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1961年大众电影杂志

1961年大众电影杂志

发布时间:

1961年大众电影杂志

莱比锡是个音乐之城,“古典音乐之父”巴赫曾在莱比锡生活了27年,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瓦格纳、施特劳斯等也都曾在这里留下音乐的足迹。姚关荣至今还记得,在他的毕业证书上打的钢印就是巴赫的头像。在莱比锡,姚关荣近乎贪婪地汲取着古典音乐的精华。毕业后,他又进入德国魏玛高等音乐学院,师从世界著名指挥家赫尔曼·谢尔兴。谢尔兴常说:“乐队演奏中出现了问题,责任首先在指挥。”这样的教诲让姚关荣铭记终生。长达6年的留学生涯为姚关荣储备了丰厚的音乐素养,更培养了他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这成为他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1961年,怀着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姚关荣学成归国。他来到了刚刚创立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乐团担任指挥,主要任务是为新出炉的国产影片录制配乐。在这里,姚关荣一干就是24年,执棒指挥新影乐团(后改称中国电影乐团)等交响乐团录制了200多部电影音乐,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被《大众电影》杂志的一篇文章亲切地称呼为中国电影音乐的“执棒人”。当时,在国内像姚关荣这样有欧洲留学背景的指挥家尚属凤毛麟角,年轻的姚关荣意气风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才华,为不同类型的影片配制了大量风格各异的电影音乐。在姚关荣沉着、稳健的指挥下,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对每一部电影的画面衔接和故事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姚关荣指挥配乐的最著名的电影就是《地道战》了,中国有20亿人次看过这部电影,就有20亿人次听过姚关荣指挥的《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和配乐,被写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外,改革开放之前姚关荣指挥录制的著名电影音乐还包括《野火春风斗古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怒潮》、《侦察兵》、《决裂》等。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正值壮年的姚关荣再次焕发青春,作为中国电影乐团的业务副团长和首席指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电影音乐中。他先后录制的作品包括《蹉跎岁月》、《边城》、《寒夜》、《血,总是热的》、《风雨下钟山》、《人生没有单行道》、《心灵深处》等。那时的电影观众一提起电影配乐,就会想到姚关荣。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是姚关荣事业的巅峰时期,他不仅在电影音乐界响当当,而且在交响乐指挥领域也闯出了一块天地。当时姚关荣兼任着中央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他还远赴德国,指挥世界著名的科隆广播乐团上演了“与中国相见”广播音乐会,欧洲媒体盛赞道:“姚关荣的指挥艺术即使按欧洲标准来衡量,也是第一流的。”在当时发行百万册的音乐普及读物《音乐欣赏手册》中,姚关荣被列为“中国当代十大指挥家”之一。然而,1985年,正值事业巅峰的姚关荣却突然南下当时还百废待兴的深圳,成为特区乐团的首席指挥,令京、沪音乐界的同行们大为不解。其实,姚关荣与深圳结缘是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一次他带领上海交响乐团来深圳演出,在飞机上与身边一位乘客攀谈中,他透露了自己希望在交响乐指挥方面多发挥一些才能的心愿。这位素不相识的乘客热情地建议说:“你为什么不去深圳发展呢?那里刚成立了一支特区乐团,很需要人才啊!”姚关荣听了以后颇为心动,到深圳后看到那种朝气蓬勃的景象,更加坚定了他留在深圳的决心。此后不久,他就在当时的市委书记梁湘亲自安排下来到深圳特区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的前身),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区文化建设事业中。那时的深圳特区乐团刚刚成立不久,只有二三十名演奏员,办公地点也挤在深圳戏院对面的一幢小楼中。但姚关荣不畏艰难,亲自四处“招兵买马”,很快将乐团阵容扩大到50多人,终于可以演奏一台像模像样的交响乐了。这样,1986年元旦,深圳终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新年音乐会。然而,深圳特区乐团的发展方向曾经饱受争议,有不少人建议将乐团转为一支轻音乐团,从而在市场中更好地生存。然而,姚关荣坚定地认为,一个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应该坚持古典音乐方向。在他的努力下,深圳特区乐团终于发展成为深圳交响乐团,并在国内外闯出了很响亮的名声。1997年10月,姚关荣和深圳交响乐团出访德国、捷克的六个城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成为首个登上柏林爱乐大厅舞台的中国交响乐团。姚关荣的指挥受到了欧洲观众和媒体的高度评价。 退休后的姚关荣不甘寂寞,曾先后受邀到德国纽伦堡、意大利米兰指挥国外交响乐团演奏正宗的欧洲古典音乐。今年5月,中国爱乐乐团庆祝建团5周年之际,姚关荣和李德伦、黄晓同等著名指挥家同台,指挥这支国家级乐团上演了气势磅礴的《红旗颂》。姚关荣也没有忘记他曾为之奋斗的电影音乐,每次看影视剧时,都喜欢从专业角度品评一番其中的配乐。当下,姚关荣正在不断地温习他曾指挥过的那些熟悉的电影音乐,为执棒11月5日的电影音乐会做最后的准备,他说:“电影音乐是我一生的牵挂,我就是为电影音乐而活的。”

I don't know

兄弟你的问题好多啊,你是个电影爱号者吧

都是大型数据库;SSCI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科学引文索引。。

1981年大众电影杂志

有人购买或邮订过八、九十年代的《大众电影》杂志吗?哪位还记得当时的价格吗

你说的是勇敢者的游戏吧?

