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是什么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是什么

发布时间: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是什么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成《申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它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初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创办。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  1937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上海图书馆为全国《申报》收藏最全的单位,藏有全套原版《申报》。  1983年,上海书店将《申报》影印出版。\  另外可以了解了解  《申报》之始  创办初期,《申报》聘用举人、秀才为主笔,刻意适合中国读者口味,不刊登西方宗教文章,主要宣传孔孟思想;还针对市民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不少社论,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申报》的报价十分便宜,每份只要八文铜钱。《申报》除了在上海本地发行,又在杭州设立了分销处,以后又逐渐扩展到其他城市,销量逐步上升。  《申报》锐意革新,创办了许多重大的新闻形式,被载入中国新闻发展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增刊及白话文报之始  从1876年3月30日开始,《申报》增加出版用白话文编写的《民报》两日刊,这是我国报纸有增刊之始,也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报。  二、最早的战事通讯员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申报》均派记者赴战地采访,连续发回战况报道。这些记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战事通讯员。  三、最早出版的“号外”  1884年8月5日,法国进攻基隆炮台,中法战争爆发。当时上海风传法国舰队正在福州外港集结准备向中国南洋海军开火的消息,人们盼望获得确切消息。8月6日下午6时半,《申报》特派记者从福州发来有关此消息的快电,电文为“驻榕法舰尚无动静”。可是当天的《申报》已出完,为应急,报馆只得于晚7时将这条电文用传单的形式印出,列在报纸的正常编号之外。这是中文报纸最早的“号外”。  四、使用电讯传递新闻之始  1881年12月24日,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架设完成,次年1月16日,《申报》最早利用这条线路传送谕旨。这是我国报纸用电讯传递国内新闻之始。  五、“画报”的出现  此外,《申报》还十分重视新闻插图,后来扩展到出版画报。光绪三年(1877年)五月,报馆出版《寰瀛画报》,共五卷,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刊附属于该报的《点石斋画报》(旬刊),是中国最早的石印时事画报。  史量才与《申报》  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作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他主持办报期间,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  “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是史量才办报思想的核心。他生前把世界幸福寄托在完全独立的报纸上,包括经济上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政治上的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或军阀操纵。正如宋军在《申报的兴衰》一书所说:“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这种观点是不以一个政党或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大多数人民利益出发。”“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在他主持办报期间,《申报》度过了早期席子佩的控告危机(损失二十万五千两白银),业务蒸蒸日上。从1912年的发行七千份,五年后(1917年)达到两万份,此后稳步上升,1920年是三万份,1925年突破十万份,1926年突破十四万份,1932年超过十五万份,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报纸是历史的档案,《申报》经立了近七十年的风雨,它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经过几代新闻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不断的探索,《申报》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  保存历史  《申报》是旧中国在上海出版的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  但由于年代久远,仅上海图书馆藏有全份(略有缺失),也因纸质泛黄发脆,不易保存,难以使用。为此50年代至60年代中央和上海市文化宣传部门曾多次想将它影印,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1981年上海市出版局批准由上海书店影印。自1982年开始筹备,至1987年10月全部完成。上海书店为了把《申报》印好,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除得到上海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外,还向北京、南京、桂林、常熟等地图书馆配补齐全,又对原报油迹、污损之处进行修描。为了使影印本能长期保存,又向有关厂商专门订制了优质纸和优质装订材料。  《申报》影印本比原报缩小一半,为8开本,全套400册,正文164824页,合41206印张,每套用纸2令,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部纸质出版物。影印本共印550套,实得578套。发行以后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1989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上海《申报》 《申报》是一张历史悠久的老报纸,它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由英国人安纳斯托•查美和三位友人共同筹资出版发行的。当时全名为《申江新报》, “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成《申报》。《申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 创办初期,《申报》聘用举人、秀才为主笔,刻意适合中国读者口味,不刊登西方宗教文章,主要宣传孔孟思想;还针对市民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不少社论,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申报》的报价十分便宜,每份只要8文铜钱。《申报》除了在上海本地发行,又在杭州设立了分销处,以后又逐渐扩展到其他城市,销量逐步上升。 《申报》锐意革新,创办了许多重大的新闻形式,被载入中国新闻发展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增刊及白话文报之始 从1876年3月30日开始,《申报》增加出版用白话文编写的《民报》两日刊,这是我国报纸有增刊之始,也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报。 二、最早的战事通讯员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申报》均派记者赴战地采访,连续发回战况报道。这些记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战事通讯员。 三、最早出版的“号外” 1884年8月5日,法国进攻基隆炮台,中法战争爆发。当时上海风传法国舰队正在福州外港集结准备向中国南洋海军开火的消息,人们盼望获得确切消息。8月6日下午6时半,《申报》特派记者从福州发来有关此消息的快电,电文为“驻榕法舰尚无动静”。可是当天的《申报》已出完,为应急,报馆只得于晚7时将这条电文用传单的形式印出,列在报纸的正常编号之外。这是中文报纸最早的“号外”。 四、使用电讯传递新闻之始 1881年12月24日,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架设完成,次年1月16日,《申报》最早利用这条线路传送谕旨。这是我国报纸用电讯传递国内新闻之始。 五、“画报”的出现 此外,《申报》还十分重视新闻插图,后来扩展到出版画报。光绪三年(1877年)五月,报馆出版《寰瀛画报》,共五卷,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刊附属于该报的《点石斋画报》(旬刊),是中国最早的石印时事画报。 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作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他主持办报期间,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 “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是史量才办报思想的核心。他生前把世界幸福寄托在完全独立的报纸上,包括经济上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政治上的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或军阀操纵。正如宋军在《申报的兴衰》一书所说:“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这种观点是不以一个政党或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大多数人民利益出发。”“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在他主持办报期间,《申报》度过了早期席子佩的控告危机(损失二十万五千两白银),业务蒸蒸日上。从1912年的发行七千份,五年后(1917年)达到两万份,此后稳步上升,1920年是三万份,1925年突破十万份,1926年突破十四万份,1932年超过十五万份,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报纸是历史的档案,《申报》经立了近七十年的风雨,它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经过几代新闻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不断的探索,《申报》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

