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工人杂志社记者

中国工人杂志社记者

发布时间:

中国工人杂志社记者

在早期工人运动中诞生●《劳动午报》的历史可追溯到1921年7月底由北京党组织在北京创刊的《工人周刊》;而《工会博览》的历史可追溯到1920年11月7日,北京党组织创办的《劳动音》周刊。早期创办工人刊物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唤起工人的觉醒。从现存的工运史料上追根溯源,《劳动音》周刊(杂志)是现在《工会博览》杂志的前身。1920年,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革命先驱一起于同年11月7日在北京创办了《劳动音》周刊(杂志),这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工人杂志。1920年12月初,《劳动音》周刊遭北洋政府查禁、停刊。从工人报刊发展历史和相关规定看,无论从主办单位的性质、刊物的办刊宗旨、发行对象、所在地等都决定了《工会博览》可溯源于早期的《劳动音》周刊(杂志)。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后,非常重视报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作用。1921年7月李大钊同志领导的北京党组织又创办了我国早期的重要工人报纸——《工人周刊》。1922年8月,《工人周刊》便成为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1924年2月,改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该报1926年底被军阀政府查封。从这段历史渊源来考察,《工人周刊》(报纸)可以说是现在《劳动午报》的前身。为了进一步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发动和组织工人、指导工人斗争,在李大钊、赵世炎等亲自倡导下,积极筹划新的工人刊物的创办工作。1925年6月15日,由中共北方党组织主办的《北京工人》周刊(杂志)在北京创刊,担任中共北方区执委会组织部长兼职委会书记的陈为人任主编。工运学家认为,《北京工人》周刊与《劳动音》周刊是一脉相承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1950年5月1日,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市总工会重新创办了《北京工人》杂志(也可视为1925年《北京工人》杂志的复刊);1967年4月20日,北京市工代会又创办了《北京工人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迅速。1950年2月,北京市总工会宣告成立,《北京工人》、《北京工运》、《工会工作》等市总工会的刊物相继创刊。1950年5月1日,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市总工会创办了《北京工人》杂志(也可视为1925年《北京工人》杂志的复刊),半月一期,32开本。杂志稿件按重要性分别由邓拓(原市委宣传部长)、廖沫沙(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审阅。具体领导工作由时任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的祖田工担任,下设编辑部。一批工人作家的成长与《北京工人》杂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老舍、周立波、田间、袁水拍等作家和学者都为杂志撰过稿并为杂志的通讯员队伍授课。曾任全国文联党组书记的高占祥、已故诗人李学鳌以及后来调入北京日报社的几名记者都曾是《北京工人》的通讯员。1951年1月,因工作人员全部投入“三反”、“五反”运动,杂志停刊,共出版发行了36期。1967年4月20日,北京市工代会又创办了《北京工人报》(也视为《北京工人》杂志的复刊,从杂志形式变成了报纸形式)。《北京工人报》期发行量达到了5万份,1972年5月30日停刊。1967年,《北京工人报》在报道“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时将刘春华的作品作为题图率先发表。之后,《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等都相继刊发了这幅作品的彩色照片。在改革开放后发展●1984年10月,《北京工人》杂志再次复刊,2001年1月《北京工人》杂志更名为《工会博览》杂志;1993年1月《北京工人报》复刊,2000年12月《北京工人报》改名为《劳动午报》。改革开放后,市总工会党组请示市委批准,《北京工人》杂志于1984年10月再次复刊。开始为双月刊,1986年1月改为月刊。时任市委副书记的徐惟诚写了《祝〈北京工人〉创刊》的《代发刊词》。1984年12月,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彭真同志为《北京工人》杂志题词:“祝《北京工人》成为职工群众大家看、大家办的首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鼓舞者、喉舌和镜子。”1992年末,市总工会决定在继续办好《北京工人》杂志的同时,创办《北京工人报》。《北京工人报》是面向首都广大职工群众和工会工作者的政治性综合性报纸,于1993年1月1日复刊,向全国发行。1999年1月5日,报纸开辟了《职工热线》专栏,备受社会欢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2000年12月《北京工人报》更名为《劳动午报》,同年底,《北京工人》更名为《工会博览》。更名后的《工会博览》半月刊,改为32开本,内容也进行了大调整,作为以工会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刊物,发行量一路上升,2005年,工会博览杂志社提出了二次创业,现在的《工会博览》已成为北京市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杂志之一。现为旬刊,每月出版三期。被中国工人报刊协会评为优秀期刊、被市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更名后的《劳动午报》,进行了一系列的扩版,由原来黑白对开版改为彩色四开版。那句“早也报、晚也报,又新又全看午报;喜也报、忧也报,维护权益看午报”的广告语被广为流传,也被市场所接受。“维权110”已成为有鲜明特色的拳头版面。2009年,劳动午报社领导充分认识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强巩固继续办好杂志的同时,对《劳动午报》定位和发展进行了调整,决心将《劳动午报》办成“工会满意、职工爱看、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高品位的工会机关报。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劳动午报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了适应工会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的需要,1984年10月,《北京工人》杂志复刊,2001年1月更名为《工会博览一报一刊,正在以准确的定位,敏锐的思维,超前的意识,服务的理念,丰富的资讯,时尚的设计,努力扩大报刊的社会知名度,树立美誉度,增加发行量,做到以先进的文化启迪社会、以正确的理念引导职工,把先进的经验和准确的信息传播给读者,努力将报社打造成为“工会、职工、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立体新闻宣传网络。报社正在不断扩大在首都的覆盖面,努力做到有职工的地方就有《劳动午报》,有工会的组织就有《工会博览》。今天,劳动午报社新的领导班子集体在市总的领导下,正站在时代的前沿,紧跟时代的步伐,带领报社全体员工,同心同德,将革命先烈的未竟事业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全部的力量。

