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古典文献学专著

古典文献学专著

发布时间:

古典文献学专著

史记 资治通鉴

二十五史:《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新元史》(清末民初·柯劭忞)四书五经,清有“六经皆史”之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总集和别集的区别如下: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按照编集的时段和体裁来划分,总集可分成以下几类:(1)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昭明文选》。(2)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唐文粹》。(3)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如《全唐文》。(5)通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玉台新咏》。( 6)断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诗钞》。(7)按作者地域群体或宗派关系编集的作品总集,如《西昆酬唱集》。别集只收单个作者的作品。按编辑情况可分两种:一为自编的别集,如曹植生前就编有个人别集(后亡佚,见《晋书·曹志传》),唐代孙樵编有《孙可之文集》。二为由他人编辑的别集,如唐代韩愈的文集是在韩愈去世之后,由其女婿李翰编的,即《昌黎先生集》。

五部古典文献专著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 精选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历史、小说、文学理论、戏曲、散文诗词、地学、物理学名著50种,共计100部如下 : 诗经 喻世明言 窦娥冤 论语 东周列国志 牡丹亭 孟子 西游记 桃花扇 周易 水浒全传 梦溪笔谈 老子 三国演义 许霞客游记 庄子 红楼梦 楚辞 孙子兵法 聊斋志异 婉约词 韩非子 儿女英雄传 陶庵梦忆 商君书 老残游记 西湖梦寻 墨子 孽海花 史记 吕氏春秋 官场现形记 曲品 周礼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人间词话 仪礼 好逑传 西厢记 礼记 诗品 二刻拍案惊奇 贞观政要 文心雕龙 警世通言 焚书 容斋随笔 醒世恒言 拍案惊奇 沧浪诗话供参考

《诗经》 《国风》 《雅》 《颂》 《离骚》 《九歌》 《九章》 《天问》 《九辩》 《周易》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论语》 《老子》 《战国策》 《礼记》 《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盐铁论》 《汉书》 《史记》 《三国志》 《搜神记》 《诗品》 《文心雕龙》 《阳春白雪》 《全宋词》 《赵飞燕别传》 《沧浪诗话》 《贵耳集》 《吹剑录》 《全元散曲》 《西厢记》 《桃花扇》 《聊斋志异》 《隋唐演义》 《红楼梦》 《儒林外史》 《镜花缘》 《虞初新志》 《全唐诗》 《全五代诗》 《花间集》 《孽海花》 《唐宋传奇集》 《离魂记》 《柳氏传》 《太平广记》 《柳毅传》 《霍小玉传》 《南柯太守传》 《古文观止》 《三国志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封神演义》 《金瓶梅》 《警世通言》 《喻世名言》 《醒世恒言》 《儿女英雄传》 《施公案》 《三侠五义》 《榴花梦》 《笔生花》 《饮冰室诗话》 《艺概》

张之洞等《书目答问补正》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文献学论著辑要》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简编》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钱基博《版本通义》黄永年《古籍版本学》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古籍版本学500问》程千帆等《校雠广义》(版本编、目录编、校勘编、典藏编)陈垣《校勘学释例》陈正宏等《古籍印本鉴定概说》王力《古代汉语》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方一新《训诂学概论》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孙钦善等《中国古文献学文选》

什么是古典文献专著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古典文献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熟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文章的写作技巧,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单位、出版机构、图书馆、企业等部门独立地承担相关工作的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古籍整理和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相关古文献经营单位,从事古籍修复、古文献的保护与整理、古籍数字化等技术和管理工作。由于学生一般都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适应性很强,就业路径也比较宽。传统的文献学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注疏等内容,是传统经史之学的门径和基石,而在现代,除了传统的内容之外,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研究、考辨、编纂、译注及现代化传播等重要方面。它既是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词语概念基本信息文献词目:文献GB/T4894-1985定义: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基本解释[document;literature] 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1]引证解释 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 礼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礼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 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宋 陆游 《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元 杨维桢 《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1]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起源(1)“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2)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在他的影响之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基本含义演变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数千年来,我国先人创造出丰富而灿烂的各类文化硕果,主要是录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典籍之中,这些就是古典文献。而其中与某一学科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就是该学科的文献。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发掘、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文献,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科学文化,进而为全人类作出贡献。作用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究人员对某一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第一,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可记录的内容与记录的工具、手段时)的产物,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社会与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的积累、总结、贮存与提高,主要是通过文献的记录、整理、传播、研究而实现的。文献能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的局限而传之久远。第二,文献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而文献的存在形式(诸如记录手段、书写材料、构成形态与传播方式等),又受当时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例如在纸发明以前,我国的古人只能在甲骨、简牍、缣帛上作记录;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古人只能凭手工抄写来记录文献。然而,正是在文献的初级原始阶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纸与雕版印刷术,使文献的记录方式更为便利,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人们又从文献中汲取、利用知识贡献于社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献的内容与形式,而文献的继承、传播与创造性的运用,又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力因素。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之梯"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三,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资料的种种形态,探求其内在的联系,进而作更深入的研究。如英国李约瑟教授历数十年时间撰成举世瞩目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是在占有大量中国古代科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纵观中国医学史,凡是在学术上有重大成就的医家,无不十分重视对文献的研究。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唐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历数十年,集唐以前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伟大的科学家李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编纂了不朽的名著《本草纲目》,被称为"博物之通典",据统计,其直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900余种。他们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献的典范。又如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古代病证、治法、方药的现代研究,无一不是在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古典医药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据上所述,文献对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无论古今中外,凡从事科学研究,都需凭借有关文献。古典文献在许多学科的现代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信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古典文献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分类根据载体不同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可以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1)图书:凡篇幅达到48页以上并构成一个书目单元的文献称为图书。(2)连续性出版物:包含期刊(其中含有核心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3)特种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档案资料、产品资料。文献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深度可将文献区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1)零次文献是指未经加工出版的手稿、数据原始记录等文件。它是一次文献的基础。(2)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一次文献包括图书、剪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政府出刊物、产品样本、科技报告、标准文献、档案等。图书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名著、一般性专著、教科书、科普通俗读物、资料性工具书等。名著是指一个时代、一个学科、一个流派最具有影响的权威著作。如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专著是就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的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内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科普读物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有初、中、高级之分,文字浅显,但最新信息含量较低。报纸属于连续出刊物,它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刊物。如《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刊物,有 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它可分为 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技术性期刊、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常见的期刊有三类。一类是 杂志。一类是 汇报、集刊、丛刊、汇刊及高校的学报。还有一类是 文摘及复印资料。资料性工具书有 手册、词(辞)典、百科全书、年鉴等。 手册往往汇集了经常需要参考的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最常用的文献资料。如《药物手册》、《摄影手册》。 词(辞)典是汇集字词,按一定方式编排,并逐一予以解释的工具书。如《辞海》、《哲学大辞典》、《化学化工词典》、《中国美术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等。百科全书是论述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只是的

