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下载安装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下载安装

发布时间: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下载安装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陈宝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mkts    书名: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豆瓣评分:0作者: 陈宝良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出版年: 2017-1页数: 605内容简介: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通过思想与社会交互为用的研究,亦即从历史与社会的脉络去阐明明代士大夫阶层的知识与行动。这无疑与以往的研究过于偏向“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不同,而是希望在政治史、教育史、地域研究等领域的相互关联之下,重新诠释明代思想史的实际动 态。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精神史(Intellectual History)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考察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游乐生活、人格志趣、借助清议而对朝政的批判精神、安身立命的人生态度以及人格上自我之拓展诸方面的探讨,揭示明代士大夫别具一格的精神世界,以及士大夫精神的近代转型,藉此总结士人风骨的精神源头及其历史传承。作者简介: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著有《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中国流氓史》、《中国的社与会》、《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明代社会生活史》、《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等专著,并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史学版)、《史学月刊》,《汉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淡江史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明清史集刊》,《明代史研究》,《源》等报刊发表明清史学术论文数十篇。所写专著在中国大陆《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台湾《明代研究》、《明代研究通讯》、《文汇报》、《汉学文献评论》、日本《明代史研究》、《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等均有书评或简介,并被海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列为学生指定参考书;所撰论文,为中国大陆《中国史研究动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汉学文献评论》全文或摘要转载。所著《明代社会生活史》,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4年度十大社科图书",并入围"首届华文传媒图书大奖"。

《元明易代之际儒士的政治选择:赵汸、朱升、唐桂芳之比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第51期(2010年)。 《清代中前期浙南移民的国家化与本地化——以石仓祠庙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总第67期),第80-89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宋明时代徽州的程灵洗崇拜》,《安徽史学》,2009年第4期,第109-115页。 《〈礼记·缁衣〉“言有物”章辨疑》,《九州学林》(香港),第6卷第3期(2008年秋季),第218-232页。 《理学社会化与元代徽州宗族观念的兴起》,《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9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3-123页。 《元明之际徽州地方信仰的宗族转向:以婺源知本堂为例》,《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第47期(2007年),第51-71页。 《迁徙与归化:〈新安名族志〉与明代家谱文献的解读》,见田澍、王玉祥、杜常顺主编,《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9-530页。 《明代家谱的著录及其社会史意义》,《九州学林》(香港),第4卷第4期(2006年冬季),第224-249页。 《疑义简识二则》,《文史》,总第49辑,2002年第2期,第265-268页。 《盛世的恐慌》,《读书》,2001年第5期,第101-103页。 《评罗伯特·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中国学术》,7卷2期(2001年),第277-280页。 《古代法律的礼制精神及其实践》,《读书》,2000年第10期,第132-134页。

