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

发布时间: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

核心期刊今年发表的已经不是很多了。附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1、环境科学 2、中国环境科学3、环境科学学报4、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改名为:环境工程学报)5、环境科学研究6、农业环境科学学报7、环境化学8、自然灾害学报9、环境工程

《油气田环境保护》是国内的核心期刊,请放心!

江苏环境科技已经改名为环境科技,属于科技核心期刊的~请放心投稿~~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级别是

《油气田环境保护》是国内的核心期刊,请放心!

对于如何区分期刊的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国家根本没有这样的明确分类,一般都是根据主管单位决定的。部级单位主管的就是国家一级,比如教育部、科技部等等。中国xx集团、中国xx协会主管的就是国家二级。省级行政单位主管的就是省级刊物,比如卫生厅、农业厅等等,xx省集团、xx省协会主管的就是省二级。再次之就是市级刊物。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通报都是可以的。偏冶金方面的还有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这个是国内。国外的话,LDD,EST,chemo,WARTER RESEARCH,EP,JHM,journal of clean producttion,,,都算非常好的期刊了。。。加油,看好你哦

《油气田环境保护》提供关于油气田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信息资讯。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安全与环保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出版周期:季刊。《油气田环境保护》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规划设计总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技术监督与安全环保局合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学技术性刊物。该季刊积极宣传和贯彻我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方针政策;促进各油气田环保科技进步;努力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该刊设置试验研究、环境治理、环境管理、环境影响、环境监测、综述及信息、讲座等栏目,该刊设有广告部门,刊载国内外广告。《油气田环境保护》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学技术性刊物。重点报道油气田污染现状、治理技术、管理办法、试验研究、监测手段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国内外现行标准及发展动态,是石油企业唯一一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性期刊,是中国石油对内对外进行宣传、技术交流的重要窗口,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广大环保工作者互相学习、互通信息的桥梁和纽带。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级别排名

《油气田环境保护》是国内的核心期刊,请放心!

虽然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知道一本环境保护前沿

我们学校说的都是SCI,     而且看侧重点如果不是要求必须发专刊,可在我们刊物发表,有收录环保类文章很多多的

《中国环境报》《环境保护》杂志《中国冶金报》《环境经济》《环境监察》《环境监测》《urban water》《偏环境地学和环境微生物学》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复审通知

《环境保护》杂志,是国家环境保护部主编的国家级权威性刊物。具体情况可直接查询《环境保护》编辑部。现在各分栏目都是编辑的联系方式,说不准真假。这是网站上的杂志信息仅供参考: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环境保护》杂志社

一个油气田,小的只有几个平方千米(像我国最老的油田之一玉门油田),大的有几千平方千米(像我国最大的大庆油田),而且集中了许多油气田的大油气区(像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油气区)往往有上万平方千米。在这些区域内,每日每时进行的勘探、钻井、采油、石油天然气的集输、石油天然气炼制加工等作业,随时都会污染周围的环境。这样,就需要考虑:油气田会产生哪些环境污染?油气田的环境污染有哪些特点?首先,油气田产生的环境污染或要进行监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1)各种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例如在勘探过程中进行地震勘测,往往要在作业区进行人工爆炸;在钻井过程中要破坏地表、排放钻井液、钻屑;在对井下地层性质进行测定(测井)时往往要使用有强烈辐射作用的中子源、伽马源等。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对整个油气田所进行的全部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控,即对作业设备所在区域和作业对环境影响的监控。(2)油气田在生产过程中气体(井口和集输管线泄漏的天然气等油田伴生气、石油炼制加工的尾气等)的排放。(3)油气田生产过程中废水或废液的排放,主要是井口和管线泄漏油、落地油、采油和洗井的污水、钻井液等。油气田废水和废液中主要的污染物是含油污染物。(4)油气田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体污染物,例如钻井的钻屑,废弃的钻井、采油机械设备,油气田上各种工厂的固体垃圾等。(5)油气田上由于工业生产产生的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的平均和瞬时水平。(6)发生井喷、大量漏油和其他严重污染事故的现场认定和处理情况。油气田的环境污染的特点首先是污染源分布广阔、分散,在一个油田上往往有成千上万口井,每口井都可能是污染源。另外,在油气田上,有勘探、钻井、采油、油气集输、炼制加工等多种工业过程,这些星罗棋布的作业点也都可能是污染源。如果与燃煤的火力发电厂的污染物排放的连续性相比,油气田的污染物排放往往是“随意”的,例如,钻井液和污水的排放只是在钻井作业期间发生;采油污水的排放也是间歇的,即隔一段时间集中排放一次。油气田的污染物有的是生产过程中正常产生的,如采油污水、炼油装置的尾气等。但同时也有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是由于事故所致,例如,井喷和输油管线的泄漏。石油工业是耗水量大的部门,因此废水、废液的排放量巨大。像大庆这样的大油田一年仅在采油作业上就用水十几亿吨;我国的炼油企业平均每加工1吨原油要消耗41吨水,每年加工1亿多吨原油就要用水3~4亿吨。但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废水利用率还是相当高的,大庆油田的采油污水处理后几乎全部回注入地下。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回收利用率已经在30%以上,预计2005年能达到60%。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官网电话