《长江文艺》创刊于1949年6月,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刊,原为中共中央中南局文联会刊,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第一刊。多年来倍受选刊和读者的关注,也是中国27家文学创作类核心期刊之一。《长江文艺》务实与创新并举,现实主义与先锋精神兼容。追求思想性,但反对脱离时代和生活;追求可读性但摈弃华而不实和矫揉造作。《长江文艺》奉行好作品主义,精彩小说、精美散文、精妙诗歌,还有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文体的作品,不可不看。也是日常休闲的理想读物。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是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CP)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出版家艰苦创业,为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商务创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并从此先后延请高梦旦、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开展以出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实力迅速壮大,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新中国成立后,商务积极完成公私合营改造,并1954年迁至北京,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1958年,中国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文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1897年,上海创办,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1901年,张元济投资商务印书馆。 代印张元济与蔡元培创办的《外交报》。《华英音韵字典集成》发售预约。严复译《原富》(〔英〕亚丹·斯密著)由南洋公学印行(后归商务印书馆出版)。 1903年,设第一个分馆于汉口。十月,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吸收日资,改进印刷。首次使用著作权印花。编印小学“最新教科书”。创刊《绣像小说》半月刊,主编李伯元。译印《说部丛书》。1907年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建成印刷总厂和编译所新址。印刷所、编译所闸北宝山路新厦落成。始用珂罗版印刷。停办小学师范讲习班,附属小学改组为尚公小学,由蒋维乔任校长。郁厚培赴日本学习照相制版技术。蔡元培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书籍。出版《汉译日本法规大全》八十册,另附《解字》一册,署南洋公学译书院译。出版《列国政要》三十二册(清廷派员考察各国政治辑译的资料)。1909年将编译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参考书籍的图书馆定名为涵芬楼,后改名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改进铜锌版和试制三色铜版,聘美籍技师指导。商务印书馆董事局于三月初八举行第一次会议,出席董事七人,张菊生为主席。办商业补习学校,张元济首任校长。办艺徒学校。创刊《教育杂志》。出版孙毓修编译《童话》一、二两集(中国最早出版的“童话”)。出版《汉译日本法律经济辞典》(中国最早译印的百科辞典)。与英国泰晤士报社协议印行所出《万国通史》(中国出版社对外合作的最初尝试)。1914年,董事会收回日本股份。 设分馆于香港。创制教育幻灯片。创刊《学生杂志》,历任主编朱天民、杨贤江、陈功甫(1947年停刊)。出版康德《人心能力论:论意志能制病情》,德汉学家卫礼贤和周暹合译。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进犯淞沪。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总厂及编译所、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被炸焚毁,损失巨大,被迫停业,解雇全部职工。八月一日复业,实行日出新书一种。十月,复刊《东方杂志》由胡愈之主编(第二十九卷第四号至第三十卷第六号)。 [8]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袭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次日上午,日军飞机轰炸商务,位于宝山路的总管理处、编译所、四个印刷厂、仓库、尚公小学等皆中弹起火,全部焚毁。1932年,2月1日,日本浪人又潜入未被殃及的商务印书馆所属的东方图书馆纵火,全部藏书化为灰烬。五层大楼成了空壳,其状惨不忍睹。据统计,商务印书馆资产损失1630万元以上,占总资产的80%。最令人痛惜的是东方图书馆的全部藏书46万册,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共35000多册;中国最为齐备的各地方志2600多种,共25000册,悉数烧毁,当时号称东亚第一的图书馆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价值连城的善本孤本图书从此绝迹人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劫难。有学者认为:火烧圆明园和商务印书馆被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最令人痛心的文明悲剧。