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流行病学文献分析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文献分析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

流行病学文献分析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总体分为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1、观察性研究研究者不对被观察者的暴露情况加以限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在概念上与实验性研究相对立。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种方法。2、实验性研究在研究者控制下,对研究对象施加或消除某种因素或措施,以观察此因素或措施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实验性研究可划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式。3、数学模型研究又称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来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以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从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卫生策略的制定服务。例如人们通过模拟AIDS/HIV在不同人群中和社会经济状况下的流行规律来预测AIDS/HIV对人类的威胁并比较不同干预策略预防和控制AIDS/HIV的效果。扩展资料“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假设检验、分析研究以及实验等。“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时间、地区、不同人群的分析。“决定因素”指影响健康的所有物理、生物、社会、文化以及行为因素。“健康状况”包括疾病、死因、行为如吸烟、对于预防措施的反应以及健康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情况。“特定人群”指那些有某些特征的人群,即研究所关注的人群。“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指明了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促进、保护、恢复健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流行病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相关文献

流行病学 (医疗卫生科学)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的基础。起源时间 1854年;开端:约翰·斯诺在伦敦霍乱中的工作。流行病学是人们在不断地同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早年,传染病在人群中广泛流行,曾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人们针对传染病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取防制措施。随着主要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流行病学又应用于研究非传染病特别是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伤、残;此外,流行病学还应用于促进人群的健康状态的研究。【研究范围】一、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原因研究某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等。由于在不同的时间、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的数量差异,提示发病因素的分布不同,进一步寻找影响分布的原因。二、研究疾病的流行因素和病因有许多种疾病的病因或流行因素至今尚不明,流行病学应探讨促成发病的因素及流行因素。三、疾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症状出现前阶段、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阶段及疾病结局(如治愈、好转、恶化、死亡等等)这几个阶段。不同的疾病其疾病的自然史是不同的,有的疾病自然史较短,如急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一般进展较快,若不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则往往造成不良后果,可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而某些疾病的自然史则较长,如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冠心病。研究疾病的自然史对研究与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四、患病概率的预测根据人群调查研究,可以估计某因素引起个人患某病的危险性,以及不患某病的机率。例如,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每天吸烟25支以上者,死于肺癌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32倍。五、研究制订预防对策和措施采用何种对策或措施可少发生病人,或使一个地区既经济又迅速地控制或消灭某病等。【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假设检验、分析研究以及实验等。“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时间、地区、不同人群的分析。“决定因素”指影响健康的所有物理、生物、社会、文化以及行为因素。“健康状况”包括疾病、死因、行为如吸烟、对于预防措施的反应以及健康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情况。“特定人群”指的是那些有某些特征的人群,即研究所关注的人群。“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指明了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促进、保护、恢复健康。流行病学曾经有过许多定义。过去50年中,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从早期仅研究传染病扩展到研究与人群健有关的所有现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和实验法两大类:观察法描述性研究通过调查,了解疾病和健康状况在时间、空间和人群间的分布情况,为研究和控制疾病提供线索,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参考。分析性研究通过观察和询问,对可能的疾病相关因素进行检验。分析性研究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和世代研究(cohort study)(也叫定群研究或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一组患某病的人(病例),再选取另一组没有患某病的另一组人(对照),收集两个组人中某一或某几个因素存在的情况,再以统计学方法来确定某一因素是否和该疾病有关及其关联的程度如何。