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是谁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是谁

刘云 ,男,1963年生于安徽合肥,管理学博士。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评价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985”二期工程“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方向学术带头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责任教授组长。1985年,大学本科毕业,获安徽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刘云教授长期从事决策理论与方法、科技评价、科技政策、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跨国投资与产业竞争力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国际化理论、科技评价理论方法、基础学科发展政策、国际科技合作资源监测、科学基金战略与管理、国防科技创新管理、区域外向经济理论、专利挖掘与知识产权战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科技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化建设与规划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特别项目、国家重点科技基础性建设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国防技术基础计划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重要科研课题3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向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等部门提交专题研究报告40多部。近年来,刘云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负责或参与了国家和有关部门多项科技规划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在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评价体系构建》、《“十二五”国家基础研究规划》、《“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展规划》、《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规划》等科技规划制定工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积极将民口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的先进理论方法引入国防科技管理领域,推进军民结合国防科技创新战略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创建军民结合科技评价和创新管理研究平台,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立伟(17--)男,汉族。电子光学与夜视技术专家。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诸暨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66年获前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北京理工大学首席专家、校科协主席、博士生导师等职。研究同心球系统与移像系统的电子光学、阴极透镜空间像差理论、宽电子束聚焦普遍理论、动态光电子学及时间像差理论、电子光学空间与时间传递函数、成像系统的设计与计算等,建立了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程实践,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走上自行设计研制、自主开发开辟了道路。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5部。专著《宽电子束光学》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研究成果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等。1984年和199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个人生活周立伟,1932年9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个制药工人的家庭。幼年时求学于上海培正小学、湘姚中学和高桥中学,1948-1951年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习。周立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他亲身经历了沦陷时期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直到上海解放,对新、旧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强烈的感受。上海解放前,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学期间,他在地下党引导下接受进步思想,参加学生运动。上海解放后,他成为第一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抗美援朝时,他踊跃报名参军,后因身体原因未被录取。1951年7月,他被分配到上海公私合营华通电机厂工作,任技术员,他工作积极,努力钻研技术。当时还不到20岁的他,在电表车间搞技术革新时,创造性地研制了一种绕扁平线圈的绕线机,提高工效7倍。上海《劳动报》为此专门作了报道。在厂里他虚心学习,认真刻苦,同时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要求上大学充实自己。组织上满足了他的愿望。1953年,他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分配到仪器系军用光学仪器专业学习。在校五年期间,在师长们的谆谆教诲和党组织的引导下,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工作积极,担任过团支委和班长等职务。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负责筹建夜视技术专业。他满腔热情投身于新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写出了《电子光学理论和设计》等教材。1962年11月,他被派往苏联留学,在列宁格勒乌里扬诺夫(列宁)电工学院电物理系学习。留苏期间,他主要研究静电聚焦同心球系统的电子光学和阴极透镜的像差理论。整整三年半,他以惊人的毅力探索像管电子光学前沿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4月,他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获苏联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5月,他刚回到母校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71年,他被下放到河南驻马店“五七干校”劳动,后随干校迁到北京大兴县庞各庄。