日军之所以要炸毁商务印书馆,时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讲的很明白:“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1933年,商务曾收到过一封日本浪人的恐吓信,信中说:“尔中国败孔道,立学堂,读些国语三民主义与立共和,打倒帝国主义,恶劣之道行天下,……尔馆独销学校之书,印些腐败之物。上海毁尔书馆,尔书馆还是恶习不改,仍印三民之书、党部之语。中国不忍傍观,所以毁尔书馆,今若不速改恶习,我军到处,是商务印书馆尽烧毁。”这段话更是说出了日军轰炸商务印书馆的原委。1934年,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会接受德国驻沪总领事代表德国各著名学术团体捐赠图书三千余册。商务印书馆印刷厂香港分厂新厦建成于北角。辑印《四部丛刊续编》,收书八十一种,一四三八卷。辑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编印《万有文库》第二集。 编印《幼童文库》。出版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出版吴半农译《资本论》([德]马克思著)第一卷第一分册。影印《嘉庆重修一统志》。影印《六省通志》(湖南、浙江、广东、畿辅、湖北、山东)。1941年总管理处迁重庆。沪、港货栈和印刷厂均被日军劫持,《东方杂志》商务印书馆近照等被迫停刊。 1944年,东方图书馆重庆分馆开馆。1946年,总管理处由重庆迁回上海。1948设台湾分馆。[15] 1950商务印书馆与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开明书店、联营书店联合组织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为新华书店以外的中国第二个发行系统。1951设总管理处驻京办事处。编审部迁京。 1954总管理处迁京,实行公私合营。商务印书馆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并。 1957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分出,恢复商务印书馆独立建制。时代出版社(包括并入该社的五十年代出版社)建制撤销,并入商务印书馆。设香港办事处。在港举办创业六十周年纪念会。出版《新华字典》(新一版)。1958年,中国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文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申报《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和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1] ,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1872年11月11日《申报》发行我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锁记》;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3月30日《申报》创办我国第一份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通俗报纸《民报》;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寰瀛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办我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④印书。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提要:《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为何下如此大的气力保存《申报》?  寻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纸质松脆,风化发黄,很难翻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还因为它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申报》是体现新闻自由的典范1908年的《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达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 “脉案”和药方。兹将有关内容择要摘录如下:1908年6月23日“陈御医请脉近闻”:“皇上违和,近 日耳响发堵、腰酸足痛诸症依然如旧,而口干心烦、大便溏稀、头蒙觉疼、夜寐不实等症亦未见增减。1908年8月22日:“江督所保御医周景涛,于月初到京,进内请脉,所开药方与陈、曹各医所开者不甚相同。据内监云,近两月来,各医所开药方,皇上辄不愿饮,十剂之中仅服一二剂,独周医之药,颇得圣上欢心,故四日之中已诊三次。”(周景涛的脉案药方略)1908年11月16日,《申报》发布光绪帝驾崩的电讯:“上病大渐,今日酉正二刻升遐。”这条电讯附一按语:“此电于前夜接到,因恐不确,未录昨报。”申报相关图片(6张)《申报》刊发的这些消息,不是来自官方的通报,而是通过自己的信息渠道获得的独家新闻。值得注意的是,《申报》的报道持续近半年之久,并未受到清政府的干涉,为《申报》提供消息的人亦安然无事,一直不断地发来最新的消息,《申报》在报道中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以显示消息之 可靠。有报史云:“光绪末叶数年,出报既不报知官厅,其言论之自由,可谓有闻必录。对于政治之得失,内外大员之善恶,皆可尽情指责;人民之冤抑隐疾,更可尽情登载。”这是 中国近代史上新闻最开放的一段时期,否则,像“圣躬违和”这样的宫廷秘事,是不可能得到公开传播的。

