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震勘探论文题目

地震勘探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地震勘探论文题目

2005年度煤炭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高产高效矿井采区地质状况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排名第四,校内排名第二。 获得2003年度 “中国科技奖励基金会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1项 2002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题目:煤层顶板沉积岩体结构及其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获奖证书号为2002- 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排名第八,校内排名第二。 2002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复杂地质条件下战略导弹阵地围岩探测技术及控制对策》,排名第七,校内排名第三。 2000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维地震信息及地质预测技术用于煤层顶板管理及控制的研究》(推广),获奖证书号为2000-232,排名第六,校内排名第二。 2000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承压水体上对拉面开采研究》,排名第二。 1999年度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应用三维地震信息及地质预测技术对煤层顶板管理及控制的研究》,获奖证书号为99-2-02-06,排名第六,校内排名第二。 1998年度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煤矿地质构造的非线性大变形研究》,获奖证书号为98-3-05-05。本人排名第五位,校内排名第二。 1998年获1997至1998年度IET教育基金研究生奖。 1992年度能源部煤炭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采区开采地质条件预测及评价》,证书号92-3-25-03。本人排名第三位。

我这里有重磁的正反演……刚刚写完~不过我的重点是重磁异常正反演的数学研究  呃 刚刚发现 图片都发不上来的说……公式都是图片……  引言  重力勘探是利用地球内部各种岩(矿)石间因密度差异而引起的重力场变化来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有用矿产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磁法勘探是利用地壳内各种岩(矿)石间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场变化(称为磁异常)来寻找有用矿产和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这两种方法观测的是天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都属于天然场方法。在地球物理勘探中都是应用广泛的物探方法。  然而,岩石物性研究曾是我国地球物理工作的薄弱环节,随着石油重磁勘探从区域向局部、从低精度向高精度、从定性解释到定量解释、从构造解释到岩性解释、从单一方法到多方法综合勘探的发展,对岩石物性及物理-地质模型的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磁场的正演问题是重磁勘探解释的理论基础  给定地下地质体中密度不均匀体和磁性体的几何参数(位置、形状、产状等几何要素)和物性参数(密度差和磁化强度矢量),求它在外部空间任意点的重磁场,称为重磁场的正演问题。反之,由重磁场来推测地下密度不均匀体和磁性体的几何参数和物性参数,则称为重磁场的反演问题。研究正反演问题的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有数学场论分析、数值分析、解析延拓等数学方法和频谱分析、界面迭代、物性不均匀时界面等地质方法。本文主要就重磁场异常时的正反演研究中的数学方法做归纳总结。  一.重力异常的正反演方法:  重力异常(gravity anomaly)指地球表面一点的实测重力值归算到大地水准面上与该点理论重力值之差。它可以反映出地球的自然表面与大地水准面不符,也可以反映地球内部质量分布的不均匀。在地质勘探中:是把地下物质及其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重力的变化称为重力异常。它往往与地质构造(例如背斜、向斜,盐丘、断裂、岩体等)及矿体的存在有关。根据对地球表面重力异常分布的研究,可以获得有关地质资料,因对实测重力值归算方法不同,重力异常分为空间异常、布格异常、均衡异常。