1972年回校后,他一方面主持夜视技术教研室工作,组织专业教师为工农兵学员上课;另一方面参加国家夜视技术的攻关会战,主持研究变像管和像增强器的电子光学系统计算与设计。1973年与1974年,他两次被派往荷兰和英国考察像增强器技术。1978年,他率团参加在英国伦敦由帝国理工学院召开的国际光电子成像器件学术会议和由兰克集团召开的电子成像国际会议。在国际光电子成像器件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电磁聚焦同心球系统的电子光学》一文,得到了高度评价,为他日后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1978年以来,有好几年时间,周立伟感到年轻时代思考过的种种问题和想法在脑海中翻滚,抑制不住对科学研究的冲动和创造的渴望。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理论,他站在新的高度,对前人的学术成果作了科学总结并汇入自己的学术新见解,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概括、总结与提高;在张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曲轴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的完整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了宽束电子光学。专著《宽束电子光学》出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荣获1994 年第八届中国图书奖、1995年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和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对变像管和像增强器的电子光学系统设计与计算,周立伟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内夜视技术领域研究所和工厂均使用由他领导的课题组研制的软件包设计各种变像管和像增强器。他的研究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研制、独立自主发展开辟了道路,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4年由于“在电子光学研究独树一帜,有些技术理论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周立伟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升为教授。自1978年以来,周立伟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和专著等200余篇(部),据1999年统计,有140余篇次被检索系统收录。专著有《宽束电子光学》、《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周立伟电子光学学术论文选》、《一个指导教师的札记》以及《目标探测与识别》(主编)等。他曾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技改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等重大奖励。周立伟在国内外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多次被邀请讲学,作学术报告,主持国内外学术会议等。他曾担任中俄国际学术讨论会主席、光电子成像与探测国际会议主席和亚洲光子学国际会议的国内委员会主席,四次被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聘为SPIE论文集第1982、2898、3561、4925等卷的主编和分会主席,1994年、1995年两次被美国国际科学基金会(ISF)聘为电子光学学科评委。1992年他当选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1997年被授予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自1999年起,俄罗斯科学院普通物理研究所谢列夫院士邀请他共同合作进行有关飞秒电子光学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支持下,2003年,他与谢列夫院士开始第二轮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周立伟1983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聘为全国第二批博士生导师,1984年至今任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学院和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委夜视技术专业组成员,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夜视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国防科技名词大典》副总主编等。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国防组成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兵器工业科技奖专业评审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兵工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应用光学”、“红外与激光工程”、“中国工程科学”、“Chinese Optics Letter”等学报和期刊的编委以及“光学技术”名誉主编、“红外技术”编委会副主任等。此外,他还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兼职教授等。周立伟德业双馨,诚以待人,严于律己,为人谦和,治学严谨。在45年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生涯中,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为我国的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个人经历1932年9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1946-1948年 在上海高桥中学学习。1948-1951年 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学习。1951-1953年 任公私合营上海华通电机厂技术员。1953-1958年 在北京工业学院仪器系学习。1958-1962年 任北京工业学院仪器系助教。1962-1966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乌里扬诺夫(列宁)电工学院电物理系研究生。1966-1980年 任北京工业学院助教、讲师。1980-1984年 任北京工业学院副教授。1983年—至今 任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1984年—至今 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1999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

