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不要让更多的商业因素介入其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怎样来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呢?首先,我们的政府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犯罪分子。然后,我们应该向广大人民宣传文化遗产的知识,从小孩抓起,灌输文化遗产知识,使下一代去保护文化遗产。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鼓励人们去传承。

有关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的演讲稿,论文方面估计,就是这么理解你的想象力谢谢的的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经验

人类在我们古老而美丽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我们在瞻仰那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叹服。这些文化遗产不但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同时也记录着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那些重要的信息。所以,世界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是不容损毁的。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一个国际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是基于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另一方面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不很完善,一些国家缺乏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而需要国际间进行协作的现实而订立的。它规定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国际援助的条件和安排等内容,其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加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间协作,我国已于1985年11月22日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并于1999年10月29 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我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后来居上,自1987年至2010年7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0处,包括福建土楼、开平碉楼与村落、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秦始皇陵、莫高窟、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苏州园林、天坛、都江堰、青城山、云南丽江古城、龙门石窟、颐和园,等等。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数越来越多,但是近年来与世界文化遗产有关的负面新闻也在与日俱增。长城被破坏、敦煌莫高窟壁画脱落、平遥古城部分坍塌、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残破、孔府孔庙孔林被淹、黄山泰山建索道以及张家界武陵源、九寨沟游客过多等新闻频频传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组织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除了自然灾害,还有人为因素中最普遍的影响--发展带来的压力,文化遗产的长期全球利益经常会受到国内短期经济发展机会的损害;不可持续的旅游业旅游的快速增长3 已经给脆弱的文化遗产以及周边地区和社区带来了不可持续的压力;抢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战争和冲突不断或执法能力很弱或缺失导致出现执法真空,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不良的管理很多规划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没有实际实施效果,而且在发展中国家还有不计其数不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册上的遗产地文化古迹根本就没有任何管理规划。而其结果就是导致世界文化遗产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世界文化遗产遭破坏的问题迫在眉睫,我认为,国家和个人在保护灿烂瑰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国家作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强有力的后盾应该做到:政府应该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一是将普查摸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通过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二是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逐步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三是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并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的保存。四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世界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公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保护工作。政府应该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强调发挥专家的作用,要求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构和检查监督制度。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及时研究制定保护规划,加快法