一 学术专著   1、《东晋文化》(合著者:傅江),南京出版社,2005年9月。2、《中国墓葬史》(编著),广陵书社,2009年7月。  3、《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二 合著、参著  1、《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修订出版。  2、《中国历史文献学》(张大可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中华文物鉴赏》(罗宗真、秦浩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4、《隋唐考古》(秦浩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六朝经济史》(许辉、蒋福亚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6、《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唐嘉弘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7、《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范金民主编,分卷主编胡阿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本人执笔:1,《六朝农业经济概说》,第170-227页;2,《再论六朝江南的麦作》,第271-305页;3,《东晋的“度田税米”制与土断的关系》,第306-343页;4,《论江南在唐帝国时期的地位演变》,第344-356页;5,《20世纪日本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研究》,第440-497页。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苏新宁主编)第6章《考古学》,第222-2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三 译著  1、《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2、《中国文明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又收入张明杰主编“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中华书局,2008年。  3、《日本国立三馆所藏国宝数位处理作品解题》,平凡社(东京),2001年。  4、《中国·南京云锦》(日文版),南京出版社,2003年。  5、《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合译者:伍跃、杨文信),总804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6、《内藤湖南的世界──亚洲再生的思想》(合译者:马彪、胡宝华、李济沧),总380页,三秦出版社,2005年。  7、《居延汉简研究》,上、下册,总604页,500千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四 学术论文   1、《论唐代江南在唐帝国地位的演变》,载《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社,1989年。  2、《唐代江南灾荒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3、《试论六朝江南之麦作业》,《中国农史》1990年第3期。  4、《滂民考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5、《后赵浮海抄略散论》,《南京史志》1991年第3期。  6、《江苏境内的汉代王陵》,《江苏侨声》1992年第3期。  7、《唐代水旱赈恤、蠲免的实质与实效》,《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  8、《菰菜、莼羹、鲈鱼脍与吴人的相思》,载《六朝史论集》,黄山书社,1993年。  9、《曹魏租调制度につての一考察——特にその租额问题を中心として——》,《史林》(日本京都)第81卷第6号,1998年11月。  10、《〈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跋》,《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1、《〈观世音应验记〉の六朝隋唐における著录と流布》,《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1卷第6号,1999年6月。  12、《幕末明治时期的中国见闻录与宇野哲人的〈中国文明记〉》,《中国文明记》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13、《战国秦汉大小亩制新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八期,1999年。  14、《〈观世音应验记〉的发现、研究及其在六朝隋唐时期的著录和流布》,《传统文化研究》第7辑,古吴轩出版社,1999年。  15、《论曹魏租调制中的田租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6、《论东晋的度田税米制——特别是从其与土断的关系来看》,《中国史研究》(韩国大邱)第8号,2000年。  17、《西晋の占田、课田、租调制の再检讨》,《东洋史研究》(日本京都)第59卷第1号,2000年。  18、《东晋の哀帝——哀帝を通してみた东晋前、中期の政治と社会》,《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2卷第8号,2000年。  19、《遣唐使的虚像与实像》,《日本新华侨报》第37-40期连载,2000年7月8日- 8月8日。  20、《西晋诸侯分食制度考实》,《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1、《评点校本〈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文史》2001年第4期。  22、《东晋的哀帝——东晋前中期的政治与社会》,载《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2年。  23、《九品相通:再论魏晋时期的户调》,《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1期。  24、《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亟需认识的两个问题》,《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6日遗产周刊。  25、《日本对文化遗产的界定》,《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13日遗产周刊。  26、《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财政预算与相应政策》,《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0日遗产周刊。  27、《日本京都、奈良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7日遗产周刊。  28、《千年历史、百年大计:日本奈良、京都文化遗产保护四例》,《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5日遗产周刊。  29、《书评: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中国学术》第16期,307-313页,2004年3月。  30、《南京司家山出土谢氏墓志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32-40页。  31、《读西安出土姚无陂墓志》,《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第97-102页。  32、《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志研究》,载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319-336页。  33、《六朝建康城的发掘与复原的新思路》,《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6-38页。  34、《论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性质》,《文物》2006年第4期,第58-68页。  35、《四—五世纪における东アジア世界の形成と东晋南朝 ——中国侧の史料を中心として——》,载田中良之、川本芳昭编《东アジア古代国家论》,すいれん舍,2006年4月,第298―323页。  36、《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唐代官文书三种(上)》,载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4辑,群言出版社,2006年,第257―264页。  37、《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唐代官文书三种(下)》,载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5辑,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319―322页。  38、《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墓主身份蠡测——以随葬品的考察为中心》,《文史》2008年第1辑,第31―49页。  39、《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明州、台州官文书三种》,载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0―248页。  40、《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作者、机构和地区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6期,2008年11月,第32―43页。  41、《论洗砚池晋墓出土漆器的官工产品性质》,《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0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7―50页。  42、《中国考古学研究概况分析(2005-2006)——基于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1期,2009年1月,第50―55页。  43、《四至五世纪东亚世界的形成与东晋南朝》,载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1―275页。  44、《六朝建康城的研究、发掘与复原》,载《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编委会编《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276―292页。五 译文   1、《回教传入中国及其批判——隋开皇年间说》,《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1991年。  2、《简牍的古文书学研究》,《简帛研究》第3辑,1998年。又载《安作璋》,泰山出版社  3、《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商周春秋历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5期。  4、《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6期。  5、《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7期。  6、《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  7、《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8、《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明清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9、《2000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3期。  10、《2000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9期。  11、《2001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5期。  12、《2001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0期。  13、《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6期。  14、《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10期。  15、《礼忠简、徐宗简研究的展开——以居延新简的发现为契机》,载本书编委会编《安作璋先生史学研究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第357-372页,齐鲁书社, 2007年。  16、《关于东汉边郡统治的一个考察——以放弃和重建为线索》,载《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刊行会编《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 2006年度》第109-1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教学情况本科: 隋唐考古、中国历史文选  硕士:汉唐文物资料研究、汉唐史料学、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史研究与方法、中国古代史通论   博士: 中国中世文物资料研究、汉唐基础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下载

