的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主,突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模式。我们应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发展电子商务的方向和目标。重点发展 B to B(互联网上商家到商家的电子商务模式),积极推动 B to C (互联网上商家到顾客的电子商务模式 )。企业应设计和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物流平台并对物流平台有科学的管理。鼓励和倡导发展第三方物流。  3解决好网上支付问题网上支付问题解决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策略:①在技术标准上应该具有战略眼光,不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网上支付安全认证中心,而且努力和国际标准接轨。②及早立法,确定网上银行的资格认定,规定网上交易的权利和义务,并严厉打击黑客犯罪行为,将网上支付纳入到一个安全的、可预测的法律框架之内。③由政府牵头,各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响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体系。  2加快建立和建全网络营销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网络营销的立法与监督,规范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的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制订鼓励、扶持网络营销发展的优惠政策,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对网络营销的发展也要科学的规划,统筹安排,即要防止畏缩不前,又要避免不顾客观现实条件的急躁冒进。  3为网络营销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加快电信产业的发展以打破电信行业垄断经营的局面,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电信服务质量,调低电信的资费标准,使网络消费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使网络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为网络营销创造人气基础。加快改善网络硬件设施,改变低水平设施与高水平收费的现状,在尽快打破制约网络营销发展的技术瓶颈的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性方面的工作。为网络营销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4打破传统购物观念对网络营销的制约千方百计打破传统购物观念对消费者的束缚。  网络营销不仅是对企业经营理念的革命,而且也是对消费者购物观念的革命。据调查 39%的人认为网上商品无实体感,对其质量不放心,而宁愿选择自己去市场中购买这。种眼见为实的传统购物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消费者对网络营销这一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制约了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所以必须强化对网络营销在我国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与公众对网络营销的认识,消除他们对网络营销的陌生感,神秘感,增强对网络营销的信任感。引导广大消费者改变过去眼见为实的传统购物方式与购物习惯,使其从心理上接受网络营销,以达到为网络营销形成较大规模的最终有效需求的目的。  5真正认识到网络营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潜力效益充分认识发展我国网络营销对经济的发展作用及抢占网络信息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有利时机,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政府及企业必须对互联网蕴涵的资源和潜力优势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从而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络整体水平以强化我国的信息化基础。  广泛开展对网络营销的学术研究,不断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营销新方式与新策略。企业和政府对互联网络应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应用: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最大使用者,要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窗口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应尽快尽早地申请和注册自己的网址域名,并加强对网址域名的宣传,努力树立网络形象,并要确定适合网络营销的产品,采用低价的策略吸引消费者。网络营销的成功离不开优质服务的支撑,所以企业要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建立服务质量信息系统,改进服务流程。  还要切实提高自身物流能力,大力培养网络人才。  同时要整合其他营销手段,不断提高网络营销的水平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旗林,黎志成。网络营销的策略探讨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3)。  [2] 司林胜。网络营销绩效评价研究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   [3] 刘新武,祝伟明。网络营销现状及改进策略 [J]企业经济,2005(1 1)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集刊投稿经验总结

20世纪90年代早期,耽美文化传入我国大陆地区,并在21世纪伴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开始广泛流行开来。目前,它已成为在我国大陆青少年女性群体中传播甚广的一种亚文化。 耽美文化的流行,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它满足我国广大青少年女性心理需求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日本动漫对她们“文化殖民“的影响,以及网络色情对她们带来的的不利影响。 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位于大陆地区的耽美文化传播现象,重点研究耽美文化在我国大陆地区得以广泛流行的原因及其在我国互联网中的传播现状。 本文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对相关概念的界定、文献回顾,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简要介绍耽美文化在日本和我国内地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通过结合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因素来解析耽美文化在我国流行的原因:从国际层面来看,这是日本动漫对我国进行“文化殖民”的结果;从国内层面来看,这是符合我国受众心理需求和当代国情的结果。 第四章主要是通过分析耽美文化在我国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传播特点来了解目前眈美文化在我国互联网上的传播现状,包括社区中信息和成员的特点,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等。

新闻传播类的,有新闻传播科学这本

同学你好,我本科学过这个专业,我今年刚考上传播学研究生,这是我为你整理的答案。 本专业具有文科、理科、工科相交融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信息科学知识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受到新闻与信息传播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深厚的文字和文化功底以及一定的科研和交往能力。 本专业毕业后,学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知识; 2.掌握信息科学、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 3.掌握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采集组织、编辑加工、多媒体制作与处理、传播管理等技能; 4.了解新闻传播、网络信息传播的道德与法规; 5.了解传播学以及信息传播业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6.掌握文献检索能力、资料查询的方法和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以下是专业性的答案: 网络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网络传播活动的系统学科。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网络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学的学术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网络传播分类与大众传播有近似之处,可以分为:信息传播(如BBS,新闻,告知),网络广告传播(或网络行销:利用网络为平台进行广告活动。如商业传播类mini-site,Banner旗帜广告等),网络商品交易(利用网络为媒介,传播商品信息以及提供渠道)以及网络文化艺术(包括公刊发表和平民自发的点对点传播及块面复制,如原创flash综合动画,风格统一互动的在线留言板等)。网络传播学是一种科技社会学的新媒体延伸。 网络传播专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一门新学科。全国至2000年已有7所高校设立或将要设立网络传播专业,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亦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新热点。全国一线新闻传播学院都纷纷关注网络传播的研究,自华中科技大学在1998年创办全国第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班后,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4月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网络传播学院,清华大学传播系开设了新媒体研究专业,招收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已在新闻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网络传播课程。武汉大学在报纸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及广告学之外,准备新开设网络传播专业。除网络传播专业或方向外,高校也开始建立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如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等。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报告

