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质专业期刊投稿经验

地质专业期刊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地质专业期刊投稿经验

朋友说的这些刊物太专业,一般人做不了

连地学都搞不明白 百度一下吧

地质与资源属于科技部2012年核心期刊,难度很大,而且目前没有代理。

你是什么方向?推荐几个吧: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三区,稿源较少,审稿快,有一段时间甚至主编审一下就过了;JAES(亚洲地质),三区,主编是中国人,审稿较快,基本上数据过硬的都能接收,影响因子也不错;Lithos,岩石和固体地球科学可以考虑,审稿很快,二区,老牌杂志但是被中国人灌水灌得不行了。有一个主编是华人,但是不太推荐,比外国人似乎还严格一些。Journal of Geodynamics, 三区,大构造和地球物理的可以考虑,速度一般,稿源少,比较容易;GR(冈瓦纳研究),很多地方弄成一区了,大杂烩什么都有,审稿快,但是现在对稿子要求也不算低了,想搞个便宜一区可以试试;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

李四光(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地震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尤其在某些山岳地带,有史以来,一般是地震强烈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许多地点,现在还陆续发生烈度不等的地震。要在这些地区进行厂矿、水电、交通乃至住宅等建设,都涉及到安全问题。为了力求避免或减少地震的破坏作用,选定最有利的或者遭到这种自然灾害可能性最少的地区进行建设,就必须大力加强地震地质工作,并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到所有建设工作的前面去,因为这是一项选择建设基地的工作,是一项开路的工作。目前,对地震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各式各样的。就地震烈度区划来说,传统的办法是:根据微观的和宏观的地震资料以及历史地震记录,用一个套一个的圈圈来划分地震烈度,即绘出等震线图。一般等震线呈椭圆形或圆形,好像投石到水中所激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一样。地表烈度中心,称为外震中心(简称为震中),是地震的震源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点。这种等震线图,意味着两个等震线圈之间的环形地带以内地震烈度是相等的,在震中地区,地震烈度最大。为了安全起见,这个最大的烈度,往往被认为代表一个相当广阔地区的地震烈度。如某地区现代或历史上的地震烈度曾达七度以上,整个地区就被认为均超出七度。这种传统的办法太粗了,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给基本建设工作以很大的限制。在我国,许多地震的产生,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比较剧烈的破坏性变动所产生的能量,通过岩层的波动,向上下四周传播,直至达到地表的各点。这种地震波的传播,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受到岩相和地质构造的约制,在地下某一点发生的震动,就不一定像在均匀介质中那样,四面八方都是等同的。实践证明,震源的深度,在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乃至二三十公里的深度范围以内的浅震,往往与某些断裂带或者破碎岩带的活动有关。这样发生的地震,有时沿某些断裂带特别频繁,特别强烈,而在邻近的某些地方则比较微弱。这就是说,即使在所谓强烈的地震区中,也可能有地震较弱的地带。这种看法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因此,为了查明强烈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每个地震带可能达到的烈度和频率,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就应该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研究地震问题,把构造地质工作和地震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程序,开展这项工作。首先,要对有关地区详尽地进行地质构造工作,特别要查明出露地表的具有活动性的断裂带的性质、分布规律和延伸的范围。同时,要尽量收集历史地震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并根据这些地震资料和震中分布,研究构造体系和地震的关系。第二,围绕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进行精密大地测量和微量位移测量,并设置地震观测网,进行微观的和宏观的地震观测工作。第三,对上述观测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现今地应力分布的情况和活动方式,从而明确它们和当地地震的关系,并确定震源的所在和它们分布的范围。这样,就有可能进一步推测今后地震发展的趋势。通过上述步骤,我们也有可能在烈震地区,找到比较稳定的地带或“安全岛”,为基建设计提供资料。地震地质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我们还缺乏经验。今后一定要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通过不断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逐步地更确切地掌握某些地区地震发生的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引自《中国地质》,1965年,第12期)

岩土工程技术既不要审稿费也不要版面费,环境科学研究不要审稿费但要版面费,还有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也都不要。