在国家核心期刊、CSSCI、重要期刊等共发表学术研究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 12篇,被广泛引用转载, 产生了广泛的学术与社会影响。主要研究论文:1、On the Position of Cliff Inscriptions of Sutra of Northern Dynasti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H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From Ancient to M122、The wisdom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ARTS ANDHUMANITIES 63、关于书法意象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3期 CSSCI,核心期刊 、《陕西书法》2009年分别在5月、9月全文转载4、论书法传统与书法创新的层次与结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第2期 CSSCI,核心期刊。《书法导报》 9与16 分两期全文转载5、中国书法审美境界论——兼谈当代书法审美的若干误区 《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 2009年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 。《书法导报》 3 与10分两期全文转载。《书法》杂志2010年摘要转载。《中国书法通讯》2010年全文转载,《陕西美术》2011年全文转载。该文收入《陕西书法学术论文集》2011年7月,陕西人民出版社。6、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5期 CSSCI,核心期刊7、论北朝摩崖刻经的书法史地位 《中国书画》 2010年11期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8、论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 《书乡中国》 2009年仲秋号 独立作者9、书法鉴赏的原则、标准与方法论 《书乡中国》 2010年第5期。该文收入《陕西书法学术论文集》2011 年7月,陕西人民出版社10、《史墙盘》铭文书法的文化阐释及其艺术特色 《书乡中国》 2010年第4期11、书法艺术的当代社会价值与生存环境论 《书乡中国》 2007年第3期。《书法导报》2007年2月21日全文转载。12、溯源异流——关于当代楷书发展出路的若干思考 《欧阳询与九成宫醴泉铭研究文集》 荣宝斋出版社ISBN987-7-5003-1207-9 2010年8月。《陕西书法》2011年12月全文转载。13、基于民族礼仪冲突的网络礼仪形成与构建研究 《情报杂志》 2004年第12期 CSSCI,核心期刊14、意临书法作品的创造性与著作权研究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 2009年1月15、草书与近代汉字改革 《于右任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年4月16、 杨锁强:当代书法患了文化贫血症 《美术报》 2009年第2期17、西安交大精品课程——书法鉴赏 《书乡中国》 2006年第2期18、书道法微 《天下画道》 2009年第2期19、关于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220、重审“流行书风” 《中国书画》2010年10期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21、高等书法教育大家谈《书法报》2011年第2期、第6期、第10期、第14期连载22、关于书法用字与审美标准的若干思考——兼答董建秀先生《书法报》2011年第46期、第47期23、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2012年第6期24、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3期25、当代古玺印创作的文化担当与审美品格《中国书法》2012年第11期26、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化的反思《中国书法》2013年第6期 (1) 杨锁强著《书道发微——杨锁强书学论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2)杨锁强著《中国长安书画家画库——杨锁强卷》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5年3月1日;ISBN7-5418-1829-1/J·441(3) 《书乡中国》编委。共编辑出版22期。ISSN1819-8839(4) 杨锁强编《信息研究与编译》 2003年1月 西安交通大学教材;(5) 杨锁强副主编 《陕西省高校妇女儿童首届书法大展作品集》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 2009年10月;(6) 杨锁强作为编委的30余卷的《于右任书法全集》今年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我国现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8年成立古物保存委员会。古物保存委员会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蔡元培任主任委员。这一机构的设立与随后《中国古物存法》及其施行细则的颁布,开启了国家对文物实施保护与管理的历史。  1929年在北京成立民间学术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开始系统的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1946年学社停止活动。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193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古物保存法》共17条,对文物的含义、保存要求、文物的发掘等做了规定,1931年公布《施行细则》,共19条,增加了保护古建筑的内容。  1948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主持编写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共收入 22 个省、市的重要古建筑和石窟、雕塑等文物465处。《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是中国现代最早记载全国重要古建筑目录的专书,成为以后公布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编此简目的主要目的是供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建筑之用。  以上为第一阶段,中国现代文物保护的开启与初步的探索阶段。  1950年建国之初,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即发布了保护文物古迹的政令。包括颁布《禁止珍贵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关于地方文物名胜古迹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关于保护古建筑的批示》等。  1956年国务院开展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此后1981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近40万处,为发展我国文物事业奠定了基础。2004年4月,国务院又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1961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奠定了我国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同时,公布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实施了以命名"文物保护单位",来保护文物古迹的制度。2006年5月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现在共有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约70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约6万余处。  以上为第二阶段,新中国的文物保护的探索与初步发展阶段。  1977年10月,国家文物局颁发《对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携带邮寄文物出口境定、管理办法》,我国开始实施文物出境鉴定制度。1989年2月,文化部发布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2007年文化部又发布了《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办法》和《文物出境审核标准》。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首次24个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历史古城保护制度的创立。截止2007年9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达110座  1982年11月颁布《文物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该部法律分别于1992年、1997年进行了部分条款的修改。  1984年1月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规定城市规划应当切实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发扬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此后我国一些相关法规中也都相应的规定的文物保护的内容。1989年12月颁布《城市规划法》,其中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城市新区开发应当避开地下文物古迹。  1985年1月,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与国际接轨。2006年11月,文化部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开始对世界遗产实施监测巡视制度。  1986年国务院确定将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较完整地保存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与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加以保护。现北京已公布历史文化保护区40处,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43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12处等。  1987年,中国有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等,1987年和1990年泰山、黄山首批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92年,九寨沟、黄龙、武陵源首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1997年,我国首次有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平遥和丽江。2000年首次有村落"皖南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在中国共有世界遗产33处,居世界第三位。  1989年10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明确了水下文物内涵和外延,对水下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做出了规定。  1997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即文物保护"五纳入"。  1997年3月,全国人大公布的新《刑法》,专节规定了妨害文物管理罪。新刑法规定了走私文物罪、盗窃文物罪、故意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过失损毁文物罪、倒卖文物罪、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私出售或者私赠文物藏品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等。  200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针对新期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对文物保护管理做了全面规定,是我国文物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2003年5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文物保护法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  2003年11月及2005年9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分两批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6个。  2005年12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确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全国文化遗产日"。  2006年9月国务院公布《长城保护条例》,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个单项行政法规。  2007年4月,国家在北京、内蒙古、河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宁夏等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展开长城资源调查。这是落实国家《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十年计划的第一步。  以上为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的法制化保护与保护开改、综合治理的全面发展时期。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四项基本内容是:旧城的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保护等四项内容。