一、实习目的 1、训练我们从事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巩固和运用我们所学的各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知识,训练观察、分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3、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4、培养我们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 二、实习时间 2009年6月—8月 三、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四、实习单位 XXXX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五、实习内容学校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学校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展示全校师生才能,加强对校外联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阵地。学校网站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因此,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同心合力把学校网站建设好。我就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网站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广大已经或正准备建设学校网站的学校有所裨益。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的意义) 学校网站是学校对外的窗口,网站作为信息时代的代表性产物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传播性等特征适合成为学校面向外界的平台。在这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本校的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学校网站不仅能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你学校,更可以让世界了解你学校。 学校网站是教学支持服务的需要,学校网站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使得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学校网站也是教师的教学研究室,它为教师提供了研究探讨的平台可以有效降低教研成本极大的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学校网站可以及时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观念以及师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宣传校内的好人好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角度出发,以实际的事例来展示学校的校貌。网站的方式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可以用文字、图片、影像的方式来表达,一些好的报导可转载到其它网站上,给学校的宣传起到很好的效果。 学校网站同时为各教研组或教师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通常情况下在校教师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只有下面这几种方式:上公开课、撰写教学论文、发表课件、学校评优等。这几种方式的展示范围一般是有限的,仅局限于本校或本地教育部门,而通过网站形式,教师或教研组便可把自己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二、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 “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门户站的核心内容就是基于WEB建立一个 学校概况、专业介绍、师资力量、招生就业、师生风采、重要文件、信息通知、党团栏目、职业资格证考试、资源下载、图片看点、文件上传、留言、论坛……的平台。主要技术采用数据库(Access)与ASP编程结合的技术,采用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就是只安装维护一个服务器(Server),而客户端采用浏览器(Browse)运行软件,ASP程序工作在Web服务端,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一个HTTP请求,请求一个asp文件,Web服务器响应该请求并调用ASP引擎执行该文件,当遇到任何与Active脚本兼容的脚本(如VBScript 、JavaScript)时ASP引擎调用相应的脚本引擎解释执行其中的脚本命令,若脚本中含有访问数据库的请求,则通过ODBC连结后台数据库,由数据库访问组件ADO(Active Data Object)执行访库操作,最后,ASP依据访库的结果发送到客户浏览器。由上述可知开发西部高校课件合作开发平台从技术上分析是可行的。 经济可行性 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是对开发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做评估,即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超过开发和维护所需要的费用。我校网站从开发初期至完成约开支药用20000左右(包括软件、硬件费用)。但日后它间接或直接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我们的开支。三、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以IIS来架设站点的WEB服务器,主要运用到的开发语言工具:VBScript、javascript脚本、html语言、Dreamweaver、Photoshop 、Acess、Flash 。四、网站开发 网站系统分析 1网站立项 当我们需要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时,就要对建立学校网站这个项目立项。较好的做法是成立一个专门的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学校网络管理员、设计员、信息员。 需求说明书 要建立一个网站,首先要明确学校网站建设的意义和需求及校园网所能提供的功能和内容。必须让每一位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校园网能够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其次可采取与领导交谈、下发问卷调查表等方式了解学校领导和教师希望校园网提供的服务和内容,网管要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进行认真的分析,编写一份详尽的需求说明书。把好这一关,可以杜绝很多因为需求不明或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和网站建设失败。需求说明书要达到如下标准:正确性、可行性、必要性、简明性、检测性。 作为国际互联网站点,每个不同的网站将满足网络用户的不同需求。学校网站所面对的对象是广大教师和学生,所以,教师和学生和一些渴望了解学校基本情况的人群的需求就成了本次设计的实际需求。在对网站进行设计制作前,有必要对需求进行仔细分析。 网站总体设计 在写出需求说明书后,并不是直接开始制作,而是需要对网站进行总体规划、详细设计,给出一份网站建设方案。总体规划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主要确定: ● 网站需要实现哪些功能; ● 网站开发使用什么软件,在什么样的硬件环境下进行;(“上文述过”) ● 需要多少人,多长时间;(10个人左右。历时3个多月) ● 需要遵循的规则和标准有哪些。(学校类网站要求清晰、简洁、实用) 同时需要写一份总体规划说明书,包括: ● 网站的栏目和板块;(学校概况、专业介绍、师资力量、招生就业、师生风采、重要文件、信息通知、党团栏目、职业资格证考试、资源下载、图片看点、文件上传、留言、论坛……) ● 网站的功能和相应的程序; ● 如果有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 网站的交互性和用户友好设计。网站建设方案 在总体设计出来后,一般需要给出一个网站建设方案。网站建设方案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学校情况分析;(我校是国家级重点职校,同时我校规模较大,学生多) ● 网站需要实现的目的和目标即服务对象;(作为国际互联网站点,每个不同的网站将满足网络用户的不同需求。