周立伟(17--)男,汉族。电子光学与夜视技术专家。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诸暨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66年获前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北京理工大学首席专家、校科协主席、博士生导师等职。研究同心球系统与移像系统的电子光学、阴极透镜空间像差理论、宽电子束聚焦普遍理论、动态光电子学及时间像差理论、电子光学空间与时间传递函数、成像系统的设计与计算等,建立了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程实践,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走上自行设计研制、自主开发开辟了道路。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5部。专著《宽电子束光学》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研究成果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等。1984年和199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个人生活周立伟,1932年9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个制药工人的家庭。幼年时求学于上海培正小学、湘姚中学和高桥中学,1948-1951年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习。周立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他亲身经历了沦陷时期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直到上海解放,对新、旧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强烈的感受。上海解放前,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学期间,他在地下党引导下接受进步思想,参加学生运动。上海解放后,他成为第一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抗美援朝时,他踊跃报名参军,后因身体原因未被录取。1951年7月,他被分配到上海公私合营华通电机厂工作,任技术员,他工作积极,努力钻研技术。当时还不到20岁的他,在电表车间搞技术革新时,创造性地研制了一种绕扁平线圈的绕线机,提高工效7倍。上海《劳动报》为此专门作了报道。在厂里他虚心学习,认真刻苦,同时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要求上大学充实自己。组织上满足了他的愿望。1953年,他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分配到仪器系军用光学仪器专业学习。在校五年期间,在师长们的谆谆教诲和党组织的引导下,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工作积极,担任过团支委和班长等职务。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负责筹建夜视技术专业。他满腔热情投身于新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写出了《电子光学理论和设计》等教材。1962年11月,他被派往苏联留学,在列宁格勒乌里扬诺夫(列宁)电工学院电物理系学习。留苏期间,他主要研究静电聚焦同心球系统的电子光学和阴极透镜的像差理论。整整三年半,他以惊人的毅力探索像管电子光学前沿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4月,他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获苏联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5月,他刚回到母校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71年,他被下放到河南驻马店“五七干校”劳动,后随干校迁到北京大兴县庞各庄。1972年回校后,他一方面主持夜视技术教研室工作,组织专业教师为工农兵学员上课;另一方面参加国家夜视技术的攻关会战,主持研究变像管和像增强器的电子光学系统计算与设计。1973年与1974年,他两次被派往荷兰和英国考察像增强器技术。1978年,他率团参加在英国伦敦由帝国理工学院召开的国际光电子成像器件学术会议和由兰克集团召开的电子成像国际会议。在国际光电子成像器件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电磁聚焦同心球系统的电子光学》一文,得到了高度评价,为他日后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1978年以来,有好几年时间,周立伟感到年轻时代思考过的种种问题和想法在脑海中翻滚,抑制不住对科学研究的冲动和创造的渴望。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理论,他站在新的高度,对前人的学术成果作了科学总结并汇入自己的学术新见解,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概括、总结与提高;在张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曲轴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的完整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了宽束电子光学。专著《宽束电子光学》出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荣获1994 年第八届中国图书奖、1995年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和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对变像管和像增强器的电子光学系统设计与计算,周立伟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内夜视技术领域研究所和工厂均使用由他领导的课题组研制的软件包设计各种变像管和像增强器。他的研究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研制、独立自主发展开辟了道路,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4年由于“在电子光学研究独树一帜,有些技术理论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周立伟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升为教授。自1978年以来,周立伟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和专著等200余篇(部),据1999年统计,有140余篇次被检索系统收录。专著有《宽束电子光学》、《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周立伟电子光学学术论文选》、《一个指导教师的札记》以及《目标探测与识别》(主编)等。他曾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技改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等重大奖励。周立伟在国内外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多次被邀请讲学,作学术报告,主持国内外学术会议等。他曾担任中俄国际学术讨论会主席、光电子成像与探测国际会议主席和亚洲光子学国际会议的国内委员会主席,四次被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聘为SPIE论文集第1982、2898、3561、4925等卷的主编和分会主席,1994年、1995年两次被美国国际科学基金会(ISF)聘为电子光学学科评委。1992年他当选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1997年被授予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自1999年起,俄罗斯科学院普通物理研究所谢列夫院士邀请他共同合作进行有关飞秒电子光学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支持下,2003年,他与谢列夫院士开始第二轮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周立伟1983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聘为全国第二批博士生导师,1984年至今任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学院和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委夜视技术专业组成员,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夜视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国防科技名词大典》副总主编等。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国防组成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兵器工业科技奖专业评审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兵工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应用光学”、“红外与激光工程”、“中国工程科学”、“Chinese Optics Letter”等学报和期刊的编委以及“光学技术”名誉主编、“红外技术”编委会副主任等。此外,他还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兼职教授等。周立伟德业双馨,诚以待人,严于律己,为人谦和,治学严谨。在45年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生涯中,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为我国的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个人经历1932年9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1946-1948年 在上海高桥中学学习。1948-1951年 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学习。1951-1953年 任公私合营上海华通电机厂技术员。1953-1958年 在北京工业学院仪器系学习。1958-1962年 任北京工业学院仪器系助教。1962-1966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乌里扬诺夫(列宁)电工学院电物理系研究生。1966-1980年 任北京工业学院助教、讲师。1980-1984年 任北京工业学院副教授。1983年—至今 任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1984年—至今 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1999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校长、党委副书记胡海岩负责行政全面工作 副校长 杨 宾 负责财务,保卫和国家安全,后勤服务,校友联络,公共卫生工作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侯光明 负责宣传,法制教育,统战和信访,保密,离退休工作,工会和教代会工作,协助党委书记负责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副校长 赵 平 负责发展规划,基本建设,国有资产,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 纪委书记 杨蜀康 负责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审计工作,协助党委书记负责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副校长 赵长禄 负责师资队伍建设,人事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档案工作 副校长 孙逢春 负责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工作,主持研究生院工作 副校长 杨树兴 负责学术建设,科研管理,科技实验室建设,产学研合作工作,联系校学术委员会、校科协 副校长 赵显利 负责本科生招生和就业指导,实验室和设备管理,社区服务工作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李和章负责本科教育教学,学生教育与管理,人民武装,共青团,体育工作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是谁