《元明易代之际儒士的政治选择:赵汸、朱升、唐桂芳之比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第51期(2010年)。 《清代中前期浙南移民的国家化与本地化——以石仓祠庙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总第67期),第80-89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宋明时代徽州的程灵洗崇拜》,《安徽史学》,2009年第4期,第109-115页。 《〈礼记·缁衣〉“言有物”章辨疑》,《九州学林》(香港),第6卷第3期(2008年秋季),第218-232页。 《理学社会化与元代徽州宗族观念的兴起》,《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9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3-123页。 《元明之际徽州地方信仰的宗族转向:以婺源知本堂为例》,《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第47期(2007年),第51-71页。 《迁徙与归化:〈新安名族志〉与明代家谱文献的解读》,见田澍、王玉祥、杜常顺主编,《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9-530页。 《明代家谱的著录及其社会史意义》,《九州学林》(香港),第4卷第4期(2006年冬季),第224-249页。 《疑义简识二则》,《文史》,总第49辑,2002年第2期,第265-268页。 《盛世的恐慌》,《读书》,2001年第5期,第101-103页。 《评罗伯特·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中国学术》,7卷2期(2001年),第277-280页。 《古代法律的礼制精神及其实践》,《读书》,2000年第10期,第132-134页。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陈宝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书名: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豆瓣评分:0作者: 陈宝良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出版年: 2017-1页数: 605内容简介: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通过思想与社会交互为用的研究,亦即从历史与社会的脉络去阐明明代士大夫阶层的知识与行动。这无疑与以往的研究过于偏向“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不同,而是希望在政治史、教育史、地域研究等领域的相互关联之下,重新诠释明代思想史的实际动 态。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精神史(Intellectual History)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考察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游乐生活、人格志趣、借助清议而对朝政的批判精神、安身立命的人生态度以及人格上自我之拓展诸方面的探讨,揭示明代士大夫别具一格的精神世界,以及士大夫精神的近代转型,藉此总结士人风骨的精神源头及其历史传承。作者简介: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著有《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中国流氓史》、《中国的社与会》、《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明代社会生活史》、《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等专著,并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史学版)、《史学月刊》,《汉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淡江史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明清史集刊》,《明代史研究》,《源》等报刊发表明清史学术论文数十篇。所写专著在中国大陆《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台湾《明代研究》、《明代研究通讯》、《文汇报》、《汉学文献评论》、日本《明代史研究》、《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等均有书评或简介,并被海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列为学生指定参考书;所撰论文,为中国大陆《中国史研究动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汉学文献评论》全文或摘要转载。所著《明代社会生活史》,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4年度十大社科图书",并入围"首届华文传媒图书大奖"。