具体如下图所示: a: 表示正常重力值所对应的地质质量分布;  b: 表示在地球自然表面上A点进行重力观测的观测值;  c: 自由空间异常值 ; d: 地形改正,也称法依异常;  e: 布格异常; f: 均衡重力异常;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这样来考虑,假设已知各种简单性体的地质体,分析其异常特点,解决的办法是用数学将不同形体的异常计算出来,分析其异常特点,找出异常和地质体的性质,产状,位置,大小之间的联系,达到地质解释的目的,前者根据已知形体,计算其异常,称之为正演问题,反之根据异常特点,说明地址特点,称之为反演问题,对我们来说,反问题是目的,正演问题是基础,两者亲密相关,不可分割。   有关场论知识  设有一任意形状的地质体,其体内任一点的坐标我们用A表示,p点的坐标用P表示,如图,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中的任意质量单元dm  由场论可知,物体Q在其外部某一点p的引力为:  式中 G为引力常数( CGS);  是物体Q的剩余密度;  dv是物体的Q内的体积元;  R是小体积元到P点的距离;  下标Q表示积分是对地质体Q进行的。  设r为dm到任一点的距离,设A坐标是(ζ,η,ε),任意点p的坐标是(x,y,z)表示,则式中的:  对其求一次导数得:  分别对三式求x,y,z的导数:  将上式中的三式相加得:  v  而 =  所以得到: 0  上式为拉普拉斯方程,对产生引力物体以外的任意一点都适合。   解正演问题的基本公式  在正演问题中,一般令r为dm与P点之间的距离,dm的坐标是(ζ,η,ε),p点坐标是(x,y,z),所以有r=  dm的重力异常为de的铅垂分量,即  式中 表示质量单元在P点的引力与铅直方向的夹角。考虑到dm= 为剩余质量与体积单元的乘积,于是整个地质体在该点引起的重力异常应当是对它的全部体积的积分,即:  3、简单形体重力异常的正反演问题(以球体为例)  对于一些等轴状,球体可近似看成是均匀的地质体,如穹窿,盐丘,侵入体等具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讨论其他形体的正反演问题。设有一球体,剩余质量为M,半径为R,求埋藏深度为D,采用直角坐标,则由球体引起在xoy平面上的引力。  如上图,计算得:  式中r为球心到p点的距离,当观测点是沿x轴上分布,则y=0,那重力异常沿x轴上的值可用下式表示:  (1)  从上述两式,不难看出,穿过球体中心的任意剖面上的重力异常曲线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并且曲线对纵轴是对称的,那么在平面图上,曲线为一系列同心圆,在球体顶部及外部,等异常线较稀,而球体边缘部分等异常曲线较密,根据已知产状的地质体,利用公式计算得到的异常曲线,我们称之为理论曲线,根据这曲线,我们可以研究地质体的埋藏深度,范围大小。  同时按公式(1),令x=0,即观测点在球体正上方0点, 最大,用 表示,则  当x远离o点时,引力作用逐渐减小, 也随之减小,当x趋于无穷大时, 趋于0,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观测系统精度的限制, 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就测不出了,在此为了说明异常范围的大小,我们规定:当 减小到最大值的1倍以下时,可以认为异常没有显示,令g=1 ,有上述(1)式有:  解上式得: =2D  这就是说,当观测点远离原点时,其水平距离为二倍于球体的埋藏深度,这时观测到的重力异常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地质体引力大小和其埋藏深度之间关系是:当D越大时, 越小,异常范围越大, 曲线变化越平缓,D越小 越大,异常范围越窄,曲线变化越陡。还有地质体的剩余质量越大,重力异常值越大,异常范围显示亦越大。  讨论了正演问题,下边简单分析一下反演情况。  为求得球体的埋藏深度,我们利用了重力异常曲线上的半极点,设半极点的横坐标是x1,然后将重力异常的半幅值和x1代入上述公式得:  解上式得:D=305x1  由此可见只要找出异常半幅值的横坐标再乘以305即得球体的埋藏深度,再将上述结果带入 = 可得剩余质量M值。  如果知道球体对围岩的剩余密度 ,我们还可以求出下式求出球体的半径R值。  由于 , ,有了球心深度D和球体半径R,我们还可以求得球体顶部的埋藏深度H:  H=D-R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球体和围岩的密度差,实际上经常是不知道的,这样球体的半径就不能确定,这时如果我们还要问:球体的半径是多大,那么其解答是非单一的,因为只要保持M不变,不论球体的大小,其异常曲线完全相同,就是说,同一异常曲线,可以解释为大球体或小球体所引起,这就是物探解释人员所说的多解性,为此在作物探资料解释时,应尽可能确定有关参数,如密度等。  由上所述,对于简单的规则形体,可导出其简单的函数关系,计算其引力引起的异常,但实际上,地质体的形状是复杂的,想找出其函数关系是困难的,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人们采用了很多新的方法,如量板法等等,这些方法很复杂,我们现有的知识不能完全了解并接受,因此这里没有办法做详细的介绍,希望以后能够多接触到这些知识,并且能灵活的掌握和运用。