世代研究则是选取一组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人和另一组不暴露于该因素的人,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以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人患某病的情况(如肺癌),以确定某因素是否和某病有关。一般来说,世代研究比病例-对照研究的结论较可靠,但世代研究耗时很长(如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要数十年的时间),需要更多的资源。实验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后,在实验组实施干预措施,在对照组中不采取措施或者应用安慰剂,通过一段时间的随访后,观察各组实验结果的差异,以此评估该干预措施的效果。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该方法分为临床实验(clinical trial)和社区实验(community trial)两种。【主要用途】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病因学研究二、疾病预防与控制流行病学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老年人常见病、精神疾病、伤害、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应急事件处理:在参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遵循流行病学原则,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快速准确的溯源病因,并进行控制,将危害减小到最低。疫苗研究:严格对疫苗进行临床四期试验,遵循流行病学原则对疫苗进行效果评价,并对免疫策略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对疾病预防控制及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预测预报,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专题流行病学调查,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卫生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 防制猪流感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作者:查红波, 刘尚高, 会议 第六次人畜共患病学术交流会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 2004年 - 猪流感的流行及其公共卫生学意义 作者:李敏,广东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 向华, 严悌昆,广东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 会议 2006中国科协年会2006中国科协年会 2006年 - 猪流感病毒种间传播机制分析与探讨 作者:乔淑丽,贾震虎, 期刊 畜禽业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2006年 第21期 - 中国猪源HSN1和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5N1 and H9N2 influenza viruses from pigs in China 作者:李海燕,于康震,杨焕良,辛晓光,陈君彦,赵朴,毕英佐,陈化兰, 期刊-核心期刊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2004年 第01期 - 猪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作者:廖明,叶贺佳,张文炎, 期刊-核心期刊 猪业科学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07年 第10期 - 山东地区猪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作者:陈红军,王怀中,白华,吴时友, 期刊-核心期刊 畜牧与兽医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 2008年 第10期 - 禽流感及其公共卫生意义 作者:赵田夫,鄢明华, 期刊-核心期刊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MEDICINE 2004年 第12期 - 猪流感研究进展 Progress of Swine influenza 作者:朱事康,程珏益,刘中勇,李炳清,罗卓军, 期刊-核心期刊 动物医学进展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2005年 第02期 - 猪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及现状 作者:张雷,姜建宏,李林, 期刊 养猪SWINE PRODUCTION 2004年 第06期 - 猪流感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及公共卫生意义 The Epidemiology of Swine Influenza Virus in the World and Its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 作者:陈义祥,蒙雪琼, 期刊-核心期刊 微生物学通报MICROBIOLOGY 2008年 第04期 - 猪流感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作者:尹燕博, 陈红军, 田振宇, 吴时友, 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2007年 - 禽流感与公共卫生 作者:杨小燕, 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年 - 猪流感——一个不容忽视的人兽共患病 作者:赵朴, 郑玉姝, 李海燕, 刘兴友, 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2007年 - 猪流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Progress on the Diagnostic Method of Swine Influenza 作者:王方昆,王一成,袁秀芳,徐丽华, 期刊-核心期刊 动物医学进展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2006年 第04期 - 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Avian Influenza on Public Health 作者:马鸣潇,于洋,韩春华, 期刊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去中国知网找,然后找个账号,淘宝上一堆,而且很便宜,google上也有个goole学术搜索。

流行病学文献分析