古典文献专著有哪些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未知)《诗经》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丘明《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未知)《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司马迁《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孔子(其弟子所著)《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武的《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婴的《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班固的《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郦道元的《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的《离骚》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张恨水的《孔雀东南飞》

董治安《经部要籍概述》黄永年《史部要籍概述》黄永年《子部要籍概述》曾枣庄《集部要籍概述》骈宇骞《简帛文献概述》赵国璋等《文史工具书概述》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辞典》最后不要忘了各种史书的《经籍志》《艺文志》以及各种经典的目录学书籍,如“私家目录双璧”、《四库全书总目》等等。

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2、墨子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3、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4、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5、屈原屈原(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参考资料来源1:百度百科-孔子参考资料来源2:百度百科-墨子参考资料来源3:百度百科-孙武参考资料来源4:百度百科-孟子参考资料来源5:百度百科-屈原屈原著有《离骚》,吴承恩著有《西游记》,罗贯中著有《三国演义》,曹雪芹著有《红楼梦》、施耐庵著有《水浒传》,巴金著有《家》、《春》、《秋》,,冰心著有《寄小读者》黄蓓佳著有《我要做好孩子》等等纵观中国历史,文化精深,才人辈出,所以,作家很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未知)《诗经》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丘明《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未知)《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司马迁《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孔子(其弟子所著)《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武的《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婴的《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班固的《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郦道元的《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的《离骚》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张恨水的《孔雀东南飞》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作家简介先秦作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朝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二十篇,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墨子(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朝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五十三篇。老子 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八十一章。孙子 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孟子 (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县(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庄子 (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屈原 (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王的后代,他开创了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但在体系上吸收诸子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三十二篇,代表作《劝学》《天论》。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 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五十五篇,代表作是《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列子 名御寇,战国时郑国(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张贵“虚”,即虚静,无为。著有《列子》八篇。汉代作家贾谊 (前200~前168)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七篇,《新书》十卷五十八篇;代表赋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刘安(前179~前123)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之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间“招致宾客方术(旧时总称医、卜、星、相之类技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流传至今者,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如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校雠略》)。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自从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可据以考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限于各方面的力量,它不如官修目录的完备、宏富,但它可以补官修目录及史志目录之阙,特别是私人所著的解题目录,在补阙这一点上尤其重要,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这两部目录著录的书籍,后来大多佚失;但由于这两部目录都有解题,因而“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考核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考证之所必资”的重要目录。我国古代目录的种类,如果从它的性质上看,也可以分为三种,即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第一种综合目录最为常见,一般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历代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通常都属于综合目录。第二种专科目录是伴随着科学文化的逐步发展,适应人们对某一学科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产生的专业性目录。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后来,与历代学术的兴盛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专科目录。汉魏以来,文学开始繁荣。晋初产生了荀勗的《杂撰文章家集叙》、挚虞的《文章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由于我国有儒家独尊的传统,佛教仍被视为异端,佛经在目录中没有地位,这反而促使佛经目录向专门化发展。晋代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齐梁间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都有一定的价值。史籍目录兴起于唐代,金石学目录源于宋代,时代愈晚,专科目录愈多,也愈加专精。如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都是质量较高的好目录。第三种特种目录是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录。如丛书目录,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禁书目录,有陈乃乾所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版本目录,有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敦煌写本目录,有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遗书目录。另外还有地方志目录、善本目录、词曲目录、辨伪目录等等。如果我们熟悉并且掌握各种目录的不同性质及其特点,在学习、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将会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驰骋自如。

古典文献学目录学著作

每个学校侧重点不同,需要根据各个学校导师的研究兴趣来。linglingruxin 推荐的都是基础参考书,挺不错

中国古典文献学属于目录学的的一个分支,是考镜源流的学问,可惜现在高校都不提供参考书目,因此我不可能百分百的精确的必读书目,但是基本的图书资料还是知道的一些。比如四库全书提要总目,文科目录学,《目录学概论》《中国通史》《尔雅》《小学》《大学》《十三经》《中国文献学》等

必看的书有文献学讲义,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文献学概要,中国目录学史,中国伪书综,古籍辨伪学,古文学学导论,读书杂志,中国文学学史,中国目录学等,接入门的书籍是需要掌握的。

如果想要掌握古典文献学的知识,可以看中国文献学,古籍版本鉴定丛谈,中国古籍版本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4讲。

  • 索引序列
  • 古典文献学专著
  • 五部古典文献专著
  • 什么是古典文献专著
  • 古典文献专著有哪些
  • 古典文献学目录学著作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