地震勘探论文

单红仙,刘晓磊,贾永刚(通讯作者),郑杰文 黄河口沉积物固结过程电阻率监测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待刊杨秀娟,贾永刚,单红仙,吴? 琼,刘? 辉,水动力作用对黄河口沉积物强度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0,32(4):常方强,贾永刚,郭秀军等,黄河口粉土液化过程的现场振动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9,31(4):609~616常方强,贾永刚,涂帆,波浪引起海床土体液化的概率研究,水利学报,2009,40(4):449-456常方强,贾永刚,张建等,黄河水下三角洲硬壳层特征及其液化过程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9,,17(3):349~356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常方伟,波浪作用下黄河口埕岛海域海床非均匀液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河口海岸方向),2009,3:83-89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 黄河口埕岛海域土性特征的统计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8(6):35~39张衍涛,常方强,孟祥梅,张建,贾永刚(通讯作者),黄河口埕岛海域表层沉积物土性的区域变化及其机理分析,海洋科学进展,2009,27(3):351-357单红仙,郑杰文,贾永刚(通讯作者),张民生,刘晓磊 黄河口粉质土沉积物侵蚀性动态变化试验研究 海洋学报,2009,31(4):112~119杨秀娟,贾永刚(通讯作者),刘红军,单红仙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超固结特征及其成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9(5):30~34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线差异沉降的安全性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2):281-284杨秀娟,贾永刚(通讯作者) 黄河三角洲粉质土前期固结压力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版),2009,(3):146~152常方强,涂帆,贾永刚,城市主干道软基处理的现场试验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09陈友媛,赵文娟,贾永刚,许国辉,黏粒和有机体对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微团聚体的影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1):31-38陈友媛,高丽,刘红军,许国辉,贾永刚,生物洞穴对黄河口土样扰动试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6):1295-1300郎印海,贾永刚,刘宗峰,高振会,王鑫平,黄河口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季节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38(4):640-646侯晓东,郭秀军,贾永刚,孟庆生,基于探地雷达回波信号获取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3):962-968贾永刚,侯晓东,郭秀军,单红仙,利用探地雷达确定土中污染物含量的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8,35(11):50-56常方强,贾永刚,孟祥梅等,波浪引起埕岛海域海床液化程度分区,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8(2):37-43常方强,孟祥梅,刘景昆,何峰,贾永刚,黄河口埕岛海域土性特征的统计分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2008,28(6):35-42张建,常方强,贾永刚,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道沉降量确定方法研究,海岸工程,27(3):39-46贾永刚,常方强,孟祥梅等,黄河口埕岛海域海床波致液化模糊综合评判,《工程地质学报》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2008杨秀娟,贾永刚,远航,张建,张衍涛,冯春健,黄河口裸置管线对海床土影响范围实例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28(6):27-33黄河口海底裸置管线对海床土强度影响实例研究,杨秀娟,贾永刚,远航,张建,张衍涛,冯春健,海岸工程,2008,28(6)27-34单红仙,刘涛,陈友媛,贾永刚,波浪载荷导致黄河口潮坪沉积物垂向运移现场观测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8(16):216-222戴茜、单红仙、孟祥梅、夏欣、崔文林、贾永刚(通讯作者),基于电阻率测定海水悬沙含量试验研究,海洋学报,2008,30(5):137-142常方强,涂帆,贾永刚,Verhulst模型在预测软基路堤沉降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6增1:3122-3126单红仙、秦昊、贾永刚,黄河三角洲堤前泥沙起动现场观测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5:825-828陈友媛、刘道彬、贾永刚、刘红军、刘小丽,生物活动对黄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扰动作用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5:829-833许国辉、尹晓慧、王秀海,浅表土体强度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微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4:657-662贾永刚,董好刚,单红仙,刘小丽,许国辉,黄河口海床硬壳成因机制研究,岩土力学,2007,28(10):2029-2035陈友媛,刘红军,贾永刚,循环荷载作用下海床结构性土的液化渗流机理定性研究,岩土力学,2007(28)8:1631-1635张建民,单红仙,贾永刚,刘红军,许国辉, 黄河口快速沉积海床土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及固结过程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8)7:1369-1375郭秀军,张志阔,贾永刚,黄河口粉土的电性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岩土力学,2007,28(3):593-598贾永刚 栾海晶,振动导致黄河口粉质土物理力学指标与起动流速的变化,岩土力学,2007,28(6):1123-1128郑琳,崔文林,贾永刚,海洋倾倒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实例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7, 26(5):413-417纪大伟、杨建强、高振会、贾永刚,莱州湾西部海域枯水期富营养化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7, 26(5):427-430张珂,贾永刚,刘正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岩土力学,2007(28)2:0420-0422刘小丽,刘红军,贾永刚,黄河三角洲饱和粉土层地震液化判别方法及液化特征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1-7冯玉岩,郭秀军,贾永刚,魏丽,郭健,黄河口粉土层震动响应过程的电性变化反映,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3271-3276孟庆生,楚贤峰,郭秀军,高分辨率数据处理技术在近海工程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3:1006-1010马志杰,孟庆生,贾永刚,循环荷载作用下黄河口海床土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中国水运,2007(7)4:68-70顾莹莹,高孟春,贾永刚,王延敦,李丹,海绵铁还原水中硝酸盐的初步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22(7):1-4董好刚,张卫明,贾永刚,循环荷载导致黄河口粉质土成分结构变异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2006,26(3):133-141刘红军,张民生,贾永刚,波浪导致的海床稳定性分析,岩土力学,2006,27(6):986-990贾永刚,杨秀娟,安英杰,透水与隔水夹层对粉质土液化影响试验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6,14(1):52-59单红仙,张建民,贾永刚,黄河口快速沉积海床土固结过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8):1676-1682单红仙, 段兆臣, 刘正银, 贾永刚,黄河口潮坪粉质土重复振动液化与效果研究,水利学报,2006,37(1):75-81周其健 贾永刚 马德翠,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固结非均匀性研究,岩土力学,2006,27(7):1147-1152马安青,单红仙,贾永刚,陈勇,基于VB的高速公路工程地质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马安青,贾永刚,单红仙,王一谋,基于GIS贺兰山两侧沙漠边缘带近二十年来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06,25(6)33-39聂新华,郎印海,贾永刚胶州湾河口沉积物中耗氧有机物的释放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6郎印海,聂新华,贾永刚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原位修复地下水中氯代烃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土壤 2006(38)2:23-28郭秀军,贾永刚,黄潇雨,基于电性变化进行黄河水下三角洲饱和粉土触变过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1-6单红仙? 