学校网站所面对的对象是广大教师和学生,所以,教师和学生和一些渴望了解学校基本情况的人群的需求,就成了学校网站设计要满足的需求) ● 网站形象说明;(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门户站) ● 网站的栏目板块和结构;(已述) ● 网站内容的安排,相互链接关系;(统一分类显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新闻类、公告类、图片类、通知信息类、其他类;同时又可以按专题划分,也可以按部门划分) ● 使用硬件,软件和技术分析说明;(通常来说,如果学校资金不宽裕,网站规模不大,可以采用租用网站空间的办法,不仅价格比较低,而且空间提供商对服务器都有专业人士维护管理,对学校网站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不高,比较方便。对于资金比较充足的学校可以考虑购买专门WEB服务器、租用专线上网的方式,由于是自己管理服务器,这样以后在网站建设方面就可以更加自由。由于我校是国家级重点职校,同时我校规模较大,学生多,规划的网站内容庞大,技术方面又有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所以最后决定采用专门购买网站服务器、专线上网的方式。硬件系统确定后,软件系统显得更加重要,它的功能是否完备,使用是否方便,程序编写是否安全,等等,直接关系到网站建设的成败,为此我校决定让本校技术人员自制研发。) ● 开发时间进度表;(历时3个月左右,第一个月分析与立项,第二、第三个月开发与调试) ● 维护方案;(采用“技术人员管理+信息员管理”的方式进行维护与管理) ● 制作费用。(从建设初期至完成包括:设计费用、购买服务器费用) 当方案得到学校领导和项目组大多数人员的认可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动手制作网站了。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作,需要进行详细设计。 网站详细设计 总体设计阶段以比较抽象概括的方式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把解决方法具体化。 整体形象设计 整体形象设计包括标准字、Logo、标准色彩、广告语等。 首页设计包括版面、色彩、图像、动态效果、图标等风格设计,也包括banner、菜单、标题、版权等模块设计。首页一般可设计1~3个不同风格,完成后,供学校领导网站制作组进行选择。(我校当时可供选择的风格有两种:红色为主、蓝色为主,最终经过项目成员的集体选择最终我校选择“蓝色为主”的风格) 页面风格设计 页面风格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简洁、明了、清晰、实用,让用户达到一目了然的感觉。 颜色调配设计 考虑到校园网站是教学网站,颜色既要体现出严肃性,又不能过于死板。所以应采用淡蓝色为主兼淡黄色。 网站调试方案 对于网站调试,尽量采用边制作边调试,即采用本机调试与和上传服务器调试的方法,因为网站在单机和服务器上运行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很有可能在上传服务器之后,出现在单机上不能浏览的一系列问题。观察速度、兼容性、交互性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记录下来。 人员分工 对于学校网站制作人员的分工,可按照专业对口、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学校领导负责对人员的调度和安排,内容材料的把关;学校网管负责协调各制作人员的工作,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问题并完成整个网站的调试工作;设计是整个网站的美工,对网站的Logo、版面划分、色彩搭配进行统一规划和制作及程序设计;各科室人员负责网站制作素材和内容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开发制作 到这里,各网站制作人员就可以全力进入开发阶段,需要提醒的是,测试人员需要随时测试网页与程序,发现Bug立刻记录并反馈修改。不要等到完全制作完毕再测试,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领导和网管需要协调和沟通各制作人员的工作。 最后,将制作中的有关文档存档,并另行写出一个校园网站使用说明文档。至此,网站项目建设完毕。五、网站的运行与维护阶段 学生是学校网站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 现在的学生很喜欢上网,他们又交际广泛,而且毕业后将走向全国东西南北,所以动员学生参与到学校网站建设中来,无论对丰富网站内容、提高学校网站的点击率还是扩大学校网站的影响都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为吸引学生参与网站建设,我校在网站上显示了一些同学的优秀作品,我们下一阶段的计划是:以学校网站为平台举行计算机技能大赛作品展示;举行网络美文比赛等。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以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学校网站要有强大的生命力,资源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校网站的资源建设主要从下述两方面着手:首先做好学校自身资源(采用“技术管理员+信息员”的管理方式进行资源的发布与管理);其次,努力搞好与国内优秀网站的合作,再次报道一些最新的国内外新闻。 加强“新闻” “信息通知” “图片看点” “师生风彩”的资源发布,让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校园动态 这些栏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观念以及师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情况等。经常关注这些栏目的,除了在校师生外主要还有以下一些群体:一是已经毕业的校友。他们关心学校的发展,所以会经常“回来”看看。试想,如果一位已经工作几十年的老校友再“回到”母校能看到自己当初的照片依然还放在学校网站上,那种心情是何等的激动——母校还没有忘记他们;二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他们需要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基于以上原因,现在在学校各类活动中所拍的照片,只要不是太差的,我都会把它们分类放在“图片栏目”内。因为我相信:今天的新闻或图片将是明天的历史。为此我也很自豪,因为我在记录着学校的历史! 多作宣传是提升网站知名度的必要手段 “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必要的宣传手段,再优秀的网站也可能被埋没。作为一个学校网站,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宣传手段外,我认为还可以做以下的宣传工作: 注册搜索引擎,让别人能搜到你。一些著名的搜索引擎或网站如雅虎、Google、搜狐、网易、百度、新浪等都有网站登录功能,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网站在他们的网站登录网页进行注册,这样网络用户在查找相关资源时便可轻易地搜索到我们的网站。 到一些优秀教育网站“做广告”。我是指免费广告。比如说我就曾登录一些知名教育网站的论坛栏目发贴,向这些网站的用户介绍本校网站。还可以以一个普通用户的身份向网友介绍学校网站。这样,既不损人又可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3.和一些健康的网站交换友情链接,也是提高网站点击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加强监督管理,杜绝网站不良信息 为了杜绝网站不良信息,我们除了在技术上对服务器进行安全配置以防止黑客或病毒外,还对网站内容特别是动态栏目内容加强监督管理。学校网站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对信息的监督和过滤是非常必要的。过滤是通过网络技术防止某些内容出现在网站上,这相对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监督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六、实习体会 三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践出真知,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期两周的上机实习,我上网查阅了一些计算应用知识并对毕业论文所需的资料进行了粗浅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六周毕业设计作准备,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对于学校的精心安排和指导老师的用心辅导非常感谢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can't properly expla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and therefore a new network communication must be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actuality and future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ory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Key word: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rnet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间界线。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三、什么是网络传播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那么何谓网络传播?�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传播学亦称“传学”,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进行信息交流。(2)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3)组织传播。