一、英文:1.赛珍珠著《中国小说》,1939年分别由纽约约翰戴伊出社及伦敦麦克米兰出版社出版,1974年由纽约哈斯克尔豪斯出版社再版。此书是赛珍珠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讲演,着重论述了作为民间文学的小说特点,分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及《红楼梦》三部小说的特点。2.菲茨杰拉德著《成为颠覆力量的中国小说》,载《明镜季刊》第10期(1951年,259—266页。) 研究《三国》与《水浒》两部小说,认为这两部小说有社会批评的作用,成为旧中国社会中的一种颠覆力量。3.克伦普著《平话与三国志的早期史》,载《美国东方学会会志》71(1951年249—256页)。4.鲁尔曼著《中国通俗小说与戏剧中的传统英雄人物》,收入阿瑟·赖特编辑的《儒家学派》一书(141—176页),此书1960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又收入赖特编辑的《儒学与中国文化》一书(122—157页),此书1964年由纽约文学协会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国通俗小说中将、相、书生等各种英雄人物类型,并分析了这些人物所反映的中国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道德等情况。5.哈南著《中国小说与戏剧的发展》,收入雷蒙德·道森编辑的《中国遗产》一书(115一143页),此书1964年由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论述了中国小说从口头文学直到二十世纪的发展历史, 着重论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游传》、《金瓶梅》、 《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的形成,并论述中国戏曲里取材于小说的各种人物典型。6.夏志清著《三国演义》一文,收入其所著《中国古典小说评介》一书(37一74页),此书1968年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杜出版。此书是对六部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包括有关史料、书目、小说作者介绍、对传统小说结构、风格、人物、、情节、主题的分析等。7.波特·爱德华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诸葛亮与蜀汉》,1968年发表于芝加哥大学。本文主要研究历史上的诸葛亮,同时概要地论述了小说的演进、小说的历史背景以及小说对历史人物的观点,并专节分析了《赤壁之战》。8.杨联升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作为三国演义来源的三国志》, 1971年发表于斯但福大学。9.多列泽罗瓦——维林格罗瓦,米列娜著《评李福清(中国讲史与民间传统的关系:三国演义口头的与书籍的异体)》。载CHNOPERL Papers,第4期(1974年,53一58页)。10.柳存仁著《罗贯中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一文,收入《保罗·德米维尔先生汉学文集》一书第二卷(231一296页),此书1974年由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 11.克罗尔,保尔·威廉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曹操的肖像:人与虚构的故事),1976年发表于安阿伯密执安大学。本文论述了曹操作为官员,诗人,戏剧人物的情况,分析了曹操在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的不同形象,并分析了《三国演义》 的特点。12.罗所,戈登·维克托的哲学博士论文,题为《戏剧角色关羽:两部元代戏剧的评论》,1976年发表于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13.王靖字著《中国传统小说的意义与生命力的循环》一文,收入捷克汉学家普什克教授著《中国文学史研究》一书(275一 301页),此书1976年由巴黎高等中国学研究学院出版。14.杨联升撰写《罗贯中》辞条,收入卡林顿·古德里奇等编辑的《明代传记辞典》(1368一1644)一书卷1(978一980页), 此书1976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5.杨联升著《三国演义研究》,即将在美国出版。本书着重研究《三国演义》的主题、人物塑造、版本考证等, 并评价了《三国》这部历史小说的优缺点。16.杨联升著《毛宗岗》,此书即将由波士顿特怀恩出版社出版,列入特怀恩人物传记丛书。17.李培德著《三国与水浒的叙事体模式》一文,收入普安迪编辑的《中国叙事体文学评论集》,此197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文着重论述《三国》及《水浒》的结构。18.杨联升、李培德等合编的《中国古典小说》,1981年由伦敦豪尔公司出版。此书提供国外翻译,研究《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的资料。二、俄文1.谢玛诺夫评介巴拿休克俄译本《三国》一文,载《外国文学》6月号,1955年(199一204页)。2.丘布科评介巴拿休克俄译本《三国》一文,载《旗》8月号, 1955年(202一203页)。3.基多维奇译评《曹操诗作》,载《星》第8号1973年193页。4.李福清著《中国叙事文学的历史发展问题》1964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5.李福清著《中国讲史与民间传统的关系:三国演义口头的与书籍的异体》。三、日文 1.奥野信太郎著《论三国志演义》,载中央公论社五十四卷九号,诏和十三年(1938)。2.