孟祥梅? 贾永刚,振动导致黄河口海床渗透性变化研究,岩土力学,2005,26(增刊):73-78Guo Xiujun, Huang Xiaoyu, Jia Yonggang, Forward Model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ndslides with multi-electrode electrical method, Applied Geophysics(Journ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2005,2(1):14-21马媛,高振会,贾永刚(通讯作者)等,海上石油开采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实例研究,海洋学报,2005(27)5:54-59刘红军,王小花,贾永刚,乔社,张洪岗,黄河三角洲饱和粉土液化特性及孔压模型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5,26(增刊):83-87贾永刚,周其健,马德翠,生物活动对海床沉积物工程地质特征改造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5,13(1):49-56贾永刚, 史文君, 单红仙,许国辉, 郑建国, 刘红军,黄河口粉土强度丧失与恢复过程现场振动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5,26(3):351-358郭秀军,武瑞锁,贾永刚,李鸿江,不同土壤中含油污水污染区的电性变化研究及污染区探测,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402-406李鸿江,郭秀军,金春姬,贾永刚,魏丽,垃圾填埋场渗漏电学监测系统设计及室内模拟试验,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4):311-313郭秀军,贾永刚,黄潇雨等,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确定滑坡面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0):1662-1669贾永刚,霍素霞等,波浪导致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强度变化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4, 25(6):876-882金春姬,李鸿江,贾永刚等,电动力学法修复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5):341-345乔志香,金春姬,贾永刚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6):80-83许国辉,贾永刚,郑建国,刘媛媛,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构造形成的水槽试验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3):37-40单红仙,刘媛媛,贾永刚,许国辉,水动力作用对黄河水下三角洲粉质土微结构改造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4,26(5):654-658贾永刚,王俊超等,差异水动力导致黄河口粉质土微结构分形特征变化实例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2004,22(2):177-184单红仙,秦建敏,贾永刚,青岛港木质高桩码头边形破坏监测与预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3): 1-7彭轩明,贾永刚等,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龙王庙滑坡群稳定性分析及整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N2贾永刚,付元宾等,水动力条件差异导致潮坪分形特征变化实例研究,海洋学报,2003, 25 (3): 59-67许国辉,单红仙,贾永刚,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中孔压变化实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V 33(1): 80-86霍素霞,许国辉,贾永刚,黄河三角洲土体非均匀性及对底坡微地貌形成影响,工程地质学报,2003, V 11(2): 138-142许国辉,单红仙,贾永刚,风暴浪导致的黄河口水下土体破坏试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33(5):675-679郭秀军,刘涛,贾永刚等,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与其电阻率关系实验研究,地球物理进展, V 18, N1, 2003, 151-155王卫平,王东生,佘宗莲,陈宗团,贾永刚,青岛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UEGIS)的设计与实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V 33(4): 587-594贾永刚,广红,GIS和SDSS在高速公路选线之中的应用,地球科学,2001,26(6):1~单红仙,贾永刚等,波浪诱发的黄河口水下斜坡失稳破坏研究,地学前缘,2001,V8,N2贾永刚,刘红军等,苏丹膨胀土工程地质研究,清华大学学报, 2000 博士后研讨会增刊(EI), 70-73许国辉,曹雪晴,常瑞芳,贾永刚,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地貌形成机制探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 V 20, 66-70贾永刚,单红仙,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失稳破坏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V11, N1, 1-5贾永刚,方红琪,青岛城市地质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9,V10, N2,45~52贾永刚,方鸿琪,青岛城市地质环境工程适宜性系统分析,地球科学,1999,V24, N6,1~8贾永刚,孙永福等,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与区划,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V19, N3,121~126贾永刚,刘红军,青岛城市地质环境系统稳定性研究,环境地质研究,第四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76~180刘红军,贾永刚,深基坑支护设计弹性抗力有限元法,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V29, N1, 309~313刘红军,贾永刚,探地雷达在大范围场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以苏丹喀土穆炼油厂为例,工程勘察,1999,N1,69~71贾永刚,谭长伟,地质环境特征及工程适宜性与选择性分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V27, N2,212~217单红仙,贾永刚,青岛第四纪沉积物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勘察,1997,N5,19~22贾永刚,单红仙,青岛地质灾害研究,海洋科学,1996,N2,52~55孙永福,贾永刚,青岛保税区软土地基强夯处理,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6,V26, N3,84~90贾永刚,孙永福,胶州湾环境与工程建设,海岸工程,1996,V15, N1贾永刚,单红仙,三峡及邻区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海洋科学,1995,N2,36~40贾永刚,单红仙,崂山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分布研究,海洋科学, 1995,No1,64~67贾永刚,贾信远,方志海,青岛地铁沿线花岗岩风化规律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V25,N3,368~贾永刚,青岛地铁工程岩体质量评价方法探讨,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4,V24,增刊,3~贾永刚,三峡及邻区上限发震水平预测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3,V23,增刊,68~贾永刚,三峡及邻区潜在震源预测,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2,V22,N4,90~贾永刚,三峡及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成因,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34~贾永刚,沈渭铨,黄河三角洲前缘的短周期内波,LD赖特,杨作升,BD博恩霍尔德等(译文),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文集(一)黄河口水下底坡不稳定性,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125~薄景山、贾永刚,论仙女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及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影响,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25~薄景山、李同录、贾永刚,水库地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54~谭周地、李同录、刘树田、贾永刚、薄景山,长江三峡水库库首区断裂壤中汞气分布特征及断裂活动性分析,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18~