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4)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20世纪30年代发韧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五、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认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网络传播学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但是,这改变不了网络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由此也可以断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六、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在网络传播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问题,例如国际政治斗争往往会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得以体现,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颠覆活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研究中要运用到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网络传播活动是人的活动,研究中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涉及到经济投入、产出问题,要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网络传播学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七、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前瞻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垮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到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1999年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国外的研究国外不少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著作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NFDA1�、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这些译著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著作,只能说是相关著作,但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国内著作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著作,继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网络传播研究状况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料、网上采访、网上调查等等。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网络传播学研究前瞻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互联网,传入中国,扩展了网络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业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网络新闻学或网络传播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激励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预计网络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参考文献:①匡文波.论网络出版物〔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②闵大洪.电子传媒的数字化浪潮〔J〕.国际新闻界,1997,(4)③闵大洪.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现状及前瞻〔Z〕.“面向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10月15日④明安香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can't properly expla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and therefore a new network communication must be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actuality and future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ory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Key word: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rnet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间界线。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三、什么是网络传播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那么何谓网络传播?�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传播学亦称“传学”,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进行信息交流。(2)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3)组织传播。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4)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20世纪30年代发韧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五、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认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网络传播学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但是,这改变不了网络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由此也可以断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六、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在网络传播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问题,例如国际政治斗争往往会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得以体现,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颠覆活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研究中要运用到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网络传播活动是人的活动,研究中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涉及到经济投入、产出问题,要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网络传播学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七、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前瞻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垮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到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1999年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国外的研究国外不少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著作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NFDA1�、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这些译著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著作,只能说是相关著作,但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国内著作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著作,继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网络传播研究状况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料、网上采访、网上调查等等。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网络传播学研究前瞻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互联网,传入中国,扩展了网络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业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网络新闻学或网络传播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激励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预计网络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参考文献:①匡文波.