学校隶属关系:四川省 电话:028-83032240 83032041学校所在地: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传真:028-83032732邮政编码:637001 网址:http:///zyhj一、专业设置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勘探系,创建于1958年,2002年6月根据学校二次创业的精神和办学方向的调整,而组建成立的一个教学科研并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以工为主的二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学、科研涉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和地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1996),也是学校已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支撑学科。表1 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现有本科专业设置表2 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现有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二、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资源与环境学院现有地质类教师5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13人(26%),副教授26人(52%),讲师9人(18%),助教2人(4%),其学历结构:博士后2人,博士11人(22%),硕士 21人(42%),本科18人(36%),现有19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其年龄结构:≤35岁的7人(14%),36~45岁的27人(54%),≥46岁的16人(32%)。50 名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 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 人、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教师1 人、铁人科技成就奖(铜牌)1 人、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 人、省部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 人,曾有21 人赴欧美访问、进修学习等。三、人才培养我院面向全国招生,生源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到目前为止,已培养毕业生3268人,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大油气田,特别是西部八大油气田。现有在校学生共842人。近4年共毕业513人,一次签约512人,一次就业率为6%,其中赴西部各油气田工作216人,占1%。近3年应届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达6%。图1 教师职称结构图图2 教师学历结构图图3 教师年龄结构图四、办学优势与特色目前,西南石油学院已从单一的石油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一所“以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领域主干学科为特色和优势,以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配套和支撑学科为基础,服务石油、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互渗透的多层次、多学科”的高等工科院校。而资源与环境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办学方向的调整,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发展规划。其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是:以矿产普查与勘探及其相关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和建设,以理工结合为特色,最终创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自1996年以来我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0项,其中:已完成国家级2项,省部级5项,现在在研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公开出版教材13部(其中一部为面向21世纪教材),录制电教片7部,制作CAI课件4个。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获石油高校CAI优秀课件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部优秀电教教材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我院经过40年来的建设,在学科建设方面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并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和“开发地质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理学硕士点2个,“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技术”工学硕士点2个,另外还有“地质工程”专业学位授予点。自1978年招收研究生以来,已累计培养和正在培养硕士研究生349人(276+83)、博士研究生60人,博士后科研人员10人。为四川和全国石油、地矿部门培养了一批高级专业人才,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我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在抓好学科建设的同时,我院加大学位点的建设和新学位点的申报,力争2003年新增工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新增工学硕士点1个(地质工程),理学硕士点2个(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表3 资源与环境学院拟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一览表六、实验室建设目前,我院共有实验室专职实验人员8人,其中高级实验师2 人,实验师、工程师6人。共有实验用房约2400 m2(其中新都校区教学实验用房 588 m2,南充校区科研实验用房1900 m2),实验室装备有仪器设备1191台件,总值1600余万元;其中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0台套,包括带能谱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仪、X光衍射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地震测井资料处理解释系统等。七、科学研究我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专门成立了油气资源研究所,下设碳酸盐岩研究室、天然气地质研究室、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室、层序地层学研究室、应用地球物理研究室。教师中以科研为主的共21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以下领域:①碳酸盐岩沉积学;②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③油气储层地质;④构造地质;⑤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⑥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⑦工程地质;⑧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⑨油气资源评价;⑩油气田开发地质;⑪古生物地层;⑫工程物探;⑬城市规划设计;⑭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设计;⑮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项目主要涉及全国各大油气田,其中西部油气田占到70%以上。自1996年至今,我院共承担研究项目218项,年均到款研究经费10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共13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37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 38项。目前在研项目共51项,合同经费共计1500多万元。自1992年至2002年,我院共出版学术专著 52部,发表学术论文共536篇,其中被国际著名数据库(1~3)收录51篇(SCI 5篇,EI 10篇:GeoR23篇,GEOBASE 12篇,PAS CAL1篇)。1991~2001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共3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8项。八、建设发展设想1)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步伐,扩展现有学科内涵,强化理、工交叉渗透,拓展新领域及新的研究方向;在努力抓好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大学位点的建设和新增学位点的申报,其具体目标和任务是实现“223”,即新建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新增两个博士点和新增三个硕士点。2)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相应学科的建设和发展。3)在本科新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发展与地理学有关的新的学科专业。4)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十五”末期,达到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00~150人,博士研究生40~50人;在校硕士研究生300~350人,博士研究生 80~120人。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拓宽教师专业方向;引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急需人才。“十五”末期力争达到: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上升15%,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上升10%;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比例上升10%,其中具有指导博士生资格的教授比例上升50%~100%。(撰稿:胡明)

《油气田环境保护》是国内的核心期刊,请放心!

  • 索引序列
  •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
  •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级别是
  •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级别排名
  •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复审通知
  • 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官网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