(1)力争在前述地震预测预报试验场中的一个或多个(如中部与西部地震预报试验场)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行初步经验总结,改进和补充其他试验场的研究工作。(2)对上海城市群和长三角经济区区域地壳稳定评价研究进行总结。(3)对全国重点地震区域完成地震监测预报网络的布控工程实施方案。开展香港-广州城市群和珠三角经济区、京津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地质研究和地震预报的实时监测研究,建成监测网络。对华北震区进行全面的地震地质勘探,完成监测体系的布控工作。(4)完善全国岩石圈结构模型、三维活动构造体系与构造应力场动态模拟体系,建立和完善地震地质研究体系,适时建立全国地震地质数据库。(5)总结国际地应力测量试验基地开放交流经验,成立世界地应力测量协会,出版世界级权威刊物,走向世界交流顶峰。(6)完成台湾地震地质与地预报研究。(7)总结地震地质与地震预报经验。出成果、出人才,实现全国主要地震活动带地壳透明化,全面建成三维可视化全国岩石圈结构模型与地质内动力灾害全新研究平台,深化多种形式地震机理与地震灾害的系统研究。(8)深孔探测钻探达到或接近达到20km深度,甚至超过20km深度,在震源附近取得可信的地质实物资料,为预报大震在机理、成因上取得无可争议、达成共识的地质依据。

地质专业期刊投稿

1、全文一律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包括正文、图名、图注、图内字符、表名、表注、表内文字、文中非英文字符。2、文内标点符号一律使用英文标点符号。英文中无顿号(、)和中文句号(。)。3、文中插图用CorelDraw绘制,或提供。wmf或。dxf格式文件,做成单独的。cdr或。 wmf或。dxf文件;有些由数据转换的图,可用Excel制成。不要将图内物件锁死或群组或合并,以便编辑时可以修改。照片和图版提供原版或高分辨率的扫描文件。4、作者投稿时,请把插图、照片、图版植入文字稿的Word文字的后面,并且稿件大小最好不要超过5M(我刊原则上不限制上传文件的大小,但是文件过大审稿专家审稿时会下载过慢,不方便专家审稿,建议文件超过5M可以做成PDF格式),这样方便审稿专家下载审稿,使稿件能及时得到处理。5、审稿专家审回且退改的稿件:图名、图注、表一律集中放在全文的最后,不要将插图、照片、图版植入文字稿的Word文件中。注意不能缺少Acknowledgments、About the first author、中文摘要。

首先你是干什么用。 如果是要省级的话我有几个 很好发! 华北国土现代矿业都很好发。

顶,读完博士后,回头看,除了那些高档一些的EI\SCI可能有些难度,其他全都那样的,有些装得有些品味吧,其实垃圾,不过不赞成的是,创新难度大,不能要求全部社会的人都去搞创新,不现实,生活本就这样,平淡而已,真正的,上至所谓的伟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要生活,不能太苛求,哈哈。

你是什么方向?推荐几个吧: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三区,稿源较少,审稿快,有一段时间甚至主编审一下就过了;JAES(亚洲地质),三区,主编是中国人,审稿较快,基本上数据过硬的都能接收,影响因子也不错;Lithos,岩石和固体地球科学可以考虑,审稿很快,二区,老牌杂志但是被中国人灌水灌得不行了。有一个主编是华人,但是不太推荐,比外国人似乎还严格一些。Journal of Geodynamics, 三区,大构造和地球物理的可以考虑,速度一般,稿源少,比较容易;GR(冈瓦纳研究),很多地方弄成一区了,大杂烩什么都有,审稿快,但是现在对稿子要求也不算低了,想搞个便宜一区可以试试;

地理专业期刊投稿经验

找好期刊,然后邮箱投或者直投都可以。城市地理、环球人文地理用搜索功能查“地理”,就有结果。如图:是来自华盛论文网的检索结果。结果比较多,不能全部都放进来。

《地理科学研究》这本刊是一本关注地理科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一般是自文章投稿日算起5-7个工作日,需要耐心等候,如需加急审稿,则应立即跟责任编辑沟通,由责任编辑联系审稿人尽快给出审稿意见。根据投稿经验,编辑部内部的话,预审1天的时间,外审3天的时间,如果外审没有回复,就转内审,内审给的时间是5天,大部分内审编辑能在5天之内完成审稿,少部分可能会超过5天。

-/aspx?menuid=1479&tab=tab_kyxw&tabid=5758

地质核心期刊投稿经验

核心期刊投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章要符合他栏目的要求,所以说必须要买一本回来认真研究

地质与资源属于科技部2012年核心期刊,难度很大,而且目前没有代理。

综述类的就看什么类型了,如果比较前沿,考虑地学前缘,地质通报,地质论评等都相对比较容易一点。

  • 索引序列
  • 地质专业期刊投稿经验
  •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
  • 地质专业期刊投稿
  • 地理专业期刊投稿经验
  • 地质核心期刊投稿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