论网络出版物〔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②闵大洪.电子传媒的数字化浪潮〔J〕.国际新闻界,1997,(4)③闵大洪.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现状及前瞻〔Z〕.“面向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10月15日④明安香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摘自其他网页,符合你的需要请采纳,如还需帮助请继续追问,谢谢。我觉得传播学粗略分的话,有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广告公关理论等。  传播理论主要就是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再拓展就是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的问题,两大流派(经验和批判学派),研究方法。传播的几个层次——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涉及一些现实问题时也很重要。关于传播理论,推荐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视角独特也很有趣,另外要看一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因为网络传播有自己的特点,还融合了人际和大众传播,又与社会意见表达有关联。  新闻理论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比较重要的是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区分新闻与宣传,报纸、广电、网络媒介特性,媒体的双重属性,媒介的功能,媒介与社会、政经文、受众的关系,舆论的特点,媒体的舆论监督的内涵等等。  新闻业务有几大块: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媒介管理)。这几大块都有书对应。采访里面的重点是新闻敏感;写作要搞清各种文体是什么,每种文体写作特点是什么,推荐中传的《新闻写作》,不像其他写作书条条框框,另外重点掌握倒金字塔文体的实务操作,有时会考到;编辑主要是了解编辑工作的特点,编辑和记者的关系,媒介的定位,那些操作性的内容考得少;评论我重点讲一下,评论的书看不看都没什么关系,理论上知道评论的作用即可。一般考试都会有新闻评论的写作,给一段材料,材料不仅有新闻事实也有观点。平常复习要看《南方周末》,特别是评论版,了解如何立论、驳论,展开文章。《南方周末》我在十二月时还在看,十二月是最紧张的,我中午没再休息,坚持每天中午看半小时报纸。如果复习中不注意搜集一些新闻素材,保持一定的新闻敏感,对实务题会很难把握,而实务题分数很多。实务题要做好,关键在日积月累。媒介管理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考的可能性不大。

1;消息首次出现在网络上,并被人发现。2;可能开始有的人不相信或者不注意,但是过程中还是有人转载或者复制,如果信息很震撼的话,那就不可避免的很多人就开始利用这样的信息在各大论坛,资讯等等网站开始发表,越积越多!3;然后由消息所带来的幕后信息就会被有心人挖掘出来!然后利用发表,然后形成一个小型的环!4;然后整个网络整个消息就开始泛滥了!这个就跟做宣传一个样!很简单,但是却威力很大的!网络这东西好也好,坏也是太坏了!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can't properly expla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and therefore a new network communication must be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actuality and future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ory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Key word: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rnet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间界线。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三、什么是网络传播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那么何谓网络传播?�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传播学亦称“传学”,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进行信息交流。(2)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3)组织传播。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4)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20世纪30年代发韧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五、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认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网络传播学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但是,这改变不了网络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由此也可以断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六、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在网络传播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问题,例如国际政治斗争往往会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得以体现,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颠覆活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研究中要运用到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网络传播活动是人的活动,研究中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涉及到经济投入、产出问题,要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网络传播学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七、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前瞻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垮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到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1999年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国外的研究国外不少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著作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NFDA1�、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这些译著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著作,只能说是相关著作,但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国内著作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著作,继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网络传播研究状况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料、网上采访、网上调查等等。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网络传播学研究前瞻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互联网,传入中国,扩展了网络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业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网络新闻学或网络传播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激励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预计网络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参考文献:①匡文波.论网络出版物〔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②闵大洪.电子传媒的数字化浪潮〔J〕.国际新闻界,1997,(4)③闵大洪.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现状及前瞻〔Z〕.“面向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10月15日④明安香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心众网络营销:

  • 索引序列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集刊投稿经验总结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报告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