《长江文艺》创刊于1949年6月,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刊,原为中共中央中南局文联会刊,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第一刊。多年来倍受选刊和读者的关注,也是中国27家文学创作类核心期刊之一。《长江文艺》务实与创新并举,现实主义与先锋精神兼容。追求思想性,但反对脱离时代和生活;追求可读性但摈弃华而不实和矫揉造作。《长江文艺》奉行好作品主义,精彩小说、精美散文、精妙诗歌,还有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文体的作品,不可不看。也是日常休闲的理想读物。

申报》 介绍如下: 《申报》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和伍华德、普来亚、麦基洛四人合资在上海创办。之所以取名为《申报》,是因为创办地上海简称为“申”,并且这一年又是干支纪年的“壬申”年,故而得名。创刊之初为双日刊,从第五号起改为日刊,每日出一大张,成为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日报。1884年,中法战争暴发后,该报因详细报道战况,销路大增。为了及时传播战争消息,该报当时还发行了中文报刊中最早的号外。1905年,篇幅扩充为正、副两张。编排上也进行了改革,每版分栏,新闻分类。1907年,文字又采用改良圈点法断句。 《申报》创刊后,与《上海新报》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结果是《申报》很快后来居上,成为上海首屈一指的大报。由于《申报》是外国人所办,不少民众称之为“洋报”。该报的言论倾向,总的来说是比较稳健甚至保守的。1907年,美查公司为了扩充其他业务,乃将报馆转让给买办席子佩。1912年,史量才盘进《申报》,业绩大有起色。到1919年,发行量由原来的7000份逐渐增加到30000份。此后该报在版面、内容上又不断改进,发行量也节节上升,1926年达到14余万份。以后十年间,《申报》的发行量一直稳定在15万份左右,最高年份曾超过20万份。在20年代,《申报》积累了丰厚的利润,实力超群,巩固了其作为全国性大报的地位。 《申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保存了我国近百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资料,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对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果你说的是报纸那就是《申报》介绍如下: 《申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保存了我国近百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资料,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对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果你说的是书籍那就是[天公开物]或者[农政全书]了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