曹文轩,男,1954年生,江苏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扩展资料: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小乡村,童年的苦难生活成为他取之不尽的财富。他的作品有很多故事都取之于童年的经历,并在曹文轩笔下幻化成了直指人心的故事。所以,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学上略胜一筹,更多的能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正如安徒生奖对他的评价:“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读他的作品,你会发现大多都是现实主义创作,而且每一部作品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高质而多产。站在儿童的视角,饱含悲悯情怀,既坚持现实主义手法,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元素在他身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执着向前,传达的是人类共通的朴素情感和高贵追求。翻看曹文轩的作品,一个感觉:唯美。虽然他的作品被定义为儿童文学,但却是适合所有人看。他的作品虽然写的是中国故事,但涉及的都是人类共通的主题——父爱、母爱、苦难以及人的喜怒哀乐。在文坛,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曹文轩,男,1954年生,江苏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扩展资料: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小乡村,童年的苦难生活成为他取之不尽的财富。他的作品有很多故事都取之于童年的经历,并在曹文轩笔下幻化成了直指人心的故事。所以,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学上略胜一筹,更多的能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正如安徒生奖对他的评价:“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读他的作品,你会发现大多都是现实主义创作,而且每一部作品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高质而多产。站在儿童的视角,饱含悲悯情怀,既坚持现实主义手法,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元素在他身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执着向前,传达的是人类共通的朴素情感和高贵追求。翻看曹文轩的作品,一个感觉:唯美。虽然他的作品被定义为儿童文学,但却是适合所有人看。他的作品虽然写的是中国故事,但涉及的都是人类共通的主题——父爱、母爱、苦难以及人的喜怒哀乐。在文坛,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高洪波履历中国足球,一个让中国国民无比失望的名词,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自己的球队,是谁都代替不了的!不要问我中国男足什么时候会再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比赛,因为足球是圆的,是不能预料的,但是中国足球的改革和球员们的努力才是正道!谢亚龙的无能已经完全展示在人们面前,而中国球员的自杀式行为也在慢慢残食着中国足球的希望,如果要中国足球崛起,也许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不缺少好球员,从以前的申思,祁宏,范志毅,到现在的孙祥,郑智,孙继海,一直都是源源不断的涌现出天才型球员,可是每隔几年才出现一个,根本不可能粘合在一起形成一支强大的中国队,现在的社会都是靠钱来说话的,有钱的孩子送去踢足球,根本没天赋,却就是可以进国家队,而有天赋的孩子却受制于金钱,没有受到良好的足球学习,从而浪费着自己的才能,将来也许只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罢了!这就是中国足球的现状,13亿的人中间就选不出11个能踢好足球的人!这就是中国足球悲哀的地方!但是,中国足球虽然样样不好,可是有一样东西他们还是不错的,就是愿意吸收外国的足球文化,比如球员,教练,队医之类的,许多都是外国的专业人员!这总比以前的闭关锁国,自以为是的时候强出太多了,至少像现在这样,中国足球还是有救得,我们不需要C罗,梅西这样的天才球员,我们只要有希腊球员的团队意识就行了!足球毕竟是11个人的,一个人的发光未必会带领整个球队前进,可是11个人的努力却可以提升整个球队的实力以及作战意识及士气!中国足球的未来在他们自己脚下,关键看他们是否有心去上进,去开拓新的时代,另外,球迷的鼓励与球队的战绩是分不开的,就算中国再怎么样差劲,我们也应该报以鼓励的心态去安慰他们,而不是一味的辱骂以及贬低,这都是不称职的球迷的表现!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武汉的退赛,在我看来中国的足球是不咋地,管理制度也有很大的问题,但是武汉选择退赛这种极端的方式也过于草率了,毕竟内部的团结才是我们踢向世界的根本原动力!让我们祝愿中国足球有朝一日可以迈向世界杯的舞台,不要再让我们痴心的球迷再失望了,因为心痛的话还可以治,但是一旦心碎就再也好不起来了!