荒井瑞雄著《关于毛声山》,载汉学会杂志八卷一号,昭和十五年(1940)。3.小川环树著《毛声山评本与李笠翁评本》,载神田博士还历纪念书志学论集,昭和三十二年(1957 ) 11月, (615一623页)。4.志田不动鹰著《释三国演义》,载研究(文学篇)二三。 1961年2月(1一16页)。5.高桥繁树著《三国杂剧与三国平话》①——“虎牢关三战吕布”,载中国古典研究19,1973年6月(119一133页)。6.高桥繁树著《三国平话与三国杂剧》②——“连环计的虚构”,载目加田诚博士古稀纪念中国文学论集,1974年10月(287—407页)。7.芦田孝昭著《三国平话的结构与文体》,载目加田诚博士古稀纪念《中国文学论集》1974年10月(409—427页)。8.中钵雅量著《三国演义的表现手法》,载爱知教育大学研究报告(人文、社会科学)23,1974年4月(29—43页)。9.立间详介著《关于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载桥论丛78—3,1977年9月(1一16页)。四、朝文1.丁范镇著《枕中记研究——特别与三国遗事传说故事一关联》,载大东文化研究2,1966年6月(111—142页)。2.李庆善著《三国志演义中的英雄群像》,载汉阳大学校创立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69年5月(9—25页)。3.金时俊著《三国演义考》,载汉城大学校教养课程部论文集(人文·社会科学篇.)1,1969年5月(144一164页)。4.李庆善著《三国志演义对韩国文学的影响》,载论文集(汉阳大学校)5,1971年7月(9—50页)。附、港台版1.王止峻著《谈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载醒狮6—8,1968年8月(20页)。2.柳存仁著《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8—1,1976年12月(169—232页)。3.柳存仁著《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1967年香港龙门书局出版:①原载《小说月报》二十卷十号(1929年),先后收入郑氏《中国文学研究》(上)(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1版)及《郑振铎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②参见张颖、陈速:《有关〈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版本演变问题的几点异议》(载《明清小说研究》第5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6月);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沈伯俊:《校理本三国演义·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③何满子:《在评价〈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以前》,载《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7月。④丘振声:《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生命力》,载《文学评论》1985年第1期。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见注③。⑤黄钧:《欲与天公试比高——诸葛亮形象史外部研究浅议》,载《〈三国演义〉与荆州》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⑥傅继馥:《〈三国〉人物是类型化典型的光辉范本》,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亦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⑦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第3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⑧详见拙作《〈三国〉人物数更多》,载1984年6月23日《四川日报》。⑨详见拙作《〈三国演义〉究竟写了多少人物》,载199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先后收入拙著《三国漫谈》(巴蜀书社1995年2月第1版)、《三国漫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⑩小川环树:《中国小说史研究》,日本岩波书店1968年。柳存仁:《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原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8卷第1期,亦收入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马兰安:《〈花关索说唱词话〉与〈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探索》,原载1985年欧洲《通报》;金文京:《〈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以建安诸本为中心》,原载日本《集刊东洋学》第61号;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毛宗岗本的成书过程》,原载《集刊东洋学》第61号;上田望:《〈三国志演义〉版本试论——关于通俗小说版本演变的考察》,原载日本《东洋文化》第71号。以上文章的中文译文均收入周兆新主编之《三国演义丛考》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下载中心