流行病学原理及研究方法一.流行病学原理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系统方法对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或事件的“谁”、“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发生”“怎么办”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个系统中。的两个基本因素是研究人群和对比分析。通过对疾病病因和相关危险因素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对不同人群疾病发生状况的差异进行评价。流行病学是一门建立在概率论、统计学和可靠研究方法基础之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赤是一门从生物学角度对健康相关状态和事件提出可能假设并加以验证的因果推理方法。和其他学科一样,流行病原理是由对个别流行事故——主要是传染病暴发流行事故研究发展起来的。流行一词即住几乎都是指传染病爆发,就近将超限发病率作流行的基本含义。流行和非流行是相对的;不掌握非流行期间的发病率即无法判定流行的存在;2很低的发病率其意义可以和高发病率同样有重要性,如尼姑自宫颈炎对于建立宫颈癌成因说是十分重要的;3某些慢性病流曲线高低不规则即使有可资比较的数据,也很难判断那一假是流行期。二、流行病学思维方式(已有胶片)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是应用流行并方法解决人类疾病与健康问题的年轻科学。2.方法分类回顾(胶片)1993年耿贯一对流行病学方法的描述(胶片)(三)流行病学思维方法无论是病因研究或其他因素探索。流行病学工作者用群体的、宏观的动态的逻辑思维去进行描述性分析或分析性的描述。在建立或检验假设时思维方式大致如下;非逻辑思维法、直觉判断求同立论求异或共变检验立论归纳利余稳定逻辑思维排除类比、几个具体方法1求同,不同条件不存在共同因素,如伤寒与被传染水源的关系、阴道腺癌病因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设计类型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三大类。(1)观察法中又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2种设计类型,其中描述性研究主要是描述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揭示流行或分布的现象,提供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它包括个案报告、现况调查、疾病监测、生态学研究等。分析性研究主要是研究影响分布的因素。检验病因假设,它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2)实验法主要是研究评价疾病防治干预措施的效果,可确证病因假设,它可分临床试验和现场试验,后者包括个体试验与群体试验。(3)数理法主要是通过对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疾病流行趋势、描述疾病流行规律、考核疾病防治效果。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论文

一共有六种:现况调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诊断实验的评价研究、筛检试验的评价研究。

一:前言从传染病的预防开始,以Snow19世纪中叶发现霍乱的传播方式为标志出现的流行病学依然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在其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流行病学和人类总体的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及健康水平的改变相伴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人类对传染病的逐步控制,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已成为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此,在发达国家流行病学的重点已完成了从传染病到慢性病的转移。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流行病学发现一再对我们的健康知识做出贡献,这些知识导致了健康行为的改变,和控制健康问题的法律法规的制定(1)。其中包括确定吸烟为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可预防的危险因素。比如在很多西方国家里,过去几十年来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下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流行学研究结果所带来的人群生活习惯改变(ref)。尽管流行病学对促进人类的健康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流行病学工作者可以满足现状。 过去的几年里,人们越来越关注围绕着“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的问题,并且越来越多地在流行病学文献中反映出来。同其它学科一样,流行病学也会在自我批判中进步。 Susser和 Susser(2, 3)在他们富有特别见解的文章中认为,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流行病学历史的发展有三个代表性的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范例:①卫生统计学时期,代表性范例是瘴气说;②传染病流行病学时期,代表性范例是,细菌理论;③慢性病流行病学时期,代表性范例是“黑箱理论”(black box theory)或危险因素流行病学。每一个范例都有其因果理论和成功之处。用瘴气学说武装起来的19世纪的流行病学家认为疾病是由于土壤、水和空气中散发出来的肮脏的晦气引起的,并且通过大家在生态学方面的努力,例如改造排水设备、下水道和卫生设施等成功地使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死亡下降。接下来的时期,细菌理论假定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微小的有机体,并且认为病因是单一的。这种学说控制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的大部分时间。该时期,中断疾病的传播主要通过疫苗接种、隔离及抗菌素。许多成就之中,“巴斯德消毒法”对流行病学做出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贡献。由于大多数传染病的控制,延长了寿命,以至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而产生了危险因素的模式,它是现代流行病学和黑箱流行病学的标志。“黑箱”这种比喻性的说法,反映了研究与健康结局有关的暴露既不需要插入干预因素,也不需要了解病因机制。例如,常规的流行病学研究常常把重点放在危险因素上,而很少检查可能的致病途径或机制。尽管实际上单一的必要病因和充分病因很少存在,但是从流行病学研究得到的危险因素常常独立于其它因素给予解释。尽管这三个时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其主要发展阶段和内容可用表一来表示。(在此插入表一)本文是一篇观点性综述文章。我们先对流行病学的发展做一下简单的回顾。然后分以下五个个方面就流行病学的局限性加以论述:个体及群体水平流性病学研究;在研究弱的联系中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 ; 当前对于“混杂因子”极其局限性的理解;流行病学中间效应的重要性;及病因的理解。