申报》 介绍如下: 《申报》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和伍华德、普来亚、麦基洛四人合资在上海创办。之所以取名为《申报》,是因为创办地上海简称为“申”,并且这一年又是干支纪年的“壬申”年,故而得名。创刊之初为双日刊,从第五号起改为日刊,每日出一大张,成为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日报。1884年,中法战争暴发后,该报因详细报道战况,销路大增。为了及时传播战争消息,该报当时还发行了中文报刊中最早的号外。1905年,篇幅扩充为正、副两张。编排上也进行了改革,每版分栏,新闻分类。1907年,文字又采用改良圈点法断句。 《申报》创刊后,与《上海新报》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结果是《申报》很快后来居上,成为上海首屈一指的大报。由于《申报》是外国人所办,不少民众称之为“洋报”。该报的言论倾向,总的来说是比较稳健甚至保守的。1907年,美查公司为了扩充其他业务,乃将报馆转让给买办席子佩。1912年,史量才盘进《申报》,业绩大有起色。到1919年,发行量由原来的7000份逐渐增加到30000份。此后该报在版面、内容上又不断改进,发行量也节节上升,1926年达到14余万份。以后十年间,《申报》的发行量一直稳定在15万份左右,最高年份曾超过20万份。在20年代,《申报》积累了丰厚的利润,实力超群,巩固了其作为全国性大报的地位。 《申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保存了我国近百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资料,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对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申报》是一张历史悠久的老报纸,它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由英国人安纳斯托?查美和三位友人共同筹资出版发行的。当时全名为《申江新报》, “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成《申报》。《申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 创办初期,《申报》聘用举人、秀才为主笔,刻意适合中国读者口味,不刊登西方宗教文章,主要宣传孔孟思想;还针对市民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不少社论,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申报》的报价十分便宜,每份只要8文铜钱。《申报》除了在上海本地发行,又在杭州设立了分销处,以后又逐渐扩展到其他城市,销量逐步上升。 《申报》锐意革新,创办了许多重大的新闻形式,被载入中国新闻发展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 增刊及白话文报之始 从1876年3月30日开始,《申报》增加出版用白话文编写的《民报》两日刊,这是我国报纸有增刊之始,也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报。二、最早的战事通讯员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申报》均派记者赴战地采访,连续发回战况报道。这些记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战事通讯员。 三、最早出版的“号外” 1884年8月5日,法国进攻基隆炮台,中法战争爆发。当时上海风传法国舰队正在福州外港集结准备向中国南洋海军开火的消息,人们盼望获得确切消息。8月6日下午6时半,《申报》特派记者从福州发来有关此消息的快电,电文为“驻榕法舰尚无动静”。可是当天的《申报》已出完,为应急,报馆只得于晚7时将这条电文用传单的形式印出,列在报纸的正常编号之外。这是中文报纸最早的“号外”。四、使用电讯传递新闻之始 1881年12月24日,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架设完成,次年1月16日,《申报》最早利用这条线路传送谕旨。这是我国报纸用电讯传递国内新闻之始。五、“画报”的出现 此外,《申报》还十分重视新闻插图,后来扩展到出版画报。光绪三年(1877年)五月,报馆出版《寰瀛画报》,共五卷,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刊附属于该报的《点石斋画报》(旬刊),是中国最早的石印时事画报。 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作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他主持办报期间,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 “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是史量才办报思想的核心。他生前把世界幸福寄托在完全独立的报纸上,包括经济上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政治上的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或军阀操纵。正如宋军在《申报的兴衰》一书所说:“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这种观点是不以一个政党或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大多数人民利益出发。”“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在他主持办报期间,《申报》度过了早期席子佩的控告危机(损失二十万五千两白银),业务蒸蒸日上。从1912年的发行七千份,五年后(1917年)达到两万份,此后稳步上升,1920年是三万份,1925年突破十万份,1926年突破十四万份,1932年超过十五万份,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报纸是历史的档案,《申报》经立了近七十年的风雨,它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经过几代新闻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不断的探索,《申报》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

《申报》(Shun Pao)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原先全称《申江新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为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防务后,因为《申报》为中国国民党党产而宣布停刊。前后总计经营了78年,共出版25600期。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1872年11月11日《申报》发行我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锁记》;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3月30日《申报》创办我国第一份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通俗报纸《民报》;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瀛寰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办我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④印书。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提要:《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  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为何下如此大的气力保存《申报》?寻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纸质松脆,风化发黄,很难翻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还因为它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是哪一年

《长江文艺》创刊于1949年6月,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刊,原为中共中央中南局文联会刊,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第一刊。多年来倍受选刊和读者的关注,也是中国27家文学创作类核心期刊之一。《长江文艺》务实与创新并举,现实主义与先锋精神兼容。追求思想性,但反对脱离时代和生活;追求可读性但摈弃华而不实和矫揉造作。《长江文艺》奉行好作品主义,精彩小说、精美散文、精妙诗歌,还有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文体的作品,不可不看。也是日常休闲的理想读物。