有哦一是已经停刊,稀少二是80、90年代该刊发行量本来就少

当时价格是33元

2020年大众电影杂志

百花奖全名大众电影百花奖。是与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并称为中国电影三大奖。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电影奖项,每两年颁奖一次。是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电影奖项之一,此奖创立与1961年,到今年整整举办了三十五届。2020年的百花奖于9月26日晚,在河北艺术中心落下帷幕。设立的相关单位:从名字大众电影百花奖就可以看出,百花奖是由大众来进行评选的一个奖项。所以当时设立的初衷,就是让大众进行评选,群众参与,选出老百姓最喜爱的电影,即为群众将。创立者的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单位:中国电影协会,并由大众电影杂志社主办,在当年,杂志才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通过大众电影,人们可以获得选票,并以此为自己喜爱的电影和演员投票。这个计划产生之初,立刻就得到了当时的领导人的赞同,在党和政府的帮助和推动下,百花奖与1962年正式与政协礼堂颁奖,老舍,矛盾等文艺界的名人们悉数到场。使得这个奖项的影响力到达了顶峰。创立的目的百花奖,取名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两百方针,要求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优秀的电影,并对人的价值观,艺术欣赏水平产生好的影响。同时,通过评选,产生更加优质的电影,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并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通过对演员的评选,表彰演员的付出和奉献,鼓励艺术工作者积极创作,为祖国电影的产业添砖加瓦,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进入大众的事业。

《大众电影》半月刊单价9元全年60元邮发代号2-23;《看电影》半月刊单价8元全年2元邮发代号62-102;《看电影》(午夜场)月刊单价16元全年192元邮发代号62-172;

这杂志没有发行了,推荐可以了解一下《看电影》《DVD》《环球银幕》……任何一本电影杂志,都凝聚着影

2021年大众电影杂志

《第一头牛》,《安妮特》,《记忆》,《驾驶我的车》,《法兰西》,《法兰西派》,《南法撩妹记》,《女孩和蜘蛛》,《算牌人》,《圣母》。这些影片都上榜了,而且也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上榜的影片有《第一头牛》,《安妮特》,《记忆》,《驾驶我的车》,《法兰西》,《法兰西特派》等等,这些影片的质量比较高,这些影片的导演都多次入选手册。

金鸡奖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电影奖项,它已经顺利进行很多年了,获得金鸡奖的演员和影片代表在业内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金鸡奖是一个含金量特别高的一个奖项,很多演艺圈的人都想得这个奖杯,是对演员的一种肯定。

50年代大众电影杂志

物有所值,偶尔回味一下,很有感觉!

截至2021年,大众电影杂志还有。《大众电影》是创办于1950年6月的电影杂志,80年代单期947 万册印量保持了电影杂志一期销售量最高的世界纪录。2014 年《大众电影》杂志携手万达集团全新改版,秉承“电影点亮生活”的宗旨和有料、有趣、有品的编辑风格,《大众电影》以普及电影文化、推动电影发展、引领电影生活为使命,将建立起涵盖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市场调研、行业咨询、电影推广及会务在内的系列产品和服务。《大众电影》特点《大众电影》以“新片评介”、“电影观赏”、“问题讨论”、“电影人物”、“国内外影讯”、“电影史话”等栏目最受读者喜爱,对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了解电影的过去和现状,新片拍摄动向等都起到良好的作用。“银幕上下”、“读者论坛”、“影院人语”等栏目密切了读者、观众与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从1962年起,每年举办电影百花奖,是群众性最为广泛的读者评奖活动。

《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当时负责该刊编辑工作的是上海市电影事业管理处研究室。1952年4月,该刊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编辑的《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北京编辑出版。1957年成立《大众电影》编辑部,由中国电影出版社领导;1960年随同中国电影出版社划归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领导。1962年秋,以印刷原因,与《上海电影》合并迁回上海,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停刊。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大众电影》编辑部编辑,1986年后改由《大众电影》杂志社编辑出版。2014年进行改版,新版《大众电影》预计4月开始进驻万达影院。 《大众电影》在1961年前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创刊号仅发行 1万册,后印数逐年增长。复刊后的1982年,发行量曾高达 950多万册,成为当年国内发行量最高的艺术刊物,受到国内外人士的瞩目。《大众电影》创刊时,主编梅朵、王世桢;1962年秋迁沪后,主编袁文殊,副主编洪林;1979年复刊,主编林杉,副主编唐家仁、崔博泉。

  • 索引序列
  • 1961年大众电影杂志
  • 1981年大众电影杂志
  • 2020年大众电影杂志
  • 2021年大众电影杂志
  • 50年代大众电影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