二:个体水平和群体危险 随着近年来对社会经济因素(2-18)及心理因素(19-28)研究兴趣的增加,流行病学的范围也在不断括大。过去的几年里,围绕着流行病学的过去和未来出现了很激烈的争论(14)。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忽略社会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上(5)(6, 7)。这些争论极大地刺激了考察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兴趣(6, 7, 29)。这种学术的争论自然形成了两类学术阵营,即社会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社会流行病学的支持者主张将“流行病学”和其它“人群科学”如社会学、人口统计学和生态学等作为群体科学的家族成员结合起来。他们集中于疾病的社会决定因素,倡导社会科学并结合社会的概念和方法(11, 14)。他们认为,由于缺乏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动力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理解,导致了确定病因和预防疾病上的重要失败(5, 30)。这一观点在在几篇很有思想的评论文章中得以很好的支持和反映(31-35)。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在群体水平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乏实例。例如,欧洲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结核病发生了很大的下降,该下降远在抗菌素疗法出现之前就发生了(36)。中国自从19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对世界的开放,曾经消灭了的性病复燃了(37)。几项研究表明,失业率与自杀率正相关(38)。虽然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健康的机制尚未很好地了解,但是有些文献提示,社会环境像邻里环境、工作场所和政策可能通过多个途径包括中间效应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34, 39)。流行病学家可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至少是在常识和简单知识的基础上,个体及个体的健康是由人类所生存的社会所决定的。但是,在了解社会和在研究中实际上包括社会因素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传统的流行病学家宁愿划清流行病学和社会学的界限,他们主张研究社会内容是社会科学的任务,已经超出了流行病学的范畴(40)。另一方面,批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者认为专门集中在个体上,从策略上讲是瞄准了错误的目标,因为它没有考虑健康的社会和环境的决定因素。的确,不考虑个体,我们就不能理解疾病的机制;但是反过来也很明确,如果忽视社会因素,我们就不能获得对于人群中疾病发生的社会影响的情况。例如,个体研究可以揭示结核病的危险因素是“与受感染的人接触”,“营养不良”等。在群体水平上,“社会的不平等”,“缺少疫苗接种规划”以及“对新移民的无效筛查”可能是致命的问题。个体危险因素的方法有几个局限性(41)。首先,个体危险因素只能解释疾病发生变异的一部分。例如,许多慢性病的大多数病例发生在非高危人群中。其次,很难通过劝说个人改变其习惯来改变个体的危险因素。而且疾病个体之间病因的差别可能与人群之间差别的原因不同(7)。因此,只有通过把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的因素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疾病的发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确定最有效的预防策略。虽然当前沸沸扬扬的争论似乎没有立即结束的迹象,但是很显然,流行病学的范畴正在拓宽而包含更多的内容。这一点在流行病学和其它学科如社会科学的结合中已经有所反映,并且在最近的流行病学文献中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出来。这些变化可能如Susser(2)所描述的,预示着“生态-流行病学”新时期的到来。可能的模式的转变肯定超出了理论的领域,并且必然使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流行病学应同其它学科密切结合,及时反映研究社会变化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在社会及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尚很薄弱。因此具有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前景。三:在研究弱的联系中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 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形成共生关系上是成功的,然而其理论发展是滞后的。评论家认为,在1960年MacMahon“病因网(web of causation)”的概念提出之后,流行病学领域缺乏能被广泛理解的流行病学理论(42)。“病因网”的思想,其注意力集中在与“结局最为接近的危险因素上,主要强调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而不是理论上的描述(10)。正像教科书中反映的,是将方法应用于特殊的健康问题(10, 43)。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流行病家成功地确定了许多非传染疾病的重要原因,例如吸烟,它可以使发生肺癌的危险增加高达20倍。其它类似的已知的流行病学结果其联系强度也是非常强的(相对危险度10或以上),例如聚氯乙烯暴露与肝血管肉瘤(44),二乙基己烯雌酚(DES)与女儿患阴道癌(45),胎儿风疹感染和白内障(46)。随着主要的危险因素逐渐得到确定,流行病学研究必须寻找弱的和中等强度的联系,如疾病与环境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各种因素。2000年流行病学研究学会会议所有摘要的定量资料提示,所报告的RR大约80%低于0(47)。流行病学研究中通常应用的探讨危险因素的方法足以确定强的危险因素,而当评价弱的联系时常常会产生矛盾的结果(48)。事实上有很多弱的联系,饮用咖啡与胰腺癌(49),饮酒与早老痴呆(50),染发和膀胱癌(51),激素替代疗法和乳腺癌(52),以及家庭内氡暴露与肺癌(53)等就是这样。所有观察到的联系有三种可能的解释:①机会;②测量误差或偏倚;③符合真实情况。弱的联系对测量误差和偏倚更为敏感。当暴露和结局的联系弱时,更容易产生机会造成的结果,因为阳性结果比阴性结果发表的机会更多,这是一种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54-56)。根据一些简单的推理和可行性假设,Smith(57)和Skrabanek(58)证明,流行病学文献所报告的阳性联系中将近一半的可能是机会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联系。当研究者把重点放在单个危险因素,并且不能提出一个清晰的理论概念时,与研究弱联系相关的问题甚至更为糟糕。这些问题的一个表现是出现了大量的矛盾的研究结果(48, 59-61),常常是不能得到确定的结论,甚至多次重复同样的研究仍然如此。