你是哪个学校的?具体需要什么资料论文?这个我能找到!呵呵!!怎么联系你?我有啥好处?

地震勘探论文课题有什么

毕业论文类型很多,很多同学不是很清楚,像什么理论类论文,实践类论文,科技类论文等。由于每个人的选题方向不一样,对学科兴趣的差异,大家的论文类型可能也会不一样。1、 按照内容的性质和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理论型论文和叙述性论文。理性型论文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抽象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当然其中也是进行实验的。只有实验才能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对客观事实和现象的调查,考察从而得到资料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分类。然后得出新的见解。2、按照议论文的性质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论文主要从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立论文需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和严密。驳论性论文则是通过反驳他人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论文主题。3、按照研究论文问题的大小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对自然、科技、环境等进行研究分析的论文,成为宏观论文,对局部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论文成为微观论文,他对具体的工作指导和影响会小一些。

包括863;973;全国自然科学规划基金;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基金;全国军事科学规划基金等。

浅谈煤田地质勘探前沿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根据中国煤炭生产方针、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现状,讨论了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提高勘探精度,开展动态地质研究等方面加以论述。并且展望了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关键词:地质勘探勘探技术发展趋势0引言20世纪,煤炭在世界能源中占主要地位,进入21世纪,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仍将占主要地位,在我国尤其如此。在我国,1500m左右的煤炭总资源量约4万亿吨,已探明保有储量达1万亿吨。而石油、天然气,由于资源赋存条件与勘探、开发困难等原因,一个时期内难于大幅度增产。但是,随着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煤炭要有竟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经济、安全、高效采煤就成为煤炭工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世界上所有采煤国家都需要继续开展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而且,煤田勘探技术要迅速发展才能满足生产要求。1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完善矿井水防治与保水采煤研究方面来看我国东部一些矿井,随着采深增大,突水事故经常出现,突水量也日益增大。由于这些煤田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加之采深不断增大,浅部矿井水治理获得的一些认识往往不适应深部矿井水动力条件。因此,我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深入研究矿区深部岩溶水形成与运移特征,深部矿井底板岩溶水突出机理,开发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开发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的采掘区无水险水害防治技术。2从开展动态地质研究方面来看常见的岩煤突出、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井筒破裂等井下灾害,实际上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均与岩体应力场有关。主要起因于岩煤采掘后,原有自然条件下各种地质因素之间的平衡遭受破坏,岩体应力再分配,从而引发或诱发出这类灾害性地质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形成的地质机理,事先测定出采掘阶段岩体应力随时空的动态变化,就有可能预测上述动力地质现象是否会形成,确定并采取消除或减弱这些灾害的措施。3从加强环境地质勘查与灾害地质防治方面来看由于矿区在天然条件下以及因开发而使地质体系遭受破坏,从而可能形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耕地破坏、水源污染、沙化,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等以及更具破坏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如地裂、地表塌陷、滑坡乃至诱发地震。由于历史原因及煤矿不断开发,旧帐未清,新帐纷至,所产生的问题相当严重,煤矿环境问题是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矿区环境评价与治理将成为开发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4从提高勘探精度来看连续作业是煤炭工业现代化或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特点。