不是这可吧朋友 看看在复制过来啊

hdhd

如果真的要研究的话,还是去书店买的好估计楼主的儿孙都可以受用了

一 学术专著   1、《东晋文化》(合著者:傅江),南京出版社,2005年9月。2、《中国墓葬史》(编著),广陵书社,2009年7月。  3、《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二 合著、参著  1、《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修订出版。  2、《中国历史文献学》(张大可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中华文物鉴赏》(罗宗真、秦浩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4、《隋唐考古》(秦浩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六朝经济史》(许辉、蒋福亚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6、《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唐嘉弘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7、《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范金民主编,分卷主编胡阿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本人执笔:1,《六朝农业经济概说》,第170-227页;2,《再论六朝江南的麦作》,第271-305页;3,《东晋的“度田税米”制与土断的关系》,第306-343页;4,《论江南在唐帝国时期的地位演变》,第344-356页;5,《20世纪日本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研究》,第440-497页。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苏新宁主编)第6章《考古学》,第222-2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三 译著  1、《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2、《中国文明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又收入张明杰主编“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中华书局,2008年。  3、《日本国立三馆所藏国宝数位处理作品解题》,平凡社(东京),2001年。  4、《中国·南京云锦》(日文版),南京出版社,2003年。  5、《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合译者:伍跃、杨文信),总804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6、《内藤湖南的世界──亚洲再生的思想》(合译者:马彪、胡宝华、李济沧),总380页,三秦出版社,2005年。  7、《居延汉简研究》,上、下册,总604页,500千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四 学术论文   1、《论唐代江南在唐帝国地位的演变》,载《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社,1989年。  2、《唐代江南灾荒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3、《试论六朝江南之麦作业》,《中国农史》1990年第3期。  4、《滂民考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5、《后赵浮海抄略散论》,《南京史志》1991年第3期。  6、《江苏境内的汉代王陵》,《江苏侨声》1992年第3期。  7、《唐代水旱赈恤、蠲免的实质与实效》,《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  8、《菰菜、莼羹、鲈鱼脍与吴人的相思》,载《六朝史论集》,黄山书社,1993年。  9、《曹魏租调制度につての一考察——特にその租额问题を中心として——》,《史林》(日本京都)第81卷第6号,1998年11月。  10、《〈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跋》,《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1、《〈观世音应验记〉の六朝隋唐における著录と流布》,《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1卷第6号,1999年6月。  12、《幕末明治时期的中国见闻录与宇野哲人的〈中国文明记〉》,《中国文明记》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13、《战国秦汉大小亩制新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八期,1999年。  14、《〈观世音应验记〉的发现、研究及其在六朝隋唐时期的著录和流布》,《传统文化研究》第7辑,古吴轩出版社,1999年。  15、《论曹魏租调制中的田租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6、《论东晋的度田税米制——特别是从其与土断的关系来看》,《中国史研究》(韩国大邱)第8号,2000年。  17、《西晋の占田、课田、租调制の再检讨》,《东洋史研究》(日本京都)第59卷第1号,2000年。  18、《东晋の哀帝——哀帝を通してみた东晋前、中期の政治と社会》,《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2卷第8号,2000年。  19、《遣唐使的虚像与实像》,《日本新华侨报》第37-40期连载,2000年7月8日- 8月8日。  20、《西晋诸侯分食制度考实》,《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1、《评点校本〈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文史》2001年第4期。  22、《东晋的哀帝——东晋前中期的政治与社会》,载《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2年。  23、《九品相通:再论魏晋时期的户调》,《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1期。  24、《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亟需认识的两个问题》,《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6日遗产周刊。  25、《日本对文化遗产的界定》,《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13日遗产周刊。  26、《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财政预算与相应政策》,《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0日遗产周刊。  27、《日本京都、奈良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7日遗产周刊。  28、《千年历史、百年大计:日本奈良、京都文化遗产保护四例》,《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5日遗产周刊。  29、《书评: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中国学术》第16期,307-313页,2004年3月。  30、《南京司家山出土谢氏墓志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32-40页。  31、《读西安出土姚无陂墓志》,《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第97-102页。  32、《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志研究》,载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319-336页。  33、《六朝建康城的发掘与复原的新思路》,《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6-38页。  34、《论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性质》,《文物》2006年第4期,第58-68页。  35、《四—五世纪における东アジア世界の形成と东晋南朝 ——中国侧の史料を中心として——》,载田中良之、川本芳昭编《东アジア古代国家论》,すいれん舍,2006年4月,第298―323页。  36、《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唐代官文书三种(上)》,载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4辑,群言出版社,2006年,第257―264页。  37、《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唐代官文书三种(下)》,载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5辑,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319―322页。  38、《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墓主身份蠡测——以随葬品的考察为中心》,《文史》2008年第1辑,第31―49页。  39、《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明州、台州官文书三种》,载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0―248页。  40、《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作者、机构和地区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6期,2008年11月,第32―43页。  41、《论洗砚池晋墓出土漆器的官工产品性质》,《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0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7―50页。  42、《中国考古学研究概况分析(2005-2006)——基于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1期,2009年1月,第50―55页。  43、《四至五世纪东亚世界的形成与东晋南朝》,载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1―275页。  44、《六朝建康城的研究、发掘与复原》,载《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编委会编《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276―292页。五 译文   1、《回教传入中国及其批判——隋开皇年间说》,《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1991年。  2、《简牍的古文书学研究》,《简帛研究》第3辑,1998年。又载《安作璋》,泰山出版社  3、《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商周春秋历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5期。  4、《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6期。  5、《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7期。  6、《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  7、《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8、《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明清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9、《2000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3期。  10、《2000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9期。  11、《2001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5期。  12、《2001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0期。  13、《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6期。  14、《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10期。  15、《礼忠简、徐宗简研究的展开——以居延新简的发现为契机》,载本书编委会编《安作璋先生史学研究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第357-372页,齐鲁书社, 2007年。  16、《关于东汉边郡统治的一个考察——以放弃和重建为线索》,载《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刊行会编《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 2006年度》第109-1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教学情况本科: 隋唐考古、中国历史文选  硕士:汉唐文物资料研究、汉唐史料学、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史研究与方法、中国古代史通论   博士: 中国中世文物资料研究、汉唐基础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下载地址