在流行病学研究论文中,结束语常常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此来安慰该领域里的流行病学工作者。对于流行病学中弱联系的挑战,常规的做法是进行重复的研究。Meta分析常用于系统地总结同一题目的多个研究结果(62)。作为一种系统地综合发表的研究结果的工具,meta分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55, 63, 64)。由于meta分析本身并不能改进原研究的质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使系统误差,例如出版偏倚不可避免。尽管meta分析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显而易见,与小的危险效应有关的问题,可能不容易通过meta分析得到改进(57, 61)。 这里我们想借助于雌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和预防心脏病的最新研究结果来进一步说明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很多西方国家的医务人员提倡正常绝经妇女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其主要理论基础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和心脏病。但最近大人群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65)(Clinical trial )结果发现雌激素替代疗法不仅不会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相反增加发生心脏病的机会。因此,从根本上否定了很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这一结果也直接导致了美国及加拿大有关部门紧急调整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指南。尽管大样本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被视为确定因果关系的试金石,但从伦理道德角度讲,它只能用于假设的保护因素而往往不能鉴定危险因素。比如,我们不能用临床试验来证明高脂肪摄和乳腺癌的关系,因为我们不能要求被观测对象为了试验目的而增加脂肪摄入。 因此,为了克服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现代流行病学黑箱思考和分析方式待有改善。像许多人所倡导的,进入“黑箱”并且超越“黑箱”似乎是有价值的努力。进入“黑箱”意味着流行病学研究中描述和将因果机制整合的实践,而不是简单地研究“危险因素”。它还应当在个体水平的因素中,围绕着提出可能的因果机制假设的概念。超越“黑箱”意味着不仅注意直接的因素(或最接近的因素),还应当注意间接的因素(远端的因素),这些因素常常是宏观水平的社会因素。最近的流行病学文献中越来越多地讨论了多水平因果理论和多水平分析的问题。如果概念的模型试图说明所有可能影响疾病变异的社会因素,它将复杂地难以理解,并且不能指导科学研究。然而,如果忽略社会影响或将其看作一组与自变量无关的因素,我们将不能获得全面的科学的理解(66)。 要真正作到进入“黑箱”及超越“黑箱”流行病学需要向微观和宏观的双向结合与延伸,需要与其它相关学科(从反映微观世界的的分子生物学,到宏观群体的社会学)紧密结合。结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现状,我们认为流行病学在双向结合延伸方面都有差距,但似乎在向宏观结合延伸方面更差一些。 四:当前对于“混杂”及其局限性的理解1定义混杂因素和混杂效应 在理论流行病学中可能没有哪个概念比“混杂”受到更多的重视。众多定义中,John Last的“混杂因素”定义被认为是最权威的:“混杂变量是可以引起或防止研究结局发生的一个变量,它不是中间变量,并且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联(67)。”显而易见,该定义可以解读为两个纳入标准,一个排除标准,即混杂因素必须是研究结局的危险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联,并且必须不是研究因素和研究结局之间的中间变量。该定义还意味着危险因素和混杂因素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不需要从理论上区分它们。研究因素与混杂因素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因果性质的,也可能不是因果性质的。显然,危险因素和混杂因素之间的区别可能在于研究者主要的研究兴趣上,而不是与研究结局有关的统计学上。如图1所示,研究母亲吸烟或饮酒与婴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如果研究者的主要兴趣在吸烟上,他就可以将饮酒看作混杂因素。相反地,如果研究者的主要兴趣是母亲的饮酒的情况,他将会把吸烟看作混杂因素。因此,“危险因素”和“混杂因素”之间的差别在于研究的重点所在,而在统计学分析和结果的解释方面没有任何特别的含义。但是这两点表面上很重要的概念在研究中常常令人困惑。例如,在peer- reviewed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试图明确地划分二者,甚至使用了 “教育是混杂因素还是危险因素?” 这样的标题,认为教育是混杂因素而不是危险因素(68)。这个说明显然与混杂因素的定义“作为混杂因素必须是研究结局的一个危险因素”相矛盾。 流行病学研究中混杂效应的常规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

一篇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最近我也在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下面是我复制的,百分之百正确。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当然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且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收集到的某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以探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况,并从中引出自己观点的分析方法。它能帮助调查研究者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利于对研究对象作历史的动态把握,还可研究已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如早已去世的人。文献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有:(1)对查到的有关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对搜集来的有关个人的日记、笔记、传记进行分析研究。(3)对收集到的公开出版的书籍刊物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 索引序列
  • 流行病学文献分析研究方法
  •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相关文献
  • 流行病学文献分析
  •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论文
  •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