“时代”中国工人摄影师宋朝访谈 为《时代》周刊拍照片——访青年摄影师宋朝在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年度人物评选结果中,“中国工人”以群体的形式获得提名,并且处于亚军位置。事后就有人评论:当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工人” 的时候,我们的摄影记者把镜头依然朝向他处。但事实上,“中国工人”肖像的拍摄者并非国外摄影记者,而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就是青年摄影师宋朝。 记者:《时代》周刊是怎么找到你的?宋朝:《时代》周刊对于“中国工人”这组题材的拍摄最初的灵感来源是我的那组摄影作品《矿工》,联系我的编辑曾在国外看到过《矿工》展览。她直接通过邮件联系到我,从而有了这次合作。记者:对于中国工人这一群体被《时代》评为2009年度人物,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作为摄影师,你个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宋朝:众所周知,本次年度人物冠军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显然,经济问题是《时代》09年度人物评选的核心话题。同时,《时代》09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这一个体和中国工人这一群体同时上榜,这意味着在他们看来,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而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长,顺利保八,中国经济能取得如此成绩,是中国高层的英明决策和中国工人群体的勤劳付出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记者:怎样选取拍摄对象,与他(她)们沟通?宋朝:这个由《时代》驻中国的编辑提前联系和确定,但具体的拍摄对象是随机抽选的,并非特别指定。由于这组工人作品针对的不是人物个体,而是作为中国工人这个大的群体概念而呈现。因此,没有刻意强调人物的个性部分,而是很客观地展示了他们的共性特征。记者:你如何评价自己这次的作品?宋朝:尽管在拍摄的形式上类似于《矿工》,但由于跟被拍对象缺乏相应的感情基础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遗憾。但总的来说,效果还是比较满意。与媒体合作毕竟有别于个人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和编辑不断地沟通和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因为编辑和公众的反馈信息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记者:为什么拍摄黑白而不是彩色照片?编辑对照片的具体要求?宋朝:在我看来,黑白影像能过滤掉一些干扰主题的色彩信息,而更有助于强调统一的群体概念。这一整体概念也恰恰是编辑所需要的。同时,在技术层面上讲,编辑主要要求4*5大画幅黑白高品质影像。对于其他方面,并未做太多要求,也给我留出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记者:拍摄周期有多长,是否遇到过困难?有没有助手?《时代》是否给予了帮助?是否在影室拍摄?是否自然光源?宋朝:前期沟通策划、筹备、拍摄、后期,大概经历了半个月时间,很顺利!在沟通、拍摄、后期各方面,都由相应的助手来协助完成。《时代》在拍摄过程中也安排了一名编辑和翻译来协同我的工作,期间组织工人等相关工作由他们协助完成。由于事先无法对拍摄现场进行了解,所以我们准备了户外自然光和室内人工光两套拍摄方案,由于现场条件所限,最终选择在室内进行,以事先自制的巨幅白布为背景,人工光源,顺利拍摄完成。 记者:有不少人误以为这组照片是外国人拍的。在你看来,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什么?宋朝:一方面,在这件事情上媒体关注的焦点是在于年度人物本身,而并非影像背后的摄影师;另一方面,从以往看来,一些大的专题,《时代》使用的摄影师大部分都是他们多次合作的本土摄影师。因此,在大家的意识惯性中,会认为是国外摄影师所拍摄。记者:中国摄影师为国外刊物拍片,目前这种情况多吗?估计将来的趋势呢?宋朝:目前来讲,的确不算多。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以往,国外主流媒体一般不轻易使用对于他们来讲比较陌生的摄影师。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际上地位日趋增强,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从而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报道也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在努力地寻找中国本土的摄影师来合作,其中也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节约拍摄成本,另一方面,中国本土的摄影师比他们更了解中国。记者:为境外杂志拍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与编辑和记者的沟通;自由度、时效等)宋朝:首先,要明确政治立场。在合作之前一定要确定该媒体报道这个事件的立场与自己立场是否相一致,然后才能进一步沟通合作方面的问题。拍摄前期的沟通工作非常重要,遵循编辑对该专题的拍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拍摄方案并发挥创造力,往往会给编辑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另外,拍摄器材、场景、道具的选择以及后期制作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具体问题。记者:之前为国外媒体拍摄的经历?他们通常需要什么样的摄影作品?宋朝:之前与美国的《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纽约时报)、《Time》(时代周刊)、《Artforum》(艺术论坛)、《GQ》,法国的《OE》以及意大利的《ZOOM》以及FABRICA创意传播中心等媒体机构合作。因为所关注的领域(包括题材和人物等)不同,不同门类杂志对于摄影作品的拍摄要求也不同。就我个人来讲,我所拍摄的方向多以环境中的人物肖像为主。列举一下拍摄的某一组艺术家的照片,编辑的要求,谈个两三句即可。2007年《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编辑要求通过画面能够明确被拍对象的身份,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作品强调各个艺术家不同的精神状态与特征。如图(范迪安、皮力、管艺、侯翰如等)以及深圳工人系列等等。 记者:被收藏、展览和刊载在著名媒体上,你更喜欢以什么方式呈现作品?哪一种对你来说是更主要的方式?还是差不多?宋朝:应该根据作品的题材去决定吧!对我个人来说,目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专门与媒体合作拍摄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行为;另一种是个人独立创作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人观点。该类作品主要是通过画廊运作、展览展示,博物馆收藏等呈现方式来体现其相应的价值。对于我来说,其实二者并不冲突,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记者:你认为摄影师应该如何在图片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认为在图片市场中自己主要的方向?或者期待值?宋朝:摄影师有各自所专注的摄影方向,那么,其影像作品价值所体现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因此,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自己所专注的摄影方向。例如:新闻、纪实、商业、艺术等等摄影,各有各的市场渠道和规则。就目前而言,我在商业合作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不同领域的人和事,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开拓我的思维,并作用于我的个人创作;而在每次的商业合作中,我往往又会以艺术创作的思维来反作用于每一组商业影像。——转载自2010年3月《摄影世界》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社记者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如何区分省级、国家级期刊