《朝鲜王朝最后一任朝天使---金堉使行研究》,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页219-242;《朝鲜王朝关王庙创设之本末与关王崇拜之演变》,《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页1-13;《<皇明通纪>及其续补诸书对朝鲜之影响》,《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页157-176;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试论清初朝鲜之“复仇雪耻”理念及其演变:以宋时烈为中心》,《九州学林》(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春季号,7卷1期,第66-100页。《日本宝历辛巳版<明史朝鲜传>考论》,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页441-455。《朝鲜入明海上贡道考》,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举办《韩国学论文集》第17辑,2009年3月;又见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12月)第6卷,页138-151;《历史、传说与认同: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历史的塑造与演变》,《复旦学报》,2008年第5期,页19-32;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清修<明史>与朝鲜的反应》,《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页124-133;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文史知识》转摘提要;《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考论》,《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页109-115;《试论朝鲜王朝之慕华思想》,《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页25-31;《义理与现实的冲突:从丁未漂流人事件看朝鲜王朝之尊明贬清文化心态》,《汉学研究》(台湾,2007年12月),第25卷第2期,页187-210;《清乾嘉时期中朝士人之学术交谊》,《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7年11月第47期,页191-216;《朝鲜<韩客巾衍集>之西传清朝及其影响》,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七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4月),第15辑,页40-47; “Different Types of Scholar-Official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 The Interlaced Careers of Wang Shizhen and Zhang Juzheng”, Ming Studies明史研究(美国明史研究会会刊), N53 (Spring, 2006), 4-50;《清对朝鲜宗藩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东方文化》(香港大学与美国史丹福大学合办),41卷1期(2006年6月),页91-122;《王世贞及其著作对朝鲜的影响》,《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页94-100;《试论入关前清与朝鲜关系的演变历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页98-107;《满洲之道与满族化的清史-读欧立德教授的<满洲之道:八旗制度与清代民族认同>》,《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10月)总第七卷,页399-410;《朝鲜燕行士人与清朝儒生:以洪大容与严诚、潘庭筠、陆飞交往为中心》,杨龙主编:《东北亚社会经济文化与区域合作》(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页351-371;《明实录与李朝实录之比较研究》,《求是学刊》,2005年第2期。(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摘录提要),页117-122;《朝鲜吴庆元<小华外史>考论》(与乔治忠先生合著),《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页63-70;《登莱事变及其对明、后金与朝鲜的影响》,陈尚胜主编《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页119-142。《王世贞未完成之明史与<弇州史料>》,《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5年11月;《十六世纪两类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贞与相臣张居正》,《中国社会史评论》,(2005年)第6期;《王世贞<史乘考误>对<明实录>之辨证及其影响》,《成大历史学报》(台湾成功大学),2005年10月总第29号《淝水之战:初唐史家们的虚构?——对迈克尔·罗杰斯用后现代方法解构中国官修正史个案的解构》,《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页77-83【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摘录提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2004年第2期转载】;《王世贞明史研究之成就与特点》,《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页28-35;《略述美国史学评论与总结机制》,《南开学报》2004年第2期,页92-99【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2期摘录提要】;《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页44-50;《从正朔看朝鲜王朝尊明反清的文化心态》,《汉学研究》(台湾),2004年6月,页191-218;《试论朝鲜王朝崇祀明朝东征将领的祠庙》,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2003年12月总第11辑,页25-33;《试论明遗民之东去朝鲜及其后裔世代对明朝之思怀》,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2003年总第10辑,页144-167;《试论多尔衮与朝鲜的几个问题》(与郑克晟先生合著),朱诚如主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锺翰教授九十华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8月),页247-262;《历史主义对“史学革命”的一次反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被教育部委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3期转摘提要,第180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2003年第1期,页12-19;《西方书籍史研究漫谈》,《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朝鲜王朝大报坛创设之本末及其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新第11期,页247-272;《朝鲜<皇明遗民传>的作者及其成书》,《汉学研究》(台湾),2002年第20卷第1期,页163-188;《朝鲜王朝尊周攘夷及其对清关系》,《韩国学报》(台湾),2002年第17辑,页255-281;《试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页66-73;《<明实录>之东传朝鲜及其影响》,《文献》,2002年第1期,页237-247;《<朝天录>与<燕行录>--朝鲜使臣的中国使行纪录》,《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页74-80;《朝鲜王朝所编之中国史书》,《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2期,页66-75;《试论朝鲜儒林之尊周思明—以华阳洞万东庙为中心》,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9辑,页37-57;《朝鲜王朝尊周史书论略》,南开大学古籍所编《文史论集》第二集,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页406-428;《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思想》(下),《大陆杂志》(台湾),2001年元月,第102卷第1期,页6-14;《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思想》(上),《大陆杂志》(台湾),2000年12月,第101卷第6期,页277-287;《钱谦益与王世贞》,《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页120-127;《“土木之变与倪谦使朝》,陈尚胜主编《第三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214-244;《清修<明史>与王世贞》(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1999年6期全文转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页78-88;《沈德符与王世贞》,《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页98-101;《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纪念南开大学建校八十周年暨古籍所成立十六周年文史论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页146-163;《人性演变与文学发展—读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署名黎正衡),《书目季刊》(台湾)1999年第33卷第1期,页73-84;《<明季辑略>之东传及其引发之事件—中韩书籍交流史研究之一例》,《书目季刊》(台湾),1998年第2期,页60-65;《试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对<史记>的模拟》(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1998年6期全文转载),《南开学报》,1998年第2期,页74-80;《试论朝鲜李玄锡<明史纲目>之编撰、史源、刊行与评价》,《清华学报》(台湾,1997年)新第27卷第3期,页313-345;《试论丽末鲜初的中韩关系》,《韩国学论文集》第6期,1997年,页33-41;《朝鲜王朝的一部明史著作--<明史纲目>之研究》,《中国历史与史学—祝贺杨翼骧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页346-359;《丙辰京察与嘉靖后期党争》(与郑克晟先生合著),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页120-140;《陈璘与李舜臣》,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一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页224-233;《翁万达在广西》,《翁万达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页129-140;《试论明初的宦官外交》,《南开学报》1994年第2期,页34-42;《朝鲜入明贡道考》,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1994年第2集,页39-47;《胡适之与明实录》,《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2期,页21-24;《试说明代行人》,《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页11-16;《试论明代监察官的考选制度》(与关汉华先生合著),《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页116-124;《嘉靖中叶第一边臣---翁万达》,《文史知识》,1993年第6期,页56-60;《史学至精微,微处见大义---浅谈郑天挺先生的治史方法》,《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页30-34;《明代宦官与中朝交往》,《韩国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11期,页135-149;《明代使臣述论》,《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页69-74;《试论崇祯皇帝的用人观》,《历史教学》,1990年1期,页3-12。