是<<一个人和一幅画>>的作者么?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级别

科研成果北京理工大学每年承担科研项目超过1000项,科研经费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如2008年、2009年科技总经费连续突破10亿元,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北京理工大学牵头研制的仿人机器人“汇童”和学校机械与车辆学院完成的纯电动汽车设计和研制,被评选选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2006年至2013年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60周年国庆阅兵的30个装备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种装备的设计和研制。2011年至2013年期间,学校三大检索论文达到80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500篇,比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总篇数增加了18%。 2006年至2012年期间,学校累计申请专利4539项,授权专利1526项。2012年中,学校专利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专利申请首次突破了1000项,达到1108项,授权数首次突破400项,达到464项。 学校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4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18项。 2013年,全校SCI收录论文达到935篇,EI收录论文1331篇。在SCI收录论文方面,2013年SCI收录论文数量是2010年的6倍。2013年北理工化学学院曲良体教授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期刊上的论文“Nitrogen-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 with Oxygen-Rich Functional Groups”荣获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这是该校首次获此殊荣;管理与经济学院胡瑞法教授的论文《Patents and Chin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被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接收并发表。这是作者继2012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之后,第三次在该刊发表论文。 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5 项,其中由该校牵头的《高速交会目标相对定位测量技术》项目获得了代表发明与创造最高水平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2013年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之一;同时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牵头获得省部级一等奖6项。 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自然基金申报工作共获批项目191项,获批经费47亿元,达到2010年的47倍,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量创历史新高。 科研平台 “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I 类)  爆炸、毁伤与安全科技创新平台  复杂信息系统创新平台  车辆系统工程创新平台“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I 类)空间探测与对抗创新平台  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国防科技管理与国防动员创新基地   截至2013年,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机电工程与控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车辆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颜色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信号采集与处理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阻燃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 车辆动力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多元信息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先进加工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自动控制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清洁车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学基础实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仿生机器人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星导航电子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馆藏资源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40年包括中关村校区图书馆(25509平方米)、良乡校区图书馆(19529平方米)和机械与车辆工程、管理、理学、人文等4个专业分馆(988平方米)。该馆阅览座位2477个,文献检索计算机238台,网络信息节点约3000个,截至2011年底,图书馆纸型文献为4万余册,电子图书为6万余册,网络数据库为177个,形成了高质量、学科覆盖齐备、印刷型与数字型并重、国防特色鲜明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学术期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科技类学术期刊,创办于1956年,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面向国内外征稿。《北京理工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源刊”。