中国记者杂志社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注册地是香港。是香港自媒体。只要是杂志社所持记者证,自然是真的。

没有《国家记者》这个刊物。有《中国记者》这个刊物。《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通讯社主管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拥有广泛读者,在业界、学界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有的买的到

应该是中国知网,不是中国记者网,估计是你听错了。你到中国知网的期刊导航中查查,那里有国内8480多种期刊及其全文内容的。

中国记者杂志社长

2010年,浙报集团党委作出决定,号召集团党员干部和采编人员向俞佳友同志学习。2011年3月15日,由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存厚带队的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抵达浙江,集中采访俞佳友的先进事迹。采访团成员听取俞佳友的同事、亲人、采访对象及曾担任农村指导员的机关干部有关其事迹的介绍。本次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的成员,分别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出版报、新闻战线杂志、中国记者杂志、中国记协网等12家中央新闻媒体。

《中国记者》杂志介绍及邮购订购事宜 新华通讯社主办,新中国第一家新闻业务刊物。 《中国记者》的前身《工农兵通讯》创刊于1933年的江西瑞金,是红中社(新华社的前身)的业务刊物;红军长征到延安后,改为《通讯》。建国后,正式创办《新闻业务》,1956年起向全国公开发行。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华社将社内三个面向全国的业务刊物(《新闻业务》、《新闻摄影》、《新闻纵横》)在《新闻业务》的基础上合而为一,创办《中国记者》,1987年1月正式出版。办刊理念 1987年1月,《中国记者》问世。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融三刊精华于一炉,实行“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的编辑方针,在同类刊物中显示了独树一帜的特色。 90年代初,总结办刊经验,《中国记者》提出新闻期刊是“舆论导向之导向”的观点,得到新闻界的普遍认可。 党的十五大后,《中国记者》提出“用办新闻媒体的办法办新闻业务刊物”的观点,得到有关舆论管理部门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认同。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中国记者》提出新闻媒介要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组织一系列沟通媒介与企业的活动,成为企业产品和理念服务社会的高速引擎和巧妙平台。发展背景 新华通讯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记者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新闻信息采集之快捷、全面、准确、权威。 《中国记者》以新华通讯社为编辑背景,是世界上有影响的中文新闻业务刊物之一。敬 告 读 者 凡现役军人、在校学生直接在中国记者发行部订阅2008年《中国记者》,可凭军人证、学生证等有效证件(复印件),享受7折优惠订刊。《中国记者》每册8元,全年96元(7折2元)。电话:010-63073532 63074337传真:010-63072514联系人:林 兴 您可以选择以下方式订阅:1、您所在地区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82-232、直接到《中国记者》发行部订阅 发行订阅:010-63073532 63074337开 户 行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黄楼支行户 名 中国记者杂志社帐 号 02000420090-24903326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邮发代号 国内 82—23 国外 M881