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社办期刊三十年来实施品牌战略,获得飞速发展1980年1月,百花文艺出版社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全国编辑出版了以选载优秀中短篇小说为宗旨的《小说月报》,这是中国期刊史上第一份文选性的文学杂志;与此同时,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份专门发表优秀散文作品的《散文》月刊。1983年和199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先后创办了大型文学刊物《小说家》(后改为《小说月报(原创版)》)和《散文海外版》。4种期刊始终坚持高品位、高格调的办刊方针,从稿件内容、版式装帧到栏目设计均见独特思考与追求,一直获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好评,并成为中国文学门类的名牌期刊。1997年和1999年《小说月报》、《散文》月刊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1999年《小说月报》和《散文》月刊双双被评为首届国家期刊奖。《小说月报》创刊于1980年。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最高月发行量曾达180万册,现仍居全国文学期刊发行量之首)、最为海内外各阶层读者喜爱的文学选刊。几乎所有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中青年作家的名篇佳作都是通过《小说月报》的及时选萃、推荐而走向全国,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文学的轰动效应。作为选刊,《小说月报》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即选得快、选得准、选得精和多样化。特别是注重选发贴近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格调高昂,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使刊物既厚重沉实又丰富多彩,既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欣赏需要又照顾到专家学者研究鉴赏之需。《小说月报》荣获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天津市模范集体(2002年度)。北方八省市十佳期刊。主编马津海荣获全国第五届百佳出版工作者。《小说月报》(原创版)自2003年创刊以来,以其内容新、容量大、雅俗共赏的特点和贴近现实,关注人生的文学品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紧随《小说月报》(选刊版),成为文化市场上又一道亮丽的风景。2012年,该刊改为月刊。为了答谢读者的厚爱,《小说月报》(原创版)将继续坚持以读者需要为第一要素的原则,在保持大气、沉稳、厚重风格的同时,留有一片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轻声音,用最短的时间将作家最新最精彩的长、中、短篇小说刊发出来。《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原创版)多年来刊发的大量优秀小说精品,大多数被影视公司改编为影视剧,如《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等,为推动文学与影视的互动,推动影视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小说月报中篇增刊》《小说月报长篇增刊》也以其厚重大气的风格和可读性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多年来,《散文》的发行量一直居全国同类刊物之冠,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曾获历年省市级优秀期刊奖,首届及第三届“中国期刊奖”。《散文》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性“格高境阔,文洁意新;继承传统,发展创新”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十六个字。所有照亮黑暗启迪心智的思考,都值得我们收藏;所有为丰富汉语写作形式上可能性的努力,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从来不以绯闻、逸事和低级趣味来吸引读者;以平常心为平常人办刊,关怀人生、贴近灵魂是我们靠近读者的方式,而这一切的实现,又不以牺牲文学性和原创性为代价。我们相信,中国需要《散文》,这就好比人生需要艺术的因子一样。我们认为,一本好的刊物,它当然要尊重人的日常欲望,但更为重要的它理应对破坏爱、善与和谐的力量表示自己的不妥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散文》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薪火相传,《散文》在中国是本老资格的文学期刊了。主持期刊的编辑换了一批又一批,《散文》个性、气质却有着它的一贯性。谁主持《散文》,谁就背负着一分文化重担,谁就只能苦心孤诣。《散文海外版》1993年1月创刊,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继《小说月报》后创办的又一份中文文学选刊。创刊以来,从海内外报刊中精选了大批散文佳作,求新,求深 ,在读书界赢得了盛誉。巴金、冰心、萧乾、柯灵、季羡林、刘白羽、 曾敏之、聂华苓、司马攻等欣然担任本刊顾问。浓缩学人思想精华,展示现代生活画卷,抒写亲情,感悟人生,寄情山水,醉心文化。给人以思考,给人以激情, 给人以宁静,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散文海外版》为搭建作者与读者、内地与海外、文学与文化的沟通桥梁而不懈努力。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是哪一个

《最小说》、《读者》、《萌芽》、《故事会》、《小说选刊》、《收获》、《人民文学》、《译林》、《鲤》、《青年文学》

世界上第一本杂志是1704年在伦敦发行的一个期刊叫《回顾》。1833年来华普鲁士牧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杂志。至于哪个是新中国第一期杂志,出版史里好像没有说~

  • 索引序列
  •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是什么
  •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是
  •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
  •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是哪一年
  • 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是哪一个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