这要求开发前查明所采煤层的细微变化,如煤层厚度、结构和灰分的局部细小变化。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局部变化等。但是,世界各国的煤炭证实储量及我国的探明储量均只主要说明煤炭的原地埋藏数量,并未充分甚至没有提供满足现代开采技术要求的开采地质信息,为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普遍需要补充勘探。5从攻克煤层气开发难关来看近年来许多国家正在把煤层气作为一种能源进行研究,已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在煤层气试验开发中,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多数井煤层气产率低、衰减快,钻井冲洗液污染煤层,完井后坍塌堵孔,水力压裂效果不明显,裂缝短,所占比例低,完井后采气效果差等。显然,研究我国煤层渗透率低的原因、渗透率变化规律、煤层气富集和高产因素、煤层力学稳定性和破坏规律,开发适于我国低渗率煤层的钻井、完井、采气和增产实用技术,探索我国煤层气开发有利区段的评价选择模式就成为技术攻关的重点。2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用发展眼光看,近年来钻探仍将成为获取“第一性”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物探仪器日新月异,性能改进与更新迅速,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确度、遥控、计算机实时控制、处理、数据分析和三维图形显示方向发展;物探方法向多维、多参数测量、多方法组合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将普及到地质勘探的各个专业、各个作业单元,乃至管理整个勘探系统。近年来,值得注意的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如下。1开发井下勘探技术根据国内外资料,落差小于5m、长度小于150m的小断层及小型褶曲,近期不可能用地面勘探方法查明。因此,国内外普遍认为,应在采区开采前,在井下开展采区勘探或工作面勘探,其方法包括矿井物探和沿煤层钻进。基于煤层密度比上下围岩小,煤层是一个明显的低速槽,国外在70年代末首先采用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在井下探测煤层构造。近年来,探地雷达技术发展迅速。最近南非开发出一种Rock雷达系统,能定量研究岩体,准确确定断裂带深度、巷道周围裂隙带特征。显然,煤矿井下物探技术将大有作为,是一重要发展方向。2发展水平钻进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先进的采煤国家愈来愈重视采用水平钻进方法沿煤层钻进,并采用与之相配合的随钻测斜技术。水平钻进技术是由受控定向钻进发展而来的。近年来,这种钻进技术发展迅速,不仅能在井下沿煤层钻进,还能在地面沿垂直一圆弧一水平线轨迹进入煤层钻进。地面水平钻进,在煤炭部门是80年代后期才从石油部门引进的。3加强综合勘探据有关材料说明,英国煤矿区尽管用三维地震勘探曾解释出小至煤厚落差的断层,但英国深部煤矿公司仍然重视钻孔研究。近年来,他们在已经评价的赋存经济可采储量的井田,按400一500m网度布无心孔,用组合测井方法勘探。他们开发了一种岩层显微扫描仪,通过人机联作能解释几十厘米落差的断层、裂隙、沉积和构造特征,以及应力方向。借助专用软件,用组合测井可确定出岩石类型、岩石强度、孔隙度或渗透率、倾角、孔径、分析水和烃等。据说,通过这一综合勘探方法,“可提供一份详细、实用的构造及应力场图”“,从而使矿山设计切实可行”,可提供最佳施工方向和合理地选定开采方法。这表明,选用合适手段、采用多手段综合勘探,是深部煤矿勘探的发展方向。4研究动态地质勘探技术如前所述,危害矿井安全的动力地质现象由采掘活动诱发而形成。它们具有动态特性。因此,预测动力地质现象的形成及其强度,不能简单地只凭反映原始地质条件的静止数据,而应主要分析基于岩煤层应力或其物性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资料。高产高效采煤推进速度快,进行动态勘探,即在采掘期间连续多次勘探采区的应力或物性随时间变化很有必要。5加快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现已在煤田地质勘探各个专业推广应用,发展较快。由于引入了许多高新技术,如并行分布式处理、大容量存储、工作站、多媒体、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技术等,目前已能用人机对话方式处理、分析、解释和显示地质勘探数据,一些物探仪器自动化程度高,能在现场作预处理,控制各项操作和质量,选择有关参数。3结语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表明,除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外,各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量自80年代以来均明显减少,但用于开发勘探、工作面勘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却明显增多,勘探精度大大提高。从煤炭现代化生产要求角度看,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握时机,加快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才能满足我国高产高效采煤的需求。参考文献:[1]储绍良矿井物探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李夫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46~