《元明易代之际儒士的政治选择:赵汸、朱升、唐桂芳之比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第51期(2010年)。 《清代中前期浙南移民的国家化与本地化——以石仓祠庙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总第67期),第80-89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宋明时代徽州的程灵洗崇拜》,《安徽史学》,2009年第4期,第109-115页。 《〈礼记·缁衣〉“言有物”章辨疑》,《九州学林》(香港),第6卷第3期(2008年秋季),第218-232页。 《理学社会化与元代徽州宗族观念的兴起》,《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9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3-123页。 《元明之际徽州地方信仰的宗族转向:以婺源知本堂为例》,《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第47期(2007年),第51-71页。 《迁徙与归化:〈新安名族志〉与明代家谱文献的解读》,见田澍、王玉祥、杜常顺主编,《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9-530页。 《明代家谱的著录及其社会史意义》,《九州学林》(香港),第4卷第4期(2006年冬季),第224-249页。 《疑义简识二则》,《文史》,总第49辑,2002年第2期,第265-268页。 《盛世的恐慌》,《读书》,2001年第5期,第101-103页。 《评罗伯特·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中国学术》,7卷2期(2001年),第277-280页。 《古代法律的礼制精神及其实践》,《读书》,2000年第10期,第132-134页。

不是这可吧朋友 看看在复制过来啊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首页下载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陈宝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uf18书名: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作者:陈宝良豆瓣评分:0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7-1页数:605内容简介: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通过思想与社会交互为用的研究,亦即从历史与社会的脉络去阐明明代士大夫阶层的知识与行动。这无疑与以往的研究过于偏向“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不同,而是希望在政治史、教育史、地域研究等领域的相互关联之下,重新诠释明代思想史的实际动 态。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精神史(Intellectual History)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考察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游乐生活、人格志趣、借助清议而对朝政的批判精神、安身立命的人生态度以及人格上自我之拓展诸方面的探讨,揭示明代士大夫别具一格的精神世界,以及士大夫精神的近代转型,藉此总结士人风骨的精神源头及其历史传承。作者简介: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著有《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中国流氓史》、《中国的社与会》、《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明代社会生活史》、《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等专著,并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史学版)、《史学月刊》,《汉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淡江史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明清史集刊》,《明代史研究》,《源》等报刊发表明清史学术论文数十篇。所写专著在中国大陆《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台湾《明代研究》、《明代研究通讯》、《文汇报》、《汉学文献评论》、日本《明代史研究》、《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等均有书评或简介,并被海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列为学生指定参考书;所撰论文,为中国大陆《中国史研究动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汉学文献评论》全文或摘要转载。所著《明代社会生活史》,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4年度十大社科图书",并入围"首届华文传媒图书大奖"。

如果真的要研究的话,还是去书店买的好估计楼主的儿孙都可以受用了

hdhd

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工程 中国传统文化网 东方文化艺术网 神州思想文化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综合性的啊。。 这个你看看可以不? 里面有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国画,国学,中国历史,武术,戏曲等文化 艺术相关的资料。 新闻, 书法, 绘画, 音乐, 文学, 戏曲, 武术, 中国历史, 古代教育, 古代科技, 国学, 鉴赏, 中国民俗, 历史人物, 中国诗词

  • 索引序列
  •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下载安装
  •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下载
  •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下载中心
  •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下载地址
  •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官网首页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