穆青、李普、田流、李峰、阎吾等。1、穆青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穆青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2、李普李普(1918年8月—2010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南湘乡(今属涟源);抗战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长沙县嵩北区委书记、《新华日报》记者、新华社鄂豫皖野战分社社长、中原总分社采访部主任等;解放战争期间,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新华社总社采访部副主任、特派记者、记者组副组长,中宣部宣传处副处长、中南局办公厅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3年回新华社工作,历任北京分社社长,核心小组成员、党组成员、副社长;1982年离休;2010年去世。3、田流田流,原名张丙蔚。直隶(今河北)完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1945年后,历任《晋察冀日报》记者,《人民日报》记者、农村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国内政治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国家计委政治工作组组长,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办公室副主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报告文学》杂志主编,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新闻学会理事。擅长写通讯和报告文学。著有《田流散文特写集》、《生活在召唤》、《我这样做记者》等。4、李峰李峰,男,新华社资深记者。新华社资深记者,20世纪50年代初就被新闻界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所关注。北大和复旦等高校把他当时写的《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等新闻特写,列为新闻系的参考教材,认为它在新闻写作上有新的突破。可李峰则说,他走运,是党和人民给了他不少没有想到的机遇。5、阎吾阎吾 (1921—1996)山东荣成市夏庄同家庄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伍参加八路军,入抗大一分校学习。1939年调鲁南抗大学习,1942年分配到山东省教育处编审科、省文协编审辑部,1946年调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干事,新华通讯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总分社前线记者,志愿军总分社记者组长、新华社海防前线分社社长、新华总社军事编辑组长、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阎吾一直从事军事记者工作,当时被称为“情景记者”、“武记者”。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的报道。采写有《强渡长江》、《战后凉山》等报道。有《阎吾情景新闻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的《中国十大名记者》、河南中州大学出版的《中国名记者著作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的《名记者传》均载文介绍了他的记者生涯。著有新闻作品集《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青百度百科——李普百度百科——田流百度百科——李峰百度百科——阎吾

1、纪希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1983年参加创办《中国老年》杂志,任总编辑。擅长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著有《战斗的青春》、《时代的足迹》等。2、彭迪国际新闻记者、国际问题评论员。长期在新华通讯社工作,历任英文翻译、国际部编辑、国外分社记者、分社社长、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和副总编辑。从事新闻记者工作近40年,发表了大量国际新闻、通讯和评论。1979~1984年在美国所写作品已辑为《彭迪国际评论选》出版。所写评论文章尖锐泼辣,逻辑严密,独具风格,在国内外读者中有一定影响。3、陈柏生陈柏生,女,安徽安庆人,1926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赴晋察冀解放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采访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记者之一。4、黄钢我国著名报告文学家,政论家,杰出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建国初期,在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工作。1963年调到《人民日报》任国际部评论员。这时期写了大量的文艺性政论。结集成《亚洲的新纪元》、《伟大的变化》、《这就是美国的缩影》(与人合著)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黄钢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建了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担任常务会长,1984年组建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出任理事长。5、李峰李峰,男,新华社资深记者。新华社资深记者,20世纪50年代初就被新闻界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所关注。北大和复旦等高校把他当时写的《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等新闻特写,列为新闻系的参考教材,认为它在新闻写作上有新的突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

华人杂志社记者证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注册地是香港。是香港自媒体。只要是杂志社所持记者证,自然是真的。

杂志的记者证和报社的记者证是不一样的。只有需要采访的新闻性期刊记者才有记者证,一般的文摘、时尚类是不会有记者证的。报社的记者也是只有采访任务的人才有,一般的广告、业务人员就不会有。这两种记者证都是通过新闻出版局培训加考试才能颁发。新闻性的期刊记者,专做采访的,才有记者证资格,其他编辑人员不一定有。记者证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要做年检。如更换工作单位,需要报告当地新闻出版局登记。杂志社的记者编辑难不难做,关键看自己能力和杂志品质。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我。。。

记者有同等的权利,只是级别不同,采访内容不同罢了,你应该考取记者证,以便将来升级!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是在中国•香港政府备案的合法媒体公司,中国•香港的媒体是备案合法制,该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的社址在香港,在我们中国内地不设立任何机构。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的宗旨是:歌颂中国、报道世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国•香港的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是爱国爱民族爱人民的国际媒体。

  • 索引序列
  • 中国工人杂志社记者
  •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社记者
  • 中国记者杂志社
  • 中国记者杂志社长
  • 华人杂志社记者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