我这里有重磁的正反演……刚刚写完~不过我的重点是重磁异常正反演的数学研究  呃 刚刚发现 图片都发不上来的说……公式都是图片……  引言  重力勘探是利用地球内部各种岩(矿)石间因密度差异而引起的重力场变化来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有用矿产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磁法勘探是利用地壳内各种岩(矿)石间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场变化(称为磁异常)来寻找有用矿产和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这两种方法观测的是天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都属于天然场方法。在地球物理勘探中都是应用广泛的物探方法。  然而,岩石物性研究曾是我国地球物理工作的薄弱环节,随着石油重磁勘探从区域向局部、从低精度向高精度、从定性解释到定量解释、从构造解释到岩性解释、从单一方法到多方法综合勘探的发展,对岩石物性及物理-地质模型的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磁场的正演问题是重磁勘探解释的理论基础  给定地下地质体中密度不均匀体和磁性体的几何参数(位置、形状、产状等几何要素)和物性参数(密度差和磁化强度矢量),求它在外部空间任意点的重磁场,称为重磁场的正演问题。反之,由重磁场来推测地下密度不均匀体和磁性体的几何参数和物性参数,则称为重磁场的反演问题。研究正反演问题的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有数学场论分析、数值分析、解析延拓等数学方法和频谱分析、界面迭代、物性不均匀时界面等地质方法。本文主要就重磁场异常时的正反演研究中的数学方法做归纳总结。  一.重力异常的正反演方法:  重力异常(gravity anomaly)指地球表面一点的实测重力值归算到大地水准面上与该点理论重力值之差。它可以反映出地球的自然表面与大地水准面不符,也可以反映地球内部质量分布的不均匀。在地质勘探中:是把地下物质及其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重力的变化称为重力异常。它往往与地质构造(例如背斜、向斜,盐丘、断裂、岩体等)及矿体的存在有关。根据对地球表面重力异常分布的研究,可以获得有关地质资料,因对实测重力值归算方法不同,重力异常分为空间异常、布格异常、均衡异常。具体如下图所示: a: 表示正常重力值所对应的地质质量分布;  b: 表示在地球自然表面上A点进行重力观测的观测值;  c: 自由空间异常值 ; d: 地形改正,也称法依异常;  e: 布格异常; f: 均衡重力异常;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这样来考虑,假设已知各种简单性体的地质体,分析其异常特点,解决的办法是用数学将不同形体的异常计算出来,分析其异常特点,找出异常和地质体的性质,产状,位置,大小之间的联系,达到地质解释的目的,前者根据已知形体,计算其异常,称之为正演问题,反之根据异常特点,说明地址特点,称之为反演问题,对我们来说,反问题是目的,正演问题是基础,两者亲密相关,不可分割。   有关场论知识  设有一任意形状的地质体,其体内任一点的坐标我们用A表示,p点的坐标用P表示,如图,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中的任意质量单元dm  由场论可知,物体Q在其外部某一点p的引力为:  式中 G为引力常数( CGS);  是物体Q的剩余密度;  dv是物体的Q内的体积元;  R是小体积元到P点的距离;  下标Q表示积分是对地质体Q进行的。  设r为dm到任一点的距离,设A坐标是(ζ,η,ε),任意点p的坐标是(x,y,z)表示,则式中的:  对其求一次导数得:  分别对三式求x,y,z的导数:  将上式中的三式相加得:  v  而 =  所以得到: 0  上式为拉普拉斯方程,对产生引力物体以外的任意一点都适合。   解正演问题的基本公式  在正演问题中,一般令r为dm与P点之间的距离,dm的坐标是(ζ,η,ε),p点坐标是(x,y,z),所以有r=  dm的重力异常为de的铅垂分量,即  式中 表示质量单元在P点的引力与铅直方向的夹角。考虑到dm= 为剩余质量与体积单元的乘积,于是整个地质体在该点引起的重力异常应当是对它的全部体积的积分,即:  3、简单形体重力异常的正反演问题(以球体为例)  对于一些等轴状,球体可近似看成是均匀的地质体,如穹窿,盐丘,侵入体等具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讨论其他形体的正反演问题。设有一球体,剩余质量为M,半径为R,求埋藏深度为D,采用直角坐标,则由球体引起在xoy平面上的引力。  如上图,计算得:  式中r为球心到p点的距离,当观测点是沿x轴上分布,则y=0,那重力异常沿x轴上的值可用下式表示:  (1)  从上述两式,不难看出,穿过球体中心的任意剖面上的重力异常曲线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并且曲线对纵轴是对称的,那么在平面图上,曲线为一系列同心圆,在球体顶部及外部,等异常线较稀,而球体边缘部分等异常曲线较密,根据已知产状的地质体,利用公式计算得到的异常曲线,我们称之为理论曲线,根据这曲线,我们可以研究地质体的埋藏深度,范围大小。  同时按公式(1),令x=0,即观测点在球体正上方0点, 最大,用 表示,则  当x远离o点时,引力作用逐渐减小, 也随之减小,当x趋于无穷大时, 趋于0,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观测系统精度的限制, 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就测不出了,在此为了说明异常范围的大小,我们规定:当 减小到最大值的1倍以下时,可以认为异常没有显示,令g=1 ,有上述(1)式有:  解上式得: =2D  这就是说,当观测点远离原点时,其水平距离为二倍于球体的埋藏深度,这时观测到的重力异常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地质体引力大小和其埋藏深度之间关系是:当D越大时, 越小,异常范围越大, 曲线变化越平缓,D越小 越大,异常范围越窄,曲线变化越陡。还有地质体的剩余质量越大,重力异常值越大,异常范围显示亦越大。  讨论了正演问题,下边简单分析一下反演情况。  为求得球体的埋藏深度,我们利用了重力异常曲线上的半极点,设半极点的横坐标是x1,然后将重力异常的半幅值和x1代入上述公式得:  解上式得:D=305x1  由此可见只要找出异常半幅值的横坐标再乘以305即得球体的埋藏深度,再将上述结果带入 = 可得剩余质量M值。  如果知道球体对围岩的剩余密度 ,我们还可以求出下式求出球体的半径R值。  由于 , ,有了球心深度D和球体半径R,我们还可以求得球体顶部的埋藏深度H:  H=D-R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球体和围岩的密度差,实际上经常是不知道的,这样球体的半径就不能确定,这时如果我们还要问:球体的半径是多大,那么其解答是非单一的,因为只要保持M不变,不论球体的大小,其异常曲线完全相同,就是说,同一异常曲线,可以解释为大球体或小球体所引起,这就是物探解释人员所说的多解性,为此在作物探资料解释时,应尽可能确定有关参数,如密度等。  由上所述,对于简单的规则形体,可导出其简单的函数关系,计算其引力引起的异常,但实际上,地质体的形状是复杂的,想找出其函数关系是困难的,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人们采用了很多新的方法,如量板法等等,这些方法很复杂,我们现有的知识不能完全了解并接受,因此这里没有办法做详细的介绍,希望以后能够多接触到这些知识,并且能灵活的掌握和运用。