延续历史,传承文化,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管理主体,加快遗产保护立法。合理开发,适度利用。保护技术有待提高。加强研究,扩大宣传教育。作好后备项目的申遗准备工作。从小培养青少年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经验介绍

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日益关注,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历史观和文化观的转向,是民族认同感不断加深的体现。但是,文化遗产范围的扩大,不代表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就解决好了。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工业厂房改造,模式大同小异,大都是将原有厂房进行整饬改造、粉饰一新,然后引入文化创意、餐饮、购物等业态进行充实。其实,厂房改造并无不可,它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废弃的场所和空间。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文化遗产保护的直接目的就是保留原有的历史信息。过去的遗存之被视为文化遗产,从客观上来讲,就是它和原生社会文化环境产生了分离,进而来到了当下的语境,成为了一项有待保护和继承的文化资源。在近代欧洲历史性纪念建筑的保护实践中,人们所熟知的巴黎圣母院、古罗马斗兽场等建筑就是在那时开始作为遗产对象来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尽管那时的保护理论与技术尚不成熟,但这种有意识的保护行为仍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所持有的敬畏和向往。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以文化景观的名义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种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计智慧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但是,与人们熟知的文物古迹不同,梯田不仅是农业文化的象征,同样也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它的开辟与维护是当地村民世代耕种的结果。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生计方式的改变,使得不少年轻劳动力离开家乡去城市打拼,农耕的转型已经在一些地区发生。哈尼梯田的保护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地村民的发展问题,原来保护的主体将不断流失。在现有的保护条例下,人们对哈尼梯田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美好想象尽管还能在物质的景观中寻得,但看得见山,看得见水,却看不见乡愁。在当代语境下,遗产的复杂性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去留、新旧等讨论,直指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像这样的乡村遗产还有很多,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传统村落名录,至今已达4000余个,仅贵州省黎平县一县就有93个传统村落。它们大多古朴、秀丽,但在发展上则显滞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传统村落不能因为保护掣肘了发展,也不能因为发展冲破最后的底线。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提升,而是全方位的复苏。尽管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农耕生活遭遇了现代化的巨大冲击,物质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但蕴含在遗产中的内在发展动力并未消耗殆尽,它固有的美好仍然在吸引着人们前去耕耘。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无论是从哪一个学科和行业出发,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让文化遗产成为一个个当下时兴的IP(知识财产),被市场和学术快速消费掉。事实证明,对于大部分文化遗产来说,这条路并不好走。在物质生活渐趋丰裕的今天,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大方地承认,文化遗产之于我们最大的意义就是一种精神的意义,这实际上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文化遗产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它承载着的是人们的想象力与前进的信念。真正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往往是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反过来才会真正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来源:人民日报

“纪念日”的确定,无疑是推进一项事业开展、弘扬一种伟大精神的重要文化符号。国务院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进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视野。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视的。多年来,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很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由于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造成了对历史古城的摧残。上世纪80年代以后,掀起了新的建设高潮,许多大中城市旧城区内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而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更强的抗震作用。这一建筑风格背后,蕴含的是中国“以柔克刚”的传统文化理念。例如,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再如,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上海市虹口区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区,就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这个地方得到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在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时,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理解文化遗产,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现代文化。这种萌发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更新不能摈弃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是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东西。  保护与发展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却不是一对不可化解的矛盾。继承和发展、历史传统和现代化要求都是人们的需求。财富理应包括文化财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关键是要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体味与认同它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文化遗产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对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一种认同,对于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与弘扬。