现在的大学校长都有与之对应的行政级别,其中31所名牌大学校长是副部级,一般大学校长是正厅级,一些较小的地方大专院校校长是副局级或正处级。清华大学是名牌大学,学院院长应该是正处级或者副厅级。北京(7所)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天津(2所)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东北(3所)哈尔滨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陕西(3所)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3所)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江苏(2所)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湖北(2所)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湖南(2所)中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安徽(1所)中国科技大学福建(1所)厦门大学广东(1所)中山大学浙江(1所)浙江大学四川(1所)四川大学重庆(1所)重庆大学山东(1所)山东大学甘肃(1所)兰州大学以上31所高校行政级别都为副部级,加上副大军区级的国防科技大学共计32所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主任是谁

在西北大学待了两年,才发现西大真的是人才辈出啊,文化底蕴就显得很丰厚!那么我就来尝试介绍这么几位,从西北大学走出去的名人们:(说的不全面或不准确,还请多包涵~)侯伯宇——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侯氏理论”创始人。曾任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在西北大学南校区的音乐广场上,还设有他的雕像。电影《爱的帕斯卡》就是根据侯老先生的真人真事改编的。贾平凹——著名作家,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以及西安市文联主席、是《延河》 《美文》杂志主编。而且也与西北大学保持着紧密地联系,经常回学校开展讲座,我也有幸见过先生几面。迟子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担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著有《树下》《晨钟响彻黄昏》等著名小说,可以说是我的偶像,不仅漂亮,还那么有才华,实名羡慕了~雷抒雁——当代诗人、作家。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其成名作是纪念张志新而写的长诗《小草在歌唱》。“抒雁杯”便是含有对先生纪念意义的一项文学赛事之一,有兴趣的可以报名参加。王岐山——从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大佬"学长"!!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想必大家都已知晓,鼓掌!!肯定还有很多很多从西大走出去的名人,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变得优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各位,这些就是我们奋斗的榜样啊,加油!

西大学生来答一波~#西北大学的名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贾平凹了吧。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按照当时的形式来说,上大学以后最稳妥的出路就是回乡当一个老师,但是贾老师当年因为文章出众被杂志社要走,他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记得在学校的宣传片里看到贾平凹的介绍,说他来西北大学时就提着一个破绿皮箱子,书桌上贴满了自己做的文章,一遍又一遍的琢磨修改。命运总是不会亏待努力的人的。#第二个也是一名作者——迟子建,黑龙江人,当年就读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大家基本上都做过她的阅读题吧(笑)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群山之巅》等。当年的西大确实是培养了一批优秀作者,让每个西大人都引以为傲。#第三个应该是“为钱正名”的钱维迎,直言不讳的说出“金钱“的本质,纠正人们对它的态度在当时那个时代敢于说出如此惊天动地的言论,西大自由又富于创新的学风可见一斑。后来西北大学经济学院也出现了许许多多在经济学界有影响力的名人,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压轴的应该就是王岐山了,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学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历史学系人深以此为荣,学历史不是如众多家长们所说的百无一用。

郭红波导师还是不错的2018年1月毕业于西北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西北大学软件工程流动站师资博士后,入选2018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西安市影像组学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新型网络智能信息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员。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在IEEE Trans,OSA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光学分子断层成像、姿态识别、医学图像处理与可视化等方法研究。招生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

1962年生于陕西安康,经济学教授、博士,企业管理方向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欧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北大学中德企业管理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代经理人管理培训中心主任。1982年-1986年在西北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1992年在西北大学留校工作,助教、讲师(期间3年在西北大学学生工作处从事行政工作,任西北大学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主任);1992年-1997年获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奖学金,赴德国马尔堡大学学习合作经济,获合作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2003年西北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年10月和2006年10月两次获欧盟委员会资助科研项目,分别赴德国波恩大学、富特旺根应用科学大学作访问研究;2001年11月取得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职称;2008年5月取得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职称;2009年2月被聘为企业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版科研专著和著作14部,在《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学术月刊》等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或者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中外合作科研重大课题23项,多项成果获奖。主要教学和科研方向:企业经济学、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社会经济政策和欧盟区域发展。

  • 索引序列
  •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是谁
  •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
  •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是谁
  •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级别
  •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