地质勘探论文题目

上地大数字图书,论文应有尽有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浅谈煤田地质勘探前沿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根据中国煤炭生产方针、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现状,讨论了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提高勘探精度,开展动态地质研究等方面加以论述。并且展望了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关键词:地质勘探勘探技术发展趋势0引言20世纪,煤炭在世界能源中占主要地位,进入21世纪,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仍将占主要地位,在我国尤其如此。在我国,1500m左右的煤炭总资源量约4万亿吨,已探明保有储量达1万亿吨。而石油、天然气,由于资源赋存条件与勘探、开发困难等原因,一个时期内难于大幅度增产。但是,随着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煤炭要有竟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经济、安全、高效采煤就成为煤炭工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世界上所有采煤国家都需要继续开展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而且,煤田勘探技术要迅速发展才能满足生产要求。1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完善矿井水防治与保水采煤研究方面来看我国东部一些矿井,随着采深增大,突水事故经常出现,突水量也日益增大。由于这些煤田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加之采深不断增大,浅部矿井水治理获得的一些认识往往不适应深部矿井水动力条件。因此,我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深入研究矿区深部岩溶水形成与运移特征,深部矿井底板岩溶水突出机理,开发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开发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的采掘区无水险水害防治技术。2从开展动态地质研究方面来看常见的岩煤突出、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井筒破裂等井下灾害,实际上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均与岩体应力场有关。主要起因于岩煤采掘后,原有自然条件下各种地质因素之间的平衡遭受破坏,岩体应力再分配,从而引发或诱发出这类灾害性地质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形成的地质机理,事先测定出采掘阶段岩体应力随时空的动态变化,就有可能预测上述动力地质现象是否会形成,确定并采取消除或减弱这些灾害的措施。3从加强环境地质勘查与灾害地质防治方面来看由于矿区在天然条件下以及因开发而使地质体系遭受破坏,从而可能形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耕地破坏、水源污染、沙化,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等以及更具破坏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如地裂、地表塌陷、滑坡乃至诱发地震。由于历史原因及煤矿不断开发,旧帐未清,新帐纷至,所产生的问题相当严重,煤矿环境问题是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矿区环境评价与治理将成为开发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4从提高勘探精度来看连续作业是煤炭工业现代化或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特点。这要求开发前查明所采煤层的细微变化,如煤层厚度、结构和灰分的局部细小变化。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局部变化等。但是,世界各国的煤炭证实储量及我国的探明储量均只主要说明煤炭的原地埋藏数量,并未充分甚至没有提供满足现代开采技术要求的开采地质信息,为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普遍需要补充勘探。5从攻克煤层气开发难关来看近年来许多国家正在把煤层气作为一种能源进行研究,已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在煤层气试验开发中,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多数井煤层气产率低、衰减快,钻井冲洗液污染煤层,完井后坍塌堵孔,水力压裂效果不明显,裂缝短,所占比例低,完井后采气效果差等。显然,研究我国煤层渗透率低的原因、渗透率变化规律、煤层气富集和高产因素、煤层力学稳定性和破坏规律,开发适于我国低渗率煤层的钻井、完井、采气和增产实用技术,探索我国煤层气开发有利区段的评价选择模式就成为技术攻关的重点。2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用发展眼光看,近年来钻探仍将成为获取“第一性”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物探仪器日新月异,性能改进与更新迅速,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确度、遥控、计算机实时控制、处理、数据分析和三维图形显示方向发展;物探方法向多维、多参数测量、多方法组合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将普及到地质勘探的各个专业、各个作业单元,乃至管理整个勘探系统。近年来,值得注意的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如下。1开发井下勘探技术根据国内外资料,落差小于5m、长度小于150m的小断层及小型褶曲,近期不可能用地面勘探方法查明。因此,国内外普遍认为,应在采区开采前,在井下开展采区勘探或工作面勘探,其方法包括矿井物探和沿煤层钻进。基于煤层密度比上下围岩小,煤层是一个明显的低速槽,国外在70年代末首先采用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在井下探测煤层构造。近年来,探地雷达技术发展迅速。最近南非开发出一种Rock雷达系统,能定量研究岩体,准确确定断裂带深度、巷道周围裂隙带特征。显然,煤矿井下物探技术将大有作为,是一重要发展方向。2发展水平钻进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先进的采煤国家愈来愈重视采用水平钻进方法沿煤层钻进,并采用与之相配合的随钻测斜技术。水平钻进技术是由受控定向钻进发展而来的。近年来,这种钻进技术发展迅速,不仅能在井下沿煤层钻进,还能在地面沿垂直一圆弧一水平线轨迹进入煤层钻进。地面水平钻进,在煤炭部门是80年代后期才从石油部门引进的。3加强综合勘探据有关材料说明,英国煤矿区尽管用三维地震勘探曾解释出小至煤厚落差的断层,但英国深部煤矿公司仍然重视钻孔研究。近年来,他们在已经评价的赋存经济可采储量的井田,按400一500m网度布无心孔,用组合测井方法勘探。他们开发了一种岩层显微扫描仪,通过人机联作能解释几十厘米落差的断层、裂隙、沉积和构造特征,以及应力方向。借助专用软件,用组合测井可确定出岩石类型、岩石强度、孔隙度或渗透率、倾角、孔径、分析水和烃等。据说,通过这一综合勘探方法,“可提供一份详细、实用的构造及应力场图”“,从而使矿山设计切实可行”,可提供最佳施工方向和合理地选定开采方法。这表明,选用合适手段、采用多手段综合勘探,是深部煤矿勘探的发展方向。4研究动态地质勘探技术如前所述,危害矿井安全的动力地质现象由采掘活动诱发而形成。它们具有动态特性。因此,预测动力地质现象的形成及其强度,不能简单地只凭反映原始地质条件的静止数据,而应主要分析基于岩煤层应力或其物性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资料。高产高效采煤推进速度快,进行动态勘探,即在采掘期间连续多次勘探采区的应力或物性随时间变化很有必要。5加快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现已在煤田地质勘探各个专业推广应用,发展较快。由于引入了许多高新技术,如并行分布式处理、大容量存储、工作站、多媒体、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技术等,目前已能用人机对话方式处理、分析、解释和显示地质勘探数据,一些物探仪器自动化程度高,能在现场作预处理,控制各项操作和质量,选择有关参数。3结语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表明,除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外,各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量自80年代以来均明显减少,但用于开发勘探、工作面勘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却明显增多,勘探精度大大提高。从煤炭现代化生产要求角度看,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握时机,加快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才能满足我国高产高效采煤的需求。参考文献:[1]储绍良矿井物探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李夫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46~

地质勘探钻探专业论文题目

因你的叙述的材料背景少,所以本人跟你几点参考,愿对你有帮助。题目的话你根据你做的重点来定题,作为金属矿产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分析:矿床(矿产)的等值线构造图的描绘和分析成因;矿脉走向和成矿量的规模;该区层出现过的矿产有哪些;伴生矿物可以作为找矿成藏的依据之一;断层的分布情况的分析;该区在古地史时期的一些构造变化情况,矿物沉积情况;及你通过你所携带设备实地踏勘以后得出的数据情况来分析成矿构造和规模的一些情况都可以作为你分析该区是否有规模矿产出现的分析报告的素材。

上地大数字图书,论文应有尽有

  • 索引序列
  • 地震勘探论文题目
  • 地震勘探论文
  • 地震勘探论文课题有什么
  • 地质勘探论文题目
  • 地质勘探钻探专业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