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是激发人的感觉。除此之外,民族团结、精神文明、爱国主义,都是扯。你见过几个人看了颐和园之后从更爱国了?你见过几个人登上长城之后精神更文明了?你见过几个人看了京剧之后领悟民族大团结了?能做到这一点的,是政治宣传,而不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当然不可避免要为政治服务,但这只是它的衍生产品。它最本质的意义,是带给人感觉,触动生理感官的情感!你可以去“看”遗产。当你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会有感觉,无论它是愤怒还是惆怅;当你看到广岛原子弹爆炸的遗迹,你也会有感觉,无论你是会为死去的日本人忧伤还是为被日本人侵略的国人感到不公。你可以去“听”遗产。美国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中,有一集雷蒙德为了让他父亲听到更高质量的音乐,特地买了一个立体声音响。结果却是他的父亲大发雷霆,愣是不要清晰舒畅的新音响,当老唱片嘶啦嘶啦想起时,他才满足地说:这才是音乐!你也可以去“触摸”遗产。走在紫禁城中,摸一摸斑驳的青石板,拍一拍掉漆的内城墙,你也会有感觉——当年乾隆爷可能也用手摸过这里。这是感觉的力量。这是其他一切生物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它们看见食物会有食欲,看见异性会有性欲,看见阳光绿地可能会感到愉悦。但只有人,才具备了获得更为复杂、更高层次的感觉的能力。在进化过程中,人类所拥有的情感类型的越发丰富,是我们逐渐远离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遗产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和情感的无限。齐美尔曾说,站在遗址和废墟上,人们可以意识到,无论人类的文化和精神强大到什么程度,时间和自然的力量终究是不可抗拒的。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渺小之极。因此,看着那些遗址和废墟,很多人会失落、空虚、惆怅。有些人会独自内省。也有人会对生命发问。总之,只有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只有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人类才会对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产生敬畏之心。只有获得与保持这种高层次的复杂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会少些原始的暴力,多些内敛化的情感控制。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

保护文化遗产的建议有:健全机制、突出保护,确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轨道、鼓励传承,充分发挥民间自身力量、扩大宣传,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展示场所。1.健全机制,落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建议制订一系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措施,并确保这些政策措施能够有效实施。比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安排,一定要专款专用,并对一些濒危的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优先提供支援;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开发和引导其市场需求。2.突出保护,确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轨道。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确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切实有力有效的保护和抢救。对于一些有市场效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走保护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道路,但走市场开发之路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不能片面强调市场开发,否则一方面会使没有市场效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问津,最终得不到保护和走向消亡;另一方面会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过度开发利用,使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变异和萎缩。3.鼓励传承,充分发挥民间自身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依赖政府出资保护是不现实的,积极开拓其他保护渠道显得尤为重要。既然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那么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方法就是还原于民间,通过民间艺人和民间组织世代相传。4.扩大宣传,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展示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群众了解和接受,就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群众中、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利用集市、庙会、节庆活动,繁荣、活跃民间传统文化;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培训活动。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传播和展示作用,发挥新闻媒介、互联网的宣传作用,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投稿没有规定格式,一般四号宋体或仿宋就好。

报纸中比较好的是《中国国防报》的国防特刊杂志中《兵器》,《环球军事》,《军事史林》,《兵器知识》符合你的要求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全球公认的具有突出系列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1972年联合国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好这些人类文化精华中的精华,黄金有价,而是戒毒,又是玩儿的,一旦被破坏了永远无法恢复原貌,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经验怎么写

你好,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是很好写的,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你应确定写哪一方面的论题,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新意,最近两年研究才比较热门:一、文化遗产简介二、现状、传承现状、保护现状三、如何保护和传承四、如何保护性开发即实现其活态传承和经济价值祝你好运。

投稿没有规定格式,一般四号宋体或仿宋就好。

  • 索引序列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经验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经验介绍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投稿经验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